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孝文化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孝文化的起源范文1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通过实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将校企融合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案中。我校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构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育人方式上,把课堂搬到车间,围绕典型产品做训练,结合生产编教材,积极运行“2+1模式”等;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实训中采用企业的看板管理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流程;将实习产品的检验改为企业的评定标准,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企业化管理运行机制,注重培养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等。通过多层次的产教结合,实现与企业的融合,我校工商管理学院与咸阳益利德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用友—益利德”订单班。订单班的同学经过一个月的企业课程培训并考核合格后,进入益利德软件公司正式开始顶岗实习;电气学院与日本欧姆龙公司联合举办订单班,邀请日方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讲课,介绍日本企业的管理知识和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欧姆龙公司上班。第二,在课程开发上,按照能胜任所从事职业必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来开发课程,应用企业工作模式,通过工作项目和任务来展开教学,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偏重知识讲授模式,体现职业导向的特点。如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毕业设计的图纸为企业的真实产品;邀请企业各类士人开设相关讲座,进行就业和创业的辅导,我校“企业家讲坛”邀请了各商界名人来我校作了“当代大学生的信念与追求——从‘学生娃’到‘职业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大学生学习与职业规划”“树立梦想、起航”等讲座,效果甚好。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实行课堂教学熏陶。如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把优秀品牌企业的企业精神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精神专题教育。如企业管理中介绍长虹“以产业报国”“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在会计中介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先进模范等。
全面融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
第一,渗透到精神文化方面。在学校精神文化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把这些精华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如我校结合工科特点形成校训“明德、笃学、精艺、强身”;在信封、文稿纸、提袋、校服、画册、校内刊物、校园网、学校产品、交通与实训工具上等都印上学院校徽,体现工业职业院校特色。第二,渗透到物质文化方面。一是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我校在校内建立了铸造和机械加工两个生产实训车间,实训车间实施企业“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为一体,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创造能力。二是注重校园职业人文氛围的营造,校园内设置企业宣传栏,集中宣传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同时,及时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动态,让学生视线所及无不带有“职业”。我校在教学楼走廊、橱窗中展示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在各行各业表现优秀的校友事迹;介绍优秀企业生产情况、经营理念和宗旨等。第三,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在校园活动中,定期选派相关人员、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鼓励他们积极主动走出去。我校利用暑假选派青年教师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顶岗锻炼,既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又感受企业文化,一举两得;大三学生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融入企业文化;另外,诚心诚意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到学校进行座谈交流,促进学校活动文化与企业活动文化的有效融通,承办各种技能大赛,以此为契机全面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
孝文化的起源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校园文化是一个经过长期积累并为大家普遍认同,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系统。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信仰、价值和行为并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系统。
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校园文化对他们能否成长、成熟、成才以至成功有着重要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学生实践教学与岗位实践的重要基地,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是企业员工精神风貌、归宿感、凝聚力的体现,是企业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同构性,两者在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制度规范、环境氛围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相融性,这种相融性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是激活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学生作为将来企业的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具有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使人才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适应,实现校企供求的无缝对接,学校应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优秀企业文化的因素,借助企业文化的内涵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企业化的文化氛围,充分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的鲜明特征,使学生在职前就能了解企业文化并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适应企业需求奠定基础。[1]
三、怎样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环境
将专业理论、技能训练与企业生产过程、产品研发、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相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和针对性并且争取优秀企业的智力支持,或聘请高层管理人员、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做公开讲座同时邀请企业全方位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建设,更新教学模式,建设生产性实训中心,并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一线生产、研发等,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有针对性,使职业院校教师更加具有职业意识、企业意识。此外课堂外可以通过广播、海报、宣传片等形式,定期介绍各专业相关的企业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并且逐渐产生认同感,时刻提醒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能过于偏离“职业”特性;另外加强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的专业化命名也是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校园文体活动的规划上可以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内涵有机融入其中。在组织形式上也尽可能地体现企业特色,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可经常举办企业家、校友报告会和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这些都能加深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教育和熏陶,势必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和企业要合作共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做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就能做到“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通过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把企业文化提前进入校园,将校企融合的职教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在教学环节上,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在与企业文化对接时,职业院校应以校企文化精神的融合为核心,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上也可以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奖惩和激励,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举办活动,以社会化、企业化、开放化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领悟企业文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校内学习在企业实习。学生先是在学校进行几年的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多是无法满足一些企业技术岗位的需求的,还有部分是短期内无法达到岗位所需要技能标准的,所以就出现很多学生上岗没有多久就被辞退或被边缘化的现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领悟企业文化的更直观有效的途径。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很多正规企业会给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创造了一个浓郁、完全的职场氛围。通过在这种模式下的锻炼,学生返校后有意识的将校企文化环境进行对比总结,把学生们感知并吸收了的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教育和修正。
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过程中,要真正把高等职业院校做优做强,要真正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必须进一步用企业文化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把企业文化的优秀因子植入到校园文化来,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一旦能够融合,其影响力也是深远的,也必将推动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上一新台阶。
孝文化的起源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
职业教育的就业目标从根本上要求校园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为提升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品牌优势提供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文化支撑。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途径。
一、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
搭建对接平台关键是做好“三个对接”,一是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全面、准确地掌握企业用人需求,订单招生,定向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围绕支柱产业设置专业,做到“三个服从”:专业设置服从于企业需求;技能训练服从于岗位要求;培养目标服从于企业用人标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有用”和“实用”原则,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留得住、用得着、适应本地产业发展的毕业生。三是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工学结合,使“学生”与“员工”两种角色实现“无缝对接”。重点开展“四大融合”,即教学与生产融合,用产品质量来检验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果,以良好的教学质量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理论知识与职业培训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动手能力培养;教师与师傅融合,不管学校专业教师还是企业技术人员,既要负责理论教学,还要指导学生实习,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学生与员工融合,学生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上课,上岗实习按企业员工标准考核,既是学生又是员工。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教育理念和企业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从目标定位入手寻找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接口
对学校而言,就业就是目标;对企业而言,入职只是开始。对学生而言,就业是阶段性的目标,工作则是一辈子要努力做好的事情。所以阶段性的目标必须为一辈子的工作服务。比如说遵章守纪,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那么,就应该把它作为阶段性的目标来追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来完成。再比如说大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都是企业员工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那么我们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方面的养成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顶岗实习、集体活动等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把企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引入到学校中来,形成类似企业的职业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比如“班级工厂”,加强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5S管理”全方位开展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三、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强课程文化建设
1.用先进企业的物质文化指导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以物质形态加以表现,是企业产品和物质设施的总和。从课程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借鉴先进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成果,构建校本特色的课程物质文化。当前中职课程文化的物质环境与现代企业极不匹配。一是学做分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功能简单的教室中接受理论教学,而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办学经费不足,导致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高,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很难在实训教学中看到摸到。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就像“盲人摸象”,什么都新鲜,却什么都不会,这样的毕业生,企业如何能满意。三是中职学校理论教师多于实习教师,不多的实习教师还往往能力不足,多数来自院校,缺少一线工作经历,没有实践经验,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用企业先进的物质文化成果来指导和加强学校的课程文化
建设。
(1)“共享”企业的物质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共享”解决设备不足、不精、不新的基本问题;一方面,可以在企业的帮助和指导下,建设“车间”式实训中心,使基地或中心的建设趋同于企业的生产环境。
(2)“共享”企业的人才资源。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合作企业中选择、聘用符合任职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包括能工巧匠到学校从教,重点解决实习教师,尤其是一体化教师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能为教师提供一线实践的机会,通过顶岗学习,感性了解国家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及时掌握一线生产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
2.用先进企业的精神文化指导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用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包括企业精神、经营哲学、道德和价值观念以及员工的精神风貌,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企业的精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校企合作要注重对企业精神文化的学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注重企业理念、集体精神和与协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这其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所以,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练习必须在具体的职业活动和职业环境中获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学校教育可以完成其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但在实践经验,特别是工作态度、环境适应等方面,还是有不足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很难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因此,必须把先进的企业精神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特别是课程文化之中,通过工学结合解决教育世界与职业世界相分离的问题,营造能给人以影响和熏陶的职业环境和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具有鲜明企业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内化”出企业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孝文化的起源范文4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途径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接轨,是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如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对接,进而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探索研究有效的对接途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高职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职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生长发展在高职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类似于其他校园文化,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它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一个学校以直觉的判断。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校园的物质文化融入了企业物质文化的特色,因为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物质文化的一道亮丽的色彩。
其二,制度文化。建章立制,保证学校各种活动正常运行,并以此约束师生的行为规范,对学校全局工作的开展,包括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起到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其三,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一般来说,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府都有自己的学校精神,或称为校园精神,它以一种凝炼的语言体现出这座学府的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精神风貌。对于高职校园,其精神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和办学宗旨之中。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如同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精神一样,是学校办学的箴言。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员工认同与遵循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企业文化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企业精神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业和业绩。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而对企业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行为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和桥梁,是约束企业和员工的规范性文化、外显文化。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指企业有形的、直观的物质财富。它是企业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载体。以物质形态存在,是企业生产、销售、生活、文化娱乐诸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一)由高职教育的特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更贴近企业,与企业、市场有着更加紧密和全面的联系。因此,一所好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是更注重与企业全方位的对接与联系。
(二)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这些“技术型”人才组成企业人才金字塔的中部和底部,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目标、为企业培养基层人才的需要。
(三)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而开展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市场,提出了让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目标,除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零距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价值理念的“零距离”,也就是在学生毕业后直接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校园就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从而把高职生培养成为“零距离”适应企业,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的途径
(一)制度文化对接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拥有实用性很强的制度体系。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先于高职院校接受市场的挑战和检验,优秀的企业具有优秀的制度文化,是企业对长期以来的制度文化积淀的合理继承。优秀企业制度的规范性、有效性、优越性已经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认同。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中必然要进行教学、行政事务管理,也必然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性,较普通高校更接近市场、更接近企业。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应积极引入企业制度与自身的制度加以揉合和改造,创新制度管理理念,创造出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课程对接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课程,是学校具体实施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可以通过课程这个教育主要载体和途径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其一,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内容可安排到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中。文化基础课程主要作用是为学生今后就业上岗准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基础。学校通过各门基础课程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拥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具备健康心态,形成思想积极向上的社会合格公民和企业员工。企业的物质文化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面貌、基本设施、企业产品等介绍)可以安排到专业实践课程中。
其二,课程对接的方式。把企业文化对接到课程内容中通常采用:①教材方式,以教材编写方式,把企业文化相关的内容纳入到具体课程中;②教案编写方式,以教师编写教案的方式,把企业文化相关的内容引入到课程的具体教学中;③辅助材料编写方式,通过辅导材料的编写,以辅导材料的方式发放给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习企业文化;④参观学习方式,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和学习企业的文化。
(三)校企人员互动对接
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十分讲究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德国的校企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把企业的相关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专业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课程。在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师结构中,兼职教师在数量上多于专职教师,主要讲授实践性课程,由社区内的企业家,某一领域的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也把校企人员交流作为内化企业资源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特点,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校企人员互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师入企锻炼
高职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不但要有一般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要具备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能力,也就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高职院校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践,这种校企互动不但可以通过优秀教师把校园精神带入企业,树立学院的良好形象,促进学生就业,而且可以把企业文化带入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更好地培养“零距离”就业的学生。
2.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
聘请企业的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聘请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纳入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但可充实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员可以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这些人员一般技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对技术理解和实际运用有着特殊的能力,对技术发展和走向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这些人都是企业树立的楷模,通过活动能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
3.建立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审定,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指导。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听取和接受专家的意见,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有了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才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职业性,培养的人才才能符合行业、企业的真实需要。
(四)校企合作对接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人才”,结合点就是“合作办学”。应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重点建设项目是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趋向于与企业共同建设的方式。如果由学校单方面设计建设,不但建设投入较大,而且设施设备的性能、生产流程等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相距甚远,在此设施环境与技术条件下形成的人才技能,必然与企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高职院校现在趋向于把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流程、设备管理、实践环境的要求等内容,引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企业生产环境的高度仿真目的。这种共建的优势不仅遵循了教育规律,而且高度模仿了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同时还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东风雪铁龙把培训中心建在山东潍坊交通职业学院,目的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培养学生的规范性。在校企业合作中学院看重的并不是企业提供的设备,而是把企业培训员工的理念、内容与标准带到学校来,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针对性与贴近性。
2.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受到场地和资金的限制,高职院校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开拓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可把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场地、生产环境、技术人员等优势资源,直接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教学资源。
不论何种实习实训基地,强调的都是一个真实、仿真的企业实体,直接把企业环境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实践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接触,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职业心理的迅速形成,使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快速提高。
本文对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只是作了最基本的概述,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创造出更有效的对接途径。
参考文献:
[1]雷相久.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5).
[2]曾海娟.高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与对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孝文化的起源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途径
[作者简介]李瑛(1970- ),女,吉林辽源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吉林 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68-02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背景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以反映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是高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历史不长,其校园文化被人们重视的程度还不够,校园文化的定位也有待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由于大多脱胎于行业、企业办学的中专或职工大学,因此校园文化积淀还不足,升格以来,又更多关注职业技能培养,导致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高等院校的步伐。话虽如此,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具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共有特征的同时,还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解放思想,发挥主体性,大胆探索,全力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由此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是借助文化力量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方式。我国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舶来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国企业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到重视和探索企业文化。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企业急需高文化素质的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除了学习知识、专业技能的“零距离”,更重要的还应有价值理念的“零距离”。为此,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是时展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与挑战。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1.营造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良好氛围,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内化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动态过程。校企文化融合建立起的新型高职校园文化,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别于纯粹的企业文化,也有别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它同时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特征。为此,首先要在广大师生中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培育广大师生对两种文化融合的情感。其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组织教师深入研究编写相关教材,探索更加科学的授课模式,将开设的相关课程提升为优秀课乃至精品课,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层面懂得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第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墙,开展企业文化内容展示活动。通过宣传作用帮助师生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促使高职学生熟悉企业文化的内核,走出认知上的误区,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慢慢符合企业的要求。第四,通过开展与企业相关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心怀社会的使命感、爱岗敬业的奉献品德、争创一流的工作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最后,充分发挥校园宣传廊、校内电视台的舆论作用,建设好校园网,打造网上互动平台,使其成为学生文化交流的主阵地。
2.企业主动走入校园,亲近学生,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搭建平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相互的,共赢的,对接双方需要付出彼此的主动和真诚。企业主动走入校园,亲近学生,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搭建平台,不仅能帮助建设校园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企业文化、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为企业文化自身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努力。具体有以下措施:一是为高职院校设立专项奖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教育学生懂得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树立社会责任感;二是与院校共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引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元素,选派行业优秀技师参与指导工作;三是提供行业发展动态,企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分析及人才市场信息,帮助学生明确工作方向,坚定未来工作能力实现的信心。
3.与行业专家一起研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制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制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校园的“零距离”对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邀请行业专家与学院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发展和需求,坚持“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研究专业与课程的关系,使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教育环节真正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各项技能;二是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环境的设计,开发建立教学工厂模式,实现专业教室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与生产为统一的有机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技术演练、实物展示、实习实训和考工强化等多种功能,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和文化环境;三是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和产学结合,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4.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注重实践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实践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最重要的培养环节,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校园文化的元素带到企业,同时身临其境感受企业需求和企业文化的魅力,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交融,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一是教育学生懂得“职业精神”,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贯穿于实践教学和就业实习的始终,让学生真正懂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人;二是建立学生创业园区,在过程中把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等践行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理念与企业文化观念有机结合, 丰富和发展高职校园文化;三是要求学生完全以“员工”的身份,按着企业的要求工作,用企业文化塑造自己,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与老板、客户之间的关系。
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管理被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对人的教育,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都已从技术层面拓展到了文化层面,成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使得校企在文化上的联合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已成为必然,所以,学校和企业都应努力,并最终实现双方于文化层面上的相互交融,构建出独具特色且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的高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华锐.中国企业文化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引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潘春胜.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
孝文化的起源范文6
摘 要:目前高职人才的素质遭到企业诟病已然成为常态,其缘由纷繁复杂,原因之一是学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在学生职业人格发展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基于校企文化融通视角的思考和实践尤其薄弱。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职业人格 校企文化融通 校园文化
课 题: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论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培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13C564,主持人:雷小波。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形成和创立的特有的文化形态,包括学校独特的校园环境、制度规范和风气氛围等,核心是师生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增进积极体验从而在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发展中发挥深刻而长远的重要影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如何凸显职业特征,时时、处处渗透和体现学校职业人格教育的内涵,应该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然而,作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速成物”,发展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并消减了其在学生职业人格生成和培养中固有功能的发挥。在校企文化融通的全新视角下重新审视和思考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并彰显独特内涵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职业人格的发展,提升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应该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为此,笔者选取湖南6所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和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近20个专业,共350名学生。其中大一学生143人,大二学生127人,大三学生54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共发放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同时,还随机选取了10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经过相关因素分析,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通过调查发现,在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考察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毋庸置疑,取得了不少经验,但其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引领
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忽视深层次的精神和内涵的陶冶、提炼和深化,尤其在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融通上。
(1)物质文化建设轻视职业内涵塑造
①物化环境缺乏职业化特色。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5%的人认为学校最注重在校园公共场合悬挂名人名言;22%的人感觉到学校喜欢用企业家或企业的名字命名实训基地、广场、道路等;各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办出的企业文化精品占22%。但对职业特色物化环境的建设重视程度不足,业内成功人士资料宣传和行业与专业发展信息分别只占到18%和13%。
②实践环境忽视内涵塑造。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环境片面重视形式上的企业仿真而轻视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内涵的充盈。分别有26%和2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实习实训基地的仿真性和严明纪律等方面都很重视,有20%和19%的人认为在角色扮演和氛围营造方面还有待加强,甚至有10%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任何作为。
(2)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实效性
为了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尽管很多学校借鉴企业“6S”管理体系制定规章制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对制度的认可和内化程度不理想,管理制度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调查中只有25%的人认可学校在融通企业制度文化积极因素方面做了努力,41%的人认为没有明显举措。从实效性看,大部分人都认可了其实效性,占65%。25%的人认为起初有效果,但是学校没有坚持下去。而有10%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实效性差。
(3)精神文明建设的职业感染力不强
在校风形成和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行业和职业特点的蕴含和渗透,还是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学校都不够重视,大多数高职生未能真正明显或者强烈感受到学校主流的职业价值导向的影响和职业氛围的熏陶,其后果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职业人格的发展。
2.忽视结合课程、教学及课外活动落实到位
基于校企文化融通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程设置、教学和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与校园文化建设原本融于一体,然而实践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设置未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笔者的调查显示,受师资和设备等条件制约,高职院校直接设置充分体现职业特色、展现企业文化魅力的相关课程比较困难。即便部分院校将优秀企业文化以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中,但也很难让全体学生经常性地接触到。认为“接触很多”的学生只有20%,“比较多”和“一般”的分别有16%和54%,“很少”的居然有24%。
(2)课堂教学未有效融入职业精神
在回答“教育教学中对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入的状况”和“教学中对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融入的状况”问题时,竟有24%和14%的学生认为“不重视”,35%和47%的学生认为“一般”,但令人高兴的是有29%和35%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 12%和5%的学生回答“十分重视”。
(3)课外活动未充分渗透企业文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举行的文化节和科技节比较多,结合职业特点开展的专业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却较少。在调查“学校是否经常举行来自成功企业家并涉及企业文化讲座”时,18%的学生回答“很少甚至没有”,只有3%的回答是“很多”。有24%~26%的学生觉得学校组织的演讲和辩论比赛以及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中很少涉及企业文化的内容,40%~48%的学生认为没有特别感受。
3.师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足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步创立和形成的,无论哪种层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功能,对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最终转化为师生心理和自觉行动。然而,现实却并不乐观。一方面,教师参与度较低。主要是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部分专业教师既不关注也缺乏应有的素质。另一方面,原本占主体地位的学生除了学习和相关活动,几乎成为了校园文化直接作用的客体。
二、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并践行如何在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确保校企沟通的顺畅,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丰富学生的职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引发和培育学生应有的职业人格,从而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校企文化全面融通中建设校园文化
(1)丰富物质文化的职业内涵
①重视物化环境的职业化。比如设置有职业感召力、有关职业创造的雕塑、名言牌;粘贴业内成功人士资料或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规范及行业质量标准,及时更新本行业或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业内用人的最新要求。
②重视教学实践环境的内涵建设。在提高实训环境与企业实际环境仿真度的同时,使学生可以作为“准员工”进行实训,潜移默化地接受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奋斗目标。
(2)提高制度文化的实效性
既要建立与企业相似的制度规范,使作为“准企业人”的学生在言行上提前适应严格管理。又要把6S管理制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实训室、教学、宿舍、后勤等各项工作的管理中并不断提炼和升华。
(3)加强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
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建设应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以营造浓厚的行业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强化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通过校园网页设计风格、信息、组织校园BBS进行讲座、辩论赛以及技能大赛等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2.校企文化全程融通中丰富校园文化
(1)人才规格中落实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生产和建设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无疑高职人才规格的定位必须立足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要引导人才规格设计和专业课程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共享从而真正实现并深化校企文化的全面融通。
(2)课程开发中体现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应在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培养目标,参照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组织并征求包括企业顾问、专家和技术骨干在内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设置,科学合理地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并且引导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普通文化课教师应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与企业文化精神相关的内容。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所属行业的企业文化及其基础上的校园文化要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训教师应深刻分析相关企业的文化元素,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有意识地渗透校企文化的教育影响。
(3)课外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组织和创新课外文化活动。通过在学校举办,与企业联合主办、赞助以及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活动与新型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如:演讲、文体等活动中渗透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主题相关的内容;增加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模拟求职面试等新型活动的比重。
3.校企文化全员融通中发展校园文化
(1)领导重视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领导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对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与实施,多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教师发挥引领作用
①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自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辅导员应该积极组织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参加并带动学生参加才艺大赛、技能比武等。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②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应积极参与企业挂职、实习活动,加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吸收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并践行于教育教学中,为校企文化融通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最终引导和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人格。
(3)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校应该引导高职生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企业一线的基本情况,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逐步在心理上适应企业制度、行为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学校应该组织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课外文化活动,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添砖加瓦。
(4)企业积极协调配合
高职院校应主动和行业、企业沟通联系,动员企业积极协调配合。学校一方面要了解企业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精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见解,邀请他们为学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并且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有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会议,共同研讨,系统地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聘请熟悉企业生产流程、掌握熟练技术和行业最新资讯,并且对企业文化有透彻理解的企业精英或能工巧匠来校兼任专业课教师,通过良好的人格示范来影响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9).
[2]刘毅.校企文化融合与对接构建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J].职业,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