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配件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配件工作计划范文1
一、检查方式
为确保检查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本次检查采用联合检查的方式。
二、组织机构
此次检查设立检查组,由公司领导担组长,检查组分为管理组和生产组。管理组由人资部、纪委办公室(审计部)组成,生产组由人资部和其他生产部门组成。
三、检查内容及标准
1.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参检人员对培训计划和培训记录进行检查,确保培训计划执行率达100%。
2.培训记录完整度:参检人员对培训计划和培训档案进行检查,核查培训记录是否完整,记录形式不限于文字,录音、照片、视频等均可作为培训依据。
3培训档案的更新情况:参检人员根据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培训签到等,了解人员培训次数,核查培训档案的记录情况,确保培训档案实时更新。
4.授课质量:检查人员核查培训评估表,记录课程满意度。
5.培训内容与近期重点工作的匹配情况:参检人员与受培人员进行谈话,了解近期重点工作,并与培训计划进行核对,检查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匹配情况。
6.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参检人员对受检部门人员进行随机抽问,根据三季度培训内容涉及的制度、规程、文件、系统图、说明书等,组织口头提问,检查受培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检查要求
1.各部门负责人应提高认识,积极配合,高度重视此次检查工作,检查结果将作为三季度培训专项奖励考核的重要依据。
2.参检部门应高度协同,提升检察效能,选派有经验人员按时参加检查。
3.各部门应提前自查、自改,完善材料,并将迎检材料在检查前备齐,便于检查组开展工作。
配件工作计划范文2
一、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培训处各项工作,做好培训鉴定工作的全面铺开,做到对内完善各项流程制度,理顺校内师生鉴定培训工作;对外做好培训工作,完成今年人设局给予的指标任务,寻找机会参与对外鉴定工作,为下一步对外鉴定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能借助培训的契机对外进行招生宣传。也通过培训的平台,提高分院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福利待遇。
二、2021年上半年重点工作与问题
1、与企业洽谈情况:
(1)多次与大为焦化洽谈,初期确定工种尚未确定,预计80余人。由于焦化厂处于生产高峰期,只能等待高峰期之后再洽谈培训事宜,后续待商议。
(2)复烤厂,经过多次洽谈,因考虑培训时间问题,需要商议,培训待定。
(3)云鹏电站,预计50余人,确定培训工种为信息处理技术。原计划因工种退出等原因无法拟定工种待定。现目前提供7个工种,待协商确定即可开班培训。
(4)烟草公司,预计160余人,培训工种为信息处理技术,正在商议。
2、经过2019年至2020年的培训情况,目前急需要解决校内教师上课费用问题。按照总院要求执行,就必须按照校内课时标准计算;因考虑校内教师外出进行校外教学,按照学院课时标准计算,不能调动校内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及培训班级需要配备班主任等问题,培训处根据总院文件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正在拟定申请报送学院审批。在已经完成的培训项目中,仅数名分院教师能有限的参与培训工作。一旦开展培训工作就需要跟班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学员培训工作,人员缺口较大。因院本部政策制度的原因无法调动分院教职工能积极的参与培训活动,而外聘人员则存在后期管理难的问题。
3、学院学生技能认定工作:根据总院要求进行,需提前申报计划,学生报名等工作,故学院学生技能认定工作在总院对外交流中心无法派人参加前提下能按照计划进行。
4、普通话鉴定工作因人数较少,对外联系鉴定机构将处于亏损,本学期暂停普通话培训鉴定工作;自费焊工培训因耗材价格上涨、无法确定收费标准等客观原因暂时停止。
5、全员招生工作:
根据学院要求,培训处全员参加招生工作,涉及县内外(弥勒、师宗)各中学。因今年各地高中都持续扩招(录取分数线都普遍较低),加上多家民办职业学院开设综合高中分化生源,今年招生任务十分艰巨。利用多方面的培训资源进行招生,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招生效果。其中原因已经在招生会议上提出建议。
三、2021年暑假期间工作计划
1、暑假前两周工作:参与泸西县2021年技工院校技能提升培训采购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注册相关平台账户、准备前期相关工作资料、研读招标公告文件、参与竞争性磋商。
2、暑期中工作:根据招标公告要求联系符合培训需求的单位,进行初期对接协商,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部分工种开展培训工作。
3、开学后两周工作:根据泸西县人设局要求开展技工院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做好培训工作。
4、与人社局深度对接,本年度培训及下年度培训工作需人社局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分院培训处才能有效的完成培训任务以及提高培训质量。
5、加大对外联系力度,积极与县内企事业单位开展沟通交流,发掘县内培训潜力;向同行业单位开展学习工作,进一步推进培训工作。
四、结语
配件工作计划范文3
近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经商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专门印发工作通知,就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工作,优化登记工作流程、加快推进工作进度作出部署。以下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就优化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登记工作流程、加快工作进度作出部署,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通知强调,要倒排工期。要求各地做好本地区培训机构拟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总量摸排工作,建立工作台账,牢牢把握2021年底前完成登记工作这个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确保登记工作如期完成。现有培训机构在完成非营利性机构登记前,应暂停招生及收费行为。对于未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机构的现有培训机构,应当设定截止日期,日期届满,由教育部门依法终止其办学资格或调整办学内容。
通知明确,要优化流程。要求各地充分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不断优化换证、登记和变更、注销等“营改非”登记工作流程。一是申请换发新证。现有线下营利性培训机构向原审批机关申请换发新的办学许可证,同时交还原办学许可证;经依法依规审批,审批机关重新颁发新办学许可证后,及时注销或变更原办学许可证。二是申请非营利性机构登记。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现有线下营利性培训机构持换发的办学许可证,向同级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民政部门依法依规严格审查登记。三是变更经营范围或注销登记。办学许可审批机关应告知并督促培训机构自办学许可注销或变更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申请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或注销登记,办结后及时告知结果。
通知要求,要压实工作责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是“双减”工作关于培训机构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关系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实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政策落地,关系到培训机构违规上市清理整治工作效率,关系到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工作成效,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确保不打折扣、全面完成相关任务。
配件工作计划范文4
这次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暨骨干人员培训班,是经市文明委领导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今天上午,与会同志实地观摩了睢县周堂一中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刚才,睢县文明办、睢县周堂一中、夏邑县歧河一中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介绍了工作经验。市财政局、教育局张晓芹和陈应海同志围绕少年宫项目建设作了工作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大家学习好、落实好。下面,我就扎实做好今年的工作,深入推进我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重要意义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依托农村中小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学校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是解决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不足,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件大事,更是文明办、财政、教育部门为广大农村未成年人办的一件实事好事。从XX年开始实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以来,我市已争取中央、省少年宫建设项目70所,已建成39所,今年将要投入建设的有31所。同时,各县区、各学校积极投入资金自建学校少年宫,全市自建乡村学校少年宫130所。这些乡村学校少年宫,面向农村孩子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农村未成年人增长知识、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激发潜能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受到广大农村未成年人和教师、家长的普遍欢迎,为农村未成年人营造了一个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
二、严格按要求使用好专项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首要任务是要使用好专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为开展少年宫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一要严格资金使用管理。每个学校少年宫项目,中央或省拨付基础建设资金20万元,其中修缮资金6万元,器材装备资金14万元。在项目建设中,要坚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资助资金现象,要坚持收支平衡和勤俭节约原则,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惠民工程、示范工程。
二要依托现有场所修缮建设。中央、省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主要是依托学校现有的设施和资源进行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修缮,主要指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室和活动场地的修缮,包括更换门窗灯具、整修地面、粉刷墙壁、场地整修,以及为专门改造的音乐室、舞蹈室等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等。这部分资金按规定每所不高于6万元。具体修缮工作由各学校负责,各县(区)文明办、教育局要做好对乡村学校少年宫修缮工作的验收。
三要配备好活动器材。器材配备是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贴近学生兴趣爱好、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充分尊重学校意愿的原则,配备符合学校实际、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器材。在器材配备种类上,重点选择以下五大类:第一类是德育类活动器材,包括订阅少年儿童喜爱的报纸、期刊,配备优秀童谣、科普、文学图书、优秀影视剧光碟等;第二类是艺术类活动器材,包括电钢琴、古筝、二胡等小型音乐器材和书法绘画工具、舞蹈服装等;第三类是体育类活动器材,包括足球、篮球等球类器材和各种棋类等益智类活动器材;第四类是科技制作类器材,包括科普器材、制作工具、标本、模型等;第五类是其他器材,如电视机、dvd机、音响设备等。
四要规范器材采购。按规定,装备器材采购资金应不低于14万元,在使用中要优化结构、缩短周期、降低成本、物尽其用。要进一步增加德育类活动器材的配备种类和数量,资金所占比例不低于装备资金的20%,严格控制办公、体育类器材采购规模,资金所占比例分别不超过装备资金的10%。学校用于正常教育教学所需的设备,笔记本电脑、空调、基本体育器材,以及单价5000 元以上的摄影摄像器材、单价在1.2万以上的钢琴等贵重设备一律不得列入采购范围。同时,对所采购的设施设备,应要求供应商在显著位置制作“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或“河南省彩票公益金资助”标识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资金购置的装备,同时宣传彩票公益金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好辅导员队伍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支素质优良的辅导员队伍。要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
一是要加大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的师资整合力度。主要是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教师的作用,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到不同的活动项目担任辅导员。为充分利用本地教师资源,可组织城镇学校有专长的教师到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辅导,个别特长教师除在本校少年宫辅导外,还可以到其他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辅导。
二是要发展志愿者队伍。积极招募思想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能力承担课外辅导工作的高校学生和当地“五老”人员、先进人物、文体骨干、民间艺人等担任志愿者辅导员,每年寒暑假期间,也可以利用大学生返乡的机会,吸收当地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参与“乡村少年宫”活动,充实乡村学校少年宫外聘辅导员队伍力量,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的辅导员队伍。
三是加强辅导员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技能和教学水平可通过集体培训和个体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集体培训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由学校组织选派优秀特长教师积极参加各项业务能力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特长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抓紧进行专业自学,确保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辅导水平。
四、开展好“五进”活动,发挥好学校少年宫作用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关键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各县(区)要按照“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的要求,突出特色,丰富活动,打造品牌,着力在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作用上下功夫。按照省文明委统一部署,重点是开展好“五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道德实践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要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依托,组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主要内容,以道德养成为重点,抓好友善教育、诚信教育、孝敬教育、节俭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自觉参加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公益行动,积极参与 “文明河南”建设。
二是组织开展“文艺支教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需要,组织文艺志愿者等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有针对性地开展文艺支教活动。根据未成年人不同需求和爱好,成立多种兴趣活动小组,组织开展喜闻乐见、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要根据地域文化特点,组织开展“教你一招”活动,选择一批适宜学习掌握,便于推广普及的“小招数”、“小技巧”、“小绝活”等传授给学生,丰富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围绕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和武术、棋艺、手工等对辅导教师进行短期强化培训,提高辅导教师专业素质。
三是组织开展“科技体验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以培养未成年人的科学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现有活动器材,组织大中专学生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等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围绕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领域,以及学习、生产、生活中的科学发现和小发明小创造,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和体验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结合民俗文化特点,开设剪纸、泥塑、农民画等手工制作和劳动实践课程,提升未成年人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是组织开展“心理辅导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要依托各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示范点,组织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保健操、小团体心理训练等活动,加强对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心理辅导工作,如入学适应性调节、考前减压、升学指导、青春期教育等活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家长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和教育策略。
五是组织开展“亲情服务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以关爱帮扶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为重点,组织开展“亲情服务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业和兴趣辅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开展情感教育,引导他们自尊、自立、自律、自强。开展自护教育,提供权益保护指导和服务,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开展亲情陪伴服务,通过设立亲情热线,组织生日聚会、文艺联欢、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开展帮困助学活动,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条件。
五、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水平
建好管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督导考核,着力在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打造规范运转、常态发展的制度体系。
配件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行业、企业,由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并由校企政共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职教集团搭建的广阔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性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应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完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其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则是要促成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效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1.我国现代社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产学研结合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才队伍。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量之一。
2.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就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提出:“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这些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3.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这类人才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高职院校培养的这类人才正是企业大量需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和研究已充分证实:企业的革新能力、生存发展机会和生产率方面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线员工贡献力。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职业教育是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和再开发的重要手段。
4.集团化办学是扩大校企合作广度、深度的重要途径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为职教集团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集团化办学促进了职教集团专业链与行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首先,集团的组建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相、集团式的全面合作,这种全面合作是职教集团的基本特征。集团式合作几乎可以覆盖行业内所有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为行业提供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以及行业内从业者全方位的培训与学历进修。最终形成行业企业与职教集团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局面。其次,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资金兴办职业教育,更多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院热,企业冷”的现象。可以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是校企有效合作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目标定位,以及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企业的运行状况,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专业群内涵建设项目,作为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经过连续3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社会效果。
1.以组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为契机,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广阔平台
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是解决校企有效合作问题。尽管近年来各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出现,但从本质上讲,职业院校还没有与企业形成紧密合作模式,大部分企业不向职业院校投资,不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不向职业院校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与产业技术发展先进水平相匹配的实习岗位,使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一头热”的境地。集团化办学是在新的平台上重建校企合作的纽带。
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组建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这是一个以契约为主要联结纽带的多元合作职教集团。集团由职业院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组成,地域涉及甘肃(天水)、陕西、山东、福建、内蒙等。经过两年的运作,集团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方面有了初步的效应。特别是在促进校企合作、密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初步形成,跨区域校企合作的“蓝海模式”、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设计的“丝路模式”、工作任务定向及工学交替的“和谐园模式”和服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模式”等合作模式。
2.集团化办学机制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
(1)利用集团成员的多元化优势和行业背景,制定贴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该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三个阶段组成。首先是“工作分析”阶段,此阶段主要由职教集团内部行业企业成员分析职业内的工作,以确定该职业的内的工作职责和各个职责内的任务。其次是“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阶段,此阶段由校外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开展,以确定在一定工作职责内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的能力目标并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是“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阶段,根据任务分析的结果,确定课程体系设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由企业成员配合校内专业教师完成。
(2)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为目标,校企合作设计教学内容。
在以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实现了由单一到综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式。例如,通过对旅游企业一线的大量走访、调查以及对天水各类旅游资源的深入分析,开发了天水两日游的旅游线路,该线路填补了天水旅游线路安排的许多空白点,以此产品为主线开发教学内容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也引领了天水旅游线路开发的新思路。
这种教学设计把导游实务理论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到每个项目任务中去,让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来直观的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完成每个项目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地陪导游的实际技能,使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实现了教学与工作的一体化。
(3)以基于课程设计的典型工作情境为主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境,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展开,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以及职业能力设计任务模块,以项目任务模块来构成教学的组织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强化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教育作用,而且使“项目进校园,专业入企业,在校如在岗,课堂是职场” 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双重目标得以实现。
(4)以工学结合为主导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做到校内课堂教学、模拟实训与企业各类、各层次的实习相结合、校企联动就业共担。
该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培养方式,时间上安排学生第1-3学期在校内学习,第4、5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校内学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个学期安排一周的专业见习,学生到各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各校企合作专业人员介绍企业情况及其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认识;2、3学期每学期安排2-4周的企业专项实习;第4、5学期主要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校完成实结和职业岗位评析。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生搭建深入了解的平台,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校企间的双向选择,为学生能就业、就好业打下了基础。
(5)以打造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改善与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
能否真正建成“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了使专业教学团队能胜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确定有效地团队目标;其次要培养卓越的专业带头人;第三要构建和谐的团队文化。
②注重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每年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已有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③优化专职师资结构。学院有计划地从普通高校、社会和企业逐年招聘和引进部分教师,注重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力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和优化专职师资结构,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④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本地区、本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或部门经理及技能标兵(服务明星)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二元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传授的机制,以适应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6)以行业准入制度、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与学生的实际就业需要为参照,实施以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结合”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制度。
实施“课证融通”,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努力使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如在考核《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课程时,可以用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成绩进行置换,从而实现“以证代考”。职业素质类课程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体系,以技能大赛、工作任务完成展示来代替试卷考核;以赛场、职场等多种动态形式代替单一的静态考场。
3.集团化办学机制下的“中高贯通、协调发展”的实践
高职集团化办学是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职学校为主体,以同类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区域优势产业为支柱,以专业建设为纽带,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组建起行业性的职教联合体,把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三者融为一体。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 人才培养模式涵盖职业教育的多个类型和层次:有中职、高职,有职前教育、职后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学历证书教育与资格证书培训等等,形成了人才培养、培训和服务的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可以在集团成员院校中试点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导,系统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基于学分互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实施分段式学籍管理等更加灵活的模式。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行业指导等十个方面的衔接,在职教集团内部得以有序实现。以此弥补中高职教育因办学层次、学制和课程结构配置的缺失而造成的单一与重复。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结合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政府主导,搭建平台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助推器
政府以积极搭建区域共享实训基地和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网络为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共同遵守《集团章程》,实施产学研结合,形成跨地区、多功能、多层次的“自由联合体”,也是分工明确和资源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严格劳动准入制度,抓紧制定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全面推进和规范企业用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
2.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这一模式的突破口
突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中对课程设计安排的限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整合理论与实践。
3.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内实(培)训基地与紧密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是实施这一模式的支撑
依据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流程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建设校内学习型生产性实(培)训基地以及紧密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把校外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引入校内实训基地, 使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在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的前提下, 把教育、技术、就业有机结合, 形成旅游人才培养产业链。这既是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同时,完善对校外基地实习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与绩效考核,改变顶岗实习粗放式管理的现状。
配件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习的内容应与工作任务一致,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教学产”一体化。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也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措施,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应当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探索和实践,使我院在密切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将机电工程系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一个品牌。
一、现状分析
我院在安钢职工大学基础上创建,有得天独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企业的参与修改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为普招的学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学院现有一部分实习基地,但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还不够,必须增加实习设备和实训基地,尤其是更多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
二、改革内容
1.在我院,机电工程系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完善教学计划。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3.结合新校址的建设,完善我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4.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尝试。
5.以就业为导向,部分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校外生产实践,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目标
1.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保证至少50%的实训和实习时间。
2.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加强实习管理,保证实习效果。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机电工程系逐步展开,实现与安阳市5~10家企业、河南省内5~10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实质性开展工作。
4.完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1.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2.紧贴区域经济需求,对开设专业进行可行性实训调查。
3.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优秀企业,学院与企业订立合同,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和形式开展高职教育,依靠企业建立、巩固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必需的实习场地和毕业环节课题等,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缩短“过渡期”,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顶岗。
4.机电工程学院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成立“专业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使教学计划突出高职特点,更能适应行业的实际需要。实践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近50%。
5.模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针对机电专业的特点,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实习、实验设备。考虑学校实习、实验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有效接轨,力求学校实习、实训的环境氛围接近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氛围。
6.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职业技术鉴定资格权限,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及岗位等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7.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8.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1)学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制订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形成一个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9.针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
五、取得的成果
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本项目的有效实践,极大地缓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有效地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1.使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一线需要,推进就业。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在生产实践中帮助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际工作,掌握生产设备的操作,熟悉专业知识及行业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因地制宜地为社会培养需要的紧缺人才。
2.促进教师深入一线,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办学思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能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技术实践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置身真实生产一线环境,加强能力训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能在生产一线真实的工程、技术环境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