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文1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而其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小城市公共空间从本质上来说与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实质相同,不同的是,小城市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

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不管是怎样的公共空间设计,环境都应是干净整齐的,人们身处于这类空间环境中,能感受到轻松愉悦。具体而言,维系公共空间内的环境卫生,不只是清洁人员的责任,而应是整体社会成员的责任,需要每位城市居民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切实落实城市环境管理以及维护工作,从而使得公共空间的环境建设退化严重。对此,建设人员应积极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意识,促进空间建设的有序发展。

公共空间的魅力具体表现在良好的人文景观设计上,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切实体现在:公共空间以其独有的宏伟景观,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美的享受,从而创建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简而言之,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应拥有自身个性的环境设置,从而给人以轻快愉悦之感。

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活动时间以及行为机制都是不稳定的,然而它却是一个人流量相当集中的地理区域,其间的设施都是可为人们活动提供便利的基础设备,因此,不管是商品经营者还是商品消费者,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配置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配置相应的休息设施非常重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息点的必要设施。在前期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中,都会在指定区域内设置相应的休息设备,在环境优美的地区安装长椅、板凳等。同时将其长椅、板凳的配置融入整体景观建设中,使其成为一体化景观建设中的一部分。

有人说,城市公用空间建设即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家居建设”,而如何使这一城市家居建设更科学、更富有人性化,相关建设人员可以具体参照国外先进建设案例。例如:公共空间中的健身器材设计,应切实符合普通大众的生活需求;公园中摆放的长椅,最好选用没有棱角的板凳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孩、老人因为磕碰受到伤害;景观池塘的设计,应尽量将水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有效规避小孩因为玩水而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可以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随之减少,因此在这紧凑的生活节奏中便利的交通设施则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方便的交通设施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内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流、车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具体做到让人流与车流分开运作,这也是实现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内容。

3、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氛围建设

在公共空间文化发展潮流中,通过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可以形成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空间领域。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规划人员应深入发掘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理念,结合传统的文化观念,将其作为整体城市形象的浓缩版本。在现代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放松休息的场所,从而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中,重点内容是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息的场所,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区域内的主人,同时在公共空间建筑设计中逐步融入城市风俗建设理念,深入剖析城市中的文化背景,将其灌输到系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建设人员应着重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变无形文化为具体的景观建设,创造出能代表城市面貌的作品,为人们提供能让身心休息的场所,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能够拥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三、公共空间设计的多维度思索

1、形态维度―――开放性

从宏观上讲,开放性是空间具有不断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在本质上是具有动态性的。微观上看,空间的开放性与闭合性是相对的概念,是创造公共和私密空间必须控制和把握的设计尺度。在城市系统的框架体系下,诸如大型政治、生活、商业广场、大型交通枢纽、大型社区公园都需要具备完全的开放性,以保证人的各种活动所需空间,主是处理好空间边界和出入口的设置等要素。从空间控制上,强调整体与局部、周边建筑的协调和变化有致等问题。

2、视觉维度―――艺术性

艺术性的特征主要是人对于客观环境的审美需求,这对于提高公众素质,烘托环境景观品质都是极其重要的。艺术的表达往往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期望和感触,使公共空间环境更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同时,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满足现代人对精神和物质文明享受的更高需求。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或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公共艺术不再专注于创造具象物体,而是要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公共艺术所追求和要解决的不是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问题,而是社会效益,是对社会公众的沟通与关怀。

3、功能维度―――复合性

城市空间的复合化。一个空间单元同时具备建筑个体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性质和双重归属,是目前城市空间复合化发展的趋势。不同归属的建筑空间单元分别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连,在各自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构成了彼此延续相通的关系。在功能上加强了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直接联系,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益,打破了内外界限的概念,发挥了城市空间的潜力,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是城市有限空间结构的优化。

公共空间的功能属性在历史的延续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是人们会面的场所;是人们交易的场所;是连接不同城市空间的场所;也是承载交通功能的场所。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逐渐趋于复杂,在功能上要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使设计的结果满足不同空间发展方向的可变性。现在公共空间设计往往是复合功能综合体,是城市空间的活动多样性的集中区域。就目前的情况看,公共空间的功能维度体现在交易活动、交通和人们生活与健康等三个方面。

结束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在进行城市公共建设时,相关人员应切实把握空间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明晰公共空间建设效能的同时,深入探析城市化建设发展潮流,针对空间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整体上研讨设计模式,从而促进城市空间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惠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4,03:22.

[2]李林芝,崔力丹.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基于城市设计的维度[J].技术与市场,2014,04:44-45.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文2

在农村拆迁整体安置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于被安置村民居住空间环境发生巨大变迁,即由传统村落空间直接到了城市空间里所致。如果能在二者之间设计一种针对被安置村民的过渡的过渡性空间,且这一空间能得到被安置村民的认可,就能解决上述问题中的很多问题,实现被安置对象的平稳、可持续的城市化过渡。为此提出了安置过渡空间的概念。“安置”这里是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拆迁村落整体动迁而被整体的安置。过渡空间的概念,这里是指在安置型社区的景观设计中,为了使被安置村民能够自然、平稳、和谐的从村落空间过渡到城市空间中,而设计的一种过渡性的复合功能空间。这一空间除了具有城市化社区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功能外,还赋予它特定的功能与特性:

(一)归属认知性

被安置对象在原村落空间里,有着归属感很强的公共空间,如村民健身小广场、街道、祠堂、活动室等。当被安置到了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社区公共空间的归属性不再明确,使他们失去了对这些场所的认知、认同和归属感。所以,在拆迁整体安置型社区里,以村落村民被整体安置的组团为区划单元,设计带有明显的原村落特征和归属的公共空间,满足他们集体活动活动、交往以及村落文化传承的功能属性。

(二)邻里交往性

由于原村落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村民多以血缘、地缘聚落在一起,邻里的亲和性强,邻里间的交往密切,并以各自房前屋后空间作为邻里交往空间。在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以往的邻里关系受到摧残,并少了这种邻里性的交往空间。所以,在对安置型的社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单元楼的出入口及四周围空间,为被安置村民设计一些小尺度的邻里交往空间,以满足他们喜欢邻里交往的功能需求。

(三)文化传承性

“故土难离”。被安置村民对自己以往的村落文化有着强烈的认知和认同。在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村落文化的载体已不存在,新的社区文化又缺失。所以,在对安置型的社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赋以村落文化传承的功能。比如把广场空间与安置村民举办红白喜事、露天唱戏、村落集体活动等功能需求结合起来,既满足作为城市休闲广场的日常休闲健身功能,又满足村落文化的传承功能。

(四)空间过渡性

被安置村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园,从村落生活空间直接到了城市生活空间中来,环境的巨大变迁,使他们难以适从。所以,在这些安置型的社区里,设计一种过渡空间,即带有以往村落空间的影子和村落文化基因的城市化景观空间,让他们在这样的社区空间环境中,完成从心里到行为上向城市化空间环境的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整体拆迁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

二、安置过渡空间设计———以长乐东苑为例

(一)项目简介

长乐东苑是西安市未央区北客站集中安置项目的主要安置区。基地位于西安北客站东部,由DK1、DK2、DK3、DK5四个安置社区组成。其中安置一期的DK1、DK2社区已建成且安置村民已经入住,安置二期DK3、DK5社区正在建设中。

(二)安置一期建成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在对安置一期已建区的DK2社区调研中,通过对安置村民的走访与社区景观空间现状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在景观设计中,因为没有考虑被安置村民在安置后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了他们对社区景观环境的不认可和绿化空间的破坏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社区中心广场使用功能的欠缺,导致安置村民举办村落文化活动场所的缺失,从而造成对其它绿化空间的严重破坏社区中心广场位于社区中心,规划面积487平方米。景观布局以景墙半围合广场,广场中央以四个直角形喷泉水池围合,将广场分为中心景观区和活动区。经调查,广场水景因为使用维护成本太高,自建成以来很少使用;同时由于广场缺乏庇荫、休闲等景观设施,安置村民很少来这里活动,特别是广场的水景设施占据了广场的大部分空间,被安置村民平时需要举办的红白喜事、唱戏以及其它集体活动,不能利用广场空间,只好在社区中的休闲小广场、路上,甚至占用绿地举行,从而造成对社区绿地景观的破坏。2.邻里交往空间的缺失,影响了安置村民的邻里交往调查中得知,社区安置以原自然村落为单位,被集中安置。所以,同楼、同单元的安置居民,都有着很近的血缘、地缘关系。在原村落里,邻里间的日常交往,是他们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而在DK2社区里,没有为他们设计这样小尺度的邻里交往空间,导致了安置村民对社区景观环境的不认同。

三、安置二期社区景观设计实践

在安置二期社区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充分借鉴了安置一期建成社区景观设计中的经验与不足,从分析研究拆迁整体安置人群的结构特征、文化精神需求出发,从安置社区景观空间设计入手,提出了“安置过渡空间设计”的概念,并贯彻落实到安置社区的景观设计中。其中DK5社区为安置二期中的安置社区之一。规划面积41328平方米,其中建筑底面积14698平方米,绿地面积10846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建筑围合的中心绿地式布局(见下图)。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突出了“安置过渡空间设计”的理念,并设计了广场型过渡空间和邻里型过渡空间两种类型的过渡空间模式。

(一)广场型过渡空间模式设计

广场型过渡空间模式是把社区中心广场与安置村民村落文化活动的场所需求结合起来,并在总体布局时优先考虑其功能布局。设计将广场功能定位为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身与村落文化活动场所兼顾的复合型社区公共空间和村落文化主题广场。景观布局上与以往社区休闲广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强化了广场的集会功能。设计了传统景墙式的露天舞台,既作为休闲广场的景观视觉核心,又作为庆典活动的主持台以及村民唱戏的戏台等多项功能;②广场整体布局采取“中空”的空间设计。以花架半围合,营造广场的休闲氛围,广场中央以“长乐未央”的地雕图案形成广场中心景观;同时空旷的广场空间又能满足安置村民开展村落文化活动对大尺度空间的需求。

(二)邻里型过渡空间模式设计

邻里型过渡空间模式,是模拟安置村民以往村落里的邻里交往空间模式而设计的一种安置过渡性空间。安置村民在以往的村落里,其邻里交往空间多在各自的房前屋后空间里,有着闲来在一起晒太阳、吃饭、聊天等习惯。这种空间有着尺度小,归属感、家园感强的特点。为了能使安置村民重温这样的交往空间,在安置社区景观空间布局时,充分利用每栋楼的单元出入口及四周空地,设计尺度小、亲和性强、归属感强的邻里型过渡型空间,以满足同村落村民邻里间的闲聊、休闲健身之需求。

四、结束语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文3

关键词:公共空间设计 教学 能力培养

对于公共空间环境,人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院校不仅改革了课程设置,而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但对于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略显呆板,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公共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主要包括: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相关学科宽泛,涉及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这就要求学生更好的对这门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发现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针对发现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际软件操作拟出解决方案,因此,公共设计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案例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并且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运用联想方法培养学生艺术抽象思维能力

公共空间设计的教学应追求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公共空间设计并进行创造,可以通过联想、模拟等方法,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具体问题。

1. 相似与相反联想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似联想的方法,将设计灵感的来源从大自然中提取或从自己熟识的事物中提取出设计元素,从而将设计元素运用到公共空间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如:设计一个现代绿色的小户型居住空间,那么我们首先要着手于现代绿色,如何体现绿色设计,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提取树或梯田的样式,把树干与树枝的连接方式比作为公共空间的建筑构件,公共空间的错层、功能性陈设物、装饰性陈设品等则由梯田提取的元素进行造型,让整体的公共空间充满自然气息,体现绿色空间。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进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感知和回忆。[1]学生在对公共空间设计时,更多的是采用“加法”,而现代公共空间设计更多的需要采用“减法”进行空间设计。如:对于空间的分隔,学生更多会想到运用隔断墙或室内陈设品进行分隔,但有时也可以用一步不能够跨过去的水池来进行空间分隔,水池可以位于地平面以下,而对于地平面以上的隔断墙和公共陈设品来说,就是一种“加法”,在地平面以下所挖出来的水池就是一种“减法”。

2. 自由联想

是头脑中储存的记忆,由于某种契机而使另外一些表象与之自然而然发生联结的过程。[2]在公共空间设计构思的过程中,运用联想的方法可以打开思路,由此学生运用模拟的方法,产生系列、新颖、独特的造型,如由计算机想到游戏,从游戏想到儿童,由儿童想到未来,由未来想到未来建筑,由建筑延伸到公共空间。设计师小沙里宁的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都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创造具有多重含义的空间形象。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熟练的利用了混凝土的塑性、人们朝拜时的心理感受、地中海文化的诠释赋予朗香教堂多重含义以及模糊性、不确定性。[2]这些含义的产生就是通过联想获得的,参观者也是通过联想获得这方面信息的。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联想解决公共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更新设计方案。

二、运用模拟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思维

1. 形态模拟

形态模拟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的例子很多,可以通过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模拟,启发学生灵感和开拓思路。自然界中的形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有机形和几何形。几何形具有一定的数理规则,容易分类、整理和确定,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球形等,这些图形都可以用固定的数学公式反映出来,而且可以通过作图画出来,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形;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还是有机形,有机形不具有数理规则性,不易界定,像自然界中的河流的曲线、花瓣的形状、山脉的轮廓线等等。[2]在以往的家具、机械、公共空间设计中,几何形用的较多,随着人们对复杂形态的认识和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出现,有机形在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最早的人类居所――巢居,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鸟巢形态创造出来的。古罗马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记载了古希腊柱式的由来。通过测量一个男人的脚印,把它同他的身高作比较,希腊人发现他的身高是脚印长度的六倍,于是,就把珠子的高度同底部直径之比定为六比一,这就是多立克柱式。由此看来,运用模拟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创作灵感。除了对事物的形状,还可以对事物的颜色、肌理等进行模拟,达到创新的效果。如地中海风格的公共空间,可以通过蓝色和白色相结合展现海洋的意境,使人身处其中,感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功能模拟

借鉴其他事物的功能特点来丰富和发展系统,在公共设计中可以得到创造性的设计思路。如:日本仙台运动馆的穹顶设计,就是模仿生物的呼吸功能,采用透光性良好的膜材覆盖,呈开闭式,可以随时通风换气,被设计者称为“有呼吸功能的穹顶”。 [2]

三、经典方法的应用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合理性来自于对设计物从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推导和追究,充满了准备、确定和验证的思维活动,在落实公共空间造型阶段之前,学生要首先发现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以上所提到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设计元素并探讨设计的可行性,最终得到可以实施的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开始鼓励学生和自己讨论方案的时候,就尽量用一个个小透视图来表达学生的设计意图,到后来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一边讲解自己的方案,一边用徒手快速画透视小稿的习惯。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空间来考虑方案这一正确设计方法,二来可以提高快速表现能力,在徒手快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更多想不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以往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设计作业多为假设题,而非真实场地,导致学生在设计之前,无法到设计现场感受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这就使原本缺乏空间概念的学生们在做设计时,更难建立空间尺度概念,也就无法从空间上考虑方案。众所周知,一流的设计师做的是空间,二流或三流的设计师才是做色彩和灯光。[3]当然,我们的学生才刚刚入门,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把一个整体空间分割成各个孤立的平面来考虑方案,而是一个空间设计方案最终成为一个个面的设计的拼凑。这同时也违背了方案设计应从整体出发,而非从局部入手考虑问题的设计原则。在学生刚入门的时候,就要一再强调从空间入手,考虑设计方案,这样对他们以后专业的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以外,可以经常给学生限定不同条件的课下练习,学生在最初阶段,不能够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进行要求限定,引导学生去主动想出问题,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空间布局、空间组织、内外空间的练习、色彩与材质等方面进行方案的深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以及多项设计表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今后能独立承担公共空间设计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罗玲玲.公共设计创造能力开发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文4

【关键词】城市; 规划; 空间设计; 公共艺术

前言

城市空间规划的设计发展已近百年,在这段时间中,城市景观已经完成了规模性的发展模式。虽然现阶段还不能准确地评述这种城市空间规划模式的好与坏,但其每个阶段的设计手法思路都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组成城市空间规划的要素基本从以上方面阐述地比较详尽。城市空间规划既是艺术思维的表达过程,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凭证。

一、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研究

从历史上看,城市设计的概念是从城市建设艺术这个概念发展而来的直到19世纪末,在卡米诺・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原理》以及约瑟夫・施塔本的《城市建设》这两本书的书名中才第一次出现“城市设计”这个概念。近年来,人们在此领域也开始运用“城市发展”这一概念,通常是指城镇的发展规划用来协调建设规划、城镇投资方案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因素,并以此来调控城市的空间发展。从内容上看,城市空间规划还需要将不同方面的设计汇总成一种完整的设计手段如城市交通体系(交通组织、园路、步道设施、铺装等)、功能区域的空间划分(城市标志建筑、特色景观等)、绿化种植设计、景观建筑小品规划及意向设计等。总体来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包括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细节设计不同层面的概念,也是从抽象到具体规划的描述。

二、城市空间设计的文化价值分析研究

城市的空间理论发展除了从形式的多样化解析之外,还要分析其文化的传承所谓溯源历史也就是对文化的追溯。《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提到,城市开放空间发展的演变史,折射着人类文化的演进历程。城市开放空间所具备的形貌、比例、感觉品质及象征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所包含的实质生活一一城市公共生活是始终未变的。中外城市空间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时期。当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城市的空间格局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聚落中心在阶级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宫殿、宫府,它们不允许寻常百姓停留,是不具有公共性的。而纵观西方城市空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不仅是城市的创造者、使用者,也是城市空间的主宰。

三、城市空间中的道路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在城市规划的历程中,道路的规划系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布局影响着城市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

1、《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城市道路设计的研究中提到,城市景观系统由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观区三个部分组成作为城市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属于城市景观中的“线”要素,是城市空间的组织框架与基本线索,承担着景观轴线的重要作用。

2、在《对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思考》中,作者认为当前城市街道空间在设计上存在了诸多问题如建筑形式上的迷茫破坏了街道的连续性、对城市肌理的不尊重破坏了城市空间、城市中诸多的封闭小区割裂了城市的街道空间、对人的不尊重导致城市局部尺度失调等。

3、在《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与改善》中,作者提到了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可以从安全性、空间尺度、洁净程度、便捷工程、景观质量、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评析。

四、城市空间形态下的公共空间艺术分析研究

城市空间下的公共艺术通常是公共空间中的小品景观艺术、行道植被艺术管理、城市公园景观以及雕塑艺术等。公共艺术往往体现了城市的发展风格与走向。

1、在《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中,作者提炼出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实践和审美存在物,既隐含着城市公共领域复杂的历史性和矛盾性,同时也用历史性和文化性构建和丰富着城市的文化。本书对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和解释

2、在《公共艺术景观包围的城市》中,城市品格也在不断提升,规划者和设计者自身理念性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变革当中,人们的欣赏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城市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也在逐步地发展当中。

五、城市空间规划的照明运用分析研究

在城市空间的发展中,城市照明以一种虚空间的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空间,给人们带来了不同色彩情感的空间体验。

在《光改变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实践》中,提到了功能与景观照明设施的布局共同构成了城市照明空间的布局结构。功能照明为城市提供了夜间景观背景,景观照明则凸显了城市夜间景观的形象。

如在《城市景观与光环境设计》中所提到的拉伊西奥灯网的设计,它既是一个单独的城市灯具,同时又是一个较大的系统。总之,优美的城市照明规划在城市空间的艺术设计中体现着城市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它将城市空间性质演绎出来,从一个侧面实现了服务于民的城市建设理念。

六、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标志建筑设计分析研究

这里所提到的是从城市发展来看的风格标志,像《城视:城市视觉笔记》中所说,新旧交融,土洋交汇对一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应恢复其本来面目对现在社会发展的回报则是令新的城市设计形成城市中的新旧交融,继而从各方面展现城市空间的形象。

城市的单独体态是凭借标志性建筑来完成的建筑是城市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建筑形象是城市的体态和容貌,是城市的性格和真实。它反映在与城市空间的交融之中,是城市空间思想的表达,包涵了城市规划中所固有白5i己忆与追求。

七、城市空间规划的尺度要素分析研究

规划有度讲的就是尺度的概念在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把握上要注重尺度与空间,以便能打造城市的舒适性,服务为民。

1、在《景观都市主义》中作者提到,通过在多个尺度上介入环境,坡道,可以在相应的建筑、景观和城市不同层次上对环境产生影响。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同样提到了规划尺度的问题景观中的尺度,无论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都已增大,这也是受现代社会发展所客观影响的设计体验。

八、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一座具有活力的城市是历史轨迹的美好延续。而城市空间设计是城市改善自身形象、提升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城市空间设计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及文化水平,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趣味性。在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上,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城市文化的灵魂要素。

参考文献

[1]单霓,郭嵘,卢军.开放空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张建海,卫红.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李农.光改变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文5

关键词: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空间环境这一方面的要求与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企业办公空间这一块。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加快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企业内部中的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甚至还要延长工作的时间,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也就显得越发的重要,所以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的概述

就目前来看,传统的办公空间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办公空间的设计观念、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传统的办公空间私密性较好,但是不利于办公人员对信息数据进行交流与沟通,在空间的布局上不够合理,面对这一实际情况,目前在办公空间的设计这一方面,逐渐趋于可视性、开放性的敞开式设计,在空间的布局上越来越强调宽敞,尤其是在企业办公空间这一块,为了使工作人员之间对于数据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更为的便捷、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企业在办公空间的设计更要重视宽敞、舒适。

企业办公空间设计,实质上就是指对企业中一些工作人员进行办公的位置进行设计,主要的内容是对办公空间进行布局与规划。在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公共化、人性化、智能化、功能多元化。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办公空间的节省与表面上的美化,对于办公空间的设计要趋向于人们在工作中的共同需求,要考虑对于工作环境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中,还要充分的考虑怎样对办公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怎样对办公空间进行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确保工作人员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优秀的企业办公空间设计方案,并不仅仅只是对企业办公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对空间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还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思考,将办公空间中的一系列因素进行综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办公空间进行有效的设计。

二、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的特点

1、网络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各个行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浏览新闻、看电影、玩游戏、买东西、聊天、工作等。计算机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办公的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够对相关的工作进行完成,而且有些工作任务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来完成,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对相关工作中的一些不太了解的数据信息进行搜索,企业中的一些高层领导也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任务进行分配,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会议。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也为人们在公办中提供了新的办公方式,一种是家庭式办公式,还有一种是利用高科技设备进行办公的现代企业。

2、生态化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了巨大的影响,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面对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所以在企业办公空间设计这一方面,也越来也重视办公空间设计中对于办公环境的影响。在对企业的办公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绿色化这一概念要贯穿于整个设计方案,在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中要利用自然风、自然光,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要重视节能,采取有效的技术降低办公空间在能源这一方面的消耗,例如: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可以在空间中适当的设置一些水体、植物、山石等来改善企业办公空间中的环境。

3、智能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一些高科技产品的进一步发展,给企业办公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就目前而言,有一些白领人士在工作形式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局限于在办公室里办公,而是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在企业办公室以外的地方到处的奔波,所以怎样为这些白领人士设计一个合理的办公空间,就是办公空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师针对这一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例如:将办公空间划分为隐私、半公共、公共区域,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在公共区域中进行活动,在公共区域中设有相关的网络接入口以及工作式桌椅,工作人员能够在公共区域内利用网络接入口进行相应的工作以及与客户在网络上进行联系,公共区域内的办公环境设计得也非常的轻松、休闲,工作人员能够在公共区域内看到区域内的自然风景,而且还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免费的饮品,使工作人员出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半公共区域,主要是与一些客户进行交谈,为客户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一区域内可以开展适当的小型会议与展览,还能够对一些企业中的员工进行培训等;隐私区域,主要是每个人处理私事的区域;这样的办公空间设计能够有效的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目标,是为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也能够营造一种温馨、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工作环境主要体现在安全、舒适、卫生、便捷等一系列方面。一个优秀的企业办公空间设计方案,需要设计人员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员工的共同需求等一系列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设计人员在对某一个企业的办公空间进行设计时,要对这一企业的形象、文化以及历史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是对这一企业的办公空间进行设计的前提,也是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陆震纬,曾祥.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文6

关键词:公共建筑;外廊;空间;环境行为。

1 前言

外廊(Veranda)是指建筑物外墙前附加的自由空间,同其类似的形式很多,名称也各种各样。在欧美的书籍和资料中,有明显地使用外廊、阳台(Balcony)、平台(Terace)、门廊(Portico)、连廊(Arcade)的例子。【1】

外廊起源,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殖民者称这种“外廊式建筑”为“廊房”。“廊房”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如图一。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目前,外廊在南方地区,广东沿海一带运用比较多,特别是厦门,常见的骑楼就是外廊建筑的一种,如图二。

骑楼底层的柱廊风格可分为梁柱式和恢式两种。梁柱式是骑楼的主要形式,由横梁和柱式组成,带有明显中西合璧的风格[2]。骑楼的立面主要由柱式控制,立面风格仍沿用古希腊时期的三段式做法。公共建筑中骑楼比较传统,基本通过柱子支撑形成一层柱廊空间,这样有利于首层形成尺度较大的半室外空间,在传统架构形式下,空间利用不受限制。普通民宅中,对空间要求相对较低,也有少量的利用悬挑形成骑楼,如图三。民宅中的骑楼打破传统骑楼构图手法,形成灵活多变的外廊形式和立面形式。这种变化也给后来公共建筑外廊空间带了一些启发。

北方地区建筑外廊没有南方地区那样普遍流行,一方面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觉得需要大量的日照要求,另一方面,北方侨民文化没有南方地区发达,不过解放前,北方地区洋人聚集的区域也出现了一些建筑外廊的形式。典型代表是天津五大道的外廊式建筑,北京也有一些代表,如正阳门东车站。但是,在普通民宅中,外廊建筑出现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廊式建筑在北方地区越来越少,而且现代建筑结构的解放,柱廊式外廊更是少之又少。不过现代建筑外廊空间并没有消亡,只是形式和空间感觉发生变化。特别是现代公共建筑半室外空间出现的频率更多。典型的案例,西单商街,外廊不光体现在首层,甚至二层通过一系列的外廊,形成公共平台。将外廊的形式和意义进一步扩大了。

2 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调研

为了了解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在北方地区的一些运用和发展,笔者通过观察法和问卷法将公共建筑外廊空间与环境行为建立关系。

通过对西单商业街和阜外大街某写字楼群的观察发现。商业建筑外廊最大的作用营造室外人流聚集的场所。外廊空间结合一些景观小品和休息座椅,成为购物人群休息,等候,放松的主要空间。而且外廊空间削弱了商业建筑相互争强斗艳的气息,保证了商业界面的连续性。而写字楼建筑外廊空间,即便没有休息座椅,没有过多的环境小品,也会成为人们放松,接触自然,接受阳光的场所。哪怕是吸烟,聊天,朋友的临时会面,外廊空间不会受到气候影响。有了外廊空间的写字楼感觉更加亲切。尺度更加宜人。

笔者对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一周时间内随机发放50分问卷的方式。发放的50份问卷回收46份。其中对建筑物外廊概念完全不知道的4人,对外廊概念不是很了解的1人,其余41人有明显的概念和自身见解,视为有效问卷。调研问卷统计数据如下表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73.2%的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适用于现代建筑中;63.4%的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适用于北方地区;48.8%的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形式有无柱子均可;92.7%的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设计值得研究和推广;大多数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功能是多样复合的;除体育建筑外,大部分人认为多数公共建筑需要考虑外廊空间。不过,笔者认为,几乎所有的体育建筑实际上也存在外廊空间,只是与建筑本身的大体量比较起来,外廊空间容易被人们忽略掉。

通过以上分析,结论比较明显,人们对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运用于北方现代建筑是比较认可的,并且对形式没有太多要求,功能需求是多样化的,建筑类型也是多样化的。说明人们对公共建筑外廊环境行为有一定感知和需求,并且从调研报告的其他一些建议看出,人们对外廊空间与环境行为的融合希望进一步加强。达到实用,美观的建筑基本要求。

3 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设计研究

经过之前对建筑外廊的资料研读,和对公共建筑外廊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再次回归分析一些经典的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设计。

建外Soho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整个规划建筑设计是由建筑大师山本理显完成,但是其中的低层部分建筑设计是有C+A小岛和米环境设计所完成。整个规划设计完全体现了开放的,建筑物延伸规划理念。高层建筑被一个个低矮的,室外的,半室外的空间分割开来,弱化了高层建筑对环境的压迫感,营造了丰富的庭院空间和小环境。而且空间是立体的,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外廊的概念,看似没有外廊空间,但实际上,建筑本身到处都充满了外部公共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如图四。

建外Soho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在建筑本身上也创造了20个双层花园,将建筑外廊空间很好的融合到环境中来,重新解读了建筑外廊空间的概念,给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做了全新的诠释。

另个一个案例是笔者设计实践,

厦门五缘湾油画街,如图五、图六。

规划中重点强调艺术家的创作的私密性,同时又要考虑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开放性,所以建筑外廊空间很好的解决了两者之间矛盾。同时,建筑外廊很好的解决了艺术品不能直接高强度阳光照射的问题。通过外廊的过渡,将室内外有效地区分,使得动静有一个相对的隔离。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外廊的形式没有受到建筑形体限制,设置比较自由,外廊空间、尺度可大可小,时断时续,位置灵活多变。局部通过立体交通空间形成二层外廊和室外平台。有效地解决上层空间的交流和观景需求。建筑外廊空间打破了单一的线性空间设计,形成不同尺度广场空间,满足不同主题需求和环境行为要求。

通两个案例分析,发现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已经较传统的建筑外廊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外廊建筑跟局限于单向的,平面的。现代建筑外廊更为丰富、自由,更为立体化,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而且外廊空间与外部环境结合更加紧密。外廊的功能需求和艺术效果较传统外廊建筑也有很大不同,传统建筑外廊可能更多考虑遮阳隔热功能,或者立面构图需要。但是,现代建筑外廊空间的功能需求更加趋于多样化。

4 结语

通过对建筑外廊研究,总结出传统建筑外廊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发生期,18世纪70年代以广州十三街为代表;初期,19世纪40年代以上海,广东等地的十三夷馆为代表;盛期,19世纪60年-80年代,以上海、烟台出现的哥特式建筑为代表;晚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上海虹口区黄埔73号建筑为代表。[3]外廊建筑在中国经历相当一段时间和发展,给中国近现代建筑留下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南方地区,以广东、福建为代表的区域还能看到外廊建筑的影子。而且这种建筑外廊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所以它还会发展下去。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研究它,适当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来。

通过对建筑外廊空间环境行为研究,总结出现代建筑外廊空间设计,既要考虑南方地区遮阳隔热功能的需求,也要考虑北方地区整体空间的过渡需要。更多的是要突破外廊形式的限制,充分发挥公共建筑外廊的功能和美观作用。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现代的技术手段,将外廊空间融入到环境行为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藤森照信 张复合译 外廊样式――中国近现代建筑原点 建筑学报1993-5

[2] 余强 厦门骑楼建筑风貌分析 小城镇建设2003/9

[3] 刘亦师 中国近代“外廊式建筑”的类型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