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1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上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教师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肓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学生的必备素质。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之处于“我要学”的最佳状态。如在《我是什么》一课的教学中,我给碗里倒一点点水,放在阳台上的向阳处,课后让学生到阳台观察碗里的水,学生们一看好奇地问:“水是不是被太阳一晒变成气飞到空中去了?”有的学生兴奋地说:“我知道了云雨雾是怎么回事了,都是水变成的。”有的学生还说:“我回家也要做个实验,看看水是怎样变成气的。”通过这次实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指导学生在练中寻求创新
“练”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在“练”字上下功夫,设计一些既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这样可一举两得,如在教学《青蛙的眼睛》一文后。我就设计了如下三题:1、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 )用它( )。2、人们还以(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做( )3、我觉得还可以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做( )。这三道前后联系的作业题,从课文仿生发明,引入在社会生活中已有的其他仿生发明。在此基础上,再激励学生写出自己所想到的仿生发明,具有很强的创新成分,使学生在加深课文内容理解。学习句式中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让学生乐于创新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41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所谓创新意识(Sense of innovation)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创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加入一个人仅仅精通了数学上的各个分支,掌握了各种各样复杂的数学定理、公式,那么他还不算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好的数学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要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数学家。所以,一个人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到“学贯中西”,其次要具备创新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老师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老师首先要意识到过去的那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要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要多学习,多充电,善于吸收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的运用于教学。教师自己要有创造精神,要有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根据现代教育观念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教学。总之,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同志曾指出:“创新就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乐创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学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唤起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常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
(3)创设开放性的练习,提高创新能力
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新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练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创新是新世纪的主旋律。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只有创新教育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也只有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互学,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三、结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创新意识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探讨这种意识的内涵的同时,必须特别重视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越来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更多真正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涛.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缺失与出路[J].青春岁月,2010,(16).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探究;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67-01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1 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的越激烈越好,观察的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究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是"引"的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 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和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4 打破定势思维,鼓励求异思维
要鼓励学生质疑。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有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善问"正反映了学生本身学习的深入,头脑在变复杂,智能在发展。
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要用心呵护学生创造的火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方向思考。
例如,把分数4/15的分子加上8,如果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学生思考后,可以得出不同的解法:(1)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想,得出分母应加上15×3-15=30。(2)从归一的角度去想,得出分母15份需要加(8÷4)×15=30。(3)从分数的意义去想,分母应加上(4+8)÷4/15-15=30。(4)从方程角度去想,列方程(4+8)/(x+15)=4/15,解x=30。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可以得到多种解题的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发出创新的火花。
5 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有效方法
一、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这个时期,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得到充分的培养,才能够为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衡量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改革的新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自觉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形式,要想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把学生放在教育、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的被动局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
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教育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力量源泉,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发现问题,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寻求的问题解决方案、途径各有不同,这对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方法
= '北京精神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语文;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巧用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干一件事时,他就会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大脑高度兴奋,创造性就会得到高效发挥。兴趣能驱使人接近自己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从事创新的、有趣的、或个人爱做的事,并会使人成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学习兴趣首先表现为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喜欢,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事实证明,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发问,知识学得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智力发展也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兴趣取向,适时加以引导,借助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才会引起争论,最后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需要的合理的结果。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在学生求学过程中要耐心地发现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给予引导,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一个学生,心中应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的感受,有着不同他人的观察思考方式,如果教师能真正地从内心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一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浅谈;校外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