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文1

关键词:自治;素质教育;自主生活;自;团队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3-02

教育是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尤其科技、文化发展战略。这必然要求教育具有前瞻性,服务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目前,我们看到,一方面国家和社会急需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大力提倡科学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极大浪费科技与创新,很多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其具有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追本溯源,我们发现科学技术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首先要培养人,培养能自主管理科技科研活动、科研团队、发挥集体的团队智慧的人,具有管理风范的大度的人,其次才是培养科学才智,为后续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教育工程,作为中学阶段的科技教育者对此无法整体把握,只好就其局部细节进行初步的探讨,即中学阶段教育该做些什么,如何做。

中学阶段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开发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培育科技与管理并重的综合性储备人才,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根基,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自主科研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

目前的中学生,尤其刚入高中的学生,大多数的自主生活能力极差,以前在家主要是依赖家长的管理和帮扶,在校主要依靠学校管理。在高中阶段,学生要独立生活在校园内,虽然不需要考虑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生活琐事,但也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处理,生活与学习的协调,课外活动与学习的协调以及个人思想与他人思维的沟通与协调等。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生活在校园内,应该开发他们的自治能力,即自我管理治理的能力,使得学生能自我管理生活,科学、自然的安排活动及与外界的思想交流,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生活空间,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并乐在其中,健康成长。在培养学生自主生活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相信学生的实力,让他们拥有充分的自。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不要担心学生摔倒。“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挫折,哪有成功?没有错误,哪能显现真理?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自理能力,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但在处理群体生活和群体活动时,在协调群体、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时,还缺乏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时,还没有心理准备和思考空间。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上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物,往往带有偏见和自私自利的一面,也有幼稚、单纯的一面,没有将事物全面审理分析的习惯,带有较强的感彩,但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2.科学安排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无事不蕴含教育精髓。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比较枯燥的,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处于青春骚动期的学生难耐寂寞,总希望生活过的再丰富一点,再浪漫一点;但学校的教育的规则很多,学业压力较大,往往使得我们的学生只把学习作为生活的唯一。一旦学业上出现障碍,则心浮气躁,情绪波动,易犯错误。我们要利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在整个校园生活中游刃有余,不再只关注于学业本身,而将关注点生活化、普遍化,分散他们的学业焦虑,维护心态的健康和积极生活的勇气。殊途同归,良好的心态和富有奋进的精神,最终会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突破,终成大器。

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也能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于学业水平如何,而在于心态的健康程度和心智的开发程度,更在于如何在团队的、集体的生活中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挖掘自身的潜质,进行创造性的生活和学习。做人比做事重要,学做人比学做事更重要,学会做社会人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学校的教育不同于家庭的教育,主要区别就在于学校教育是团队教育。良好的团队,应该具备这几个特征:团结、和谐、竞争、互助。

团队的团结,意味着有凝聚力,有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能发挥团队的集体力量和智慧,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只有富有团队意识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多进行团队教育,多举办相关活动,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建设。在团队中,大家相互协作,关系融洽,能有效缓解学生因为学习所产生的焦燥的心理压力,从而进行平和的学习生活,在良性竞争中,互助互学,和谐发展。

三、树立学生自治管理的意识,开发管理能力

在团队协作中,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建设富有竞争意识的和谐团队。但这样的团队,需要持续的富有创新意识的建设,才能得以保持。没有学生的自治管理,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组织,显然是无法维持的。所以,为了建设一个良好的团队,就要激励学生自治管理,既能培养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也能激发学生树立自治管理意识,使学生成为富有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自治管理意识的人才。学生自治管理意识的树立,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1.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学生的自治管理,首先要学生具有自主意识,没有自主意识,一切听凭别人的安排,不分优劣,谈何自主。只有具有自主意识,能参考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自主的判断,择优而行,才能充分展示自我的魅力,发挥自我的才干。当然,只有自主意识还是不够的,还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尤其要有主见和辨别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文2

关键词:学校管理;领导艺术;和谐校园

领导和教师间的和谐关系是学校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建立起和谐的学校关系,学校管理系统就必须把教师管理工作视为其中的一项核心任务和重要内容进行狠抓落实与不断提高,从而使学校显示出生命力和凝聚力。具体来讲,学校管理者应努力加强教师管理工作,把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和谐,作为一种领导艺术和人生智慧予以重视。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及管理者以人为本,以服务教师为本,注重教师管理工作的领导艺术,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用平等和真诚之心对待教师

学校可视为特殊的社会小环境,在此小环境中,以诚相待仍是一条重要的为人处世之道。领导与教师双方之间的关系是要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真诚最能够拉近交往的心灵距离,也是彼此间加强思想情感交流的基石,是每个领导者都应学习领会的人生智慧。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领导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用一颗坦诚的心和教师交流沟通。教师自然也易被领导的真诚态度所打动,作为知识分子,历史上一向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传统,所以当领导和教师能够真诚沟通,情感融洽时,彼此间的和谐关系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这时管理的效果往往就是最佳的。在强调真诚沟通的同时,管理学认为领导具有平等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平等意识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素质和要求,行业有不同,职务有高低,人与人之间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如果领导在处理学校关系时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缺乏平等意识,自然就难以做到用真诚之心去对待教师。如果领导缺乏平等意识,无疑就会脱离教师、脱离群众,就会在学校关系中筑起一道教师与领导之间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的高墙。对于学校领导来说,平等就意味着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不可讳言,由于受历史的因袭以及某些官僚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在个别地方的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校领导无视教师的意愿与呼声,专断独行,不仅不能够用平等和真诚之心处理学校关系,反而连教师最基本的人格也得不到尊重。这样的学校关系必然是矛盾重重,管理效果当然也令人堪忧。平等与真诚是建立新时代学校关系的基础,人们不难理解,平等与真诚应是相互的,领导以真心对待教师,教师也要以真诚对待领导。但是在处理领导与教师间的学校关系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强调作为领导者一方的主导作用,因为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在学校关系中,相对而言哪一方是处于主动地位。显然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现实来说,领导属于强势的一方,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往往在于领导。所以领导者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并要在学校关系中自觉表现出主动姿态和积极态度,用平等和真诚去感染教师、团结教师,在建立和谐文明的学校关系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主导作用,从而为和谐校园关系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用理解和包容之心悦纳教师

现代公民社会赋予教育更大的多元开放、民主平等、自由发展等特点,使得理解与包容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用理解和包容之心悦纳教师,首先是要承认差异,认同教师的个性特点而非生硬地强求一律。做为学校的领导者,要胸怀开阔,兼容并蓄,懂得万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根据与独特的价值,而每一个教师也正如一花一草,虽颜色不同,姿态各异,但都是鲜活的生命存在,有着各自的价值意义。当年先生任北大校长时,其手下教员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不仅脾性各异,举止不合流俗者亦多,甚至在思想、政见上亦有与蔡先生针锋相对的,而蔡先生皆能尊重差异、兼容并包、为我所用,如此方铸就了北大以及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段辉煌的历程。可见学校管理的成效在一定意义上是有赖于领导对教师的理解与包容的程度。理解和包容在实质上就是要做到关爱教师、尊重差异、认同个性,进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和谐,才能够使领导者自觉防止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言堂作风、家长制作风。其次,教师职业的独立自主性是比较强的,理解和包容教师就要给教师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领导应对教师给以充分的信任,允许他们积极进行教育探索和课堂改革,允许他们有失误,允许他们在探索和尝试中犯错误。在处理学校关系中,领导要以理解和包容之心对教师多加鼓励,应该允许教师在为人师表和服务学校的原则之下,拥有更多自我发展、自由选择的空间,而非以领导个人的喜好或是刻板的制度去强求一律、抹煞个性。在管理学的理念中,理解和包容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智慧和兼容并蕴的领导艺术,理解并不是放任,包容也不是纵容。在学校工作中,作为管理者,既要容忍教师不同的个性特点甚至缺点和失误,允许教师发扬百家争鸣的精神各抒己见,允许教师对校领导工作提出质疑甚至尖锐批评,允许教师有个人发展的空间等等,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当教师的个性化行为、观点有悖社会道德和教育理念时,也要及时对之进行人性化的规范和引导,帮助他们在教师这个职业道路上健康成长。总之理解和包容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可贵品质,有了理解和包容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三、倾听教师心声,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文3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观念文化

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已成为生活方式和终身需求。学校,理应与时俱进,成为“学习型学校”。打造学习型学校,应以共同愿景为基础,构建基本观念,以观念引领,才能实现学校文化创新。

1 打造共同愿景

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使组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第三项修炼即建立共同愿景。

“愿景”是指“一种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

共同愿景是学习型学校观念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梦”。没有共同愿景,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学校的共同愿景源于全体教职员工,是个人愿景的统合。要将学校愿景贯穿于教师的愿景、将教师的愿景融于学校愿景之中,使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和谐一致。以共同愿景构建共同的价值体系。是打造学习型学校关键。

学习型学校的共同愿景应符合以下要求:

1.1 明确性

学习型学校的共同愿景是一个明确表达、人人皆知的目标,而不是笼统、模糊的意向。

1.2 科学性

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学校可能的发展目标而制订。是一个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1.3 整体性

是一个由校园人共享的、关乎学校发展全局的目标,而不是局部的,部分人的愿望。

1.4 导向性

它能够引领校园人更好地工作、学习,朝学校既定的方向不懈地努力。

1.5持久性

既有近期止标、又有中期、长期目标。拾级而上,永无止境,不断激发斗志,

2 构筑基本理念

学习型学校的共同愿景基于全体校园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深层观念的认同是共同愿景的坚固基石,是引领学校前进的不竭动力。在打造学习型学校中,须确立并强化以下基本观念。

2.1 学习观

在学习型学校,对学习的观念有全新的理解。①主体全局性。学校中的个人、团体、组织等都是学习的主体,特别强调团体学习。认为个人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②内容全面性。学习内容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理论知识,更强调工作中的学习。③方式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认为只有主动的、共享的、探究性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④时间无止性。认为学习绝非一次可完成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⑤目的明确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工作、在于活出生命的意义,在于促进组织成员和组织的生机和持续发展,在于引发变革与创新。

2.2 工作观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常常把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是为某一“雇主”出卖劳动力的过程。到现在,虽然这种观点已有所改进,但人们还是认为工作是为了某种工作以外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很具有代表性。

学习型学校将以崭新的理念导引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目标与追求中去。具体说来,学习型学校的工作观有如下要点:①工作与学习统一。这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责任已置于学校管理系统中,学习已成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团体、员工等共同的责任;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学习成为工作创新的形式。②共同工作。在学习型学校,虽不反对教师个体的、创造性的工作,但更强调团队作战,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享发展。③赋予工作自身的意义。认为,只寻求工作外的满足,而忽视工作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将会限制我们成为快乐而完整的人的机会。④创造性工作。由“工具性”的工作观转变为“创造性”的工作观。不是要求教师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每个员工的创造性劳动使整个学校活动成为一项创造性事业。⑤自主性工作。通过自主管理,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

2.3 合作观

有人说,21世纪没有著名的科学家,只有著名的科学家团体。这说明新世纪是一个合作的世纪。学习型学校倡导合作。合作是基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一种基于强烈的自我意识,自由、民主观念和深刻的人文关怀的广泛而深刻的交流与沟通。其实质是全面的共创与共享。

按合作领域,学习型学校的合作可分为决策合作、学习合作、工作合作等;按合作对象,可分为领导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教育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合作等。

学习型学校强调团队的合作精神,不但重视个体学习和个体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以集体智慧来发展学校和个人。学校要为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形成最佳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才能,并使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才能在学校愿景的实现中体现其价值。

2.4 创新观

在当今变革的时代,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圣吉在《第五项修炼》提出的五项修炼都在倡导变革与创新。不少组织,只有通过变革出某种新的东西,才能克服面临的问题。学校组织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在学习型学校,创新是校园人永恒的主题与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激励创新的理念,持续学习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工作是创新的主战场,合作是创新的基本方式,不断升华的共同愿景是创新的永远也划不上休止符的目标。

学习型学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创新上。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创新等具体内容。

2.5 管理观

其实,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以此理论为指导所的建立的学习型学校,其管理观必然与传统的管理观有很大有不同。

首先,是学校领导者角色定位的变化。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强调领导者扮好3个角色:优良系统的设计师;共同愿景的仆人;好教练。学习型学校的领导应集中精力于学校发展的系统规划;提炼与升华学校的共同愿景,并使之成为全体校园人共同的奋斗目标;同时应致力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

其次,是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学习型学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扁平化的、有弹性的管理,尤其推崇自主管理。强调合作决策,决策中心下移。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仅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更应该成为相互的支持者。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主动参与提供物质和心理支持上;教师在与学校领导互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 “支持者”的作用,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利的建议和积极的帮助,共同处理学校建设内部的问题,共同致力于学校的规划,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彼德・圣吉认为,在建立共同愿景、分享愿景及学习如何改变既定的心智模式方面,教育组织比企业组织还可以做得更好。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理当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核心应该着眼于学校转换组织价值观,推崇共同学习的信念,引导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按照统一的行为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4.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文4

统一观念明思路

共青团工作要发挥全体团员的整体力量,讲求团队精神,只有充分调动共青团中每一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出色的完成团的各项工作。校团委的青年干部们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们把统一全体团员的思想观念,调动全体团员的工作热情作为团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着力建设一支具有强劲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体。

首先,团委统一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将培养一批有能力的团员干部,推出一两个先进团支部,打造一支高效率的团员队伍作为工作主线,以点带面,用优秀团干部及优秀团员的示范力量激发全体团员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追求先进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全员进步。同时,他们对团的各项工作做了具体分工,使团委工作达到了科学化、条理化、规范化的要求。

其次,团委把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着“大胆使用,严格要求”的原则,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引导他们积极工作。他们定期召开全体团干会议,统一团员干部们的思想,提高团员干部们对团的工作的认识,让他们明确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激励他们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为全体团员服务,出色完成团交给他们的各项任务。同时,团委还借此机会了解各支部的工作情况,解决各支部团员干部们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对如何管理团员,如何组织团员统一开展工作做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各支部团员干部之间也做了经验交流,提高了团员干部的管理与组织能力,建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团干队伍,加强了学校团组织的战斗力。

再次,团委指导各级团干针对各支部具体情况对各支部团员作思想动员,让全体团员明确青年团员肩负的责任及自己应尽的义务,激起全体团员青年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增添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勇气,振奋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士气。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从而取得团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群策群力定方法

一位哲人说:如果我们一人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我们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那么,我们每人将会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做共青团工作,需要的不只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是众多有思想的人团结一心,在不断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才能使团的工作在不断求新中焕发异彩。

东中团委有三个人,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中三个人的智慧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们三人,心想一处,力使一方,所思所为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在东中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团员队伍。如何做好团员管理工作,他们共同商议;如何进行团干培训,提高团干素质,他们协商讨论;如何组织团队活动,充分高效地发挥团的号召力量,他们学习研讨。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他们没有丝毫懈怠。

同时,校团委还注重发挥团干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团的工作的主动参与者,不能单是被动的依赖老师的指导,更应当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选择更适合自己及其他团员们的方式去完成各项任务,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和团的工作的特色。在工作中,校团委除定期要求团干们针对各阶段工作提出意见外,还倡导他们主动对团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工作设想。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采纳他们的建设性意见。校团委的肯定增强了团干部们搞好工作的信心,也提高了他们继续用心工作的兴趣。

此外,校团委还注意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班团支部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献计献策,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团队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向来是各支部全体团员共同活动,但有一个支部却率先打破了这种固定模式,通过全体团员及团干部的共同商讨,他们将全体团员分为了二十几个团小组,并任命了团小组长,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团队活动,既方便管理又提高了全体团员的参与积极性。这个支部的举措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他们的团队活动也从此开展的有声有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校团委及时将他们的做法推广到全校,很大程度的调动了全体团员参加团队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缤纷春意浓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开展共青团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共青团对青年团员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也是调动全体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增强团的凝聚力的最好时机。为此,校团委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并结合共青团活动的自身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三月,举办了东中“金思力”杯青年才艺大赛。张念、娄凤玲等同学脱颖而出,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才情,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示了他们的青春魅力。

2.四月,开展了评选东中“十佳青年”的活动。表彰了一批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优秀团员青年,宣传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号召全校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

3.四月,配合团市委相关精神,举办了**中学英语演讲大赛。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涌现出了郑鸽翔、许岳玲等十二位优秀选手,极大的激发了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4.五月,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为让这次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分别组织了征文活动和知识竞赛,对优秀学生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很好地贯彻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5.九月,举办了东中第五届校园歌手大赛。这次活动历时一个月,来自全校的86名歌手经过两轮角逐,丁晓娜、董菁菁等十位同学被评为校园十佳歌手,丰富了青年团员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6.九至十月,应团市委和市教育局的要求,组织在校学生观看了话剧《游戏陷阱》,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了他们自觉抵制社会不良习气的能力。而且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写了观后感,经校团委精心修改后参加了团市委的评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名次。王程程、宋丽妮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三等奖,我校也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7.十二月,积极配合学校“三个文化”建设,向全体团员青年发出了“谨言慎行,贡献一己之力”的倡议,向各支部下发了拟定关于“三个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工作的通知,下达了征集“爱校护校”标语的任务,落实好了学校的有关要求,改善了校园环境。

8.十二月,举办了“庆元旦”书画作品展。各支部积极组织,选送了大量有特色、有个性的书法、绘画作品,经过认真评选,舒晓盼、杨少龙等同学的书画作品在元旦期间予以展出,展示了广大团员青年的特长。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文5

一、强势推进职教科研,

服务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一)建立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智力支撑机制

创新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主要经验。无论是跨世纪实施的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建设,还是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特征的集约化发展方式,以及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都是江苏职教大胆探索和改革创新的现实体现。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实践探索工作,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破解、重大政策出台、制度建设需求,江苏注重以重大科研课题为载体,积聚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各领域专家的群体智慧,建立多方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用研究的方式、研究的思维,着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思路,提升创新品质。

2011年,江苏省积极申报了16项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并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会议,由全省首批10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部分高等学校、出版机构等单位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校企一体办学、专业规范化建设、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德育工作创新、信息化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等课题开展研究。课题集聚了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研究力量,每个课题组安排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或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作为协调人,负责协调人员、经费、课题进度、课题研究思路与实际工作对接等课题管理工作。各课题组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实践探索,保质按时完成了科研任务。

(二)推动课题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定位于政策咨询研究。课题研究启动会上,省教育厅明确提出,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必须体现行政委托课题的研究特点,课题研究必须联系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及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面向社会、面向学校、面向行业企业的调查研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每个课题组都要吸收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士参加,通过一线改革实践者边干边想、边想边干、边干边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课题成果的可操作性。

2013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江苏)评审会议,15项课题参加了结题工作。在科研课题(江苏)评审会议上,教育部职成司王继平巡视员对江苏组织开展《创新行动计划》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充分肯定了江苏职业教育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序组织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指出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江苏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等具有深远意义。他要求江苏在进一步完善各项课题研究工作和成果的同时,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精心培育科研成果,

引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安排专项科研课题,并明确科研课题的重点内容,其要旨在于促使改革创新的具体行动在科研的支撑下提高质量和水平。秉持这样的思路和理念,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成果呈现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检查和管理,带动课题组加强对一线实践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理论思考,在审视和反思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提炼,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形成了实践化理论成果。现已达成的成果内容可从五方面加以概括。

(一)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面向苏州工业园区60家企业、苏州大市7所职业院校开展问卷调查,举行专家论证会和校企恳谈会,阐明了校企一体办学的基本特征,即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合作领域的系统性、合作触角的深入性、运行机制的稳固性,归纳了四种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即学校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校企共生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提出了“校企一体办学”的标准共定、基地共建、过程共管、评价共鉴、文化共生等五项核心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普遍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其实质是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突出系(部)主体的管理模式。作为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向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交了四个文件稿本:《关于苏州市职业学校实施二级管理的意见》、《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和《苏州市职业学校后勤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

“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课题组(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将校企共建校园文化分为五个步骤:精心筛选——巧妙改造——科学整合——有效实施——反馈完善。探索构建由“基础文化平台”、“专业文化平台”、“发展提升平台”三个平台构成的金字塔式的校园文化内容体系,并在3所职业学校中进行了6个案例试验,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关于职业学校质量提升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机制研究”课题组(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专业规范化建设包含四方面核心内容,即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校企合作支撑平台和专业规范化建设保障机制。课题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供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监控评价体系》、《区域专业规范化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组织体系先进城市个案研究报告》、《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投入的管理办法》等成果。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建设创新机制”课题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从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宏观、微观的实然研究出发,进行以理想的运行机制构建为内容的应然研究,以及基于弥合理想与现实差距、解决实践问题的使然研究,提出了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精品示范教材及其资源建设、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开发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科研中心组)认为课程改革创新着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结构科学确立;二是课程内容有序更新;三是课程门类优化配置。课题组完成了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重构与实施,取消了学科性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实习)课程相融合,建立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项目化、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了系统化、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教科研中心组,会同江苏泰兴、如皋、楚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理念与内容创新、途径与方法创新、管理与评价创新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指导建议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制定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途径与制度保障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应尽快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建立同一类别、不同层次教育的学分互认、累积制度。高职院校应扩大对口单招、自主招生的比重,按专业大类建立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倾向的试题库,开展多样化入学水平测试,尝试实行推荐保送制度。课题组建议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在苏州合作开展了汽车服务工程“5+2”分段培养实验工作。

(三)关于职业学校科学管理

“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研究”课题组(江苏理工学院)运用“头脑风暴”和“思维魔球”方法,建构了由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议以此引导领导者个人或团队学习研读、专项调查、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形成策略、提高效率,开展地方行政领导选拔培训、任前培训、在任培训的系列化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教科研中心组)认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前提条件是必须加强职业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为此应着力建构职业学校校长评价体系和培训体系。开展职业学校“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有计划地挖掘和总结著名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造就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领军人物。

(四)关于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常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议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就业市场、职业学校和毕业生齐抓共管、整体优化的“五位一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与技术,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机制,以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库关联不同部门的业务专用数据库,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实现跨时空的就业服务网络覆盖。

“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与运行案例研究”课题组(句容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在实验区尝试建议以句容中等专业学校为主体,全市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培训机构为网点的“一主多元”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构建“市镇村户”四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三级农业生产示范网、依托网络载体建立的“市农业网、特产信息网、句容中专现代农艺网、镇及村致富网”等农业信息网发挥了示范效应。

“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江苏理工学院,会同东台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应尽快完成由“政府主导、部门监督、学校主体、单位自主、社会协作”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的组织框架,从组织、制度、师资、基地和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条件,制定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促进成人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

(五)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研究”课题组(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色、关键和保障,提出了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三个中心、培养三支队伍、采取三项举措,加快推进区域中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包含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四方面指标的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及评估体系。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组(江苏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从现状研究、研发研究、应用研究、保障研究四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现状,提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个性化、智能化、专题化、多元化的研发思路,提出了五个统一的评价要求:个性与共享的统一、先进与适用的统一、更新与拓展的统一、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开放与安全的统一。

三、构建成果共享机制,

提升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江苏承担的16项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既涉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础问题,也涉及前沿问题,既包含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变革等宏观问题,也包含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微观问题。课题研究中普遍注重运用政策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梳理出的问题、反映出的普遍现象已经触及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深层次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可以说,无论从课题研究的广度还是研究的深度,无论是问题的揭示还是方案的解决,都为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实践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启发,为进一步形成系统化的决策咨询报告成果体系创造了基础条件。

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是否来自于具体实践,更为主要的在于是否作用于实践。为此,需要发挥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的引领效应,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更为丰富而有效的理论支撑、方法指导。为此,还应做好《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研究的持续工作。

(一)完善课题研究成果,放大课题研究效应

跟踪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后续研究工作,依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促进各课题组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确保产出一批国内领先、紧贴实践的理论成果。同时,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传播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集结出版优秀课题成果,放大课题研究的社会效应。

(二)发挥课题成果作用,服务职业教育决策

发挥《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为教育决策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的综合数据库系统,形成相对稳定和专业化的决策研究的专家库和智囊团,建立健全行政与科研的沟通互动机制,更好地实现决策依靠科研、科研服务决策,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健全社会合作组织,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力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教育与产业部门合作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用科研方式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和思考范文6

(一)夯实领导者的权力基础

1、共享权力会拓宽领导力的广度

传统的观点强调权力是有限度的,即在一个组织中一部分人得到了权力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也就丧失了权力。现代的科学研究认为,权力具有协同性,是既可以扩张又可以相互补充的。学校领导要有共享权力的意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个人特质。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将有限的权力与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师和学生在获取权力的同时,也分担了相应的责任。校长只需要给予教师和学生建设性、针对性以及专业性的建议,重点加强对年级组长和主要领导的督导,其领导力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总之,权力共享会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校园的民主氛围会得到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广度也会得以扩展。

2、参与决策会深化领导力的深度

古人云:“千古兴衰在决策。”正确的决策会推动历史的发展,科学的决策有助于深化领导力的深度,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参与决策能够使学校领导者处理好“谋”与“断”的关系,深化领导力的深度。在决策活动中,决策主体是学校的领导者,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建议是为决策服务的。教师和学生的使命在于“谋”,学校领导者的职责在于“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主张和建议,学校领导要取其精华、去其不足,当“断”则“断”,作出符合学校当前和长远利益的科学决策,进而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参与领导会加强领导力的力度

参与领导是指让下属参与管理的一种民主型领导类型或领导风格。其实质在于领导者能够组织下属参与决策和管理,从而增强下属的主人翁意识,使下属更容易地把个人目标融合于组织目标之中,达成组织目标。学校领导者应该具备允许师生参与学校领导的个人特质,师生参与学校领导会加强领导力的力度。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认为参与领导是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商议、共同决策、共同管理的领导行为,领导者扮演着为大家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途径的角色。以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为例,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商议和决策营造良好的食堂卫生环境。

(二)提升领导者非权力的领导力

1、学识与人品决定领导力的高度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要做好学校的领导工作,领导者需要在学识与人品上比被领导者更胜一筹。大多数学校领导者同时也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学校领导要能胜任所教学科,以专业理论过硬服人;领导者还要获取除专业理论外的其他知识,领导者的知识储备越丰富,管理学校的立足点就越高。领导者的人品在很大程度上比自身的学识更重要,学识有欠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人品低劣轻则降低领导力,重则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学识与人品决定了领导力的高度。

2、实践经验决定领导力的厚度

领导者的实践经验是在长期的工作中提炼的,实践经验有助于领导者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际工作。张申府在《续所思》中写道:“乐增乐的经验,苦增苦的经验,顺增顺的经验,逆增逆的经验。以学、以体验为处世,以处世为学、为体验。如此自当无往而不自如,无往而不有所悟。”因此,学校的良性发展离不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者,领导者的实践经验越丰富,越能够有效发挥领导力的作用。

3、个人胸襟决定领导力的宽度

宽广的胸襟是一名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个人特质,也是其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领导者不管自身的能力有多强,志向有多远大,如果胸襟狭窄,想要充分发挥其领导力都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有时会遇到反对自己的人或是犯错者。如果处理不好自己与这部分人的关系,就有可能影响大局,钳制领导力的发挥。包容和宽容是一种胸襟,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因此,领导者胸襟宽广能够拓展领导力的宽度。

二、领导力的产生应注意的问题

领导力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行动保障,它容易受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组织团体等因素的影响。从领导者个人的角度来讲,要避免过分集权;从被领导者的角度而言,要避免盲从权威;从组织团体的角度分析,要避免求全责备。

(一)避免过分集权

从领导者个人的角度来讲,要避免过分集权。在组织内部,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自身的权力可以为组织提供一致的战略目标,防止组织部门过于独立,有助于简化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领导者自身的领导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领导者受惠于权力集中常令其忽视限制自身的权力,加之学校的权力制衡机制也有待完善,容易引发其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领导者过分集权,会在不同程度上滋生官僚作风,限制被领导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堵塞正常的上下沟通渠道,以至于大幅度降低领导者的领导力。因此,学校领导者要避免自身的权力过于集中,培养学生和教师共享权力、允许其参与决策和领导。

(二)避免盲从权威

从被领导者的角度而言,要避免盲从权威。领导者个人特质的优越性常令其充满磁力,赢得大批的追随者。譬如说领导者自身所具有的超绝的智力、高尚的人格、在工作中所获取的丰硕成果、崇高的社会声望等。领导者的这些个人特质有助于自身的领导力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对领导者的过分推崇容易使追随者盲从权威,对领导者一些错误的思想丧失辨识能力,直接影响到领导者领导能力的真正发挥。学生和教师要积极支持和拥护学校的领导,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发现并纠正学校领导不科学、不理性的思想。既要看到领导者的必要性,尊重领导者,又不能绝对服从权威,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三)避免求全责备

从组织团体的角度分析,要避免求全责备。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关乎组织目标的实现,领导者的个人特质也通常被认为要优于组织团体的其它成员,这就使得组织团体对领导者的个人特质有较高的要求。有些组织团体认为领导者既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个体,就应该提出尽善尽美、毫无漏洞的计划和方案,就应该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事实上,领导者不是完人,所有人都不会生下来就具备领导者的全部特质。一些领导者的个别特质虽然源自天份,但领导者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储备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试图以求全责备的态度评价领导者未免失之偏颇。组织团体要关心领导者的成长,不要因领导者个别特质的欠缺而制约其领导力的发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