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1

2013年是万勇来到360公司的第四年,他负责的360安全浏览器产品早已稳定,大多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这一年,万勇步入而立之年,他决定辞职创业,目标锁定在家庭服务领域。

当年6月,万勇开始调研家庭服务市场。他发现,光北京的市场就在1000亿元以上。“北京的1000万户家庭中,有小孩或老人的家庭占了10%左右,家庭服务一年开支在3~5万元;20%用户追求家庭生活品质,长期使用钟点工,年开支在1~1.5万元;70%用户偶尔使用家庭服务,比如搬家、擦玻璃或者清洗羽绒服等,年开支2000-3000元。”万勇告诉《创业家》记者。

家庭服务市场看似很大,但细分市场繁多,万勇必须找好切入点。他拜访了几十家家政公司,发现传统家政公司的阿姨基本以保姆、月嫂为主,家庭服务的小时工(保洁方向)并不是重点,既不专业,用户体验也不好。他决定从保洁入手,切入家庭服务市场

万勇自学了编程,花一周时间写了一个小程序。这个程序在手机上能看到附近的阿姨,还能收藏、评价和预约阿姨。两个月后,完善后的产品正式上线,取名“阿姨帮”。

产品有了,但阿姨从何而来?

万勇的做法是通过三个渠道招聘兼职阿姨,一是采用贴海报的地推模式,二是线上招聘,三是阿姨之间相互推荐。阿姨帮建立了自己的培训体系,新入职的阿姨都会接受一轮培训,培训内容从接单、联系用户开始,贯穿整个服务过程。阿姨帮还通过用户评价系统和回访制度来保障和提升服务质量。

改变发生在2014年1月。万勇发现,有些阿姨来了几天就下线了,逃单率达50%,有时甚至高达70%~80%。他把招聘的阿姨从兼职变成了全职,才把逃单率控制在了15%以下。

随着全职阿姨数量变多,阿姨帮的业务慢慢趋于稳定增长,有了七八万客户,单月复购率也提升到40%。万勇趁势把业务拓展到了上海和成都,业务种类也从保洁扩展到干洗和增值业务(包括维修、搬家等十几项服务)。2014年10月,阿姨帮获得祥峰投资领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此前,阿姨帮于2013年8月获得顺为基金的数百万人民币天使投资,同年12月获得联创策源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

就在万勇扩张业务的同时,其他家政服务公司也没闲着。云家政先后进驻广州、深圳、北京等地,e家洁和阿姨来了也在上海等城市增设了分点。2014年11月,市场争夺战进一步扩大,58同城推出“58到家”品牌,服务模块主要以家庭保洁为主,还包括清洗/养护、上门做饭、上门美甲、车内空气净化、搬家、维修、开锁换锁等。

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据阿姨帮一位离职高管透露,58到家的进入对阿姨帮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它的入口比我们凶悍很多,在(用户)存量的保有上,阿姨帮是占劣势的,速度和规模远远不及对方。”

58到家刺激了阿姨帮扩张的步伐。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阿姨帮在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武汉、青岛和西安等一二线城市纷纷开通业务。万勇也坦承,目前58到家开通了20多个城市,而阿姨帮是12个,阿姨帮要尽快跟58到家追平,今年也要开到20个城市。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上述阿姨帮离职高管坦言,家庭保洁服务市场的存量是一定的,在e家洁、58到家、依靠政府关系建立起来的95081等新老对手的抢食之下,存量市场基本已被瓜分完毕。同时,保洁服务地域性特点很强,扩张城市并不是简单复制就可以,难度不容忽视。

此外,阿姨帮的本源市场(家庭保洁)规模先天有限,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扩张的难度。所谓本源市场,指的是创业公司正在聚焦并试图重塑的细分行业市场,而不是理论上的未来可以延展到的所有相关或相邻领域之和。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根据智研咨询出版的《中国家务清洁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2年中国家务清洁市场尽管同比增长了20.19%,但规模只有125亿元。

另一组数据更为直接。懒人家政的市场调研与统计表明,2013年中国家庭服务行业整体规模接近1万亿元,但细分领域众多。其中,保姆占1788.08亿元,育儿嫂占2247亿元,保洁服务仅占682.64亿元。这意味着,与育儿、保姆等家庭服务热点领域相比,保洁服务的本源市场相对要小得多。

正如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所言,企业会从不同的细分市场进入到家政服务大领域,有人从南坡,有人从北坡,有人从西坡,有人从东坡,但是每个坡的市场大小并不一样,这就意味着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就像打车领域的滴滴、快的和易到,南坡和北坡最后的速度并不一样,谁的坡大,市场更成熟,速度自然就快。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2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要有自己的的发展模式。21世纪,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进入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将会出现一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时期。对石化行业的物业管理来说,质量理念和品牌理念的角逐、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新技术的应用、消费观念的更新,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都要作出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

关键词:改革尝试良性发展精干高效以人为本根深蒂固资源配置环境意识规模效益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辖的油田、炼油化工企业属于典型的独立工矿企业,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生产的特点所决定,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负担。炼油化工企业多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生活区往往自成体系,石油企业由于油区分布广,居民区分散建设,没有城市依托,企业不得不建设自我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到2000年底,石化集团社会服务系统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0多亿元,从业人员20余万人。物业系统是社会服务部分的主要内容,拥有居住面积4300多万平方米,住宅总数超过66万套,各类物业公用基础设施和文体娱乐活动设施等超过4万个,资产原值超过20亿元。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员达到近8万人。

1998年经国务院决策,石油和石化两大行业进行了重组,实现了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寻求更大发展,1999年开始,石化集团对内部业务和资产进行了重组。将核心业务中的优良资产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改制成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成功上市。占从业人员60%的非核心业务和大量的不良资产作为存续企业留在了母体,主要包括专业化施工、生产后勤辅助、多种经营和社会服务四部分。在过渡期,对存续企业实行关联交易、限额亏损、定额补贴的经营管理政策。社会服务部分的改革目标是将来与企业分离,在条件成熟时最终移交政府、回归社会。国家关于企业办社会的指导方针和企业体制的重大变化对物业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像石油石化这样缺乏城市依托的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石化集团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伴随着石化集团重组改革的进程,作为社会服务部分重要内容的物业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形成了专业化的物业管理队伍。按照石化集团重组改制的总体要求,企业办社会部分的人员、资产从原来的主营生产单位分离出来,组建了专门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例如,在油田企业管理层设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分片设立若干社区管理中心(二级单位),下设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站,负责居民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大大拓宽。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的维修、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小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治安、环卫、绿化、交通、消防管理,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康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三是按照关联交易的原则物业公司形成了新的经营运行机制。物业管理公司做到了经费来源规范、成本明晰、费用开支透明。物业管理费支付结算实行业主(即主营单位)与服务方(即物业管理公司、站)共同签认制度。物业管理单位实行了独立核算,实行以满意率指标为主的综合考核。四是形成了合理的服务定价机制。定价是业主和委托服务方关注的焦点。为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服务价格确定的原则是;有国家定价的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无国家定价的按市场价格执行,既无国家定价又无市场定价的按照实际成本+合理利润定价,以上情况都不适用的通过双方协商定价。

物业管理改革的实践证明,对独立工矿企业的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得到了主营单位和广大居民的支持拥护,总体效果是好的。一是矿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职工更加安居乐业。二是矿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状态,为居住小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了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了矿区城市化的进程。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城市文明居住小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物业管理工作是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过程中,通过居民的参与,有利于塑造他们的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四是解放了主营单位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分离,主营单位彻底摆脱了生活后勤方面的后顾之忧,便于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同时,物业管理系统与主营单位在资产、资金、人员上做到了三个分清,明晰了成本,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生活后勤挤占生产成本问题。

石化集团虽然已经开始了物业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型、福利型的运行模式。物业管理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行政性补贴,个人支付的费用很少。物业公司的造血功能不足,尚未建立起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自立生存的良性发展的机制。由于职工的收入水平不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加之根深蒂固的福利观念的影响,在矿区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撑物业管理公司自立生存的服务市场。从物业管理队伍本身看,也存在着总体素质不强、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二、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行业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物业管理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独立工矿企业推行物业管理,是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呼映职工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促进矿区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举措。推行物业管理的目的,是向业主提供有效且经济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挥物业的使用价值和最大效用,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宁静、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物业管理联系着千家万户,物业管理活动既是物业公司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报偿的企业经营行为,同时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物业管理工作,把物业管理与建设文明矿区,塑造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创造温馨、和谐、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结合起来,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健康轨道发展。

根据独立工矿企业的特点、社会发展趋势和物业管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物业价值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独立工矿企业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分步运作,努力促进物业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服务性质由职工福利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费来源以单位支付为主向居户支付为主转变,服务方式由内部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实现物业管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

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将企业内部的生活服务系统与生产经营系统相分离,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按事业性管理,按合同制和甲乙方方式运作,通过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提高服务质量。第二步,实行模拟企业法人运作。物业管理公司经济上独立核算,经费来源以产权单位支付为主、个人缴纳为辅,实行经费补贴、模拟法人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第三步,实行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基础上,物业管理费用暗补改明补,进入个人工资总额,由个人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在居民收入、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物业服务市场比较发育,服务价格到位,物业公司以优质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自立生存,自我发展。

三、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模式探讨

石化集团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物业管理已经迈入了第二步,预计还需要经过较长的服务市场发展发育过程,才能跨入第三步。在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笔者认为,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采取以下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1.走“建管一体化”之路,形成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对房地产项目从开发建设、销售到售后管理,实行一体化运作是许多开发商采取的成功做法。通过良好管理和优质服务创造开发商信誉和品牌、以提升物业价值、进而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再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这是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在独立工矿企业取消实物性分房、实行货币化分配之后,住宅建设必须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运作,这必然面临房屋销售的问题。借鉴城市开发商的做法,将商品房开发和物业管理相结合,实行建管一体化模式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之初的必经之路。

2.走“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之路,广开财源。服务市场不发育、物业管理收入来源不足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拓宽收入渠道,弥补经费不足,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策略。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开展多元经营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发展居住小区的社区服务业大有可为。独立工矿区因远离城市,许多社区服务项目无法依托城市供给,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商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家庭装饰服务、房屋出租等内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来源。

3.走精干高效之路,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社会化。在实行物业管理的初级阶段,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以自我服务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物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信息化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物业管理行业也不例外。在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形势下,物业管理如果不摆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管理模式,不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手段,仍然采取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方式,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难以生存。因此,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管理手段,走社会化服务、精干高效管理之路,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4.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的必然选择。像石油企业这样的独立工矿区,居住区分散、规模相对偏小,物业管理机构往往按居住区设置,造成物业管理资源分散,成本偏高,形不成规模效益。随着服务市场的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通过兼并、重组,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是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生存之道。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独立工矿企业必须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对物业管理机构有计划的进行合并重组,以发挥规模效益。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过去从生产一线分离出来的老弱病残和闲散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必须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素质优良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

新世纪里,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总而言之,物业管理企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0

2、王芳华,现代企业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86-102

3、郭西强,名牌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27-36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改革尝试良性发展精干高效以人为本根深蒂固资源配置环境意识规模效益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辖的油田、炼油化工企业属于典型的独立工矿企业,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生产的特点所决定,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负担。炼油化工企业多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生活区往往自成体系,石油企业由于油区分布广,居民区分散建设,没有城市依托,企业不得不建设自我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到2000年底,石化集团社会服务系统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0多亿元,从业人员20余万人。物业系统是社会服务部分的主要内容,拥有居住面积4300多万平方米,住宅总数超过66万套,各类物业公用基础设施和文体娱乐活动设施等超过4万个,资产原值超过20亿元。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员达到近8万人。

1998年经国务院决策,石油和石化两大行业进行了重组,实现了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寻求更大发展,1999年开始,石化集团对内部业务和资产进行了重组。将核心业务中的优良资产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改制成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成功上市。占从业人员60%的非核心业务和大量的不良资产作为存续企业留在了母体,主要包括专业化施工、生产后勤辅助、多种经营和社会服务四部分。在过渡期,对存续企业实行关联交易、限额亏损、定额补贴的经营管理政策。社会服务部分的改革目标是将来与企业分离,在条件成熟时最终移交政府、回归社会。国家关于企业办社会的指导方针和企业体制的重大变化对物业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像石油石化这样缺乏城市依托的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石化集团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伴随着石化集团重组改革的进程,作为社会服务部分重要内容的物业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形成了专业化的物业管理队伍。按照石化集团重组改制的总体要求,企业办社会部分的人员、资产从原来的主营生产单位分离出来,组建了专门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例如,在油田企业管理层设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分片设立若干社区管理中心(二级单位),下设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站,负责居民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大大拓宽。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的维修、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小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治安、环卫、绿化、交通、消防管理,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康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三是按照关联交易的原则物业公司形成了新的经营运行机制。物业管理公司做到了经费来源规范、成本明晰、费用开支透明。物业管理费支付结算实行业主(即主营单位)与服务方(即物业管理公司、站)共同签认制度。物业管理单位实行了独立核算,实行以满意率指标为主的综合考核。四是形成了合理的服务定价机制。定价是业主和委托服务方关注的焦点。为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服务价格确定的原则是;有国家定价的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无国家定价的按市场价格执行,既无国家定价又无市场定价的按照实际成本+合理利润定价,以上情况都不适用的通过双方协商定价。

物业管理改革的实践证明,对独立工矿企业的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得到了主营单位和广大居民的支持拥护,总体效果是好的。一是矿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职工更加安居乐业。二是矿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状态,为居住小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了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了矿区城市化的进程。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城市文明居住小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物业管理工作是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过程中,通过居民的参与,有利于塑造他们的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四是解放了主营单位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分离,主营单位彻底摆脱了生活后勤方面的后顾之忧,便于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同时,物业管理系统与主营单位在资产、资金、人员上做到了三个分清,明晰了成本,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生活后勤挤占生产成本问题。

石化集团虽然已经开始了物业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型、福利型的运行模式。物业管理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行政性补贴,个人支付的费用很少。物业公司的造血功能不足,尚未建立起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自立生存的良性发展的机制。由于职工的收入水平不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加之根深蒂固的福利观念的影响,在矿区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撑物业管理公司自立生存的服务市场。从物业管理队伍本身看,也存在着总体素质不强、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二、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行业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物业管理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独立工矿企业推行物业管理,是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呼映职工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促进矿区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举措。推行物业管理的目的,是向业主提供有效且经济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挥物业的使用价值和最大效用,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宁静、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物业管理联系着千家万户,物业管理活动既是物业公司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报偿的企业经营行为,同时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物业管理工作,把物业管理与建设文明矿区,塑造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创造温馨、和谐、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结合起来,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健康轨道发展。

根据独立工矿企业的特点、社会发展趋势和物业管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物业价值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独立工矿企业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分步运作,努力促进物业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服务性质由职工福利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费来源以单位支付为主向居户支付为主转变,服务方式由内部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实现物业管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

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将企业内部的生活服务系统与生产经营系统相分离,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按事业性管理,按合同制和甲乙方方式运作,通过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提高服务质量。第二步,实行模拟企业法人运作。物业管理公司经济上独立核算,经费来源以产权单位支付为主、个人缴纳为辅,实行经费补贴、模拟法人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第三步,实行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基础上,物业管理费用暗补改明补,进入个人工资总额,由个人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在居民收入、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物业服务市场比较发育,服务价格到位,物业公司以优质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自立生存,自我发展。

三、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模式探讨

石化集团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物业管理已经迈入了第二步,预计还需要经过较长的服务市场发展发育过程,才能跨入第三步。在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笔者认为,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采取以下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1.走“建管一体化”之路,形成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对房地产项目从开发建设、销售到售后管理,实行一体化运作是许多开发商采取的成功做法。通过良好管理和优质服务创造开发商信誉和品牌、以提升物业价值、进而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再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这是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在独立工矿企业取消实物性分房、实行货币化分配之后,住宅建设必须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运作,这必然面临房屋销售的问题。借鉴城市开发商的做法,将商品房开发和物业管理相结合,实行建管一体化模式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之初的必经之路。

2.走“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之路,广开财源。服务市场不发育、物业管理收入来源不足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拓宽收入渠道,弥补经费不足,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策略。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开展多元经营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发展居住小区的社区服务业大有可为。独立工矿区因远离城市,许多社区服务项目无法依托城市供给,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商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家庭装饰服务、房屋出租等内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来源。

3.走精干高效之路,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社会化。在实行物业管理的初级阶段,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以自我服务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物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信息化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物业管理行业也不例外。在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形势下,物业管理如果不摆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管理模式,不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手段,仍然采取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方式,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难以生存。因此,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管理手段,走社会化服务、精干高效管理之路,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4.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的必然选择。像石油企业这样的独立工矿区,居住区分散、规模相对偏小,物业管理机构往往按居住区设置,造成物业管理资源分散,成本偏高,形不成规模效益。随着服务市场的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通过兼并、重组,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是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生存之道。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独立工矿企业必须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对物业管理机构有计划的进行合并重组,以发挥规模效益。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过去从生产一线分离出来的老弱病残和闲散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必须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素质优良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

新世纪里,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总而言之,物业管理企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0

2、王芳华,现代企业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86-102

3、郭西强,名牌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27-36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4

上门送餐、上门美甲、上门洗车、上门家政……这些2015渗透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热词,标志着O2O到家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服务方式。

“懒人经济”、“网宅经济”酝酿的新型移动电商平台消费越来越火爆,继社区001、爱鲜蜂、雅各库克提供上门服务,京东到家攻势迅猛,美团、58和赶集、大众点评,就连360也进驻O2O到家服务市场。

然而,不断被深耕的社区O2O市场,一些同质化竞争的业态也不免遇到合并,甚至出现倒闭的“红海”。2016年伊始,社区O2O几家欢喜几家忧,出路何在?

本质:社区商业体系的去中间化

社区O2O,即O2O到家服务是指消费者在线上选择相应服务,由服务提供商或者在平台进行注册的服务提供者上门到家提供服务。

基于社区这个地理位置的生活服务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服务的本质并未因互联网的出现带来改变。但传统的社区服务通常由中小型服务个体以及物业对接,可能存在效率低下,无法达到个性化服务的要求等问题。

业内普遍将2014年当做社区O2O的元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的普及,围绕社区的最后一公里,近两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解决方式。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梳理归纳2015年社区O2O的企业与项目,发现其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维持传统社区服务经营实体,譬如家政、洗衣公司主动向线上迁移,借力互联网获得更快的增速,和更高效的运营方式。另一种,大多属于新兴的互联网创业者的作品,利用移动互联网自建新的平台,引入原本积累的用户流量,对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

实际上早在2010年前后,随着外卖O2O模式的出现,O2O已经开始落地社区;2011年7月云家政的上线,则标志着专注服务于社区的家政O2O开始出现,2012年到2014年先后出现的商超宅配、上门送洗以及上门美护等O2O下的新型业态,则继续扩大着社区O2O的服务边界。

据艾瑞咨询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透露,2014年社区O2O市场的投融资事件占整个O2O行业的20.5%。当这些资本流入2015年的社区O2O市场,既曾造势“蓝海”风暴,亦不乏哀鸿遍野。

势头迅猛的代表当属58到家、京东到家等。58到家发力社区O2O市场至今正好一年,已经在全国数十个城市提供包括保洁、美甲、搬家等多项上门生活服务。58同城CEO姚劲波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未来3年将投入3亿美金,支持58到家业务。

京东到家则主要在消费频次高的商超和生鲜上发力。如今已上线商超、生鲜、外卖美食、鲜花蛋糕、医药健康、家政、洗衣和按摩美业等8个业务板块。京东到家的野心在于快速整合――整合大街小巷能提供品质商品和服务的连锁品牌商家,利用它们提供的库存资源,发动更多的社会闲散运力做配送,3公里内生活服务消费圈的商品实现2小时内送达。

大众点评也宣布推出到家服务,首批接入了美甲、美睫、推拿、洗衣、家政等品类,未来还将拓展美容、代驾、厨师、汽车保养等其他品类。

之前,大众点评专注于本地吃喝玩乐,主要以“到店”消费为核心。此次《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接触大众点评相关人士得到消息,随着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后,会加大力度进军到家服务市场,将用户使用场景延伸到了居家生活领域,从而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本地生活需求。

但2015年的冬天依然来临,整个O2O市场还是遭遇了资本寒冬。原本社区001、顺丰嘿客等明星企业的出现才让舆论意识到社区O2O市场的存在和其所潜藏的市场价值。如今叮咚小区倒了,尽管仍在上海坚持,但早已无力回天;嘿客半死不活撑着,倘若不倚仗顺丰的底子,可能也会大批关店;2015年10月社区001也垮掉了,最受舆论追捧的几家社区O2O公司接连折戟。

可以预见的是,在“懒人经济”的催化下,社区O2O因其切入了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的刚性需求,亦为消费者、服务商和平台商三方皆带来共赢。

目前,已经有多项服务可以提供上门到家服务,具体包括:家政、洗衣、装修、教育、按摩、美容、美甲、美发、厨师等。

易观智库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社区O2O本质上是社区的互联网化,特别是社区商业体系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通过整合线上线下两端资源,将线下的零售、物业、生活服务信息集成到线上,以社区为依托把服务推向社区居民,从而实现将线上流量导向线下商户。社区O2O对社区商业体系进一步去中间化,拉近服务和居民的距离,从而完成对社区商业模式的重塑。

两种玩法:做自营or做平台

服务质量,是社区O2O商业模式的核心。作为新兴经济业态,各家企业和项目的商业模式尚处于摸索形成阶段。

在各家力图抢占市场先机时,人力成本的控制与人力素质的提升,也成为现在以及2016年实践和探索的焦点。如今无非两种玩法,是单纯做好自己的平台,还是搞统一招募、培训的自营,轻重模式的问题,已经成为社区O2O创业者们最迫在眉睫的抉择。

58到家和河狸家在2015年的博弈,一定程度上展现着做自营和做平台两种重、轻模式的优劣。

在市场推广上,58到家的美甲业务从2014年12月开始进行0元上门美甲服务推广;2015年1月,又继续推送“贺岁款美甲限时半价”活动。河狸家也是在2014年末推出“美甲套餐免费申领”活动,以及各种礼盒尊享等优惠活动。也就是说两家几乎同时开始“烧钱”补贴大战。

然而,两家走的商业路线完全不同。58到家的服务人员全职化比例较高,并通过招聘筛选、专业培训、底薪制度等,力图保证服务人员素质。这也意味着投入较高的人力成本,保证服务人员的规模和质量。

反之,河狸家只做整合线下服务商资源的平台生意,几乎零人力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人员流动率较高的问题。但由于不掌握线下服务人员,因此服务人员的线上渠道使用率、到岗率、服务质量等均难以得到保障。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走访58到家办公大楼,除了58到家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最具特色的是各种课室的设立。透明的玻璃空间里,近三四十人一间课室,他们正在为对方模拟进行美甲服务。据58到家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透露,姚劲波的3亿美元,很大一部分将投资于劳动者的招募和培训。公开资料显示,近期姚劲波财报时仍有表示:“58同城将继续加大对创新O2O业务58到家的扶植力度。”

58到家总经理郭义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介绍,负责美甲的丽人部在招聘时,除了招收有经验的美甲师以外,还专设了“白纸班”,即零基础美甲师,培训一两个月后便可上岗。“目前我们现有的美护、保洁、搬家等自营业务的服务人员,都是58到家的员工。”郭义说。

“一般都是由客服派活,工作完成后还会有客服致电用户询问体验情况。”58到家的美甲师常凝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由此可见,58到家对于其服务人员的把控力度较高,在服务监督管理方面要求更严格。

而与河狸家合作的美甲师吴悠悠则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透露,河狸家有两种用工方法,一种是与美甲师签订劳务合同,给美甲师固定薪资;另一种只是签订合作协议,美甲师只是利用平台作为入口,赚多少均属自有。而大多数美甲师更倾向于选择第二种。至于后续追踪服务质量方面,似乎并未给出明确规定。

艾瑞咨询O2O分析师张毅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社区O2O企业与第三方进行合作,是目前普遍的选择。“自营太重了,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还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和控制力,否则很可能出现辛苦栽培的服务人员落跑单飞的情况。”

但郭义认为58到家在这一年的摸索当中,有几点判断都将预示着2016年社区O2O领域的发展趋势。首要被郭义强调的就是:服务“标准化”。“服务要标准,越容易标准越好。”郭义举例58到家的家政服务在培训中会有详细的步骤指导和最终成果要求的明细。

其次就是刚性需求能够被重复激发。“有一个阿姨上门3、4小时可以把房间收拾的像新的一样,这个需求可以被重复激发。”在郭义看来,补贴战不是长久之计,只是在一开始为用户营造服务场景,最终的目的自然是通过良好的服务体验,让用户形成这一消费习惯,从而心甘情愿地被“黏”在平台上。

社区O2O的线下业务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自营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服务质量,弊端在于不仅会让整个盈利模式变“重”,且容易与线下已有的实体小商户形成竞争吞并的态势,而中国市场庞大,各个城市都要有绝对掌控力,易分散企业精力。

张毅提出,效仿中国移动客服的方法,O2O企业可以有统一的管理、设定统一的服务标准,但服务人员可以不必招入公司旗下,以减少公司的人力成本,也能加强服务监管。

幕后靠山:BAT布局这盘棋

随着O2O市场资本寒冬的冲击,投资、并购接连发生,汰洗过一大批O2O创业泡沫之后,许多O2O企业纷纷寻求BAT作为靠山。即使是实力不错的O2O小巨头们也开始抱团取暖,合纵连横的背后依然躲不过BAT的运转与操控。时至今日,BAT已然成为所有细分领域的绝对领导者,2016年的棋局已经开盘。

张毅指出,2016年百度、阿里、腾讯三方将继续以资本、技术、用户等为纽带向出行、餐饮、社区、旅游、教育、医疗等O2O各个领域不断完善着各自的生态链条。

BAT在社区O2O领域的布局,2015年最受瞩目的合并当属58和赶集。

2015年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战略入股赶集网,58同城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其中包含3400万份普通股(合1700万份ADS)及4.122亿美元现金。至此,中国两大生活服务类信息平台牵手。

58同城的背后实际上是腾讯,2014年腾讯通过投资已经获得其19.9%的股份。58赶集合并后,腾讯通过认购58新发股票,占股比例增加至26.36%,一举成为最大的机构股东。这也意味着,三大信息分类网站中的前两大58、赶集都已归入腾讯麾下。

随后的卡位战愈演愈烈,阿里60亿元重新启动了当年收购的本地生活信息平台,打造了“新口碑”,本地生活成为2015年O2O大战兵家之争最激烈的一块阵地。彼时,美团、大众点评仍在缠斗,美团甚至号称要做BAT之后的第四极。然而百度的200亿元追资糯米瞬间将整个市场推向一边倒的局面,也倒逼促成了腾讯阿里携手合并美团点评。

BAT三大巨头布局生活信息服务类平台,背后最终的目的是在抢夺各类社区O2O上门服务资源。

58同城旗下的58到家,辛苦耕耘一年。目前自营家政、搬家、美业类上门O2O服务,也在引入其他一些垂直细分类的上门服务社区O2O团队。腾讯此时大可坐收渔翁之利。

百度则通过投资百姓网深耕于很多垂直细分类的上门生活服务,全面开放自己的社区O2O生态体系,自营百度外卖,并打通百度糯米、手机百度、百度地图三大入口体系。

阿里的口碑网是后起新秀,但也正在全面吸引商家入驻口碑网,同时并入淘点点这个外卖服务。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5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稳步提高

从增速看,2006年以来,除2009年,服务业增速超过GDP增速0.2个百分点外,一直没有超过同期GDP增速,更慢于第二产业增速。2009年,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厦门等部分省市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总体上呈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同繁荣的局面。

(二)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从结构看,近年来,随着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环境的恶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压力,加上外部市场的约束,工业内部行业面临结构升级的要求,具有创新性的生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家统计年鉴提供的服务业细分行业数据看,这几年,实际上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生产业在快速增长,以当年价计算,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生产业增加值2005―2007年占GDP的比重分别是14.7%、15.1%、15.9%,都超过同期服务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幅度,说明生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增长。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以生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在城市和产业园区聚集发展程度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强。

(三)服务消费平稳增长,但近几年增长较为缓慢

从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看,2003―2009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部分项目,比如食品和衣着消费不降反升,2003年后服务消费比重一直徘徊不前。尽管2010年我国人均GDP有望达到4000美元,但是短期内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从这几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城乡居民对消费品的消费增幅较高,说明现阶段我国整体上还处于实物消费阶段,对居民服务消费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态势。

(四)服务业投资增速2009年开始加快,服务业吸收外资增长迅速,成为部分地方和企业投资的新热点

从服务业投资看,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投资在全部城镇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2003年到2008年间平均每年下降1.54个百分点。随着国家扩内需、调结构力度的加大,各类资金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逐渐加大,2009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增加,除房地产业以外的13个大类服务行业投资增长高达43.3%,比2008年平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其中一半以上的行业(7个)投资增速超过40%。 2010年上半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3个百分点,更高于工业投资和农业投资增速。预计未来3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投资还会延续这种局面。

从服务业吸引外资看,2006―2009年间,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从57.7%下降到52.0%,房地产业比重从11.8%上升到1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6.1%上升到6.8%。2009年辽宁省、广东、浙江等省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都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利用外资的主力军。制造业吸引外资比例降低,服务业吸收外资比例提高,服务业成为部分地方和企业在华投资的新热点。

(五)服务业新的业态和运作方式不断形成,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速推进

紧紧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以工业需求为导向,一些省市产业形态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服务聚集区。一些地区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生产业,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体系,依托工业支柱产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些城市为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吸纳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资、财务和营销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一些地区重视培育成长潜力大、增长速度快、带动作用强的新兴服务产业和服务业态,发挥重大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和项目的引导作用,围绕主要服务业功能区集群发展新型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形成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

(一)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形势有利于服务业发展

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跨国公司为应对危机,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将更多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加快向发展中国家服务外包和对华产业转移,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后我国投资环境综合比较优势的提升,世界500强纷纷开始把研发、设计、运营、物流配送、咨询和培训等机构设立在我国。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特征明显,中国是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已经超过1200家。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二)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进入到新一轮的经济调整和转型为服务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中国工业在经过1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转型,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向高加工度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十二五”工业面临着综合要素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和增长空间受限的挑战,将从过去片面注重生产环节向生产与服务环节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部分大中工业企业开始尝试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中国制造正逐步向中国服务转型。

(三)“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迫切要求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低碳经济更加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我国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环境矛盾,都迫切要求“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浙江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指标就下降0.29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政策的硬要求,有利于服务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十二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国家和地方都将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动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

(四)扩内需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投资全面加速,增强了服务业发展的后劲

2009年颁布的工业领域的九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都把生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振兴的重要方向之一。借助十大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服务业基础设施、生产业的后劲得到不断增强。中央引导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铁路、公路、机场、地铁等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占相当大的比例,比如投入4000亿元将新建与改扩建大约140多个机场,投入6000亿元将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2009年,中国服务业投资获得了全面提速,除房地产业以外的13个大类服务行业投资增长高达43.3%,比2008年平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未来3―5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面加速,服务业投资的加强,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形成新的产能,将对服务业的加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各级政府政策推动效应明显

“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从国家层面看,除不断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重点行业政策措施外,区域业示范区、先行区建设不断推进,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地方层面看,地区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将加大政策和项目支持力度,服务业政策环境有望得到较大改善。这种政策推动效应将在“十二五”期间显现。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批具备一定规模业务能力、在某些特定市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建立20多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一批城市把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仅2009年,就在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鼓励政府和企业通过购买专业服务的(2009)9号、财企(2009)200号,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银发(2009)284号文,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的财税(2009)63号,政策推动效应明显。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到2013年前后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进城农民工将会大量增加,新生代农民工会迅速崛起,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更好地解决进城农民的身份转换和公共服务。同时,我国正由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居民消费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种服务消费也会逐步加强。另外,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强化城市功能特色、完善城市功能分工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样就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十二五”服务业年均递增10%以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其GDP增速

2003―2007年服务业年均递增11.6%。2010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低于同期GDP速度1.5个百分点,更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3.6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全年年均增长10%左右。随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进程的推进,“十二五”GDP增速可能慢于“十一五”,服务业“十二五”增速可能略快于“十一五”。预计,“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而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本地GDP增速,有的省市还会出现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工业增速的情形。

(二)“十二五”服务业比重提高幅度高于“十一五”,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大于“十一五”

2003―2008年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0.0―41.2%之间徘徊。2009年为42.6%,比重上升,但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第二产业外需萎缩、发展困难加大有关。“十二五”服务业可能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比重将在波动中上升,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十二五”工业增长增速可能低于“十一五”,综合考虑,预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47%左右。

鉴于“十二五”期间我国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和更高的要求,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作用日益凸显,地位将显得更为重要,加上“十一五”前期的持续积累,更为注重民生和公共服务,“十二五”服务业将获得全面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看,都会大大超过“十一五”。

(三)服务业结构优化开始取得重要进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

从结构看,“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新兴服务行业正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衡量标准看,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和养老服务有望成为新兴服务业中比较具有战略意味的产业。

商务服务业是工业化中后期生产业内部增长速度最快,增加值比重提高最为显著、成长性最好的行业。国际上商务服务业的概念不仅包括我国统计意义上的商务服务业,还包括计算机与软件服务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近年来,北京、广州、重庆、上海、河南等省市商务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成长性强的特点凸显。商务服务业也是我国聚集程度最高,吸引外资潜力巨大,创造高端就业的重要产业。

从节能环保服务业看,随着国际国内环境规制的强化和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要求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强调清洁生产,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强调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这种局面为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创造了良好机遇。

从文化创意产业看,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对于动漫等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将增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性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不断优化,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产业拓展空间,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市场的构建,都将有力促进产业发展。

在中国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养老服务改革的推进,家政服务和养老服务的需求迅速扩张,特别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独居化和空巢化发展更快,成为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新特征,家庭小型化的迅速发展,都将推动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更为注重培育需求,注重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和企业主体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支持服务业的政策导向,将会重点支持生产生活急需或需求量大的服务业。无论是从分工深化的角度,还是从服务外包的角度,都会更加注重培育市场需求特别是内需,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推进各类服务业务和服务环节从内部转向外部化市场购买。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体经济的外部化程度低,服务市场难以扩大。所以,扩大服务市场需求,是“十二五”时期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将会加快在发达地区开展的工业主辅分离改革,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重点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形成一大批围绕主业服务社会的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将会加快推进政府部门、金融电信等国有垄断企业和在华外国公司外包服务,壮大在岸服务外包产业。

(五)服务业供给政策导向将会更为注重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

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服务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就业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8-0094-04

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将给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服务业领域已成为信息化的主战场,信息化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机遇。服务业发展已经融汇到当今世界信息化这股洪流当中,并呈现出以往所没有的新的发展趋势、规律和特征。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高级化

信息化不仅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拓展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而且对于提高服务业知识含量和知识密集度、产业附加值,提高产业技术层次,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息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信息产业既包括信息硬件设备制造行业,又包括信息软件生产行业、信息传输服务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业。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信息产业市场结构中,硬件只占三分之一,软件和服务占三分之二。由此看来,信息化对软件和服务等信息服务业的拉动要远高于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高度倍增性,对产业的渗透性强,它的发展与应用催生了一批新兴的服务业。一方面,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源于为信息产业服务的大量服务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网络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同时,由于上述服务业产业链延伸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信息咨询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等,它们可以提供更深入、更具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服务。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日益加深,一些传统服务部门逐渐发生更新与产业创新,形成新型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就是从批发零售贸易业、运输业、仓储业等传统流通服务业脱胎出来的新型产业。

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主导服务贸易结构和分工格局

信息技术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改变了服务贸易的方式、内容、范围和构成。传统观念认为,由于服务存储和传递上的困难,服务贸易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改变了这一状况。信息技术削弱了服务过程中时间和距离因素的重要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和运输的传统特性发生了根本变化,许多生产和消费原本需要同时进行的服务现在可以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分离,服务贸易的提供者不必跨出国门就能为其它国家的客户服务,服务需求者足不出户也可以同时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服务。服务贸易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贸易方式朝网络化、内容综合化、区域国际化发展,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服务提供者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产品、实现交易。

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本身对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生产或销售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不少服务贸易项目如建筑设计、法律合同、金融保险文件等可以以电子方式传输,取代了实物、人员和资金的跨国流动,减少了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从而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门类,刺激了整个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因此,信息化使世界服务贸易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向以知识、信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服务贸易壁垒将进一步降低,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新的不合理的贸易分工格局,加剧服务贸易的不平等。信息化为发展中国家一些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但是,在服务业越来越依靠技术知识进行国际竞争的今天,发展中国家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已难以进一步实现服务贸易量的扩大和结构的改善。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全球信息资源的再分配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控制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从事低端或低附加值服务的生产,生产服务业不发达,大部分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这必将压抑发展中国家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如在信息服务贸易中,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原始信息,发达国家进行信息加工,已成为一种普遍现实。发展中国家不仅支付了数据处理费用,还要无偿提供原始信息,致使经济信息资源流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不仅从中赚取了大量附加值,还免费获得了许多信息。这将进一步强化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还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和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服务贸易时,应注重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层次,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作为技术转让渠道的作用,提高本国信息、通讯、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出口产品的品种和科技信息含量,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提高服务贸易水平。

三、服务业集聚化趋势快于分散化趋势

关于信息技术对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观点(如Webber,1973;Downs,1985;Kellerman,1984;Kutay,1986),认为信息和通讯技术使商业交易在没有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减少了距离阻碍作用,消除了家庭和办公室之间、城乡之间、中心城市与边缘地区之间的差别,其结果表现为服务业在空间上呈现分散化的趋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信息和通讯技术将办公地点和办公活动分离开来,将前台服务和后台技术处理分离,这有助于提高一部分大都市办公活动的集中化。与此同时,信息和通讯技术可以让服务生产活动分散到低成本的地区。服务生产活动的分散程度越高,越有必要对关键活动和环节进行集中控制,因而,像管理、信息等服务倾向于集中于大城市。

关于信息和通讯技术对服务业空间布局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总的来说,对后者的观点支持更强一些。Hepworth(1986)证实,加拿大的服务企业采用通讯技术维持和提高了自身组织结构的空间集中水平。Daniels和Thrift(1986),Goggard和Gillespie(1986)等,以及荷兰经济协会(1986)的研究也表明类似结果,在大部分国家信息和通讯技术加速了生产服务业的集

中化、多样化和国际化。这些研究还表明,在通讯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时期,只发生极少的分散化。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通讯技术并没有完全取代面对面的服务,许多传统型的、个人化的服务活动仍需要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如理发、美容和家政服务等,这些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空间狭小,服务质量往往与服务提供者的态度、热情有关,服务提供者更需及时了解顾客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变化。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难以解决的。二是虽然信息通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员的流动,但是与此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更加频繁,各地区之间、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信息通讯技术刺激了更大规模、范围更为广泛的交流和集聚。三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地域空间上的扩散,存在时间上和吸收能力上的差别。中心城市的企业比较容易获得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而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最初的优势,这些企业更能从人力资源中获益。边缘地区小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获得范围经济来弥补规模上的劣势,但是,中心城市的小企业照样可以获得这种范围经济优势。相比之下,边缘地区企业仍很难从信息通讯技术中获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一系列老问题没有解决,如:经济多样化程度低、本地市场容量小、劳动力素质不高,所有这些都会阻碍信息技术的扩散。因此,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扩散快于边远地区,中心城市的企业更能从信息通讯技术扩散中受益。四是信息通讯技术设施本身的投资要讲求规模效益。虽然在信息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讯成本很低,相对于其它商务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应该看到,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投资巨大,投资成功与否、投资效益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用户的使用量大小。一般情况下,信息通讯设施的投资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只有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可能给高额投资的信息通讯设施带来规模效益。因此,尽管信息技术带来的低成本容许服务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空间分散,但是,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信息通讯设施相对完备,仍然担当信息中心的角色,承担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的功能,其传统优势继续发挥作用,能比其边缘地区给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丰富的信息服务。在信息通讯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这种大城市的信息集聚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服务业集聚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四、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服务业内部的融合趋势日渐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相互渗透,重叠部分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尤其是在信息产业中难以区分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譬如,个人计算机、手机等制造业的产品,其附加值大多数来自服务,更像服务业。其结果是,一方面,服务正在全方位渗透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使这些物资生产部门逐步走向“服务化”而包含了大量属于服务业的部门。服务不仅成为制造业里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而且,各种服务已成为制造业产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同出售。制造业的产品不是顾客需求的全部,它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是作为服务包的一个要素(辅助物品)的角色而出现。顾客需要的是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服务包,随同产品一起出售的常常伴有知识信息和技术服务等。另一方面,服务业本身越来越具有与制造业相似的特点。一是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服务业呈现资本深化的趋势,譬如,传统服务业的物资资本主要由建筑物、土地等组成,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设备的大量投资,使得不少服务部门如交通、商业等行业的信息通信技术设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资本密集程度不亚于制造业。二是信息技术的普及使服务业领域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水平程度大幅提高,大规模、低成本的服务提供就像制造业里的自动化流水线作业生产方式。

信息化不仅使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渗透,而且也导致服务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融合的产生。目前掀起的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之间的融合浪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融合之所以成为可能,主要原因就是它们的技术变革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相互分离发展走向技术融合,即数字融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品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各产业内部,并没有带来产业融合的可能性。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迅速发展,而且配套整合,不断趋于融合,这是以往大规模技术变革所不具有的新变化和特点。这些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原本具有不同的形式,如文本、语音、图像等,在非数字化的情况下,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难以有效地加工、处理和传输,更难以相互转换,提高其利用率。但是,数字化可以使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统一的“比特”,可以统一编码,转换为具有标准意义的符号,便于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加工、存储和传输。二是信息实现手段统一化。在信息收集、处理、存储、转换等环节,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果各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不是通过统一的技术手段实现,就难以实现不同形式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来各自不同的信息实现手段开始趋于统一。如多媒体应用技术使原来分别由不同的技术支持的数据、文本、声音和图像四种彼此分离的信息形式得以相互渗透和结合。三是信息传输平台开放化。信息传输的平台及网络,是多元的,其中不少是专用的,信息平台的相互隔离和封闭成为信息传输的最大障碍。IP技术以一种共同的地址界定方式和开放而非独家专用的标准,不仅将计算机联结在一起,并可采用分散式结构处理多媒体,使不同网络之间只需增加网络智能即可轻易连通。

由信息化引发的服务业融合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它通过服务业与其它产业或服务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拓宽了服务业发展空间,促使服务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服务业发展。信息化不仅整合和改造了传统服务业,更重要的是以信息化为平台,一系列关联产业能够实现互动和融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服务业创新范式。

五、服务业内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就业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劳动力产生替代作用,使得从事简单重复劳动和标准化作业的人员减少;另一方面又由于分工程度的提高、生产迂回的加深等原因而产生不少新的工作岗位。信息化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就业人数的变化上,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就业结构、工作技能、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引起服务业就业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信息化对服务业内部就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一是信息技术对不同职业阶层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商务、办公事务等信息流量

规模较大的环节,可以大幅提高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输的速度和效率,对这些部门的岗位替代机会比较大,而对体力劳动者的替代机会相对较少,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机械设备和自动化设备。二是信息技术对就业影响程度的大小与企业规模有关。信息技术对大企业就业的影响比小企业大。小型服务企业的业务通常比同等规模的制造企业多,每个职员承担多项任务,办公室人员较少,分工程度不高,工作岗位设置灵活,信息技术替代劳动力的机会有限;而大企业专业化分工较细,业务流程比较规范,一个员工通常只负责一项工作,而且相对稳定,其岗位被信息技术替代的可能性要大。加上大型服务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复杂、管理环节多、控制难度大、效率低,它比小企业更有积极性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效益和效率的愿望更为迫切。三是信息技术在不同服务部门的扩散是有所不同的,生产服务业的信息技术扩散速度较快,而一般消费服务业较少采用信息技术。生产服务业拥有高比例的专业人员和办公室职员,使用信息技术的空间较大。同时,生产服务业的作业受外部环境因素干扰小,比较稳定,标准化程度较高,波及面广,使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倍增效果明显。相比之下,消费服务业比较分散,关联度小,其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配合程度和所拥有的知识。因此,信息化对生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要比消费服务业大。四是信息技术对职业技能和就业方式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低技能的信息处理、加工和传输的岗位如电话接线员将完全消失,一些新的岗位将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应运而生,如数据库编辑、信息系统管理员,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就业的新增长点。也有一些职业如打字员、管理人员等虽然完全被替代的可能性暂时还不大,但需要提高职业技能,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也改变了就业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固定上班制度面临冲击,实行弹性工作制,同时受雇于多家企业,在家里或旅途办公等新型就业方式,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已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