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51-01
小学语文教材极易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儿童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创造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因此,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活”教语文,使语文的学习成为儿童在教师的影响下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灵活研制教学内容是必需手段
把握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挖掘文本创新因素,灵活研制教学内容,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必需手段。
(一)精选想象点,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突破禁锢,大胆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并把握文本暗含的可想象因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教师可抓住阿炳内心的想法,扣住“坎坷”一词,启发儿童对课文进行补白,想象阿炳苦难的经历。儿童想象着阿炳的遭遇,如身临其境,同情、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开阔的想象中,儿童深刻地感受着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更感受着语文的魅力。
(二)巧抓切入点,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苏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隐藏着训练思维发散性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发散中创新。
读了《半截蜡烛》一文,学生们普遍认为伯诺德夫人太过急忙,不够冷静。教师抓住“急忙”一词,引导学生思考“伯诺德夫人为何如此急忙?”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发现伯诺德夫人的急忙化解了危机,消除了敌人的疑心;争取了时间;更为杰奎琳成功端走蜡烛做好了铺垫。伯诺德夫人的急忙不是慌张,而是机智的表现。如此思考,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思维之花得以尽情绽放。
(三)妙用课题,训练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事先的思考或逻辑分析而进行的迅速的判断活动。文本的题目通常是内容的精炼概括或者主旨的归纳,抓住这一点作为教学内容,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江雪》这首诗时,我首先让学生读题,接着马上让学生猜测这首诗会描写些什么。学生们马上猜到,这首诗可能会描写冬天的雪景。这样,在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有可能利用直觉思维产生创新性活动。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是重要保障
“活”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不拘一格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面对《草原》《秦兵马俑》等距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的文本,教师应选择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现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创新语言文字的运用;面对《池上》《我和祖父的院子》等贴近儿童生活的文本,则适合联系实际,让儿童在不断的联想中拓展文本意境,丰富语言的积累;面对《伊索寓言》《谈礼貌》这样比较特殊的文体,则可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文体的特色,并尝试创新仿写。
三、灵活设计作业是有效渠道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根据不同的教学文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设计不同的作业,可让学生在巩固语文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布置观察型作业,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家乡风土人情……在观察的基础上促进思考,提高领悟力,发展创造力。布置操作型作业,让学生为课文配画,展示搜集的资料,制作小报……让智慧在指尖闪烁,让创造潜能在情、智、知、能的同步主动发展中得到发掘。布置创作型作业,让创新能力在创作中得到提高。创作广告语,学生笔下流淌着“荔枝鲜,荔枝甜,透明果肉红外衣”这样稚嫩却不乏童趣的语言;创作童谣,学生们能写出工整诗句。
总而言之,教学的本质是儿童在教师影响下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多提倡创新思维方式,灵活施教,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同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必然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充满活力的动因力量。
参考文献: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2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并突破传统固有的思考模式,全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美术教育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延伸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出,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流畅性、独创性特点的全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一笔一划的教授儿童如何去画,而是就一固定主题引导儿童去进行自主的创作,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教师临场演示绘画,然后让儿童进行直观地模仿,主要强调儿童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要领和绘画技巧。在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之下,儿童所能创作的方向较为固定,创作思维被大幅度限制。实际上,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主要是依赖于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感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要求儿童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想要全面提升儿童的美术绘画的能力,不能过度的偏向某一方面,而是需要同步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平,达到全面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儿童主要是注意绘画对象的“形”,所以在绘画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也是物象的形态。例如就长颈鹿这个主题来完成绘画,儿童往往会根据观察和自身记忆的“长颈鹿具有很长的脖子”这个特征将其呈现在纸上。然而,片面的观察使得儿童对长颈鹿的斑纹、眼睛、外形、色彩等的观察不够到位,对长颈鹿的喝水、散步等生活习性不够了解。儿童通过绘画而产生的最终形象只会表现出脖子长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特征没有具体的表现,造就导致了作品完成之后的各种“四不像”。教师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的对绘画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在观察当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儿童动力和兴趣
兴趣在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最好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只有本身对美术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自主自觉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全面的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积极性、绘画动力等。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绘画教学内容,设计和增加一些富有意义、有趣、好玩的美术活动和游戏,并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儿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求知欲得到提升。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会使儿童能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在完成美术课堂的学习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和游戏当中,使儿童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术绘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例如在引导儿童对外星人进行绘画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就外星人的外形进行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放飞想象的前提下绘画出来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引导儿童的探索求异
儿童本身是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这更有利于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绘画的过程当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将观念、知识、理论等基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为同一问题寻找出全新的、不同的、求异的答案或是设想。在美术绘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主导之下,儿童就同一创作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彻底的放飞儿童的想象,以便于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探索精神的束缚。鼓励儿童用自身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来分析美术绘画问题并解决美术绘画问题,为儿童拓展更宽广的美术绘画视角。教师也可以安排儿童对比较有动态效果的“老鼠偷东西”这一类的主题进行绘画,而儿童由于对这个绘画对象的了解,在不同思考方向的引导之下,将会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老鼠偷东西过程当中的搬运、偷吃等不同形态的动作,有效的利用这一绘画主题能充分的激发儿童的幻想、求异、创新等思维,并在不断的绘画练习当中得到培养和加深。
四、结束语
如今,在儿童的美术教育过程当中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不仅被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引导美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师应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在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儿童就,就同一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再将对理解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结构用自己特有的独特绘画方法呈现在画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性的绘画作品。这种基于儿童的情感进行的美术绘画创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对儿童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以达到有效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思妤.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08:199.
[2]孟凡柱.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15:125-126.
[3]黄雪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25:92.
[4]梁枫宁.论儿童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J].美术大观,2015,03:166.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3
〔关键词〕 儿童美术 创新思维 培养
一、现代美术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培养的必要性
(一)美术是什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张、颜料、画布、木条、金属、石头等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塑性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以反映画家客观及主观世界感受的艺术形式。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总的可以分为:观赏性美术和实用性美术。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是因为其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二)儿童美术创意的特点。儿童美术虽属于美术范畴,可是儿童的年龄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儿童美术创意的独特特征。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特性之一。而创意是通过具体的创造活动和作品来表现的。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Victor Lowenfeld)指出:“创造性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是一项天生的直觉,它是我们解决和表现生活困难的主要直觉,儿童尚未学习如何去使用它以前,就懂得使用。”任何艺术的学习首先应该是模仿,创新思维是指在艺术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处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活动,创造出超越或高于原型的艺术作品。它的根本特征也就是在原有的事物活动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在对事物处理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进步和超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形势下人才观念的更新,培养儿童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显得更为迫切。
(三)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美术是一门讲究个性和特点的学科,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一件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艺术成就,而艺术成就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世界上只有一个蒙娜丽莎,无论你模仿得多么逼真,它的成就也只属于达芬奇。作为艺术家要想达到一定高度,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除了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技巧,还要有自己个性和新的思维、主张。只有将技巧和创新能力两者完美结合来完成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由此看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儿童掌握描绘事物的理论和技术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儿童的美术活动大多是建立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上的,故形成娱学结合的学习模式。作为我国发展态势良好的儿童美术教育形式,是有必要向国外借鉴及学习的。
二、传统美术教育中阻碍儿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如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但是,受长久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仍然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条件,对儿童传授不同的绘画技能训练和美术理论知识。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缺乏创新,抑制了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我国目前大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依照教材或是给儿童一幅画或一个素材,来教儿童如何画,为了使儿童更好的掌握某一绘画技巧,不断在课堂上进行重复演练。这样单一枯燥与儿童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的教学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上面讲,儿童在下面听,教师处在教学的主置,儿童的思路需要跟着教师走,且教师所说的话一般是不容儿童质疑的。主要的授课形式就是教师画什么,儿童跟着画什么,而且必须要画的和教师一样或接近,否则就被认为是教学 “失败”。另外儿童所画的作品评价也是根据教师一个人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这种专制型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儿童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知识、质疑知识,缺乏探索和求异精神,不利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我国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是在教室中进行,让儿童画一些静物、道具,或者按老师要求依葫芦画瓢临摹一些作品。这些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已经滞后于当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跟不上新的美术思想和潮流。且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贴近大自然,儿童的思维也好像被带上了枷锁,很难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独特、新颖的作品,也会僵化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美术教育中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儿童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才会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那么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选择有利于激发儿童求知欲、触动儿童好奇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内容,然后运用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也就是说,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照本宣科,而是对整堂课进行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儿童都参与进来。基础绘画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让每位儿童都画出同样的画就显得毫无意义。比如:老师在给儿童上欣赏课或是介绍新的作品时,可以采取用视频介绍作品、放一些合适背景音乐,介绍完后让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刚介绍的作品与自己最了解的一个流派做比较,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教学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儿童不但调动了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会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探索求异精神。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以复制的,同样,儿童的创新思维也不是老师能“手把手”教出来的,有时候,创意就在某一环境或某一个点上突然出现。这种出现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来滋生,所以只有老师与儿童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激发儿童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还要突破权威,培养儿童大胆求异的精神。对知识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另外,在作品评价方面要进行拓展,比如,先让儿童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意境,在实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然后o自己的创作成果打分。再让同学们用儿童自己的眼光,对各位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最后老师再作出全面评价,从学习态度、能力、绘画技巧、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挖掘儿童的闪光点。适当、正确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以后作品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更多艺术形式、风格和流派,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作品,创新作品。不但要学习国内古典绘画,也要接受国外新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美术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而且是一门体现艺术、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不但要学好美术理论知识,还要研究和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给美术领域带来的影响,为自己创新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形式,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对于这些棘手问题,美术教育界已正在寻找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我们不能用一时之法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该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跟上潮流变化,用创新意识去解决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冯显荣)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魏勇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世琴.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2(24).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4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面对户籍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作为父母的进城务工农民只能让子女长期留守在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为未外出务工父母的一方,或为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为儿童父母的同辈亲戚、朋友等。学习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道德及行为等诸多问题之一,很多学者早已对其进行了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还处于实地调查及对调查数据的简单分析阶段,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些一流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们在研究中认为根本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问题,笔者对此作探索与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构成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本领。它包括完成这种活动的具体方式及完成这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点。所谓儿童学习能力,是由一定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成的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曾说:教育不是教育你成功干什么,是教你更会受教育,教你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对学习的成功极为重要。构成儿童学习能力的基本因素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等。其中观察力是学习能力的最基础因素,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因素,而思维能力是核心因素。毫无疑问,学习能力受上述各要素的直接影响。
观察能力是对某种事物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观察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和本质,获得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为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提供科学依据。许多科学家的成就同他们的观察能力是分不开的,如青霉素就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9年经过反复观察有所发现而发明的。有的学者说,养成观察的习惯比拥有大量的艺术知识更为重要,此话并不过分。
思维能力强的人表现在学习时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作出假设,并努力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一般说来,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其他知识积累一样,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感性认知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二是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三是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能对文章认真评析,考查其真实性,判定是非曲直。四是创造性理解能力。读过的东西经过思维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
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能力。书写能力应该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指字要写得漂亮、写得快、写得准确;二是指文章要写得好,通常的评价就是要有文采。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这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五要素,这五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在儿童早期对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这五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哲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56-1
儿童哲学是一门关注儿童思维发展、思维技能训练的课程,但目前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并以此来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在这一方面还没有真正的展开研究。对于能否把儿童哲学引进小学语文课堂,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资借鉴。
一、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哲学是应用哲学的分支,它的应用集中在教育方面。有人认为儿童学哲学根本不可能,哲学太抽象了,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看法,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大学里哲学课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看不到哲学的本质。一旦把哲学从固有观念中拉出来,引进到小学教育中就会发现,儿童的思维常常具有哲学的特征。例如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思考训练游戏中,让小朋友说出自己知道的衣服名称,有个小朋友突然说:“世界上只有两种衣服。”老师问她:“哪两种?”她说:“破的衣服和不破的衣服。”这实际上就是发现逻辑学中的排中律与分类。从类似的事实可看出,儿童需要哲学,儿童能够理解哲学,能够从中获益――发展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教育资源
儿童哲学教育的载体是哲学问题,而且都蕴藏在一个个富于哲理的小故事或小说中,通过阅读可以激活孩子的思维,引起智力的发展。在语文教材中这方面的资源尤为丰富。有生动有趣、引人深思的哲理性课文,如《谁的本领大》《抬驴》《做什么事最快乐》等;有趣味隽远、哲学内容含量较高的俗语、成语故事,如俗语“会发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又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有留白较多、意蕴无穷的诗歌、童谣,如《大海》《小树》等;还有创造性因素非常明显的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等。学生的解释能力、形成概念的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等思维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当然,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思维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有时还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有待慢慢养成,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儿童哲学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实施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捕捉学生思维信息
正如上文所说,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儿童哲学教育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内容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然后挖掘每类课文所对应的哲学问题,制定出每篇课文的儿童哲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信息。当学生的问题具有很好的讨论价值,有利于思维的提高时,老师要善于把握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打开,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水平得以提升,必须做到:
(1)倡导合作学习,重视群体探究。“群体”是一种教学情境,一种教育氛围;“探究”是一种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群体方面激发合作、关怀、信任、共同目标的精神,探究方面激发了自我矫正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践使得学生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优势互补,拓展思维空间。
(2)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对经验做出反思,提倡学生“别出心裁”。小学语文课堂“统一”的东西太多,为了便于管理,喜欢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从问题答案到作业内容,从日常行为规范到课堂纪律的绝对服从,其结果是使儿童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为了符合老师的标准,孩子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这最终必将导致孩子的从众心理。而从众性的形成,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减少统一,提倡自由发言,鼓励求异。
(3)培养“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一切发明创造都起源于“问”,没有“问”,就没有发明;没有“问”,就没有创造。所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倡导“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群体探究”的儿童哲学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过去的被教师提问到现在的自己提问;从过去被动等待教师的答案到现在自己讨论解决。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解决措施
G623.5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在培养小学生思维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机会。在数学课堂中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要借助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重视问题的引出方式。其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最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开拓创新。
一、有效引出问题,做到多面思考
所有的思维全部都是通过问题所引发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师发展与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过程。如果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教师就应该尤其注重问题引出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出问题:第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一切有效的活动都受兴趣的支配,都是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有探究欲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通过对提出的问题的思考,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第三,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烈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第四,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皮亚杰指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练习,在练习设计中,要讲求实效性,讲求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思维成功的喜悦。在练习设计中可以通过迁移、变通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式练习”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来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拓宽思维空间,以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解题,从而训练学生的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第五,引导发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明确教学内容,营造思考环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我们需要沟通前后知识的逻辑结构,沟通教材和学生的思维,化繁为简,发展思维。首先,教师应充分展开简洁跳跃的知识,将隐藏其间的隐性知识展示给学生;其次,沟通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间的联系,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转化;最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环境对人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压抑感,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高高兴兴地学习知识,而且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提供了场所。一个愉快、惬意、轻松的学习环境里,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平等对话,共同交流,做彼此的朋友。对学生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数学问题要给予重视,进行引导,鼓励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少用消极、负面的词汇,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能敢说、敢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自我。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思维的宽松的环境。其次,要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在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之中,训练思维,借鉴别人观点,开拓思维。最后老师应该重视同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操作,寻找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发散学生思维。
三、运用教学方法,培养灵活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数学教师运用科学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并精心的对每一节数学课程加以设计,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够生动、形象和有趣。学生数学思维兴趣的激发,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过去学到的数学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进而获得成功、发现、探究的乐趣。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第一,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二,加强题的解说,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第三,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第四,设计探究性练习,提升思维的独创性。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最适用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让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有效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提高。
小结:总而言之,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充分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利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优势对数学这一科目进行研究,使其更适合于儿童的发展,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增长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广泛、充分的参与进课堂学习,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