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市场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市场调研范文1
一、电子地图的分类
按照所出版的电子地图集的数据结构和功能,可以将电子地图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首先是阅读型的分类。这类地图主要是为了将地面上的一些基本信息情况集中反映出来,是单一的方便读者进行阅读的地图,它是将纸质的地图通过数字扫描后,作为一种图形的数据图像保存起来,但是只能提供位置图像参考,不能用于搜索或查找,是最原始的一种电子地图形式。其次是交互型的分类。这种地图主要是根据一些矢量数据,利用软硬件资源来对电子地图进行阅读、查询、空间地理位置检索等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数据的管理。最后是网络型的分类。这是一种可以在网站上检索和使用的电子资源,用户可以在网站内自由输入查询内容,根据不同的信息分类,快速地定位查找相关的地形、地势、水文环境、居住地等基本的地理信息,还可以了解到从自身所在地前往查询地的最佳路线。例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
二、电子地图研制的实践
我国是较早研制和使用电子地图的国家,随着电子地图研制技术的不断加强,更加有效地提高了电子地图的数据精准程度,而且目前我国的电子地图行业的发展也开始日趋成熟。首先,电子地图的研制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要对所开发的产品的进行准确的定位,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结合用户的需求开发研制新的产品;要以不同的形式搜集和整理相关的电子地图制作所需的资料信息;要科学合理地协调人员组成、开发的任务以及开发所需的经费等。其次,完善地图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在前期的资料搜集结束过后,必须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将数据进行编辑,完成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设计地图集总体的风格、功能、内容等,而且数据的选择必须严格要求符合实际的主题内容,还要能够使电图的界面能够吸引用户的兴趣,满足用户应用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满足的满足用户的视觉与心理需求,既要具有适用性,又要简单易用,能够方便用户的实际操作。最后,对于电子地图的研制,核心技术在于开发软件的应用,一定选择合适的平台软件来制作,在整个程序的设计阶段,一定要加强实际的软件功能测试,完善数据检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电子地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保证电子地图的兼容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
三、电子地图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电子地图可以朝向多个方向发展。第一,多媒体电子地图方向。它是集合了图形、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身的形式,可以丰富地传达各种不同的信息,满足人们多种形式的感知。第二,导航电子地图方向。它是与GPS系统和导航技术的综合运用的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多,这种地图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发展市场。第三,网络电子地图方向。随着目前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这种通过网络数据传输来查看地图信息的方式也逐渐受到推崇。第四,三维电子地图方向。它是一种将地理信息立体化、可视化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展现了空间数据,能够满足用户最真实的体验需求。第五,虚拟现实的电子地图方向。这是一种为用户提供现实情境模拟操作环境的一种形式,用户仿佛置身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之中,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知道的地理信息。虽然这种地图的造价比较高,目前的应用市场还不是很广泛,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地图应该是最好的普及类型。
尽管电子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还是多少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出一些发展的建议措施。首先,一定要加大地现代新的地图理论知识的研究力度,即地图的可视化理论和地图的空间认知理论。只有加强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与地图制作的实际相结合。其次,要加强地图的智能化信息处理,不断促进国家间的信息共享。可以采用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实际理念,不断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而且一定要加强对电子地图信息真实性的监督核查工作,有效地实现电子数据库信息与真实地理信息之间的无缝对接。
四、结语
地理信息市场调研范文2
国外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采用以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四个主题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模式.其中,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是传统测绘是测绘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而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同其它地理空间专业交叉发展的新兴领域,极大的拓宽测绘技术本身的应用层面,也是测绘复合型人才的主要体现.相比国外,国内高校对于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滞后,主要表现在多数测绘专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心仍旧集中在传统的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两个方向,而对后两方向的投入比重则相对较弱且与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衔接不足等缺陷.其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测绘的定义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存在脱节.尤其是在同计算机技术相关方面的技术脱节十分严重.导致国内测绘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普遍过于保守,使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孤岛现象”,无法满足当前测绘信息在环境、城市、国土等跨领域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国外测绘专业建设体系发现,不管是传统工测、地测,还是新兴导航、地理信息主题,其实质都是围绕空间数据处理这一核心问题.空间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时空复杂、多尺度等特征,因此对于空间数据的处理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这也使得对计算机应用的熟练程度成为了衡量现代测绘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对于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普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课程设置目标错误、课程时效性差、缺少实用的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等,具体分析见下一小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测绘行业本科生而言,早期传统测绘学所要求的三大基本功,即“测、绘、算”的内涵在现代测绘行业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测”主要指对测绘仪器操作技能的要求.随着GPS、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自动化仪器的出现,“测”变得更简单,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因此“测”更多的体现在对仪器开发、工作原理以及性能的理解和掌握“.绘”指地图绘制,目前有关地图绘制工作基本借助于计算机,因此绘图技能更多指的是电子绘图软件的使用以及二次开发;“算”早期主要指测量项目中平差计算或者坐标转换等常见测量计算,而现代测绘的“算”则指的是对空间数据模型的信息化处理.同过去相比,现在的空间数据具有处理量大、方式种类多样、过程复杂等特点,因此,“算”的能力成了衡量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本着高效的目的,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通常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因此现代测绘工作者算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掌握数据处理方法,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即测绘应用领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因此无论是从“三基”能力,或者是“五会”等衡量指标对现有测绘专业毕业生进行考量,都可反映出现代测绘行业对学生空间数据处理,尤其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处理空间数据的高要求.目前国内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所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数量上虽可满足教学需要,但在课程质量、课程衔接方面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也缺少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实践,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计算机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错位
对测量专业而言,测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专业核心,而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环节中起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能既懂测绘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熟练时候用各种测绘专业软件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以基础知识引导实践内容,以实践方式加深知识理解的螺旋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测绘空间数据模型、数据操作等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开设必须基于测绘理论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主次衔接和连贯性.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多的关注客观需要,反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片面的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强化.
2.2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测绘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偏重计算机理论课程,轻视了计算机实践课程;侧重基础课程的普适教学,忽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深化.导致传统计算机知识同测绘专业的交叉融合内容较薄弱,内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不够,无法体现测绘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特色.
2.3计算机课程设置时效性不高,教材更新缓慢
我国学校测绘工程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借鉴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受限于师资水平或者专业背景,一些课程,如C语言,VB语言的教案设计沿用多年,知识陈旧,更新缓慢,已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测绘专业培养体系过于保守,新技术的成果没有及时在计算机课程内容中得到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借鉴而来的计算机课程缺乏同测绘专业知识体系之间融会贯通,过于强调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力求面面俱到.然而在课时固定的前提下,不加筛选,去重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加重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负担,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学习、适应能力的深化和培养,甚至会使学生对重复性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而非用”,“学而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3改进措施
基于上述存在问题分析,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有关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的改进措施:
3.1明确计算机技术在测绘工程专业中辅助工具的定位
依据专业课程总学分提出“5-2-3”的课程设置比例,即传统测绘,包括大地 测量和工程测量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占50%,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占比20%,而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占30%.三者之间主次关系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测绘课程是本门专业,是培养测绘本科生的立足点,因此占据最多比重;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信息化测绘框架重点发展的应用技术领域,是传统测绘知识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计算机技术课程是数字化、信息化测绘发展重要的辅助工具和实现手段,也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按照课程性质划分,计算机技术课程归于应用工具类,其它两种则属于理论知识类,因此,学生逐渐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过程,就是传统测绘和现代测绘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比重划分并非固定不变,其主要目的是从宏观方面明确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中应作为应用型的工具,起辅助作用.
3.2以空间数据为核心,以数据处理为主线,设置有测绘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
在确定比重的前提下,还需对计算机课程,尤其是编程基础类课程(如C、VB、C#、Java)等内容进行筛选和去重,避免学生陷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将原本依编程语言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课程根据空间数据处理流程融入到测绘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中,突出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专业特色.例如,在学生首次接触编程语言(C或C++)时,可把重点放和数据处理有关,如变量、函数、数组、指针、文件等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通过案例教学法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测量学原理课程中提取公式算法,作为实验环节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开设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或Java)课程时,就可相对的减少基础知识的课程比重,把课程重点、难点转移到如开发环境、界面设计、网络应用、以及测量平差课程等实际问题的应用层面,通过阶梯式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实现以上目标,建议测绘专业讲授计算机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GIS、测绘交叉背景,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或搭配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应用人才组成教学团队.
3.3基于项目情境安排课程进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测绘、计算机都是时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仪器操作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作为高等院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学校与测绘生产单位的合作模式,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针对具体课程,可先安排教师深入测绘单位、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沟通,基于实际项目或案例,采用项目情景式教学或者开放式实验教学等方法设计课程结构,辅以项目成果建立课程的综合评价机制,结合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防止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教学现象.
3.4及时吸纳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迭代教材资料和实践案例
地理信息市场调研范文3
市场因素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均属于外因,导致一个企业的生存与消亡的往往是内因,以往的供电企业内部机制混乱,管理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够完善,又怎能推进一个企业的发展呢,相反只能是阻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方面做出创新是不容等待的。那么如何进行创新呢?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1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发展现况
11电力营销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电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计民生问题有直接影响作用。虽然目前电力行业始终坚持安全原则,但是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环境下,服务体系及营销体系均出现相应的问题。不但在电力行业中专业营销团队及人才比较匮乏,再加上市场营销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电力营销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发展需求。在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满足当前市场高度信息发展需求。
12电价制定过于严格
虽然电力营销在当前环境下市场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在价格制定方面依旧过于严格,没有自主性及市场参与,多由政府及国家对电力价格实施调控。政府没有对电力市场彻底放开,电力企业也就不能够依照市场调控对电价进行调整。近些年来政府有意对电力体制及政策放宽,但是电价的市场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段摸索阶段,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具有一定被动性,对市场调节灵活性具有影响。
13整体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电网建设也随之逐渐完善,但是在一些区域内依旧存在分布不均问题,城市和农村的智能电网建设差距较大,导致电网建设投入和经济发展出现脱节,不但影响电压质量,同时对电力服务质量也有不良影响,阻碍电力营销的健康发展。[1]
2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创新策略
21电力营销意识及理念的创新
想要跨出创新电力营销策略的第一步,首先要有必要的营销意识和营销理念,在以往的供电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里,这是最缺的一个方面,只有每个员工心里都有意培养和树立自己的营销意识和营销理念,才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在新形势下,人人都要有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及服务意识,要紧跟市场风向,并且时时关注市场的一举一动,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不同的市场动态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划方案,适应时代的营销策略才是最有新意的,创新营销策划活动更是得以市场的现状为基础进行分析和研究,切不可盲目行动。
22价格机制的创新
虽然现有的电价制度能够保证电价合理,还能提醒并使用户节约用电,这同时也是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但是在新能源普及的背景下,似乎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所以,如果供电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好好地生存下来,创新价格机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以新的价格机制调整来促进供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做出创新,就要做好调查,有了新的市场数据才能基于此制订出有创新点的方案,因此需要供电企业做好市场调查,对不同的用户做出不同的价格方案,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如对一些大型工业试点量价结合的鼓励优惠政策,在居民用电上适当采取一些手段,如实行分段电价,不同时间收取不同的费用,或者是对不同性质的用户采用不同的价格机制,以此促进电价机制的合理化,促进电力企业的竞争力。[2]
23管理结构的创新
在新的形势要求下,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转变电力企业原有的管理概念,建造新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健全的售前售后服务机制,弥补管理机制和监督系统上的漏洞,提高电力营销活动实施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供电企业关于电力营销的发展及技术开发方面均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来进行引导,不能盲目地进行营销与开发,那样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建立灵活、虚拟的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适应新的形势和经济的管理组织模式,使企业的管理不再死板僵硬,而是充满弹性,改变管理模式无疑会给电力企业的发展腾出很大的空间,使供电企业逐渐向更好的更大的营销管理模式转变,使管理不断集中化和规范化。这种转变应该是一个想要有好前途的供电企业的华丽转身。
在当前对大客户资源的电力营销重视度不够,大部分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所享受的服务几乎一致。基于以上情况则需要制定专门针对大客户的营销优化措施,相对来讲大客户的特点主要是对电力质量要求较高,一旦出现断电问题则会导致出现严重的安全及经济问题。所以在电力公司内部则可以组建一支专门针对大客户服务的队伍,优化和改进大客户电力服务。比如对大客户实施针对性电力服务,实施个性化错峰服务,提高这些客户的供电服务质量,并且还可以定期针对这些客户提供电力和电网建设安排。[3]另外还能够对其服务内容进行扩充,如可以建立绿色通道以减少这些客户的服务排队时间,针对相关问题制订提前告知政策变动计划等,这些均有助于稳定大客户资源培养。
24注重构建良好企业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看重服务的态度和能力,自然而然的用户也越来越注重企业的服务能力,所以想要谋得进一步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服务质量好了,自然而然企业的形象就会跟着变好,新的企业形象,能让人耳目一新,也会于无形之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生存,良好的形象显得非常重要,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却离不开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优质的服务能力。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时刻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赢得用户的欢心。
优质的服务又离不开好的技术,完善的技术支持系统能够促进全方位高效的用电营销。加快建立并完善用户用电系统,以及配电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呼叫中心系统和客户服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完善能提高用户用电的体验,方便供电企业及时的收取数据信息,分析信息,从而掌握用户的规律和特点,以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供电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使其变得方便与高效,为用户提供了24小时周到的服务,使用户在如此众多的选择之下选择你,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不断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占有率,使好的技术和好的服务结合在一起,增强自身的优势。
地理信息市场调研范文4
(一)运输路线
一般教师在讲解国际货物运输的知识时,主要讲解三部分内容。首先是运输方式,其次是运输条款,最后是运输单据。如果能加入运输路线这部分,会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比如,讲解海洋运输方式时,给学生介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主要海运路线及沿途的主要港口;在讲解铁路运输时,讲解我国通往邻国的铁路干线及国境车站;在讲解航空运输时,给学生讲解世界上主要的三个航空业务区及最繁忙的三条航空线和航空站。
(二)各海域和港口的气候类型
世界各国的港口自然条件不同,特别是在气候方面差异较大,从而对商品的运输产生直接影响。有些港口全年都可以通航;而有些港口则冬季封冻,不可通航;更有甚者,北冰洋由于气温较低,大部分港口常年冻结,船舶不能停靠,利用率极低。比如俄罗斯虽然拥有广阔的海域,但是由于纬度偏高,使得除了太平洋南部、黑海沿岸及摩尔曼斯克港之外,其他港口冰封期都很长,利用率非常低。又如,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马来半岛上大部分国家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因此在磋商合同的装运期以及商品的包装时,要根据经过的海域、港口以及商品的性质选择。
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也会用到贸易地理的知识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二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货物运输保险;三是伦敦保险业协会的货物运输保险;四是保险条款和保险实务。其中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是指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及产生的费用,而风险中的海上和外来风险都跟货物的运输路线有关,这势必会牵涉到贸易地理的知识。教师们在讲解保险的知识时应该给学生介绍国际贸易运输中哪些航线和海域容易发生风险。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海盗有索马里海盗、加勒比海盗和马六甲海峡周围的海盗。教师应该在地图上指出索马里海盗活动范围主要在亚丁湾,而亚丁湾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必须经过的地方,现在索马里海盗的活动范围已经延伸至印度洋。因而,我国同欧洲,北美东海岸之间的运输特别应该注意防范。加勒比海盗,一般活动在巴拿马运河附近,因而我国同北美西海岸之间的贸易应该注意防范。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海盗天堂,海盗也很猖獗,因此我国同中东以及欧洲和北美东海岸之间的贸易都应该注意。海盗劫持的风险不在我国海运保险的基本险承保范围之内,而需要投保战争险。如果用的是伦敦保险业协会的保险条款的话,应投ICC(A)。
三、能源及农业贸易地理(经济贸易地理)对编造贸易实务案例很有用处
国际贸易地理中会讲解具体货物的贸易地理,比如能源贸易地理和农业贸易地理,而这些即是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属于经济贸易地理的范围。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讲解案例时,如果具体货物的贸易地理知识学不到位,将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在讲解国际贸易术语时,用来解释风险转移的条件是货物特定化这一知识点时,可能会用到一个案例:中国以CFR贸易术语出口到美国小麦500M/T,卖方准备到目的港再将其中的200M/T给A商人,300M/T给B商人。结果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暴风雨袭击,其中的200M/T货物落海,卖方以风险已经转移给买方为由让买方承担损失。我们先不分析案例,而是分析下这个案例的背景,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在北美和欧洲;进口国在亚洲和非洲。我们向美国出口小麦本身就是不太符合实际的,会让学生产生我们向美国出口小麦的错误认识,而这种认识无论对他们写作论文还是实际工作都会产生误导。
教师在编造案例时必须要考虑到产业布局,不能违背了产业布局的规律。比如中东国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澳大利亚和巴西盛产铁矿石;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一般集中生产和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主要是集中生产和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学生以后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时,才能按照产业布局规律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客户,从而才能顺利进行交易磋商,签订合同。
四、贸易术语的讲解中会用到自然地理的知识
(一)贸易术语的全称中必须包括一个地点,这个地点在以C开头的贸易术语中是费用转移点,不是交货地点。而在其他贸易术语中是交货地点,也是费用转移点。这个地点非常关键,因为这个地点发生变化,则对于以C开头的贸易术语而言,费用转移点就相应发生了变化。而对于其他贸易术语,则风险转移地点、交货地点以及费用转移点都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目的国的城市和港口不熟悉的话,很难正确选择合适的地点。例如有些教师在讲出口到美国的案例时,只知道用CFR New York,而不知道美国的其他港口,从而使学生产生出口美国,目的港就是纽约的错误认识。
地理信息市场调研范文5
关键词: 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信息网络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rden metropolitans, urban tourism has promoted local tourism industry and even the whole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s a new social phenomenon. Modern international tourism metropolitans need more perfect and well-rounded urban service function, and tourism informatian counsel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ign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metropolita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hanghai urban tourism information counseling network system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aking Shanghai as example.
Key words:urban tourism information, counseling system, information network
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大都市需要更加完善和成熟的城市服务功能,其中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是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经济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业提出了完善旅游系统信息流通渠道、加快信息化进程的要求。以城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核心,具备旅游导向、咨询服务、宣传促销、市场调研、形象传播、旅游购物等多种功能的现代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21世纪旅游城市(特别是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衡量城市旅游功能系统是否完备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上海市旅游咨询中心、各区县旅游咨询中心,及全市22处旅游咨询站点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分析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演绎与功能结构,提出上海大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化体系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是指为游客(特别是散客)、市民提供诸如信息咨询、投诉、救援等服务功能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相关服务设施与机构总称。主要包括旅游咨询服务站点(问询处)、咨询服务热线、旅游信息网、咨询信息查询系统、视频播放、触摸屏、旅游宣传资料展示等服务界面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共同承担采集、编制、旅游信息,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救援与投诉帮助、票务预订等服务功能。它的存在极大地便利了游客与市民的外出旅行,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依据划分标准不同,可以将其归纳为六种构成类型。(1)从服务范围划分,包括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站点、区(县)旅游咨询服务站点、集散地或旅游景区(点)访客中心(问询处);(2)从服务内容划分,包括综合型旅游咨询服务站点、专项型旅游咨询服务站点;(3)从服务界面划分,包括旅游咨询服务站点(问询处)、咨询服务热线、旅游网络服务、咨询信息查询系统、视频播放、触摸屏、旅游宣传资料展示等;(4)从服务市场划分,包括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国际访问者站点、外国旅游咨询服务站点;(5)从服务形态划分,包括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在线旅游咨询服务网;(6)从服务周期划分,包括固定式(常设)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流动式(非常设)旅游咨询服务站点。
二、上海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分析
作为一个每年接待几千万散客旅游的国际大都市,应具备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的城市功能。通过咨询服务体系与各方游客共享上海都市文化、都市商业、都市风光的资源,可以宣传上海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展示上海改革成果和都市新风貌。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在强化政府职能,完善都市旅游服务功能的同时,对都市旅游市场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对都市商业发展、文化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对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运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依托其服务载体为城市接待游客,方便出游提供服务,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都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市场的繁荣。
(一)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演绎
近十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改善旅游信息服务手段、优化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质量,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发展阶段(1998-2004年),工作重点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科技、电子化的手段旅游咨询服务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发展阶段(2005-2007年)工作重点在于相关法制与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级与管理质量、深化发展模式等。
(二)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功能结构
1.服务项目。国内外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差别不大,一是咨询、二是服务,其服务项目可归纳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对上海现有旅游咨询服务站点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服务项目及供给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整体来看,公益性项目供给程度较高,而经营性项目供给程度欠缺;(2)行李寄存服务项目需加强,仅28%供给程度,便民服务与旅游救援等项目供给程度较低,未达到六成,其中郊区旅游救援,因条件限制而严重缺失;(3)经营性项目在票务预订、酒店客房预订、出售旅游产品和线路等有较好供给程度;而大部分项目供给的相当不到位。
2.空间布局。各区(县)旅游咨询服务站点设置是按行政区落实,自行选址。选址主要依据因素是客流规律占28%,交通情况占26%,周边环境占30%,地形特点占6%,城市规划要求占8%,服务对象占2%。然而,根据以上因素考虑确定,缺乏对市场需求、功能定位、服务项目等分析(图1);就全市而言,缺少统一的科学规划,各站点设置与市场脱节,服务目标不够明确,数量、类型配置缺少合理。如: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火车站、飞机场、海港及其它交通枢纽(除上海南站外)等客流量较大地区咨询站点缺失;浦西与浦东相比极不平衡,站点数之比为10:1。随着上海都市旅游的发展,许多旅游景区、街区、商业繁华地段等地区都已逐步被开发利用,吸引越来越多旅游者,现仅有22家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数量明显不足。
3.免费信息。对全市现有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提供免费信息资料收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咨询服务站点提供的资料种类有限,大多数为上海市旅游事业委员会制作的免费信息,以及部分旅游企业制作的宣传资料,各区(县)旅游局可提供的信息很少;(2)内容较陈旧,以文字介绍性信息居多,数量高达96%,而具有实用价值信息(如上海市交通图、景点图等)很缺乏,地图类、影像制品类仅占3%和1%;(3)外语免费信息也多为英语和日语的版本,其分别占外文资料语种类型的80%与17%,其他小语种很罕见。
4.运作机制。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结构,上海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业务上对各区县旅游咨询中心进行指导和监督,提供各站点信息种类多,内容丰富的定期或非定期的免费信息资料,同时,兼有旅游网、旅游热线、旅游查询系统、视频播放、触摸屏等旅游信息咨询界面的开发、管理及旅游委政务网、机关处室业务网站维护和新项目开发。各区(县)旅游咨询中心建成后均实行属地化,根据需要自行选址设立站点,开展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业务。在提供公益功能的前提下,各旅游咨询服务站点结合所辖区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及自身特点等,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从事拓展业务,探索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服务运作模式,前两者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力强,核心是如何协调好公益性与经营性问题;后两者业务依附性强,核心是如何充分发挥咨询服务功能问题。
三、网络化:上海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
都市是以其整体属性以及能提供一系列专业化功能和服务而吸引旅游者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正是发挥大城市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为适应上海都市旅游发展需要,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将应从规范发展阶段向创新发展阶段转型,遵循在布局上的网格化、运作上的差异化、手段上的多元化、营销上的一体化、管理上的标准化等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构建以旅游热线、旅游网、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旅游触摸屏信息系统组成的四级纵向层面的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化体系,以高科技、电子化的手段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和系列服务;同时,链接上海旅游的政府门户网站、旅游统计网、导游信息管理系统、旅游会展网、旅游节庆网等多项横向信息网络共同组成信息服务系统,形成同国际化旅游城市接轨的为海内外游客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一)实现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与旅游电子商务有机结合
上海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负责旅游咨询管理,建立集中式公共旅游信息数据库,行使建设都市旅游公共信息系统、提升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等社会职能。同时,通过投资、合资、引入风险资金等多种形式,从事旅游网旅行服务,提供旅游信息增殖服务,开展旅游电子商务。这样既能整合资源,充分挖掘都市旅游信息资源的价值,也能通过开发旅游电子商务使都市旅游公共信息系统的建设得到稳定、持续的支撑。
(二)建立旅游数据采集中心和旅游接待基础数据库
旅游数据采集中心主要功能是实现对上海市各旅游企业的信息采集和数据管理,实现对旅游市场全面掌控,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上海旅游接待情况,整合接待资源、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对上海旅游接待基础数据库的挖掘、统计分析,实现对旅游情况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预测和预警,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三)加强基础信息支持系统建设、提升旅游热线能级
加强基础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为应用系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支持。充分利用基础系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旅游热线规模,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项目。如:旅游信息咨询要覆盖各种相关旅游要素;处理游客各类预订业务;提供自动导游服务;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的设计;及时提供旅游投诉咨询和受理反馈功能;自动提供旅游紧急预报信息;提供GIS旅游地理信息导航;提供人性化的信息配套跟踪服务和延伸服务。
(四)完善旅游网、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和旅游触摸屏信息系统
丰富上海旅游网的网络旅游产品,提升电子商务比重。在游客集中区域增加旅游咨询服务站点的设立,同时设立一定数量的旅游问询处作为补充。在高星级宾馆和交通窗口实现旅游触摸屏信息系统的全覆盖,同时在本市游客流量较大的品牌经济性连锁酒店、地铁、重要商业区,部分居民小区等处增设立一定量的旅游触摸屏。继续丰富信息内容,提高时效性,使游客能够尽可能方便及时地得到各种旅游信息服务。适时建设中小旅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长三角旅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长三角旅游城市信息化公共平台。
(五)重视旅游信息数据交换规范和服务标准化建设
信息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旅游数据交换各自为政,必须加强旅游信息交换标准化工作,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数据交换规范体系。同时,为提高各站点服务质量,应重视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规范各站点或问询处的接待环境、外观装潢、设施配备、资金投入、服务项目、服务流程、人员配备、员工培训等质量要求。这将有助于旅游信息咨询业务指导与服务提升,将对上海国际旅游大都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广瑞.国际旅游城市的三件宝——关于北京市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议[A].2006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2] 张捷,刘泽华, 解杼.中文旅游网站的空间类型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 ( 4):493-499.
[3] 路紫,樊莉莉.中小型旅游网站服务功能与商业模式的区位问题[J].人文地理,2005,20 (1):103-106.
[4] 路紫,郭来喜,白翠玲.河北省旅游网站使用评估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 2004,6 (1): 67-71.
[5] 孙中伟,,路紫.我国“人文地理学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15年发展回顾[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925-930.
[6] 童金华, 缪江平.旅游咨询中心的定位及服务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54 (8) :39-42.
地理信息市场调研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IT人才;民族地区;普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
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都较缓慢,高等教育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与其他地区院校相比,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的经费、人才、生源等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必然会进一步影响民族地区IT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难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IT人才的需求。如何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与信息时代相融合,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根据本课题组对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工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大理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四川理工学院、西华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以及新疆农业大学等12个西部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普通院校的生源、师资和教学等的调研情况,力图从多个角度分析和发现问题,探讨相关应对策略,以提高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本科IT人才的培养质量。
1 主要问题分析
本文所谈的IT人才指“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也就是按照教育部的计算机专业划分标准,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多个专业的人才。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部,近年来急需大量高素质的IT人才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尽管西部地区高校IT人才的培养数量在日益攀升,但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常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IT毕业生不能迅速胜任工作不满意。随着近年我国IT行业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暴露出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培养的IT人才竞争力不足,特别是软件人才缺口大和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凸显了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招聘不到可用人才的两难窘境。该问题的实质不是培养的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失衡,是高校IT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的。它的原因涉及教育体制、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下面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1.1 师生质量状况较差
1.1.1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民族地区普通院校IT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普遍落后,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知识层次较低、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和职业倦怠问题突出等方面。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也将造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1.1.2 整体生源质量低
据本课题组对西部民族地区的12个最具代表性的普通本科院校近年IT专业的招生情况和大学生学习状况调研发现,这些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薄弱、领悟能力差、学习效率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大部分学生要想扎实学好多学科交叉且知识更新较快的计算机类专业显得力不从心。
1.2 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偏失
尽管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已经在规模上快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但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内涵并未能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快速转变,因此,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大众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地方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传统精英教育和当前重点大学的影响,目前很多民族地区普通院校的专业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主要仿照研究型大学来设置,虽也有少数院校在尝试以培养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IT人才,但因高校间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趋同性过强、缺乏自我特色、与社会实际需求不一致等,或因领导与教师的观念、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而未能切实按计划进行,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1.3 教学体系建设落后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还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影响,不能解放思想,教学体系建设存在诸多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造成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本课题组对前述12个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教学体系情况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存在如下不足:课程设置不严谨(如未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面向实际工程的教学与实训以致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意义,更无法具体应用于实践;教学方法落后、教师的教学改革观念不强,教学管理保守呆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编程与开发能力普遍较低等。
2 提高民族地区普通院校IT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2.1 科学制订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3类。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经费等多方面原因决定了民族地区普通院校难以按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要求来培养人才,应定位于着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由于不同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发展战略及优势、发展方式和途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科学地制订民族地区普通院校IT相关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2.1.1 调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学校要找准其为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即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然后,根据其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IT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使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需要相对称。广西师范学院地处南宁市,由于广西的IT产业比较落后,而周边珠三角地区IT产业旺盛,IT人才需求量大,往年计算机类毕业生主要在两广地区就业,其社会服务空间主要是“立足广西,面向泛珠三角,辐射全国”。学校需要把握该社会服务空间的区域社会发展动态和趋向,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与可行的人才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1.2 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不一样,高校之间不应盲目攀比。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服务方向、办学优势与办学条件等校情客观地进行专业定位,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满足IT产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IT人才,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在高等教育大系统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因此,根据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布局情况,民族地区普通院校应该坚持面向地方,把地方区域发展需要和行业用人需求作为IT专业教育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打造民族地区高校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才能培养和造就大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地方IT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不断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学校和地方区域社会发展的双赢。
2.2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下面结合笔者在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以及到软件企业顶岗锻炼和对IT市场调研的体会与总结,谈谈对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2.2.1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工程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情,占全国高校总数90%以上的地方高校,包括西部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应该以培养这类人才为己任,应切合实际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培养不但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IT人才为目的,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2.2 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
学校要及时把握社会和行业发展动向,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例如,未来软件行业的热门发展方向有web与分布式应用、移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嵌入式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密切结合培养方向有所偏重有所取舍地设计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群;学校宜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在不删减和压缩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尽量加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引导和课程设计实施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扣行业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迅速进入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应用提升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吸收水平。
应注意的是,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任意和随意,更不能急功近利,而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且必须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否则就会导致把本科院校变成技能培训基地。
2.2.3 作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学习引导教育工作
根据本课题组对西部民族地区多个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各学校普遍没能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指导和专业思想教育,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低、专业自豪感不断下降,更谈不上对未来的职业或学习生涯有所规划,从而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生活较迷茫,甚至消极,这将对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学习的引导教育非常必要。引导教育老师的选择非常关键,应该选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对本专业与行业市场的发展动态比较了解的老师来担任,以便引导教育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与专业教学密切结合、紧跟社会发展动向,学生更有目标和科学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
2.2.4 强化学生计算思维,提高编程能力
编程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此外,软件企业选拔人才也主要考查编程能力。我们的市场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普通院校(包括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独立编程能力普遍较低,对前述12个代表性院校的广大师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教师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上多侧重于语法等表面知识的灌输和识记,忽视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工程项目思想的教导和训练;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编程能力和工程项目开发能力较低,在学了多门程序设计课程后到将毕业时还难以独立完成编程工作。
培养IT专业学生的良好编程能力和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专业课程,特别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上,要充分重视教会学生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复杂问题与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的重点不只是编写代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并最终形成计算思维。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的模式,加强上机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外的程序设计和实际工程项目案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大量的编程实践和项目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思维,逐步巩固和提高编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2.5 加强工程教育,建设实践实训平台
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IT教育普遍仍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不足,尤其是缺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实践训练。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IT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实践和工程训练。学校可以探索由教授或有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师组建专业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加强工程实训教育。
开展校企合作,可聘请企业专家人校指导和参与教学,把学生送入企业,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项目实施过程,紧跟前沿技术,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掌握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实践的机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锻炼沟通与协作精神等。
民族地区普通院校多位于偏远的中小城市,1T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有限,很难能把所有学生都送到软件企业实习和实训,需要寻找其他途径给部分学生提供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训平台。通过由专业水平较高、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创建专业工作室或实验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项目为主导开展工程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办法。
2.3 主动创造条件,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2.3.1 以实力吸引好生源
西部民族地区院校要密切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学校自身条件和特色,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想方设法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度,赢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创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区域特色品牌专业,甚至全国的特色品牌专业,以实力吸引更多优秀生源。
2.3.2 发展专升本教育
在庞大的高职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少因各种原因而未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如高考发挥失常的、通过了三本分数线但家庭条件不允许的、贫困地区教学条件差影响学习成绩等。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求知欲旺盛,在经过高职阶段的学习后,尽管文化课基础比普通本科学生要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意识强。因此,发展专升本教育,既能使部分优秀高职学生有望继续深造、满足家长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又可为西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良好生源。
2.3.3 科学地主动宣传
媒体对学校招生工作的_报道直接关系到该校的社会形象,因此,一般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进行科学的主动宣传,树立良好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可吸引一些优秀生源,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学校需要重视对社会媒体宣传口径的引导,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新闻点展示其教学、科研、师资、设备、实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展示学校在IT专业教育中的优势。当然,学校主动宣传工作须务实,切忌浮夸和无中生有,否则结果必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