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范文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李 群(1960—),白族,云南大学毕业,研究馆员,大理学院图书馆馆长。主编参编图书10种,发表图书情报论文50多篇。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及非遗管理利用。

1.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简介

云南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大理州又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州。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考古证明,远在4000多年前大理就有古人类活动,创造了璀璨的青铜文化和稻作文明,秦汉时期商道就通往内地和东南亚,成为祖国西南边疆开发和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大理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南诏、大理国的故地。元、明、清时期生产生活水平与中原同步发展,各种文化与之交汇,被称之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彝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汉武帝时期,在大理设置了郡县,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政权延续数百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理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全国历史文化特别丰富的地区之一。大理现有8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1年初,大理州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大理州积极组织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强对农耕文化、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搜集整理了一批民族民间文献资料,在大理州图书馆设立了“南诏大理国资料研究中心”,在大理州博物馆设立了民族服饰保护库,启动了大理白族百村百人影像工程。目前,大理州已经有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技艺、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剧、白族民居彩绘、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弥渡花灯等9个项目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张仕绅、赵丕鼎、李云义、茶春梅、鲁朝金等5位民族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

对文化遗产传承重视不够。对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文化遗产科学利用水平不高。大理州的许多文化遗产极具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目前还缺乏科学利用的机制,重申报、轻管理,重保护、轻利用,一大批文化遗产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大量的文化遗产没有转化为旅游资源、人文教育资源。

对文化遗产传承缺少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大理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保护规划,仍处于被动保护、单一保护和静态保护的状态,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仍处于原始自然保护的状态,甚至少数文化遗产在发展中遭到人为破坏。特别是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特色文化消失加快,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

对文化遗产传承方式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的转换,不是自动的,必须有一定资金的投入,一部分文物基础设施简陋,保存条件差,自然损毁严重,安全技防设施落后,文物藏品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经费紧缺,投入不足,大量文物年久失修,面临毁损危险,维修任务还十分艰巨。

3.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要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馆藏特色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建好特色馆藏对服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理学院图书馆要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作为图书馆馆藏特色加以建设。要在文献购置经费和采购人员上给以保证,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加以建设。

建立大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平台:大理学院图书馆要在“南诏大理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努力把大理学院图书馆打造成滇,西“南诏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信息中心。

积极争取在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课程。国内各高校已经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但是这些关注的程度远不及人们所期望。大理学院是一所建在民族自治州的综合性高校,在学校通识教育、艺术相关专业、旅游管理、建筑专业及民族学相关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与研究的相关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在大理学院图书馆设立大理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技艺馆。目前,大理州已经有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技艺、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剧、白族民居彩绘、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弥渡花灯等9个项目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张仕绅、赵丕鼎、李云义、茶春梅、鲁朝金等5位民族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理学院古城校区已被命名为“大理市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在大理学院图书馆设立大理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技艺馆,无论是对非遗的传承,还是对教学实习、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的科研工作直接对申报起作用,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申报者必须提交: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保护计划以及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图书馆的科研工作为申报提供了全面和完整的相关资料。利用大理学院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系统完整地查阅,调用大量第一手材料,以掌握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情况;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全面了解申报项目演变的全过程,为合理设计保护计划提供具有规律性的参考,突出对申报项目进行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丰富申报资料的内涵,以达到项目的成功申报目的,另一方面,大理学院的科研工作对申报材料进行鉴定和辨明真伪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的特点,使得收集申报项目的相关资料有一定难度,加上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不可取代的核心地位,使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不是非常具体和有针对性的为避免在申报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确保申报项目的价值和真实性,对申报材料进行真伪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繁杂的申报材料收集和鉴定工作,由于高校的参与,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为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支持,也为进一步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奠定了基础高校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较先进的专业设备较充实的图书馆以及不断改进的课题研究计划,在科研方面,有着其他保护单位无法比拟的专业性优势。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范文2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Ethic minority village is the carrier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ethic minority region.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how to keep and develop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village, inherit the excellent culture essenc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realize minority village preser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plan and design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 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plan of ethnic culture ecology villages with regi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village;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4-02

0 引言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至今,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市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色文化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预期达到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力求整旧如旧、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民族特色得以鲜明体现与发展。

1 用地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距县城5.5公里处,有五个自然组,173户、795人,总耕地面积约2300亩,梯田700亩,草林面积约1600亩,农业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60岁以下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现有存栏大家畜260头,教育落后,现有村办小学1处,教师2名,在学人数38人;清真寺1;多数住宅建筑为土胚房。村内干道为土质路面,无自来水,各户均自建水窖,村内除普通的照明、电话通讯外,无其他基础设施和人工绿化景观。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2200元,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国伊斯兰哲赫忍耶学派最大的拱北就在查湾村。因其座落于山冈之上,故名宣化冈。“宣化”含宣传、教化之意,这里集中建有该派三代穆勒什德(阿拉伯语,意为导师、引路人)和先贤的墓庐。每年都要举办十多次盛大的宗教活动,全国各地前来拜谒的教众络绎不绝,人数众多,为教众敬主颂圣、纪念先贤、涤净心灵的圣地。

2 规划思想及目标

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为加速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和发展进程,提供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模式范例,以期达到:

①通过吸给来阐释、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让查湾村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伊斯兰文化的聚焦点和伊斯兰民间工艺展示窗口。②把查湾村建设成自然风光和伊斯兰教传统文化两全其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村。

3 特色村寨的规划布局

3.1 规划思路 规划力求在保持原有环境、自然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及村落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对村落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道路设施完善、绿化小品布置等来实现近期和中期规划建设目标,尽量减少因建设带来的对少数民族特色的人为破坏。

3.2 功能布局 利用村内现有的宣化冈拱北和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通过功能强化、维修改造,形成以宣化冈拱北为中心,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展示的功能空间布局。

3.2.1 保护复建宣化冈拱北。宣化冈拱北在哲赫忍耶学派的发展历史中,在西北回族近展的历史中,甚至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宣化冈拱北是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是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的代表。宣化冈拱北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兴建,历时数十年,经三代人建造,使宣化冈拱北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总占地总面积19.94亩,原有院落24处,房屋300多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雄伟可观,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建筑被拆毁一空,现只有局部完成复建,大量主体建筑急待复建。

3.2.2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更新。全村173户,其中传统民居占80%,其中村民自发改建砖瓦房民居20%,大部分为土胚房,且较为破败。拟通过在保持原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布局特点及村寨空间肌理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更新,建筑施工工艺及材料接保持少数民族地方特色。

3.2.3 在进入村寨的道路上,增设2座具有标志性景观的牌坊,以加强进入村寨的空间感。

3.2.4 对原村部进行改造,将村部一层改建成日杂百货及土特产等小商品的销售店。对旱厕进行内部改造,增设公共水冲厕所一间为村内居民及过往游客提供方便。

4 道路交通

①在现有道路骨架的墓础上,完善路面及路边的各种景观、排水设施。②进出破给村的主干道路宽度设为6m,路面为水泥铺设,路中设150~120cm宽的带状石板条。到组到户路宽度设为3m,路面为卵石铺设。③在村部外,增设一个停车场。对村部外场地进行平整与规划形成集中停车场,以满足日常及宗教活动停车之需。

5 小品绿化

5.1 庭院景观 庭院绿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垂直绿化,不但增加绿化量,而且可适当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形成独特的庭院绿化景观格局。

5.2 绿地系统 道路绿地与闲置绿地整治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绿地系统。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村庄开敞空间布置绿化系统,使绿化渗透到每家每户的宅前屋后,并结合住宅户型及现状地形,在住宅组团内相应空间布置绿地,充分发挥环境对品性、人格的熏陶作用。整合村庄开敞空间及闲置宅基地,将其改造为休闲绿地,以方便村民就近使用综合活动场地在满足绿化景观的要求之外,考虑设置了相应健身设施活动区,休闲场地中提供小型聚会交流空间,如树池坐凳,座椅等供人们驻足休闲的空间。

树种选择配置上,充分利用农村树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多采用乡土树种,增加成活率、降低投资成本,并根据植物季节性、色彩、造型进行配置,遵循“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形成因时而异,步移景异的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沿主要街道两侧进行绿化设计,主要街道安装亮化照明。街道绿化采用乡土树种、果树等。乔木可选择核桃、柿子、杨树。灌木可选择松柏(常绿)、丁香,花卉可选用月季。

5.3 环境设施小品方案 环境设施小品主要包括场地铺装、围栏、花坛、园灯、座椅、雕塑、宣传栏、废物箱等。各类小品主要布置于道路两侧或公共空间,尺度适宜,结合环境场所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法与风格,营造丰富的村庄环境。在村内的不同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上,结合村民的日常生活,配置有特色、经济、美观的建筑小品,提高村民的审美取向。

6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色文化保护设想

6.1 特色民族文化发展

6.1.1 基本现状 ①民族宗教文化设施:文化设施缺乏,全村除宣化冈部分复建以外,仅有一处清真寺和村办小学(一、二、三年级)一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及无法充分体现宣化冈在中国伊斯兰教中重要地位与作用。②民间艺术队伍:全村基本上人人都能歌唱花儿,可组织民间艺术表演队,在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同时,还可利用这支队伍采用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来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③有保护价值的民间文化活动:主要有花儿、口弦、制作清真食品等。

6.1.2 计划扶持的项目及投入 ①文化设施。②保护复建和开发宣化冈。③建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并配备相关设施。

6.1.3 民间艺术队伍 组织和培训一支技能水平高、民族特色浓、全新复制古老而又历史文化厚重的歌舞表演队,并配备各类特色服装、道具等,把文化与民族、民俗、旅游融入一体,把张家川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展示给中外游客。

6.2 特色民居保护

6.2.1 基本现状 全村173户,其中传统民居占80%,其中改建民居20%,大部分较为破败。

6.2.2 计划维修改造及投入 ①保护民居的特点:主要是青瓦、青砖、石基、木格窗及有当地特色的伊斯兰教装饰等。②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一是土木结构瓦房;二是原汁原味地仿古青砖单坡与双坡屋建设。

7 总结

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际上就是要保护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生态环境,一种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留住信息,要留住信息,就更要保护好各种信息的承载体。如果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要造福于各民族的话,那么现阶段的文化保护就必须尽可能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尽可能使群众从中获取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承明.湖南:推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J].中国民族,2009(06).

[2]范捷.与世界接轨和保持民族特色[J].对外传播,2010(09).

[3]杨峰.浅谈回族文学语言的民族特色[J].新疆社会科学,1983(03).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范文3

关键词:黑龙江民间美术;工艺品;艺术产业;推广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与文化,千年的积淀浑厚而瑰丽,其中民间美术领域的研究近些年来越来越受人瞩目,因为民间美术里蕴涵着各民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其质朴的审美观念,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的艺术体现,是民族艺术的活的传统”,因此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漫长的历史和各个民族的不同的特点,创造出了独特,古老而又极为丰富的北方地域文化艺术,是独具北方本土艺术特色。居住在这里的古代先民从古至今创造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黑水文化(黑龙江史称“黑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间美术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民间工艺品的种类繁多。民间艺术是宏大的群体艺术,不仅包含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更包含着北方汉民的精巧之作。然而,不论哪一种门类,都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那就是粗犷、泼辣、古朴、向上的品质。民间工艺品的推广和发展,也是有意义和必要的。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民间工艺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广受好评的艺术品牌。例如,同江市民间工艺家刘升的赫哲族鱼皮服饰,徐国的鱼骨艺术,黑河市工艺美术师刘恒甫、莫鸿苇、陶丹丹的桦皮工艺品系列,阿城市翟孟义的重彩木版画,五常市陆洪章的圆木雕,哈尔滨市季玉梅、张密林的民俗泥雕,海伦市傅作仁的满族剪纸,方正县剪纸艺术家倪秀梅的剪纸等等,都曾获得过国家级大奖。

著名品牌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省已经拥有了鱼皮工艺、桦皮艺术、海伦剪纸、绥棱黑陶等一批民间工艺的知名品牌,但是与我省丰富的民俗资源相比,这些还远远不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艺术品市场的升温,黑龙江民间工艺品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因此,努力打造黑龙江民间民俗产品,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著名品牌,便成了当务之急。

民间特色文化是可以作为一种特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也能够作为特色商品来营销。由于各民族之间具有的差异性,无论是南方民族的民间文化还是北方民族的民间文化,都能够拥有自己的一片市场空间。只要找准定位,在市场上形成差异中的“稀缺价值”,就能凭借自身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产业。例如,丽江把富有纳西族特色的东巴文化与旅游项目开发成功“对接”,走出了一条民族民间文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模式。

黑龙江流域的本土的工艺品要开发和推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途径:

(1)建“民间工艺品一条街”为民间工艺搭建交易平台。参考南方省份的成功经验,黑龙江省应尽早出台政策,为民间工艺从业者创造一个适宜的、宽松的市场环境。可以考虑在哈尔滨等大城市建立“民族民间工艺品一条街”或者“民间工艺品市场”,建立一批民族风格、仿古风格的商亭,租赁给民间工艺品经营者,为民间工艺品的交易搭建一个平台。为了调动租赁者的积极性,可以设置试营业期,其间免除管理费用。经营者感到效益不好,允许选择退出。对于长期租用者,可适当减少费用等等。一旦这些富于民族特色的街市建立起来,不仅可以为我省的民间工艺品营造一个稳定的基地,又可以吸引社会的关注,形成广告效应,还可以同旅游部门合作,使之成为新兴的旅游景点,填补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空白,真是一举多得。

(2)创“民间工艺之乡”实现“一村一品”集约化经营。很多民间工艺品都是作坊式作业,让民间工艺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黑龙江的桦皮工艺品通过个人销售、展览销售、组织销售等渠道,一直在市场上俏销。但这种销售还是作坊式的,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把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把文化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具有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乡镇为主,创建“民间工艺之乡”,进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民间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实现集约化经营,使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产业开发与文化保护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促进彼此的良性发展的态势。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既保留“文化”,又保留“人”,同时又发展了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3)打造“国家级艺博会”做强“哈博会”“文化艺术之冬”。近年来,会展业“异军突起”,很多城市都把举办各种展会作为撬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杠杆。远的不说,就说连续举办了多届的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不但树起了“长春民博会”这个文化品牌,而且加快了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进程。仅前三届参观人数就达到100多万人次,总成交额达到6000多万元人民币。而长春是到黑龙江省学习了“哈尔滨民博会”的经验后,才于2002年举办的首届“民博会”。但比较重视,起点高,投入大,第二年就同中国民协合作,将“民博会”升格为国家级的文化艺术盛会,举办了很多大型活动,邀请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民间艺术家和民艺精品参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其“文企联姻、文商结合”的成功经验已经在全国推广。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和“黑龙江文化艺术之冬”在国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应在此基础上提高档次,学习外省的成功经验,把这两大活动办成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文化盛会,同时从展示为主向销售为主转化。

总体看来,黑龙江省的民间工艺基础雄厚,通过以上的几种途径,相信黑龙江流域民间工艺品的开发及推广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文化产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民间工艺是来自民间的,民族的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韩茗妍.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DB/OL].http:∥.meishuminjian15527758186.shtml.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范文4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餐饮业作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一直是支持各地旅游发展的支柱产业,游客每到一个地方首先会去寻找当体特色的美食。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在宴会上以歌舞余兴的传统,特别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会在客人用餐的时候载歌载舞我客人助兴,还会借歌声献上美酒来表达对于贵宾的欢迎。所以说,在这些地方,美食与歌舞是密不可分的,民间舞表演已成为游客享用的一道精神大餐。

当前,广西旅游行业充分依托自身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开发了大量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其中自然少不了以歌舞表演为主题的少数民族宴会,宴会上,游客们一边品尝着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美食,一边欣赏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已经成为了广西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

壮族占据广西少数民族将近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广西第一大少数民族,舞蹈是壮族人民自古以来进行祭祀、庆典以及日常娱乐的主要方式,壮族民间舞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丰富多样的形式。近年来所提倡的原生态旅游方式促进了壮族村寨的旅游事业发展,当地居民依靠自身的文化、艺术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旅游产品。其中穿插于宴会之间的民间舞为宴会增添了是别具特色的效果。

壮族的宴会舞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十分讲究,表演者们身着盛装为游客们表演原汁原味的壮族舞蹈,游客还可以亲身参与到舞蹈之中,亲身体验壮族的生活与文化。这时,美食与艺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为身处现代化都市的游客们奉献上了一道集视觉、听觉、味觉和身体感觉于一身的盛宴,不仅愉悦了有课的身心,同时还成为打造广西旅游品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旅游文艺演出对广西民间舞的消费与重构

近年来,我国可各地凭借自身独有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来创造出具有自身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实现了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消费与重构民族艺术。使一些被埋没许久的民族文艺形式重新展现于世人眼前,得到了保护与发展。

打造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文艺演出是我国西南地区打造文化旅游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在通过打造民族文化文艺演出带动旅游经济的方面可谓是我国的先驱和先进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原名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创办于1993年),和大型场景歌舞表演《印象?刘三姐》。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民歌艺术交流活动,每届都会吸引全世界数以万计民歌领域的相关人员来到广西进行沟通交流,文化节上每年都会有大量来自广西本地的表演者进行广西本地民族歌舞的演出,虽然艺术节是以民歌为主体,但是民族艺术通常歌舞不分家,因此,每年艺术节里都会有大量的民间舞表演,来自广西民间和各专业演出团体都会在艺术节上奉献十分精彩的民间舞演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通过鼓舞表演的形式拉近了广西与全国、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为广西少数民族提供了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的舞台,因此也促进了广西民间舞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大型情景歌舞剧《印象?刘三姐》是广西文化旅游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宝石,以张艺谋为主的创作团队历时5年半,经过109次反复修改,最终打造出具有鲜明广西壮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印象?刘三姐》,依托漓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为实体布景,以壮族著名文化名人刘三姐的故事为背景,结合了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艺术元素,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将流传百年的经典故事以全新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印象?刘三姐》中,广西的民间舞占据了大量的篇幅,首先是受到歌舞剧演出形式的影响,演出中舞蹈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次,刘三姐的故事中本身穿插了大量的歌舞场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广西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族,本身能歌善舞,《印象?刘三姐》推出的主要目的在于向人们推广广西,展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因此民间舞的存在必不可少。

除此之外,广西各市为开发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都在打造具有本地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旅游品牌。如,百色市田阳县每年举行的文化旅游节上,每年都会有十几万世界各地的壮族同胞以及游客到此参加,每届文化旅游节上都会有大量的民间舞演出。

民间舞作为一种艺术演出形式,通过文艺演出的平台来实现其消费和重构对于其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通过打造特色原生态旅游实现广西民间舞的消费与重构

近年来,源生态旅游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已经厌倦了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旅游方式,精神上开始渴望深入的了解与体验具有异族风情的生活方式,感受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说,人们已经将旅游的地点从大规模的旅游景区转移至更加贴近生活的地区。

目前,广西旅游行业已经及时的发现到人们思想的转变,掌握了游客的旅游意向,有针对性的打造出了一批原生态旅游景点项目。其中,壮族村寨旅游以壮族人们的真实生活环境为背景,结合餐饮、文艺、娱乐、购物等消费方式,建设起了一批原生态旅游景点。原生态旅游景点的建设拉近了广西少数民族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使游客零距离的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加深了对于当地少数民族的认识,同时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广西少数民族由于地处偏远,很多地区极大程度的保持了较为古老、原始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特别是在文艺活动方面,千百年前的歌曲、舞蹈毫无改变的流传至今,不仅游客带来了赏心悦目的体验,更为人们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舞蹈作为人们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思想感受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祭祀、庆典、日常娱乐的重要手段,被人们深深的喜爱。我国各个民族都有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舞蹈,受到地域、历史等因素影响,产生的舞蹈形式和表现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因此在打造以村寨为单位的原生态旅游景点的过程中,景区的负责人需要充分的利用少数民族民间舞资源,聘请专家来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优秀的舞蹈资源,编排成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皆强的节目,结合村寨特有的自然景观、建筑形式来给游客带来美好的享受。从而实现通过原生态旅游来实现广西民间舞的消费,反过来还可以以原生态旅游为契机,实现民间舞的保护和发展。

四、通过商品展销实现广西民间舞的消费与重构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范文5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地方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84-02

特色不仅是先进文化的生命,更是农村文化的生命。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不但要坚定性地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敏锐性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还要有效性地发挥民族文化特色的优势和创造性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和民间艺术,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一、坚定性的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基,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桥梁,是维系国家统一的有力保证,是面向世界各国的窗口,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精髓,更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现代化知识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入侵以及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许多宝贵民族民间文化的遗失,进一步地采取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以最大的力度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临近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抢救。首先,各级政府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进行大规模的搜查活动,即搜查本地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并得出统计结果,根据“优先安排,抓紧抢救”的工作方针,对那些临近濒危或处于濒危状态的且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门类进行及时的安排与抢救;其次,收集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人的名单并与之交流,即对继承有濒危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和技艺的人进行交流,积极采取他们的建议,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最后,征集第一手资料,即授权有关单位向民间征集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珍贵原始资料和实物,积极号召群众,并将征集到的实物及时进行妥善的保管。

(二)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基金。所谓专项基金,就是从特定来源形成并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来源,把资金用在有需要有用的地方。其一,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组织各方力量,统筹规划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纳入到财政预算范围之内,给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上的保障。其二,要坚持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搞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的建设。

(三)采用现代先进的储存和保护方法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各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四优先”政策,即优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优先对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优先对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优先对珍贵文物的保护等。鼓励整理民族民间遗落的文化,并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有规划地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地区进行命名,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之乡”的“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采用现代先进的储存和保护方法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例如建立一批民族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村寨,设立民间文艺资料库和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等,并设立一批民间艺术抢救保护专项资金,开展相关民间特色文艺活动,拍摄有关‘民间艺术文化之旅’的纪录片,用现代的手段保护和传承民间优秀文化。

二、敏锐性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农村就具备了这一点。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既要开发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又要拓展农村文化市场,注重打造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使两个轮子同时转动,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就应培育建立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实践证明,农村文化建设与脱贫致富、农民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就应培育建立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培育具有一方特色的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链。农村文化中心户就是将农民致富的愿望与文化家庭创建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培育建立乡村农户中的一批不同类型、具有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和社区文化之家,其覆盖率高,影响力大。文化中心户是一个新型的农村文化阵营,是一个集农民所有、农民投资、农民经营、农民受益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主体。可以采取各种形式鼓励文化中心户的建立,如结对帮扶、对口援建、文化下乡等形式,并结合各地的小康点、扶贫点来建设,即帮助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让各‘中心户’配置网上电脑、购买科技用书等网络的途径对本地特产进行销售,还可以通过宣传科普知识、科技讲座、信息咨询、实地操作等活动进行知识传授,形成农村文化阵营。如广西灵山县建设“乡村电子信息馆”对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就应精心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 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充分地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品牌,摸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新路子。近年来广西精心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紧密联系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等经济工作,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钦州蚝情节、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艺术节等,这些活动不仅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品牌,在收获经济回报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三)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就应开发“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应做到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首先,把传统的“福利事业型”文化事业转变为“经济管理型”的文化事业,在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区域布局等方面选择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地制宜,加快制订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其次,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组织开发“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以本地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各种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倾力打造地方品牌,使更多人了解到本地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如广西武鸣县就是一个集民俗文化、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为一体的特色区域,该县利用有利的地势、古老的文化、久远的民俗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优势,大力打造“三月三”歌圩品牌。具有浓郁的壮乡风土人情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节日,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观众,让其久盛不衰。此外,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杨美古镇、那蒙竹山村民宅古建筑群、广西“第一楹联村”大芦村等许多珍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不可多得的“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

三、有效性地发挥民族文化特色的优势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民俗,独特多样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让农村文化更加千姿百态。广西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有刘三姐山歌、盘王歌、琵琶歌、芦笙舞等具有极强的表演性的艺术展示,还有有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年代久远的石器、铜鼓、陶瓷、摩崖造像等展示类型的特色艺术。这是民族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才能更好地去创造和发展农村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一)从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入手,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普查。通过普查,摸清现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总体情况,进一步保护和开发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培育和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变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为民族文化的产业优势。一方面对有形文化资源的进行普查,包括文化遗迹、历史文物、民居建筑、服饰、饮食、乐器、歌舞道具、宗教器物、交际礼品、工艺产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等,另一方面对无形文化资源的进行普查,包括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故事寓言、音乐舞蹈、节庆活动、民间习俗、人生礼仪、禁忌形式、宗教祭典、村规民约等等。建立各地民族民间文艺资料档案管理机构,为深入地开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做准备,以收藏、陈列和开发使用各种民族民间文艺资料。

(二)从区域文化入手,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例如处于北部湾文化区域的广西钦州,其民族民间文化就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应搞清楚北部湾文化区域的历史演变与特征、内涵与外延、本身优势与劣势、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等方面的关系。其次,应加强研究,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北部湾区域文化资源,对各县区文化发展目标作出准确的定位,引导各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多样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从文化活动和文化资源入手,着力构建民族文化体系。构建民族文化体系不仅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还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更要注重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经贸发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将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集中起来,在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地方性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另一方面,要强化民族文化村寨的特色,一切从各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实际出发,把村寨按照该民族的传统民居进行总体设计,并在村中心建设标志性的建筑。在一些支系多的民族地区可建立若干文化村寨。在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形成民族文化的优势产业,构建民族文化体系。

四、创造性地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和民间艺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迅速膨胀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开始涌向农村,体验农村旅游,熏陶民间文化。因此,我们要瞄准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时机,把文化与旅游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乡村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的独特文化品牌。

(一)创新文化旅游活动形式。当今农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如历史变迁、历史人物、民间故事、民间工艺、民俗风情、风味餐饮等,这些都是民间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其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是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在此基础上,应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如农家乐、生态游、古镇游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形式。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范文6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传承于辽北的铁岭、开原、调兵山、昌图、西丰等地。铁岭及辽北的朝鲜族是中国朝鲜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早移居我国的朝鲜族。根据“铁岭县志”记载,朝鲜族最早在铁岭居住是明朝万历年间或清朝初年,与东北其他地区相比早一些(东北地区朝鲜族居住史一般为200年),已有400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构成了朝鲜族民间故事这一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态生存和传承的特殊环境。

因为朝鲜族民间故事是从古到今世世代代口传下来的,无法考证它的原创者,但它最好地蕴涵着朝鲜族先人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精髓。铁岭朝鲜族中口传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为数甚多,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朴纪东、郑永守、朴炳大、玉元实、金鼎淳、李周善、金钟元等老人都能讲述上百则的民间故事,而且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是一代一代口头流传下来的,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有神话、民间传说、魔法故事,也有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笑话、熟语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完整,生动有趣,不仅有鲜明的主题,而且还反映了朝鲜族民俗特色和讲述人本人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艺术风格。

铁岭朝鲜族人民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创造了具有浓郁辽北特色的朝鲜族民间故事,留下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在作品的内容方面有鲜明的迁移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铁岭地域文化特色。各类体裁的作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朝鲜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继承

在几位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述的上千则故事中,有数十则关于太阳神、月亮神、熊神和朝鲜族祖先以及历代朝鲜族先人的传说,有始祖神话、部落神话、自然神话等,其中始祖神话、部落神话都是借助古代文献的记载得以流传。如《三国史记》《三国遗史》《东明王篇》《檀君神话》《朱蒙神话》等,都是表现朝鲜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神话。

朝鲜族的自然神话也有流传,诸如,郑永守讲述的《千年水》《福神》和李周善的《风神》《洪吉童传》,还有黄特洙讲述的《人为什么长头发》和朴炳大讲述的《洪水神话》等。

另外,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历史上的其他实有人物故事,如朝鲜李氏王朝五百年间的李成桂国王、发明朝鲜文字的世宗大王、多智多谋的御使朴文秀等等。

(二)对历代本民族先人生活的展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反映朝鲜族先人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有《坏成好事》《争福的少年》《抓狐狸》《十年扛大活儿》《破镜奴》《善良贤惠的妻子》《宽宏大量积大德》《孟士成佳话》等。

(三)情节曲折、生动感人的道德训诫故事

以朝鲜族祖先的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故事有《孝子龙凤狗汤的传说》《和睦的家庭》《报恩的灵魂》《蟒蛇与孝女》《奇怪的报恩》等故事,讲的是朝鲜族的孝道和邻里间和睦相处、对人忠厚、知恩图报的为人之道;反映劝善惩恶道德训诫故事和朝鲜族先人聪明智慧为主题的有《善与恶的报应》和《喇叭和虎皮》《聪明的童子》《贪婪者的下场》《害人等于害自己》《恶毒的婆婆》《被老虎咬死的和尚》等故事。

(四)反映到中国辽宁的移民史和与汉族的交往、对本土的热爱

反映朝鲜族和汉民族以及其他文化融合的作品流传较为普遍,这些作品反映了朝、汉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婚姻往来、生活习俗;朝、汉民族之间的农耕纺织、文字交流、礼仪习俗、通婚等历史过程,使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代表性作品有:《李斗贤和金顺爱》《在梦中唤起丈夫的女人》《王老汉娶明月》《洪翻译的请兵史》《柴河的故事》《龙山的传说》等等。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讲述者,以他们活泼的艺术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朝鲜族历史和朝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愿望。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凝聚着朝鲜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一)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素材广泛、主题深刻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所讲述的主要类型有动植物故事、神异故事、一般故事、幽默故事等二十多种,再把它具体分成起源故事、智谋故事、超人故事、善恶报应故事、教训故事、命运故事、夸张故事等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之所以包罗万象,从中可以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的各个角度。

(二)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

讲述者大多是使用朝鲜族本民族语言,而且还大多是使用朝鲜族大众的生活语言。他们在讲述故事中,普遍运用大众语言和比喻夸张手法,语言生动鲜活、幽默风趣,使口头民间文学具有更强的故事性;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经常使用汉字语,使铁岭民间文学更具地域特色;经常运用大最脍灸人口的哲人睿语、格言俗语,使民间故事更具有思想性,使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熠熠生辉,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情节别致生动,结构形式完整、功能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不仅从内容上重复少,而且在故事的构成和形式上就有数十种。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人,以自己超群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塑造出许多生动活现的人物形象,更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表达的语言优美动人,使听者仿佛看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同尝到美酒佳酿,有一种美的感受。

(四)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仅反映朝鲜族的亲属关系、婚丧祭礼、年中习俗、官职制度,还反映了歌谣和占卜、风水、巫俗、民间信仰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辽北朝鲜族民间故事,即守护着本民族特征和传统,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以民间传承的故事、民歌、歌谣、俗语、格言为载体,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朝鲜族文化源流体系,同时构成了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三大特征。

(一)传统的民族历史特征

1.对日月星辰、天体万物的崇拜和信仰。

2.对本民族祖先的崇拜。

3.对本民族传统的崇拜。

承载这些内容的神话、传说、故事、展示给我们的是朝鲜族人民的原始信仰。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伟大奇异的幻想,创造了优美传奇和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

(二)鲜明的地方特征

1.浓厚的地方色彩。

2.鲜活的时代色彩。

铁岭朝鲜族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不论从思想、文化、生活习俗,都受到其它民族极大的影响。因此,反映在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中,也必然染上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多彩的艺术特征

1.鲜活的人物形象。

2.感人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