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用性 自主探索 创新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面对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参与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顾名思义,“有价值的数学”注重强调实现数学的实用性价值。如何实现数学的实用性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合理的生活情景。即所谓的情景教学,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以激励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使其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能主动地尝试从数学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寻找实际背景,从而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教授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时,我创设的生活情景是将家中包含这些图形的实际物体展示给同学们看,面对真实的事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区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真正喜欢上数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实验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往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缺少参与实际动手的机会,这种情况下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与新课标的精神“背道而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学贵有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索,探索活动始于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前人所总结和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需要创造性思维,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可以说善于提出问题就意味着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同时,给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教”与“学”有机地统筹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家着重发展创新型社会的道路中,教学活动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前进动力。新课程标准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数学教学并不是求“一”的认识活动,问题的解决可以追求最佳的途径,但也应注重寻求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不同的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选择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数学教学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选择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比如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抢答提问等教学方式。有时,一堂课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能力,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知识素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数学老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灵活运用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在使学生成绩获得提高的同时,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和知识创造的价值。从而尊重知识,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2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方法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精通课标,通读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理清知识脉络;进而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精心备课;最后达到驾驭教材,为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要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课堂上一定要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想明白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凡是学生能说清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还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合适的环境与条件,只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解题运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师生负担重,师生总是在作业中奔忙,师生吃力不讨好,虽然学生的统考成绩有点上升,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下降了。二是师生负担轻。虽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作业,教师却没有时间进行批改,无法对作业进行指导与讲评,就采取公布答案的形式、或让小助手代替批改。教师把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学生。这样做,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却失去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好机会;这样做,学生是在抄作业而不是在做作业,有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在老师公布作业答案时拼命地抄呀写呀,从眼眼到手上,根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这样做,学生会越学越糟,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学生创新能力更不用说得到提高;这样做,学生的作业在学校里就可以完成。

三、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作业题

儿童的记忆特点,无意记忆比较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他长久记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体现具有趣味性,这在新教材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多说。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要深挖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出有趣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二粒。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翻的讨论,得到:2+2+2=6(个),原来每天6个,现在每天5个,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又如:在教完“克与千克”、“米与千米”以后、可以给出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 )=1000( ), 你还能想出像这样的题目来吗?

四、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着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3

一、发扬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迁移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顶点,将梯形转化成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高的两个三角形,运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四、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分析,理解相互间的联系,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完成填空题:3÷( )=( )∶( )=9∶( ),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有什么样的性质?从而创设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比较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比的基本性质概念。

五、激励质疑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4

一、制定明确具体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清”什么、如何“清”、“清”的标准是什么

在编写每节课的教案时,制定“清”的内容和要求。也就是依据大纲(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因为目标制定的越具体,就越能准确的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越能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效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知道教学目标是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堂堂清”,教师首先必须确立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清”的目标。其次要坚持不超纲,不超教材。

过去,都以为上课就是教书,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例题讲完了,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讲得再好,学生再懂,但没有动手,就谈不上培养能力,就达不到大纲的要求,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欠“债”,因为大纲明确规定不少知识都要达到掌握、运用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能力。而学生听懂了,仅仅理解,与形成能力还相距甚远,就如仅仅理解游泳知识与会游泳是两回事一样。因此,教师在制订“堂堂清”的目标时,要注重明确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什么要求;要注重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注重读、写、算的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愉悦中“清”

玩是孩子的天性,猎奇是小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些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学习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先让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边面对面地走来,问下面的同学:“这两个同学是怎样走的?”学生回答:“面对面地走。”我又接着问:“这样走下去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两人相碰了。”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使学生对“相向”、“相遇”等概念加深了理解,而且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了。

又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叫8个男同学站到黑板前面来,其中3个同学头上戴着小白兔的头饰,5个戴着小黑兔的头饰;又叫9个女同学也站到黑板前边来,其中5个同学戴着小白兔的头饰,4个戴着小黑兔的头饰。然后,我问:“一共有几个人?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并点名回报。有的用“点数法”计算;有的用按头上的小动物的颜色进行分类计算;也有的用男女同学合起来计算……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情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算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练习设计的优化——让学生独立、快节奏地“清”当堂的作业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触到:要想真正做到小学数学课堂“堂堂清”,贵在引导,重在练习。因为,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注重练习的优化,是使学生系统、有序地掌握、巩固、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启迪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精选练习内容

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练习设计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以教材为核心,精心地、有侧重地选择和设计练习题。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大量机械的练习使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重复的练习,不仅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同样,过少的练习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练习设计应做到重点突出。教师应从大量的练习中挑选最主要的东西让学生练习,以保证学生高质高效地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求三角形面积时,我先设计了3种基本图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些是求三角形面积的基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接着我又绘出了四种变式图形(简单的组合图形),求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从题目中找出隐含的条件,既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加深了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梯度练习,让每个孩子拥有成功的体验

承认个别差别,尊重个别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儿童进入小学时知识准备、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其个性品质都已呈现出明显差异,就学生自身而言,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都不一样,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主动发展,就需要了解学生,掌握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别差异,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的可能性,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做法,采用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分层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得到最大发展。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设计以下练习题:

1、基本训练。

(1)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长10厘米,宽6厘米 长和宽4厘米

(2)黑板长4米,宽2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变式训练。

(1)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48平方米,宽6米,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2)爸妈新拍了婚纱照,要做一个大镜框,长12分米,宽8分米,①需要多少木条呢?②需要多大的玻璃呢?

3、深化训练。

一间长56分米,宽35分米的房子,用边长2分米的地砖铺,需要这样的地面砖多少块?

4、挑战训练。自找实物,自己测量,自己设计题目、计算面积。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93-01

一、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是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考查、操作、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既能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二、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两者之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必然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又能进一步丰富个体的想象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更好理解。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计数器进行观察,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发现在计数器上9个数珠加一个是10个,那么9加上几时就等于10加上几减1。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依靠自己的思维和操作找的计算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完善了自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

三、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景教学 方法

一、了解学生特点,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在小学阶段,他们的经历和阅历都比较肤浅,对抽象复杂的事物一般比较漠视,提不起兴趣。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已经出现了生活化的教育,但是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学情,还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及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内容,整合教学过程,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创设生活教学情景,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概念性的知识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景学习资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讲解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班级里要发给学生一些作业本,全班一共有30名学生,其中女生13人,英语本每人8个,数学本每人12个,语文本每人11个,请问需要英语本多少个?数学本多少个?语文本多少个?男生一共需要多少个本子?全班一共需要多少个本子?对于枯燥的四则运算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有效的设置生活中的情景,那学生对这些问题就会拥有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都有是他们生活中的,是他们所关注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情。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帮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做到学有所思,学以致用的目的,大大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二、改善方法,开展游戏教学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应该有效的结合学情,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教学。小学生天生好玩,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就会大大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游戏教学中,要结合学习内容设置有效的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游戏带来的乐趣,并获得一定的知识,实现自身的发展。例如在小学低段教学报数时,老师让学生可以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就鼓一下掌,然后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输,由错的人从1开始重新报数。 虽然是简单的游戏,但是肯定会有学生出现错误,对于出现错误的同学可以适当的惩罚,比如唱一首歌,跳一段舞等,这样不断可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知识。也可以分小组进行猜数字,各小组四人,两人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表演数字,另外两名同学猜数字,看哪个小组猜对的最多,这样也会大大促进教学工作。在情景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最为有效,但是在开展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偏移主题,在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教学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三、优化教学设计,突出问题情境

在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同学们能感受得到、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增加学习情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小学数学课每一课都可以设置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自主地思考。

例如:我们班级要组织全班同学一块去郊区春游,去领略田园风光,经报名最后统计得出40名同学参加,这就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我们都要坐汽车去,每人需要车费9元钱,我们有预计车费380元钱,够吗?我们最终的目的地是一条小河对面的山上,到了河边,我们发现,每条船上最多乘坐7个人,请问我们学生需要租用几条船才能过去?你打算怎么安排?学生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都有是他们生活中的,是他们所关注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情,因此,学生学习的动力就大大增加,投入的努力也就可想而知了。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帮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做到学有所思,学以致用的目的,产生对学习的亲近感,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问题的设置难易程度一定要适中,不能太难,太难的话就会打击到学生,学生就会自觉放弃对数学的学习。太简单也不行,如果过于简单,学生就觉得没有挑战性和成就感,也提不起兴趣,为此一定要做到问题设疑难度系数合适。

针对小学数学的情景教学,近些年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情,易于理解,并且还能有效的连接学习内容,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给与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敢于尝试和探究新的情景教学对策,在课后能认真反思,认真总结,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桃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方法探究[J].数学大世界,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