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1

【关键词】庐山;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庐山旅游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其发展逐渐趋于缓慢。庐山旅游经济需注入年轻的、新的活力,以期继续快速长远地发展。庐山山麓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为其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至今尚未进行全面系统地开发。因此进行庐山山麓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庐山山麓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田园景观

庐山山麓田园景观主要是特有的富有农村生产生活气息的自然风光。田园风光洋溢着浪漫的色彩,苍翠幽静的田园让人心醉神迷。行走在山间田野,满目丛林、鲜花、碧草、绿野。山野里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或金黄色的油菜花海,各种树木点缀其间。田间小道两旁长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给人以和谐的自然美之感。零零散散的村落半掩在绿野里[1]。

2.庐山土特产

庐山土特产有庐山云雾茶、石鸡、石鱼、石耳,还有庐山鲜笋、湖口糟鱼、桂花酥糖、桂花茶饼等。特产的开发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特异性的主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农家饭”以当地风味为主,再加上特产菜肴更加会让游客赞不绝口,增加游客的回头率。

3.庐山温泉资源

温泉是庐山较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庐山温泉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30多种,泉水无色、透明,水温在68℃到72℃之间,是祛病、沐浴、保健和特种养殖的优良用水,素有“江南第一温泉”之美誉。庐山温泉早在晋代已是中国著名的医疗温泉,主要温泉旅游景点有龙湾温泉,阳光温泉,天沐温泉等。

4.庐山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有:⑴刺绣,在近代和现代运用彩色丝线刺绣,图案和做工都比较细致,针法变化较多,色彩绚丽,民族特色鲜明,针法有珠针、挑花、纽花、贴花等。⑵泥塑,亦称“彩塑”,造型生动逼真,工艺细腻,色彩大多用传统色,如黑、蓝、红、白等,出现最多的有泥塑脸谱。⑶根雕,主要采用深山的崖树虬根,断涧的柔枝曲藤眉原料,利用其天然造型进行加工雕琢,按照“古、峭、奇、绝”的构思进行制作而成。⑷雕刻,在金属、石、木等材料上雕琢装饰性花纹及书法。古代以木雕和石雕为主,多表现在粱柱、床架、门廊、箱柜及墓碑之上,图案细密秀丽,别具风格。⑸纸扎,大部份以灯彩、动物模型及“灵屋”出现,古代民间盛行的龙灯、马灯、船灯及宫灯多以纸扎为主,具有透光性好、色彩鲜明的特点。⑹剪纸,剪纸在民间历史悠久,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多见于婚寿喜庆的窗花、门贴等[2]。

5.庐山渔业文化

庐山山麓濒临鄱阳湖,渔业文化深厚,渔业文化开发潜力非常大。根据庐山渔业文化,各个农庄通过出租渔具、渔业设备,“出租”鱼农,让游客直接参与渔民的渔业活动,这是水体资源开发的最佳方向[3]。

6.休闲农庄

庐山地区休闲农庄有:⑴农家乐餐饮,以农村特有的土色、土香、土味为特色。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等,游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馈赠。门前水库放养天然淡水鱼类,可垂钓休闲。餐饮配有山间野味和本地乡土野菜,可调制出独特的乡村美味,吸引来客留恋往返。⑵农家乐果业蔬菜生态采摘园,利用周边的山林种植果树,以早熟梨、杨梅、橘子、桃子为主,并配以野果。利用山地种植农家蔬菜,游客休闲之余,可以亲自采摘品尝。⑶家禽散养园,利用餐饮区后面的山林资源,散养老母鸡、鸭子、鹅等。

游客可以品尝鲜活、正宗的家禽及野味,回味无穷。⑷农家乐休闲娱乐区,丰富游客玩的内容。

二、庐山山麓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1.庐山山麓大量乡村旅游资源尚未开发

庐山大量乡村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大型景区内部乡村旅游开发部分,处于附属地位,开发层次很低,且大部仅停留在观光水平。旅游的季节性使这些资源的利用时冷时热,严重影响了这些资源的长远开发利用。同时,大型景区外部乡村旅游资源分布于山麓的其他地区,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未形成规模,因交通条件差、资金限制、政策不支持等原因许多尚未开发,造成了乡村旅游资源“浪费”的现象。

2.庐山山麓乡村旅游的开发“散”、“乱”

庐山乡村旅游开发只存于小农庄,小饭店,投资分散,规模小,因而大都存在很大的发展局限性,继而影响到长远发展。而武汉木兰天池起初也是个小规模乡村旅游景区,但是项目开发设计好,因而不断的有资金合并注入,故而它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终于发展成为大型乡村旅游景点。因此庐山山麓应做好乡村旅游规划,集中投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以期引进更多的资金[4]。

3.庐山山麓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性小、同质性高

庐山山麓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旅游活动的设计特异性小,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导致游客到“这家”就和去“那家”一样,让游客失去了新鲜感,而且增加了农庄之间的相互竞争。“农家饭”是乡村游特色之一,但是很多农庄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从城里生意人手里进口“农家饭”,很多游客“跑”大老远来吃农家饭,结果吃得是自己的家常饭,让他们误解了乡村游的乡村性[5]。

4.庐山山麓乡村旅游开发的行政管理问题

庐山山麓分属星子县、九江县,庐山区管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乡村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民风民俗的挖掘等地方旅游政策不尽相同,因而在行政分区内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各有千秋。行政管理上的分区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不良竞争,导致一些乡村旅游资源盲目开发,浪费乡村旅游资源。

三、庐山乡村旅游开发原则

1.主题设计特异性原则

乡村旅游的特异性即乡村性质,城市里喧嚣繁杂,城里人见多了“现代化”的东西,因此在改进旅游基础设施时尤其要注意防止过于现代化,并且避免对“乡村性”产生不利影响。要做到让天然的溪水流过园地,弯曲蓄水,小桥流水。用水的灵动创造各种各样的玩水乐趣。乡村旅游主题设计应区别于日常生活,乡村休闲是有别于城里人日常生活的另类体验,它的内容有必要区别于城里人的日常生活,只有那些城里人平日生活所无法切身体验到的活动才会有吸引力[6]。

2.参与性原则

在主题上为游客参与提供必要的“设计缺口”,让休闲者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体验式旅游区别于日常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游客的积极参与。如果游客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无法真正留住游客。最好的主题设计就是让游客主动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的被人领进来。乡村旅游休闲活动的本质就是要产生较为自由活动的空间,使游客能进入暂时忘我的游戏境界。居民的都市生活空间往往是有功利性的,而乡村旅游则是一种娱乐空间,游客可以找到孩提时的快乐[7]。

3.自然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应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乡村旅游的建设材料应取之于自然,通常用农民自己生产或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如木头,砖块、稻草、麦秸、芦苇等,即使被毁坏,还可以再回收,不至于污染环境[8]。

四、庐山乡村旅游产品设计

庐山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可以分为观光型乡村游、体验型乡村游。

1.观光型乡村旅游

庐山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山麓景点开发的亲近自然、感受农村生产生活气息的旅游活动。游客游览田园景观,如油菜花开的季节,城市的游客往往陶醉在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里心怡神往。参加简单的乡间劳动,满足其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9]。

2.体验型乡村游

庐山山麓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体验旅游开发(下转第166页)(上接第163页)种类多样。

⑴田园采摘,如狮子洞草莓采摘,让游客们自己采摘草莓,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之后的喜悦,分享劳动果实。这种旅游产品非常适合家庭旅游、都市白领和青少年等旅游者。

⑵九江渔业文化体验游,各个农庄通过出租渔具、渔业设备,让游客直接参与渔民的渔业活动,这是水体资源开发的最佳方向。庐山山麓乡村游主要是农庄垂钓、荡舟捕鱼、摆渡等渔业乡村游[10]。

⑶登山游,如好汉坡登山、天花井森林公园登山游等。

⑷制作工艺品,让游客学习民间工艺,亲手制作工艺品留念,比游客买意义更大。可供开发的民间工艺有刺绣、泥塑、根雕、雕刻、扎纸、剪纸等。选择易学的手工艺,让游客短时间就能“买到”自己做的纪念品。体验乡村游还有泡温泉、野地CS、采摘活动等。

庐山旅游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开发,山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山下相对落后,产生了山顶与山麓的差距。开发山麓乡村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山脚下旅游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山顶分流,保证山顶游客在其承载范围内,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2.

[2]夏林根主编.乡村旅游概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20.

[3]何丽芳著.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100.

[4]蔡碧凡,夏盛民,俞益武编著.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60.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2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 文化资源 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资源指的是对游客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文化,包括地方性的历史文物古迹、特色村落、丰富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手工艺术以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等。游客对乡村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游走于乡村历史古迹、体验乡村日常生活、感受乡村人文情怀等方式实现。由此可见,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中比较有特色的个性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业中的价值所在,通过对乡村旅游业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探寻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资源价值在我国乡村旅游中应用的体现

我国乡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等。这些文化资源或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体验,或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当前文化资源价值在我国乡村旅游业中的应用划分如下:

按文化资源区位状况划分:景区边缘型,主要是指依托知名景区的知名度展示特色;城市周边型,主要是指利用浑然天成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环境来吸引游客前来游憩度假;边远型,主要是指将传统文化特性和村寨风光相结合所形成的乡村深度旅游体验型产品,让游客体验返璞归真的传统文化情节。

按乡村旅游对象划分:民俗型,主要是指以传统的民族风俗为旅游对象,通过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活动,达到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发扬的目的;田园型,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方式;居所型,主要是指以建筑形式和聚落形态为旅游对象,主要表现在聚落景观类的建筑形式;复合型,复合型旅游对产品的文化内涵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将传统文化增加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当中,才能形成复合型的经济效益。

文化资源对我国乡村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正面影响。文化资源的应用价值可以使乡村旅游业在内容与形式上得到多元化发展;借助文化资源,乡村地区的知名度得以提升,并且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一些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的文化资源在经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后,可以为外界打开一个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窗口;文化资源使游客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根植所在,从而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负面影响。旅游开发者对乡村旅游文化的狭义和片面的理解给我国乡村旅游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开发者急于求成,对文化资源开发过度,使得乡村旅游项目过于趋同化和商业化;多数乡村旅游地对原生文化资源保护不当甚至破坏严重,使得乡村文化的乡土性逐渐萎缩,直至消失。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业现状分析

经营者对文化资源价值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导致乡村旅游的经营范围受阻。乡村旅游地的农民,经营观念处于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状态,这就使得我国广大农村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乡村文化价值也未得到提升。加之我国的乡村旅游模式仍局限于以观光旅游为主,采用农业观光、果园采摘和农院居住等形式,文化内涵不深厚,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狭窄的旅游经营项目尚不能满足游客对独特自然生活和人文活动的体验与感受的要求。

受城市文明的冲击,乡村旅游业的商业气息过浓,导致本位文化产生变异。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不少农村地区开发后的文化资源形式与内涵相互分离,甚至背道而驰。乡村旅游业的商业气息过浓,文化资源中所蕴藏的风俗、信仰逐渐淡化或消失。有些农村地区出现旅游开发过热、过度等情况,“千村一面”、“洋村庄”等现象使得开发流于表面化和趋同化,更有质次价高的旅游纪念产品充斥市场,这些都使乡村的本位文化产生变异。

对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整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开发项目。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被开发利用,只有那些真正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并容易转化为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资源才可以被开发,并有可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具体实践中,很多经营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准备,文化资源在开发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整合。从资源整合上看,开发者没能提炼出具有广泛影响、深入人心的文化精髓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象;从开发利用上看,目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呈现分散无序的状态,开发的项目大部分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形成与乡村旅游产业相配合的文化品牌。

对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意识缺失,造成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阻。只有在良好的传承保护机制下,文化资源才可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而大多数乡村旅游开发者并没有把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视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树立起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一体化的观念,没有意识到旅游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些因素使乡村旅游业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面临枯竭,从而使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阻。

我国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用法制规范市场秩序。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占总数10%左右乡镇没有文化站,不少乡镇文化站被挪作它用,村级文化设施更是几乎为零,这无疑极大地妨碍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政府应发挥其在推进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保护纳入到农村整体建设规划当中去。乡镇文化站或者文化服务中心对农村文化的辐射作用非常大,要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互动专业户等,使文化真正扎根村落,深入群众。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培养传统民间技艺的接班人。

在文化保护方面,在制定相应的法律基础上,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在对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还要聘请相关专家对其项目进行评估,防止出现随意开发,破坏文化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制定《文化市场管理与文化产业促进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市场的良性运行。

“以人为本”增强农民在文化资源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角”,因此,要达到文化因素创造性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就要确立当地居民在文化资源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就是要通过文化类合作组织,让农村文化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广泛参与文化创新,进而提高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的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当地的人文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展。

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并存,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各地农村应该本着“妥善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依据本地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开发能力,导入产业意识,引入创意,选择适合自身的最佳的发展路径。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实现城乡人才的互动,让农村的民间艺人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对农村艺术进行重点扶持,让富有民族特色的绝艺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收集、整理、传承工作,通过相应的鼓励政策让相应专家或者文艺工作者深入到乡村基层,深入对民间技艺调查研究。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自主创新精神。以陕北安塞县为例,安塞县在当地文化开发过程中,以节庆活动为切入口,突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风俗特色,重点打造了安塞腰鼓、陕北民歌、陕北剪纸与农民画等一批文化品牌。此外,安塞县还借助文化品牌效应和旅游开发双赢的良好局面,适时实行政策引导,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高民间文化艺术品味,打造民间艺术精华,从而使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转化成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3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概述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生态旅游的资源应该侧重其生态性以及原始性,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应该要将其和传统的旅游资源区别开来,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资源都还没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所以本文中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也只是做一个大概的描述和总结。目前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别,第一种是自然型,主张自然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华斌,自然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内容是维护自然生态的系统,对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旨在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旅游的有各类自然动植物园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等等。第二种是自然人文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张建萍、杨桂花等人,自然人文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利用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美感来吸引游客。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由于对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因此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也多种多样,大多数学者都是参考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相关政策来进行的。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将其划分为观赏型、民俗型、探险型等等六类,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具有局限性,因为大多数生态旅游资源都具有多种类型的综合特征。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成机理来分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原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即是由大自然天然生成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延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指非自然生成而是靠人工干预而成的生态资源,比如人造湿地、历史文化遗产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标准化原则,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我国各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标准来进行评价的;二是实事求是原则,这个主要是说要从当地的生态资源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各相关学科比如地理学、民俗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既不夸也不贬,科学的解释生态旅游地的内容、属性、形成等信息;三是动态发展的原则,因为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生态旅游资源也不例外,所以在对其的评价过程中应该考虑其动态发展的方面,才能更好的为生态旅游地的空间布局提供控制和调节的依据;四是全面系统的原则,因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繁多,其展现出来的功能和价值也是形式各样、层次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在评价中应该全面进行系统的评价,综合衡量资源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所处的外在因素,才能准确和客观的反映资源的价值;五是综合效益的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是为了对其开发和利用的,也就是说要获得一定的效益,获得的效益不能只是经济上,还必须包括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开发和评价生态资源必须考虑其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是对于生态资源用具体数值表达出来的计量方式,是由很多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而组成,构建出一个层次有序的体系结构,用于对生态资源的综合价值评估。评价体系是根据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指标结构进行分层,一般分为三层,最上面的目标层,目标层下面是准则层以及子准则层,最下面的就是指标权重层,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旅游,其目标层就是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准则层就是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和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人文景观资源,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人文环境资源,最下面的指标权重层就是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各项具体的指标。

(三)评价标准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资源分布、调查与评价》的标准中,生态旅游资源根据其分类的各项因素比如可视因素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种类、生物多样性、资源季相变化、民族文化、珍奇度等,可感觉因素中的大气环境、声环境、负离子浓度、气候舒服型等以及生态旅游中的价值因素中的开发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对于这些因子根据向量计算进行相应的评价得分并得出对于旅游地综合的评价和划分等级。根据评价标准的赋分总值和综合价值,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第五级生态旅游资源是最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被称为特品级生态旅游资源。

三、总结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4

关键词: 惠州;人文资源;开发

一、惠州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惠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有“岭南名郡”之称。秦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4年设南海郡博罗县,惠州地区属博罗县的一部分。公元591年隋在惠州设循州总管府,从此惠州成为东江流域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

(一)平海古城文化

岭南古城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古代的县、郡、州治所所在地,如河源的龙川佗城、广州的南越古城、肇庆的端州宋城、潮州的府城、茂名的信宜镇隆古城、湛江的雷州古城等。这些古城一般都有较为久远的历史以及厚重的文化沉淀。另一类是明清时期为防御海盗、倭寇所建的所城,如有“两广门户”之称的深圳新安故城和大鹏所城、惠州的平海古城、饶平的大埕所城等。

(二)双月湾

双月湾风景区位于惠东县平山镇境内,是南中国最有特色的海湾之一。沙滩分向南及向北两边,分别长8公里和10公里,中间由水道分隔。这种地形在地理学上称为连岛沙洲。风光旖旎的巽寮湾与平海湾、双月湾、长沙湾一起被美誉为“东方夏威夷”。在双月湾,入海200米仍可直立行走1两个半月型的海湾背向而歌,所以称之为双月湾。巽寮湾、港口双月湾、平海南门海湾等稔平半岛区内的主要景区、景点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了惠东“蓝色”滨海旅游。双月湾的夜色则是另外一种美,两侧的阑珊灯火犹如星空倒置,人们在这里进入了色彩斑斓的三维空间。她的左侧是大亚湾,性格温和静如处子:她的右侧则是喜欢翻波戏浪的红海湾,同一海域的两处海湾就仿佛是性格迥异的双生胎,别有风趣。

(三)秋长镇

秋长镇会龙楼,是一座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客家古建筑回垅屋,也是一处对革命有着重大贡献的革命旧址,她不但有着深远的革命教育意义,而且有着浓郁文化色彩,因而游览价值较高。

(四)雍容静秀的古村

皇思扬村,距惠州市57公里,距多祝镇1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已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雨砥砺,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它最为鼎盛的时期。黄沙洋是最早的名称,因村所处的具置是西枝江南岸一片黄沙即“下洋底”旁边而得名。皇思扬古围村原名黄狮村,又名黄沙洋,是一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围村,至今仍保留着占地20多万平方米,建于明末清初,以“武魁楼”为代表的数十座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它既是一个具有防御进攻军事功能,又是一个具有东方传统居家生活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在建筑结构和建筑布局上具有深厚的岭南客家风情,还保存有御赐牌匾、圣旨等珍贵文物。

二、惠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尽管惠州旅游资源多样,依托发达的地区经济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总量,为惠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充足的客源市场,但是惠州旅游发展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并未真正成为惠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惠州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惠州旅游的问题凸现出来:很多优质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保存完好的木村古镇,大部分没有开发或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惠阳秋长镇的将军故居,虽历经百年,饱经战乱,仍保存良好,具有极大旅游开发价值,但因地处市郊,旅游线路设计不甚合理,每年接待的游客也极其有限,对惠州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限制[5]。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让游客耗费很长时间,沿着漫长的山道而行,到达时却发觉仅有一座凉亭,周围一片荒山野岭。以上都是严重的制约惠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推进惠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明确认识,提高定位,将旅游业作为惠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开放市场。积极吸引外商和国内大集团、大企业、上市公司等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对平海港口双月湾、稔山阿婆角、盐洲红树林的合理开发,进一步完善金融街旅游大项目的配套功能,打造以阳光、沙滩、海浪、海岛观光、渔村文化为主题的滨海悠闲旅游;开展惠州历史文化寻根游,以高潭中洞、多祝皇思扬古围村为主体,大力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加快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升级改造,使其旅游功能更趋完善;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做好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名人故居等乡村旅游资源的普查和分类,保护性开发一批古村落,统筹规划。

四、小结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5

文章以凉山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为例,分析乡村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凉山的乡村旅游产业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实现新村新寨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成果卓著并独具特色,抓住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是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和民族文化产业化良性互动的契合点,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本文将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为例进行探讨。

一、乡村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新农村建设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凉山新村新寨建设已经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但巩固和发展这一成果任重道远,必须有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产才能真正实现凉山民族地区,特别是彝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而持久,才能真正实现凉山的跨越式发展。

2.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可带来新农村建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发掘凉山各族饮食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生态文化、交通文化、医药文化、体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内涵,渗透贯穿,总结成就,弘扬优秀传统,寻找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更佳途径,以利又好又快地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将其融入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养殖种植、工艺制作、文体表演之中,使新村新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处处生机,农产品和工艺品样样特色,获得较好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又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点。

3.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凉山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凉山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多姿多彩,是彝区的宝贵资源,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发掘并扬弃继承民族文化,打造新的产业,形成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是克服地理不利因素,实现凉山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构建。凉山既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又是多民族杂居区,彝汉藏等各族团结友好历史悠久,各族经济文化交流是共同发展的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弘扬民族文化正能量,继承发扬各族互帮互学传统,发展经济和文化产业,以求更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5.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推动乡村新风新貌的变革。旅游活动是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之间的互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向游客展示民族风情的时候,外来的游客会带来一些新思想、新观念,这对于摒弃一些陈规陋俗,树立良好新风尚将有一定的作用。

(二)可行性分析

1.世界乡村旅游、国内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各级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凉山经济的快速发展等都为凉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凉山旅游从无到有,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凉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也为凉山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2.昔日多种因素制约着凉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大小凉山乡村旅游资源,难以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而今已建成上千个“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村新寨,交通、通讯、卫生、安全等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增强了的旅游可进入性。

3.凉山各族新村村容村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民居自成风格,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1+N”活动中心为游客提供了安全、卫生的旅游活动环境,具备了为游客提供食、宿、游、购、娱的服务条件。

4.新村新寨建设既是一场村容村貌的变革,更是一场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提高的伟大民生工程。“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彝家新寨建设”使民族地区乡村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取代了的传承数千年的陈规陋俗;商品观念渐入人心;各族村民也在发展新产业中逐渐获得了旅游接待技能。

二、凉山的乡村旅游产业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乡村旅游发展观应强调中国特色

受国内外“主要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市场”、“从业者界定为农户”,“乡村旅游企业规模要小”、“乡村旅游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等外延缩小化、内涵简单化的片面观点影响,束缚了凉山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和同质化现象明显。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域间不均衡现象明显

凉山存在的普遍二元经济现象在凉山旅游经济中发展比较突出。凉山州2012年旅游总收入94.26亿元,其中:西昌市旅游收入达71.87亿元,占全州旅游总收入的76.25%;其余16个县虽然也赋存着丰富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但旅游收入的总和是22.39亿元,只相当于西昌市的31.15%。达到1亿元及其以上的有普格、盐源、冕宁、德昌、雷波、会理共6个县;而收入低于1亿元的有10个县,其中火把节故乡布拖县只有0.15亿元,毕摩文化之乡美姑县只有0.31亿元。

(三)乡村旅游发展层次低

新农村建设虽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至今覆盖全州各县市的旅游市场和产业链远未形成。乡村旅游产品多数以第一个层次的游览娱乐为主,田园风光、瓜果采集等休闲娱乐项目居多,与之相应的第二个层次各项服务中,仅农家乐形式的旅游饭店业开发较好;旅游交通运输业主要集中在灵山寺、邛海等地,包括著名的彝海乡,铁厂乡等都缺乏固定的运输服务;旅游购物主要以乡村林果为主,很多特产尚未得到开发;旅行社业务很少涉足乡村旅游产业。第二层次中对旅游业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和支撑的行业群远未介入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实践中,导致凉山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复合型旅游产品较少。

(四)乡村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短缺

人才是发展一切新兴产业的首要因素。在当前国际国内乡村旅游产业向集约化、市场化、制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总趋势下,乡村旅游在产业模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和从业人员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新的人才需求。凉山乡村旅游的多数经营主角是农民,未接受过正规的、专门的培训,不懂现代经营方式、规则的比例较高,难以适应当前国际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三、实现新村新寨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发展

依据“乡村旅游资源”应界定为“乡村地域内的一切旅游资源”的观点,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表》对凉山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调研,获得的结果是:凉山拥有《旅游资源分类表》中所列的全部8大主类旅游资源,31个亚类中的30类,155个基本类型中的143类。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地域覆盖广泛、品位高、各类乡村旅游资源配套组合良好,具有整体性,市场潜力巨大,应抓住机遇发展乡村旅游。

(二)立足于实际,摸清家底,审视资源状况和资源结构,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凉山部分县由于受地理区位和条件的限制,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大力发展农村的乡村旅游,不仅能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个乡村,要依据各自旅游资源的品质,认真分析开发的前景,了解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和方法、过程,有特色的组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文化进行产业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凉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区分布相对均衡

第一,做好规划,按照规划继续进一步加大各个县市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进行环境治理、造林绿化、宣传促销等工作。第二,继续大密度的组织和举办一些乡村文化节、文化旅游节,扩大乡旅游资源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各县市的乡村旅游真正融入到凉山旅游这个大舞台当中。第三,按照项目推广模式向社会推介,项目建成后,可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服务业收入增加。逐步实现区域间的开发逐渐平衡,从而带动凉山的和谐发展。

(四)着力于凉山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改善与创新

目前凉山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出传统农家乐型、休闲农庄型、景区依托型、民族风情依托型、品牌餐饮、旅游城镇建设型、特色产业观光购物园、现代农村展示型、红色旅游结合型、候鸟型租房时养老休闲、汽车自驾游野营地型、自然山水特色酒店型等模式,但这些经营模式中的服务类型多集中于观光游览型和体验型,也有少量的养老休闲型。民族文化、气候景观得到较好利用,而更多的地文景观、水体景观、森林草原等生态景观利用程度不够,一日游游客的数量远高于过夜游客的数量,因此,尚需大力发展森林之家、草原之家、汽车营地、租赁农园等休闲体验模式。

(五)组织力量,创建科考型、修学型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凉山地质地貌、水体、生态等自然景观所赋含的科技文化知识及其附着于其上的人文内涵,设计打造科考型和修学教育型乡村旅游产品,创建教育型乡村旅游模式、农村留学旅游模式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开展深度旅游。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

宣传不仅停留在重点县市以及已经打造成重点景区的“大家闺秀”点,要创造性的更多宣传那些人们还未深刻认识的“小家碧玉”。如美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宣传中,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着力于独特品牌的宣传、旅游项目的形象策划和营销,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美姑,喜爱美姑,从而产生到美姑旅游的激情,创造旅游经济效益。

(七)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和异质性

充分利用凉山各类乡村旅游资源配套组合良好,具有整体性,各地乡村又有地域特色这一特征,设计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既强调“一村一品”“一沟一色”,也注重多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八)加强凉山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

组织人力对凉山乡村旅游的人才状况进行分类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按不同层次用不同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其重点一是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因地制宜的创造乡村旅游产品;二是培养旅游从业者的现代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以热情和诚恳吸引游客;三是乡村旅游服务技能的提高,引导更多受过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型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创业活动,帮助他们熟悉各个乡村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特色景观,气候气象、风土民情各方面知识。在培养方式上采用“请进来”,即请旅游主管人员、职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外地成功企业家等帮助培训,可采用“走出去”,即分期分批的组织乡村旅游从业者到外地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取经。

(九)大力发展凉山乡村的生态旅游,合力推进凉山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原始族自然资源进行最大化的保护。尤其是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要按照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原则和符合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以开发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良性循环,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效益、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将凉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融入中央“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十)继续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大凉山彝区的旅游可进入性

参考文献:

[1]陆铭宁.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J].人民论坛,2012.11

[2]陆铭宁.彝汉餐饮技艺互补促进凉山新农村旅游经济发展[J].北京农业,201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科技厅2014年度科技计划课题《彝家新寨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化研究》(2014ZR003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6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人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怎样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呢?笔者从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开发的主要模式、开发的可持续性来谈谈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以农家乐、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是“十一五”期间不少地方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下列一些模式:

(一)度假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二)森林公园模式。对于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三)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四)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Q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五)农业公园模式。按照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六)租赁农园模式。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七)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许多大小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八)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九)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有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十)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十一)教育农园模式。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农业博物馆,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介绍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农业生产工艺技术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到农业建设的热情。

三、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乡村地域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所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所以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景区对游客有持续的吸引力,必须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生产性、纯真性的特征,所以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保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品特色,突出开发主题。要分析资源特色是否符合休闲市场的需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在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时候选出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垄断性产品,将特色化和主题化理念贯穿于产品开发始终。

(二)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要充分挖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为产品赋予新的特色,不断创新。

(三)开发体验产品,提高体验价值。开发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综合体验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