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教育教学;应用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就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教学管理当中,由于受到传统管理因素的影响,使得自身的教学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人才的质量。而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如何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各个院校工作的重点。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推行教学体制改革,从而适应日益增加的教学管理难度,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对教学管理的应用分析,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进行学习,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也逐渐的体现出来,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在计算机技术得到应用之后,改善了传统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弊端,实现了现代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首先来看,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能够极大的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了课堂直观性与趣味性的提升,从而极大的促进课堂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其次,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提升,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提升我国教学工作的水平。最后,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各个院校之间能够进行更为便捷的交流,从而实现学术之间的快速流通,更好的形成一种高效的信息载体,在降低院校教育成本的同时,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构建教师管理信息系统

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教师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了各个院校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教师管理当中,能够实现现代化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在该系统当中,主要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包括教师评比系统、个人信息系统以及教师教学信息系统。在这三个子系统的作用下,能够对教师的个人信息以及教学信息进行更为高效的掌握,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相关信息的分类与查询,实现了教师管理的高消耗。特别是在这一系统的支撑下,能够对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以及科研成果进行分析,从而针对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为教师的进修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实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形成系统化的课程管理

在高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课程管理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但是在当前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课程管理的难度在不断的增加。院校在进行课程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为必修课留下充足的课程,同时还要实现特色课程的发展,使得课程管理的压力大大增加。而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应对当前课程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各种课程编排软件,对教师的工作以及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课程管理变得更加的灵活,能够在出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及时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避免出现课程安排方面的冲突,为学校的正常教学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2.3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的高效化

为了更好的对教学成果进行验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通过进行高效的成绩管理,实现学生学习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教学管理当中,学生的成绩数据十分庞大,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不仅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还会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大大的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与工作量。在每学期的考试结束之后,在将教师的成绩录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之后,能够借助这些软件,对学生的总分、各个年级的及格率等等数据进行计算,从而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清楚的把握,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下,能够强化对学生之间的监督管理,更好的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为祖国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结语

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教育事业,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能够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优质的人才。在当前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发挥出其在维持教学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好的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推行教学体制改革,从而适应日益增加的教学管理难度,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对教学管理的应用分析,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进行学习,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金荣,张鑫,刀萍等.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3):62-62.

[2]安聃.浅析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6(02):56-56.

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范文2

一、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必然要伴之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陈旧的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灌输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都不能适应新技术的需要,只有改变陈旧的思想和以应试教育服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新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二、从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来筹划和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

站在教学改革的全局高度,从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来筹划和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其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对教学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盘的规划,在全局的统率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抓好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

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这些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根据系统论原理,只有在重视发挥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的作用的同时,特别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系统的四大基本因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精通专业、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组织好教学,并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具备接受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具有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在内容的选和编排上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具有可传递性。教学手段则是教师得以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它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在教学系统中各个因素虽然有它们各自独立的地位和作用,但它们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发挥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要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研究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基本因素和它们的组合,努力做到既充分发挥每一个基本因素的作用,又使这些基本因素之间形成最佳组合,使这些因素所共同构成的整体功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我们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才能适应这一变革

教师是关系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能否胜任计算机辅助教学,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活动,是教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我们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才能适应这一变革,当前,最紧要的是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学习。

第一,要转变观念,要有锐意改革的决心。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它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又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缺乏锐意改革的思想和决心,缺乏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创造精神,是不可能真正投身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当前,转变观念首先是要变换教师的角色和转变学生的地位,即使教师从“灌输者”的角色变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的角色;使学生由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第二,要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智能结构。就知识结构而言,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关知识,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会操作计算机和电视、投影等媒体工具,会使用电子音像教材(计算机软件、录像带等)进行辅助教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就能力结构而言,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对各种影响教育的客观条件(如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和对教学的组织领导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加复杂,要求更高.各方面的配合要更加密切。教师对这些方方面面的客观条件必须具备正确判断的能力,并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形成优良的环境、组织和计划.使得教学按预定的目标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

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现代教育;应用;有效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大范围地应用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和建设当中。通过在教育行业全面深入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以计算机技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又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量

在计算机技术教育教学中,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信息量扩充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其可以将一些分布于不同课程上的知识汇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组成系统后展示给学生。这种优势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材内容比较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如在总结课上,把相关知识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计算机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

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肯定是有所帮助的。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和练习,无疑可以使得学习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的智力及创新能力。在具体练习时,可以采取一题多变的形式,并进行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的训练。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其思维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有利于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

交互性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活动的一大优势,符合现代教育良好沟通、人机对话的要求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必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以及各种教育问题的及时处理。同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沟通与交流上的优化,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变传统、静态的教学模式为动态、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贯彻落实

为了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扬长避短。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示范启发教学

由于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但是教师资源和学校的硬件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教师的自身水平也参差不齐,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要,进行示范教学这种形式,把一些有经验老师的教学过程录制起来,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几个甚至十几个班同时接受计算机授课,这时剩下的师资队伍,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经验在课堂上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授课的效果。

(二)课件制作求精

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时,为保证制作课件的科学性并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课件的主要内容完成制作后,应请专家或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来把关。实践证明,只有精益求益,才能出精品。这样制作的课件才能显示出高科技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和生命力。

(三)追求美学效果

在教学施教过程中,课件制作上求精求实的同时,还要力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所以在在制作课件时,课件的画面安排要比例协调,要既能突出教学主题,又可给学生以良好的视觉享受。当制作的课件背景为冷色调时,课件的主体应安排为暖色,易于吸引人的注意。另外,文字的静与画面的动或文字的动与画面的静应有机结合,达到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美学效果。

(四)操作简单方便

从实际出发,辅助教学课件不可能要求软件使用者均掌握全面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因此,在课件制作时,应充分考虑到其通用性,操作要简单,使用要方便,便于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提高制作水平,总结点滴经验,大胆创意,并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的结合。

结 语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推进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但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计算机技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希望今后在教学方面,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的结合,将教学质量提升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耿蕊,于晓敏,邓文新.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1(9).

[2]谌新年,何宏,王宁.导向型自主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9).

[3]季林,邢振民.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途径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Teaching Reform Way Improving

Wang Weiqing

(Jiangsu Jingjiang Fourth High School,Jingjiang2145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people's work life,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ain goal is to train highly qualified workers,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so that more consistent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more open and diverse.Therefore,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not only the computer can adapt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range of vocational students.This pap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make details analysis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Basic knowledge;Teaching;Reform;Way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运用到了计算机,这也使得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是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的改革方向即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最快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本文从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等方面对改革的途径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改革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前瞻性,二是实用性,三是针对性。在前瞻性方面,主要强调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技术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例如许多的院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都是用的office2003版本,那么我校就可以在进行此版本的教学上,适当增加office2007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的技术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在实用性原则上,主要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工作技能。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方面又特别强调对于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顺利过渡,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好的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体系、工作的原理以及网络、internet应用这方面少花一些课时,而在办公软件这方面的教学中多花些课时,尽量深入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训练,使学生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并且对于其中的原理有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在针对性方面,根据教育部对于中职教育的相关规定,我校召开了多次的教育教学研讨会,讨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法改革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体系,就是“1加X”的模式,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这个“1”,再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选择学生所在专业的计算机要求开展课程教学。

其次是对于教材和教学的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展的需求,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可以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料,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在网络中的很多信息都具有传播快和共享性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在生动的氛围中完成对计算机的学习。

此外,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轻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而计算机这门课程从根本上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把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设计成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并按照软件设计的要求从各个方面通过实践上机来实现程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设计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独立进行代码的编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设计的思路和技术的手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实践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好的锻炼程序编写和调试等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门基础性的中职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实用性是很强的,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求要能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可以自主的解决一些计算机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的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分组竞争的方法,用真实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思考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除此之外,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也可以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一些结合,比如开展“电脑组装大赛”或者是“计算机录入竞争”等等,在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同时对于学习的内容也是一次深化,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还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侧重点的情景教学法。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所采用的。例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讲授了Word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运用此软件制作企业年度报告等;在教授了Excel的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制作价格表格或者市场调查表等;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增设一些综合运用word和excel、PowerPoint的能力的课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不仅是这些应用软件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还要对于一些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试模式改革

许多的中职院校在考试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都只片面的注重笔试成绩,对于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课程来说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由于许多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所以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上,不仅要考虑笔试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的平时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方面。所以在这点上也是中职院校进行考试模式改革的关键,要打破以往的传统考试模式,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可以运用实践操作为主,同时辅以标准考试的方式作为考试的模式,并且在考试中完全可以引入一些企业的部分日常项目作为考试的命题,从而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对于某些特定的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引入实际案例的考试方法,也是考核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前的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个很好的克服方式,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可以注重在平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集中考试只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在讲授office的主要应用软件后,可以针对每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一次考试,期末再进行一次综合考试。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考核。在肯定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外,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让他们在对自己的评价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中已经面临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挑战,而如何进行最有效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许多的中职院校都就此展开了反复的讨论与分析,并且进行了许多的试验教学,这其中得出的普遍被赞同的途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采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并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围绕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认真研究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继续探索,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6

[2]谢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08,9

[3]吴建屏.试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及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4]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福建电脑,2006,4

[5]肖红力.告知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优化拓展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范文5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教育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系统,而且也为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应用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1 计算机应用技术

1.1 什么是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是分析计算机在社会中应用的技术、理论和方法。这也是计算机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一般包括非数值和数值应用领域。①

1.2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最早出现大约是1945年,这个时候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数值领域时期。经过约5年的发展,我国计算机才逐步走向非数值领域,但还没有实现大众化,只是应用于工商业、企业和数据处理等领域。②到1970年后,计算机才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各领域,并且走向家庭生活中。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凭借计算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教育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IBM公司研制的CAI系统。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的发展演变:(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早期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源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采用的是小步骤、框面的分支式教学。(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70至80年代,处于计算机的发展时期。安德逊将认知学习理论用于CAI教学,研究出“高中几何智能辅助教学系统”。(3)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90年代至今。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基础。前面两个计算机应用理论没有意识到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直到建构主义发展成为计算机教育理论,才确立教学理论的指导地位。

2 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2.1 计算机应用不平衡

当前,国内计算机应用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信息化指数的高低相差很大,东西部地区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相差也很大。

2.2 社会应用

第一,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间的交往通过网络瞬间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远程教学,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习更多其他的知识。③第二,促进社会信息化。通过计算机应用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资源的共享,对促进社会信息化有很大作用。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开展电子商务。第三,推动教育发展。目前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两种: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2.3 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

(1)水平低。当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育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2)对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现在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重要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多引进国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④

3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开通高速公路,促进了多媒体的教学。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并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这都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对信息处理、过程控制、数字计算和文字图像的识别等, 应用数理逻辑和计算机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进计算机应用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

(1)人工智能。计算机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指可以模拟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和人一样进行学习、推理和逻辑判断。比如,现在学生可以对着电脑进行英语学习,电脑并对结果进行评分。(2)数字化。网络的发展,更加扩大了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范围,学生对于不懂的难题,可以随时查阅电脑。(3)网络全球化。网络化使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

4 结语

综上,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系统,而且也为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计算机应用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是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注释

① 朗海艳.浅谈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览,2012.

② 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自动化博览,2003.

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应用模式

随着“互联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创新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重中之重。在推动新课程改革和落实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微课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既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又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实施。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应用微课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通过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大力推动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领域的有效应用。

一、微课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微课就是短小的数字微课,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围绕某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开展10分钟左右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应用微课模式可以更为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且确保了整体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首先,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微课的辅助功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具实效性。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将微课纳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可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多元化,可以借助微课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微课的科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对于推动“分类教学”“个性化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既有利于推动教学创新,又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更能优化和完善教学系统。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微课的制约因素

尽管微课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制约因素。一些教师受旧理念制约,特别是在应用理念方面缺乏创新,使设计的微课课件在应用中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也没有将微课教学进行拓展;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储备方面缺乏有效性,导致微课的应用不到位。一些教师不注重应用体系建设,尽管制作了很多微课课件,但由于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科学应用体系,导致微课的应用受到影响。如在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教学中,不能设计层次化、系统化、演示化的微课课件,在应用中也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微课的应用无法取得突破。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微课与其他教学结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方面不够到位,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微课的优化策略

1.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应用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广,在应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创新上下工夫。坚持以人为本,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入手,将微课制作、应用、改进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微课的内容应当有引导性,问题的设计要不断深化,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在微课的应用上,除了将其作为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还要重视微课资源的系统性应用,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微课资源的使用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微课课件,使其更加符合时展需要,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应用机制

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应用机制具有保障性。高校要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在优化和完善应用机制方面取得突破。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微课应用方面更加便利,高校应构建微课教学平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微课资源进行“集中化”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使其除了能应用微课,还能对现有资源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在构建微课资源体系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努力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更有针对性。

3.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应用模式

在“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在创新应用模式方面取得突破,使微课具有综合性和拓展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制作微课,并将微课教学与分类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制作“问题式”微课,通过“对分课堂”的方式,前半段讲解基础知识,后半段通过“微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探究,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重视拓展性学习,将微课与网络学习结合起来,网络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通过设计相应的学习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