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班主任工作专业化 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是学生由系统学习向社会工作岗位转折的重要时期,而中职班主任是这一时期关键的引路人,对其走向社会将产生重要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基本都是经受不了升学压力、文化基础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厌学,没有上进心,叛逆心强,不服管教。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种类设置较多,学生所学专业各有不同,加之专业实习的需要,与社会接触广泛,思想活跃,自主性强,所以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显得更加艰巨。如何克服困难,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是每一位中职班主任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引领学生学好专业,做好就业准备亦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班主任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耐心和责任心来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具体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由于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导致了中职校学生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贻尽,剩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因此,首先班主任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同时还要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班主任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是现代企业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班主任要精心组织活动以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为能力,比如球类比赛、群体性文艺活动、辩论赛、暑期社会实践等。现在的中职学生热衷于组织这些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需要社团成员的分工、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正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精神。另外可组织班级利用暑假到工厂、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设备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经济收入。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三、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目标不是继续升学,而是择业、就业。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中职生,首要的一点是要先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个性、天赋、生活方式、习惯、长处、不足等等。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职业更替频繁,一个人不太可能终身只从事一个工种、一种职业。同时,中职生的潜能是难以估量的。如果他们的职业生涯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他们身上的潜能就会得到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四、要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能力素质
如今科技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更是不可想象,或许现在学生正在所学的东西,到就业时已经是不适用了,这就要班主任引导学生在空余时间不断学习,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不管未来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自己能够好好地适应过渡。学生毕竟阅历浅、知识面窄,认识问题不全面。为了配合校企合作办学,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五、要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意识与道德意义的理解,体验丰富而具体的行业职业道德内容。将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内容融入学生管理中,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职业道德习惯。学校按企业生产车间标准建设实训场所,同时引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现代企业的需求,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打造新时期具有较高素质的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学习了解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验企业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感悟企业文化中的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平稳快速过渡。
六、建立学生成长手册、激励学生勇于成长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学生成长手册》为学生记载成长的“故事”,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激励学习热情,激发多方面的潜能,调动学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自信,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自我、鉴赏自我、欣赏成功和张扬个性的机会,描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使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使学生乐在其中,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全面而真正贯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要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个性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促使每位家长和班主任都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电子电工; 理实一体化;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30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20
一、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现状
理论和实训分离的传统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方法不仅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使教学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分工过于明确,在自己的课堂上只讲解和自己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完全分离,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和实训联系起来,自然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电子电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课和实训课“零界限”,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结合使得教学环节相对集中,这就意味着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需要由同一个教师主讲。完成某个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时,需要把教学场所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一边做,理论和实践合理结合,直观和抽象完美穿插,加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企业的实践知识连接起来,从而使得学生能满足相关岗位的技能需求。
二、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准备
(一)修订教学计划
修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在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将电子电工专业的知识进行分解,划分成不同的小课题,再根据每一个小课题教学知识的不同对其进行细分,分成子课题。教学计划的安排应以子课题为基础,按照相关的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具有目标明确的优点。
(二)教材一体化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教育所有使用的教材都存在对中职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现有教材,因材施教。因此,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选用以能力为本位、适应教学实际的并且与之配套的教材。首先,在以不影响基本概念建立和基本工作原理认知的前提条件下,将企业用人要求融入到综合专业和职业资格要求中去。其次,在确立该行业岗位的必备能力和知识要求时要依据现代电力电工企业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及用工要求等情况,明确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在符合学生认知要求并确保章节内容连贯性的同时,要依据知识目标确定材料理论知识讲授的深度和广度。最后,在进行技能训练项目安排时应以技能目标为基础,需要将技能目标和技能知识相结合。
(三)教室一体化
为实现一体化教学,中职院校应尽量配备一体化教学教室,争取做到每名学生或每两名学生一台实训装置。为保证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同时进行还需要院校配备专业的实习车间,如电子实习车间、电力拖动实习车间等。理实一体化教室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训联系能够合理结合的物资前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才能使学生成长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三、电子电工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
(一)先实践后理论、边实践边理论的实训成功宝典
一般来说,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差,这导致他们学习理论的兴趣不大。基于中职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以及活泼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先实践后探究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有动力进行理论学习,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在一开始就将电路相关知识全部介绍给学生,而是只介绍一些工作原理和调试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之后再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设置相关的思考问题。学生在实训开始时因为对电路知识不了解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电路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应尽可能将搜集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使问题形象化、简单化、通俗化,这样课堂也会变得生动多彩。
(三) 教师应及时总结、考核和评价,肯定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学生交流经验,为实训画上完满句号
这些工作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电子电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关键指导环节。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学会思考。如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基本电参是否会测”“开路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真总结实训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电子电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成果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就是采用电子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不错成果的一所中职院校。现将学校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简述如下。
1.导入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对触发器的相关基础性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主要是了解RS触发器的基本功能。
2.介绍JK触发器内部结构。这是一个理论部分。对此,教师要利用JK触发器结构图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并一定要将各引脚的含义解释清楚。
3.学生绘制JK触发器功能验证接线图。学生需要从两个JK触发器中选择一个,并画出接线图。
4.学生实训过程。学生根据在第三步自己绘制的接线图领取所需材料,自己动手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搭建完成通电调。这一步骤是电子电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步骤。学生自己设计思路,按照自己的思路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尝试去解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在学生犯严重错误时及时纠正引导。
5.学生总结。这一步需要和第四步同时进行,学生要自己总结JK触发器的四种逻辑功能,即翻转、保持、置0、置1。
6.教师归纳、总结、点评。学生完成实训后,教师应对JK触发器的四种逻辑功能进行详细的讲解,再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应对此次实训中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评出优良小组加以表扬鼓励,评出优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任何表现都可以点评,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影响巨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以培养学生实际岗位技能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为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理实一体化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1] 王海燕.中职学校电工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电子制作,
2015(4):127.
[2] 李昂,商杰.浅谈《汽车电器设备》理实一体化教学[J].新教育时
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5):25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in Vocational School
ZHANG Shou-bao
(Minle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al School, Minle Gansu, 734500, China)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改革也有了较大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音乐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幼儿音乐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幼教人才。音乐教学具有实践性要求高、教学任务重等特点。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对先进教育技术的需要,必须要彻底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扼杀学生主体性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要力争做到因材施教;要充分展现音乐课堂的自身魅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既要重视音乐表演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还要着重加强对音乐教学法的内化掌握。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并且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收集资料进行交流,培养与他人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音乐工具的一点个人体验。
1、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大多思维活跃、喜好模仿,但学习意志薄弱,学习目标茫然,学习兴趣低下。尤其是在音乐课教学中,学生零基础,不识谱,不懂理论,更不愿开口唱歌,并且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惰性,多年的学习习惯难以改变。在教学任务重,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将数字化音乐工具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成为必然趋势。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便会主动地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探索、求知,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音乐教学的开展也不例外的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多使用一架钢琴、一支粉笔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弹唱,或者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写乐谱。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多么努力,都无法做到视听的统一,导致学生感到音乐课堂枯燥乏味,注意力分散,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一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回忆自己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挥汗如雨,生怕自己讲的学生听不明白。但是看看座位上的学生,有些如尊尊泥塑,没有丝毫反应。使我觉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帮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太重要了!
使用数字化音乐工具教学主要是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集于一体,改变枯燥、生硬的音乐本体知识,使其变得生动、形象,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同时,使他们自然融入到教学场景中。
在声乐课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音频软件将学生的声音录制下来或者用数字化技术对歌唱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学生能看得见声音,这种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方法,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歌唱,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可以用一些学习乐理知识的APP,学生通过闯关游戏进行学习,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字化音乐工具的这些效果是传统音乐教学无法实现的,可很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突破条件限制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如果学校没有购买乐器,学生就无法进行乐器演奏学习。教师只能通过在互联网搜索乐器图片和相应代表作品,让学生看到并听到乐器声响。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建构起二者之间的联系。音乐欣赏课中如果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数字乐器博物馆,可将全世界的乐器都收入其中,让学生通过3D图观察乐器形制,并能播放乐器音色及代表乐曲。学生可通过最直观的观察对各种乐器的形制和音色进行了解。还有一些模拟各种乐器的数字化音乐工具,例如完美钢琴APP,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这些虚拟乐器进行弹奏教学,學生也可利用虚拟乐器学习。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完美钢琴APP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快速的熟悉歌曲旋律、矫正音准,在没有教师带领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学方式唱准旋律。
在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无法适应一对多的教学,因为音乐是完全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的特殊学科,与其它学科有一定差别,而音乐完全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的学科。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声乐学习情况,必须通过学生唱歌来判断。如果是学生一起演唱,教师无法听出每个学生演唱过程中的旋律、音高等是否正确。教师若想了解学生对键盘演奏的掌握程度,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然而在数字化时代,教师通过计算机,在学生合唱时记录下每个学生的歌唱声音,并且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对学生的歌唱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记录、反馈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数字化音乐工具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中的应用可突破传统教学中,在没有实物乐器无法让学生直观观察和弹奏乐器的限制,同时改变传统教学中无法适应一对多的教学局限。
3、拓展学习途径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在数字化音乐工具的帮助下,可实现在课下对音乐的学习。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数字化音乐工具自主学习。学生如果想学习弹奏乐器,可借助虚拟的数宇化乐器进行学习,目前已经出现的虚拟乐器产品种类很多。
例如在中职音乐课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课前在班级微信群或学习平台自主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可对教师下发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完成互动闯关游戏,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通过节拍器APP练习歌曲节奏,准确的拍打节奏。在预习歌曲视唱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完美钢琴APP对音准进行矫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弹唱能力。在课前学习阶段充分利用学生手机控、低头族的特点,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能在做中学。通过对各种音乐软件的利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学。在课前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音乐工具进行充分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音乐工具的完美应用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得到拓宽,不再局限于真实的环境中,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使虚拟环境中的自学得到实现。
4、提高教学实效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以完成教学目标。有研究表明利用视觉和听觉同时进行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并且遗忘的速度慢。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使用数字化音乐工具恰巧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听、视觉,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数字化音乐教学的信息承载量大,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多感官接受丰富的知识,提高课堂容量。
在数字化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不再像过去在黑板上书写大量文字,也无须讲述过多语言,而是用课件快速的展示学习内容供学生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要循环播放的片段,在课堂上多次点击反复的进行学习,直到达到教学目标为止,这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加连贯和投入。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4
电工应用电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电子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针对当前学校的教学情况,如何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操作能力,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是困扰教育工作者们的热门课题。目前计算机电子技术的普及,令电工电子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对职业院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应试教育模式培养早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电工电子课程改革乃是当务之急。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概述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适应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开始开展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改革大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和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和“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改变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建立了“以能力本位,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改革正是符合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大纲要求,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满足了社会岗位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摇篮,技术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对此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提出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体化教学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导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到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诸多职业院校电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教师紧抓课堂教学的质量,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并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提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电工电子专业中的应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和组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师生双方共同参入教学的全过程,学中做,做中学,融教、学、做于一体。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内容要求,即: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一体化教学组织与实施策略、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设计、一体化的评价方法和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来源于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理实一体进行教学。因此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各职业领域对各个工种层次的具体要求,设计符合作业要求的专业型人才。通过融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质量规范、工艺要求等内容,以行动导向模式为指引,完成本专业课程的重新构建和开发,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的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岗位标准与学习评价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录像、投影、挂图、实物拆卸、板书、讲述、模型等材料进行较为合理的运用与安排,进而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下面以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为例,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在完成项目的同时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穿插的讲解,并且适时要有示范性操作。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有严谨而合理的设计思路。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1、对于理论和操作知识所需要的掌握程度;2、该项目的重、难点及关键;3、所需设备仪器和操作场地;4、教学过程的设计;5、学生的分组以及设备的配备;6、安全注意事项;
(三)一体化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动态化、多元化,要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能力考核一体化。技能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具体来说,理论考核占40%,可采取考试形式、平时作业、提问方式;技能考核占40%,按项目实施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考核;其他占2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10%,小组内评价10%。采用这种评价方法,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理实一体化在职业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力引进电子电工专业带头人和优秀专业教师,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实施“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培养计划,加大教师的内外培训和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与相关高校合作培养职业教育硕士,加强教师转型转岗培训提高教师跨学科、跨专业教学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三、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职业院校领导应该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和职业生的特点,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统一结合的教学举措,有效的提高电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考 无机流程 复习策略
工业流程题目以能力立意为主,情境新,能考查学生的三种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工业流程题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化学与实际工业生产的联系,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考生对此往往就会有畏惧感,解题时不知从何处入手突破。如果在复习时把握好高中化学知识和工业流程题目的联系,注意知识在题目中的应用,就能够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工业流程题目中的设问。下面就工艺流程题的结构、考查范围、常见考点以及复习建议等方面来讨论化学无机流程题目复习策略。
一、工业流程题目考查的范围
化学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工业流程为载体对化学知识的考查满足了这个要求,注重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体现了对学科主干知识及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化学工业流程题的设问角度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元素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等。
2.如何控制成本低——原料的选取使用、设备的损耗等。
3.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利用好副产品、循环使用原料、能量尽可能利用。
4.如何使生产过程要快——化学反应速率(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入手分析、解答)。
5.如何提高产率——化学平衡(从影响平衡的因素入手分析、解答)。
6.如何得到纯的产品——产品的分离、提纯等实验基本操作问题。
7.环保问题——反应物尽可能无毒无害无副作用,“三废”的处理,涉及绿色化学问题。
二、无机工业流程题的结构、常见考点
1.原料处理阶段的常见考点
①加快反应速率——问那些加快反应速率有哪些方法或给出操作如粉碎、研磨等作用。②溶解 浸出——通常用水或酸或碱溶解,如用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得到可溶性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的溶解过程;也有先加入固体物质再用溶剂溶解的。③灼烧 焙烧——如从海带中提取碘等。④煅烧——改变物质结构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如改变高岭土中氧化铝的结构。
2.分离提纯阶段的常见考点
①调pH值除杂——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本类考点题目中通常会给出一些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到完全沉淀的PH值,一般应满足两点:①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值增大;②不引入新杂质。②试剂除杂——加入化学试剂除去杂质,所加试剂应过量,最好不引进新的杂质。③加热——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加热。④降温——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会溶解或为使化学平衡向着题目要求的方向移动。⑤母液(滤液)——考虑回收利用或者对环境的污染。
3.获得产品阶段的常见考点
①洗涤(冰水 热水)——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有时也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②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 抑制水解。③结晶。
4.其他考点
①方程式——考查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配平,其中考查陌生方程式的书写成为近年的热点。②实验仪器——考查仪器的选用或用途。③计算——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焓变、盖斯定律、中和滴定、化学平衡常数表K、溶度积常数KSP等的应用。④信息点——需要结合题目中所给信息进行回答,常见的有金属离子沉淀的PH值范围、图像等;也有一些是介绍物质性质或其他。
三、化学无机流程题目复习策略
1. 夯实基础知识,重视高中化学知识在流程题目中的运用
化工流程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业流程题目考查内容形式多样,化学实验与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概念和原理等各个板块中相关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涉及的知识大多比较基础,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落实,避免失去根基。
2.掌握一些解题方法
围绕前面提到的工业流程题目考查范围,在审题时首要明确制备的产品是什么;原料经过怎样的处理;后续分离操作怎样进行;如何获得产品有无副产品。在回答题目的设问时要注意针对性,流程中无关的内容不要深究。另外新课程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所以很多试题的答案是隐藏在试题中的。一般解题方法有:
首尾分析法 对一些线型流程工艺(从原料到产品为一条龙生产工序)试题,首先对比分析生产流程示意图中的第一种物质原材料与最后一种物质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弄清生产流程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除杂分离提纯产品的化工工艺,然后再结合题设的问题,逐一推敲解答。
截段分析法 对于用同样的原材料生产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包括副产品)的工艺流程题,用截段分析法更容易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点线结合快速解题法由点到线,或者表述为“集中一点,通观全局!”“点”就是只抓住流程图中的一处或是题目中的某处信息进行作答。
3.注意答题的规范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新教材;工业模块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5-0028-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一个新教材中的实例
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有六点,其中之一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模块为单位,每一模块包含若干个主题,其中大多数主题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些甚至直接从生产流程中抽象提炼产生。这给我们的化学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上好这些知识?我们还能不能以不变应万变、靠以前的纯理论知识来解决新教材中的这些变化?为了与同行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笔者从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下称“苏教版”)的一个实例出发。
在苏教版必修本第一册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的第一单元“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工业流程中,教材中的提炼方法如下[2]:
对这一流程,很多教师都持有异议,认为这样出来的铝不纯净,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他们认为二氧化硅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钠在二氧化碳作用下变成硅酸,硅酸在高温下分解成二氧化硅。根据这一理由,有些教师认为这一流程有缺陷,因此他们改变了这一流程,目的使这一流程变得“更为科学”[3], 有些教师甚至在课堂上把这个作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案例来使用,希望学生能找出教材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完善”。
但实际生产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这种生产氧化铝的流程叫做拜尔法(Bayer Process),是现有生产氧化铝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一般企业采用这种方法,通入二氧化碳后获得的沉淀组分质量分数为:Al(OH)3%≥99.5%,SiO2%≤0.02%, Fe2O3%≤0.02%, 完全符合电解氧化铝所需的纯度。从这些数据来看,这种提炼法产生的氧化铝纯度不仅吻合工业实践的要求,离我们所说的纯净物的要求也相差不多(化学纯≥99.5%)!那么,教师们的观点又错在哪里呢?
2工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
在实际工业流程中,会用到很多的设备,每个反应设备在工业中都是一个操作单元。这些设备反映在教科书或题目中只是一个框,设备与设备的连接装置也只是几个箭头而已,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一般会只定位在工业流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方程式,而忽略实际的生产情况。这样,我们不仅没能达到新教材的设计意图,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失误。笔者以为,对于工业流程图,除了意识到每一个方框中代表的是一个反应设备,还要意识到每个设备与我们实验室的玻璃容器是有些区别的。区别之一:在连续的反应设备中,设备不可能空着运转,所以它们之间一定不停地进出着各种反应物和产物,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工业流程中,同样流量的物质在每个特定同一容器中所滞留的时间是相等的;区别之二:工业中的每个设备都有相关的辅助设备(例如测温度的、测pH值的、测浓度的等等),这些辅助设备能保证产物按照最理想的情况运行,区别之三:为保证产品质量,在每个反应设备中,工业生产时可能会加入一些辅助物质。
在拜尔法生产氧化铝的过程中,加入NaOH的过程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步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氧化铝的分离,还要完成二氧化硅的沉淀分离(工业称之为“脱硅反应”),反应过程如下[4]:
对于这一反应,温度浓度的不同都可能影响反应产物结构。此结构类似于二氧化硅的结构,只不过每个Al3+替代二氧化硅晶格中的Si4+,不足的电荷部分由钠离子补充。这个反应通常情况下很难进行,为使这一反应顺利完成,工业中通常会加入一些晶种促使反应速率加快。为了更好的消除二氧化硅,有些工厂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加入CaO,CaO的作用有两个,其一能与Na2SiO3、NaAlO2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形成更难溶的钙霞石,从而有利于减少产品中的二氧化硅含量;其二能除去铝土矿中的少量杂质碳酸钠、磷酸钠,同时还能产生生产所需的NaOH,反应方程式如下[5]:
3 工业模块的对教师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我们获知,教师们之所以会出错,原因在于教师们的知识过于书本化了。他们或不知道形成铝硅酸盐的化学方程式,或虽然知道但也认为此反应很困难、且生成物铝硅酸盐是一种结构很疏松的物质,很难沉淀下来。而生产实际中晶种的加入使反应变快,离心设备的存在使得分离沉淀物不再困难[5]!
所以,笔者以为:新教材中大量的工业知识对我们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它要求我们教师懂得一些工业相关知识,笔者在此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3.1了解一些工业发展历史
我们教材中现有的工业处理流程并不是一出来就是这样的,而是在工业生产实际中经过多次改动,才形成了现有的较为满意的工业流程。所以,了解每一个工业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现有工业流程较以往工业流程的优点。
以我们比较熟悉的氯碱工业为例,现有最先进的方法为离子膜交换法。但在氯碱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化学法(开始于18世纪初,持续100多年,其中氯气生产方法为 MnO2 +4HCl
MnCl2+Cl2+2H2O,氢氧化钠生产方法为Na2CO3+Ca(OH)22NaOH+CaCO3、隔膜电解法(始于1885年)、水银电解法(始于1892年)、离子膜交换法(始于1970年)。也就是说,用电解饱和食盐水方法来制氯气及氢氧化钠我们就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我们教科书中写的是离子膜交换法,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未必就需要把这个发展过程说得这么清楚,但作为教师却应该比学生懂得一些较多的背景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回答来自成绩优秀同学的提问。三种电解方法的主要特点见下表。
表三种电解法比较
3.2 掌握一些工业生产原理
在高中一说到工业生产原理,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工业中涉及的几个反应方程式。其实,在工业中,除了几个与物质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外,还有很多基本原理。其中,有些基本原理也与我们中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作为教师,我们除了熟记这些基本原理外,还需要从根本上理解这些原理。例如,对于我们都很熟悉的逆流原理,一些老师只知道这个名称,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逆流,更多的老师则是知道在热交换机中逆流能使能量充分交换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就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每一个我们看起来不那么特别的工业原理的背后有着很多的科学知识。
例如,对于热交换机,流体的相对流向一般有顺流和逆流两种。顺流时,入口处两流体的温差最大,并沿传热表面逐渐减小,至出口处温差为最小。逆流时,沿传热表面两流体的温差分布较均匀。在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当两种流体都无相变时,以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最小。
在完成同样传热量的条件下,采用逆流可使平均温差增大,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减小;若传热面积不变,采用逆流时可使加热或冷却流体的消耗量降低。前者可节省设备费,后者可节省操作费,故在设计或生产使用中应尽量采用逆流换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当冷、热流体两者或其中一种有物相变化(沸腾或冷凝)时,由于相变时只放出或吸收汽化潜热,流体本身的温度并无变化,因此流体的进出口温度相等,这时两流体的温差就与流体的流向选择无关了。
当然,专业的化工原理对此原理还有大量的计算保证,如果我们教师能多看一点与此相关的化学化工知识,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化工原理其实不是我们课堂中向学生讲述的那样简单!
3.3明白一些工业处理细节
在化工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保障经济、环境等其它的综合利益,会有很多工业的细节。了解这些工业细节对于我们明白整个工业流程无疑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对于纯碱工业,就生产原理这一环节上,就包括以下步骤:
(5)洗涤沉淀碳酸氢钠
(6)热分解碳酸氢钠,产生的二氧化碳到步骤4
(8)用步骤7石灰乳与步骤4产生的母液反应,产生的氨气回流至步骤3
对于每一步,又有很多的细节,例如在步骤1中,由于工业用的氯化钠纯度达不到纯碱生产工艺对氯化钠的纯度要求,所以在步骤1中,需要用消石灰和碳酸钠去除氯化钠成分中的Mg2+、Ca2+,化学方程式如下:
这些细节问题已在很多省市高考题中出现,例如05年上海市高考题的第26题考得就是纯碱工艺的细节问题。原题如下:
26.(A)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1) 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 ________,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________。
(2) 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
(3) 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分子式______。
(4) 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________(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_____。
(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________________。
(6)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
(a)增大NH4+的浓度,使NH4Cl更多地析出
(b)使NaHCO3更多地析出
(c)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纯度
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中提早涉及这些知识,学生对这些工业细节就不会陌生。无疑,学生对这些试题的得分率就会大大提高。新教材更讲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那些适合高中化学的工业细节知识将会大量出现在试题上。如果我们教师拥有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改编、编制这些试题无疑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云南教育,2002(7):3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二版 p62.
[3]
[4]武汉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二版 p204.
[5]Wiley-VCH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Sixth editio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