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力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力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力学研究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对目前举重科研中使用的运动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综述,为丰富发展举重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举重 运动学 动力学 生物学

在中国知网上以举重、挺举、生物力学为关键词,查阅了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试图从举重的运动学研究、举重的动力学研究、举重的生物学研究,三个方面对举重中涉及到的生物力学科研进行综述,为更好的进行举重运动生物力学科研提供参考价值。

一、举重的运动学研究

国外学者[1]认为在过渡阶段和下蹲支撑阶段女子和男子相比,屈膝幅度明显较小,动作也慢。此外,男子在第一发力阶段施加在杠铃上的功明显要大于第二发力阶段。相反,女子在两个动作阶段表现出近似的机械功。约翰·加汉姆尔[2]提出了抓举技术“杠心”(杠铃横杠中心点,即杠铃重心所在位置)的最佳轨迹成明显的“S”形轨迹。张跃[3]通过分析我国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在不同动作阶段“两心”在矢状面和水平面上的偏移,结合“杠心”最佳轨迹的特点,揭示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刘宗友[4]发现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杠心轨迹穿越重心轨迹,杠心几乎贴着人体重心向上运行,表现出发力“近”的特点。单信海[5]等通过研究崔文华抓举200.5公斤超世界记录的技术分析,也发现杠心轨迹穿越重心轨迹的特点。而WolfgangBaumann[6]等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员的杠铃轨迹均没有穿越垂直参考线,而是表现为杠铃向身体的后方运动,最终导致运动员在发力后的后跳。而这被Vorobyev[7]认为是动作技术不稳定的表现。从杠铃的轨迹及膝关节角的变化上看,抓举动作存在两次最大伸膝过程和一次屈膝过程[8]。Enoka,R.M指出[9],举重的屈膝过程在确定身体姿势,使杠铃的运动轨迹更靠近髋关节和背部肌有一定意义,允许在一个更加适宜的阶段充分利用膝关节伸肌的力量。Garhammer,J[10]指出抓举技术的优秀运动员在过渡阶段仍能保持杠铃垂直速度的继续上升。Tadao Isaka[11]、杨斌胜[12]、张跃[13]、Raoul F [14]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观点,指出:在过渡阶段,膝关节回屈的同时,为了保持杠铃垂直速度的继续增加,应积极快速地伸髋。

二、举重的动力学研究

国外学者[15]通过摄像和测力台同步测试对10名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的60%和70%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抓举60%和70%的强度时,受试者在第二发力阶段的地面反作用力明显大于第一发力阶段和失重阶段。艾康伟[16]通过应用逆向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对抓举的技术动作各关节的受力和净矩进行计算分析,他们对抓举动作髋关节净力矩分析表明,对于抓举,髋关节最大净力矩与对应此时刻的髋关节角度呈负相关。刘平等[17]指出抓举技术失败动作分为杠铃前掉和后掉,前掉主要和发力效果因子及接铃调整因子有关,后掉主要是接铃调整失败。杠铃最大速度、惯性上升高度和发力最大力量是监控发力效果的主要指标,接铃Fy力变化、跳步距离、引膝Fy力变化是监控接铃的主要指标。跳步是影响动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它与杠铃的横向运动趋向、接铃成败高度相关,引膝Fy力、发力弹杠时杠铃前向运动和发力杠铃后向运动是决定跳步距离的主要因素。Yung-Hui Lee等[18]得出在抓举过程中的两种典型的地面反作用力曲线:两种曲线在杠铃离地前0.2秒到杠铃离地瞬间这段时间都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Carlock[19]等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运动员的纵跳能力和举重表现呈高度相关。K.Funato[26]发现高水平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相比,在抓举时的地面反作用力有两个明显特征:1.失重时间较短,能够更好的利用肌肉收缩弹性能;2.在失重期间表现出更大的向前的水平力,说明更好的利用了伸髋肌群的力量。

三、举重的生物学研究

陆爱云等[20]认为从肌肉的活动顺序上来看,股直肌、竖直肌、胫骨前肌是较早动员的肌肉,尔后才是肱三头肌、三角肌、前臂屈肌及肱二头肌等,反映出举重项目是大肌肉先活动再带动小肌肉的特点。卢德明[21]使用八导遥测肌电仪测试了股四头肌(内、外、直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骶棘肌和背阔肌等8块肌肉的肌电图。各动作阶段肌电图曲线的电压值以校准信号的电压值为标准进行测量、计算得到,各动作阶段肌电的振动频率由该动作阶段的时间与振动次数求得。孙砺等[22]选取8块在抓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做同步肌电测量。运用相关软件得出8名运动员在3个不同重量的抓举全过程中8块骨骼肌活动的先后顺序(时序)。庞军等[23]研究使用Motionanalysis三维分析系统及Norexon 16道肌电仪,对一般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重量下进行挺举的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方面的浏试。通过运动学和肌电图分析,得出一般运动员在捉举不同重蚤杠铃时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特征。

四、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目前对于举重项目的研究,以抓举为主,挺举相对较少。特别对于挺举的运动学研究文献相对匮乏,其中还以女子挺举为主,对于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挺举研究不多。同时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学敏感数据之间相关性研究尚未发现,未来以期为突破口,这将丰富和发展运动生物力学在举重科研中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Comparative 3-dimension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snatch technique in elite male and female greek weightlifters[J].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2.8.16(3):359-366.

[2] 约翰·加汉姆尔.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专辑[M].国家体委科教司.1988.

[3] 张跃,蔡国均等.抓举运动“两心”的运动规律及人体做功的功率和效率[J].体育科学.1990.3(5):35-37.

[4] 刘宗友.切尔诺梅尔金197.5kg抓举技术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3(2):45-48.

[5] 单信海,严政,张政.崔文华抓举200.5kg超世界记录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5(4):62-65.

[6] Wolfgang.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World Class Weightlifters at the 1985 World Championshi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988(4).

[7] Vorobyev, A.N. Weightlifting[J].Budapest:IWF.1978.

[8] 章旌红.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8(4):36-39.

[9] Enoka,R.M. The Pull in Olympic weightlifting[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1979.11.

[10]Garhammer,J. Biomechanical Profiles of Olympic weightlift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985(1).

[11] Tadao Isaka.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rbell During the Snatch Movement of Elite Asian Weight lifter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6.12.

[12] 杨斌胜.吴数德创128kg抓举世界记录的技术[J].中国体育科技.1986.8(2):66-67.

[13] 张跃,蔡国钧,刘伟民.从三维立体空间看李顺柱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体育与科学.1988.7(5):51-54.

[14] Raoul F, PhD U.S. Olympic Committee 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hance Weightlifting Performance: The Olympic Program.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J]. 1996.8.

[15] Ground reaction forces during the power clean[J].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2.8.16(3):423-427.

[16] 艾康伟,李方祥等.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和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7):62-66.

[17] 刘平,张贵敏等.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51-55.

[18] Yung-Hui Lee, Chin-Yang Huwang, and Yang-Hwei Tsuang.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activation and Pulling Phases of Snatch Lift[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5.11:288-298.

[19] Jon M. Carloc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ical Jump Power Estimates and Weightlifting Ability: A Field-Test Approach[J].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4(Vol.18,No.3):534–539.

[20] Ground reaction forces related to athletic performance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weightlifters[J].

[21] 陆爱云,庞军等.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6(3):62-67.

[22] 卢德明.影响运动技术训练水平提高的几个难题[A].香山科学会议第174次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科技问题[C].北京.2001:67-68.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2

摘要:随着力学着手于生物体,尤其是人体相关运动研究的开展,生物力学成为交叉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体系,运动生物力学是基于生物力学学科之上,结合体育科学体系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此学科在理论、研究方法、测量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考察分析运动生物力学和生物力学的现状,在喜悦于长足进步的同时,不得不承认,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理论并不完备,发展趋势仍有局限。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运动生物力学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阶段只有少数几个体育学院开了运动生物力学讲座或选修课,国家体委科研所成立了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运动生物力学在这一时期发展缓慢,到现在虽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不能忽视这门学科本身还是有待完善的。本文就运动生物力学在我国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方向及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并对我国的运动生物力学作出一些展望。

一、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

1.研究方法

(1)常用的研究方法及仪器。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原国家体委科教司的支持下,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组织国内多名本学科的专家、教授讨论、撰写成的《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一书编入了当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和仪器。包括运动学方法中的平面定机、平面跟踪、立体定机摄影摄像测量方法;动力学方法中的三维测力台测试方法、等速测力仪测试方法;生物学方法中的人体形态学测量方法、人体重心测量方法、肌电测量方法等。另外还收入了一些国内使用尚不普及和少量国外新近使用的测量方法,包括运动学方法中的立体跟踪摄影摄像测量方法、红外光点摄像、激光测试仪、分段计时测量方法;动力学方法中的A.K.M 和B.K.M 测力仪测力方法、T.K.K 测力仪测力方法、赛艇多参数遥测分析系统测试方法、动态力的应变测试方法、人体运动能量测量方法。此外,还有多机同步测量方法、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方法、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仿真方法以及运动生物力学测试资料的统计处理与分析方法等[1]。

(2)新的研究方法及仪器。高精度的高速摄像测量系统的应用: 高清晰度、高速度(100~200 场/s以上) 的摄机和录像解析系统。图像自动识别仪器开始应用。高精度的红外光点遥测分析系统已用于研究实践。运动专项的测试仪器和运动器材的研制。磁感应测量仪器研制成功。数学力学模型和人体运动仿真在体育运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运动技术分析的“专家系统”与神经网络模型已经应用于人体运动技术研究。肌电图测试分析向定量化迈进[2]。

2.目前我国的研究领域

(1)优化运动技术。针对某一特定运动项目( 如田径、球类、速滑等)进行分析,改善运动技术的表现。如《对我国4名优秀短道女运动员弯道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用力学原理分析直道滑跑技术》、《排球前后排扣球运动学分析》等[3]。这些研究以使运动员训练科学化,符合力学原理,符合人体规律,从而获得最佳的技能表现。

(2)改进人体基础运动如走、跑、跳、推、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区别于竞技运动项目动作、动作系的研究。如《走步运动转变为跑步动作下肢和骨盘之运动学变化分析》、《步态生物力学研究进展》等[4]。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受到的重视远逊于竞技体育,实际上,这些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技术研究只有专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才会用得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充分体现“ 民本思想”,改善人体基础运动、改善健康的研究才是真正需要的。

(3)数学模式与模拟。这类数学模式模拟及电脑模拟的研究针对运动技术及人体运动进行分析,此类研究有别于一般仪器进行测量的方法,所以单分为一类[5]。

(4)运动器材设备开发设计。主要关于运动器材设计及力学特征分析,如网球拍、运动鞋、训练器材等。这方面的研究如《不同劲度网球拍对恢复系数的影响》、《不同质地泳衣对速度的影响分析》等。

(5)运动伤害的研究。主要对运动伤害机制及运动护具进行研究,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如《体能动力损伤机制理论研究分析》。这类研究主要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借助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测试方法来分析造成伤害的动作规律,与人体结构结合总结得出预防运动伤害的方法[6]。

(6)人体测量学的研究由清华大学、白求恩医大和国家体科所合作,采用CT测试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系统,于1995年正式完成了中国成年人人体惯性参数的测定。

二、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第十八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年会的对比分析,可以大致看出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是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的核心。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将偏重于计算方法的准确和简炼、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借助电子计算机实现快速精确的测量和实时处理人体运动的各种力学参数,实现综合分析和联机分析,以及实现自动化控制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更加依赖高新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训练实践,研究成果要能为竞技体育服务,运动测试仪器的专项化以及高新技术和高新材料和仪器的创新和发展是这一发展方向的具体体现。

(3)运动损伤康复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而且与运动专项结合更加紧密,肌肉生物力学已成为热门课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研究也将是一个热门课题,但对于分子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少,今后,应广泛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和生物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方法,共同解决人体运动中的有关问题。

(4)研究对象更加广泛,运动生物力学研究除继续对竞技体育进行研究外,还应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运动、军事技术动作以及与人体有关的一些设备。

三、运动生物力学的展望

从以上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体系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科可以研究的内容很多,任务也不尽相同,但为适应生物力学的发展和体育科学的发展,现在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应有所侧重。运动生物力学还有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它的实用价值也只刚刚显露初红。

(1)提高动作技术不再局限于表层研究分析动作技术,更多应着手于研究并提出技术训练的具体方案(有关如何实现优化动作结构);研制设计专用或通用的辅助训练动作、设施及器械。

(2)基础理论的建设将为运动生物力学发展巩固根基,开拓视野,扩展研究与应用领域。

(3)深入研究运动损伤机制,模拟分析运动损伤过程,设计合理的运动设备(器材、服装、鞋等)以防止运动损伤。

(4)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运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2):15-23

[2] 洪友廉.第18 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论文集[C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3] 李毅均.排球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的三维高速录像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9):105-108.

[4] 郭静如.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的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6):89-92.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球运动,运动损伤

网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高雅运动属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适应人们达到健康需求、追求时尚的一项运动项目。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网球运动的发展速度也很快。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网球运动,尤其在高等院校中,出现了“网球热”的势头。目前,许多高校都相继修建了网球场,开设了网球选修及专项课程,推动了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但这项运动对参与者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享受网球运动的同时,也承受着运动损伤带来的烦恼,如肌肉拉伤、扭伤、网球肘等。受伤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会加重学生对网球学习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调查我校学生从事网球运动中受伤的基本特征,分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积极的预防措施,为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湖北文理学院网球爱好者和网球专项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来源。

1.2.2问卷调查法

严格按照问卷调查设计原则设计问卷,并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对湖北文理学院网球专项学生及其他专业网球爱好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70份,收回有效答卷531份,回收率为93.1%。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确保统计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科学性。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损伤的特点分析

对我校53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因网球运动发生损伤的有101人,占总人数的19.02%,在损伤的人数当中,女生39人,占损伤人数的38.61%;男生62人,占损伤人数的61.39%。通过访谈发现,网球运动损伤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损伤的部位与技术掌握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二是多数是因局部压迫导致,且慢性损伤多,急性损伤少;轻度损伤多,严重损伤少。三是网球运动损伤与网球场地、器材、用品等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很少有同学留意这方面的知识。四是运动损伤与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关系。五是了解网球运动损伤的相关预防措施及对策的同学很少,很多同学对慢性损伤置之不理,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六是课上受伤少,课下受伤多。本次调查没有发现严重损伤的案例,许多学生只是身体局部产生疼痛,但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以致影响他们对网球运动的热情和兴趣,甚至影响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2.2常见的损伤部位及主要类型

常见的损伤部位有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损伤、大腿和小腿肌肉拉伤、手腕扭伤、肘关节损伤和肩、背、颈部损伤等,见表。

 

受伤部位

头部  肩  肘  腕  膝关节  踝关节  髋关节  大腿  小腿  脚趾  其他

人数

10   42  16  138  64     149      42      5     44    16    5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4

摘 要 本文根据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旨在提高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队的整体作战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 足球运动员 心理干预

在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和参赛过程中,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加大对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需要高校在足球训练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与竞争对手较量的不仅仅是技能和体能,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这就要求高校足球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且要将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足球教学的重点。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心理干预的定义,其次分析了运动员心理干预的意义,最后提出了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的对策。

一、心理干预定义

心理干预是心理学家运用心理手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或集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其战胜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它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等内容。

二、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现状

目前,对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使用的主要方法有培养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动机、训练运动员的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感知能力、创设干预环境等方面,在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动机不强、心理素质较差、感知能力较弱、没有创设有利的干预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心理干预对策。

三、心理干预对策

(一)培养良好动机

在高校足球运动训练过程中,培养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动机培养。对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进行动机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足球运动集体荣誉感,明白足球运动集体荣誉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动机,能够增强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能够以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并且服务于集体利益,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有效合作促使每一次足球运动成功完成。因此,在高校足球运动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对足球运动员训练动机的培养,确保足球运动员带着良好的动机去参赛。

(二)训练优秀的心理品质

对足球运动员心理品质的训练,主要侧重于训练运动员的意志和品质。通过训练运动员的意志和品质,可以有效增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运动员意志和品质的培养能够培养运动的自觉性、勇敢性、自制性和主动性。在训练足球运动员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训练的难度,让运动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足球运动员的训练需要循序渐进进行,不断改变运动负荷,不断增加动作的难度,严格遵守足球运动员训练规律,也可以快速有效的增强运动员的个人意志。

(三)培养感知能力

第一,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能力可以通过技术训练来提高。常见的足球技术训练有足球的球速、旋转、滚动、飞行方式和方向等,通过这些对足球的落脚点进行准确判断,进而对最佳的接球方式和抢占点进行有效把握,全面掌握对方足球运动员的应对方法,提前做好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校足球运动教练员应该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增强足球运动员的对抗意识,注重传球脚法的训练,训练足球运动员对传球时机把握的准确度,告诉足球运动员最佳抢球方位,并且促使足球运动员反复练习近距离传球和接球动作,进而提高整个足球运动团队的整体传球和接球能力。

第二,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能力可以通过锻炼足球战术来提高。足球战术需要足球运动员的思维和动作进行有效耦合,才能够确保战术行动的有效进行,此外还需要足球运动员心理和注意力等方面素质的辅助。比如,足球守门员需要对整个球场的具体形势进行有效把握,全面分析,因为守门员是防守的最后一道屏障,其不仅是防守的组织者,更是赛场的指挥员,因此培养守门员的感知能力尤为重要。守门员应该能够根据全场的比赛情况,准确把握进攻点和防守线,在一次又一次的参赛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促使整个足球运动队整体作战水平的提高。

(四)创设干预环境

对更多的练习者来说,表象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而系统的训练,足球运动员的训练也是如此,并且这种能力的提高也是因人而异有一定的限度,尤其在训练水平还比较低的初级阶段,易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注意力分散,降低训练效果。因此,表象训练法对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过程中要为表象训练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以温度适中,无噪音,光线偏暗的地方作为初学者的练习场地较为理想。随着表象能力的发展,可以在表象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入一些无关刺激,以提高抵抗各种干扰的能力,待适应后可尝试在比赛中或其他复杂的环境下进行表象演练。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干预策略目前来说主要有培养动机、培养优秀品质、培养感知能力和创设良好的干预环境,这些干预方法的实施会极大促进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队整体作战水平的提高。心理干预是对运动员经常实施的干预方法,由于其能够全方位提高运动的心理素质和战术水平,因而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心理干预方法的发展,其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5

在竞技类体育项目中,我国举重比较占优势,不论是国家运动员还是青少年储备人才,都已经在专业项目上形成比较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模式,众多的体育学校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找运动员在力量、体能、耐力、技巧等方面的不足,希望用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策略指导运动员合理发掘自身潜力,有步骤地实现竞技水平的提升。在常见的举重赛事中,人们比拼的不仅是技术、战术以及心理状态,最关键的是运动员的体能与技巧,人的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对抗阻力的能力可以概括为力量素质,这对运动员的成绩和临场表现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体育学校老师们针对举重运动员进行的力量训练以及相关计划将会显着作用于运动员的专业素质。

二、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运动员力量训练敏感期。体育学校的运动员年龄一般在十几岁到二十岁不等,因此,相关的力量训练也应考虑到运动员的生理发育过程,避免对他们的身体结构和发育造成损伤。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在12到16岁期间,其在力量素质、机体敏感度以及速度等方面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刺激,阶段内的动力性训练、静力性训练以及强度训练等的边际效用会趋于最大。因此,教练员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及他们身体机能的不同发展阶段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在强度、重量、组数、周期等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区分,以便获得有效的体能反馈效果。比如,对于已经度过肌肉纵向成长阶段的运动员,可以逐步开始较大负荷的力量专项训练,促进其肌肉组织横向加粗,这是力量素质提升的黄金时期。在运动员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的针对性训练中,教练员需要注重训练项目分配,合理利用刺激反应法使运动员的肌肉工作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平稳推进身体机能“刺激――下降――超量恢复”的提升模式。

(2)注意区分运动员优势和劣势,实现分层训练。举重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要求运动员爆发充分力量的项目,肌肉群的收缩舒张、呼吸系统的协调等等,都需要服务于短暂的几秒钟。在此基础上,核心肌群的技能与素质成为影响运动员专业技术水平与成绩的重要因素。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核心区主要是指腰椎、骨盆、髋关节,他们无论是抓举还是挺举项目都需要这几部分不同分区的肌肉群的良好配合。将它们细化开来,又能够分为腹直肌、腹外斜肌、腹横肌、腰方肌等。不同部位的肌肉组织由于收缩拉伸方向、变化量上的区别,也会给予运动员综合性较强的力量牵引。教练员在布置不同训练任务之前需要对运动员核心肌群的机能进行评定,从而有针对性地将运动员先天劣势转变为优势,常用方法包括俯卧撑法、花式平板支撑等,同时利用滑轮、滑板、吊环等器械也是不错的选择。力量训练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多元化的力量训练以及结合运动员自身核心肌群素质开展的分层训练恰巧能够中和常规训练中的枯燥乏味,体现出个体差异的区分,这对于运动员的培养及整体运动员素质的提升来说都极具价值。

(3)拓展训练形式,优化训练效果。体育训练的持久性和训练内容的枯燥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举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的主要就是抓举和挺举两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运动员在竞技状态下的重量的不断累加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抓举、挺举动作都是他们长久的艰苦训练所得出的结晶。举重运动员在常规条件下进行的训练也并不仅仅是形式单一的动作技巧与力量刺激。教练员在为运动员制订力量训练计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举重项目的动作要领以及发力原理,为他们呈现科学合理且相对多元的力量刺激。另外,举重是一个对运动员身心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腰腹所承受的负荷较大,一旦出现技术上的变形或者心理上的波动都会对运动员的肌肉、骨骼造成严重的损伤,有的伤害甚至是永久性的。所以,教练员需要对力量训练进行合理的分配,防止某个动作或者某一专项训练超出运动员的承受范围,包括双手双脚俯卧支撑、侧卧肘撑、蛙跳等日常训练项目应该有侧重点交叉进行。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行动研究 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实践

一、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主要在实践方面,通过在教学班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在促进自身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同时,为新手教师的成长提供参考案例,指导教师转变不当的理念认识,加强教学反思、改进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正确发展和自身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反思理论基础

反思是指个人或群体在被问题情境激发后,理性分析问题的现实基础和已有证据,对既存的信念或假设的知识形式,在观念领域内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思辨性问题解决活动。反思的目的是达成科学理性的新知和客观有效的决策。反思具有探究的特性,需要行动的支持,行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行为者自身的反思性知识。反思能够有效的知道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反思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研究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本文主要是对北京师范大学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材中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反思。

1、问题的发现

在A班讲解完《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发现部分学生做“判断下列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这类型题目时犯了这样的错误: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当我讲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这部分时候,首先根据课本上的引例以及例一列出的四个方程找共同点来让学生回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很容易的回答: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随后,根据大家的回答,带领学生回到课本,一起看教材给出的概念: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次数为1次,那么这个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以前的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用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即设老牛驮x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所以小马驮了(x-2)个包裹,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得等量关系:老牛的包裹数=小马的包裹数方程:x+1=2(x-2-1)

2.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由学生的回答,提出4个问题:问题1:你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方程中的每一项各是什么式子?问题2:如果我们设两个未知数,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那么利用刚才得到的两个等量关系可以得到怎样的方程呢?问题3:对比这两个方程,同学们发现这两个方程与刚才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何异、同之处?问题4:你能给你所列的方程取个新名字吗?问题1:含有1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每一项都为单项式,也属于整式。问题2:对比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得到两个方程:(1)、由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得方程x-y=2,(2)、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得方程:x+1=2(y-1)。问题3: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问题4:二元一次方程。问题的设置是有梯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逐步概括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四、观察和反思

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仔细回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内容效果、学生学习情绪、知识理解程度、学习难以情况,查看做相关习题的情况可以看出我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相关练习题B班比A班做的好很多,课堂参与活动的人数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但是我的计划也存在不足,如果学生对之前的学习内容掌握不够好,就很难跟上进度,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还要加强学生的有效复习。

行动研究是最切合实际,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又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翁凡玻.写“教学后记”促进新教师成长[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16-119.

[2]黄怡然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