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

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1.同伴交往障碍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时,不能从他们身上习得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策略,也得不到引导和帮助,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他们的“留守”这样特殊的、非常规性的状态及处境,更容易沉默寡言,封闭自我,不愿意与同伴交流,出现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2.自卑

有些农村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非常缺乏父爱和母爱,在生活中往往缺乏自信,他们害怕别人的目光与议论。由于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农村留守儿童逐渐产生了这种自卑心境,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严重的会导致自闭症。

3.逆反心强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4.耐挫力差

许多调查发现“心理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上欠稳定,对自己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遇到问题时又很少向他人求助,这就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抗挫折能力十分差。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之爱和必要而又即时的抚爱,许多儿童的心理防线十分脆弱。

另外,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还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因此,政府机关、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予以足够重视。针对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生活环境,并结合本研究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建议

1.政府支持

为良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领导模式是必须的。而具体说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但因为现实环境的制约,目前很多乡镇中小学还没有条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与咨询室。因此就需要教育部门积极为在职教师培训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掌握基本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处理一般性心理问题。其次,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也关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应积极联系司法部门、文化部门,协同整治和净化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和文化环境,大力查处非法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为留守儿童优化一个健康的生活教育环境。

2.学校干预

学校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一方面,它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与同学所提供的和谐的氛围与环境可以部分弥补儿童家庭情感依恋的缺失。学校应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一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他们树立规范意识和行为,发展健康心理与未来潜能,主要针对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人际关系、人格塑造等内容进行教育;第二级,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防范出现学习焦虑、孤独自卑、脆弱敏感、冲动倾向,以及厌学逃学、吵架斗殴、泡网吧等行为问题,预防人格偏差现象,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第三级,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主要针对心理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障碍、人格障碍等问题进行纠正。

3.家庭关爱

家庭关爱与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诸多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缺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所在。首先,从留守儿童家庭本身来说,由于母亲外出的留守状态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在儿童幼年时母亲应尽量不要外出,以使儿童早期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从而保证其早年心理发展的顺利进行。对已经留守的儿童来说,为最大程度的减少家庭关爱与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影响,临时监护人应肩负起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在家庭中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互动。让留守儿童在一个新的家庭中感受到家庭的完整性与互动性,从而让其可能偏离正常轨道的心理发展重新走上健康之路。其次,留守儿童家长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多的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这是因为孩子在寄养期间,与亲生父母的接触是以后团聚的必要步骤。同时留守儿童家长要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和学校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和心理近况,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4.社会扶助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它的解决也离不开社会的扶助。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扶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所在村组、社区应充分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就近寻找合适的临时监护人,并在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担负起监督临时监护人的责任。同时切实加强区内治安环境,保障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并避免留守儿童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引诱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家庭关爱与教育的缺失是无可避免的,除了在学校与新的监护家庭中弥补这种缺失外,还可以在留守儿童所熟悉的村组与社区氛围中弥补这种缺失。社区内可以征集大学生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此外,也可以发动留守儿童的同龄孩子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一方面可以加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通过帮助他人也可以获得一定自我概念的加强。

参考文献:

[1]苏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以湖南省石门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

[3]高亚兵,彭文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

[4]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7).

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儿童;心理行为;知识;态度;实践

学龄前期是儿童认知、情感与行为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在教育领域,特别强调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显著上升,老师、家长的教养方式深刻影响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1,2]。在此背景下,就佛山市幼师、家长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知、信、行进行调查,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提供基线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课题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社区干预模式探讨系列研究中的一部分。调查对象为佛山市8所幼儿院的幼师和家长。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表528份,删除项目填写不全者,收回有效调查表520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其中家长432人,幼师88人。

1.2方法参照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及有关文献,自行设计KAP问卷,在预调查的基础上修改问卷。修改后的问卷包括4个部分:一般情况;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相关知识;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态度;处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行为方式。采用匿名自填的方式进行调查,在调查后6天,随机抽取5%的研究对象复测,复测系数R=0.721,P<0.01,说明调查表有较好的信度。

1.3资料分析知识题得分采用每答对1题得1分。错误得0分,相加得总分,采用SPSS11.0软件包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对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

2.1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知识来源及信任度结果显示:家长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医务工作者来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知识,幼师则主要来源于教育书籍、教育工作者;家长认为医学书籍、医务工作者高度可信;幼师认为教育书籍、医学书籍高度可信。见表1。

2.2对幼儿正常心理行为发育的认知情况分析对幼儿发育规律的知晓情况如何?我们设计了7个单选题(对、错),内容涉及幼儿的身体、语言、注意力、记忆、思维、情绪及性心理发育等方面,各问题正确回答的百分比构成,见表2。按每题正确回答1分,以答对5题为及格标准,家长平均得分(4.91±0.408),显著低于幼师(5.21±0.398)(t=6.313,P<0.01),而不及格率(17.13%)显著高于幼师(7.95%)(x2=4.680,P<0.05)。见表2。

2.3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在各种不良的态度与方式中,对于家长,态度不一致的发生率最高,其余依次为训斥或者责骂、取消一些权利、体罚(拖、拉、打或踢);对于幼师,警告或威胁发生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取消一些权利、让站出来、站到一边去、姑息迁就等;在各种良好的态度与方式中,对于幼师和家长与孩子沟通发生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家庭幼儿园相互沟通、查询健康教育资料和咨询专业人员。见表3。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幼师均主要通过媒体和专业人员来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知识,但两者有区别,幼师偏重于教育领域知识,而家长偏重于医学领域知识。这提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种传播媒体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进行演讲、座谈、咨询等宣传教育工作;还可在公共场所刊登公益性健康教育广告,办黑板报、发放传单、播放录相等,传播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知识,做到形式多样,因人而异,针对性、可行性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重视多学科多行业的共同参与。因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与治疗措施也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根据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及其特点,针对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而早期保健,改善教养环境.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保健机构三方面的共同努力[3]。

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理论,健康行为的转变是由知识态度实际行为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态度,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实际行为的改变,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健康干预,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干预对象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幼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和形成,除了与幼儿园的教育有关外,还受家庭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报道,家长、幼师有关儿童心理行为知识水平的高低,健康态度的正确与否,影响子女健康心理行为的形成。因此,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健康干预,要从幼儿园和家庭同时人手,同时加强对家长和幼师干预。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幼师的相关知识水平较低,各种不良的育儿态度与方式发生率较高,使得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心理环境不能满足幼儿心理发育的需求,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4],家长、教师对幼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但不能减少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反而会造成或增加问题的发生。本次研究发现,要通过家庭、幼儿园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先须改变成人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方法,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混龄教育;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选择性缄默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通过前一阶段的教育干预,我们的研究对象马某在各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对于缄默幼儿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幼儿的成长过程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往往教育研究在得不到有效的巩固之后会出现反复或倒退的现象。通过混龄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把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同在一起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其对幼儿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全面的,既包括幼儿认知能力又包括健康情感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幼儿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通过混龄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为缄默幼儿建立个案并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并对幼儿的神态、活动、语言等进行观察分析。行动研究法: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系列活动方案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并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文献法: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矫治措施。

三、研究时间

2011年9月―2012年6月。

四、研究对象评估

经过前段时间的研究,研究对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促进研究对象社会交往方面,缄默儿童的表现经历了反复和回归两个阶段,这表明该幼儿在心理上仍有一些波动,尚未形成本能的反应。其次,熟悉的集体环境缓解了缄默儿童的心理障碍,在自我意识和交往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只是与心理健康这个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五、具体干预过程

混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个班里,这个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孩子可以面对不同年纪、类型、能力、特质的孩子。在交叉互动之下,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尊重彼此的不同、互相包容及互相协助。孩子不光从教师这一方面获得知识,同时,他们在其他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不同阶段的成长结果,这也会成为督促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较多的相互支持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源泉。

1.以大带小,培养幼儿自信心和主动交往的能力,体验快乐积极的情感。“大带小”活动打破了幼儿园封闭式教学模式,让孩子广泛地去接触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伴。这对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好处。陈鹤琴等教育家认为,儿童教育儿童有三个好处:一是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二是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鼓励儿童所能获得的效果更为强大;三是儿童教儿童能教学相长。在缄默幼儿教育研究课题活动中,我们开展“大带小”的活动,以多彩的混龄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主动交往的能力。

2.建立良好的品德意识,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交往的环境中,良好的品德及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品德包括:不怕困难、关心他人、责任感、合作交流等当面,这也将成为判定缄默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据。

六、干预效果与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混龄教育活动,经过对比发现混龄教育活动对幼儿自信心、责任感、沟通、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自信心方面,缄默幼儿要高于其他幼儿。

七、结论

我们明显感觉到研究对象的变化与进步。混龄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快乐,学习交往,养成谦让的良好品德,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把握幼儿共性的教育目标,分析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综合考虑其知识结构,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更提高了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缄默幼儿在混龄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积极行为得到强化。混龄教育为选择性缄默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儿童保健教育;普及;营养知识;效果

目前我国儿童营养状况问题并不乐观,主要存在营养缺乏、营养失衡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对儿童进行保健教育,满足儿童成长发展的营养需要。在儿童教育中普及营养知识可以促进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这就需要父母掌握儿童营养知识,为儿童制定合理的饮食,从而保证儿童身体营养状况的均衡。

1 儿童保健教育的涵义

儿童保健教育包括儿童身体保健和儿童心理卫生两部分。儿童身体保健是指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顺应儿童身体,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要求,这就需要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优美自然的成长环境、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主要包括正常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游戏的伙伴、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2 儿童保健教育中普及营养知识的效果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主要来自2011年初来我所进行健康检查并存在营养问题的86名儿童。儿童年龄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5岁,其中男性44名,女性42名。将86名儿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名,男性22名,女性26名。铁钙缺乏儿童16例,蛋白质缺乏儿童26例,肥胖儿童18例,维生素缺乏14例,有28例儿童同时存在以上两种问题;对照组38名,男性22名,女性16名。铁钙缺乏儿童36例,蛋白质缺乏儿童20例,肥胖儿童14例,维生素缺乏10例,有20例儿童同时存在以上两种问题。所研究的儿童均无智力方面的问题和营养流失问题。两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对儿童父母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和普及营养知识,对照组不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及普及营养知识,只向父母提出儿童存在营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医生初诊后进行1-8个月的跟踪研究,并对儿童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分为三个等级:营养未改善、状况好转、营养改善。营养未改善是指营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或者变得更糟;状况好转是指最后的营养状况比就诊时有所好转;营养改善是指儿童存在的营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效为状况好转和营养改善之和,评价对父母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和普及营养知识对儿童营养状况所起的作用。

2.2 研究结果 研究86名儿童的营养状况见表1,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讨论

2.3.1 我国儿童目前的营养状况不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营养缺乏主要表现为铁钙缺失、蛋白质缺乏、维生素不足,铁钙是儿童成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影响着儿童智力、骨骼的生长,摄入不足容易导致佝偻病;蛋白质为儿童成长提供所必需的营养,如果缺失就会导致身高体重不增、免疫力低下、消化吸收功能落后、智力落后,最终导致成长缓慢;维生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果缺乏或者不足都会对儿童产生重大影响。营养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肥胖,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肺活量,增加心脏的负担,也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如自卑、不合群等,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

2.3.2 导致儿童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哺育方式不科学,家长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这就需要加强儿童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

2.3.3 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营养未改善4例,占8.3%,状况好转8例,占16.7%,营养改善36例,占75%,有效为44例,占91.7%;对照组营养未改善16例,占42.1%,状况好转6例,占15.8%,营养改善16例,占42.1%,有效为22例,占57.9%。研究表明,普及营养知识对儿童保健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

3 总结

通过研究发现,营养知识的普及在儿童保健教育中有着良好的效果,营养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儿童家长提高对儿童营养和健康的认识,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能够使父母为儿童制定良好的营养和饮食结构,补充儿童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从而促进儿童保健教育的发展,也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敏,何井华,邢誉.营养教育对护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影响[J].现代医所,2010(08).

[2] 查晓梅,曾德秀.儿童保健的开展关键——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22).

[3] 洪梅.儿童保健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06).

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范文5

(一)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 、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保持愉快的情绪。

幼儿的心理不成熟,特别容易受伤害,他们需要成人在生活和教育活动等方面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爱护和帮助。创设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快乐、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外界给予的关爱,消除恐惧感。为幼儿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培养幼儿尊重别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大胆、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满足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需要,健康教育,不仅给幼儿强健的身体,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谐的个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培养幼儿热爱周围人和事物的情感,适当满足幼儿成功的欲望,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教幼儿初步学会排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培养幼儿喜欢与别人分享快乐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从来到人间,进入家庭就是家庭的核心,家庭和社会就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和正确指导。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断奶、认生、入托、入园等;再加上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家庭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变等,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偏重于身体健康

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现在不少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

(二)择人发展

只重视发展好的幼儿,忽视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在各种活动中都给与更好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这样就影响了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使其的心理环境会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偏重于技能培养

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或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美术等特色班,家长们也热情极高的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学习,有的甚至每天指导课程排得满满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

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在多样化的途径中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个别幼儿甚至性格孤僻等,幼儿身心发展的稚嫩性使他们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及时的帮助,需要在多样化的途径中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地开展,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的各级教育部门应转变观念,多引进一些外国的或是教育翻译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为一线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让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创设良好地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的生存、发展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环境是一门隐性的课程,对人起着迁移默化的作用。

3、寓教于乐,全面渗透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始终贯穿于其中,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幼儿在游戏的体验和训练中,不断地表现自我,悦纳自我,通过不断地与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见学会自理、自控、自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提高自己的社会化水平。

(二)行为疗法

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要做好教育和矫治两方面的工作,幼儿行为偏差或异常行为的矫治方法主要依据治疗理论和方法技术,结合幼儿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在众多的方法中,行为疗法较适合学前儿童,结合幼儿园开展行为疗法的实际,以及幼儿发展的特点,现将有关方法介绍如下:

1、积极强化法

所谓积极强化,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当个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随即出现的行为或事物如果导致个体增加从事这个行为的机会,那么该个体便获得了积极强化。

在行为塑造中,我们可以告诉儿童每个具体的步骤,我们希望他做的行为,并通过这每一个步骤来最终实现我们期望他达到的目标。

2、代币管制法

它是积极强化的另一种形式,指利用代币作强化刺激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这种方法出了在强化上比较有力以外,指向也非常具体明确。代币管制法可用以矫正幼儿的多动、攻击行为、胆怯、孤独、不良习惯等多种问题行为。

3、负强化法

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43-01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知识等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等心理素质。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心理素质教育观念

虽然相关政策文件已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受传统重知识、轻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幼儿园和家长并没有对幼儿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并根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原则、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途径,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同时,家长也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把家庭教育作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幼儿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是一种具有自发吸收力的心理,这种心理不断自发地按照其自身的本性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机制将周围环境的一切信息筛选加工,固结于自己的心理世界。既然幼儿早期的心理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就要重视幼儿早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自觉地维护幼儿的主观自我意识!

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由于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智力潜能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先天聪慧,口齿伶俐,有的幼儿活泼开朗,爱好广泛,有的幼儿则孤僻保守,不善言谈,教师应细心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用心接纳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感受到爱,关心和呵护,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行为有重大影响。所以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里健康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各尽其职,注重恰当的教育方式

1、家长方面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接触最多的场所,家长和老师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家长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方式,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放任、溺爱、过分保护或者对幼儿的行为、交往活动做出种种限制,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只会导致幼儿各种消极心理的产生,如自私、易发脾气,太过依从成人而缺乏主观能动性。同样,家长自身也要做好榜样作用,如果家长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敌意、自制力差、与人不友好等,必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地通过言行表现出来,因此,家一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家庭生活氛围。

2、教师方面

幼儿教师同样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幼儿有较长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他们对幼儿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其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协调的行为、适度的反应、较强的意志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正确表达和调节情绪,自觉抵制与纠正幼儿不健康的各种行为。要不断丰富幼儿的心理卫生知识。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安排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营造公正活跃的班级气氛。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克服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倾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注重表扬和激励

根据各班幼儿不同的心理表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对儿童进行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就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符合教育者所预期的认识或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的过程!表扬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被教师广泛地接受和采用!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表扬奖励是把双刃剑,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消除其不良行为,强化其优秀品质的形成;适当的表扬奖励则有碍其优良品质的形成,甚至还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质!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金华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杜代章:大力加强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J].学前教育研究,19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