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同时,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积累大量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营造朗读氛围

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规定的情景,即他自己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范读、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景。其中,导语贵在引趣、激情、指向。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联系旧课、交代背景、介绍作者等内容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生动简洁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教师的范读给学生提供依葫芦画瓢的范本,教师对文章特有的理解,特有的朗读技巧更能创设出无与伦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景具有极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教给朗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类推的能力。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自命名为“三读法”。

初读,读正确。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再读,读流利。反复吟咏,熟能生巧,熟读成诵。古人云:“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读口生。”读书贵在诵读,不厌其烦,朗朗吟诵。熟读才能知其义。

品读,有感情。咬文嚼字,品味感悟。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读出不同语气、语调、情感,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为此,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现文章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三、设计朗读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适当的、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创设某种情境,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也为了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以由几个人或全班全组接续读;为了诱发想象,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可以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以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以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为了增强朗读效果,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让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倡导个性朗读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2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供同仁们参考。

一、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是阅读者自己的事,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阅读教学必须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阅读。阅读和阅读教学是紧密相连的两码事。阅读教学既要注意某一个具体材料的阅读教学,更要注意一般性阅读行为(过程、能力)的阅读教学。而一般性阅读行为的阅读教学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材料的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阅读教材的基本形式是文选。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识字,语言积累。

2、从文本中获取知识(与文本对话),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促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的和谐发展。

3、重读学写,为写作积累。

4、学会阅读,掌握操作阅读过程的方法、本领,提高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的能力。

5、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是阅读内容,但不等于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阅读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时学生不懂课文内容,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但阅读教学还有自身更重要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教学生学会操作阅读过程,这个内容在课文内容里是没有的。因此过去的阅读课把讲读课文内容作为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这是不对的。花时最多,收效甚少,其主要原因也在这里。阅读方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小学阅读内容改革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读书是学习,怎样读书就是学法问题。阅读教学应该教学生学会操作阅读过程(怎样读书),智能阅读。可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或不认识。把学法指导引入阅读教学,这是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根本性改变,是历史性的突破。

阅读课的学法指导是学科内在的个性体现,不是外加的。因为,“运用语言并通过外部语言以实现交际”本身就包含了“读”这一实践活动过程的操作问题,方法是读的本身固有的。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有:

1、查工具书。2、抓重点,比较。3、联系上下文、生活等联想、推想。4、从事实材料看思想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5、把自己融进去,再造想象(把语言变成画面)。6、边读边提出问题。7、圈点勾画,以笔助思。8、列提纲,理思路。9、分段,概括段意。10、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11、体会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12、朗读、复述、背诵、精读、略读、品读、回味读(正面想想,反面想想)。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学法指导”“学会学习”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低年纪的“读、说、背”课。

一种是古诗、韵文等,主要是读、背,或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句变成画面,说“画”。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3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学科,其如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歌曲,离不开反复地、正确地、有意义地,坚持不懈地朗读。通过朗读,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英语是一门应用的语言,要掌握主要词汇句型,多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读有所知、读有所得、读有所感,是每一位英语教师要探讨的问题。注重英语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每一位英语教师的职责。

一、正确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显得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另外,笔者在实践中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范读,引领语言情境

小学生普遍善模仿,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可听可看,就显得更为真实,更容易亲近与学习。教师范读时,学生边听边想象,教师读得有节奏、婉转、动听,学生会很容易进入语言的情境。如:五年级第二学期 Lesson 4中的“A baby panda”,教师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时不时还结合短一些形象的动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读到“What animal is it?”教师托腮做沉思状,“Oh,it's a baby panda.”教师又兴奋地拍一下手,“The children ar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aby panda.”教师随文招手。这样的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相反,教师的朗读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朗读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三、巧用“优生”,创设语言氛围

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科代表以及朗读能力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可以有效带动班级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之间的朗读竞争力。课堂中让“优生”多表现,一方面让“优生”的朗读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为英语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无形中也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读好英语的信心。特别是女生朗读能力普遍优于男生,在平时的小组朗读和配对朗读安排中,除考虑优劣生的互补外,也要适当考虑男女的搭配。这种朗读分组的安排,使学生间有商讨、有竞争、相互取长补短,省时又高效。平时的早读课也可以让“优生”领着大家一起练读,增强英语语感的同时,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学在一起,乐在其中,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四、游戏竞赛,增强语言情趣

游戏是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游戏教学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在练读主要句型“What’s it like?”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猜猜老师喜欢的动物是什么。What’s it like? 我随之展示了很多动物造型,但画面上出现的玩具小猴造型特别可爱、夸张,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思考,无须点拨,一切都已水到渠成。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认读词句的比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让学生比赛读某个英文片段,看谁读得生动、传神、有趣,然后教师为学生打分或发给小奖品。这些竞争的小游戏,使学生不能开小差,学习效率自然高,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不断练习和认读主要句型,既达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朗读能力。

五、用“心”读,用“心”听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口、眼、耳与大脑并用。学生最初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逐步达到“口到―心到”。

六、多种形式的课堂朗读训练,带给学生无限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方式。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4

关键词:朗读能力;定调;感悟;传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许多教师阅读教学的主流。教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感受体验与大家分享,以此共勉。

一、以文定调,走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认真分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悉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我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概分为三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1.童话和寓言

童话、寓言都是现实生活的间接反映。教学这些课文,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激活学生的想象,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饿是什么感觉。我先让学生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学生就能感受到那时的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同情之心,用低沉、伤感的语气进行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

2.写景类文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庐山的云雾》《锡林格勒大草原》《桂林山水》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自然的美。如,教学《山海关》一课时,我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介绍课文结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这一声惊喜的赞叹,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为全文奠定了激昂的情感基调。文章接着写山海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文章最后一段则是尾声,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接下来学生也用激昂的语气朗读起来,教室里书声琅琅,全文好像一首激昂的乐曲,节奏连贯、紧凑、流畅,一气呵成。

3.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富有音乐性、节奏性和情感性是最适合学生朗读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先让学生明白所学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节奏等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如,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我先谈话导入:有人说离别是泪;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情;更有人说离别是诗。师生齐背《赠汪伦》,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次感悟、品味一首描写离别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为古诗的朗读奠定了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基调。

二、以读感悟,悟中促读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悟中促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教学《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时,我把朗读贯穿整课堂,指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的意境。当一个学生朗读“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这句话时,读得不到位,我就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让他试着再读,我说:“摸呀?这么容易就能摸到吗?那该怎么读呢?”他马上领会到了,读得慢些;我接着说:“摸到了赶快捉呀,鱼早就跑了,该怎么读?”读得快些;“可是鱼太光滑了,吱溜一下跑了追呀,你心里着急该怎么读?”读得急切些;“太快追不上怎么办?堵哇,又该怎么读?读得焦急些。在我的指导下这位学生准确地把握好感情基调,把这个句子读准确了,然后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就这样,学生为了给生病的老师抓鱼而不顾一切的爱老师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读这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摸到鱼的欢笑声、叫喊声、水花的声音……是呀,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那不就像一首歌。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那句话,读得过程中学生的朗读热情空前高涨,不仅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还感受到了这里面包含着他们童年时的那份快乐、高兴、欢乐……真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悟中促读,读出了真情实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透过字里行间悟出其中的情感,从而在朗读时激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例如,我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的第9~11自然段时,首先引导学生从“他会说我什么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几个问句中去体会桑娜当时思绪万千、忐忑不安的心理。指导学生朗读问句,读得时候要读升调,句末要向上扬,自然而然学生就把桑娜当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出来了。然后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去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如,第一个省略号:“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桑娜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明明知道丈夫养活五个孩子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这个省略号学生谈得很深刻:表示桑娜已经下定决心,只要这两个孩子能活下去,她挨打也值得了,甘愿做出一切牺牲,愿意承担一切后果。这由矛盾到平静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她对西蒙一家的关心和她善良的品质。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省略号表示了桑娜思绪的断断续续,读时中间应稍有间歇;有三个带叹号的短句,要读降调,句末向下降;读“够”“受”“揍”等都要读得稍重,加以强调。学生读着、读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一个充满善良、母爱的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穷人的美丽心灵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方法。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就成了必然趋势。同样,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已成为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年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学法指导的探索。

一、着力培养阅读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的“良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的“益友”,讲台上是“良师”,讲台下是“益友”。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善于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了解学生的困难。通过这些努力,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隔阂,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期盼感。阅读可以让孩子们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学习之路,可以让他们默默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更可以让他们获取智慧经验,并体验情感过程。

二、精心研读文本

教师精心研读文本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只有精心研读文本,才能领会编者的意图,领悟教材的内涵。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深入理解教材,自由驾驭课堂。纵观众多优秀教师的课,无一不是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而且,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精心设计教案,才能在对话时恰当引导学生,才能在总结中提升文本内涵。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他站在何种角度设计教学预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无论如何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也一定会有所得。如果仅站在老师如何教的角度设计可能使教学有序进行的教案,那么学生与教师真正的收获就很有限。其次,一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多少,将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也决定他在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角度。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解读文本尤为重要。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之母,良好的阅读习惯终生受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由实践积累巩固下来的阅读方式、方法、程序等的通称,即适应阅读需要的熟练的行为方式与思维定式。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见到喜欢的片段有了临触发的感想就及时记录下来,或摘录感受最深的语言文字制作成小卡片放到自己的收藏夹里,方式可以自定,经常如此就可以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在保证阅读时间的基础上保证知识的吸收。

四、巧妙设计主问题

要巧妙设计的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发全体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它的作用之一是引领学生的活动。巧妙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巧妙设计的问题会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五、读与思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阅读的双翼,可以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小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探究、品赏、评价等方式进行思考式阅读。“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阅读反思的开始。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深入探究、思考,使冲突解除,认知达到平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视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历经中总结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探求新知。

可见,学法指导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科学的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可贵的精神财富。

七、恰当运用多媒体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学新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和体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逐步跟进。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立足在文本基础上的。

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老师要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文字,与文本不断对话,因此不可能脱离文本教学,而文本常常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集中展示,才方便操作。多媒体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展示语言文字也好,展示课堂任务也好,再也不用拎着一大堆小黑板进教室上课。

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利用多媒体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进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才能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八、夯实每个环节,积累学习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指导范文6

关键词:指导 阅读

阅读从形式上看只是读,但读的能力又来自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不会说就谈不上读,不会听就读不好,不会写,读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提高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语文能力的高低。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没有理由不好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多年来,我从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寻找阅读教学的科学方法初步总结归纳出“四步法”,它是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四个步骤,现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通读总览

根据认知规律,对一个新东西的了解总是由浅入深的,因此阅读课文首先要总览,即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这一初始学习阶段,最好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完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以鱼,只供餐饮之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在预习中应指导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达到总览的目的。在这一学习步骤中,要让学生提前借助工具书或上网查找自学生字词。在课堂上,要默读全文,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教学选读课文《小珊迪》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聆听这课的朗读录音,在教学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思绪带入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思维活动,学生似乎看到了一个穿着破衣服,光着脚,在街上乞求人们买火柴的贫苦孩子。同学们似乎听到了小珊迪乞求那位先生的话语,学生的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阅历浅,年龄小,对课文不太理解,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适时点拨,但不宜过多。如果过多了就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自学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将不理解的语句划下来,以便老师在课堂讲授或讨论中解决。

二、阅读深思

阅读的大忌是不求甚解,阅读教学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不懂装懂,教师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必须让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来将课文学深学透,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对文章细读深思。细读就是将课文的字、词、句、篇详细地读,甚至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对高年级学生,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语段的字面含义,而且还要理解深层含义,也就是说,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显性意义,而且还要使学生通过表层看到其隐性的更高更深的含义。所谓细读,就是要求学生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有较深刻、较全面的理解;深思即对文章重难点字、词、句要深入思考,一般可指导学生按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也可根据内容自行理解,不一定拘泥于参考书或课后题的内容中。让学生细声朗读,是最常见的一种阅读方法, 在细读过程中去深思,去体会文章的意境。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最后3个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看朝鲜亲人,让我们在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个片段语句精短,感情真挚。通过大家富有表情的阅读,可以把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心情进行充分体会,让大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感人肺腑的送别画面:志愿军战士个个把身体伸出车窗外,满含泪花向送行的人群告别;朝鲜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紧跟列车不停脚步,向战士频频招手…….通过学生的细读,中朝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结下的深情厚谊便不难理解。

三、品读领悟

正因为有的文章其内涵比较深,因此需要指导学生仔细品读才可真正领会,才能领悟其写法的高明。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结尾,“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红”、“灿烂”、“金色”、“锈”和“光芒”几个词的联系认真品味,就可体会作者在结尾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留下的不只是“长满红锈的鱼钩”,更重要的是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课文中有些语句归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让学生进行品读、深创、咀嚼、探究、领悟,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朗读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