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

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范文1

一个平凡的邮差,日复一日地穿梭在宁静秀美、古朴苍茫的乡村。生活没有波澜,也没有奇迹,就像脚下的小路,蜿蜒却没有意外的景致。

他寂寞地行走,尽职尽责地传递他人的悲欢故事、离别思念、财富渴望……这个亲切的人,善良的人,安静的人,被当地人欢迎和期盼,成为他们流动的风景和梦想的守护者。

其实,他也是个有梦想和悲欢的人,只是没有人多去猜想,就像你看不到泥土之下饱满种粒的梦想,听不出淙淙溪流的悲欢――啊,它在河的远方……

邮差在心中独自唱着美丽的歌,寂寞、安静地行走在阳光风雨中。

他仰望天空的时候、出神遐想的时候,短暂地失去了对方向的感知和行走的平衡,一次又一次地被一块石头绊倒。好像有人说过,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的人不是聪明的人。邮差同样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这块执着的石头一直想告诉他什么,他竟然无动于衷,漠然相向。

不肯相信一块石头,这是许多人不够聪明的地方。

他终于认真地观察起这块让他难堪的石头。原来它真的十分异样,异样的美丽,仿佛被谁遗失的宝石,蒙着岁月的风尘,一旦拂去风尘,就在瞬间勃发出辉煌的光华。

邮差爱不释手,为了赶路还是将它放回自己的邮包。因为一块美丽石头的到来,心情无比美好,思绪纷飞,如同五彩斑斓的蝴蝶,急于找寻栖息的枝头花顶。他抚摩着石头,一个念头停留在上面:如果用这样美丽的石头建造一座城堡,不管谁看,都将会十分动人。

幸运的是,在这里,在寂寞道路的两旁,这样美丽的石头俯拾即是。仿佛是第一次发现这里的丰饶无穷,因为以往依稀的梦想如今像石头一样坚定确切,庸常的东西突然具有奇迹般的意味。

太阳东,太阳西。尔后,送信是他每天的工作,捡回石头也是他每天的工作,一个人的工作,沉重而又轻盈的工作。梦想在不停鼓胀,小小的邮包已经狭窄,需要用独轮车来装载。

人们看到邮差用独轮车来送信,同时装载满满一车奇形怪状但也司空见惯的石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变故。他说,要给自己和大家建造一座从来没有过的城堡,这些石头会带来奇迹,带来一种崭新的存在,改变一条道路、一处住所、一片风景、一种心情。

就这样,他在白天传递别人的梦想,在晚上建造自己的梦想。一个人的工程,艰辛漫长,但也可以异想天开、天马行空。没有人愿意加入进来,他们觉得这是痴人说梦、海市蜃楼。邮差不为所动,兀自快乐、幸福地建造自己的城堡,如果别人不宽容和相信他的梦想,不愿分享和承担,这座城堡只能是属于他一个人的。

飞短流长,花开花落。20多年的白天和黑夜,20多年的聚沙成丘和集腋成裘,邮差的梦中城堡终于在乡村落成,辉煌壮观,惊心动魄。童话在尘埃里落定,奇迹在平凡中惊现。那些石头如果跌落在地,就仅仅是让人熟视无睹的石头,然而现在,它们矗立成为每个人的城堡,只要前来观瞻,它就属于你,因为你相信。

法国一家报纸的记者无意间发现了这座空前绝后的城堡――准确一点说,不单单是一座,而是许多座错落有致的城堡,好像是上帝遗落在尘世的一枚枚巨大瑰丽的戒指,或者是来自神秘太空的梦想礼物,跟这里的风景相得益彰。

当记者得知是20多年来的人力所为,他被邮差的创意和毅力所折服。触摸着一块块不同凡响的石头,他深深震撼,邮差的梦想感动得他热泪盈眶。他不遗余力地向外界推介这个梦幻所在,被上帝和天使亲吻的所在,在宁静和平凡中诞生奇迹的所在。

风景是美的,但更美的是人的梦想。时间是有力的,但更有力的是人的梦想。许多人通过记者的文章感悟到人生和生活的一些真谛,而且神往这个给他们以启示的地方。他们纷纷慕名前往,那条小路渐渐拓展,更多人看到在邮差偏僻寂寞的住所果真矗立着一座座以往只有在童话中才能想象的城堡。邮差一个人的城堡、一个人的梦想,成为了公众的城堡、社会的事件,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人们:梦想吧,一切皆有可能。

连高傲寂寞、才华诡谲的毕加索也专程前来参观这个梦想之地,一切都息息相通,原来梦想者们的灵感来自同一个天堂,同一片土地,同一块石头。

是的,我说到了毕加索,这意味着我所讲的并非一个虚幻的故事、一个杜撰。这位乡村邮差名叫薛瓦勒,那些城堡已经成为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为浪漫法国的一种深入人心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名字叫做“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在后人心目中,邮差的“梦想”被称为“理想”,真的耐人寻味。

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范文2

关键词:休闲农业;建议;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79-02

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中一种比较新型的发展形式,发展的历史比较短,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到现在的管理规范阶段,总共只有30年左右的开发时期。北京市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休闲观光农业尚处于萌芽阶段;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的初期,这一阶段是政府的引导和初步组织管理时期,休闲观光农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第三个时期是21世纪初期到现在,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需求的增加,休闲观光农业的管理也在逐渐增强。

(一)优势

1.自然地理区位优势

北京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森林和城市绿化面积在不断增加中,2005―2014年北京市的森林面积增加到了734 530.6公顷,十年时间增长了接近19%,森林覆盖率也达到了41%。根据2012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耕地面积为2 208.56平方公里,园地面积为1 371.18平方公里,林地为7 396.33平方公里,草地为854.91平方公里。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适宜多种温带农作物和水果蔬菜的生长,比如苹果、梨、桃子、杏、核桃、板栗、李子等温带产品。北京地区拥有我国的果品生产基地,产品供向整个城市和全国其他城市。北京市有永定河、潮白河水系流过,群山环绕,有独特的地势和区位势,从而让北京市发展休闲农业拥有了巨大的潜力。另外,北京市交通发达,无论是铁路、公路,从市区到农村的交通都已经趋近完善,将北京市与周边紧紧联结在一起,不但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可以快速地补充到城市内部,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人们休闲时期体验农村的文化和休闲农业。

2.浓厚文化氛围优势

北京市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文明中外的历史古城,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不仅仅是一些著名景点,在郊区和周边地区也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留,此外,众多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为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和北京市内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城市人可以就近体验乡村的特色文化。比如,在一些乡村会不定期举办如采摘节、民间庙会、民间花会、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众多的市内外游客前来欣赏。甚至在一些观光园区还会有专门的部门管理网站,将最新的消息在网络上,需要的游客可以自行根据个人需要选择购买门票,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和时间参加活动,节省了游客的时间和精力,不用排队,不用浪费时间亲自挑选,只要在家就能将想参观的园区预定好。

(二)劣势

1.耕地面积减少

北京市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也有存在一些问题和劣势。发展特色休闲农业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地区,北京市的常住人口都在逐年增加中。2014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总数为2 151.6万人,常住外来人口总数为818.7万人,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4.83%。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土地利用紧张。不仅是在城市内,农村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中。2014年北京市的农村常住人口数为292.6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17%。城市发展,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并且随着土地占用的增长,土地资源的质量也在下降,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和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很严重。

2.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问题突出

在2008年奥运会和2014年APEC会议举办之前,北京市的工业生产一直处于治理不彻底阶段。长期的工业生产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频现,北京的沙尘暴问题依然严重,空气质量问题依然尚未解决,水污染、废弃物污染问题突出。在北京市的农村地区,原有的乡村文化和自然优势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也逐渐在流失中。除此之外,节假日和周末大量的游客涌入,对景区和生态园区的破坏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将客流量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治理污染,建设一个真正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休闲农业区是目前北京市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的劣势。

(三)机遇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进一步扩大。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无论是常住人口的增加还是流动人口的增加都为北京市发展休闲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消费群体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也向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的前面小节中已经提到,北京市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中,足可见城市居民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的前提下,更加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尤其是在国家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法定节假日后,更加方便人们在休假期间与家人一同去郊区或者休闲农业发展区体会农村的特色农业,感悟生活。这种由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向享受型消费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2.低碳休闲旅游推进

目前,人们在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之下,更愿意选择回归田园生活,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休闲农业的发展满足建设低碳环境的要求,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建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树立了模范典范。为生活饮食的更加健康,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民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食用更加安全、环保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休闲农业的农产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在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结合北京市的地方特色,将农业特色、民俗风景、民俗习惯与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结合在一起,在旅游内容上建立多个主题,如乡村休闲主题、回归自然、感悟乡土风情等;同时,建立了低碳试验基地,将交通、住宿、娱乐等多种配套设施结合在一起,逐渐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低碳旅游产业链。

(四)挑战

1.游客流量的限制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迅速增加,在给休闲农业带来消费市场的同时,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假期或者休息日客流量的增加使得休闲农业园区游客流量增加,但是每个景区和休闲区都有一定的游客流量限制,超过了这个流量限制不仅让休闲者无法享受服务,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调控游客的数量,将环境容量合理控制在使人心旷神怡的范围内,也是休闲农业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

2.竞争激烈

在北京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周边城市和地区也在利用自身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发展休闲农业,而且周边地区因为耕地面积比较大,用地不像北京地区那样紧张,给北京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休闲农业开发的主要是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在开发中外地和本地的水果蔬菜大量涌入,也会给观光园的果业和蔬菜采摘带来威胁,影休闲农业旅游的消费人群。从休闲农业的内容上看,越来越多的项目加入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行列中,而且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也让消费者应接不暇,比如,采摘园形式多样,有露天采摘、温室采摘,温室采摘,还有温室游憩、温室加工酿造、温室艺术展等多种形式。这些以互动、体验和游乐多种方式的旅游方案,在为消费者带来享受的同时,也给休闲农业的从业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竞争。

(一)政府引领,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政府要积极转变自身职能,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监督者、服务者和引导者转变。制定更加严格的休闲农业发展的行业规范,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休闲农业范围内盲目建设,破环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更加严厉的处罚。

除此之外,政府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制订更加合理的发展计划,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引进大型文化发展项目,进一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要完善农村信贷体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补贴力度,以缓解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在保持休闲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基础之上,要积极引进新科技,加强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提高休闲农业发展的含金量。

(二)注重宣传,增强品牌效应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品牌效应一直制约着其发展,因此,注重宣传,增强品牌效应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休闲农业从业者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要科学进行营销宣传,积极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增强品牌效应。还要通过举办各种节会活动尤其是通过鼓励企业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方式吸引广大消费者。

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范文3

一、乡村旅游和江西新农村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却影响深远。因为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实践证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新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状况及存在的新问题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功能,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早在

四、五年以前江西就有一些乡村搞起了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特色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等。目前,在将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的战略思想主导下,全省各地都在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使不少偏远山村初尝发展旅游的好处。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1.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世界双遗产的庐山、革命圣地八百里井冈、道家胜地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自然景观;有千古第一村——流坑、客家文化的象征——赣南围屋、人间绝境——上堡梯田等闻名的人文景观;有萍乡傩神舞、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南丰蜜桔、信丰脐橙、兴国红鲤鱼、樟树药材、婺源绿茶、萍乡腊肉、上饶夏布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有候鸟之乡、毛笔之乡、烟花之乡、夏布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村镇;有景德古窑、新干商墓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种多样。江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大致有4种摘要:(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借和吸引物,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3)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和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4)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位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3.江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多以自助游为主。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是摘要:(1)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享受;(2)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非凡是增加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3)各种类型的故地重游,如“知青情结”、“寻根情结”的推动;(4)渴望对神秘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居民,江西也不例外。有关调查显示,人们正在逐步放弃过去那种集中式的(如黄金周)、拉练式的长途跋涉,而更加钟情于在城市周边地区一两天、两三日的度假休闲,非凡是双休日的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多以散客为主,旅行社普遍对此喜好不高,游客多以随心所欲、闲庭信步式的自助游为主。

江西乡村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乐安流坑村在港澳地区也小有名气、婺源甚至赢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但是江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也是不争的现实。

1.江西乡村旅游层次较低。中国社科院旅游探究中心探究员魏小安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摘要:第一是农业旅游,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农家乐”;第二是农村旅游;第三是农民旅游。江西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实际上,乡村旅游应该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摘要: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

2.江西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新问题。

3.江西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目前,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而乡村旅游经营者知识缺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笔者曾陪几位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前往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流坑,流坑村在古代共出了2位状元、78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其颇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虽屡经战乱,仍保持完好,是江西难得的古建筑遗产。然而,其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就是其作为流坑百年沧桑历史见证的祠堂,里面也是杂物横存。

4.江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低。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大多仅局限于观光旅游、吃农家饭,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仍以流坑为例,在整个流坑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流坑村的道路颇有特色,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有天然按摩器之称,为行走方便村民都穿用千针万线手工纳就的布鞋,笔者一行听了导游小姐的讲解后,为了旅游更加舒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古朴的小村之中,都想买双布鞋,却只能是带着遗憾而归。

5.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熟悉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三、精心打造品牌,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无庸讳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江西农民的脱贫致富,关系到江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江西新农村建设成败。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江西乡村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功能,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新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摘要:(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量做到“一村一品”,避免程式化;(2)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3)注重人文和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4)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

2.市场定位,创造需求。毫无疑问,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美丽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

3.挖掘遗产,突出特色。消费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假如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假如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假如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假如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如开发和完善特色农业游、瓷都文化游、客家文化游、道教文化游等。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在目前难以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旅游探究和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熟悉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熟悉到只有洁净美丽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熟悉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熟悉,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探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范文4

关键词:实践;生活;作文教学

一、善于挖掘农村的广阔题材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遗憾的是,现在中小学生作文虚假的现象却十分严重:编造事实、虚情假意、刻意拔高、套话连篇、照抄照搬等等,不一而足。它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影响到他们成长的其他方面。

究其原因,在于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写作信心。为使作文教学摆脱种种束缚,走出误区,我认为,应改革作文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作时空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其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立足生活实践,注重观察体验。

作文,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如果能引导学生去观察、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了。若是将生活的充实和语言的发展统一起来,学生就能借助文字本身把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流露出来,作文教学才可谓“水到渠成”了。

1.从农村自然风光中开发

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让学生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可以让学生从风光中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多姿,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鼓励他们多接触自然,融入自然,倾听自然,比如,蓝天白云、落日晚霞、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提供写作源泉,奠定抒写自然美的基础。如此美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有真情实感了。为此,我写了下水作文《那片热土》,和学生共同交流。

2.从农村民俗风情中开发

农村都流传着一些荡人情怀的民俗风情,如婚俗、礼俗等都各不相同,它们都反映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研究家乡的民俗风情,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家乡昔日的风韵和情调,甚至能触摸到先人们遥不可及的生活脉搏。一些民俗的来源,都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的。纯真的乡情,更为学生增添了想象的羽翼,补充了写作的营养。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听,用心思考,自然会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你就写出来,按照生活的原本去写,不编造,才会有浓浓的生活味。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我写了下水作文《又是一年端午节》,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3.从农村劳动实践中开发

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劳动是越来越陌生了,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而农村各个时节,都有各种各样的农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够有血有肉了。如,农忙时节或双休日,可以让学生下田参与种田劳动或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失为一条积累素材的绝佳途径。劳动是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为何农民那么热爱土地?长年累月地在田间劳作,自然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在劳动的同时,不光是体力上的支出,还要用心去想,去思考,去品味,视劳动为乐趣,就会有劳动以外的收获,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4.从农村社会变化中开发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千变万化。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的种植养殖业、个体企业也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以农村社会变化为依托,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也是可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事物的更替,说明了什么?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可以带领他们去蔬菜种植大户的大棚里,参观各种反季节蔬菜;可去养殖大户那里看一下成群的牛羊猪等。通过这些去感受我们农村的生活水平,那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能真实鲜活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我写了下水作文《那年,那事》,旨在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变化。

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写作

语文素质教育观大环境下的习作应该是学生在实践中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1.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自由观察。只有通过自己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材料才是最真实的,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真实,具有可读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写植物时,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观察空间,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引导他们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变换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而且使他们学会了怎样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和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同时也学会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陶冶了情操。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的习作,其实就是综合表现他以前的认识。积累对学生作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作文的‘源’,也关系到作文的‘流’。”小学生的生活像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有趣的小事,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爱好,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如,春天踏青、夏日赏景、秋夜赏月、冬天玩雪等。通过观察、实践,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实现知识的积累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写成片段,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以后作文的素材。

3.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想象

想象是学生潜在的能力,所以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让他们根据事物特点发挥想象,在实践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进行想象。因此,在作文教学时,要把学生带出课堂,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是一个人思维活动与情思的体现,可以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鼓励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

4.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意构思

学生在多年的生活、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大多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的。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有必要在筛选素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意与构思进行引导。训练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少些清规戒律,要积极提倡学生写“生活作文”,淋漓尽致地表现童真、童趣。让学生在自然、自由、自觉的心态中作文,他们的作文中才会流露出真情,凸显个性,最终实现人文合一。作文教学过程要“生活化”,让学生先感受到与作文相关的生活,再进行作文,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作文当作抒感的乐事,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作风。方法有:追忆生活,让学生先回忆生活后作文;实践生活,让学生先做后写;想象生活,让学生合理想象然后写。如,教材要求写《记暑假中的一件事》,可先让学生说说在假期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事情,在追忆中获取材料,激感,作文时也就会“文思泉涌”,释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态意趣来了。我们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爬山、到田间,了解社会变迁、领略乡村景色……培养他们的观察品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只有“源头”充实了,学生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来!

生活是基础的、本源的,也是最真实的。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体验,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愿我们早日从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真实,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魅力,他们不再觉得作文是单调枯燥的,而且也会形成良性循环,从“生活—作文—生活”,学生肯定会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然会喜欢上作文,因而作文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

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范文5

生活环境和居住空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这是一个早已被认定的事实。很多人不会在意居住房屋带给自己的空间感受和自己的情感反馈。“将就”成为择居的理由,因为工作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一些有生活理想的人在将就和等待中,不知不觉把自己的一生光阴留在了他的临时住所,遗憾终生……

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我们对于居住的环境很是讲究,古人对于生活环境的自然向往更是处处留露。由于建筑技术的限制,以前的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理解一般都注重房屋的实用性,文人雅士和官员富商们在把这种实用格局重复放大的同时,用更多的精力将自然形态通过巧妙的布置使得院子里的闲余空间变化丰富,错落有致,曲径通幽,避让有序,遮掩含蓄,气贯连通,虚实相间,这是几千年文化精髓和生活智慧融合的结精。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的先人们,享受居住环境带来的身体舒适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精神感悟构成文化群峰里一个个闪光的居所。让华夏子女们有了坚实浑厚的精神依靠,进退自如的生活自信。

如今我们的城市生活场所已经没有过多的闲余空间让心灵舒放,人口的密集居住不得不把极其简化的居家一层层的往空中堆积。人们丧失了拥有自然的空间,同时也失去了一份极其宝贵自然的情怀;脱离了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和磁场的相通,这就导致不时的心里失衡。随时受到事物的影响而心情烦躁;一层层为美化和防盗的施工禁锢的是一颗颗活泼泼的心灵。几乎是一模一样格局房屋也抹去了个性的差别和灵性的发展。

在具有自然和空间条件的农村,在文人阶层的集体脱离后,已经丧失了将古人生活情趣得以延续的观念和相关知识的指引。以往和自然相依相印的乡村居所被切断了悠久而美丽的脉源。国人精神根源赖以寄托和向往的心灵家园已随着一座座古老房屋的拆除和倒塌随之崩溃。如今的乡村房屋除了有闲余的院落,居住的格局要么是为了施工的方便大家统一,要么是模仿城市的单元套间,那是性价比的体现。自然空间优势被自己有理由放弃。

在一些城郊可以看到具有丰富构造空间和足够外围闲余场地的别墅,那是西方居住文化的移植。其特点体现在以人的舒适为主要实际指导,外部环境被合理的借鉴和利用,块面的组合和空间的变化有着完整的逻辑思维和设计的精确。极其关注空间体量与内部行进变化带来个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外部形态也更具有雕塑的量感和质感,这与我们房屋形态统一而把重点放在表面装饰上的模式截然不同。一幢好的别墅更是一件具有实际生活职能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尤其可贵,因为她直面生活。可惜这种专业而具艺术格调的别墅一般人无福享受。而处于城市中的别墅群,由于缺少足够的外部有机空间,已失去别墅原本的意义。很多人将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格局根据自己实际要求而改建(他们不具有对于灵性空间的感受能力,枉费了如此美妙的享受……)。因为防盗的需要更是将与外部相通的环境封闭,失去随时透气的可能。这些别墅更像是在嘈杂的都市里划出一片富人居住区。其安全需要多于生活情志的需要。

记得初到北京紫禁城时,目睹了中国帝王贵妃们的最高级别的生活之都——有着高大宽厚城墙包围中宽广的广场空间,主要建筑稳坐中轴就像那些威据门前的狮子,威视从远处门洞慢慢走来的每一个人,在他需时走过宽广无任何遮挡的广场,爬上高高的中间雕有着张牙舞爪腾龙的台阶,再上到体量巨大的主体建筑脚下时,必然已经是小心翼翼、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皇权和皇威在这样的格局里得以尽情体现。当我绕过这些炫耀性的建筑进入皇帝和皇后妃子们居住的生活空间时,却看到很大反差——那是横平竖直的规矩和无数房屋庞大数量重复聚集产生的浩大规模,所有单元构造基本一致,闲余空间狭乍。至于他们居住的房屋一厢两房式的格局,我看除了雕刻装饰的精美和色彩纹样的繁复外,与普通家庭的房屋大小结构没什么区别,同江南地区庭院的曲径通幽和晋商大院结构的厚实稳重相比较,似乎显得既缺少格调又不够厚实大气。至于透气休闲的皇家后花园规模竟如一私家花园!不难想象几千佳丽生活在如此拥挤而森严,规矩方正的空间里,再活泼清丽的性格都会慢慢变得或消极无趣或尖刻计算。那是囚禁自由和扼杀人性的生活空间。禁宫深如海,几百年来多少怨情和无助的泪水,多少青春红颜慢慢被消磨,多少诗情灵性凝固成门前的青石……历史终究已过去,只留下这些空荡荡的居所让现代人参观戏评。然而当今这种缺少居所空间变化,追求表面装饰的住所成为主流,在主体建筑前面留有大面积空地,显示威信和权利而压缩忽视生活住所空间的建筑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看来皇家建筑的习惯模式依然在全国变相流行。

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范文6

关键词:农村;资源;习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08-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农村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这是不争的事实。鉴于此,我们依托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申请了一项市级课题:《利用农村特有资源培育小学中高段学生习作兴趣的实践研究》,全面展开了研究,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二阶段的中期,我们在学生的写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点滴经验,现提出自己的官窥之见和同行们探讨 。

1.发掘优势,全面利用农村特有资源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虽然有着先天的不足,但农村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田园风光、鸟语花香、莺歌燕语、淳朴民风,这些都是城市学校不可求的宝贵资源。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期冀摸索出一套通过挖掘农村资源和优势以促进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的策略,使教师全面地、客观地、有选择地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水平联系起来,让教师能有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自然景观和淳朴的乡村生活气息,并以发展的目光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让每个走进作文课堂的学生都必然会在走出课堂的时候有不同的收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被逐步调动起来,从而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设计总是有意靠近农村特色,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如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红柳、骆驼刺等植物,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每年不足50毫米降雨量的戈壁滩涂中生长着,它们是如此的顽强。我们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想去描写它们,赞美它们,教师并适时引导,让学生去发掘和领悟它们的精神,它们所具有的品质。这样就可把学生的作文能力引申到比较高的一个内涵层次,让学生从精神的层面去赞美。这样逐步的挖掘和引导,学生的领悟和感受能力会得以逐步提高,此达到课题实验的目的。

2.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

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创作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只要心中有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 热爱周围环境。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学生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青翠的群山、甘醇的泉水、清新的空气、飘香的果子、憨厚的人……慢慢地让孩子们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2 关爱身边的人。农村生活是一潭深水,看不见爱的流淌。学生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感受到生日的欢快,也没有收到一张贺卡,感受节日的欢乐,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一声问候、一次守侯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2.3 留心周边的事。由于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同时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利用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只有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看多想,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经常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大棚蔬菜种植,家禽家畜的饲养等,调动学生写农村素材作文的积极性。

3.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3.1 交流、收集农村语言。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

3.2 观察农村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 但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指导学生些实验报告,扩展学生写作题材。

4.发扬民主,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