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1
患者,女,38岁。孕3产1,因下腹不适伴阴道少量流血半天就诊。既往史:8个月前顺产1男孩,2个月前断奶,生产后未来过月经。查体:贫血貌,下腹稍膨隆,压痛、反跳痛明显,有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RBC 2.5×1012/L,HGB 60g/L。彩超检查显示:纵切子宫见子宫前位,前后径约5.5cm,宫体完整,肌壁回声均匀;横切子宫见右侧宫角查见约2.8cm×3.5cm×3.0cm的回声杂乱团,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团块内见点线状血流信号;宫腔内回声亦较杂乱,可探及深径约0.7cm的弱回声及无回声,内未见确切孕囊及胎儿声像图。双侧附件显示不清。盆腔偏右查见约5.5cm×4.8cm×3.5cm的完整羊膜囊回声,内见胎儿声像图,胎心、胎动好,双顶径约3.2cm;股骨约2.0cm;胎盘:0级,厚度约1.5cm;羊水深度约3.8cm,CDFI:见胎心血流。肝前区、脾周、肠间及盆腔内查见大片无回声,最大深度约5.0cm,内透声差,可见少许不规则强回声。超声诊断:盆腔内中孕,活胎,宫腔及右侧宫角回声异常,腹、盆腔积液:右侧宫角妊娠破裂,右侧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腹腔妊娠破裂。超声检查后即对该患者进行了诊断性腹腔穿刺,结果穿出不凝血,随即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内积血约2000ml,血凝块约500g;子宫约3个月孕大,质软,右侧宫角妊娠破裂,裂口约5cm×5cm,活跃性出血;腹腔见约3个月孕大的羊膜囊完全排入其内,形态完整,内见存活胎儿。见图1、2。
讨 论
宫角妊娠是胚胎种植在接近子宫与输卵管开界处的宫角部的子宫腔内的妊娠,从严格定义上不属于异位妊娠,而应属宫腔内妊娠范畴。因宫角部肌组织薄弱,又是子宫血管与卵巢动静脉及输卵管血管吻合处,血运丰富,孕卵种植在此异常位置,随孕周增长,宫角肌层变薄,一旦肌层破裂,出血后短时间即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宫角妊娠较为罕见,发病率低,占同期异位妊娠的总发病率的1%~7%;早期诊断进而治疗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Jansen等提出的诊断标准:①腹痛伴有子宫不对称性增大,继以流产或破裂;②直视下发现子宫角一侧扩大,伴有圆韧带外侧移位;③胎盘滞留在子宫角部。对宫角妊娠早期诊断首选超声:孕囊位于宫角部位,并与子宫内膜线连续,而且周围见完整的肌壁层。其治疗过去以剖腹为主,随着超声技术的提高,腹腔镜及血管介入对该病变的治疗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
综上所述,超声对宫角妊娠诊断意义较大,但应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腹腔妊娠、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等相鉴别:①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鉴别,输卵管间质部肌层较厚,妊娠可维持3~5个月才发生破裂。超声可见子宫增大,宫底一侧见与之相连的突出物,内见胚囊、囊内可见胚芽或胎儿,并可见胎心搏动,囊胚周围有薄层肌肉围绕,但其外上方肌层不完整或消失。与宫角妊娠的鉴别在于后者胚囊周围见完整的肌层。②与腹腔妊娠鉴别诊断。腹腔妊娠患者常有闭经后腹部疼痛及少量阴道流血史,以后腹部逐渐增大,并伴有经常腹部疼痛,尤其在胎动时显著。在声像图表现上,腹腔妊娠时子宫体外显示出胎儿各部结构,如胎儿存活,可显示胎儿胎心胎动及其他胎儿生命体征。胎儿与母体腹壁甚接近,位置往往偏于一侧或不正常。胎盘位于腹腔内,但常因与周围脏器粘连而显示不清。同宫角妊娠相比,后者在未破裂之前胎儿周围显示清晰的羊水、脐带及胎盘,以及包绕羊膜囊的子宫壁,此为其主要鉴别点。③同位于宫角处的子宫肌瘤相鉴别。子宫肌瘤无停经史,并无腹痛、贫血等症状。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一侧宫角可见实性弱回声或稍强回声团块,边界清,周边可见低回声晕,无蜕膜反应形成的假孕囊现象,不伴腹盆腔游离性液体,HCG阴性。④同盆腔炎性包块鉴别。该病与宫角妊娠从临床症状、体征上不难鉴别。但随着炎症期的不同,声像图表现差异较大,包块可与子宫一侧发生粘连,因此要同宫角妊娠鉴别,但炎性包块多为双侧对称性位于盆腔的后部,多为实质不均匀性。两者均可伴有盆腔积液,结合后穹隆穿刺可资鉴别。
图1 子宫纵切
图2 盆腔内胎儿及子宫横切
参考文献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2
[关键词] 乳腺癌;超声特点;血流表现;组织病理学类型
[中图分类号] R737.9;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08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and histopathological types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Clinical dates of 122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in Zhejiang taizhou municipal hospital and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ly 2015 were collec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and histopathological typ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122 cases of breast cancer,95.9% of the lesions were irregular in shape, 36.9% of the lesions were strongly echo halo sign,more common in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and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61.5% of the lesion with coarse margin, more common in invasive carcinoma. 54.9% of the lesions were small calcification, more common in ductal carcinoma and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37.7% of the lesions were posterior echo attenuation, common in invasive carcinoma. 51.6% of the lesions occurred in lymph node metastasis,more common in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The blood flow of breast cancer was mainly Ⅱ,Ⅲ grade, more common in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and other invasive carcinoma. 122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eripheral blood flow 49.2%(60/122), more common in intraductal carcinoma,early invasive carcinoma and infiltrating lobular carcinoma; internal times 28.7%(35/122),more common in other invasive carcinoma; penetrating only 20.5%(25/122). Conclusion Th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of breast cance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pathology. Th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blood flow can be a predictor of histopathologic pattern preoperatively.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Ultrasonography; Hemodynamic changes; Histopathological types
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和腺泡上皮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导致该病死亡率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由于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乳腺癌的进展期[1-3]。近年来,由于乳腺常规筛查项目的开展,进展期乳腺癌的数量从30%降至15%~20%,死亡率也降至20%~45%,所以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5]。目前,具有较高二维分辨力和组织对比分辨力的高频超声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7]。本研究通过对照分析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图像和血流表现以及组织病理学类型,旨在对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做出提示,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台州市立医院及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122例患者共122乳,左乳63例,右乳59例,年龄29~75岁,平均(50.7±4.5)岁。纳入标准:①术前行乳腺超声扫查提示存在病变;②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乳腺癌;③首次入院检查并接受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术后病理显示合并多种组织病理学类型的患者;②患有其他器官、组织恶性疾病的患者。
1.2 超声扫查
采用东芝SSA-790A和西门子ACUSON S2000 彩色超声仪,7.5~10 MHz的实时线阵高频探头。在乳腺预设扫查条件下,依据病灶情况调整扫查的深度、增益和聚焦部位从而获得最佳图像。
患者取平卧位,外展双臂以暴露双乳和腋窝。首先,以为中心行放射状纵切、横切和斜切高频二维超声扫查,并扫查腋窝是否有淋巴结肿大。若发现病灶,则记录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及纵横径比值,并观察病灶的形态、包膜、钙化、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情况。然后,调整仪器到最灵敏状态,行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观察病灶内部和周围血流情况。
1.3 超声征象定义
由患者所就诊医院两位超声医师共同对超声图像进行评估。①小分叶:病灶周围可见3个以上直径为1~2 mm 的分叶;②形态不规整:病灶形态可归结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整形;③强回声晕征象:病灶周围和正常乳腺组织的接触面能看到厚薄不均且回声强度大于正常乳腺组织的强回声带,而病灶内部则呈低回声;④后方衰减征象:病灶后方出现回声降低或消失的现象;⑤边缘毛刺征象:病灶形态不规整,呈刺状突出;⑥微小钙化:低回声病灶以及导管内部,见簇状分布的细点状强回声;⑦导管内部结构紊乱:导管扩张,病灶导管内部出现回声不均,并有细点状强回声。
1.4 血流分级标准
乳腺癌血流分级采用Adler分级标准。0级: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肿块内可见1~2处点状血流信号;Ⅱ级:肿块内可见一条主要血管或几条小血管;Ⅲ级:肿块内血流丰富,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网状血管[8]。
1.5 组织病理学分型
参照WHO 1981年制定的乳腺癌分类标准,由患者所就诊医院两位病理学医师对乳腺癌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主要包括导管内癌(DCIS)、浸润性导管癌(IDC)、浸润性小叶癌(ILC)、浸润性特殊型癌。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类型
由表1可见,多数乳腺癌形态不规整(图1),在本研究中占95.9%(117/122),因此形态不规整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由于浸润癌成排或成列浸润至周围脂肪组织,从而出现边缘毛刺征象,是浸润性的表现,因此边缘毛刺征象在浸润性癌中表现明显,而在导管内癌中不突出。在本研究中,后方回声衰减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图2),46例出现后方回声衰减的均为浸润性癌,占病灶总数的37.7%(46/122),而未见于导管内癌。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常见微小钙化(图3)。45例乳腺癌有强回声晕,占病灶总数的36.9%(45/122)。本研究中,强回声晕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而导管内癌未见强回声晕。导管扩张在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比较常见。
2.2 超声血流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类型
乳腺癌超声血流分布主要有周围型、穿入型和内部型三种。本研究 122 例乳腺癌中,周围型血流所占比例最高,为49.2%(60/122),内部型血流次之,为28.7%(35/122),而穿入型血流仅为20.5%(25/122)。在本研究中,周围型血流主要出现在早期浸润癌、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内部型血流主要出现在其他浸润性癌中,而浸润性导管癌中各类型血流均比较常见。
2.3血流分级与乳腺癌组织病理学类型
乳腺癌的血流可分为 0、Ⅰ、Ⅱ、Ⅲ级,在本研究中,乳腺癌血流Ⅱ级、Ⅲ 级为主,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和其他浸润性癌中的血流较其他病理学类型乳腺癌更为丰富。
3 讨论
超声作为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因为乳腺癌的生长和浸润形式的不同,所以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超声表现存在差异[9]。乳腺癌的超声表现是以其组织病理学类型为基础的,一般认为乳腺癌声像图的典型表现为[11-14]:①实质性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整;②边缘毛刺、蟹足或分叶状,无包膜,部分病灶可出现“恶性晕”征,“恶性晕”是肿瘤直接浸润至周围组织和周围组织增生所致,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边界特征;③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且多为弱回声,若出现出血和坏死,则出现无回声区;④多可见后方回声衰减以及内部微小钙化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主要指标。①形态不规整,本研究中约95.9%的乳腺癌形态不规整,因此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②边缘毛刺征象:边缘呈毛刺状是病灶浸润性生长的表现。在本研究中,约61.5%(75/122)的病灶呈边缘毛刺征象,均出现在浸润性癌中,而在导管内癌中未出现。③微小钙化:出现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多数乳腺癌内部和/或周围可见血流信号,乳腺癌滋养血管数量较多,具有血管管径粗细不均、血管壁薄、走向迂曲等特点[19]。影响血流丰富程度的因素众多,其中病灶大小对血流丰富程度影响较大,病灶越大,血流越丰富,浸润程度越高,血流越丰富,因为在乳腺癌的进展过程中会伴随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20]。本研究结果显示,周围型血流所占比例最高为49.2%(60/122),内部型血流次之,为28.7%(35/122),而穿入型血流最少。周围型血流主要出现在早期浸润癌、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内部型血流主要见于其他浸润性癌中,而浸润性导管癌中各类型血流都比较常见。此外,乳腺癌血流以Ⅱ级、Ⅲ级为主,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和其他浸润性癌中的血流较其他病理学类型乳腺癌更为丰富。
综上所述,乳腺癌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变化密切相关,肿块的超声形态特点与血流表现对组织学类型有提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Balazs I Bodai,Phillip Tuso. Breast cancer survivorship: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ong-term medical issues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J]. Perm J,2015,19(2):48-79.
[2] Nicola H Dryden,Laura R Broome,Frank Dudbridge,et al.Unbiased analysis of potential targets of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loci by Capture Hi-C[J]. Genome Res,2014,24(11):1854-1868.
[3] Alaa MG Ali,Marjanka K Schmidt,Manjeet K Bolla,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urvival after a breast cancer diagnosis:A literature-based meta-analysis and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data for 29,239 Cases[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14,23(6):934-945.
[4] Holly A Martinson,Traci R Lyons,Erin D Giles,et al. Developmental windows of breast cancer risk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argeted chemoprevention[J]. Exp Cell Res,2013, 319(11):1671-1678.
[5] 张静雯,周建桥,詹维伟,等. 乳腺癌超声表现与其病理基础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 8(6):1209-1217.
[6] Tamaki K,Sasano H,Ishida T,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in breast disorders[J]. Jpn J Clin Onco,2010,40(10):905-912.
[7] 吕涛,吕晓玉,汪湍. 超声与钼靶摄片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意义[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1):1414-1419.
[8] Raza S,Goldkamp AL,Chikarmane SA,et al. US of breast masses categorized as BI-RADS 3,4,and 5:Pictorial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linical management[J]. Radiographics,2010,30(5):1199-1213.
[9] 李秀昆,梁桂欣,刘磊,等. 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病理分型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l):109-111.
[10] 曹淑娟,李荔,康永军,等. 乳腺癌超声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分型的对照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8):1134-1137.
[11] 沈松杰,孙强,徐雅莉. 乳腺癌常用早期诊断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2013,34(11):102-105.
[12] 邹庆国.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妇幼保健,2014,16(16):334-338.
[13] 梁铭,欧冰,吴嘉仪. 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对早期乳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 31(10):405-408.
[14] 孙蓓. 乳腺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85-186.
[15] 艾婷,周军. 乳腺癌血管生成拟态与超声分子影像学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2014,34(24):3828-3830.
[16] 许伟志,叶争渡. 超声检查与MR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4):650-652.
[17] 张纾,袁建军.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漏误诊因素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4):616-617.
[18] 张彦,陈翠京,史秀云. 超声检查早期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5,3(2):102-106.
[19] RF Brem,Tabár L,Duffy SW. 评价乳腺三维自动超声检查对提高致密型乳腺组织中乳腺癌检出率的价值:SomoInsight研究[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2(3):115-118.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3
[关键词] 异常早期妊娠;超声;诊断进展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c)-0019-04
Advances in ultra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abnormal first trimester pregnaney
GAO Xi-mei1 YU Bing2
1.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0,China;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Ultrasound Room,Shanxi Dayi Hospital,Taiyuan 030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high incidence of abnormal first trimester pregnancy that can cause a variety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such as abnormal vaginal bleeding,abdominal pain,abdominal bleeding and secondary hemorrhagic shock,it has becom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life and health of pregnant women,so it should be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early as possible.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ultrasonic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a number of clinically relevant assay index,providing important basis for furth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linicians,relevance ratio of abnormal first trimester pregnancy is greatly improved.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ultrasound diagnosis progress of common abnormal first trimester pregnancy.
[Key words] Abnormal first trimester pregnaney;Ultrasonography;Diagnosis progress
异常早期妊娠是妇产科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环境、母体、父源及胚胎等多因素的变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严重威胁着孕妇生命健康,临床上应尽早诊断,在患者出现并发症前实施及时的临床干预,最大程度降低对其生育能力的影响。超声检查因无创性、可多次、易于操作及诊断准确性高等优势,成为影像学中诊断异常早期妊娠的首选方法。近年来异常早期妊娠的检出率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本文对临床常见异常早期妊娠的超声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1 定义
13周末之前称为早期妊娠,若在此期间胚胎种植在宫腔外或在宫内发育时间过短或不发育都属于异常早期妊娠[1],稽留流产、葡萄胎及异位妊娠是发病率较高的三种异常早期妊娠。
2超声诊断进展
早期应用超声可直接观察有无妊娠、着床部位、孕囊及卵黄囊大小形态及位置,胚胎发育及存活情况,同时结合病史明确是否流产及提示流产程度,诊断及鉴别异位妊娠,通过显示病灶内部血运及盆腹腔积血情况,预测病情进展,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及时的治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对于临床中较常见的早期稽留流产,葡萄胎及异位妊娠等疾病的诊疗,超声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2.1 三种常见异常早期妊娠疾病的超声诊断进展
2.1.1 稽留流产
孕囊明显小于停经天数,形态失常,李淑媛[2]对452例自然受孕孕妇超声检查并跟踪其妊娠结局,结果提示,卵黄囊形态学改变同妊娠早期结局具有密切联系,故可以通过超声测量卵黄囊大小及时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对临床预测早期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侯立业等[3]对常规超声、阴道彩超及经腹高频彩超图像及诊断率进行对比发现,经腹高频超声分辨力高,尤其在胚胎长
2.1.2 葡萄胎
典型声像图特征:子宫较正常月份明显增大,宫壁薄回声不均匀,连续性完整,宫腔内回声呈“落雪状”,其间可见形似“蜂窝状”的数个液性无回声区。李洪波等[8]总结葡萄胎患者宫壁内呈异常丰富的血流信号,宫腔内因充满水肿绒毛而呈现为无血流信号的液性暗区。子宫动脉呈相对较高的阻力指数(RI约为0.6),病灶区血流极丰富,频谱检测为RI
2.1.3 异位妊娠
2.1.3.1 二维彩色多谱勒超声 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病例分析与研究认为,对于异位妊娠,阴超较腹超诊断准确率更高。Condous等[13]报道,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99.9%。国内外多项研究[13-15]表明,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其内部血流情况在正常妊娠与异常早期妊娠中均有差异。朱小平等[14]的研究指出,双层子宫内膜厚度≤8 mm可作为筛查异位妊娠和正常早期妊娠的界值。Col-Madendag等[15]的研究指出,患者血HCG≤1000 mIU/ml,超声提示附件区未见明显病灶时,输卵管妊娠中内膜呈三线型的病例更易发生破裂,但内膜厚度与异位病灶破裂间无统计学上的关联性。钱孝纲[16]将26例异位妊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52例正常宫内妊娠完全性流产病例作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异位妊娠组子宫动脉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螺旋动脉值却恰恰相反,因此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动态监测可疑病例的相关血流阻力指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1.3.2 超声造影 通过动态观察组织微循环内血流灌注情况(造影剂进入和消退时间、强化强度和强化方式),可清晰显示彩色多普勒显像中不敏感的低速血流,有助于其定位诊断。龚业琼等[17]的研究中,超声造影诊断准确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的18例病例中,15例为输卵管妊娠流产出血聚积于输卵管内,3例为宫内孕残留,二维超声诊断为厚壁囊肿型黄体而无法明确显示卵巢,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认为输卵管环,而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卵巢结构及其内的妊娠黄体,超声造影可区分输卵管壁回声与其周边的血块、黏液栓及坏死组织,而彩超声像图中却难以分辨,同时可显示二维超声难以发现的孕囊与输卵管壁间的少量积血,从而提示有无输卵管妊娠流产及破裂,超声造影诊断异位妊娠的准确性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2.1.3.3 经阴道三维彩色多谱勒超声 通过切割和旋转观察感兴趣区域,同时可获取其血流速、时相、方向及血管内病变信息及定量反映血流束的面积、长度及起源,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掌握病灶内部及周围细微信息。郑冬明等[18]研究结果显示,经阴道三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正确率为94.12%,能精准定位孕囊着床部位,不受病灶周边子宫肌层影响,在间质部妊娠的诊断中作用突显。王琦等[19]的研究提出,异位妊娠黄体血流信号低于宫内妊娠黄体,异位妊娠黄体血管形成指数(VI)、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低于宫内妊娠黄体,其黄体血流指数(FI)低于宫内妊娠黄体。因此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妊娠黄体血流参数有助于异位妊娠的诊断。
2.1.3.4 经阴道三维超声联合断层超声显像(TUI)技术 TUI技术是一种基于三维超声的新型显像模式,通过获取观察区域容积数据并整合,对整个病灶进行断层分析,适时调节断层图像层间距与断层数,利用三维立体重建技术清晰显示选取区域的细微结构,提高了常规彩超难以发觉的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具有时间与空间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立体直观、便于会诊等优点。李蒙森等[20]发现,92例早期输卵管妊娠经阴道三维超声联合TUI成像显示的84例输卵管包块,73.8%边界清晰或较清晰,83.3%内部结构清晰或较清晰,82.1%包块与输卵管及卵巢位置关系清晰或较清晰,三维超声的优势在于通过体积重建获得子宫及附件的立体图像,直观显示包块与子宫、输卵管及卵巢位置关系,为异位妊娠的诊断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3 超声结合其他指标对异常早期妊娠诊断展望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迅猛发展,早期异常妊娠的诊断敏感度及准确性不断提高,但实际工作中仍会遇到不少困难,形态方面的交叉声像无论在二维及三维超声,还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多普勒均普遍存在。目前已有研究[21]提出,血清孕酮、妊娠相关蛋白A及抑制素A对孕妇早期诊断异位妊娠及稽留流产具有临床预测价值。徐波等[22]指出,血β-HCG、孕酮、CA125、白血病抑制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异位妊娠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杨小兰等[23]动态监测316例早期异常妊娠患者血清β-HCG及孕酮值,并行经阴道彩超检查,先兆流产组血清β-HCG及孕酮值均高于稽留流产组和异位妊娠组,建议经阴道彩超检查结合血清β-HCG及孕酮值,以提高早期异常妊娠的诊断准确率。张凌[24]研究发现,当血β-HCG>800 mIU/ml且超声在宫内和宫外均无阳性发现时,如测及双侧子宫动脉PI相差百分比>18.88%和(或)双侧子宫动脉RI相差百分比>3.89%,可认为低阻的一侧可能存在输卵管妊娠,而与黄体的位置无关。王艳等[25]分别测定异位妊娠组、妊娠正常组和妊娠自然流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及β-HCG值,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单一指标,可达98.0%,因此临床中可联合检测血清孕酮与β-HCG值等多种指标,结合超声,必要时行诊断性刮宫术、腹腔镜检查,提高异常早期妊娠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8-58.
[2] 李淑媛.卵黄囊大小形态学动态改变同早期流产妊娠结局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7):1899-1900.
[3] 侯立业,徐作峰,谢雪霞.经腹高频超声诊断宫内异常早期妊娠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88-90.
[4] 包亚玲.超声对稽留流产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6):381-382.
[5] 招小丽.临床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48-149.
[6] 许国敏,刘文仲,殷红,等.早期葡萄胎超声诊断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7):1060-1061.
[7] 单静.彩色多普勒对过期流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8.
[8] 李洪波,郑东庆,张奇兵,等.葡萄胎诊疗现状[J].当代医学,2011,17(20):9-10.
[9] 翟瑞华.彩超诊断妊娠滋养细胞疾病31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2):160-161.
[10] 王茜.B型超声对不典型葡萄胎与过期流产鉴别诊断初探[J].临沂医专学报,1991,1(13):67-68.
[11] 任秀娥.部分性葡萄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意义[J].大家健康,2015,9(20):61-62.
[12] 易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形态对不典型葡萄胎与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5):779-780.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4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颈部血管彩超
中图分类号:R74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4.03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4-0455-02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许多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病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探讨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脑缺血发作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8月在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病人88例为TIA组,男58例,女30例;年龄36岁~74岁(61.2岁±9.4岁);颈内动脉系TIA43例,椎基底动脉系TIA45例。所有病人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TIA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 CT显示责任病灶的脑梗死;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肿瘤;偏瘫性偏头痛;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房颤动、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在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中选取80名为对照组,男48名,女32名,年龄38岁~70岁(59.7岁±8.1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PHILP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0 MHz。病人去枕仰卧位,头后仰且向被检对侧偏转,使被检侧血管充分暴露。依次检测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全段、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外动脉。观察管壁内膜情况,测量内中膜厚度(IMT),有粥样硬化斑块者记录斑块部位、大小、数目及性质,若合并颈动脉狭窄计算管腔内径狭窄率。
1.3 观测指标
1.3.1 内中膜厚度 将颈动脉IMT0.9 mm~1.2 mm范围定义为内中膜增厚。局部内膜增厚并突向管腔,IMT>1.2 mm为粥样硬化斑块[2]。
1.3.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病理分型[3] ①脂质性斑块:即软斑。斑块内部以脂质为主,呈低回声。②纤维性斑块:多为中等强度回声。③钙化性斑块:斑块内部强回声,斑块后方有声衰减,多呈不规则形。④混合性斑块:溃疡性斑块或斑块内出血。低中强回声混杂,斑块形状不规则,可见溃疡形成的“火山口”征。脂质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为不稳定斑块,纤维性斑块和钙化性斑块是稳定斑块。同时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者归入不稳定斑块组。
1.3.3 颈动脉狭窄程度 采用NASCET方法[4]计算:颈内动脉狭窄率=(1-最狭窄处血管直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管径)×100%,如果存在多处狭窄,在最狭窄处计算狭窄率。将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0);轻度狭窄(1%~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血管闭塞(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及连续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斑块检出情况 TIA组斑块检出率为63.64%(56/88),颈内动脉系TIA病人检出斑块30例,椎基底动脉系TIA病人检出斑块26例。TIA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的27.50%(2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微栓子学说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在血流冲击下,内膜受损,斑块内部脂质外溢,斑块内出血形成溃疡,血小板被激活形成微小血栓进入脑循环,阻塞远端小动脉,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微小血栓被迅速清除,随即症状在短时间内完全缓解。颅外或颅内动脉主干中重度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受血压、缺氧等因素影响,出现低灌注导致TIA。本研究显示TIA斑块检出率63.64%,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占66.10%,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TIA的发生正相关,不稳定斑块与TIA有密切关系,间接支持了TIA的微栓子学说。一项研究调查了动脉狭窄病人卒中或TIA风险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的关系[5],证实不稳定斑块比稳定斑块发生卒中或TIA的风险高。
在本研究中,颈内动脉系TIA组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率为20.93%,高于椎基底动脉系TIA组和对照组。提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是颈内动脉系TIA重要原因,Handa等[6]认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卒中发生率呈正相关,75%TIA和60%脑梗死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和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是由于分叉处膨大,局部血流形成涡流,血流速度减慢,易使血液中的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沉积于此处[7]。本研究中TIA组和对照组斑块均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但椎基底动脉系TIA组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高于颈内动脉系TIA组,提示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脱落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系TIA发生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TIA病人发生缺血性卒中危险性增高,而且其病死率较非卒中人群高[7]。颈部血管彩超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方面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准确的特点,对TIA病人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及早发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给予相应治疗,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9.
[3]Markus HS,Mackinnon A.Asymptomatic embolization detected by doppler ultrasound predicts stroke risk in 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J].Stroke,2005,36:971-975.
[4]Ricci S,Celani MG,La Rosa F,et al.SEPIVAC:A community based study of stroke incidence in Umbria,Italy[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1,54:695-698.
[5]Johnson JM,Kennelly MM,Decesare D,et al.Natural history of asymptomatic plaque [J].Arch Surg,1985,120:1010-1012.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5
关键词 胸腔积液;胸腔穿刺;空针负压技术
胸腔穿刺术是临床医师基本操作技术,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继续采用空针负压技术进行胸腔穿刺,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所有病例为我院2006年下半年以来病例,年龄16~78岁,入院时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为常规抽液组,35例,第二组为空针负压组,37例。
1.2 方法
1.2.1 空针负压胸腔穿刺技术要点:按胸腔穿刺术常规准备物品。术前选好穿刺点,可B超准确定位,术前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严格无菌操作,以2 ml注射器抽取适量2%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自皮肤至胸膜壁层逐层麻醉,回抽见胸水后,选取适当型号穿刺针,后接胶管以血管钳夹紧。穿刺针自麻醉处进入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时,用50或60 ml注射器抽空穿刺针胶管内空气使成负压,尾部继续血管钳夹紧。此时再缓慢进针,见胶管内有胸水自动进入时停止进针,进行抽取胸水,留取送检。在包裹胸水时可空针变动方向见胸液进入胶管而反复抽液。抽液完需要局部给药者酌情胸腔用药,术毕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数分钟,消毒,无菌敷料覆盖,胶带固定,嘱半卧或平卧休息。术中、术后严密监测病人情况,有胸膜反应、肺复张性肺水肿等视情处理。同时定义胸穿针进入皮肤软组织后继续穿刺至成功抽取胸液的时间为成功抽液时间。
1.2.2 注意事项:术前充分与患者做好沟通,取得配合。消除患者紧张顾虑。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遵守常规胸腔穿刺注意事项。
1.2.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检验。
2 结果
根据两组成功抽液时间比较,t=3.12,P
胸腔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胸腔积液的性质、抽液减压或通过穿刺胸腔内给药。大本教材诊断学第六版在关于胸穿术操作时仅说明胸穿针在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后表示针尖进入胸膜腔停止进针而抽液.但是抵抗感消失(亦或落空感)有时不易体会和掌握,进针易于过深过浅.一方面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另一方面穿刺可能不成功.特别是包裹少量局限积液不易彻底抽尽或者失败。
胸腔积液的穿刺治疗除常规胸腔穿刺技术外,现在临床也有采用留置导管针持续引流和超声引导穿刺,但均需增加一定材料和仪器设备。且胸腔穿刺技术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少量包裹积液,诊断性穿刺等。如何更加完善却不需复杂设备、方法的改进值得我们努力探求。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6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影响因素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等病理变化的总称。常见的动脉硬化有三种,即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动脉硬化,常累及大中等大动脉,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等[1],性别与年龄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目前公认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关系密切,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2],本研究是对不同性别、年龄、高血压级别及患病年限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别。为筛选高危人群,及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提供临床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4月至2008年5月本院病房收治的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21例,女147例,年龄31~90岁,平均(66.175±11.439)岁。将患者年龄段分为6个阶段,1为30~39岁,共3例,均为男性;2为40~49岁,共20例,3为50~59岁,共61例,4为60~69岁,共65例,5为70~79岁,共90例,6为80岁以上,共29例。患病年限分为6个阶段,1为≤1年,2为1年以上5年以下,3为5~10年,4为10~20年,5为20~30年,6为30年及以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的标准即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Ⅰ级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SBP)140~159 mm Hg或舒张压(DBP)90~99 mm Hg,Ⅱ级高血压为收缩压(SBP)160~179 mm Hg或舒张压(DBP)100~109 mm Hg,Ⅲ级高血压为收缩压(SBP)≥180 mm Hg或舒张压(DBP)≥110 mm Hg。
1.2 研究方法与仪器 使用美国GE公司Logic-9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由专人测定,探头频率12 MHz,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按常规横纵向扫查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外动脉。在颈总动脉距分叉处近端约2 cm处测量颈总动脉(CCA)内径、颈内(ICA)、颈外动脉(ECA)内径,分别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TMT),为后壁的内膜表面经中层到中层与外膜相移行处的距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TMT)大于1.0mm时(动脉分叉处可大于1.2 mm)即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斑块形态多不规则,突出于管腔,内部结构呈弱或等回声者为软斑,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有声影者为硬斑。记录斑块部位、范围、数量及回声特点等,估测斑块处的管腔内径有否狭窄及其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数据处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下表1。
注:X1为性别,P=0.001<0.05;X2为年龄,P=0.000<0.05;X3为患病年限,P=0.184>0.05;X4为高血压级别,P=0.108>0.05
结果表明: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高血压患者患病年限及高血压级别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286例高血压患者有179例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6.8%,其中男性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有90例,女性为89例。男性发生率为74%,女性发生率为61%,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并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3],在本研究的前期工作中也观察到同样的结果,49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40.9%,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到80岁及以上已达100%。且男性高于女性。目前公认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约为无高血压者的3~4倍,收缩压与舒张压升高都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4]颈动脉IMT增厚部位出现斑块的几率明显增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 IMT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由于斑块的不稳定性,尤其是软斑块,会引起动脉管腔狭窄致供血不良,并会发生出血、坏死、溃疡、钙化、栓子脱落等增加脑卒中、脑供血不足的发生率,而硬斑表面纤维化、钙化不易破裂,病情相对较轻。许多学者认识到斑块的组成成分较斑块侵犯管壁的范围更能预测临床出现心性猝死和或卒中等急症的可能[1]。
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该病变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肌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患最多)[5],但在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患高血压的年限和高血压级别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影响,考虑可能与本研究样本含量小有关,应继续积累样本进行临床观察,另外多数患者发现高血压后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药物干预,虽然患者血压最高可达Ⅲ级,但血压并未持续在Ⅲ级,多数患者血压平时可控制在Ⅲ级以下,这也就相对延缓了动脉硬化的进程。在本研究中还观察到在患者年龄和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别的情况下,Ⅰ级高血压和Ⅲ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年限≤1年和≥30年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也无差别。但从临床资料可看出Ⅲ级高血压患者患病年限长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严重,一般为多发斑块,且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在二维彩超表现为内膜增厚,并凸入血管腔内,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1.0mm(动脉分叉处可大于1.2 mm)时即可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当病变累及中膜时,管壁的三层结构消失,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应用二维超声可明确斑块位置、大小、及回声特点,间接判定血管狭窄程度[1]。有报道应用高频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准确率高,与动脉造影符合率为90%[6],且无创伤、无痛苦、重复性好,无创伤性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上筛选高危患者的有效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受性别和年龄影响,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而与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对男性和高龄的高血压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及药物干预,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 曹铁生,段云友.多普勒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1-346.
[2] 余振球,赵连友,惠汝太,等.实用高血压学.科学出版社,2007:1477-1479.
[3]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0-263.
[4] 朱文晖,李瑞珍,肖际东,等.应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