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及地下水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及地下水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公路路基;病害;防治
0.引言
路基是道路的基础,更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需要反复承受各种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路基的形状、边坡坡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产生的路基病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有边坡崩塌、滑塌,路基变形等,产生的原因涉及土质、人为的破坏、养护和管理等因素。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1.不同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多种公路路基病害,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1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
黄土土壤中粉粒含量大,且无层理,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等特征,因而容易产生路基病害。主要类型有:路基边坡面的剥落、冲蚀和整体失稳;填方路基不均匀沉陷;浸水地基承载力不足;沥青面层的裂缝等。这些普遍存在的路基病害,严重影响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1.2 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
①氯盐渍土。其易溶解,当含盐量多时,会造成湿陷、坍陷等病害。②硫酸盐渍土。其危害主要有:土壤盐分体积的变化会使路基表面疏松,边坡呈蜂窝状;会导致路肩疏松,且盐土粉末容易被除风吹蚀;土壤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时会造成路面鼓包、破裂。③碳酸盐渍土。塑性和黏附性较大,遇水后会导致路面泥泞不堪。
1.3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①坍塌。出现坍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徒,导致边坡的支持力减弱,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导致边坡的稳定性变差。由于坍塌发生时具有冲击力,经常会引起路基的变形,阻碍交通,给养护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②滑坡。滑坡是堆积层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滑动的形成条件很多,从地质条件上讲,滑坡多发生在土质松软或软弱岩层上。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从水文条件上讲,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会破坏土体的稳定。发生滑坡现象往往会导致行车中断,给运输安全带来严重危害。③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催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④崩塌。大多数的崩塌是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由于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和作用,降低了岩体强度和摩擦力,造成崩塌;由风化的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稳定性差,易造成崩塌;其他的因素如地震、爆破及列车震动等,也都可能诱发崩塌。
1.4 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泥沼、软土地带的公路路基,因其地面低洼、地下水位高、降水充足,土壤含水饱和、透水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当受到巨大荷载作用时,容易出现基底向两侧挤压挤出淤泥以及沉降、沉陷、滑动等病害。
2.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2.1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①增加排水设施。可避免由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病害的产生,适用场合如路堑和站场。对于雨水冲刷作用较强,但未设置足够排水设施的病害部位,需根据水量大小,增设排水设施,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基的侵蚀作用。②及时查修,采取措施,尽量在初期或未到严重时进行修补,如更换破损材料等,以避免病害的发生。③植物防护。是指在公路的边坡上种草或树,利用植物根系能固着土壤的作用,以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冲刷,减缓水流速度,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目的。
2.2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①保持排水良好。因为盐渍土受到雨水、冰雪融水的淋溶严重,其含水量较大,极易导致坍塌、路基发软、强度减弱而降低承载力。因此,保持排水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排水沟的设计要保持有0.5%~1%的纵坡。在低矮平坦且排水因难的地段,应加宽加深排水沟。②加固边坡。对于硫酸盐渍土路基,宜采用卵石、黏土或废砖头平铺在路堤边坡上,以起到保护边坡的作用,防止边坡被风蚀或人畜踩踏而破坏。③合理设计路基高度、宽度及边坡坡度。设计时应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选择路基边缘高出地面的最小高度以及高出地下水位的最小高度。④加固路肩。对土质中含盐量大于8%的地区的公路,应采用渗水材料掺在土壤内以封闭路肩表层。⑤加强路基养护。特别是在秋冬季或春融时节,路肩易出现膨胀隆起,甚至翻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地面水造成的,因此,应当及时的将隆起的部分铲去,使地面水及时的排出。⑥种植耐盐性的植物。为防止边坡上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应根据边坡的土质和植物生长情况,种植适合的耐盐性树木或草本植物。
2.3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山区公路容易产生的路基病害较多,所以,针对不同的病害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2.3.1 坍塌和崩塌的防治措施
采取措施截断地下水流,使塌方体干燥并排出地下水;设置挡土墙,增加边坡的支撑力,以防止土体塌落,增强坡体的稳定性;当塌方规模较大且难以根治时,可考虑改道绕线;采用种植植物或铺砌石块的方法,加固边坡,以增强其受冲刷的能力。
2.3.2滑坡的防治措施
在山坡上种植树木或草皮,借助其根系吸收地表水分,以排除地表水;设计截水沟或泄水洞,防止泥沙流入淤塞排水孔道,较好的排除地下水;采取减重或修建支撑物的办法,以确保建筑物基础的稳定,达到增设滑坡体重平衡条件的目的。
2.3.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减少坡面荷重;采用草皮、面料等防护与加固边坡;设置支撑物,如挡土墙、石砌支柱等;水土保持可以减缓水流对山坡的冲刷作用,使土层干燥,是根治泥石流的一种有效办法;设置排水系统,如排水沟、泄水洞等。
2.3.4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对软土路基采用置换法;在路堤两侧填筑土、石板压护道,使路堤下的淤泥隆起的趋势得到平衡;通过添加化学溶液等措施,使土壤颗粒胶结起来,加固土基;土工全成材料法。
3.结束语
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路基病害的产生往往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只能是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切实保障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许维贞.黄土地区新建线路基床病害成因与整治[J].铁道建筑.2005(2).50-51.
[2]王磊,马晶.黄土地区公路排水系统病害防治[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3.23(1).15―18.
土壤及地下水防治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恶化;防治措施
1 地下水水质恶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危害
地下水水质恶化是地下水体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地下水质量下降的现象。引起地下水质量恶化的原因很多,诸如:在强烈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致使地区水质差的地下水(咸水、污染等)补给,使得开采层水质发生明显恶化。在自然条件下某些天然过程,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导致地下水水体中某些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或由于人为开采地下水或进行地下工程,导致含水层的串通,改变原有地下水水质以致不能饮用,地下水水质明显恶化;或由于土壤层受到污染,使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等,以致超过使用标准。
2 地下水水质恶化的成因
地下水水质恶化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存在着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的污染物来源(即污染源)。这些污染源既可以存在于地上,也可以存在于地下。从污染源的成因类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天然污染源,即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各种劣质水体。如地下高矿化水或其他劣质水体。此外,含水层或包气带中所含的某些矿物 (特别是各种易溶盐类),也可构成地下水的污染源。第二类是人为污染源,这是指因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或生活垃圾、化肥、农药等所形成的地下水污染源。
其次是地下水污染途径。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①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进入含水层,周期性的渗入含水层;②连续入渗型。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如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③越流型。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的含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④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水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物能否进入含水层取决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是地下水水质恶化的水动力和水化学起因。如果说,污染源和污染通道的存在是地下水水质可能恶化的必备条件,那么在开采条件下所出现的水动力、水化学作用则常常是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直接起因。凡污水体入侵开采含水层,均要求有一定的水动力条件。其一是开采含水层和污水体之间必须存在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水力联系;其二是由于开采抽水(或污水灌注)在开采含水层中形成相对于污染水体的负压区,从而促使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流入并污染了开采含水层 。
3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3.1 管理措施:所谓管理措施,就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下水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二是要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三是建立合理的地下水管理和环境保护监督制度;四是必须进行的监测,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措施;四是划定饮用水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建立卫生防护带,虽不可能完全杜绝污染,但是它可在一定时间、一定水文地质条件下控制污染,也可以起到保护水质免于污染的积极作用。
3.2技术措施:对已污染水源地的治理措施,应针对引起地下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途径和当前国家的经济条件来制定。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治理污染源。污染源包括点源和面源两种类型。点源是指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所构成的污染源,它们是目前集中水源地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尤以工业废水的危害最大。因此,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严格限制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上马,按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必须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在其进入环境之前应进行净化处理。工业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节水措施,提高污水资源化程度,减少水的消耗量和外排量。在点状污染源的治理中,对于城市垃圾特别是某些工业废渣,对地下水可能产生的污染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为使地下水免遭垃圾或工业废渣淋滤液的污染,除对垃圾和废渣采取废物回收、焚烧、发电、生化处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外,还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为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选择合适的堆放场地。面源(或非点源)主要指农业施肥、污灌、农药以及城市暴雨径流等所产生的污染。据美国统计,非点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负荷占总污染负荷的50%以上,因此是对地下水污染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对面状污染源的治理,主要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慎重地开展污灌。首先要严格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控制灌溉定额,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规划污水灌区的位置。尽量使用易被植物吸收、土壤分解的化肥和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使它们在土壤层中的残余量和渗入含水层的数量尽量降低。对灌溉污水以及可能引起地下水质恶化的雨水和融化雪水等进行处理达标后使用。
3.2.2 兴建配套的环境工程,大力开展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大量污水未经处理便排入环境,是当前造成环境、特别是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是治理地下水质污染的治本措施。同时处理后的污水,又可根据其性质用于不同目的的供水,从而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3.2.3 植树造林涵养地下水源。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增大了下渗量。因而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对保护地下水资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各类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通过排污渠、污水灌溉等途径渗漏进入地下水系统,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对地下水水质恶化原因及保护措施的分析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土壤及地下水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石油开采 地下水污染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349-01
石油被称为是黑色黄金及经济的血液,由此可见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目前石油的开采、加工及运输过程中由于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限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石油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石油在地下水体中的存在不仅会严重水体生态系统,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而石油开采中如何防止其对地下水的污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石油开采过程中对地下水的污染,一方面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一方面会因而珍贵的水资源的缺失威胁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和谐,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1.1 危害人体健康
石油可以通过人类呼吸、皮肤接触、食用含污染物食物的途径进入到人体,进而影响到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受到石油污染的儿童患有急性白血病的概率高于平均水平的4倍。在地下水受到石油污染的地区,儿童往往出现皮肤的碱抗力弱、白细胞数量低、贫血率高的情况。由此可见,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制约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1.2 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
使用含有石油的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会使石油进入到植物的体内,造成石油在植物细胞间隙及维管束系统中运行。此外,植物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石油进而向叶子和果实部位转移,并不断积聚,通过破坏植物的细胞,影响其呼吸及蒸腾作用,最终对植物造成毒害,大大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3 对水生动植物的危害
受到石油污染的水体会影响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光的通透性能,进而破坏了正常的富氧环境,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其一方面降低了水体的含氧量,另一方面因为阻碍了水体藻类及浮游植物的成长进而危害了动物的生长及繁殖,长期以往造成水体的生态平衡。
2 地下水污染的防止对策
石油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具有隐蔽性,其污染的机理及防治体系庞杂,一旦造成污染就很难治理。因而地下水的保护工作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投入足够的人力及物力,以免在污染发生后付出更大的治理代价。
2.1 基本的防治措施
石油开采的实践证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渗入地下是形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因而积极的进行污水处理时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在石油开采区应该积极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者其他方面的环境工程。当污水渗入地下还没有扩散到水源地时需要采取堵塞或者截流的方法,切断污染源。具体的堵塞措施为:在地下水污染中心及水源地之间设置可以穿过整个含水层的防渗墙或防渗幕进而起到阻止无水运转的作用。具体的截流措施为:在污染区及水源地之间布设抽水孔组或是水平排水的建筑物,进而在抽排水时形成下降漏斗,阻止污水的运动。与此同时在使用截流措施时需要关注污水的出路及净化问题。
2.2 工程措施
采用工程措施是进行石油开采区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主要是对输油管道进行防腐工作,进而有效的减少石油泄漏对地下水的污染。同时需要在井场设置井控装置(例如防喷器等),在井口的位置设置刮油器、防溅盒,铺设防渗设备,收集溅落的石油;而对于场内的落地原油、洗井及维修产生的含油污水进行统一的处理;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注意收集含油污水、落地油,将其进行水油的分离,使用污水井将污水回注。
2.3 管理措施
为了防治石油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建立有效的管理防治体系时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认真的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努力减少石油开采过程各环节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争取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在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工作中,需要重点加强对于落地油的管理,注意将污染的范围限制在井场的范围内。此外,为了实现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建立有效的水质检测网,建立完善的水环境检测体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具体治理环节,对重点污染区进行重点检测和管理,保证地下水安全。
以上方法均为目前治理受到石油污染的地下水的有效方式,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需要综合的使用这些方式治理污染。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水平严重滞后于国外,因而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渐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加强我国地下水保护工作及治理力度,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3 小结
对于石油开采区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直接关系到有限的水资源是否可以得到有效地保护及高效利用,同时与石油的高产、稳产密切相关,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在石油开采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含油污水的治理,逐步构建废水、污水处理技术,争取从根本上减少石油开采对于地下水的污染。然而,为了有效地控制石油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必须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借鉴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坚持因地制宜、预防和治理并举的原则,真正解决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大平,刘成玉. 大庆油田石油开采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应因对策[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2] 张学佳,纪巍,康志军,孙大勇,单伟,那荣喜. 水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J].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09(02)
[3] 张学佳,纪巍,康志军,孙大勇,单伟,王建. 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J]. 化工科技. 2008(06)
土壤及地下水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 盐碱地;成因;改良利用;对策;新疆沙雅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77-03
1 土壤盐碱化现状及其危害
由图1可知,渭干河灌区中度以上盐碱化面积占到灌区面积的50.91%;塔河灌区中度以上盐碱化面积占到灌区面积的60.21%。灌区土壤的盐碱化不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祸及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缺苗减产或死亡,降低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对该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改良盐碱地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成为沙雅县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 灌区土壤盐碱化成因分析
沙雅县的盐碱土属于内陆盐碱土,分原生盐碱土和次生盐碱土2类。前者伴随土壤长期自然演化过程而形成,后者则因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造成积盐,由非盐化土逐步演化为盐化土和盐土。目前,沙雅县灌区土壤原生盐碱土和次生盐碱土并存,以次生盐碱土为主。原生盐碱土与次生盐碱土的形成条件不同,但积盐过程和机理是一致的。灌区土壤盐碱化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与土壤条件、灌溉水水质、气候、地下水水位、地形条件等自然因素和渠系、水库渗漏、灌排设计与管理以及农田林网化程度等人为因素有关。其中,土壤条件和灌溉水水质是盐碱土形成的基础,干旱的气候条件是灌区积盐的动力,地下水水位及地形条件是土壤盐碱化的发展因子,人为因素则是灌区盐碱化的催化剂。
2.1 土壤条件和灌溉水水质影响
沙雅县前山丘陵分布有第三纪杂色含盐泥岩和砂岩,这些母岩风化物和其析出的盐分随径流和地下水搬运至山前倾斜平原,成为平原土壤母质盐分的主要来源。蒸发强烈的干热气候条件下伴随着土壤形成过程使得土壤中残存有相当数量的无机盐类。高山冰川及积雪融化的河水在汇集的过程中溶解并携带了山区及沿程土壤中的可溶盐,通过渗流进入当地的地下水而带入灌区。此外,还有风、降水等天气情况带入的少量盐分。沙雅县的土壤条件和多途径的盐分来源使得灌溉水水质较差、矿化度较高,水中所携带的易溶盐类就会随之进入灌区,这是沙雅县灌区土壤盐碱化的物质基础。
2.2 气候条件影响
沙雅县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年降雨量平均仅86.8 mm,而蒸发量达到2 001.3 mm,为年均降雨量的23倍。强烈的蒸发使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盐分向土壤表层积聚,特别是地下水埋藏深度不大时,毛细水将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推向地表,为灌区盐碱土的形成提供不竭的动力。
2.3 地下水水位以及地形条件的影响
渭干河流域平原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渭干河地表水大量渗漏及干渠、支斗渠、农渠等渠道的沿途渗漏补给,其次是有田间入渗补给,少量的降水入渗补给。地形因素影响着地下水动态与土壤母质分布,直接决定盐分的再分配,受灌区地形因素影响,土壤盐分在低洼处易聚与易排,造成土壤含盐量不断增加,形成地表水体沼泽地及盐碱地。
2.4 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不良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灌区土壤盐碱化。主要有以下方面:渠系、水库老化,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上升,引起次生盐碱化;因量水设施不配套,灌溉管理落后,常采取大水漫灌、串灌、上排下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过量灌溉,使田间渗漏严重,抬高了地下水位,造成土壤盐碱化;重灌轻排,使得现有排水设施缺乏管理维护,存在淤积严重、深度不够、排水沟塌陷,排水不畅等问题,未能起到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治盐作用;农田规划不完善,许多耕地没有排水设施,排水不通畅,造成返盐;下游沿河平原区农田林网化程度不高,许多地区有林无网,达不到生物排水治盐效果。
3 灌区土壤盐碱地改良利用对策
尽管沙雅县在长期生产和盐碱地改良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因缺乏统筹安排和科学管理,使得各种措施落实并未完全到位,改良效果不佳,目前灌区土壤盐碱化仅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多数仍处于高水位状态,对盐碱地利用改良存在较大威胁。因此,需在对全县盐碱地分布现状、成因、中低产田面积及现状以及全面总结以往盐碱地改良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好盐碱地利用改良规划,制定出符合各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农牧业发展水平以及盐碱地危害程度的利用改良措施,形成盐碱地治理改造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3.1 总体布局
为实现盐碱地治理改造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必须首先做好总体布局规划。依据“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水利先行、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改良与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合理开发地下水”的规划原则,经充分论证,提出的工程总体布局为:通过明渠等排水措施,把地下水位降至临界深度以下,以有效排除盐碱、减小潜水蒸发,防止表土再度积盐;通过完善配套排水系统及全面实施节水灌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完善灌区防护林体系,防风固沙、生物排水,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面蒸发,抑制土壤返盐;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在农区内部合理耕作、科学培肥,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学等性质,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建成稳产、高产田。
3.2 水利改良措施
不合理的排水与灌溉是土壤次盐碱化最主要诱因。水既可以促进盐分积累,也可变成土壤脱盐的媒介,关键在于能否合理控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因此,预防及治理土壤盐碱化需水利先行,即通过对地表、地下水的有效控制,来促进土壤的脱盐,并将盐分最终排到灌区之外,为其他措施的实行以及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合理的排水规划、灌溉规划,使之满足水土平衡及水盐平衡要求。
3.2.1 排水规划。排水规划包括排水方案选择、排水工程模数确定以及骨干排水网规划等。降低地下水位通常采用明沟、暗管、竖井等方式,3种方案比选见表1。由表1可知,明沟排水造价最低,施工技术最简单,容易清淤。虽然降深不如竖井、暗排大,效果不如竖井、暗排好,但效果可靠,能满足基本要求。沙雅县排水明沟已初具规模,采用明沟排水与原灌区规划实施情况比较一致,易于与灌区现状结合,可加速灌区治理速度,减少工程投资,故推荐采用明沟排水结合竖井排灌方案。工程排水模数是排水工程规模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排水治碱的整体效果。包括地下水临界水深、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模数、冲洗改良时的排水模数、设计排水模数、骨干排水沟设计排水流量等参数的选择。其中,设计排水模数在斗排、农排时取和大者;支排取和的加权值;干排采用;总干排水模数采用乘0.5的系数。
骨干排水网规划:渭干河灌区支排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网络,但缺少统一的布置和规划而显得较为零乱,为减少工程量,同时考虑现有排水系统、灌溉系统及条田布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只能是在尽量利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做部分调整和新建。塔河灌区支排布设不够完整系统,支排以下排水渠未建成,因此需在原干排系统的框架基础上,重点对支排进行补充完善。
3.2.2 灌溉规划。沙雅县灌溉渠系主要分干、支、斗、农四级,从渠系的布局来看,比较合理,不需要重新规划,但沙雅县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62,渠道防渗率为14.3%,且现有灌溉渠系网比较混乱,许多斗渠直接输水进入农田,形成大水漫灌的粗放型灌溉。因此,灌溉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渠系灌溉水的利用率,其主要措施时加强渠道防渗。
干支渠防渗渠道主要采用“塑膜+砼板”双防结构,斗渠可采用砼板衬砌防渗,断面采用梯形和“U”形。分近期(2015年)和远期(2020年),对输水渠系进行续建配套、防渗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推行标准化、规范化节水灌溉技术及更新配套机井等进行规划。
3.3 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措施包括林业生物改良措施和农业生物改良措施2个方面。
3.3.1 林业生物改良措施。林带树冠高大,枝叶繁茂,不仅能挡风蔽荫,改变小区气候,而且可降低地下水位,改变了毛细管上升作用,减弱地面和蒸发强度,有效防止返盐。树木强大的根系,因蒸发量大可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因穿透作用,可使土壤变得疏松,容重变小,孔隙率增大,提高了土壤通透性,改善了盐碱地物理性状。因此,植树造林,营造纵横成网的防护林带,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一项重大措施。
造林规划布局应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分片实施;应把植树造林纳入灌区规划和灌区农田基本建设计划,使农、林、牧在整体上做到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应以排灌渠系和道路为基础,实行渠、沟、路、田统一安排;应把不同林种如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渠林、护路林、用材林、经济林等要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互相补充,形成盐碱地上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农田防护林的林带布局需从林带方向、林带结构、林带宽度、林带距离、林带配置、树种选择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此外,还要利用好荒地、弃耕地及零星小片耕地,营造用材片林;利用河滩地、低洼的盐碱地以及含盐较重的弃耕地发展好薪炭林。
3.3.2 农业生物改良措施。农业生物措施包括抗盐育种、牧草轮作,农牧结合等。一是抗盐育种。耐盐作物的培育和合理选择是改良利用盐碱土的有效措施。利用作物具有适应环境的本能,经人为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这个特性是提高作物耐盐能力,培育抗盐品的基本方法。耐盐作物的选择需做好初期先锋作物选择、因土种植、轮作配置、冲洗排盐以及田间耕作管理等工作。二是轮作倒茬。是用地养地结合、加速盐碱地改良、提高作物产量及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作物轮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渗水和保水能力;可减少地面蒸发,降低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盐;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可提高土壤含氮量;可促进农牧结合。不同作物倒茬,可减少单一作物对土壤养分的片面消耗,可通过各种作物的特性和耕作栽培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提高改土效果,有利于消灭杂草和防治病虫害。三是农牧结合。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方法,也是盐碱地巩固脱盐、抑制返盐的重要途径。广种苜蓿,逐步实现草田轮作,是改良盐碱土、建立饲料基地、巩固和提高土壤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措施。
3.4 盐碱地的农业改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可有效排盐,但同时也会产生土壤养分大量流失问题,因此必须通过配合农业措施加以解决。脱盐和培肥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2个重要环节。农业措施除上述的抗盐育种、牧草轮作、农牧结合外,还包括土壤培肥、平整土地、精耕细作等。
3.4.1 土壤培肥。土壤肥力的障碍因素主要有养分贫瘠、盐碱、沙化、干旱、漏沙层、砾石层、侵蚀地、板结层、薄土层等,而沙雅县灌区的主要障碍因素为盐碱、风沙和干旱。因此,在治理灌区土壤盐碱化过程中,不仅要脱盐去碱,而且要改善风沙和干旱状况,从而消除或改善这些主要障碍因素,为培肥土壤提供基础。盐碱地培肥需因土培肥。棕漠土的培肥措施应重点放在改善生态环境,合理灌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养分贫瘠状况,促进耕层熟化;潮土和灌淤土应重点抓排水除盐,耕作熟化,改善地面生态环境,改善气、热,提高氧化过程;风砂土应通过栽种草,防风固沙护土,保持地面覆盖,从而提高土壤黏粒和有机质含量,增加保肥和供肥能力。盐碱地培肥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坚持苜蓿、绿肥、农肥、化肥、豆类作物等“五肥”并举的原则,才能收到稳定的培肥增产效果。
3.4.2 平整土地。是改善土地宜植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精量灌溉的有效措施。盐碱地的土地平整度,直接影响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重新分配;土壤含盐不均匀,关系到农作物的保苗;灌水以后,土地干湿不均匀,影响到机耕和播种质量。一般要求经过平整的土地应达到适合于机械耕作,最大限度发挥农机具的效能,提高机耕质量;灌水均匀,利于压碱洗盐;节约用水,减少渗漏。
3.4.3 精耕细作。包括合理土壤耕作和合理栽培技术2个方面。通过耕翻、耕地、镇压、中耕等合理土壤耕作,创造良好的土壤表面状态和耕层构造,达到改善土壤渗水性、通气性和温度,促进土壤脱盐,抑制土壤返盐,消灭田间杂草,减少土壤蒸发,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生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通过诸如选用耐盐作物和耐盐品种、种子处理、适时播种、避盐栽培及田间管理等合理栽培技术措施,调节土壤中的水盐状况、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改变其生理代谢类型,达到提高耐盐能力,促进保苗和丰产。
3.5 其他改良措施
盐碱地洗盐,是通过灌水的方法,把土壤中过量的可溶性盐分淋洗出去,通过排水系统输送至灌区以外,或者把盐分压至底层,以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达到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采用洗盐的方法,是直接降低土壤含盐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洗盐一般包括4种形式:一是洗盐,即在有排水设施条件下进行的土壤冲洗,脱盐效果最好;二是压盐,也叫无排水压盐,只适于地下水埋深大于5 m、地下径流条件好的地区采用;三是管理性洗盐,也叫复洗盐,在排水条件下,为消除耕地土壤年度或季节性积盐进行的冲洗;四是加大灌水定额压盐,盐碱化程度较轻的耕地,无需专门冲洗,只需结合灌溉加大灌水定额压盐,调节耕层盐分。
4 结语
沙雅县灌区中度以上盐碱化面积占到灌区面积的50.91%~60.21%,不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祸及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缺苗减产或死亡,降低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对该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灌区土壤盐碱化诱导因素很多,其中,土壤条件和灌溉水水质是盐碱土形成的基础,干旱的气候条件是灌区积盐的动力,地下水水位及地形条件是土壤盐碱化的发展因子,人为因素则是灌区盐碱化的催化剂。因此,只有统筹安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好盐碱地利用改良规划[1-5],并通过科学管理落实好水利、生物、农业、化学等盐碱地利用改良措施,才能确保沙雅县灌区盐碱地的利用改良效果,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 参考文献
[1] 冯广志.灌区节水改造规划[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3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 张龙德.新疆地区盐碱地的成因及治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 (4):193-194.
土壤及地下水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 地下水开采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1 引言
地下水资源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一个环节。据相关的数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对地下水利用量的勘查评价数据中显示,其中的集中供水的水源地有近1500处,并且已开采水源地约1000处,日开采量超过1亿立方米。而在我国依靠地下水供水的城市近500个,数量约为全国城市总数的62%。由地下水资源利用所诱发的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存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尤为重要。
由于地下水所赋存的环境不同,决定其与周围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十分隐蔽和缓慢。因此,在在短时间内对地下水开发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很难被发现,当发现需要处理其在短时间内很难见效。其诱发主要问题体现在地下水过量开采引发的生态平衡、地下水污染问题、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与塌陷等。针对地下水开采一系列问题,笔者对此进行相关的防治研究的综述,提出相应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以生态环境基础作为切入点,以求实现对地下水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2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相关环境问题研究
2.1 过度开采引发生态失衡
地下水资源作为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我国目前地下水资源供需不足。其结果进一步引发地下水开采的加剧,使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包气带增厚,植被衰退严重,对原有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由于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对于上覆的岩层及沉积物会在压力作用下压实,孔隙被变小,储水空间压缩,从而进一步导致地下水含量的减少。
对于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而言,其受到地形、水文地质构造、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循环系统中,循环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区域范围内,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就会造成原有平衡状态的破坏。所以在许多开采区范围内,地下空间会形成水位降落的漏斗。当地下水的补给量大于开采量时,这种水位降落形成的漏斗将会随季节变化,在丰水时期水位上升,枯水时期水位下降,并且不会出现较大的升降幅度。但当地下水的补给量小于开采量时,将会会造成地下水水位的持续降低,其在丰水时期水位也不能升高。
2.2 地面沉陷与塌陷
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天然条件下,承压水与上下隔水层之间为一种平衡状态,地下水开采,使得水头高度下降,引起对上层地层的浮托力减小,承压水所受到的应力,有一部分将会转移到含水层颗粒的支撑面上,使得颗粒之间的间隙减小,其结果是上部地层受到压缩,从而产生地面的沉降甚至塌陷。相关研究还表明,沉降速度和沉降程度不仅与抽水量的大小、地下水水位的下降速度相关,而且还与区域内地层条件相关,如:地层的孔隙度等。对于地层粒径较大时,其在释水压密时表现的变形为弹性变形,水位恢复后可以时变形复原,沉降消除;而地层粒径较小时,在其颗粒之间表现较强的粘结力,形成结构孔隙,其在释水压密时土层变形不能够还原,其引起地面沉降不会消除。
地面沉降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含水层的性质会因此而改变,其在在沉降时会引起地面开裂、建筑物倾斜,管道扭曲或折断,港口的破坏以及海水的入侵等。在我国,北方地面沉降较为严重城市有太原、天津、沧州、西安等;南方有上海、阜阳、苏州、无锡、常州等。其沉降的原因均是由于开采地下水过量,造成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所诱发。
2.3 滨海地区海水入侵
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地下淡水的开采量逐年增加。而主要河流补给和降雨量确趋于减少,自然补给不足,造成淡水水位下降。自然条件下咸淡水保持一种平衡,地下水向海洋方向排泄,随着地下水水位下降,二者保持某种动态平衡。海水水头高于地下水水头,咸水向低水位的淡水区流动,使原来淡水区的地下水变咸,形成了海水入侵,该现象在滨海地区尤为突出。
沿海地区由于其地貌环境的复杂性,海水入侵的表现形式有带状入侵、面状入侵、锥状入侵等。海水入侵湾沿海地区造成的危害较大,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其会导致地下水咸化,致使土壤盐碱化,粮食产量下降,在旱年甚至会造成绝产。还容易使现有的深水井失效,再打更深的水井,形成恶性循环并加速海水入侵。其在工业方面,会由于地下水咸化,导致设备锈蚀和产品质量下降,并出现因淡水供应不足使企业停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人民生活方面,则由于水质的变化,人畜将饮用不达标劣质水,导致人畜疾病增加。如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连、秦始岛,青岛、厦门以及北海等。
2.4 地下水污染
由于工业,生活的相关活动,致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为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地下水的水质质恶化的程度严重。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的含水层,向地下直接排放的工业废水,人畜粪便以及因农药使用过量而受污染的水渗入地下等。其导致的结果:使地下水中的有害元素如汞、砷、铬等放射性物质,有机物,细菌等的含量严重超标。受到污染的地下水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甚至影响工农业生产。据统计,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工业、生活聚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污染严重。
地下水的流动更新周期及其漫长。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进行治理。需要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可能使水质复原。至于进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为复杂。
3 采取防治措施
3.1 引发生态失衡防治措施
把地下水的利用和地表水的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工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以地表水利用为主,地下水利用为辅。城镇人口聚集区生活用水以地表水的利用为主,地下水的利用为辅;而在农村、郊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则可以以地下水利用为主;根据工业、人口分布位置不同和实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地下水和地表水利用中应各有侧重,综合利用。并号召相关行政部门建立后备地下水水源地,做好地表水的蓄存,合理做好周边地下水回渗、补给。同时建立相应的水源涵养区,调节区域范围内的环境气候,使得各地地下水水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以求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步协调发展。
3.2 地面沉陷与塌陷防治措施
在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岩溶地区,当抽取地下水,使其水头位置下降到覆盖层以下时,水对覆盖层的浮托力支撑随之减小,由于水流的潜蚀作用或负压吸蚀作用,可以致使松散沉积物崩塌,就会在地表形成塌陷坑和漏斗,引起建筑物、管道、公路、铁路等的破坏和农田的毁坏。根据沉降速度和沉降程度除了与抽水量的大小、水位的下降速度相关外,还与区域内地层颗粒度的相关关系。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并向含水层进行适度的人工补给,是控制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之一。
3.3 海水入侵防治措施
对于海水入侵,其防治办法的关键是有效保持淡水含水层的水头高度,除了控制抽水量之外,最有效可行的办法是实施人工干预——进行人工回灌,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来控制海水入侵。人工回灌可以引用地表水,或者在抽水井与生活区海岸之间布置回灌井,形成一个压有效的力脊,使其水头位置高于海平面。亦或,在沿海岸布置相关抽水井,使其形成相对应的水头高度的低槽,来使其高度低于海平面,从而防止海水向内陆入侵。对于海水入侵,还可以合理利用沿海地域的一些特殊的地质条件,进行帷幕的灌浆,形成地下隔水层,以阻挡海水入侵。
3.4 地下水污染
引起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废水的排放,水土流失以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通过污染源有效控制,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门对地下水的管理。同时加强环保监督部门工作的监管力度,对水资源的利用加以合理控制,采取有效的防治办法,防止地下水进一步污染和水质持续恶化。同时对地下水利用进行监测管理,实行商业用地下水价格与地表水价格的分离收费方式,以使地下水资源得以饱和利用,使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也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结语
地下水资源既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开采利用中,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也需要我们针对地下水资源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促进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三者间的协调发展统一。并且人类社会发展,只由合理地利用和由效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奚旦立.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一104.
[3]刘慧等.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集对分析方法[J].上海地质,2002.74(2):21一23.
[4]刘沂轩等.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江苏水利,2003(5):31一32.
土壤及地下水防治措施范文6
[关键词]化工 环境监理 环境风险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287-1
自2010年以来江苏省逐步推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并先后了《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指南(试行)》、《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编写大纲(试行)》、以及各阶段环境监理报告编写大纲等规范性文件。通过近几年的试点,环境监理在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防止施工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帮助企业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以及协助环境主管部门做好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化工类项目由于其自身工艺复杂、产污节点多,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因子多,污染防治措施工艺复杂、投资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等特征,往往是环境监理的重点行业。而在化工类环境监理中,环境风险、应急措施等方面的监理也是环境监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下面笔者就对化工项目环境监理过程中环境风险、应急方面的关注点发表点个人的观点。
1化工项目及涉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环境风险特征
(1)化工项目及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管线、设备发生泄漏,导致有毒物质泄漏可能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以及地下水造成影响 ;(2)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的管线、设备、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伴生有毒污染物质扩散可能对环境空气造成影响,污染的消防水外流可能对地表水造成影响,事故废水、污染物质渗漏可能对土壤、地下水造成影响 ;(3)生产的非正常情况、废水、废气等污染防治措施发生故障,导致处理效果降低、超标排放的污染物可能对环境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照成影响。(4)化工企业易发生事故连锁效应和重叠事故,引发更大的环境风险。
2环境监理的定义及阶段划分
环境监理是指环境监理机构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以及环境监理合同等,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活动,同时配合环境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阶段环境监理、施工阶段环境监理、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
3环境监理过程中各阶段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关注点
3.1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三个监理时段中最关键的一个时段,在此阶段将着重核查工程设计是否按环评及环评批复的要求、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设计,主要关注如下几点:(1)工艺设计中是否落实了环评及批复中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比如紧急停车装置、切换阀等);(2)设计中是否有事故池相关设计,该事故池的容积、防腐、防渗、建设位置是否满足环评及批复的要求;(3)关注设计文件中关于事故状态下各类废水、雨水等的收集、切换措施;(4)对环评中要求做防腐防渗的区域进行设计文件审查,是否落实了环评文件提出的防腐防渗要求;(5)环评及批复提出的罐区围堤、装置区围堰是否在设计文件有所体现;(6)对厂区供电系统进行审查,一般化工企业均需要双向供电或备有应急电源,核查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中是否落实了该要求;(7)对于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备用措施进行设计审查;(8)对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有毒有害、可燃气体等探测装置、报警系统进行设计文件审查;(9)是否按消防相关规范进行消防设计,报消防主管部门审核;(10)其他环评要求的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进行设计文件核查。
3.2施工阶段
针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监理,施工阶段主要监督检查是否按设计进行施工,记录其施工时间、内容;与建设单位、施工方、工程监理收集相关施工质量证明材料,参与环保相关工程的质量验收等,主要关注如下几点:(1)关注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是否同时施工;(2)土建施工中事故池是否按设计要求建设、对其长度、宽度、深度进行检查;(3)各类清污管网及其附件是否按设计要求铺设,对其走向进行核实,对地下管网进行影像资料记录;(4)各区域围堰是否按设计要求进行建设,对其建设过程进行记录;(5)对防腐防渗区域的施工进行影像资料记录;(6)设备安装、工艺配管时核查设计中的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进行同时施工落实并形成记录(包括紧急停车装置、切换阀、有毒、可燃气体探测装置、报警系统等);(7)事故池、清污管网是否进行试漏试压实验,是否通过工程监理的验收等;(8)对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备用措施进行施工监理、核实建设过程中配备了双向供电或备有应急电源以及对环评中提出的其他风险防范、应急要求进行监理;(9)施工过程中静电接地、埋地进行关注和记录;(10)提醒建设方按照环评及批复的要求启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11)关注建设方施工过程中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风险(特别是改扩建企业),如发现建设项目土壤和地下水存在污染情况应进行相应的处置和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
3.3试生产阶段
(1)对于环评及批复要求配备的以及应急预案中要求配备的风险应急物资(比如沙土、堵漏材料、物料收容桶、麻袋、吸油毡、人员防护用品等)是否配置到位;(2)建议并协助建设方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用以检查各类应急设施、措施的有效和可靠性;(3)发生非正常情况、环境紧急事件,及时汇报环境主管部门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试生产期的环境事件(如果有的话);(4)提醒和协助企业制定应急监测制度等相关管理文件。
环境监理是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设计、建设、试生产阶段的,根据化工类项目的本身特点,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各关注点重点开展环境监理工作,才能最大的发挥环境监理的作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京海.典型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华凤林、成杰.江苏省环境监理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教材[M].南京:江苏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