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86-02

建筑学是关于建筑及其环境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具有技术和艺术两个属性。建筑创作是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创造,不论是人文层面的建筑学,还是技术层面的建筑学,其本质都是创新。近年来,中国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建筑设计竞标机制,打破了建筑师既有的思维模式,增强了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由市场竞争主导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功利主义驱动的结果,而非创造性人格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建筑设计的创造性这一问题,需要从建筑教育入手,探求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高等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从1896年F Galton 对天才人物所做的智力研究至今,“创造性思维”一词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和认识往往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性、状态性和结果性三方面入手。综合国内外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认识,可以将创造性思维概念的界定为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2.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与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品质都有重要关系。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或抑制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作为个性品质内容的耐心、恒心、好奇、自信、独立等个性特点,本身就是创造性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在发掘学生创造性潜能、影响学生创造性发展方面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产生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环境。这些环境不管是在物理属性上还是在心理感受上所传达的情境都应该是积极的、宽松的。其次,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从教育观念出发,注重学生个性的自主性展示以及独立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最后,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丰富其想象力,鼓励求解的创新性、多样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扩散思维训练、异同转化思维训练、思维定式弱化训练、想象力思维训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建筑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

1.设计选题落后,导致惯性思维和模仿主义。一方面,主流建筑设计教学采用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选题模式,往往是题目类型、建筑规模的简单变化,学生在面临新的设计题目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机械地沿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解答,从而束缚了想象空间,致使创造力缺失。另一方面,“假题真做”的设计教学内容,导致建筑教育几十年来一些陈旧设计题目沿袭至今,像“公园茶室”“书报亭”等设计选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教学中的模仿主义与样式主义的产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易于找到相似的“先例”而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复制”,这与建筑设计的创作性特点是相悖的,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主导教学,抑制创造性思维。在影响了各国教育近半个世纪的“行为主义教育观”的作用下,目前建筑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过多把持教学。教师既是设计题目的设置者,又是设计成果的评判者,难免致使教师将自己的设想、解题思路甚至是答案影响学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少“我应该如何做”的主动思考,这与建筑的多解性的魅力特征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盲目、机械地迎合教师的审美趋向、评判标准,而缺少提出质疑的批判精神,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个体封闭式学习,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高校的学生往往具有比较内敛的性格,他们在建筑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与他人分享、交流设计的构思及创作过程。这一现象会阻碍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思维开放度的扩展,禁锢其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不利于设计中的协作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发现,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表达、喜欢交流的同学的设计往往更有创意性。

三、建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建筑设计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实问题,借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性途径和方法,下面探讨在建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塑造。

1.优化教学内容,营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创造力的维度。因此,在建筑文化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深层次理解“广义建筑学”的内涵,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学生在人文、社科、自然等方面的学习,搭建一个主次明晰、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有效的训练内容、课题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专业,强调创造性思维学习情境的塑造。正如孔子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强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除了系统化的教授知识之外,要营造宽松的、适宜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心理安全环境,给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一定的空间舞台。创新性课题是克服惯性思维、避免模仿主义的很好的途径,也是一个营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的理想舞台。国内设计院校对此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与设计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美术课或建筑初步课中增加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所占比重。尤其是一些特定主题、特定要求的空间和造型训练,开辟了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学习情境。如同济大学初步课中《如是我闻如是我画》的“音乐凝固”训练、《意大利广场变奏曲》的色彩构成训练等转译类课题和让学生设计一种使鸡蛋从三楼落下而不破碎的装置及方法的课程环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设计入门阶段用瓦楞纸板来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承载人重的实用性坐具的训练;还有其他院校的折纸建筑等一些趣味十足的课程环节等。这些课题环节都脱开了原有的课堂情境,以音乐、感受、实验等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来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再如,东南大学在中国建筑史理论课教学中一改传统的“编年史”式讲解,加入了意向设计教学,进行“理性直觉思维”的培养,以理性的逻辑分析为切入点来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学课程的主导人,教师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检查以及改正学生的错误,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与鼓励,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转而开展双向、多维的启发式教学。

作为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够接受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化教学,学生更习惯于模仿和复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统一性讲解会得到学生的普遍接受和采纳,这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是对教师引导能力的重大考验。创造性的学生需要创造性的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设计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必须要让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在建筑的“非规范类”课程的授课中应尽可能避免带有主观彩色的讲解,能够给予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应该在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的广度和多样性,并为学生提供采用不同见解、不同视角解决问题的切身体会;在建筑设计中,要提供学生阐述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机会。实践表明,这些形式会改变学生多年形成的封闭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灵感。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学术中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在欧美建筑学教学中,学术辩论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建筑学教学中这种观念更为明显。以建筑设计课为例,一边是学生对于自己创作见解的表达,一边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或批判。在激烈的辩论和对撞中,深入思考、凸显问题、激发灵感。与传统的被动学习相比,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异同转化思维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的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创造性思维品质是数学素质的基本内容。教育是否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毋容置疑的是,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谐发展的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植,就要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问题面前总是会尽量提出各种解答方案,在一个方向受阻时,立刻转向其它方向,并能在多种方案中用心寻找最优方案。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必须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作为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跃;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首先,创建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创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思考,乐于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如吴正宪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开始让学生用纸折出二分之一,有的学生折出二分之一后,又折出了四分之一,吴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实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这个创新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造。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学具,同桌合作测量,并根据数据特征,得出结论。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用“绕”的方法,有的用“围”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敢于大胆尝试,最后大部分同学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圆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即C=πd,而且也知道了“π”是一个定值,是圆周长和这个圆直径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创新。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创造性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和法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数学学习只需记忆,无需思考,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即使掌握再多的习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也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一组数据:(63,36,69,123,96,39)要学生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根据上面一些数的特征,又受到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都认为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针对学生的认识,紧接着又出示一组数据:(13,26,19,23,46,59)让他们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进行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学生一算,马上了刚才自己得出的结论。这时,学生们都有了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都想在老师没有告知结论前自己找到规律。当学生们发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生1:一个数中,如果含有3、6、9这些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生2:一个数中,只有3、6、9这些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生3: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生4:一个数如果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生5:一个数中,如果有约数3,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接着让学生根据这几种方案进行辨析,第三组的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用实例证明了前两种方案是不全面的……最后学生们在自己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范文3

【关键词】学生学习 创造性思维 自主学习

高等教育有其固定的教育模式,不过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要与时俱进,除了传授文明的知识精华之外,还要通过理解独具特色的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胜任新时代的职业要求。

一、创造性思维独具特色的特征

1.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与集中性。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从而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现实中,人们会面临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在这种条件下的决策中,创造性思维的集中性就表现出极端的重要性。只有集中才能更好地发散。思维发散了需要合理的集中。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集中--发散,发散--集中……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和分析性。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既没有某种明确的逻辑规则,也没有经过严密的推理,它总是以跳跃的方式,径直指向最后结论,它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但也可能发生错误。但直觉性的结论提出之后,仍需要用创造性思维的分析性参与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直觉--分析,分析--直觉……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和正向性。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要求在思维活动时,从相反方向去观察和思考,避免认识过程的单向性,这样往往独具一格,常常导致创造性的发现,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它往往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逆向思维的运用常常是建立在一定的正向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正向思维为基础,是很难产生逆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正向--逆向,逆向--正向……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多种思维模式的动态表现,主要体现在积极调动和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

1.创造性人才智力因素:(1)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及必要的辅助知识,并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结构;(2)能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把握事物方向,预测事件的未来及后果。

2.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1)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理想、创新胆识和创新意识;(2)创新兴趣、创新注意力、创新敏感性、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路;(3)独特个性与人格,善于发现被常人忽视的现象。

三、学生自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认真考虑社会及科学的问题。善于捕捉自己发现的所有疑问,加以记录,不断翻阅,会带来思维新启发。有些问题在课程学习时,可以请教师答疑和同学们讨论。研究问题是创新活动的萌芽和开始。

2.坚持自己的观点,发展自己的观点。人的才能的显露首先是自我努力,内因起作用的结果。而社会的认识,又受社会需求及其经济与政治规律的支配,有时我们身上某些带有伟大创新发现萌芽的东西,并不能轻而易举被社会识别,所以我们应该有创新的自信,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有心计的创新者应该明确的。

3.学生要积极地参加智力竞赛活动,参加学术讨论会、辩论会等。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社团活动、学生科技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它们都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好途径。小论文写作和小实验操作,都是创新活动的初步实践。

四、学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储存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努力掌握新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更新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2.学校管理要破除思维的禁锢。解放学生的思想,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有益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与人才考核选拔办法。改革现行考试这个指挥棒,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标准,评定学业成绩。

3.学校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要注意随时增加新知识和新思路,要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

4.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必要知识和思维方法并重的原则。努力营造适合提升学生能力和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与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启发开导学生方面。教学要有学术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科学的辉煌成就,都是多门横向渗透与交叉的结果。学校要有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相信学生是未来的创新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就奠定了提高创新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范文4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研究某种对象的一种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无数事实证明,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或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每个人在心理上有意识地强化对外在的一切都感兴趣或都不感兴趣,其结果是决然不同的的。陈景润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创造欲望,除了他自己前面所说的学校教育外,更重要的是他自身不懈的努力。因此,要培养和激发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创造欲望,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要求创造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2.主动思考

要有所创造,要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勤于思考,主动思考,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得。创造性的思想表面是通过灵感、直觉等顿悟突然出现的,但实际上它是人们长期主动、艰苦思索的结果。科学发现的无数事实都证明,只有通过长期的思索和积累,才能最终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才能达到思维的彼岸。

3.克服障碍

在这里所说的克服障碍,主要是指要克服阻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思维定势和意义障碍。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意义的障碍,使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地开展起来呢?我们认为,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功夫:

首先,要不断学习,广泛接触新的科学,掌握新的知识,为建立新的思维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的老化,知识面的狭窄,往往是造成思维偏激和思路刻板的重要原因。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使自身的创造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通过学习新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同时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去分析各种不同的问题和相同的问题,用新观点看待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设想,为解决问题寻找到新的思路;此外,扩大知识面,还有助于打破原来的狭义的、片面的观点。

其次,要有批评的精神。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意义障碍,就意味着对原有的经验、知识和观念的重新检讨和认识。在其中,批判精神是实现这种突破的必要条件。只有大胆怀疑,严谨批判,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和意义障碍的困扰,突破已有的认识局限,由已知进入未知,或把已知变为未知因素的待探索的事物。

4.掌握方法

在人类的思维中,创造想思维无疑是最复杂 、最富有变化性的。那么,创造性思维是不是真的像那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无归可循、无法可依的吗?并非如此,创造性思维活动再复杂,再富有变化,但它毕竟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正如整个人类的思维具有一定的规律,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一样,创造性思维也必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方法可依。认识和把握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并掌握一些具体的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环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有一般和个别两个不同的层次。就一般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或许有以下几种:

4.1 追踪法

所谓追踪法,就是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不懈地捕捉、追踪、思考,层层逼近,直到的解决。

4.2 类比法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同构或相思关系。从已知的事物、系统中,抽取一个或几个基本问题,并以此为指导,去思考未知事物、系统中的奥秘的类比思维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4.3 分散法

分散法亦称发散法或扩散法,它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联系它的原型及其各种变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以获得新知识的思维方法。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分散法就是根据已有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进行重组和创造,产生和获得新的信息的方法。

发散和分散思维要求人们的思维向四方扩散,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异想天开。通过思维的发散,找出新的结构,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即提供一切可能的新东西。所以,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其创造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4.4 还原法

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范文5

幼儿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一、引言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现幼儿会问很多的问题,或者就一个问题问到底。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幼儿问的问题很可笑。但是有的时候,他们问的问题,却同样难倒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甚至有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无法答复和解释。实际上,这种探索问题的行为,就是幼儿们创新意识萌芽的直观体现。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问:苹果里面有什么?有的幼儿说苹果里面有星星。原因是他们将苹果横着切,发现苹果里面的果核像五角星的样子。这与我们成人竖着切苹果的定性思维有很大的区别。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及表现

创造性思维,又叫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听讲故事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极好契机。在活动中,我针对班内幼儿喜欢讲述的特点,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留有问题或悬念的故事,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并给他们提供自由讲述的机会。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好问、好动、好强,思维不易受束缚,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觉醒时期。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的教学、游戏与生活实践中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思维的主动性。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压制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主要来源于家长的错误指导和教师的负面教育两方面。

家长的错误指导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幼儿出现“奇怪”的举动时,家长总是根据自我的认识给予纠正。家长们按照成人的思维很快给幼儿给予纠正,而不是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巧妙的顺水推舟,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委。其二,就是家长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主观设想培养兴趣爱好。不管幼儿喜欢什么,根据家长个人的主观判断,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面发展,强迫幼儿参加艺术培训活动。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一方面,家长们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发展,而是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念去实施。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功利的负面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学中依然还有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往往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教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对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评价很高。这样的教学,既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对开拓幼儿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无形的障碍。

四、教育对策

幼儿的成长环境较为封闭,主要涉及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学校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敢说敢做。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家长们也要加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根据幼儿兴趣爱好适时进行辅导和加强。

1.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教师只有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创造性思维。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核心环节

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要素,动手能力就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思维确实和手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的习惯,自己整理玩具等自理能力。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提高技巧,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锻炼手、眼、脑的高度协调能力。总体来讲,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及时发散引导和总结是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当孩子在活动中有创新的意识和举动时,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夸奖孩子的求新求异的想法和做法,老师的肯定能大大激发孩子的热情,对他们微小的创新意识起到保护和激励作用。我们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将这种教育观念融入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提倡大胆想象,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

4.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外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幼儿各种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纽带,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平时多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参加一些学校活动,让他们学习一些指导方法,发挥家庭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的潜力却使很大的。幼儿时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广大幼教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计划,充分让幼儿自由活动,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我们要善于启发幼儿的创造萌芽并扶植和保护好。

参考文献:

[1]程立新.浅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3).

[2]卿忠.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3]沈洁云.浅谈如何培3~4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

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范文6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