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力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力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力学研究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对目前举重科研中使用的运动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综述,为丰富发展举重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举重 运动学 动力学 生物学

在中国知网上以举重、挺举、生物力学为关键词,查阅了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试图从举重的运动学研究、举重的动力学研究、举重的生物学研究,三个方面对举重中涉及到的生物力学科研进行综述,为更好的进行举重运动生物力学科研提供参考价值。

一、举重的运动学研究

国外学者[1]认为在过渡阶段和下蹲支撑阶段女子和男子相比,屈膝幅度明显较小,动作也慢。此外,男子在第一发力阶段施加在杠铃上的功明显要大于第二发力阶段。相反,女子在两个动作阶段表现出近似的机械功。约翰·加汉姆尔[2]提出了抓举技术“杠心”(杠铃横杠中心点,即杠铃重心所在位置)的最佳轨迹成明显的“S”形轨迹。张跃[3]通过分析我国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在不同动作阶段“两心”在矢状面和水平面上的偏移,结合“杠心”最佳轨迹的特点,揭示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刘宗友[4]发现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杠心轨迹穿越重心轨迹,杠心几乎贴着人体重心向上运行,表现出发力“近”的特点。单信海[5]等通过研究崔文华抓举200.5公斤超世界记录的技术分析,也发现杠心轨迹穿越重心轨迹的特点。而WolfgangBaumann[6]等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员的杠铃轨迹均没有穿越垂直参考线,而是表现为杠铃向身体的后方运动,最终导致运动员在发力后的后跳。而这被Vorobyev[7]认为是动作技术不稳定的表现。从杠铃的轨迹及膝关节角的变化上看,抓举动作存在两次最大伸膝过程和一次屈膝过程[8]。Enoka,R.M指出[9],举重的屈膝过程在确定身体姿势,使杠铃的运动轨迹更靠近髋关节和背部肌有一定意义,允许在一个更加适宜的阶段充分利用膝关节伸肌的力量。Garhammer,J[10]指出抓举技术的优秀运动员在过渡阶段仍能保持杠铃垂直速度的继续上升。Tadao Isaka[11]、杨斌胜[12]、张跃[13]、Raoul F [14]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观点,指出:在过渡阶段,膝关节回屈的同时,为了保持杠铃垂直速度的继续增加,应积极快速地伸髋。

二、举重的动力学研究

国外学者[15]通过摄像和测力台同步测试对10名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的60%和70%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抓举60%和70%的强度时,受试者在第二发力阶段的地面反作用力明显大于第一发力阶段和失重阶段。艾康伟[16]通过应用逆向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对抓举的技术动作各关节的受力和净矩进行计算分析,他们对抓举动作髋关节净力矩分析表明,对于抓举,髋关节最大净力矩与对应此时刻的髋关节角度呈负相关。刘平等[17]指出抓举技术失败动作分为杠铃前掉和后掉,前掉主要和发力效果因子及接铃调整因子有关,后掉主要是接铃调整失败。杠铃最大速度、惯性上升高度和发力最大力量是监控发力效果的主要指标,接铃Fy力变化、跳步距离、引膝Fy力变化是监控接铃的主要指标。跳步是影响动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它与杠铃的横向运动趋向、接铃成败高度相关,引膝Fy力、发力弹杠时杠铃前向运动和发力杠铃后向运动是决定跳步距离的主要因素。Yung-Hui Lee等[18]得出在抓举过程中的两种典型的地面反作用力曲线:两种曲线在杠铃离地前0.2秒到杠铃离地瞬间这段时间都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Carlock[19]等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运动员的纵跳能力和举重表现呈高度相关。K.Funato[26]发现高水平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相比,在抓举时的地面反作用力有两个明显特征:1.失重时间较短,能够更好的利用肌肉收缩弹性能;2.在失重期间表现出更大的向前的水平力,说明更好的利用了伸髋肌群的力量。

三、举重的生物学研究

陆爱云等[20]认为从肌肉的活动顺序上来看,股直肌、竖直肌、胫骨前肌是较早动员的肌肉,尔后才是肱三头肌、三角肌、前臂屈肌及肱二头肌等,反映出举重项目是大肌肉先活动再带动小肌肉的特点。卢德明[21]使用八导遥测肌电仪测试了股四头肌(内、外、直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骶棘肌和背阔肌等8块肌肉的肌电图。各动作阶段肌电图曲线的电压值以校准信号的电压值为标准进行测量、计算得到,各动作阶段肌电的振动频率由该动作阶段的时间与振动次数求得。孙砺等[22]选取8块在抓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做同步肌电测量。运用相关软件得出8名运动员在3个不同重量的抓举全过程中8块骨骼肌活动的先后顺序(时序)。庞军等[23]研究使用Motionanalysis三维分析系统及Norexon 16道肌电仪,对一般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重量下进行挺举的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方面的浏试。通过运动学和肌电图分析,得出一般运动员在捉举不同重蚤杠铃时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特征。

四、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目前对于举重项目的研究,以抓举为主,挺举相对较少。特别对于挺举的运动学研究文献相对匮乏,其中还以女子挺举为主,对于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挺举研究不多。同时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学敏感数据之间相关性研究尚未发现,未来以期为突破口,这将丰富和发展运动生物力学在举重科研中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Comparative 3-dimension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snatch technique in elite male and female greek weightlifters[J].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2.8.16(3):359-366.

[2] 约翰·加汉姆尔.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专辑[M].国家体委科教司.1988.

[3] 张跃,蔡国均等.抓举运动“两心”的运动规律及人体做功的功率和效率[J].体育科学.1990.3(5):35-37.

[4] 刘宗友.切尔诺梅尔金197.5kg抓举技术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3(2):45-48.

[5] 单信海,严政,张政.崔文华抓举200.5kg超世界记录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5(4):62-65.

[6] Wolfgang.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World Class Weightlifters at the 1985 World Championshi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988(4).

[7] Vorobyev, A.N. Weightlifting[J].Budapest:IWF.1978.

[8] 章旌红.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8(4):36-39.

[9] Enoka,R.M. The Pull in Olympic weightlifting[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1979.11.

[10]Garhammer,J. Biomechanical Profiles of Olympic weightlift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985(1).

[11] Tadao Isaka.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rbell During the Snatch Movement of Elite Asian Weight lifter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6.12.

[12] 杨斌胜.吴数德创128kg抓举世界记录的技术[J].中国体育科技.1986.8(2):66-67.

[13] 张跃,蔡国钧,刘伟民.从三维立体空间看李顺柱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体育与科学.1988.7(5):51-54.

[14] Raoul F, PhD U.S. Olympic Committee 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hance Weightlifting Performance: The Olympic Program.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J]. 1996.8.

[15] Ground reaction forces during the power clean[J].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2.8.16(3):423-427.

[16] 艾康伟,李方祥等.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和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7):62-66.

[17] 刘平,张贵敏等.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51-55.

[18] Yung-Hui Lee, Chin-Yang Huwang, and Yang-Hwei Tsuang.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activation and Pulling Phases of Snatch Lift[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5.11:288-298.

[19] Jon M. Carloc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ical Jump Power Estimates and Weightlifting Ability: A Field-Test Approach[J].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4(Vol.18,No.3):534–539.

[20] Ground reaction forces related to athletic performance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weightlifters[J].

[21] 陆爱云,庞军等.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6(3):62-67.

[22] 卢德明.影响运动技术训练水平提高的几个难题[A].香山科学会议第174次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科技问题[C].北京.2001:67-68.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2

摘要:随着力学着手于生物体,尤其是人体相关运动研究的开展,生物力学成为交叉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体系,运动生物力学是基于生物力学学科之上,结合体育科学体系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此学科在理论、研究方法、测量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考察分析运动生物力学和生物力学的现状,在喜悦于长足进步的同时,不得不承认,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理论并不完备,发展趋势仍有局限。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运动生物力学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阶段只有少数几个体育学院开了运动生物力学讲座或选修课,国家体委科研所成立了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运动生物力学在这一时期发展缓慢,到现在虽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不能忽视这门学科本身还是有待完善的。本文就运动生物力学在我国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方向及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并对我国的运动生物力学作出一些展望。

一、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

1.研究方法

(1)常用的研究方法及仪器。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原国家体委科教司的支持下,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组织国内多名本学科的专家、教授讨论、撰写成的《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一书编入了当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和仪器。包括运动学方法中的平面定机、平面跟踪、立体定机摄影摄像测量方法;动力学方法中的三维测力台测试方法、等速测力仪测试方法;生物学方法中的人体形态学测量方法、人体重心测量方法、肌电测量方法等。另外还收入了一些国内使用尚不普及和少量国外新近使用的测量方法,包括运动学方法中的立体跟踪摄影摄像测量方法、红外光点摄像、激光测试仪、分段计时测量方法;动力学方法中的A.K.M 和B.K.M 测力仪测力方法、T.K.K 测力仪测力方法、赛艇多参数遥测分析系统测试方法、动态力的应变测试方法、人体运动能量测量方法。此外,还有多机同步测量方法、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方法、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仿真方法以及运动生物力学测试资料的统计处理与分析方法等[1]。

(2)新的研究方法及仪器。高精度的高速摄像测量系统的应用: 高清晰度、高速度(100~200 场/s以上) 的摄机和录像解析系统。图像自动识别仪器开始应用。高精度的红外光点遥测分析系统已用于研究实践。运动专项的测试仪器和运动器材的研制。磁感应测量仪器研制成功。数学力学模型和人体运动仿真在体育运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运动技术分析的“专家系统”与神经网络模型已经应用于人体运动技术研究。肌电图测试分析向定量化迈进[2]。

2.目前我国的研究领域

(1)优化运动技术。针对某一特定运动项目( 如田径、球类、速滑等)进行分析,改善运动技术的表现。如《对我国4名优秀短道女运动员弯道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用力学原理分析直道滑跑技术》、《排球前后排扣球运动学分析》等[3]。这些研究以使运动员训练科学化,符合力学原理,符合人体规律,从而获得最佳的技能表现。

(2)改进人体基础运动如走、跑、跳、推、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区别于竞技运动项目动作、动作系的研究。如《走步运动转变为跑步动作下肢和骨盘之运动学变化分析》、《步态生物力学研究进展》等[4]。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受到的重视远逊于竞技体育,实际上,这些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技术研究只有专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才会用得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充分体现“ 民本思想”,改善人体基础运动、改善健康的研究才是真正需要的。

(3)数学模式与模拟。这类数学模式模拟及电脑模拟的研究针对运动技术及人体运动进行分析,此类研究有别于一般仪器进行测量的方法,所以单分为一类[5]。

(4)运动器材设备开发设计。主要关于运动器材设计及力学特征分析,如网球拍、运动鞋、训练器材等。这方面的研究如《不同劲度网球拍对恢复系数的影响》、《不同质地泳衣对速度的影响分析》等。

(5)运动伤害的研究。主要对运动伤害机制及运动护具进行研究,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如《体能动力损伤机制理论研究分析》。这类研究主要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借助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测试方法来分析造成伤害的动作规律,与人体结构结合总结得出预防运动伤害的方法[6]。

(6)人体测量学的研究由清华大学、白求恩医大和国家体科所合作,采用CT测试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系统,于1995年正式完成了中国成年人人体惯性参数的测定。

二、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第十八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年会的对比分析,可以大致看出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是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的核心。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将偏重于计算方法的准确和简炼、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借助电子计算机实现快速精确的测量和实时处理人体运动的各种力学参数,实现综合分析和联机分析,以及实现自动化控制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更加依赖高新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训练实践,研究成果要能为竞技体育服务,运动测试仪器的专项化以及高新技术和高新材料和仪器的创新和发展是这一发展方向的具体体现。

(3)运动损伤康复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而且与运动专项结合更加紧密,肌肉生物力学已成为热门课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研究也将是一个热门课题,但对于分子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少,今后,应广泛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和生物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方法,共同解决人体运动中的有关问题。

(4)研究对象更加广泛,运动生物力学研究除继续对竞技体育进行研究外,还应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运动、军事技术动作以及与人体有关的一些设备。

三、运动生物力学的展望

从以上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体系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科可以研究的内容很多,任务也不尽相同,但为适应生物力学的发展和体育科学的发展,现在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应有所侧重。运动生物力学还有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它的实用价值也只刚刚显露初红。

(1)提高动作技术不再局限于表层研究分析动作技术,更多应着手于研究并提出技术训练的具体方案(有关如何实现优化动作结构);研制设计专用或通用的辅助训练动作、设施及器械。

(2)基础理论的建设将为运动生物力学发展巩固根基,开拓视野,扩展研究与应用领域。

(3)深入研究运动损伤机制,模拟分析运动损伤过程,设计合理的运动设备(器材、服装、鞋等)以防止运动损伤。

(4)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运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2):15-23

[2] 洪友廉.第18 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论文集[C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3] 李毅均.排球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的三维高速录像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9):105-108.

[4] 郭静如.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的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6):89-92.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球运动,运动损伤

网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高雅运动属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适应人们达到健康需求、追求时尚的一项运动项目。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网球运动的发展速度也很快。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网球运动,尤其在高等院校中,出现了“网球热”的势头。目前,许多高校都相继修建了网球场,开设了网球选修及专项课程,推动了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但这项运动对参与者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享受网球运动的同时,也承受着运动损伤带来的烦恼,如肌肉拉伤、扭伤、网球肘等。受伤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会加重学生对网球学习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调查我校学生从事网球运动中受伤的基本特征,分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积极的预防措施,为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湖北文理学院网球爱好者和网球专项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来源。

1.2.2问卷调查法

严格按照问卷调查设计原则设计问卷,并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对湖北文理学院网球专项学生及其他专业网球爱好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70份,收回有效答卷531份,回收率为93.1%。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确保统计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科学性。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损伤的特点分析

对我校53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因网球运动发生损伤的有101人,占总人数的19.02%,在损伤的人数当中,女生39人,占损伤人数的38.61%;男生62人,占损伤人数的61.39%。通过访谈发现,网球运动损伤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损伤的部位与技术掌握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二是多数是因局部压迫导致,且慢性损伤多,急性损伤少;轻度损伤多,严重损伤少。三是网球运动损伤与网球场地、器材、用品等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很少有同学留意这方面的知识。四是运动损伤与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关系。五是了解网球运动损伤的相关预防措施及对策的同学很少,很多同学对慢性损伤置之不理,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六是课上受伤少,课下受伤多。本次调查没有发现严重损伤的案例,许多学生只是身体局部产生疼痛,但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以致影响他们对网球运动的热情和兴趣,甚至影响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2.2常见的损伤部位及主要类型

常见的损伤部位有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损伤、大腿和小腿肌肉拉伤、手腕扭伤、肘关节损伤和肩、背、颈部损伤等,见表。

 

受伤部位

头部  肩  肘  腕  膝关节  踝关节  髋关节  大腿  小腿  脚趾  其他

人数

10   42  16  138  64     149      42      5     44    16    5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4

    1 运动风险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这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运动风险事件析因及后果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在运动风险事件析因方面将风险致因总结为运动负荷、运动环境、个人因素等[3,4];运动风险事件后果影响方面认为风险事件将影响到机体、物质和精神,亦有对结果提出运动者在运动中受益或受损 [5]。提出运动风险具有可能性、可控性、严重性、可觉察性等,认为风险致因诱发风险事件的产生。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身体的健康。风险所描述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为事件有可能发生且尚未发生。运动的独特性在于运动是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本身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又存在着不可控性,也就意味着在运动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必然风险。

    运动风险解决的本质问题为运动安全性问题与运动目标的实效性问题。运动本身具有双面性,并且这种双面性决定了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而可能发生性又是风险的特征之一,因此从事运动时,不论是否发生了运动安全事故,必然存在着危害运动安全或影响运动目标实现的风险致因(凡是可能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首要条件,并且多种风险致因是可以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风险致因的存在并不一定会诱发风险事件,只有当风险致因的“量”(量:风险致因的数量或风险致因的种类)一定的积累,才会将风险以风险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风险事件是否发生,风险致因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就必然存在。

    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运动过程的不可控性,因此,风险必然客观存在于运动过程的诸环节。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必然会影响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风险致因是风险事件的诱因,风险损失是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事件是运动风险过程的载体。风险事件不发生,风险致因也就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发生风险损失。而我们在进行运动风险的相关研究时,应主要针对风险致因所诱发的运动风险事件开展研究,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诱因,即:风险致因,然后评定风险致因对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的影响。

    在对运动风险相关研究及其所界定的运动风险概念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图1),将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

    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1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分支,是风险管理类学科的母学科,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风险事件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6],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得到应用。风险管理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选用最佳的风险应对的手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应对,并对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做出效果评价。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种:1)人为因素管理理论;2)机械和物质因素管理理论;3)多因果关系理论;4)系统安全理论[6]。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入手,深入的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本质,揭示了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部分(图2)。

    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模式化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循环过程。非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具有如下弊端:通过一次风险识别不能准确的识别出所有风险致因,并且风险致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引发风险评估结果的效度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风险应对的方法手段缺乏有效性,风险管理的作用随之降低。保障风险管理的作用必须借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多次往复并延续进行。由于风险致因种类、数量及风险量的动态性,风险评估的过程也必须要遵循多次往复的原则,风险应对亦是如此。因此,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保障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实效性、准确性,风险管理过程才更具实际意义。

    2.2 运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据的,也就是把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体育学中[7],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运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将危害运动安全、引起运动目标缺失的风险致因进行识别、评估及应对,并对这一过程做出效果评价。通过使用风险管理理论,达到降低运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运动目标实现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实时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因此,运动风险管理应伴随整个体育运动过程。运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步骤[6],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也就是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另有一些相关体育运动风险理论的研究,对其体育运动风险模式也沿用风险管理理论,将运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部分[7,8],忽略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领域的风险管理,运动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点:1)风险存在的持续性,体育运动是持续的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在这一过程实时存在,运动风险管理也必然持续贯穿这一过程中;2)发展过程的多变性,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从事体育运动不具有机械的模式性,易受运动环境、异体及自体的影响导致运动过程及结果复杂多变,风险事件是风险致因在特定条件激发导致的风险表现,因此运动及风险的发展过程多变性决定了运动风险也具有该特性;3)损失结果的多面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损失,体育运动过程中由风险事件所引发的损失时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心理、财产、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因此,风险损失的结果也必将呈现多维度的表现。

    2.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身体,锻炼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过程[1]。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教师与学生在场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结合运动风险的本质及学校体育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学校体育的运动风险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及意外死亡等各种运动伤害[8]。

    风险致因、风险事故和损失共同作用,决定风险的存在、发生与发展[9],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亦是如此。通过对运动风险分析得知,运动风险为一动态过程,对运动风险的管理也应具有动态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是运用运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过程中运动风险进行管理,并对风险应对做出效果评价,进而形成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为:通过风险管理学的方法,根据以往经验或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件,对学校体育运动过程进行风险致因识别,并将这些风险致因运用合理的方法在不确定性、偶然性、损害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等风险属性方面进行评估[10],得出风险致因的级别,并以此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同时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致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应对手段,根据风险应对手段的效果对风险管理的诸环节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学校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诸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与标准。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水运物流系统;动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U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109-0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其已成为仅次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高的地区。但是,受当地物流成本高影响,部分企业转移至劳动力更加密集的北方城市,这极大的制约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造成这一现状问题的首要因素是缺乏对当地优越的水运物流系统研究和应用。随着物流管理体系的逐步成熟,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物流系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整体上不够完整。本文在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现状规律的基础上,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建立了长江三角洲水运物流系统动力学体系。

一、长江三角洲水运现状问题分析

近三十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出日益提高的趋势,区域内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诸如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产业、金融服务产业以及科学研究产业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诸如上海浦东开放开发战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开放等,促进了该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该区域水运物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受长江流域影响,该地区水运表现出一下几个特点[1]:首先,国家对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促进了该流域航道通航条件日益完善,进而加快了其水运发展速度;其次,伴随着长江流域具有专业化、大型化港口码头的建设,促进了长江三角洲水运港口综合能力的日益增强;第三,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整体交通体系中,水运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尽管如此,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首先,较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等领域的投入量,国家在水运领域投资相对匮乏,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水运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其次,我国水运物流发展历史悠久,但在水运标准化制定,造成船舶、航道以及港口标准化水平较国外水平明显不足;第三,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面积较大,各地区对长江其区域内水运发展规划不同,整体缺乏统一协调性,造成了长江经济带水运发展规划混乱无序;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管理体制缺乏完善性,整体法制化水平偏低,限制了该区域水运物流体系发展。

总而言之,水运物流体系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当前水运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成为限制该区域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长江三角洲水运物流系统动力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长江三角洲水运物流系统动力学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分析概述

系统动力学最早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美国社会学家福瑞斯特提出,并应用于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经过近几十年发展,系统动力学已经成功的在全球发展预测、城市问题、企业经营管理等社会经济领域中实践应用。当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因果与相互关系法、结构图法、DYNAMO模型法等[2]。

(二)水运物流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

本文对水运物流系统动力分析时采用了因果与相互关系法,具体如图1所示:

结合图1所示,水运物流系统因果与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三种反馈环,包括水运需求自我调节环、水运供给增长环和水运需求自我发展环。其中,对于水运需求自我调节环来说,以具有自我稳定特性的两个负反馈环无限增氏为主;对于水运需求自我发展环来说,其包含了两个正负反馈环,即水运行业的发展以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和增加政府投入两方面实现;对于水运供给增长环来说,其同样包含了两个正负反馈环,即增加水运需求以提高水运吸引力和发展经济提高运输总量两方面实现。

(三)长江三角洲水运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框图

根据前期对水运水运物流系统因果与相互关系研究,可将长江三角洲水运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框图设计如图2所示。

影响长江三角洲水运系统动力学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区域内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以水运缺失对国民经济影响增长率、影响系数以及生产总值增量为主)、水运投资调节系数、经济增长货运系数、水运部门自我投资量、水运投资转换系数、交通运输总投资量以及水运供给能力和增长率等。

在长江三角洲水运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方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组成:

国民生产总值=INTE(国民生产总值增量-水运业短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增长率);

水运业短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增长率=短缺固定延迟*水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系数*短缺开关;

水运部门自我投资量=水运部门收入*自投资系数*水运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交通运输总投资=国民生产总值*交通运输投资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究长江三角洲水运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应注意模型界限问题、投资决定因素分析问题、货运量统一问题以及水运需求量和水运完成量关系问题等。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水运系统动力学模型,优化该区域水运物流体系结构,促进水运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保障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运动力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行动研究 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实践

一、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主要在实践方面,通过在教学班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在促进自身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同时,为新手教师的成长提供参考案例,指导教师转变不当的理念认识,加强教学反思、改进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正确发展和自身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反思理论基础

反思是指个人或群体在被问题情境激发后,理性分析问题的现实基础和已有证据,对既存的信念或假设的知识形式,在观念领域内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思辨性问题解决活动。反思的目的是达成科学理性的新知和客观有效的决策。反思具有探究的特性,需要行动的支持,行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行为者自身的反思性知识。反思能够有效的知道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反思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研究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本文主要是对北京师范大学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材中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反思。

1、问题的发现

在A班讲解完《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发现部分学生做“判断下列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这类型题目时犯了这样的错误: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当我讲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这部分时候,首先根据课本上的引例以及例一列出的四个方程找共同点来让学生回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很容易的回答: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随后,根据大家的回答,带领学生回到课本,一起看教材给出的概念: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次数为1次,那么这个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以前的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用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即设老牛驮x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所以小马驮了(x-2)个包裹,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得等量关系:老牛的包裹数=小马的包裹数方程:x+1=2(x-2-1)

2.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由学生的回答,提出4个问题:问题1:你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方程中的每一项各是什么式子?问题2:如果我们设两个未知数,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那么利用刚才得到的两个等量关系可以得到怎样的方程呢?问题3:对比这两个方程,同学们发现这两个方程与刚才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何异、同之处?问题4:你能给你所列的方程取个新名字吗?问题1:含有1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每一项都为单项式,也属于整式。问题2:对比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得到两个方程:(1)、由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得方程x-y=2,(2)、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得方程:x+1=2(y-1)。问题3: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问题4:二元一次方程。问题的设置是有梯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逐步概括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四、观察和反思

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仔细回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内容效果、学生学习情绪、知识理解程度、学习难以情况,查看做相关习题的情况可以看出我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相关练习题B班比A班做的好很多,课堂参与活动的人数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但是我的计划也存在不足,如果学生对之前的学习内容掌握不够好,就很难跟上进度,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还要加强学生的有效复习。

行动研究是最切合实际,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又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翁凡玻.写“教学后记”促进新教师成长[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16-119.

[2]黄怡然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