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体系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当中,乡村振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发展限制。所以,分析农村地区的金融领域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对应的提升措施,为后续乡村振兴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可以为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环境起到推动作用。

1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对乡村地区经济振兴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变化,就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实现产业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种植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滞后,收入较低,不管是在农业科研设备补充还是产业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来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其次,农村金融支持也是实现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和谐健康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农业发展环境下,农业种植过程当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环境的原材料会影响土壤质量,降低作物产量,严重时会导致水土和耕地面积流失,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肆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产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科学处理污染源[2]。再次,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淳朴的乡风是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现在农村地区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现象,同时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有限的文娱设施难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外保护传统文化、修复历史遗产以及宣传和引导道德风貌都需要引入资金,保证工作顺利实施[3]。

2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首先,农村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发展的基础。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要以重视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基础,以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完善管理经验为目标,以此来调整现有的农产品结构,创新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粮食、农林、牧业的统筹结合以及种植养殖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4]。其次,要强化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手段来培育创新型农业主体的作用,实现农村产业的多角度融合以及农村地区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确保多个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互动补充,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再次,农村金融要以扶持绿色农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从传统的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应的金融导向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涉农金融机构要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当中引入绿色导向,以绿色信贷业务来支持农业绿色循环的低碳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使依靠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重视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引入节本增效的创新技术,强调推广畜禽养殖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农村地区现有的绿色资源,发展并扶持休闲、旅游以及健康产业,推动农林牧渔等产业和教育、文化、养老等实现有效融合[5]。最后,农村金融支持要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失衡,地区金融配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想要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振兴发展就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缺陷。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当中,通过拓展和延伸农村地区的服务链,形成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强化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提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普惠活动,帮助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务的运用能力,实现农村地区共同富裕[6]。

3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是以推动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资金融通可以确保各项基础工作顺利进行,但受外界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融通支持以及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具体的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差别会导致相关工作受阻。

3.1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环境相对较弱,难以与城市地区相匹配。大部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金融供给的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发展空间较小,商业和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工作会过度关注个体利益,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工作细节。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有的地区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会因为结构单一而影响融资功能,直接限制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其次,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受市场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不对应问题的影响,金融监管体系对市场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细化和完善,失去对地区经营结构的约束。

3.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能充分展现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展开分析可知,丰富的金融产品能从多个角度满足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不同资金需求,以此来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支撑。分析目前的建设成果可知,农村金融产品的类别和形式还不够全面,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整体要求,也不能实现外界环境和内部政策对经营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导致资金的运营和使用受到较大的约束。

3.3贷款额度有限,贷款困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发展的业务当中,大部分为小额贷款,款项相对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甚至会阻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量较大,一般会以相应的担保抵押为条件申请贷款,但因为农村地区的抵押物资较少,且大部分农民的个体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所以农村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约束,制约了农村经营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7]。

3.4农村金融保险不完善

农村金融保险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续的风险防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保险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农村金融保险存在发展滞后以及缺乏担保的情况,在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商业保险不断发展,而农村金融保险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限制了对保险的可承担风险。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点数量较少,在开展涉农业务时需投入大量资金,降低了贷款的收益率,导致资金流入到非农产业中。假如农村金融保险不能降低农业融资风险,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8]。

4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

4.1构建合理的金融服务政策和体系

首先,分析目前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情况可知,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较大不足,要从农村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并落实对应的金融服务政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化农村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状科学规划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以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该类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区域实现经济和文化水平双重发展,满足农村地区在各个领域建设工作的资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效应,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的业务网点,为完善和发展后续经济体系打下基础。再次,要细化现有的监管机制,规避各类风险,构建完整、科学、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相应的金融服务制度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9]。

4.2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术手段完善金融服务。在过去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当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业金融发展的阻碍较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银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型农业主体的个体需求,结合现代化的智能手段创新并整合业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业务审批过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其次,涉农信贷增信途径和方法有待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来提高涉农信贷期限的时间和额度。例如,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出现。农业金融应以此为契机发放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房抵押贷款,在农业设施设备抵押和生产订单等方面加强融资,以此来提高贷款的额度并延长相应期限,针对农户、地方产业、农村合作社以及电商产业链等渠道增加贷款,并丰富融资模式,以此来满足在土地流转和服务过程当中涌现出的新经营模式。再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现有的产业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规模的共同发展,农村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基本资金需求从小额化向规模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业金融机构要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后续流通和营销渠道当中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农业金融产业差别的新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完善定价细则,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满足不同农户的基本需求。

4.3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想要实现农村金融对“三农”工作的良好服务,就要完善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其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具体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维,强化金融服务模式,依照农村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和农业种植生产等活动的有效融合。结合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细化以多元化农村经济为主体的金融服务,确保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资金难题[10]。

4.4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服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金融对绿色产业的引导、约束和杠杆作用。农业金融机构要依照农业发展基础强调其实现绿色低碳化的转型方向,结合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呈现更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重视生态节约环保的绿色经营,在此过程中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重视对农业种植养殖以及深加工产业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细化绿色农业信贷投放制度,通过制定差异化信贷策略,创新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特点,探索农产品商标质押贷款的新型贷款模式,结合分类化的客户管理渠道,对现有的信贷项目库当中所涉及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分级授信,提高其授信额度。构建以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基地,开拓绿色贷款通道,实现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11]。再次,要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结合现有的政策标准和金融发展制度,落实农村绿色金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体系,构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对应的、以服务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机构,投入充足的资金,调动涉农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以绿色金融服务为基础的绿色小微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

4.5加大对农村农业贷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结构的稳定发展,就要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高利率会增加农民的贷款负担,阻碍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要以规范市场运营模式为主,合理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各项业务有序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结合科学的利率机制优化现有利率,确保农民主体得到金融优惠,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要以小额信贷为主导,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信贷需求构建与实际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强化融资效率的同时实现对金融机构运营工作的科学引导,确保金融服务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6拓宽信贷渠道,提高农村农业贷款额度

发展农村信贷领域要拓宽农村信贷渠道,提高农村信贷的利用效率,强化监管水平。通过机构担保以及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拓展信贷渠道,发展不同的资金渠道,实现多个渠道资金抵押,保证农村地区经营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另外要加大农村金融对金融贷款的投入力度,从地方经济的发展角度入手确定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依照民间借贷的实际情况规范并引导市场环境有序发展。

4.7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

首先,要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来补贴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贷投入,并适当补偿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完善并推广农业保险制度。要丰富并完善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优化现有的金融环境,确保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当中,有序推动城乡文化和经济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构建农业金融信贷的对应风险。其次,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费用的补贴范围,吸引更多创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政策性保险对策预防风险。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确保对应的保险服务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新型的农业主体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险基础。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农保险产品,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得到启动资金补偿。最后,通过引入风险共担及补偿制度来构建政府机构、农户和经济组织等多位一体的联保模式,充分落实集中担保、分散使用的灵活模式,采用综合化的保险措施来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完全应用到农村地区建设当中,促进农村地区各个领域的整体发展[12]。

5结束语

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解决了“三农”问题,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发展受环境及制度的影响存在诸多困难,对应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从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要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为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阳.金融创新如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J].河北学刊,2021,41(6):204-209.

[3]邵晓翀,杜尔玏.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10):94-95.

[5]王兴国,吴梵,刘韬.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84-91.

[6]李昱呈.开发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马天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

[9]李自强,陈佑成,叶伟娇,等.网点布局视角下农信社信贷服务感知质量影响机制分析与展望———基于商誉评价的调节效应分析[J].农业展望,2019,15(11):27-34.

[10]陈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创新农村金融工具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1):117-119.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范文2

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是由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地方政府、大型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聚焦发展“三农”、产业、绿色、数字以及普惠等金融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有效模式、创新场景平台、创新发展范例、创新金融环境,共同打造的金融创新示范区。国家大力构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金融业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尽快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复制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通过大型金融机构的引领示范,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的行业优势和融通功能,进一步集聚金融要素资源,对于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目前,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金融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建设。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控、补偿等制度体系。在涉农贷款的政策支持方面,贷款贴息、补助的鼓励措施较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弱。如农信社、农商行等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经营发展能力和资本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落后,资产质量较差,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农村金融资源供需严重失衡。在传统农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较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资金外流明显,导致农村资本结构性短缺。另外,受农村经济体制制约,涉农企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抵押担保条件差,导致涉农企业融资规模小、利率高、以抵押担保方式为主,具体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且长期得不到解决,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取款、转账、汇兑等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农业保险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缺乏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并且保险品种少、覆盖范围小、保障额度低,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户、农村经营主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五是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乏力。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金融科技和产品认知程度低。此外,在农村地区,公安、医保、工商等政务系统建设滞后,政务大数据共享系统尚未搭建,政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

二、创新内容

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主要围绕“三农”领域中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短板进行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一是开发更多为农民创收的金融产品。围绕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和脱贫户,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多利率较高、风险较低的特色化金融理财产品,由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入户推广,不断提升农村贫困人员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质押物品范围。逐步将农业生产设施、农民自住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活体畜禽、圈舍、养殖设施、特色农作物等纳入抵押、质押物品范围,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切实帮助农民提高融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人民币惠农场景。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围绕农村的金融服务、日常消费、教育医疗等具体场景,搭建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设立数字化支付钱包,在日常经营、消费中使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支付环境。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研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围绕我国农村地区的各类资源条件,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合同收益权以及基于碳汇数据的金融产品,设立农村碳交易服务平台,加大碳产品的交易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三、实施路径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范文3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农业农村;财政收支;农业经济发展;关系

目前,中国已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而从实际出发,国家需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农村中财政支出情况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建设力度,在党的领导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在农村建设中的部分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仍需提升对农业部门财政支出情况的重视程度,这要求相关政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发展领域,换言之,针对农村财政支出情况,应制定出相关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一、财政农业支出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财政农业支出简述

财政农业支出笼统的概念是:财政资金在农业农村生活中各领域的开支情况,其资金广泛用于农业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日常事务开支,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部门中一些公共政务生活开支以及一些事务行政部门在进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必要支出,该领域的基本原则是要求财政收支情况与国家现行的财务管理政策一致,即农业农村相关财政部门(特指)乡镇级及以上政府在开展政务工作中的行政管理费用以及日常政务生活中的各项指标资金都由国家财政部门进行详细预算,并进行资金的合理运作。第二,主要体现在将资金投入农业生活中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随着中国科技水平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农业部门作为国家发展重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更应得到重视,因此国家在完善农村电路网以及道路建设等公共设施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而该领域也是资金支出数额最大的区域。此外,还包括对公共设施检测以及维修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其是财政农业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财政农业收支的多元化。第三,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建设等农村素质教育方面,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实施,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小学建设,因此会逐渐增加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

(二)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就目前形势而言,农业农村各项设施基础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农业支出,因此财政农业支出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通过财政农业支出概述不难看出,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环境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国家农村经济结构不尽相同,但财政农业支出可以在经济发展层面进行有效调控,致力于农业经济增长环境建设,从而保证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稳定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农业方面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产业化的不断提升,致力于新时代高科技水平以及高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二、中国财政农业支出领域发展现状

(一)财政农业支出水平的总体发达程度较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国家逐步重视财政农业支出发展问题,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农业财政支出量不足、财务农业使用水平发达程度较低、资金管理问题较为分散、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以及无法有效提升资金凝聚力等,导致资金运用方向在不同部门之间略有差异,无法充分彰显其财政农业支出水平。自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国家不断加大财政农业支出方面投资力度,自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各地政府在农业农村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开始将社会主义建设重点逐步由城市转移到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农村财政支出方面投资力度,但就当前现状而言,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仍然无法达到国际统一标准,农业农村相关规定实施力度不够,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量未达到预期目标,无法促进农业农村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财政农业支出问题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政府在不断加大农业农村领域投资力度,但从当前现状不难看出,国家对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且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分析历年发展数据发现,第一,国家在财政农业支出领域中对行政方面的资金支出量较大,对其他农业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量不足,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度。各地政府需要意识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投入;第二,在财政农业支出问题中,相关政府对农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力不够,换言之,财政农业支出在农业生产技术建设方面的资金支出力度不够,缺乏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实际应用中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需求,无法充分解放国家农村生产力;第三,财政资金支出途径较为单一,相关政府创新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往往过于随意,未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

(三)财政农业支出领域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目前,国家在开展财政农业支出工作过程中主观性较强,无法有效规范资金支出,导致国家部分农村在资金管控方面缺乏相应力度。相关政府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时,由于对资金管控缺乏集体性要求,从而使整个资金管理区块较为分散。具体来说,在开展财政农业支出工作时,涉及部门较多,农业生产及管控的相关部门数量较多且标准不一,使各级政府之间开展工作较为独立,导致在实际资金投入中各部门之间开展工作的角度不同、力度不一,对工作效率造成负面影响,无法充分发挥财政农业支出工作职能,同时也会使财政工作出现较大漏洞,增加资金流动风险,而且由于资金流动数据庞大,给一些品行不端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增加腐败风险。

三、针对农业农村财政支出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一)加大对农业财政支出工作监管力度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工作中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在保证工作正常开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工作受政策的约束性较强,但在当下农业农村发展中,该领域缺乏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规范财政农业支出监督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在财政农业支出使用过程中进行监管,确保财政农业资金的投入能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实际效用;第二,加大财务支出力度,确保资金充足性,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从而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第三,在具有充分物质保障的前提下,注重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明确发展目标。

(二)不断优化该领域产业结构

为确保财政农业支出能最大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要进行农业财政运用结构优化工作。目前,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大多侧重于对行政事业的投入,忽略了农业农村实业经济发展,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在开展农业农村发展工作过程中,要将农业设施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交通设施亟待完善,否则将严重阻碍农产品进入市场,从而制约农业农村新发展,此外,由于交通不够便捷,使农村与外界的联系较为困难,对此,当地政府应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完善交通设施上来。总体来说,农业财政支出问题是一项覆盖范围极广的工作,因此相关政府要明确自身发展职责,立足于时展大局,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业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关工作人员要注重树立创新意识以及思想素质意识,拓宽发展渠道,开放创新型发展新格局。

(三)完善相关管理机制

为确保财政农业支出工作能有效地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第一,应不断健全相应管理机制,以制度手段开创中国农业农村新型发展格局,具体来说,在财务农业支出管理部门中,要杜绝政出多门的现象,统一管理部门的同时,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管理机制,坚持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统一,避免财务资金区域化以及板块化,坚决避免资金重复投入以及发展要求不一等现象发生,提升资金流动性,保证财政农业支出工作的工作效率,提升财务农业支出工作的优越性。第二,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督,建立明确的监管制度,相关管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职能,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进程。

(四)建设国家层面的辅助政策

在当前时代下,虽然国家已提出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但就中国农业农村长久持续发展而言,在政策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支持。具体来说,对部分发展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进行现代化农业园建设,多方面带动新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农业农村多元化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四、结语

目前,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国家推动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为推动中国农业农村新发展,在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建设也面临着转型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财政农业支出工作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保障城乡发展协调性,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协调以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序,陈盛伟.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与农户人均纯收入: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8-44.

[2]王静.农业科研投资增收效应的空间溢出与阈值特征:以山西省市域面板数据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1-68.

[3]卢现祥,王素素.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测度、区域差异分解与动态演进: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21(1):37-63.

[4]张东玲,陈景帅,范伟丽.财政支农与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效应:基于整体性贫困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9-81.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数字经济;电商助农;宜号甄选

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增长极。随着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和数字化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快速提升,为农村电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推进,农村电商规模大幅增长,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商形态日益丰富,电商主体日益活跃,但农村电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瓶颈问题。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传统产业、供应链配套资源融合发展的引擎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推动建设数字乡村战略是发展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电商扶助农村模式。主要指以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市场为目标,结合相应优待政策,让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能够跨越中间商直接对接农村地区。入驻的电商企业要提供相应的电商平台、农产品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产品质量的控制、产品仓储、产品营销以及物流配送等服务。——电商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主要指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自己创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及仓储中心,通过自创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销售。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营销、物流配送等全部生产链由企业自主经营。——“平台+商家店铺”运营模式。主要指农产品电商企业或销售方在第三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网店销售模式。此模式由于进入门槛低、流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今农产品进入电商平台的一种快捷模式,也是时下最常见的模式。其最主要的业务包括寻找货源、把控品质、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网络营销,而流通则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电商市场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仍存在农产品标准制定交叉重复、时间滞后、普及率低等突出问题,导致整个农产品市场标准化程度过低,进而让“产品质量”“产品安全”成为薄弱环节,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依托于农村市场的电商尚未达到专业化、标准化,消费者信任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龙头缺乏等因素制约着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力。虽然农村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和初级产品,但大多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普遍分散粗放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同时,一些农业生产经营者只注重商标的注册,缺乏品牌的培育提升,无法实现品牌溢价,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质效提升。——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经营“无人”问题十分突出。虽然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激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但短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乡村困难,虽然高校培养的电商人才逐年增长,但大多数不愿选择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电商是新时代数字化经济形式的一种新业态,但它除了依托虚拟的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外,更离不开现实中的交通、通信、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目前,很多地区尚未建成完整的农村电商运输体系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体系,导致电商运营单位运输成本、生产成本较高,拉低了整个电商市场的平均利润率。

屏山县农村电商助农创新模式

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作用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3]宋俊.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1(3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