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1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学校的实验平台、校内渔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部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借学校和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的东风,整合学校与学院资源,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水产动物营养实验教学平台、水质环境实验教学平台、组织胚胎实验教学平台、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平台、微生物与水产病害实验教学平台,并规范了各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各项制度即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固定资产使用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须知、仪器药品保管领用制度、仪器设备报损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毕业实习工作制度、科研教学借用仪器制度、精密仪器使用规则、实验考评制度等。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和实习基地各项制度等。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委员会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学生职责;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选和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专业基地的建立与管理制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基地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基地孵化车间值班制度、实习基地住宿制度、实习基地就餐制度、学习学生优惠措施、实习生考勤制度等。另外还有教学实习制度、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等。水产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度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构建为了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综合创新平台,在水产养殖专业原有的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刘焕亮、赵文、何洁等人研究,在学院一级开展的工作就是组建水产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团队及构建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每一学科课程由几门相关运行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如把水产专业相关运行课程整合成11学科课程,如水产增养殖学课程包含:内陆水域增养殖学、池塘养殖学(双语)、水簇动物养殖学、淡水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学、海藻栽培学、海水鱼类养殖、淡水观赏鱼养殖;水产疾病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簇动物疾病学、鱼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包含:水产微生物学、水簇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品检疫检验;水生生物学课程包含: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簇观赏动物学、水簇观赏植物学;鱼类学与鱼类生理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捕捞课程包含:淡水捕捞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经济植物栽培鱼类行为学;渔业管理课程包含:水族产业经营管理、水产标准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休闲渔业、渔业经济管理;生态与景观工程课程包含:水簇馆创意与设计、水簇景观生态学、水质净化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水簇工程设计、鱼类生态学;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包含:鱼类遗传育种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基因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包含: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
每一学科课程由一位老师作为负责人,运行课程则基本上由两位老师组成,这既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力量,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该课程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不同老师互相组成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避免重复能起到一定作用。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课程上组建教学团队外,另外重要的是实行导师制和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组建和运行。导师制是在2008级开始在新生入校时实行,主要是对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指定一位导师,从专业思想、学习方面、就业发展、科研实践等学生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两级关工委主要是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有一些还是同时担任学校关工委的专家。这些关工委专家在学校和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把关,成为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展开。两个方面主要是指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层次、科研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校内基地有面积103亩,其中有大的成鱼池、亲鱼池、苗种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环道及实验室与相关房屋设施,交通方便。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陆续地扩建和添置了许多循环水处理实验槽。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正式签订协议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洞庭水殖公司、东江水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市水产局等。以及多年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着深浅不同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如:湘潭水产科学研究所、宁乡水产局、常德市畜牧水产局等。教学实习层次是在校内基地和校外各实习基地及各实验平台内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专业老师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态有限公司、益华水产公司等;学校双百工程基地也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库等,每年基地都会安排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科研等活动;科技特派员基地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为加速科技下乡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湖南省及市、县都开始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挑选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的形式,进驻比较贫困或有一定发展实力的企业,来推动和加速其发展,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共有六位成员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有三位湖南省省级特派员,三位长沙市科技特派员),这样他们所联系的基地同样成为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在学校安排的地点、科研实习基地及家乡进行。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则根据情况的变化,主题和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如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和双百工程基地为主题的等等,都很好地为专业水产养殖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
(四)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创新实践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学院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而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一直都获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五)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实行了毕业论文的考核细则,在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目前还处于调查和讨论之中。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学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创新事迹。例如,2012年2009级水产养殖学生李伟在湖南澧县竹天湖渔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把渔场的卫星地图、地形图、渔场的进排水系统画出来,一一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并对鱼苗的孵化培育程序进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实习的学生将匙吻鲟胚胎发育全过程制成标本,做成ppt材料;还有几位学生一毕业就自己筹集资金,在长沙城边黄金乡一水库下方承包40多亩水面,进行观赏鱼繁殖开发、经营工作,目前进展相当不错;另外许多同学毕业实习期间由于专业技术掌握到位,每月可以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实习公司领导的好评。
(二)专业技能教材建设水产养殖专业为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针对每门专业课程都加重或重新设计了创新和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水产养殖技能学》一书。
(三)考研率、免推生近3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考研成功率达33%以上,2013年考研率达52%。自2007年学校开始实行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以来,水产养殖专业已有11位本科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只要上了分数线都会被录取,因为往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而被认同。
(四)大学生创新项目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地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而且由于选题多与专业切合很好,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成功申报的多。
(五)企业调查学院在2007、2008年对用人企业的随机调查中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也展开了调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很满意,评价很高,在知识面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方面总体评价也较高。在文化素养的各项调查中,素养较好的毕业生均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100%。近年来,水产养殖毕业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达到良好以上的毕业生均超过了90%,其它各项指标也大多超过80%。
(六)毕业学生调查与发展1.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极少数毕业生(6.7%)认为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毕业生定位、所处岗位有关。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可以通过现工作岗位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相关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企业,从事工作主要还是以营销、生产为主。这种就业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关企业的项目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联系的。2.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从图2可看出,毕业生普遍对我院专业建设评价较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都较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评价为合理或较合理的分别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从图3可知,有9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的改革措施比较得力,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仅有4.4%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
(七)就业率尽管这几年来大学生分配日趋困难,但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7%-100%间,一般每一个同学都有3-5个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在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时就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工资,开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没立即就业的,那也是因为要继续考研、手里已经有多个选择的单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选择。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资金和观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气和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政策方面来说,主要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财权等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政策、人事和财权等比较少,更不用说一个专业了。因此,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都难以开展。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学生毕业前怎样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个考核的方法和成绩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怎样与学生的毕业评价和成绩联系等,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这对后续的改革和试验很有益。
(二)资金方面在改革中许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时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资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执行,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水产养殖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因为不同的鱼繁殖和孵化时间不一致,在实习中实习内容比较难兼顾,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只能开展一类鱼的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尽管已经考虑到了气候、季节因素,但实际操作中仍然还会出现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等情况。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就是,生产实习经费和毕业实习经费近20年来都没有变化,生产实习经费为80元/人,毕业实习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时还要扣除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费用、教师指导等费用,到学生身上所剩无几。这样数目的费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适合的,但目前物价已经上涨了十几倍以上,由此可见,资金方面的缺乏是相当严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观念方面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办学就像办产业一样,办学中投入的费用要在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产出,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就像文科类专业一样,新办一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很大投入,产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策方面学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专业在培养目标、质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确保的前提下,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给予一定的自由和权限,就像目前部分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样。
(二)资金方面学校应与时俱进,增加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样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更充裕地进行安排。如学校和实习地的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专题的讲座和交流,实习学生或小组应该带着一些调查报告、观察和小实验等项目进入实习单位等。
(三)观念方面在办学观念方面,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农学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产出不能仅仅计算其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投入产出,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应用研究
1微生态制剂的研究现状
1.1微生态制剂国内研究现状
微生态制剂又叫做益生菌制剂或者活菌制剂。一般是从自然环境当中定向筛选分离而得到的,经过扩培繁殖后制作成含有大量菌体的活菌剂[1-2]。益生菌制剂不仅可作饲料添加剂使用,也可以用来做水质的调控剂,而且微生态制剂应用广泛,效果明显[3]。但是国内对于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产品质量不高[4]。这种研究状况与水品与资金短缺、政策重视程度不足以及民众对微生态制剂认可程度低等原因密不可分[5]。虽然有些菌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效,但是具体的作用机理难以深究[6];并且微生态制剂相关产业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在我国相对较少,这种缺陷限制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微生态制剂的安全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7]。我国养殖畜牧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逐步加大了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相关领域人才济济,有关学科也在逐步兴起。
1.2微生态制剂的国外研究现状
微生态制剂最先起源于日本。在进行了临床医学试用后发现,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在治疗腹泻疾病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同时双歧杆菌也具有抗衰老、抗肿瘤等多种功效。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就已经生产出许多种成熟的制剂产品。有些国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技术改造菌种的遗传基因,通过基因重组后培育出性状更加优良的菌种[8]。目前,国外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方面的技术仍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微生态制剂研究已经形成一股热潮,相信微生态制剂与养殖畜牧、药学领域等相互渗透结合,并且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提升,一定可以开发出性状更加优良功能更加强大的菌种制剂,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微生态制剂作用机制
2.1微生态菌剂的种类
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微生态制剂菌种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酪酸菌和硝化细菌等种类,这些微生态制剂为实现可持续、集约化和生态友好的水产养殖环境提供了参考。2.1.1光合细菌利用光合细菌净化养殖尾水是一种成本低廉、快速稳定的方法。它的原料主要是利用光和二氧化碳,以硫化氢为供氢体。光合细菌的营养价值特别高,它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核酸、叶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等,是主要蛋白质饲料来源,它还含有许多生理活性物质。此外它还可作为水质调节剂用于鱼虾等水产动物的尾水处理中[9]。2.1.2芽孢杆菌芽孢杆菌一般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抵抗高温、辐射、酸、碱、酶等,是一种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菌株[10]。该菌主要作用于养殖动物的肠道中,并且产物具有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且该菌对鱼池淤泥的分解效果良好,可以将残余饲料,鱼的排泄物等有机物转化为硝酸盐、硫酸盐等无机物,有效降低水中的COD、有害硫化氢、BOD以及氨氮等有害成分,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2.1.3乳酸菌乳酸菌,耐酸,pH为3~4.5时仍能生存,如它可以在胃肠系统内定植,在里面降解水体氨、有机酸的过程是通过创造一个不友好的环境来控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以此达到生态修复剂的作用。乳酸菌的能产生强大的抗菌分子,如过氧化氢、抗菌肽和有机酸等,增强了有益肠道微生物的优势,有利于防止致病菌的感染。乳酸菌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它能够刺激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T细胞系统,提高其抗应激能力。如在养殖虾体内添加乳酸菌可以改善养殖水体,增强对虾的免疫反应[11]。2.1.4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菌类,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是一种天然的发酵剂,还能提高有机物的利用率;人们通常把这种菌添加到饲料中,对养殖动物有良好的作用,它同时也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达到净水的效果。2.1.5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是一种可以将氨氧化为亚硝酸或硝酸盐的自营性微生物。实验研究证明,硝化细菌能够净化海参养殖的水质[12]。反硝化细菌由具有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组成,它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呼吸代谢可产生N2O和N2。反硝化细菌通过把水体中亚硝酸盐转变为无害的氮气排入大气中,使养殖池底沉积的有机物含量减少,有效防止水质剧变,它还具有专性好氧、依附性、产酸性、革兰阴性和无芽孢等特性。
2.2微生态菌剂的功能作用
2.2.1生物夺氧和生物屏障正常环境下肠道内的厌氧菌占优势地位,而需氧菌仅占1%,当饲用微生物添加剂时,需氧微生物可以迅速消耗环境内的氧气,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厌氧菌生长,从而维护了肠道内的生态平衡。另外,有益微生物如一道屏障,维护着生物体的正常运转,微生态群可以有序地定值于皮肤粘膜等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可对致病微生物起拮抗作用,益生菌还可在肠道内产生如乳酸、醋酸等活性物质,降低消化道内pH值,抑制有害细菌生长。2.2.2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益生菌作为免疫促进剂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13],一方面,他可以通过调节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产生肠道免疫或者全身性免疫;另一方面,它还可以通过循环刺激机体的免疫机能。2.2.3改善水体环境,消除污染物微生物制剂投放入水体后,对养殖水体的生物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它主要通过絮凝、硝化、解磷等作用,将动植物残体,残余饵料等废物,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分解为CO2、硝酸盐和硫酸盐等无毒物质为浮游植物等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浮游植物等进行繁殖,他们又提供了氧气,从而净化水质的目的,改善了水体环境[14]。2.2.4产生有益的次级代谢产物第一,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群能够产生多种酶,促进水产品代谢和发育,例如它可产生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可以降解饲料中的有机物等,有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第二,它也可以产生抗菌物质,降低肠道pH值,如它可刺激宿主分泌过氧化氢等抗菌物质,抑制致病微生物在肠道内生长;第三,微生态制剂还能提供大量营养物质促进动物生长,如类胡萝卜素、叶酸、促生长素等物质。
3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应用
3.1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现如今研究出微生态制剂在许多领域都有良好的作用,且具有无毒副作用,成本较低,不污染环境的优点,因此,微生态制剂也越来越被养殖户所接受,成为抗生素的良好代替品,应用也愈加广泛。
3.2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应用领域
3.2.1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上,利用增加水中溶氧量、使用活菌剂可改善水质等方法可以促进养殖系统中的有益微生物正常生长,将菌剂添加到饲料中,饲料的转化率、免疫力都有大大提升,促进了水产动物的生长。它不仅能提供本身富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另外有益微生物还能在代谢时还能产生调节动物肠道菌群的各种有机酸等,这有利于增强养殖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在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的同时,也具有作为免疫激活剂的功能,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参与营养竞争、分泌细菌素等毒素杀死或抑制病原菌,还能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它们还能提高动物免疫细胞的活性、机体的免疫能力。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两种抗弧菌混合成的微生态制剂还能对弧菌造成的大量病害问题进行良好的改善,对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氨氮降解率还可高达50.12%[15]。微生态制剂还具有抑制绿藻等有害藻类,防治水华,增加有益藻类的数量的作用,张韦等在微生态制剂在长丰鲫池塘藻相中影响的研究得出微生态制剂对蓝藻的抑制能达到26%以上,对绿藻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他有益藻类也有明显增长[16]。微生态制剂还能改善畜禽类产品的品质,赵永玉在实验中证实微生态制剂对提高肉鸡的机体免疫力和生长性能有良好效果,肠道中的有益菌菌群水平也随之增多。并且证明了微生态制剂有提高动物对日粮的消化吸收率等生物学功能,相比抗生素更加安全[17]。3.2.2作为复合微生物菌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微生态制剂逐渐被应用于种植业,将微生态制剂与肥料相结合得到能够增加土壤多样性、改善农产品的质量的微生物菌肥,微生物菌肥中一般含有大量高活菌,可通过高活菌的生命活动增加土壤养分、激发土壤中的有益菌种繁殖生长,同时抵制有害菌,以此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种植地的生态水平。张志鹏等研究证实复合微生物菌肥中的有益微生物对小麦具有良好的促增产作用,说明微生物菌肥对于植物也具有巨大的作用,有发展的潜力[18]。3.2.3作为水质调节剂长时间进行水产养殖会使水池底部积存很多的残余饲料,这些物质如果长时间不处理水质下降的可能性非常大,与此同时,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也被发掘,研究发现:蛭弧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等在水产养殖中对水质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能通过在水中发生一系列硝化、氧化、硫化反应,快速将水中的动物排泄物、腐败物质、残存的无法利用的饲料、有害的化学成分分解。同时罗志伟发现:微生态制剂还可以使鲤鱼的在使用药品时的应激反应减少,从而提高鲤鱼的免疫力,增加经济效益[19]。复合微生态菌剂中的有益菌群在繁殖过后能形成强大的有益菌群,防止养殖水体的持续恶化,间接阻断了寄生虫的繁殖,还能清除纤毛虫的幼虫和虫卵,从根本上解决了养殖水体的污染根源,使复合菌剂的作用能更加持久。3.2.4临床应用如今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的治疗案例也越来越多,杨晓冬等研究发现在肝硬化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微绒毛损坏严重等临床病症中,微生态制剂使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能力增强,并清除致病菌,并且可以改善肠屏障功能[20]。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疾病的机制包括改善屏障功能,调节细胞介导的和体液免疫功能,通过争夺养分,拮抗作用,交叉喂养和支持微生物群稳定性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21]。You-DongWan等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能促进轻度胰腺炎患者体内功能的恢复并且还极大的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22]。
4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4.1微生态制剂的发展
4.1.1市场需求由中经纵横市场研究得出的数据可知,微生态制剂行业整体上正处于发展期,然而当前我国每年微生态制剂的生产量和使用量还不及4000吨,按照我国目前微生态制剂市场规模进行估算后,发现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4.1.2经济效益微生态制剂在减少饲料投放量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和水产生物的生长率,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Liao等发现,抗菌多肽S100能改善南美白对虾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生长性能,因此有效提高了饲料利用率[23]。宋明等发现,用添加2%由芽孢杆菌、酵母5菌、乳酸菌等菌剂的微生态制剂饲料进行饲养,可以使草鱼肠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升高,测得草鱼的饲料转化率也随之提高[24]。如在广西助农科技的一款生物发酵饲料产品中,该产品运用固态发酵技术与大量能量和蛋白饲料结合,制得的微生态制剂饲料1公斤相当于约1.5~2公斤全价饲料能量,有效活菌数高达约200亿/克,在每吨全价饲料中添加本品1包(20公斤)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全价饲料40公斤(1包)的使用量。
4.2微生态制剂存在的问题
4.2.1制备与保存问题现在,我国缺乏对微生态制剂菌株源头性的研究,研发的菌株也较少,现有的菌种大多从德、美、日和韩国引进,进行反复扩增后再制成微生态制剂。但是菌种反复扩培后不能保持原有的优良特性。并且,我国对复合菌协同作用的研究和对相关菌种及其代谢产物在水产养殖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也不够深入[25]。因此,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掌握开发新菌种的核心技术、致力培育优异的新菌种。菌种筛选和保存技术还不够成熟。在饲料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菌体容易因温度、酸碱度等外界因素而降低活性甚至死亡。在实际应用中还要面临严格的保存环境问题,微生态制剂一般保存在干燥、低温、微酸性的条件下,保存不当会使制剂中活菌含量减少,进而降低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26]。4.2.2施用方法不当我国从事水产养殖业的人员对微生物制剂的专业知识技术掌握不足,不科学的使用直接降低了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27]。若施用时间不当,则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微生态制剂应在晴天上午施用,且施用后应及时补充增氧微生态制剂,因为微生物制剂中大多数菌种为好氧活菌,其活化、生长、繁殖都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水体中溶氧量不足会降低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28]。缺乏专业的知识技术,使用时施用剂量不达标、施用次数不当。施用活菌的数量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指标后,才能使有益菌在其中竞争形成优势。经过长期连续使用后,益生菌才会在水体中增殖成优势种群,进而发挥作用,且在使用后需要加以观察和检测有关指标;部分养殖户甚至与抗生素或消毒剂同时施用,导致大量有益菌被杀死,导致对病原菌的作用下降[29]。4.2.3行业监管缺失,产品良莠不齐目前微生态制剂行业监管力度小,缺乏行业标准。行业中部分企业呈作坊式生产。并且微生态制剂的生产过程有部分需无菌操作,但是部分企业制作工艺不规范,导致生产的微生态制剂不具备良好的作用效果[30]。
4.3研究展望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学科评价 科技查新 重点学科 学位点申报
[分类号]G252.7
1 引言
重点学科建设是促进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国对学科或学科建设的评价都非常重视,评价目的主要有3类:满足学生择校需求;为学校提高学科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建议;为政府优先分配资源与经费提供依据。目前,国外最具代表性的学科评价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自1983年始一年一度的研究型博士学科排名,评价方法包括学术声誉调查和搜集反映学科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若干项指标(如师生比、科研经费、毕业生就业率等)的统计数据,其评价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与家长择校需要。美国这种面向社会与市场的民间评价模式代表了国际上未来学科评价的趋势。国内较具代表性的学科评价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自1986年始采用同行评议方法评选国家重点学科,其评价主要目的是为政府优先分配经费提供依据。该机构自2002年始,根据自愿申请原则对全国一级学科进行评估与排行,至2009年该项评估工作已完成两轮,目的是让学校了解学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本校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其评价主体属官方或官方委托的中介机构。此外,我国也有少量民间评价机构,如《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最近几年实行的学科等级评价,每年对法学、工学等11个学科门类按A++、A+、A、B+、B共11个等级进行排行。总体上,国外发达国家学科评价起步早,采用的评价方法多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国内早期学科评价大都采用专家定性评价法;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国际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成熟以及用于评价的文献计量方法的发展,才逐步采用定量评价法,但评价指标的学科指向性不明确,学科定量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
定性法与定量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常用的定性法是同行专家评审,即通过对学者的问卷调查获得被评对象的数据。这种方法具有模糊性,只能判断学科是否达到认可的最低质量标准和选出最好的学科,无法判断学科的中间层次;同时专家评价不可避免地存在“送人情分”、“投人情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定量评价法,即通过先制定好包含一系列评价指标及各自权重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各指标对应的统计数据,采用线性计算办法得到被评对象的分数,最后按得分高低排行。定量法最主要缺点是统计数据往往来自被评学校提供的自评报告,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缺乏可信性;同时,定量法对学科结构、学科方向先进性等指标无法评价。科技查新评价学科法与以上定性、定量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定量法类似,查新评价法也基于文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检索与对比分析技术,将检索出的同行密切相关文献与被评学科的研究特色与新颖之处作对比分析,并作出定性评价的查新结论,为决策人员评价被评学科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重点学科规划与立项方案的制定方法主要是结合国家、地方的重大研究方向和计划,组织有关专家对候选重点学科及其研究方向等进行综合评价。然而,在这些评价资料中,缺少由第三方(科技查新机构)出具的关于诸如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先进性、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等的评价报告,即查新报告。科技查新为学科建设服务仍主要停留在提供学术成果真实性证明与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方面。国内仅有少数文章在论述科技查新与学科馆员制度及工作的相互借鉴时提到科技查新可以为评价和制定学科研究方向服务,至于利用其评价学科建设的更多方面未有述及。究其原因,“科技查新评价高校学科建设”属文献检索、科研管理、高等教育多领域交叉范畴,研究科技查新的人往往从文献检索出发,研究内容主要限于科研项目查新。研究学科建设者,尽管有许多关于重点学科定量、定性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但由于对科技查新原理缺乏深入了解,查新评价法至今无缘深入服务学科建设评价。本文结合学科建设管理与科技查新实践,详细探讨查新在重点学科立项前后各阶段的评价作用、内容及流程。
2 重点学科立项前的评价
2.1 利用科技查新评价重点学科整体状况
重点学科立项前,一般须对多个候选学科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重点学科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工作条件、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可以利用科技查新进行评价,如图1所示:
首先,将每个候选重点学科的学科方向(或学科队伍学术成果、人才培养中研究生选题、科学研究的已有成果)主要研究内容以查新合同形式委托给查新机构进行查新。查新员接到查新合同后,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与学科建设科研人员以及学科建设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分析,提炼查新点。在查新点确定后,查新员选择需要检索的文献数据库,并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与检索词,对检索出的密切相关文献与查新点作对比分析,写出查新结论,最后提交查新报告供学科评审专家与学科建设管理人员评价该候选学科是否具有优势。
2.2 利用科技查新评价重点学科的学科方向
一般来说,重点学科的学科方向数为3~5个,但在申报立项时会有更多(称其为候选学科方向),如何比较它们的先进性和新颖性,从中筛选出正确的学科方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目前,制定学科方向的方法亦是结合国家、地方的研究方向和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对侯选学科方向进行评价。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科技分工越来越细以及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即使学科评审专家也难以熟悉某重点学科的所有领域。在此环境下,各候选学科方向的查新结果,即查新报告,可作为专家评价学科方向先进性的重要客观依据。具体评价方法与流程如图2所示:
2.3 利用科技查新和引文分析法评价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
重点学科立项一般要求学科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有较高知名度。然而,如何对其学术水平进行评价?虽然可以通过其在同行学者中已有的知名度来反映其学术水平,但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也会随时间动态变化。在此种情况下,通过对其已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查新,可实时、科学、客观地评价其学术水平。具体评价方法与流程如图3所示:
3 重点学科立项后的评价
3.1 利用科技查新评价学科项目
学科项目是指为凝炼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一般由
学科负责人或学科方向负责人出题,由学科组成员完成研究的科研项目。事实上,目前,采用学科项目的高校还较少。即便是已经实施的高校,学科项目的选题和立项也常常由学科(方向)负责人独自决定,由于个人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由其独自完成学科项目选题工作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利用科技查新评价学科项目的选题和立项会更加科学,研究这样的学科项目才能使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得到更好、更快的凝炼。具体方法、流程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一般科研项目立项查新相似。
3.2 利用科技查新评价引进人才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
重点学科立项后,在建设周期内往往会遇到主要学术骨干甚至学科带头人调离,或由于学科建没与发展需要,学科队伍需扩充,此时就须引进相关人才。然而,科技发展迅速,即使同一专业的人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也可能大相径庭。如何判断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一致?引进人才的学术水平是否达到学科建设要求?显然,仅凭应聘人的一纸简历加上与其简短的谈话很难找到与重点学科最对口的人才。利刚科技查新评价引进人才研究方向与学术水平将能聘到与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一致且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才。同时,这样还可避免人为因素(如裙带关系)导致的不公平。具体评价方法、流程与评价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相似。3,3利用科技查新评价重点学科中后期建设成效
目前,无论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中期评估还是验收考核,其整个流程可概括如下:学科负责人填写学科建设考核评估表;学校召开评审会,学科负责人作学科建设汇报并现场答辩;专家评审组翻阅学科建设总结资料,实地考察教学、科研、实验等场地,最后打分评出各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劣。这种评估考核对学科建设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学科建设成效是否真如学科负责人填写的评估表所述?科研成果质量、人才培养与学科队伍建设情况到底怎样?决策人员知之不深或认识不够全面。由于受专业限制,学科建设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各重点学科的建设总结材料比较困难,因此很难对其建设成果进行科学、客观与公正的评价,往往是对照其立项时的申报材料,注重学科建设成果在数量上的增量,而忽视其质量评价;学科评审专家们也难以熟悉某重点学科的所有研究方向,难以做到全面客观评价该学科建设成效。利用查新技术对学科建设取得的学术成果等进行查新,则能实现对重点学科的中后期建设成效作出更加合理的评价。另外,重点学科一般按周期分批建设,在重点学科规划和立项时,原定研究内容和建设目标是具有研究意义和创新性的,但在立项后的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别人在此建设周期领先于本重点学科团队的研究。此时,若重点学科还按原计划进行研究,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重点学科建设全过程也需进行科技查新。建议可以对重点学科按学科方向每年进行一次查新。4科技查新评价学科方法案例
下面以某校水产学科学位点申报为例简单介绍如何利用科技查新评价和筛选学科方向。学位点申报要求每个学科的学科方向数为4―6个,每个方向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为3人,而该校水产学科所在的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职称以上人数共有70余个,每个人的研究方向都不尽相同,因此如何组建、确定和筛选学科方向成为学位点申报能否成功的关键。
・受理查新委托。学位点申报不同于科研项目申报,往往涉及更多的科研人员,其申报成功与否不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利益,而是影响学校或学院的整体利益,因此其查新委托方应是学校或学院。
・沟通、审读与提炼查新点。通过与科研人员沟通及审读相关材料,了解到该学科部分学术骨干在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的生长、抗逆功能基因和蟹、贝的受精细胞学方面有较深研究,因此,提炼该学科方向查新点为:研究东海混水区特色水产养殖动物种类的遗传多样性、重要功能基因、受精细胞学。
・选择数据库。很明显,被评学科方向主要属生物学学科,选择的数据库除中外文综合数据库外,还要选择的专门学科数据库有:中国农业科学文献数据库,宁波大学水产文摘自建库,BIOSIS Previews、MED,LINE、ASFA、PubMed、GenBank等外文数据库以及水产信息网(www,ifishery,corn/,www,aqua―net eom/)等。
・确定检索词与检索策略。根据查新点,结合相关研究资料与数据库中的试检情况,确定检索词为:东海混水、水产养殖、大黄鱼、乌贼、墨鱼、基因、遗传多样性、遗传育种、受精细胞学等。
・通过文献检索对同行发表的密切相关文献与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特色作对比分析,修正与确定前面提炼的查新点,根据查新点确定申报学位点的学科方向1: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并对学科方向1出具一份完整查新报告。
・提交学科方向l查新报告给校、院学术委员会,辅助决策人员评价学科方向1在同类研究领域中的学术水平与地位。同样,对于该学位点的其他学科方向制定与评价也采用相同的方法。
・借助每个学科方向的查新报告,筛选出相对同类研究领域中最具特色与优势的几个学科方向。通过查新辅助评价学科方向法,最终选定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渔业资源与环境等4个学科方向进行水产学位点申报。5
结语
目前,科技查新在科研项目中的评价作用已得到学术界和管理界的认可,但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评价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查新在重点学科遴选、学科方向制定、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鉴定、学科项目选题、引进人才筛选、中后期建设成效评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方法及流程作了探讨;由于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查新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评价和服务学科建设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刘裕品,周学军,美国高等教育的认可和评估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2):34-38
[3] Gruman J. U.S. News & World Report:America's best colle-ges――A case report for getting tools used. [2010-06-23]. ht-tp :// clhh. org/activitles/Getfing_Tools_Used/usnews, pdf.
[4]刘莉,欧洲各国大学科研评价及其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86-90
[5]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2010-06-25]
[6]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中国大学评价》学科、专业等级评价
[7]董琳,刘清,国外学科评价及其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37-40
[8]蒋石梅,曾珍香,李艳,等,国内外管理学科评价综述――兼谈我国管理学科评价发展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16-21
[9]张小亚,崔瑞锋,中美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网大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江苏高教,2003(6):54-57
[10]高丽学科馆员机制与科技查新制度的对接,图书馆论坛,2008,28(3):121-123
[11]陈志华引入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查新工作探讨,情报探索,2009(6):88-89
[12]彭丽华模糊数学在高校重点学科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3,2l(5):72-75
[13]关丽征,刘小平,杨兴华,等,北京市卫生重点学科项目中期评估定性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4,24(5):37-38
[14]郑忠民,周景泰,刘唯聪,等,上海市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验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2):46-50
[15]叶绍梁,谢菊,学科建设制度创新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4(11):36-38
[16]张喜爱,高校省级重点学科综合模糊评价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科技管理研究,2008,28(4):79-81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4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46-02
双语教学是我国大学教育进军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标志,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校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实践手段[1]。为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学习及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处对有条件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立专项资金进行资助,以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模式。学校研究生双语教学因开展时间较短,经验欠缺,再加上研究生的英文底子薄弱,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不仅表现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学生听不懂,更体现在教师很难选择出合适的教材,备课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甚至不会讲。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双语教学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推进较慢,但随着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教师出国培训机会的增多,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可以实实在在地为研究生开展双语教学活动,为他们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拓展训练,从而培养出一批有专业思想和语言优势的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具有活力的前沿学科之一,其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手段几乎已应用到水产学科的所有领域[2]。然而,因分子生物学本身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前瞻性,其研究的分子对象看不见,摸不着,且理论与技术进展日新月异,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几乎该学科的所有重大研究成果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上,因此,国内高等院校特别是涉海、涉农高校在分子生物学教学和科研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决定我们只有借助熟练阅读英文文献、英文教材,才能快速地掌握该学科的前沿知识,追踪最新发展动态[3]。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查阅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外文资料及与国外专家直接交流学习,是使研究生快速迈向信息化、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分子生物学》是学校水产养殖和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课,从2013年开始,该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就近年来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体会和实践,本文主要阐述对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研究生英语运用能力
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思想、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载体。目前,学校水产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严重不足,还有部分研究生的汉语基础运用能力也较薄弱。而在现实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影响其获取分子生物学学科最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的能力,因此,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必须首先重视研究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建立科学的学生语言和知识评价体系。该体系需要以双语教学中知识点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作为双重目标,重视对研究生英文运用能力的考核。具体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应重点放在研究生运用英文进行遣词造句、固定语法搭配及时态、科技论文惯用语等方面,力求让他们在课外阅读到地道而写作规范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英文文献,同时,教师要给出某些实验结果,让学生模仿范文进行科技论文写作,以此手段提升他们的英语读写能力,具备迅速掌握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能力。
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强调研究生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性[4]。教师用英语教学时,对不常见的单词应板书,在内容讲授过程中要经常提问,让学生用英文回答;准许研究生在课堂上随时用英文提问,教师也要用英文对问题进行解答。上课前及时了解研究生整体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看法,从而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语速、板书内容等,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运用能力,达到与国外分子生物学专家直接交流及学习国外先进实验方法的能力。
二、师资培训及教材选择
加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该课程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该课程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遴选中,应首先以分子生物学领域、有国外留学经历及博士学位的教师为先。目前,学校担任该课程的四名教师均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过为期6个月的英语脱产学习培训,然后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赴英语国家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访问,他们均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完全能满足担任《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任课教师所应有的素质和条件。但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虽然教学语言是英文的,但思维方式仍是中式的,如一些专业名词用英文解释做得不够到位时,听课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对一些最新的专业术语或最新的发展技术就连授课教师也无法进行流利的描述,所以对《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进行师资培训非常必要。这种培训主要以请国际上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处于前沿的科学家来校报告、座谈或派授课教师到该领域有建树的国外实验室进行研究访问,以期让教师能及时掌握国际前沿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知识和技术[5]。
分子生物学与多个学科有交叉,涵盖内容宽,技术应用广泛。目前,学校水产学科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选用的是由Jocelyn E. Krebs等主编的Lewin's GENES X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丛书系列之《分子生物学(第3版)》(英文)作为授课教材和补充教材,但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会发现两本教材内容过多,Lewin's GENES X在教材组织体系与我们的学习思维方式不匹配,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丛书系列之《分子生物学(第3版)》(英文)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的水产学科研究生而言过于深奥。为了更紧密地与学校水产学科相结合,本课程授课教师计划在现有选用教材的基础上做调整,自编Current Molecular Biology for Aquaculture,且每年更新,以便让研究生及时了解水产学科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沿。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双语教学,但仅从语言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来评判,使得双语教学缺乏具体、规范的参考和评价标准。根据英文在课堂上的所占比例,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全英文授课,授课教师以少数英文水平较高的教师和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构成。目前,学校水产学科专业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授课时中英文比例大致相等。比如课程上所使用的教材是英文,讲授时以中文为主;或使用的教材是中文,讲授时以英文为主。第三种类型是课程讲授主要以中文为主,英文仅用于组织教学用语及对专业名词的翻译和解释。比较这三种类型,显示最好的是采用第一种类型,但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英文能力要求也最高,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所以目前第二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学校水产学科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组师资优良,不像其他许多双语教学授课教师是在非自愿或自身专业知识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6]的。但从近年来的双语教学效果来看未能达到预计,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课程使用英文教学,导致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练习专业词汇的听说,而实际授课内容相应减少,即较之母语教学,同样的内容使用双语教学时所需的学时更长,这主要是因为师生使用外语交流不可能达到信息交流如直接传递的母语交流状态,因而使教学内容在量上被打了折扣[7]。二是课堂上师生用英文交流会阻碍师生对分子生物学重要内容或前沿技术的深入讨论,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授课内容出现介绍性多、描述性多而研究性少的弊端,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对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因此,本课程在被设为双语教学课程的同时应相应增加课时,最好先对学生的英文能力进行测评,选择20名左右语言能力不错的研究生进行试点上课,并与整班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纵向比较,从而探讨本课程的最佳双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贾睿,蔡春尔,何培民.双语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02-203.
[2]赵昶灵,萧凤回.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87.
[3]徐启江,丁国华.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5):57-60.
[4]黄升谋,林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8):153-155.
[5]葛亚东,葛雅丽,王鹏,等.分子生物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8):1251-1254.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 地方本科高校
推动学科专业战略性调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更应主动适应转型发展,探索更有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理清思路,明确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一)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
钦州学院地处北部湾顶端的钦州市,其前身为始建于1973年的钦州地区师范学校。1977年设置大专班,1982年更名为钦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91年改建为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升格为钦州学院。2007年,在广西高校中率先开设涉海专业,填补了广西有海洋而无海洋学科的历史空白。2011年,自治区政府同意在钦州学院基础上筹建北部湾大学,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推进项目。2013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2014年成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
钦州学院作为广西的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自2006年专升本以后,明确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对接产业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
目前,钦州学院也是广西沿海1595公里大陆海岸线上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广西唯一一所获得国家高级海船员培养培训资质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的高校及自治区政府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滨海校区占地2070亩。设有海洋学院、海运学院、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本科专业45个,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3万人。现有教职工1020人,其中专任教师730人,高级职称人员250人、博士学位人员70人、硕士学位人员480人。有自治区特聘专家2人,外聘院士2人。有钦州市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人才项目2个, 广西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广西专家服务基地依托单位1个,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单位1个。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个、钦州市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优势特色专业5个、特色优势专业群3个、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点3个,有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海洋类)、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广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
近年来,学校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轮机工程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钦州学院――广西嘉华钛业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轮机工程、物流管理、艺术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等5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石油化工专业群、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专业群、经济管理专业群等3个专业群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海洋科学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紧缺人才专业;获得8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其中“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构的研究与实践”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当前,学校紧紧抓住广西加快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构建国际大通道、打造战略新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统一认识,坚定转型方向,明确办学定位
地方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时展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自身使命,发挥独特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统一认识,理清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钦州学院不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咨询和讨论:
一是多次组织处级干部和骨干教师深入广西沿海三市有关行业协会组织、重大产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调研,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两个维度,对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适应度进行分析,理清办学思路;
二是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明确改革方向。学校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德文、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合肥学院书记蔡敬民等专家到校指导,为学校发展问诊把脉,明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三是组织骨干教师和各级干部到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兄弟学院考察调研,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四是学校先后组织了“钦州学院提升服务北部湾经济区能力论坛”、“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等大讨论。
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统一和强化了师生员工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编制了《钦州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4―2020)》,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发展定位与目标。确定了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着力打造“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成效
(一)建立融和共赢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
1.建立了良好的校地关系。地方高校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立足地方,构建与地方政府融合共赢的新型关系。学校在多年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得到了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融和共赢的校地关系,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实训平台建设。2012年以来,先后成立了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各本科专业成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起校外教学委员会、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度,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的办学宗旨,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钦州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钦州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4―2020)》,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广西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要求,对全校本科专业进行整理。2012年增设3个专业,2013年增设新闻学、车辆工程、财务管理3个本科专业,2014年增设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工程、城市管理3个本科专业,2015年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能源化学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2016年增设金融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学校现设置的本科专业达到45个, 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达到14个,工程、技术、经管理类专业达到23个,占全部本科专业的48.7%。学科专业对接产业和产业链、创新链更加紧密,布局更趋合理。
2.构建特色和优势鲜明的专业集群。制定了《钦州学院转型发展工程总体实际方案》、《钦州学院学科专业集群设置方案》、《钦州学院学科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资助办法》、《钦州学院学科专业群建设评估标准》等文件。按照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和产业链的要求,确定建设十二个专业集群。其中重点建设海洋科学与渔业类、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类、航海类、石油与化工类、经济与管理类等5个应用性、海洋性特色鲜明的优势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电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0个优势特色专业,明确了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评估标准,初步建立了与地方产业和产业链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3.调整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教育发展大会精神和2015年初自治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会议精神,加快学科专业集群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能力。
针对随着国家及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发展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石油、化工、造船、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等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的新情况,以及我校专业设置集中度不够、办学基础薄弱、办学资源分散等问题,2015年4月,在历时近一年的广泛征询校内外专家意见后,经过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学术委员会、教代会执委会审议等民主程序制定了《钦州学院教学机构设置及专业调整方案》。遵循服务需求、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等原则,对学校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重组设立了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石油与化工学院、理学院等。通过这次教学机构和专业设置调整,增强了学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融合度,提高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匹配度。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认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2013年,启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修订工作。在对地方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全面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逻辑路径,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2014年7月颁布实施。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加强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增设了专业认知、假期调研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理工类专业达到35%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30%以上;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支持基于生产与服务实际应用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改革;按照专业认证基本要求,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度,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加强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模块化课程改革。“按照应用型本科培养定位,课程体系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整合理论课程,强化实践训练,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模块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积极推进以工学交替、产教结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技术、经管类专业进行以提高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与技能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改革试点,确定了油气储运工程等16个本科专业为第一批模块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给予立项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建设期内给予经费资助。制定了《模块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分批组织到合肥学院考察学习,提高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效,扎实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3.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为国际所认可并实施”。以实现产学融通、学用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目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能支撑专业综合改革和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体系。
引入钦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资3000多万元,共建“钦州市食品检验检疫中心”嵌入式实验室;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香港美丽华集团、钦州嘉华钛业有限公司、广州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与国家海洋局、钦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钦州市技术监督局、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等共建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实验室;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了校内外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100多个;加强校地校企战略合作联盟建设,建设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按照每个专业群和每个本科专业都有明确的行业、产业合作伙伴的要求,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专业群服务行业和产业链的能力。
三、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
(一)校企共建航海类专业
积极争取广西海事局、钦州市海事局的支持和指导,按照国际公约、国家法规、航运行业的要求和船员职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和船员教育与培训,共同推进我校航海类专业走向产教融合。学校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轮机模拟器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实验室、电子海图显示系统实验室等仿真实验室和水上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学校先后从国内知名航运公司引进持有船长、轮机长等适任证书的船员28名来校任教,并建立了教师定期上船制度,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占我校海运学院教师总数75%以上的师资队伍。学校建立了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有效运行。
学校现已获得海船船员教育和培训、海洋一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获准开展的海船船员教育和培训项目共22个。2013年,轮机工程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立项项目。学校与钦州港口集团、桂钦船务有限公司、防城港瑞达海运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合作,联合培养航海类专业人才。2013年以来共为广西培训社会船员共4363人次。如表1。
(二)校企共建艺术设计专业(坭兴陶设计)
坭兴陶与紫砂陶、建水陶、荣昌陶同为中国四大名陶,为钦州所独有。为振兴坭兴陶产业,学校通过钦州市工信委、科技局的牵线搭桥和大力支持,与钦州市一批坭兴陶生产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坭兴陶工艺与创意文化”协同创新基地,共同研发坭兴陶产品和建设“产品设计(坭兴陶设计方向)”专业品牌,实现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效果。在“产品设计(坭兴陶设计方向)”专业建设上,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和教材资源开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取得显著效果。
艺术设计专业(坭兴陶设计)先后被批为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省级精品课程两门,《钦州坭兴陶设计》获得省级重点教材立项,与钦州坭兴陶艺协会共建钦州市坭兴陶人才小高地,师生共申请坭兴陶外观造型设计专利有29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3部,陶艺作品分别获国家级金奖6项、银奖4项、省级奖20多项。2011届学生廖提章的坭兴陶作品《印象・壮乡》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该作品于2012年3月18日被钦州市政府选定为国礼品,由时任总理送给来钦访问的马来西亚总理吉布提。
四、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的思考
(一)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形成三方合力
1.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强引导。政府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主要职责包括分类管理、转型指导等,要通过权力下放、政策优惠、财政扶持等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但在我们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当前觉最为急需的是政府尽快出台系列引导、管理促进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
2.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转型。转型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涉及 发展定位、治理结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法改革、评价方法等方面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敢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与企业、行业对接,深化产业融合,形成长效机制。
3.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合作发展。社会与高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业企业与高校密切互动,要获得高技能的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必须把参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工作,积极参与和融入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中,从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力量,与学校形成合作双赢的发展格局。
(二)围绕转型发展定位,形成校内合力
学校多年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学校、二层单位、教师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形成校内合力,才能最终实现转型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目标。
1.学校层面要强化主导作用。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学校章程和学校发展总体实施方案;密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争取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从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2.二级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在于产教融合,而产教融合要靠二级学院来组织实施。因此,二级学院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
3.职能教辅部门要突出服务作用。根据学校转型发展需要,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要完善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切实帮助二级学院解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教职工工作与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
4.教师要发挥改革创新的能动作用。教师是学校产教融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教师和课程来完成。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新观念,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精神,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扎实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徐国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5(5):18- 20.
[2] 吴旭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5):P34- 35,45.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涉海专业 海洋经济 钦州学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56-03
广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比较匮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日益严峻。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环境,无疑是广西新时期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生产要素,而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质条件。然而,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生产要素海洋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海洋高等教育滞后成为了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瓶颈”。一直以来,广西没有高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分析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时,指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海洋科研能力薄弱,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几乎是空白”,从而提出要“发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大力推进具备条件的广西高等院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在此情形下,钦州学院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开设、发展涉海学科专业“既是广西高等教育适应广西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广西高等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钦州师专的基础上改建钦州学院后,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努力培养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试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进行研究。具体说来,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基础建设,保障涉海专业办学条件
涉海专业是高投入的专业,尤其是航海类专业,其专业的特殊性、成本的高额性、行业管理的法规化和国际化,不是随便可以办成的。它不仅要舍得投入,解决实践教学环节多、实践性强,需要具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多的问题,还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钦州学院虽然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开设海洋相关学科专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地缘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等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办学基础薄弱,要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培养海洋人才,必须强化涉海专业基础建设,保障办学条件。为此,钦州学院切实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办学软硬件的建设,以保障符合国家的要求和满足专业的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需要。
一是建设与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把涉海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作为首要的任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内培外引,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养涉海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成长;实行优厚待遇引进涉海学科人才,加强涉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如市校结合对引进的教授给予合计45万元的安家费和科研费;对引进的船长给予教授的待遇。开设涉海专业以来,共引进涉海类专业的高学历(博士)、高职称的教师14人,甲类船长3人,甲类大副3人,甲类大管轮2人。
二是建设与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对涉海专业实行重点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和完善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搭建涉海学科专业的公共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特色学科专业品牌的目标,融合多学科优势,建成了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近几年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并不断提高轮机实验实训中心、航海实验实训中心和海洋科学等实验室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了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的硬件建设。
三是建立以保障涉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机制。开设航海类专业后,学校认真建立和严格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顺利了通过国家海事局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许可的现场核验和质量体系审核。以建立船员教育体系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制度。以“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为主体,形成了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的科研教学平台。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办学特色的目标,以科研促教学,有效服务涉海学科专业发展,融合多学科资源,建成广西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广西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利用意大利政府1000万欧元贷款建设“北部湾海洋研究与教育中心”,购置仪器设备,建立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实验平台。这些科研教学平台的构建,为涉海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内涵外延建设并举,努力满足海洋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仅靠一两个学科专业来培养人才,是无法满足广西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的。广西要实施“海洋强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构建为海洋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科专业群和相配套的研究平台。钦州学院为此不懈努力地探索实践着,强化内涵建设与适当扩大外延并举地发展涉海学科专业。
2010年9月钦州学院正式成立广西首个海洋学院。学校以此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步伐,检查总结原有涉海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问题,制定完善涉海专业设置、建设的各项管理办法,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创造条件开设新的涉海专业,积极稳妥地在条件较好的专业增设涉海专业方向。经过重点建设与积极发展,从2007年到2012年的几年间,学校根据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轮机工程、海洋科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等一批海洋专业,还积极稳妥地增设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海产品储运与加工方向”,在“物流管理”专业增加“港口物流方向”,在“海洋科学”专业增加“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制药”等方向,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增设了“港口机械方向”等等,使开设的涉海专业(专业方向)达到了11个。初步形成了具有办学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海洋交通运输学科专业群”、“海洋科学学科专业群”。
满足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要有相应数量的学科专业,还必须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钦州学院围绕海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涉海专业的建设,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外,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的中期检查、评估验收工作;同时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成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事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工作,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方式,促进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过努力建设,一批学科专业被列入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如“北部湾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科被确定为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海洋科学”被确定为广西紧缺人才专业;“轮机工程”、“物流管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被确定为广西急需人才专业;“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港口物流”等课程被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特色课程;“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被确认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钦州学院还围绕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让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争取教学质量与海洋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钦州学院开设涉海学科专业以来,与地方相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开展了“钦州湾生态环境本底数据调查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数学模型及其在钦州湾海洋生态及资源管理的应用”、“大蚝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及其产品的开发”、“海洋星虫活性成分研究”、“北部湾红树林种群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茅尾海近江牡蛎环境效应评价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等一批各级涉海类科研项目。据统计,2008年以来,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涉海科研项目43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0项、其他科研项目23项;共获得科研经费777.85万元;承担省级以上教改课题26项,获得研究经费75.8万元。学校还派遣研究人员参加了意大利国际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国际海洋鲸类考察培训研讨”项目活动;参加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意大利外交部合作发展司、2010上海世博会意大利政府代表团举办的“保护区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国际研讨会,承担了广西海洋局委托项目《中国海洋文化・广西卷》的撰写工作;承办了“2010年广西船员论坛会议”、“中国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分委会暨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究会”。学校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涉海学科专业与海洋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在不断增强。
三、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能力
钦州学院的办学资源尤其是涉海人才培养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学校领导在办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更好地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必须实行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为了办好涉海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的海洋专业人才,钦州学院加强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融合,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把海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广西的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承担项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如为培养广西航海人才,钦州学院与广西海事局签署实施“航海教育和船员发展合作协议”, 强化相关涉海专业的建设,共建轮机航海实训中心。钦州学院按照航海学科专业的要求搞好教学硬件建设,组织好教学和船员培训;海事局在航海教育资质许可、建立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咨询指导,推荐和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提供便利。又如,钦州学院与钦州市海洋局共建海洋科学实验室,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活动;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广西科技项目,开展“钦州港口集团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课题研究,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建构项目合作和战略合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至今,钦州学院建成了“船员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船员培训许可证》,成为广西首家培养、培训高级船员的机构;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已建立校外涉海学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8个,提高了涉海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职业、专业、学业、就业和产业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在组织文化、质量标准和组织形态上的整合,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推进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融合,建立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培养目标,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钦州学院下力气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涉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实践教学条件,不仅增加了教育资源、增强了人才培养能力,而且为实现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职业的良好有效对接铺造了道路。
面对新的形势下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钦州学院坚持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充分发挥区位、地缘优势和先于其他高校开设涉海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通过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群内的资源配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力度,不断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人文的协调发展;以海洋特色创品牌、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使海洋高等教育在为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同时,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建立起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努力在涉海人才培养、海洋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彰显海洋办学特色,为广西的海洋科教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家庆,银建军.新形势下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1(8)
[2]黄家庆,黄孙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探索――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陈超英.教育支撑滨学海新区开发开放发展战略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208
[4]林年冬.在创新中促进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重大项目(2011JGZD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