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内涵范文1
生态型城市是古人融合对人与自然的崇拜,探寻安居乐业理想城市模式的重要方法。它的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风水理论,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对当今生态型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态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最新模式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内涵将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现在,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融合了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拓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有的同志把生态城市理解为绿化非常好的城市,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生态城市必然是一个绿化非常好的城市,而绿化非常好的城市不一定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绿化覆盖率高,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的城市景观,人的行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它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文化气息浓郁,充满人情味,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勃勃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一个有绿色点缀的居住环境,而且是关心人、陶冶人、以人为本的聚集地。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每代人都要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为后代负责,通过发展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和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人从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时,人不要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人类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今天,人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同志曾经强调指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新的更高的境界,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指导思想,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的发展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途径转向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到最终实现人与人和谐。
3.自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好形式
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系统圈,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环境。它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其内涵、发展思想、理论基础与生态城市基本一致,差别仅仅表现在生态化水平和程度上的差异。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生态型城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将生态学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生态工程、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生态型城市。所以说,生态城市是理想的居住场所,也是具有现代化的、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交通体系、迅捷的信息网络、可持续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发达的污染处理设施和技术、完善的市政服务系统,等等。
4.多样化的社会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集合体。一个城市要成为一个生态城市,强调的是在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中,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城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公众要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包括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居民身心健康、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生活满意,有一个自由、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态文化形式多样,载体丰富,以生态为主题的文化与经济融合一体,共同展现着城市的生态特征,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生态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生态型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生态建设,它是建筑、文化、园林的有机结合,并在经济、文化及技术等层次有着深刻且多层次叠加的内在关系,所以也就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特征。
1.和谐性:生态型城市的核心
和谐是和外在形式无关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它是存在于经济、社会、环境、居民四者之间的和谐,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生态型城市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既是和谐的支配者,也是和谐的最终受益者,人与自然环境、城市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其中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做每一件事都应充分考虑人对环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评价也是有一定标准的,不能以环境影响来制约人的可控行为,进而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该说,人类只要有活动,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正如早在6000年以前,两河流域就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土地质量下降,我国渭水流域的水土流失,今天的撒哈拉沙漠,当时绝大部分只是干旷草原,是此后的放牧导致了持续的沙化。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时也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的历史。所以,我们在谈论人与环境的和谐时,是以将人类的活动控制在以不打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链条为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只要把握住这一底线,就能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存在的城市。
2.整体性:生态型城市的要义
城市是生物圈内人为的、为人的,并且经过人工修饰和创造的生态系统。生态型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生态型城市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城市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擎,也是一个由居民与居住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构成的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理区域中的全部生物与物理环境的统一体,其统一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居民的生存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带来障碍,人与整个生态系统组成了统一体;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生态学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人之外的生态系统本身也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两个统一体交互存在的外在表现,也就成为生态型城市的表现。虽然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但这一生态系统与地球生物圈中其他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多差异,它是因人口高度集中,人类活动起着支配作用,并且为人的健康幸福而运行的人工生态系统。此外,这种统一还体现在环境与发展的统一上,生态时代是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时代,生态化社会是体现这一时代精神而建立的新的社会状态。
3.持续性:生态型城市的基石
生态城市内涵范文2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在海绵城市里,一旦突发暴雨,所有的绿化带、水池、湿地都将发挥蓄水、净水的功能;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洗车、消防备用水源等。更通俗地说,海绵城市就要像海绵一样能吸附雨水,解决城市淹积水问题,还能将收集到的雨水释放利用,破解自然干旱难题,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目前,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通病的总体解决方案,是一种具有“韧性”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如今已成为全国城市工作重中之重。那么,海绵城市怎么建?治涝排水效果怎么样?暴雨是检验城市管理系统的特殊“试卷”。简单来说,就是要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当然,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市政工程,告别“逢雨即涝、雨后即旱”的任务十分艰巨,绝不能“就水论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哄而上,一蹴而就。要加强规划引导,统筹有序治理,系统建设海绵城市。
第一,要正确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和本质。尤其在海绵城市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一大热门的今天,各级决策者更要深刻理解海绵城市背后的内涵和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不会再沦为新的形象工程,避免由此带来的新一轮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海绵城市是一种理念,旨在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本质上讲是对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重地表、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反思和修正,是一种人与土地、人与水的生态关系的回归。强调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是对简单、粗暴工程思维的反思。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绝不能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建设,警惕跟风投资。
第二,要科学制定规划,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各地制定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因地制宜制定标准规范及其工程建设标准明细表和技术导则,科学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实现“以人为本,建设城市”的根本目标,特别要防止挖湖堆山之类的新一轮“破坏性建设”。
第三,建议创办生态智库,对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提升。通过收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前瞻性地研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相关“硬”标准。尤其要研究探讨特殊地理条件下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绿化建设的解决方案,加快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提高城市与人、城市与水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城市内涵范文3
【关键词】 城市内部绿道 选线 新区规划 考虑因素 难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s planning,I fi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many problems are worth our reflection.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ities and European or American cities is that there are more opportunities in the new districts planning in adv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perfect greenways network in China,in addition to do the renewal greenway planning in existing cities like European and American way. Because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city urbanization,and the cities expand rapiddly.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ther planning projects,in order to tell us the kernel of the urban greenway route planning in the new district planning.
[Key words]Greenways within the city, Route planning, New district planning, Considerations, Difficulty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内部绿道的定义
“绿道”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而城市内部绿道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以绿化为特征,对社会公众开放,兼有休闲、游憩、运动、观光、通勤、生态、教育等功能,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线性开敞空间网络系统。这里所指的“城市内部绿道”比珠三角绿道中所指的“城市绿道”范围更广,应该包括珠三角三个层次绿道中的“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区域绿道中的都市型绿道”三部分内涵,这是因为三者在城市规划上具有共同或者相近的特性,如用地性质、功能、选线规划考虑因素、选线规划面临问题等等方面。
2 城市内部绿道的多功能性
绿道具有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6]。城市内部绿道同样具有上述功能而且它的休闲游憩功能更加突出,另外也有较突出的通勤功能。这些都和城市人们的出行特点更加吻合。城市内部绿道的选线规划应该充分考虑上述功能。
3 城市内部绿道选线规划的实践与反思
3.1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及建设实践
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从2010年起,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省立绿道(即区域绿道),配套完善珠江三角洲省立绿道的绿化及驿站标识等各项设施,加快构建珠江三角洲省立、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络,深入发掘绿道网的综合功能,探索建立绿道网运营的长效机制,构成珠三角绿道网的主体框架,将绿道打造成为广东省的“标志工程”。2012年后,引导珠三角绿道网向省内东西北地区延伸。力争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将珠三角绿道网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工程。截至2011年10月,珠三角省立绿道“两年全部到位”的任务接近全面完成。珠三角各市均制定了城市绿道总体规划,明确了城市绿道建设发展战略和时序安排。
3.2存在问题及其反思
1)应在新区规划中预先规划更加完善的绿道网络
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思想、理论主要来自欧美,然而中国和欧美的城市建设所处阶段存在明显差异,欧美城市化基本停止,中国却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区拓展迅速。因此我们除了可以为即已存在的城区进行类似欧美城市“更新式的”绿道网规划外,有更多机会可以在新区规划中预先规划更加完善的绿道网络,这样就可以避免“更新式”绿道网规划存在的种种不足。
2)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机会与绿道自由接触
城市内部绿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城市市民服务,正如奥姆斯特德在建立波士顿城市公园体系时所倡导的那样,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机会与自然自由接触,个人的经济财富多少不应成为享有这一机会的障碍。我认为个人的居住区位也不应成为享有这一机会的障碍。城市中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心区,而不是城市近郊和远郊,然而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重点却集中在城市近郊及远郊地区,市区内的绿道在规划和建设上往往因为实施难度大而大打折扣。
3)应加强市区内绿道连通,保证城市内部绿道建设质量
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近年来刚刚开始,而珠三角区域又是城市化最严重的地区,加上各城市原先的相关规划并不是在应把市区绿地形成网络的规划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这就导致如今市区内的绿地被分割成孤立的岛屿。点状的公园绿地之间是大片的城市建筑区,相互之间很少有联系。珠三角绿道网三级网络中的“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原有城市道路两旁可怜的一点点绿带甚至是原有的人行道进行改造的,绿道建设质量可想而知。
生态城市内涵范文4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普遍性措施
Abstract: the pres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worsening energy problem, lim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fluenc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predict that, by 2020,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China will be more than 50%, that is from now on 20 years, will be about 400 million rural population to into the urban population,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is also relate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so on a series of related problems. Can deal with this phase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of the whole country,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For this, we put forward a low carbon ecological mode of city development, and carry o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ning,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universali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目标
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战略。什么是低碳生态城市呢?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 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仇博士指出为了推动其发展, 我们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抓, 微观方面从每个家庭居所―绿色建筑入手;宏观方面需要从城市整体的层次来寻求应对之道, 即打造低碳生态城。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 走自己发展的模式, 建立起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在把握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目标的基础上, 提出城市规划中的普遍措施。根据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和类型, 提出相应的低碳生态规划战略。
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普遍性措施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 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 对于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经济加剧转型的中国,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尤其重要。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时, 必须全范围考虑城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把握时间空间上的整体协调系统。将其视为整个生物圈的一个系统, 按生态系统的本来面目规划城市, 即, 基本上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综合考虑城市系统结构中的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通过对于城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 使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考虑城市内部外部两个环境系统的作用;坚持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评价基础:宏观控制城市发展的“动力表征”、城市内涵的“质量表征”和城市状态的“公平表征”;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并把设计和控制纳人远期规划管治的范畴, 才能有效地监控和指导低碳生态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具体专项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绿色能源规划, 涉及到城市能源开源节流和生态分布。研究开发新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节约现存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建设与绿色建筑相结合的生态式能源分布系统。发展绿色能源, 挖掘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地热、氢能等“ 绿色能源” 的巨大潜力, 形成多样化的能源结构, 保障能源安全。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 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禁止使用一次性饮料容器;推广小型日光灯和节能灯管;发展混合式发动机的复合式汽车;将补贴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经济的基础设施等。在小区的生态式能源规划中, 把太阳能、风能, 电梯的下降势能、沼气能通过各种技术等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内部的可再生能源网络, 从而使居住小区从能源消费场所转变成为能源的生产体。
第二、绿色交通规划, 要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是对传统交通模式的逐渐式绿色化改造。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 例如单双号运行制度, 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 降低城市交通的碳排放;运用先进技术和燃料能量替换, 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另一方面规划开发新的绿色交通模式。开发多样化的运输系统, 包括良好的轻轨系统并辅以必要的公共汽车, 有方便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把地铁、主干道的公交与自行车的换乘紧密结合在一起, 实现地铁到一般公交的零换乘, 以及地铁或一般的公交与自行车也实现零换乘, 大大降低交通能耗, 减少污染, 并向人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这是一种一举三得的局面运送量更大, 空气更清新、锻炼更方便。同时小汽车少了意味着停车场可以转变为公园, 创建更加文明的城市。
第三、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中, 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与施工方面, 要按建筑节能标准65%以上进行;在房间内配置实时CO2排放动态监测评价和能源监控系统、实时的通信、高速度的宽带提供不低于全部住宅数量30%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过渡性的出租房。在建筑节能方面,需要大力推行太阳能屋顶计划, 目前太阳能电池板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降, 可以此为契机, 扩大太阳能适用范围, 促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快速发展。在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方面: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 让城市发展与大自然达到适应性共生, 模拟生态系统循环。保持原地表水的径流量, 保证建筑、小区、道路都可充分渗透吸收雨水, 从而维护水循环。
第四、绿色化产业结构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显著影响碳的排放量, 传统的农业生产只是辅使用商品能源, 服务产业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也非常有限。真正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工业的高速发展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城市发展规划中, 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 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同时, 在工业生产领域, 实现低碳生产, 推行生态经济和清洁生产,在把握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生态产业链, 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采取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第五、绿色生态水循环的问题上, 要立足现实考虑将来, 解决和改善供水的质量时, 提出明确水循环战略。在生态城镇节水方面, 需要具备更为长远和实效的目标, 特别是在那些严重缺水和水污染严重的地区;要求生态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会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冲击, 不会恶化水源质量。在相应技术利用方面:要求生态城镇必须实施“ 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循环利用方面, 不仅要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有足够的水量和洁净度, 还要考虑其合理的空间分布,有利于废水的就地再生、就地利用的生态化发展同时实事求是地标定水价, 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 收集雨水, 提高非农业用水的生产率。
第六、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低碳生态规划的重要部分, 主要包括: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 大气净化设施, 污水处理设施和噪音弱化设施等等。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内部的设施完善及自然绿化带、城市绿洲建设, 还要综合考虑城市内外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大力推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城市内涵范文5
关键词:都市农业,特征,发展模式,产业
Abstract——Urban agriculture is und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produc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griculture as follows:urban agriculture is no space for urban and rural boundaries, tend to have a breakthrough in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showing a high intensive development.Looking abroad, ha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combined with China' s urbanization around the area to choose the status quo situ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so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meet demand, create more aesthetic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 Feature, Development mode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建设步伐,都市区域范围内的农业正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都市内的农业正在由城郊型的传统农业向郊区向都市型的现代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提出。所谓的都市农业是指分布于城市区域内或其区域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它充分利用城市所提供的技术成果和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最终服务于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使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实现了全新的融合。
都市农业的特征
无城乡边界的空间: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往往处于城市的边缘区域。通常由两种情况所引发,一是在城市的发展扩张过程中,农田被作为优美的景观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各种度假村、观光花园等。另一种情况是处于城市群之间的农业,其农村本身基础设施较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城市化。
突破生产性的内涵:都市农业在具有如传统农业的经济、生产功能以外,还具有观光、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其他功能。
高集约化: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为集约化。首先它具有更多的现代化专业设施,并表现出工厂化发展;其次其经营模式更为专业化,并逐步发展为综合型的农业基地;最后都市农业逐步呈现出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国外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日本——综合功能型:日本的都市农业以开发农业的环保、生态、展示、体验和示范功能为出发点,重点发展加工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多样化农业,形成综合功能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高新技术和多功能化为主要发展特征。
荷兰——经济功能型:荷兰的都市农业以经济功能为主导,主要发展园艺业和畜牧业。借助其高度发达的设施农业,实现各种农业集约化生产,占据世界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比重,成为世界都市农业的典范。
法国——环保生态型:法国的都市农业以规模较大的专业化农场进行生产,以大田作物为主。巴黎由于其周边四通的高速路网导致其都市农业对于城市食品的供应功能不明显。因此,巴黎的都市农业并非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产为主要出发点,而是通过农业实现城市对于环保生态的需求,营造幽静、美观的生活环境。
德国——社会功能型:德国的都市农业适宜生态农庄和市民乐园为主要形式,在功能上适宜社会生活功能为主导的。市民农园主要是对城市地区或城市周边的农地加以利用,规划成多块小型农田出租给市民,前来承租的市民可在自己租赁的土地上耕种,收获的农作物规自己所有,使市民在享受耕种乐趣的同时,回归田园生活享受自然之美。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可采取的几种模式
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区域开展都市农业的建设,结合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水平及国外主要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都市农业发展可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4.1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籽种产业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城市区域内,可发展小型家庭农业、立体农业、物流农业、社区农业等;在城市周边农业区,可重点发展高新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农业、科普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复合化发展,满足城市内部市民的多功能需求,使农业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提升。
4.2高效生态模式
高效生态的都市农业模式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先导,把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化发展作为现代农业新的生长点。通过引入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带动农业的高效发展。在实现农业高效生产的同时,以高效生态为亮点,引入农业观光,农业科普等其他功能。
4.3休闲农业模式
休闲农业模式是以休闲农业观光为主导的都市农业。通过建设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度假村等满足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度假、养生、科普等功能需求。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及民俗特色展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采茶节、播种节、葡萄节等,通过活动提升农家生活氛围,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农业休闲观光带来更多的可参与性。在休闲农业模式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之相互融合,互利共惠。
4.4科研型模式
科研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主,带动产业发展,使多重业态结合发展。该模式的发展根据土地利用特点及区域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各个农业园的主题,发展为融农业科研试验示范、科普教育、农业科技培训、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其整体发展方向将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之具有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成为展示、宣传都市农业的窗口。
小结
通过对于都市农业的特征及都市农业国内外发展模式的探究,可以对都市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以下总结:现代的都市农业是综合型农业,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与产业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并充分引用高新技术,塑造多元化农业产品品牌并面向国际化市场,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发展以农业为主题的配套旅游产业,推广民俗文化品牌,完善都市农业园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新型的都市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方志全.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
[2]王全辉,刘义诚.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3]李岳云.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学科,2002.
[4]杨丹妮,俞菊生.日本都市农业的理论与政策对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 .
生态城市内涵范文6
专家:需要持续大力投入
4月1日,中国政府网了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通知中首次明确列出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时间表。
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5年完成所有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难度。因为内里的工程量太大。”中国水科院减灾所向立云副所长说,相较目标而言,目前国内这项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在中小城市以及很多大城市,雨污都还是混流的,完全分开的城市不多。
如果只是完成核心区域重要管线的雨污分流,5年是可以的。他认为,要全面分开,可能性不大。因为各地的财力情况都不一样,有实力的地方可能能做到,但是财政比较紧张的地方,难度很大。
通知提出,为完成“时间表”,各地应尽快对当地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管网等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对现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价和修订,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风险。
“前期规划很重要,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向立云认为,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用10年时间建成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应该做好前期的研究论证和规划工作,之后再用七八年时间进行具体工程建设,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政府保证持续大力的投入。
城市内涝如何根治
专家:既要排水也要蓄水
解决大城市内涝问题,通知提出,在人口密集、灾害易发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要采用国家标准的上限。
单纯排水难以有效治理城市内涝。向立云认为,即使北京排水能力最强的天安门广场,最高也只能应对10年一遇的暴雨,住建部提出的上限,也只不过是三五年一遇的降雨。
此外,城市的排水能力也不可能无限提高,因为城市排水还受到排水河道泄流能力的制约。
他认为,在合理提高城市排涝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渗、蓄措施,就地消化降雨,是治理城市内涝最有效的方式。就地消化降雨其利有三:一是可以缓解内涝问题,二是可以减少排涝系统建设工程量和河道的排水压力,三是能补充地下水,这对于北方缺水地区尤为重要。
通知明确,各地区要尽快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住建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交通、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要在2013年汛期前制订、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
针对城市交通干道、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通知提出,要切实加强防范,并设立必要的警示标识。要加强应急能力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
排水防涝今后将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为落实地方责任,通知要求,要加强排水防涝工作行政负责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城市排水、交通、气象、消防、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防洪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将排水防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这给政策的执行提供了保证。向立云说,《通知》既有政策、有理念、有措施,又明确了职责,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必有明显改观。
城市建设怎样防涝
专家:增加城市透水性能
通知要求,在设施建设中,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各地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种措施在国外已十分普遍,国内也有一些城市作了类似规定。”向立云说,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内涝治理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理念,也是建设美丽、舒适城市的具体体现。这种模式对于新开发地区尤其适合。对于内涝治理而言,要求新区开发建设前后同等降雨产生的径流量不增加,即不能减少该区域的蓄水功能,就是一种低影响开发建设方式。
通知要求,在建设中,要与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