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反思教学;方法

一、初中数学课开展反思教学的作用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是数学教师改变自身教学行为,获得新能量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理性、自觉。因为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回顾,更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重新认识。教师在对原来教学设计以及整个实施过程的再一次思考和梳理,不仅检测了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还积累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的自我评价所设计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下:有关实践主体方面的内容,主要指个体间差异的相关问题,如解决问题的差异,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差异等;还有关于实践任务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实践策略方面的内容等。为此,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利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和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立性。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把教学反思当做自身教学的一种意识,用以时常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初中数学课进行反思教学的方法探究

1.学会自觉、主动作教学反思记录

初中数学教学后记是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它是指教师在完成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对自己整个教学过程的相关实践和设计进行回顾,同时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撰写在教案上,作为自己总结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的依据,从而在完善教案的同时起到改进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后记中,教师主要记载的内容包括:首先,总结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精彩片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前的备课已经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材处理,以及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作了较为充分的设计,所以所有的这些教学设计,也只有在课堂实践中、在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精彩之处。其次,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课前教师的完美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可能会暴露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与原先想象的结果差之甚远。所以,教学后记就是帮助教师及时找出“病因”、“病例”的好方法,从而便于教师能吃一堑,长一智。最后,记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闪光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展示其思维品质的过程,也是积极的认知过程。学生的思维、见解往往是独特的、有创设性的。所以,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较有见解的看法或是观点,教师也应该及时采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将学生的想法及时整理,这样也是一个促进数学教学的好机会。

2.强化合作,交流教学心得

单独一人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同时也不易看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但是,如果和别人交流对话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与别人进行交流对话时,自己的思维可以更为清晰,同时克服了“当局者迷”的弊端。实践证明,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往往更能引起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深入思考。毕竟教学不是个人活动,反思也不仅是个体单独的行为,它同样需要群体的支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多年的工作中,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同事们在办公室里闲谈教学问题时,常常会提出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或者是对新教材中某个问题存在疑惑,一经提出,大家就开始相互探讨,许多问题都在这样的探讨、交流中得到了解决。同样,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组每一位教师每次听课后都会坐到一起认真讨论这节课的优缺点,以及得失。所以,近几年我们组的教学成绩也较为突出。可见,交流反思对于促进教学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3.重视理论研究,强化自身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学者即为研究者,已被每一位教师所深信。这也就说明,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道者,更是一个研究者。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记录重要事件,关键信息,努力让自己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将那些需要探讨、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学探究问题集中起来,通过自身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剖析,以及整理和提炼,从而实现认识—实践反思—再认识的过程,以便为学生探索出适宜其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占山.浅谈初中数学实现有效教学的对策[J].新课程,2012(7).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初中 数学 以惑为诱 教学方法

有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和疑惑存在,解决这些烦恼和疑惑,就是为我的生命上了发条,烦恼和疑惑愈多,发条就越发紧了,我的生活因此变得趣味横生。”这句话含义就是解开疑惑对于生活是非常有益的,将这种方式引入初中数学教学,就会为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拓出一番新的景象。

一、在中学数学中引入“以惑为诱”方式的教学目的

将“以惑为诱”教学法引入初中数学教学,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加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成绩也就随之提高。该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相比,“以惑为诱”教学法有着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侧重于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1]。

二、“以惑为诱”教学法的操作过程

将“以惑为诱”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

一般来讲,该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出适合数学学习的场景,诱导初中生对数学问题产生疑问。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三角形基本知识》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体是三角形的呢?这时候,同学们就开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后,学生们回答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向学生发问,上面那些是三角形?学生们就会回答指出那是三角形。教师要用赞许的语言说:同学们很注意观察生活,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其他的图不是三角形呢?向学生提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判断三角形条件的相关概念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在上初中数学课的时候,仍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解释判断三角形的相关定义。学生就不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惑”如果“惑”太难,学生思考起来就会相当吃力,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惑”太简单,学生觉得解决起来没有挑战性,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疑问之后,这时候,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来剖析具体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对学生产生“惑”的地方进行解疑。“惑”是“问题”的抽象化,在对“惑”进行综合性分析上,“问题”的提出,为“惑”明确了解疑方向,将“惑”具体化是解开整个谜团的关键所在[2]。

再次,教师经过了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的过程之后,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解决相关疑惑的方式具体来讲,是由以下环节所构成即研究愤启研究发现解惑。环节中的“研究”指的是学生主动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愤”指的是学生想要尽快解决却有不能把它弄明白的心里状态,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时候,教师教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启发。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思考,要对问题进行深入性的探究。经过教师的鼓励,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对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却没有办法用具体的语言加以表达,这就说明学生进入到了“悱”的阶段。在这时候,教师再进一步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顺利将问题得以解决。也就是说,学生对原有疑惑完全了解。从而完成了整个目标。

最后,初中数学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回顾解惑的过程,查看有没有遗漏之处。通过对整个解惑过程的回顾,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再积累,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同样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解题习惯的培养。

三、“以惑为诱”教学法相关评判标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以惑为诱”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以惑为诱”教学效果主要判定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测验的方式,来验收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组织考试的相关原则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将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当作对比标准,经过“以惑为诱”教学法以后,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考察,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进步[3]。以这种评价方式取代传统“一刀切”的传统评价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自身压力,充分保全了学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一直保持一个良好状态。除了对教学效果进行验收,还要定期展开学习兴趣测试活动。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以提高,是“以惑为诱”教学法的目的之一。只有在根本上将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以提高,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利用编制学生学习兴趣图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对“以惑为诱”教学检验方式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在根本上将中学生数学成绩加以提高,就要从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起。将“以惑为诱”法引入中学数学教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从源头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以后学习数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学.从“惑”到“识”―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生原理} r}刁.南京:南京师范人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1.15―17.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字】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水平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也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何谓“教学反思”?概而言之,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等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课后的教案反思主要围绕教案的成功点、不足以及值得回味的内容展开。

(一)记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

将教学过程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有效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特别地,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基本的教后记内容。

(二)记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景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地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记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新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让这些好思想、好方法得以推广和应用,又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四)记学生存在的问题

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这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

(五)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把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教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个人教育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六)记教案的改进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性;策略

一般来讲,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程度. 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学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学效率低,有效性较差. 初中数学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体系当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有效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借鉴广大数学教师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自身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若干见解.

一、强化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分析

从当前形势来看,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知识、方法、情感. 想要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教学知识内容繁多,经常出现一堂课下来,数学基本内容并没有讲完;第二,单纯地去追求某种特定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效果,使教师和学生疲惫不堪;第三,不仅教学目标未能顺利完成,连最为基本的知识学生都没有弄明白. 所以,要想真正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一定要提高教学效率. 只有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完成教学任务.

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诸多策略分析

1. 避免单纯追求“气氛活跃”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数学教师都已经明确,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应尽量将教师的诸多讲解转化为学生愿意去主动回答的问题,但是,因为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较为简单,没有一个很好的梯度,大多出现诸如“对不对”这类问题,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来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深度. 安静有序、赋予挑战性的课堂,更是初中数学教师须要追求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提问和组织教学上下工夫,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设置多样化作业

从以往初中数学作业形式来看,主要是以笔答式的作业为主. 此种作业形式较为单调,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技能.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怎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作业形式多样化,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因为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阅读材料的作业,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历史的了解,开拓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技能. 引进一些其他作业形式,诸如:观察实验、制作数学周报、写数学小论文,等等. 制作数学周报往往需要大量的课外资料作为支撑,在装饰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 设置这样的作业是提升多样化能力的主要方式,对学生阅读、设计、探索等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3. 教学引趣

初中数学教材具备知识系统性,编写较为简单. 因为数学研究对象的诸多特点,因此在教材的叙述上较为抽象,这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可结合授课内容,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材料,在上课之前向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 引趣能够在概念的教学当中,也能够在命题教学当中,同时还能够在解题教学当中. 例如在平面几何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为什么存在几何这门学科,几何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这些讲述,学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几何是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是随着生产实际发展而来,应用较为广泛. 这样一来,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对几何知识的了解,并对其产生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4. 层次化作业

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依照学生的差异,设置多层次的作业,因材施教,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分层是相对的,主要是指:第一,分层是教师心目中的分层;第二,是对具体知识进行分层,在对待学生方面一视同仁,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避免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要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心;第三,在应用分层时,教师须要减少对内容的讲解,更主要是一种启发. 分层次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数学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避免盲目教学. 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细致观察,掌握深度.

5. 做好合理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从对学生客观评价转化为对其进行不定时鼓励;对于学生评价的时间不应该在学期末,需要在整个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应该单纯的限制于评语,或者语言上的表扬,应该包括具体的行动,例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新颖的思路,可以让其亲自给大家讲解;或者对于一些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将其作业应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等等. 总之,教学评价是鼓励的一种方式,是教学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教学过程密不可分.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特别对于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性来维持整体知识的牢固,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有效性是教师须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希望数学教师能够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上轻松且有效.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5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

星期

合计

积分

+3

-2

-4

-2

+2

+4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习,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

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3)在0

3、例题或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设计

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 y1)、B(-1, y2)、C(2, 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 的图像上,其中a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y3。”学生B回答:“我们组用特殊值检验得出y2< y10,所以y3>y1>y2。” 学生C回答:“我们组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得到: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得y3>y1>y2。”经过对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较和鉴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中“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有了彻底的理解。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例题或练习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4、在学习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问题与反思

《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明确提出,数学学科应“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认识到实施好《标准》应该侧重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凸现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凸现全体学生在《标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数学为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转变那种依赖或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学习方法,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我的做法是: 每一个学习单元当作一个学习阶段,把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新知识的活动放在教师课堂教学这个阶段之前,让每位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探索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探索问题时,可以提倡独立思考,也可以提倡合作交流。开展这个学习活动之前,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即要区分这个新单元知识各知识点的主与次,缓与急,知道哪些知识点必须讲,哪些知识点无须讲,哪些知识点附带讲,哪些知识点首先讲,哪些知识点详细讲,哪些知识点以后讲,哪些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学,哪些知识点加深讲,哪些知识点要与旧知识结合讲,哪些知识点是将来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知识等等。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学生对数学新单元的学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课堂教学就极容易走向放任自流的境地,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比较低,容易浪费时间,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教师对新单元的知识如果不分轻重缓急,一味拼命传授,那又要回到“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去,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象是装知识的“桶”,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了。相反,对学生而言,新单元中所涉及的数学新概念、新术语、新符号、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新的思维模式等等都必须注意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有了这个重要的主导作用,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有了这个基本能力,在开展学习时就不容易出现盲目浪费时间的现象,让全体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共同提高才成为可能,从而凸现全体学生在《标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成为可能。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主要是由概念、术语、符号、逻辑连结词等几个要素有机地组成。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在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该从新概念、新术语、新符号、逻辑连结词的教学入手,紧紧围绕数学思想方法这个中心,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来探究问题中各个已知条件的使用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中是否隐含某些有价值的条件;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追寻问题解决的一条或多条可能的思路;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结合问题中各个已知条件的使用方法或某些隐含条件与所追寻到的一条或多条可能的思路进行综合分析思考,直至获得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为止;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或多个或一系列所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结论本质的同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当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时,就会较大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

在倡导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今天,学生自己会学数学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从长远看,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应该说有时会比目前课堂上教会学生解几道数学习题来得更重要。如何指导学生自己会学数学呢?我个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符号的含义;其次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概念、术语、数学结论的本质属性;第三指导学生领会由新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某些知识或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并进行推理论证所获得的新的结论或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第四指导学生学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以前较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而现在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的能力;第五提醒学生注意适时进行复结,在应用中达到熟练掌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个人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这个人将来事业成功的基础。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养成是来自多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他(她)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人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启蒙的作用,社会教育对人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中小学教育则是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培养和造就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所要探究的是,学校教育里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问题。笔者认为,《标准》的实施,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删除旧数学课程中繁、杂、难的知识,让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必修课的最低要求,分享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其次,删除旧数学课程中一些过时的或将来没多大应用价值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和,选修某些适合自身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的数学课程,让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选修课的最低要求,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为将来走上社会或继续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初中数学历来以思维具体而著称,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难倒一大批学生,这不仅仅只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一些学生的消极悲观失望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S].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