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研究范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类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问题日益严峻,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之一[1],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全国仅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这4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占全国总卫生费用的12.5%[2]。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60.0%,由其造成的死亡比例已达到传染病的两倍[3],经济损失几乎占了全球疾病负担的一半[4]。由此可见,慢性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慢性病的干预模式主要包括社区干预模式[5],自我管理模式[6-7]、家庭干预模式[8]、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等[9]。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慢性病主要由高危行为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例如吸烟[10]、过度饮酒[11]、超重[12]等。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各个干预模式在干预单位、干预方式、干预技术等方面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完善的干预模式还不成熟。本文就常见的慢性病干预模式及各自的特点作简要综述,为我国慢性病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慢性病干预是以慢性病患者作为干预对象,对其采取有效的慢性病预防及控制措施。干预对象单位的选择对干预措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干预单位主要包括以社区、家庭以及自我个体。
1.1 社区干预
社区卫生工作是慢性病防治的前沿,以社区为干预单位实施慢性病防治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而有效的方法。社区干预模式,对社区内慢性病病人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子水平,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3]。社区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
1.2 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模式的特点是以家庭为最小干预单位,对患者家属开展疾病知识的教育,或在此基础上结合医务人员定期家访、实施训练,以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8]。家庭是社会支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14]。同时由于慢性病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情况[15],将
干预对象扩大到家庭成员层面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及管理。家庭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及心理干预。慢性病单纯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高血压病,它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家庭干预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嘉兴市某院66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家庭干预的研究显示,实施家庭干预后,患者家属了解了健康饮食、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患者的血压控制及服药依从性得到了改善[8]。
1.3 自我管理
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是指个人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卫生保健活动,强调患者以个体为干预单位,主动参与管理自身健康状况。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具体实施在不同个体、社区之间存在差异。英国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状况,制定个人的自我管理行为,开展自我管理技巧的培训教育等,从而加强患者在认知、营养、心理及沟通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16]。黄丽勃[17]在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中强调社区医师与个人的合作,在社区医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自身症状、个人行为危险因素、心理情绪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而在判断和分析问题后进行自我评估,与社区医师共同商讨治疗方案,随时反馈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国外社区较早应用慢性病自我管理,且慢性病病种的覆盖面也逐渐扩大。国外一项关于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的研究显示,自我管理有助于改善关节炎患者的活动,促进放松行为[18];英国1项为期5年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显示,成功的自我管理可促进患者的健康行为,减少就医时间,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增进与专家的沟通,有助于强化个人知识及技巧以期达到有效的管理长期带病状态[16]。近年来,我国部分社区也尝试在社区慢性病患者中推行自我管理模式。傅东波等[19]对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自我管理项目的干预组在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及部分健康状况方面得到改善,并减少了就医次数。于普林等[20]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研究显示,干预组在健康知识知晓率、膳食及健康状况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2 干预方式
近年来,我国居民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危险因素促使慢性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它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许多地区已尝试推行慢性病的干预工作,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疾病防治和心理、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综合干预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旨在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钠盐的摄入,控制吸烟、饮酒,同时注重参加适宜的体力活动。家庭干预模式中的行为干预是以改变整个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为目标,通过向家属讲解合理的膳食模式、烟酒对疾病的危害等改善家庭的不良行为,并要求家属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在众多行为干预理论中,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上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1]。此外,国际上也开始探索行为阶段改变模型在健康行为干预中的应用[22-2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旨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干预常用的方法有心理支持和放松疗法,通过启发、鼓励、关怀、倾听音乐、放松训练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一定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干预模式中常采用心理干预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向红[24]对社区60例慢性病病人的干预显示,支持性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应激,改善健康状况。家庭心理干预的重点则是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干预人员需给予家属心理指导,改善家属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要求家属在患者情绪不良时给予安慰、理解,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指导患者掌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的能力。社区作为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一个共同体,是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因此,健康教育干预方式是社区干预模式中较为常见并很受重视的一种干预方式。在社区举办慢性病学习班,组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参加,利用图片、影像、广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宣传,让广大居民更直观的了解慢性病防治知识。根据患者的病种、文化层次不同,实施群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健康知识的普及。一项关于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研究显示,经过健康教育,社区离退休人群吸烟、饮食偏好、少运动、心理不平衡等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25]。开展家庭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家属的健康意识为目标也很有实际意义。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危险因素、护理知识、识别疾病恶化的先兆等,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4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指尽最大可能让人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其宗旨是使人们了解健康知识,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并且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26]。健康促进理论作为一套实用策略需要广泛的社会联盟作为支持,不仅要开展教育、组织管理等干预工作,还需有相应法规政策配合。因此健康促进干预方式主要应用于社区干预模式。社区健康促进的内容包括制订指导和管理健康策略的政策,加强政策与环境的支持,开展社会动员,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参与,并对基层医护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育培训,对社区人群展开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促进是促进社区人群健康、改善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胡运红等[27]对健康促进在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一项研究显示,实施健康促进的慢性病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药物治疗依从性、身体健康状况方面都有所改善,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芬兰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北家里里地区运用健康促进模式使20年里35~64岁男性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42.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48.0%[28]。
3 干预技术
随着慢性病干预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与推进,人们已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干预技术以更好的实现慢性病的管理。
3.1 知己健康管理技术
慢性病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的核心技术即为知己健康管理技术,与其他干预模式相比,该技术的运用是知己健康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也是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己健康管理是针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一种从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的健康理念发展出来的量化管理技术。知己健康管理的特点是针对个体,通过个性化的信息收集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旨在预防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在评估的基础上促进对象参与制订个体管理方案,在管理者指导下改变不良行为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知己能量监测仪是量化行为的有效工具,它采用运动加速度传感器原理来监测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并直观地以能量千卡值形式显示出来[9]。此外,知己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健康管理系统软件作为一项新技术也被应用于知己健康管理中。该软件通常与知己能量监测仪结合使用,将运动数据与饮食内容输入软件中进行自动化分析,便可准确得到各项指标,从而清晰的掌握患者的运动行为及饮食习惯,做出合理的干预[9]。这一技术有效地避免了服从的盲目性,有利于促使干预对象自觉按运动与饮食的指导方案去实施。王慧敏等[29]在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研究表明,知己健康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对自我健康行为的重视,改善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吸烟量,并形成了规范服药等良好习惯。
3.2 契约管理技术
契约管理是指患者按自愿的原则签订保健合同,以契约的形式将医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加以固定[30]。研究表明,契约制度有利于建立医患之间稳定而又相互信任的关系,加强患者合理用药等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同[31]。由于契约管理技术可建立更加牢固的医护关系,因此,当干预对象人数多、依从性差时可重点采用该技术进行管理。
3.3 载体干预技术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有研究人员提出载体干预技术,即以实物为载体,携带健康信息进行反复刺激,长期连续地对某一种或几种危险行为实施良性诱导,从而有效地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及发展,干预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效果评价[32]。载体干预技术的实施需在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好的地区进行,以便能够承担载体干预所必需的费用。另外,优越的政策环境、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也是载体干预技术实施的有利因素。
对慢性病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帮助慢性病患者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健康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慢性病在我国普遍流行,研究有效的干预模式对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常见干预模式在干预单位、干预方式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管理成本以及众多干预手段的交互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为选择最优的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6):651-653.
[2]孙爱国,邹跃威,钟志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06(25):137-138.
[3]Zhi-Yin Y, Zhen Y, Li-Fang Z, et al. Human behaviors determine health: Strategic thoughts on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J].Int.J.Behav.Med.,2011,18(4):295-301.
[4]Kelishadi R M S N. Short-Term results of a community-based program on promoting healthy lifestyl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etting isfahan healthy heart program[J].Asia-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1,23(4):518-533.
[5]王秀花,王景俊,马庆云.社区慢性病干预的实践[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6):52.
[6]王媛媛,刘薇薇.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1):50-51.
[7]Mendelson Ad M C C A. Integrating self-management and exercise for peopl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11,26(1).
[8]金钰梅,朱胜春,邵翠颖,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家庭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评价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6(1):6-7.
[9]孟春英,郭颖,曹爽,等.“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15):59-61.
[10]Gu D, Kelly TN, Wu X, et 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smoking in China[J].N Engl J Med.,2009,360(2):150-159.
[11]Bazzano LA, Gu D, Reynolds K,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J].Ann Neurol,2007,62(6):569-578.
[12]Bazzano LA, Gu D, Whelton MR,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 and women[J].Ann Neurol,2010,67(1):11-20.
[13]严迪英.社区干预[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1):46-47.
[14]章玉玲.家庭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8(28):2624-2625.
[15]翁根龙,沈宇.三级医院-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慢性病综合干预模式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
[16]Davies NJ. Improving self-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J].Nurs Stand,2010,24(25):49-56.
[17]黄丽勃.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3):287-288.
[18]Nour K ,Laforest S,Gauvin L,et al.Behavior change following a self-manegement intervention for housebound older adults with arthtitis: an experimental study[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06,30(3):12.
[19]傅东波,傅华,Mcgowan P,等.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223-225.
[20]杨依,蒋晓莲.慢性病自我管理概述及其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1(20):8-11.
[21]熊建菁,卢伟.糖尿病患者非药物干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5):382-385.
[22]Petrocelli JV.Processes and stages of change:counseling with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1):22-29.
[23]Steptoe A,D Sc,D Phil,et al.The impact of behavioral counseling on stage of change in fat intake, physical activity,and cigarette smoking in adults at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1,91(2):265-269.
[24]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2(1).
[25]靳祥堂,高爱丽.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厂矿医学,2008(5):636.
[26]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12):1035-1036.
[27]胡运红,李奎生,谢艳华.健康促进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6):102-103.
[28]林中,林惠玲,曾念彬,等.社区健康促进在预防慢性病中的作用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4):743-745.
[29]王慧敏,卢运红,文宏. 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158-1160.
[30]张学军.高血压患者社区契约式管理后知、信、行的改变[J].现代预防医学,2007(4):803-806.
慢性病研究范文2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慢性病健康管理;研究
Abstract:With the improving of the level of medical treatment,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disease work has made great progress,but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there is still no effective treatment,only to continue treatment.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ideas,heavy light therapy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is still difficult to eradicate.Therefore,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modern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discusses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chronic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
Key words:Medical insurance system;Chronic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Research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是饮食条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慢性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阻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及身体健康[1~4]。因此,有必要结合现代医疗保险制度来提高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基本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奠定基础。
1 我国慢性病医疗存在的问题
1.1主要参照住院费用支付方式,忽略慢性病特殊性。虽然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提出了慢性病医疗补助政策,但是在具体费用制度上仍然采用常规的支付方式,大部分地区在对慢性病的收费上,先由个人支付,超过限额后再由统筹基金支付,也有的直接按照不同比例由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分担治疗费用,这使得如果门诊次数较多,造成各项缴费手续复杂,影响了患者的及时治疗。
1.2慢性病重地区区别种类大,对公平性构成威胁。慢性病的治疗可能持续患者终身,患者家属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并且由于各地区慢性病的种类不同,使得基金费用难以准确评估具体数量,各地区慢性病种覆盖差异,降低了地区公允性,并且如果某一地区病种覆盖面广,这会加重基金负担,使少数人不能享受基金服务。
1.3管理体质不明确,使得医疗风险加大。随着慢性病患病率的提升,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而由于各地慢性病保障机制的不明确,使得管理中缺乏具体的参考标准,并且很多地方对慢性病用药审核的缺失,也使得医疗中用药安全隐患加大。另外,慢性病管理监督的不完善,可能造成参保人过度使用一流服务或者医疗卫生单位提供过量的服务,加重患者负担。
2 医疗保险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2.1建立慢性病门诊通常政策,引导慢性病人入驻社区。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可以考虑将患者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筹集起来用于慢性病人的门诊服务,并且,可以联系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扩大慢性病的医疗服务范围,制定费用分担制度,合理控制慢性病门诊,统筹费用支出,使慢性病人入驻社区。个人账户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个人账户资金的利用率,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也能够确保慢性患者长期接受稳定的医疗服务,维持患者与医务人员良好的关系。
2.2制定合理的病种支付范围,优化结算方式。考虑到慢性病病种的多样性,在实际治疗支付上应不断扩大病种支付范围,制定的支付标准也要着眼于百姓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控制在百姓承受范围内,确保慢性治疗的正常进行,慢性病支付方式立足与保障服务,从低水平起步,逐步适应现有的居民结构。为了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要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宣传与慢性病的普查,考虑到目前大多数人对慢性病的认识上依旧保持传统的观念,因此相关卫生单位要加大慢性病宣传力度,提升民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并积极参与慢性病预防检测中,在检测费用方面,贯彻医疗保险的理念,尽可能降低慢性病检测费用。通过对各级医院制度高低不同的分析制定不同的支付比例与起付标准,引导慢性病患者逐渐由大型综合医院向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靠拢,实现患者分流,缓解医院压力,并且降低治疗费用,在门诊统筹结算方式上,逐渐探索更合理、更利于患者的结算方式,形成就医、支付、结算一体化,确保医疗服务的正常进行与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2.3总量控制,医保包干,做好基金风险防控工作。为了更好的控制医疗费用以及医疗基金风险,可以采用总量控制、医保包干的方式。在具体实行中,医疗保险部门应与医院达成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按年度将医疗保险基金划拨到医院体系中,由医院按照具体的慢性病种以及慢性病患者人员数量将医保资金进行包干划拨。考虑到慢性病患者门诊治疗次数较多、且费用零头琐碎,如果由医保部门具体负责相关收费项目,则会使得操作复杂,资源浪费等,而采取医保包干的方式,由医院负责相关费用计算,能够对费用进行更好的控制,另外,医院直接对医保基金管理,能够节约医保部门的管理费用。为了防止医院使用医保资金的不合理现象,医保单位可以下派专人入驻治疗医院,对医保基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高医保基金的利用率,此外,对于医保基金的运营应聘请专人管理,做好基金风险防治工作,降低医保基金运行中的风险,保证慢性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慢性病健康管理作为现代医疗行业重点关注的话题,在实际管理上,必须结合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统筹资金分配,优化治疗结算方式,并引导慢性病患者逐步入驻社区医疗机构。另外,要加强慢性病的宣传与预防工作,逐渐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升民众的健康指数。
参考文献:
[1]赖志杰.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发展的助推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
[2]包思敏,张开金,黄新,等.我国慢性病医疗保障现状及政策比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05.
慢性病研究范文3
本次入户调查了浏阳市42713名15岁以上的居民,剔除回答不完整的5538份问卷,实际进入研究37175人,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7.03%。其中男性占52.04%,女性占47.96%;99.8%的居民是汉族;年龄在55岁以下的占81.98%。37175位居民中慢性病患者8163人,总患病率达到21.96%,根据浏阳市农村居民年龄构成标化后的总患病率为23.42%。其中患一种慢性病者有6723人,占患者总数的82.4%;患两种慢性病者有1154人,占患者总数的14.1%;286人患有至少3种慢性病,占患者总数的3.5%。浏阳市居民的前10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及其构成比见表1。由此可知,高血压、肾结石、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已经成为严重危害该地居民健康的疾病。不同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和收入水平组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其慢性病患病率随之升高(2趋势=7840.5,P<0.001);丧偶者的患病率远高于未婚者;文盲患病率高;离退休居民患病率高;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居慢性病与身高、体重和BMI的关系29012位健康居民(正常组)和8163位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的居民(患病组)的身高和体重信息见表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正常组和患病组间的居民身高、体重和BM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是否患有慢性病为因变量(1=是,0=否),以是否投保、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吸烟、饮酒、居住状况、饮用水状况、收入水平、BMI为自变量,变量赋值见表4。由于年龄和婚姻状况之间存在等级相关[2],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65(P<0.001),为了避免模型中出现共线性问题,未将婚姻状况纳入自变量中。采用逐步回归法(α入=0.05,α出=0.10),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入模型的变量有BMI、是否投保、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吸烟状况和收入水平,见表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浏阳市农村居民慢性病标准化后的患病率为23.42%,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3]报道2005年全国农村慢性病患病率为12.05%,两次健康调查的慢性病定义和诊断方式一致,浏阳市居民患慢性病患病率远高于全国农村居民患病平均水平。导致患病率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由于近年来浏阳市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有越来越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有了提高,期望寿命延长,导致患病率有所升高[4]。从病种看,高血压、肾结石、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是浏阳市多发的慢性病,此发现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及国内其他省市相关研究结果类似[3,5-8]。提示应积极开展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居民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BMI为居民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即BMI值较高的居民患慢性病比率较高[9],伴随着肥胖,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也随之增高。(2)有医疗保险的居民患病率是无医疗保险居民的1.114倍,而Wilper等[10]在2008年对美国12486位18~64岁的居民患慢性病研究发现有医疗保险的居民患病风险较低,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为浏阳市有医疗保险的人群更愿意到医院就诊,能够及时诊断发现慢性病有关。(3)年龄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的患病风险逐步增加,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1]。(4)文化程度影响慢性病的发生,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其慢性病患病风险越低,可能是由于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具有较好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较好的生活条件[7,8]。(5)不同工作的居民患病风险也存在差异,相对于农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的患病风险较低,而在离退休人员和城乡无业、半失业人员中存在较高的患病风险,这可能与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及生活条件等有关。(6)戒烟居民的患病风险是从不吸烟居民的1.388倍,这可能是因为吸烟者往往是在健康受到损害以后才会选择戒烟,自发戒烟以及自发戒烟成功者较少[12]。(7)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患病风险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济状况相对好的居民慢性病患病风险低于经济状况差的居民,说明贫困是导致慢性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本文作者:伊雅德谭红专黄昕陈梦施工作单位: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慢性病研究范文4
Abstract: Treatment methods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re subject to various factor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ies and literatures of medical treatment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关键词: 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patients;medical treatment choice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91-02
0引言
人们就医行为主要是指人们在感到身体不适或出现某种疾病症状时而采取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包括患者对就医时机的选择、就医机构的选择、医护人员的选择、药物的选择和就医目标的选择等。[1-2]对行为选择的理论研究有很多,本文主要针对患者的就医行为进行文献综述。
1就医行为的相关理论
1.1 动机理论动机研究是发现和了解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种重要内容。内在动因理论和外在诱因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外在诱因理论侧重从外部刺激物对行为的影响能力来分析行为动机,内在动因理论则主要从个体的内部需要寻求对行为和动机的解释。外在诱因理论认为不仅内部动因引起行为,而且诱因的外部刺激也引起行为。[3]格罗斯曼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对卫生保健和健康的需求。他指出健康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消费品,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投资品,健康状况是医疗消费需求发生的决定因素。[4]对就医方式选择的内在动机来源于个体内在的需要。慢性病患者个体选择就医的内在动机以其生物性需要,即健康状况为基础。对就诊方式选择的外在动机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外在诱因存在于大量的医院信息。它来自医院的声誉、朋友熟人的介绍等。因此,一旦人们的内在动机产生的同时,又受到外界诱因的作用,对就诊方式选择的动机就形成。
1.2 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是由多属性态度理论与理理论所结合发展出来的,由于理理论假设行为的发生,皆能够由个人的意志所控制,可在实际的情况下,个人对行为意志控制往往受到许多其它的因素所干扰,而大大的降低了理理论中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力。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的五要素包括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5-6]选择就医方式的态度就是患者对就医方式选择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感觉或者认知。就医倾向受到人口学因素,社会结构,以及健康信念的影响。主观规范是指患者对选择何种就医方式所感受到的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因此选择何种就医方式经常受到家人或其他人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如个人获得医疗保障服务的能力。计划行为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慢性病了解的越多,对医院信息掌握得越全面,对医院的服务水平的评价就越准确,此外,患者参与医疗保险使得患者掌握的资源增加,则患者的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就越强,就医的行为意识也就越强。
1.3 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并不总是被动地面对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强调多数人的学习都发生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策略、信念和态度。这一理论强调把自我调节的功能放在中心位置。人们并不是仅仅按照他的偏好去行动,人们的许多行为受到其自身内部的标准以及对自身行为评价的反作用的激发和调节。社会认知理论还认为,个体的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共存于一个互为因果关系的三角形中。患者的就医行为,不仅受到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态度及自身经济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价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因素,如家人、医院环境、医院等级、医院声誉、医疗保险机制等等的影响。[3]
1.4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理论是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基础,从而也是需求理论的基础。消费者偏好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能消费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效用是被用来描述偏好的,在经济学中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也即反映了偏好程度大小。就就诊者而言,就诊者的就医选择行为是卫生服务需求状况的重要反映,就诊者的选择行为决定了以后的卫生服务消费的内容、数量,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康复情况。[7]对于一般的个人消费而言,政治因素相对稳定,对个人的消费可以不加考虑。但是国家政策却是影响医疗消费行为的直接而关键的重要因素。2009年推行的新医改政策对医疗消费行为的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医疗消费的可及性,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降低提高了医疗消费的可得性,新医改政策提高了医疗消费者的效率和效益。
1.5 行为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从实证出发,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去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行为决策理论由此诞生,其核心内容是在最大预期价值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主观期望效用模型,强调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重在描述和理解人们是如何决策的,或者说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行为。[6]在行为决策理论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很多理论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风险决策的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提出,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依据的不是以某个既存的心理中立基点(即参照点)为基准,把决策结果理解为实际损益量与心理参照点的偏离方向和程度。参照点潜在决定了个体将某特定结果编码为收益或损失,进而影响其随后的决策过程。根据该理论,人们的就医参照点有多个,呈现多重参照点特征,并依照独立模式影响着人们的决策选择。医疗价格、健康水平、医保支付机制、心理账户等也对患者的就医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2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饶克勤对医疗服务利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城市就诊和住院概率的因素主要是疾病种类及其严重程度、儿童少年和医疗保障制度,未见社会经济、卫生服务可及性等因素的显著性差异;医疗服务利用差异突出反映在不同阶层居民在门诊和住院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高阶层居民医疗费用明显高于低阶层可通过不同的医疗服务质量和诱导需求加以解释。[8]菲利普・布朗等在《中国新型合作医疗体系中的就医行为与医院选择》一文中指出年龄、分配到食品消费中的家庭支出份额和家庭成员中的病人的存在消极地影响着就医行为,而家庭中有残疾人则对就医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穷人和老人生病时不太可能寻求医疗保健。雷恩哈特研究指出年龄对医疗保健消费的数额和其开支总量产生积极影响。马基宁表示相对收入反映了人们寻求医疗和寻求什么类型医疗的决定。[9]艾迪和安德森提出过一个寻求医疗保健服务的求医行为模式――获得医疗照顾的框架,认为一个人在决定利用保健服务是要涉及预置、能力和需要三方面的因素。[10]
慢性病研究范文5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营养支持;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1;1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11-02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由于患者机体缺氧或胃肠道瘀血,常伴有营养不良现象。近年来研究证实,有效地营养支持和合理的饮食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康复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泰兴市曲霞医院在2007年1月~2010年4月对辖区内4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实施补充营养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为管辖社区内居住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龄50一81岁,平均61.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和美国胸科学会与欧洲呼吸学会共同制订的200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提出的营养支持治疗条件。将8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入选时的肺功能等一般情况上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抗感染、常规吸氧、支气管扩张、祛痰及呼吸兴奋剂等治疗,日常饮食按照所需热量按碳水化合物占40%-50%,脂肪占30%-40%,蛋白质占15%-20%分配。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营养补充疗法,给予患者20%中长链脂肪乳250 mL,8.5%复方氨基酸250 mL。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能全力液500 mL,口服,1次/d。两组患者的疗程为两周。
2.1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血清白带白、患者血气分析、患者肺功能、住院天数及临床疗效等。
2.2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P
3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患者血气分析及肺功能分析等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两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这些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见表1),其中,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0.9±5.3)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5.2±6.1)d。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观察组42例,痊愈31例,好转8例,死亡3例;对照组42例,痊愈21例,好转13例,死亡8例。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4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一种慢性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多数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其发生营养不良的比例高达50%~70%,主要表现为体重降低、消瘦、人体测量异常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发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1)患者存在消化吸收障碍,由于长期缺氧容易引起高碳酸血症,以及患者的心功能不全胃肠瘀血,都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影响消化吸收;(2)由于患者呼吸困难等原因,其吞咽和咀嚼较困难造成进食较少;(3)由于患者呼吸肌耗氧增加,使机体总能量需求增多;(4)患者机体分解代谢增加。
慢性病研究范文6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价值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00-01
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对护理的要求,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改善人们的健康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许多慢性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开展健康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科对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进行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干预,从而降低患者患院次数及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2009年3月至2013年4月收住10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随机分为照组50例,实验组5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在38―70岁,筛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13年最新版COPD诊断指南》的诊断标准[1]。
1.2方法。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定期组织病人召开公休座谈会,征求病人对医院及工作人员的意见和要求。出院后保持联系,在随访时对病人的问题给予解释,但不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入院病人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文化程度制定健康教育方案,住院期间,由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方案内容,出院后2月随访一次,3月跟踪随访教育一次,引导患者建立自我健康行为,提高长期的自我管理能力。
1.2.1健康教育方案的内容。
(1)一般知识,由责任护士对入院病人进行评估并填写入院评估表,并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环境及注意事项,作息制度,病人住院须知,探视制度,安全制度,建立护患互信关系。让患者了解COPD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有些危险因素有关,如吸烟,被动吸烟,先天易感基因和后天获得的易感性及生活方式有关。然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其中包括合理的膳食,少食多餐,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多食瘦肉新鲜蔬菜水果,以提高免疫力,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充足的能量和水分每天饮水量1500毫升以上,有利于呼吸道粘膜的湿润,使痰的粘稠度降低,以利于排出,同时,少食产气食物,如豆类薯类,以免腹胀和呼吸困难。
(2)心理指导,COPD患者长期患病影响工作和生活,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悲观等不良情绪。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疏导,并做好家属工作,给患者精神安慰,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责任护士对急性发作期,有发热呼吸急促的患者取舒适或半卧位,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禁止吸烟,对有明显咳嗽咳黄痰发绀的重症患者给予心点监护,定时测量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并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测量及监护的意义,以取得配合。
(4)合理用药,控制感染,住院期间指导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出院时教会病人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变化,尽早治疗呼吸道感染,可在家中配备常用药物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5)避免接触危险因素,即吸烟,被动吸烟,化学粉尘等有害物质,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
(6)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如慢跑,打太极拳等,以提高呼吸道对外界的抵抗力。
(7)呼吸功能锻炼,主要是腹式呼吸[2]如病人情况许可,可取站立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气时尽量挺腹,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一般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每天2次,每次10―15min,如环境允许也可以唱歌,唱戏,吹口哨,同时锻炼了呼吸功能,也活跃了情趣。
(8)COPD缓解期主要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进行食疗。本病以肺脾肾三脏功能虚为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肺气虚型,脾肺虚型,脾肺肾虚型。肺气虚型用黄芪,白术,防风煎水当茶饮,可以长期应用,肺脾虚型运用西洋参,陈皮泡水喝,还可以用柚子炖鸡喝汤吃肉,一周一次等。肺脾肾三脏均虚者用鹌鹑肉桂煲汤一周一次,羊肉泡馍一周三次等。肺肾阴虚者用百合炖鱼,一周二次。
(9)严重缺氧发绀患者坚持长期家庭氧疗,每天吸氧10-15h,吸氧流量1-2L/min,即持续低流量吸氧,并告诉患者及家属氧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10)叮嘱患者不宜去高原地区。
1.2.2评价方法。所有病例随访4年,观察COPD的住院次数与并发症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X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对COPD的相关知识及生活方式,呼吸功能锻炼,体育锻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住院次数及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结论
表明健康教育对COPD患者提高了认知水平,可减少COPD并发症及住院次数。
4讨论
4.1COPD是一种气流受阻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转,成进行性发展。但是,是可以预防和控制发展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本病的主要病因,治疗目的及康复过程,掌握了自我防治的知识和技能,重视了生活环境和细节对疾病的影响。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使患者常常失去治疗的信心,因此,让家属知道心里安慰的重要性。上表显示,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不间断的健康教育,可减少急性发作,延缓病情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实验组并发症及住院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4.2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从入院至出院后的跟踪随访,可以帮助认识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预防和治疗同样重要,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建立了长期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
4.3健康教育价值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水平,体现了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技术含量,同时,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知识科学价值,使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相应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