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1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课引的设计,尽量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对本节课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我有时用童话引入,有时用故事引入,有时用谜语引入……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动物王国要举办焰火晚会,动物们只要答对了守门员大象伯伯提出的问题就可以进去参加今晚的焰火晚会。动物们都陆陆续续地进去了,笨笨熊却被卡在了门口,原来,大象伯伯出了一 道谜语(电脑显示):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 件,等到年底剩张皮。笨笨熊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眼看晚会就要开始了,笨笨熊心里急坏了,哪个同学能帮帮它?”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的说时间,有的说日期、有的说年历……最后,有一个学生答了 “日历”。我当即表扬他:“你真聪明,我们代表笨笨熊感谢他 好不好?”全班学生就啪啪啪地拍起手来。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除了在课堂引入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外,我还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激发创新思想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虽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重复数学家创新知识时所经历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完全可以以“同化”的演绎方式大大简化学习过程,但数学知识是前人智力活动的产物,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成果时同样必须有相当的思维活动,才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用旧知解决新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上“年、月、日”这课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一张年历,从2004年至2013 年的都有。在上课时,我出示问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日?③哪几个月是30日? ④二月有多少日?你的年历卡是哪年的?
我让学生在自己的年历卡上找出答案。过了几分钟,我提问了持不同年历卡的同学,把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板书讨论:你们从年历卡上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们通过讨论,纷纷举手回答:①每年都有12个月。②每年的1、3、 5、7、8、10、12月都是31日。③每年的4、6、9、11月是30日。④有些年份的二月是28日, 有些年份的二月是29日。
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 小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了解得很深刻透彻,而且还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激活了创新思维。
三、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下面是我教长方形周长的一些做法: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白纸,在白纸中央贴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红色长方形,并且准备好长4厘米、6 厘米的小棒各两根。上课时, 我先让学生明确: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小棒把白纸上的红色长方形围起来,让学生一边摆一边讨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怎样算的?有几种算法?学生们都很认真操作和讨论。不久,纷纷举手。我提问了不同的学生,把不同的解法板书如下:
1、6+4+6+4=20(厘米)
2、6×2+4×2=20(厘米)
3、(6+4)×2=20(厘米)
我让这三种解法的学生代表分别说出理由。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说理,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的长方形周长的公式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设计“开放式”习题,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是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开放式”习 题的使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创造空间,它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地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出一些结果不唯一的习题,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我在教了长方形的周长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请你画一个长方形,周长是 16厘米”,这道题就“长加宽的和乘以2等于16”有无数解。如(7+1)×2、(6+2)×2、(5+3)×2、(6.5+1.5)×2……再如:20根火柴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因为正方形的边可以有重合和不重合两种情况,所以结果就有很多种。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科技档案;科技创新;具体作用;分析和讨论
一、科技档案对科技创新的奠基作用
科技创新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单独将科技创新拿出来看,科技创新只有继承前人的研究和成果才能不断的发展下去,也就是说,如果科技创新没有前人的研究和成果作为它的基础的话,那么科技创新根本无法凭空而来,所以说科技创新必须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和成果才能得到发展。而科技档案就可以将前人的研究和成果都给予精确记录,由此人类就可以真实地了解前人的研究和成果,为人类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档案对科技创新起到了奠基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变现:
第一,为产生新规律、新系统的认知起到基础作用。对于科技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新规律、新系统的产生,而任何新规律、新系统的产生都是针对过去的认识、系统给予批判和弥补,或者针对目前的新经验、新看法进行的总结。无论是对旧的弥补还是对新的总结,都需要对已经成为事实的理论和系统进行细致的了解和认知,之后才能供提出新的规律和新的系统。
第二,为科学方法、工程技术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成熟起到奠基作用。科学方法、工程技术以及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它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科技档案作为坚实的基础才可以有序的进行。人们可以通过对科技档案的查阅了解之前的一些技术和科技达到何种水平,从而在研究的初始就可以确定研究的起点,由此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不仅可以节约各种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技术和科技的研究效率,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档案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启迪作用
科技档案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为人们新思想和新灵感提供条件。人们可以从科技档案中得知前人才相关研究中的相关材料,通对材料的类比、分析,人们会从中产生新的理念和概念,从而就产生科技创新的新灵感。
第二,为科技创新的判断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任何科技创新都要具有科技的判断和决策,而是否能做到科学的判断就要取决对研究人员的自身以及针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而科技档案则可以给人们提供和科学判断有关的资料,由此人们可以根据资料的内容来确立自身的判断。
第三,为知识的转换以及应用提出有效的借鉴。在科技创新中,知识的转换和应用是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知识转换和应用就是人类将对自然界的认识转化成利用自然、协调自然的一种行为。例如,一项产品如果想要达到创新,那么就必须针对过去的相关产品进行查阅,否则非常容易出现雷同产品。也就说,科技人员在进行研究设计之前,必须要通过科技档案来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查阅,否则创新就非常容易出雷同现象。
三、科技档案对科技创新具有激励作用
对于任何工作来说,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以及非比寻常的动力,并且还可以挖掘人类潜在的能力,而这些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科技创新都必须具有超常的动力以及超越常人的潜能。而通过对科技档案的阅读和研究,科技人员就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科学家都是经过多少的实验和努力最终才得到了一个新的结果、新的发明,这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就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激励作用。
科技档案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问题激励
一是问题激励通过对前人所提出的种种假设、理论等进行求证和研究,由此来推动相关的问题可以得到发展。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在提出了自己观点的时候,但仍对一些细节问题无法证明,而后人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将这些问题的结果研究出来,这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就起到一种以问题来激烈创新的作用。二是科技档案可以有效地激励科技人员针对一种问题而探索出多种方法,由此就可以大大地扩宽科技人员的思维,并且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优的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三是科技档案中的失败可以激励人们正确的研究。科技档案中不仅记载了前人的成功,同样也记载了前人的失败,所以科技档案可以为当今的科技人员提供失败的借鉴,并且科技人员也可以从前人的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经验。
(二)榜样激励
科技创新就是人们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之后再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证明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而科技档案中记录的科学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失败,又不断的研究,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一是为后人树立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精神。二是通过前人的榜样可以激励当今的科研人员必须以一种严谨的态度进行研究。
四、结束语
科技创新可以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说科技创新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而当我们在进行科技创新时,不要忘了前人走过的路、总结的经验、付出的汗水,我们要充分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前行。
参考文献:
1.杨力.论科技档案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4(5).
2.翟乐华.科技档案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机电兵船档案,2001(3).
3.李菊芳.论科技档案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机电兵船档案,2009(2).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3
科技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好的创新环境要有企业家群体、新产品不断开发和新一代企业不断出现、企业在竞争中相互作用和合作、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国家政策制度、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引入经济和科技领域。作为创新理论的开创者,熊彼特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使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得以初步建立,为后继者研究技术创新理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后来,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技术创新界定为“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强调技术创新是产品和工艺引入市场或应用于生产。国外研究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的学者较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要有政府的支持,要有政府的投入和激励等。国内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着手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最早开始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理论问题的学者是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邓寿鹏教授,他们对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傅家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掌握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沈倩岭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把产品从设想推到应用的全过程。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功能和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国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技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特别是政策法律环境等。栾玉广(2000)对科技创新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透彻说明了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方旋等(2000)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来源、内涵和特征,并从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作用和能力等方面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婷(2005)界定了科技创新环境的内涵,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并提出科技创新环境减少的发展方向。刘玲(2005)指出我国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传统思想的束缚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增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向,加强科学道德观念、优化科技队伍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孙健敏等(2007)根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内还有不少学者从区域的视角对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了研究,盖文启(2002)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促进区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区域创新环境(静态的环境);二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新绩效的提高,区域环境自身不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创新和改善,以形成自我调节功能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的创新环境)。蔡秀玲(2004)认为,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创新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包括经济要素(资金、劳动力等),还包括各种非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以上国内外关于创新环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进行科技创新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都是基于外部环境这一视角。本文通过了解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调查,了解、分析科技创新主体对创新环境的一些看法和希望,从内部环境的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探索,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和新颖之处。
创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的意义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欲望,是提升上海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1.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他们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潜能。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激发作用,允许失败的宽容的创新氛围,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乐园”指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这是科技人员为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极其渴求的,朱棣文认为那时的贝尔实验室具有这样好的治学人文环境。贝尔实验室第一任总裁、二战时期为美国战时科技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尤厄特(FrankB.Jewett),对于科学研究的氛围说过这样的话:“所有丰产的科学是人的头脑工作的结果,是在极其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十分繁荣起来的。事先没有任何人或群体能预言别人的头脑里会产生出什么思想,也不能制约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们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为创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如果必要的话,只能在后来对那些创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们将会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对社会有所损害”。由此可见,在硬环境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最需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上能独立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的软环境。科研管理者最不应该做的是挫伤和限制这种环境,而应为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竭诚的努力。2.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创新支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科研创新积极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项目的多少以及创新的成败,而创新积极性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首先从科研硬件措施上提供保证,在科研设备、仪器、实验室、科研信息平台等方面保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从软环境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在技术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科技中介的培育和规范、对科研创新的社会认同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及对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形成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当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形成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成功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成果的转化和专利的申请以及创新的回报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3.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科技人才云集上海,有利于提升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科技工作者宽松的创新氛围,允许失败,减轻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压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经济性和创新的效率。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端科技人才来到上海。甚至可以利用上海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契机,吸引大量的海外科技人才来到上海从事科研工作。当大量优秀科技人才来到上海后,自然会提高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大量的自主创新品牌,给上海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潜力。
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逐年得到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但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培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上海今后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如教育部在2004年了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用以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科技部也于2006年11月7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依然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在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仍比较突出。经过对问卷的梳理以及对部分科技工作者的访谈,归纳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面临以下六个问题。1.科研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审批程序不透明。科研项目的申报直接关系到科研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利用职权、关系、学术地位影响科研项目的申报结果,严重影响到科研项目中标的结果,从而扭曲科研资源的分配,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最终会导致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动力,影响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上海科技工作者在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3.13%的人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申报手续复杂、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申报周期过长、招标信息不公开的比例分别为38.98%、24.92%、21.73%、19.17%、17.57%。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5.37%人目前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基本上合理;27.48%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紧,不利于工作;12.14%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松,容易造成浪费和滥用。2.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中缺乏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导致产学研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创新回报率的重要环节,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从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平衡与衔接。保证随着消费者的对产品功能的变化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从市场的变化中发现对产品的新的需求,然后把市场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大学科研机构或者企业自身建立的科研部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或者是企业将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成功中的有市场需求的部分进行生产转化,满足市场的需要。其中需要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作用,让双方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上海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上存在不少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是三大主要的困难。在我们调查中有642位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合作的困难或障碍做出了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所占比例分别为32.09%、26.32%和25.39%。各方互不信任和企业不愿意出钱所占比例都为17.13%。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必须建立为科技工作者于企业沟通合作的信息平台,确保科研项目为企业所需要,不至于偏离市场实际需求太远。3.上海科技中介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开发以来,上海科技中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信息传递和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对专利、技术、创新等评估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成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继续深化,大量的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对科技中介机构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没有及时跟上,过去的法律法规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比如由于对技术交易场所技术交易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供需双方分散自由的场外交易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既造成了宝贵的技术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给地下的技术诈骗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使技术商品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政府行政部门对科技中介机构存在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差大等种种因素造成中介机构自身的管理跟不上,导致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机构内部的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运作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缺乏统一的科技中介机构地方性法规,仅靠相关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难以确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难以发挥它们对科技创新信息的传递、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资源流动的促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4.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影响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的发挥。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拔聘用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薪酬制度、进修培训制度等方面。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有204人觉得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具有阻碍作用,所占比例为16.09%。在204人中,有66.67%的人认为人事制度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工资/薪酬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太太,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不成比例,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缺乏激励等几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32.54%,27.00%和18.62%。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科研团队,不利于科研创新的持续性,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所获得的分配过低,影响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科研工资的热情,阻碍他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后续发展。个人收入与业绩能力的不成比例和缺乏激励过于平均化的收入分配,会导致吃大锅饭的流行,对那些热情于创新并且取得了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体现科研创新的价值。5.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端学术行为有一定的空间,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防止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被其他人剽窃,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享受,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上海科技工作者存在知识产权被侵害的情况,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来看,有76人在知识产权上被侵害过,所占比例达到13.54%。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成果被抄袭,所占比例为3.69%,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者转载所占的比例为2.77%,技术秘密被盗用的比例为1.46%。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642人对学术界存在的不端学术行为发表了看法。16.04%人认为科技工作者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的现象相当普遍;11.53%的人认为弄虚作假(如伪造数据)的现象相当普遍;10.59%的人认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相当普遍;9.19%的人认为一稿多投、多发的现象相当普遍。科技工作者认为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者自律不够,现行评价制度驱使,监督机构不健全,处罚不严厉,学术规范教育不够,学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不明确。1300名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54%的人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非常同情,21.46%的人对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有点同情。有0.77%的人觉得这类弄虚作假的行为可以完全原谅,10.77%的人认为这里弄虚作假行为基本上可以原谅。可见弄虚作假还存在一定的被容忍的空间,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有12.62%的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比较多,56.62%人了解一些,23.15%的人了解很少。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地学习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6.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很不理想。上海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总体来看,普遍认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这样才有利于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潜能的挖掘。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来看,有三个方面不太理想,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学术独立不受行政干预和宽容失败的氛围是上海创新环境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7.38%,39.15%和43.54%;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分别为42.00%,37.23%和34.85%。另外风险投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强,只有1.62%的人认为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非常好,11.85%的人认为很好,51.00%的人认为一般,19.38%的人认为不理想。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都在10%以上。
改善上海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4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带动着人们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教育方面,追求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学生,要求的也不再只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各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等。本文将以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的意义和方法展开简单的探讨,从而传达出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
所谓的“创新能力”,是指创新的思维、能力,是要理论付诸实践,是在基于已存在或已发掘出的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开发出新的内容、方法。不论是对于民族还是国家,创新能力都意义重大。一个民族若要前进,务必要培养青少年的各方面的创新能力,高中生是正处于学习进步的阶段,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中生的教育承载着许多家庭的希望,也代表着国家很多领域未来的发展,我们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爱好研究的兴趣。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这是对科教兴国的积极响应,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国家等意义重大,对于自身性格的塑造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突出的人,不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会只是简单的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而是在实践中去发现更多的事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敏感细胞,可以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教授学生多少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如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去“捕更多的鱼”。现在,有很多对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很多学者、专家发现,那些在早期就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人,通常会塑造出更独立的性格,对很多事物往往会持有独特的看法,有很广阔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在事业或是家庭的生活中,往往展现出较好的姿态。
二、培养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培养创新能力,即打破定式思维,创造出新的知识。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则是理论付诸实践,再由实践产生更多的事物。就是说,需要避免高分低能,避免眼高手低,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实践,在实践中去发掘更多的真理。那么,传统的机械教学方式便不再适用,而学校和家长们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帮助学生、孩子们去实现这一点呢?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据研究表明,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去发现未知的事物。这样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好奇感,进而激发出对事物探讨的热情。像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家,都是在生活中的不经意间,发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理论或者规律,比如万有引律的发现,不过是牛顿在无意间看到树上落下的苹果,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但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发现,却成为物理学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例子也足以显现善于观察的能力和热爱思考对于创新的关键性。其次,学校和学生观念上必须要先行,敢于追求创新,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生硬,使得学生容易学死知识,同一个问题换了一种考核方式便觉得陌生。而且依赖心理比较强,不够独立,而现代的教育则强调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把每节课的上课的主题或者大概纲要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再让学生提出感到迷惑的问题,由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进行解决;或者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之后,在课上讲述,由学生来做学习的主导,而老师仅担任课题内容的导入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和补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上课的效率。另外,在高中课程中,可以选择合理的设置实验,增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逐渐引导他们的学习。但是,这要求教师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把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保证实验内容在学习的内容范围内,并且在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或多或少的学习到新的知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再让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性学习。总之,高中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长在各个方面采取正确的方法,同时需要学生的高度主动配合。政府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条件,开展更多的科技活动,我们都知道,科技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青少年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各种各样,现在互联网的发达也为这些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总结
高中生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书面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是实践创新,学校和家长们务必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帮助高中生们培养创新能力。相信大家共同的努力,不久的将来,高中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会普遍得到提高,也一定会引起一股科技创新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兰祖利(美).《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2]陈丽华.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平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年14期.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从众心理;科技创新;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32-01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时常出现,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尤为明显,给创新带来重重阻碍。其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士或者其他相关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顺应,常常造成科研资源和成果的浪费,尤其是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因此,探究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1 从众心理的科学描述
(1)从众心理的科学涵义。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人的存在不可能是孤立的,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人与人的相处中,人们常常发现自己被困在社会影响的网里,作为回应,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别人的期望,这就是所谓的从众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从众,他们说,“从众的本质就是由于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行为。”
了解从众心理产生的根源,才能更透彻的理解从众心理的科学涵义。纵观大多数的从众心理,我们发现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信息性社会影响。这种影响通常发生在全新的、令人困惑或出现危机的情景中,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做或怎样说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最好的。此时,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将其看成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并据此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其中,专家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因为他们通常拥有做出合适反应的丰富信息。二是规范性社会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显然与信息性社会影响不同:一些人改变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并不是因为他们看来更了解情况,更懂得怎么样去做或去说,而是因为这些人希望能够一直维持其团体成员的身份,继续获得这种身份带来的好处,并避免遭到嘲笑和拒绝带来的尴尬和痛苦。
(2)从众心理的科学实验。 1935年,谢里夫最早利用“游动错觉”研究了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实验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被试者在暗室里,在被试者前面呈现一个固定不动的光点,被试者会产生光点在游动的错觉,请被试者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实验分为3个阶段:第一次实验,被试者分别在暗室里单独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结果发现个人判断的差异大。第二次实验,把被试者分为小组,让他们在暗室里一起估计,结果发现,开始进行小组判断时彼此差异很大,但在几次判断后,差异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基本趋于一致。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被试者以别人估计的距离作为自己判断的参考依据,建立了共同的参照系统和准则规范,表现出了从众行为。第三次实验,被试者又一次独立地进行判断时,他们与第二次实验时情况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即表现出与第二次小组趋于一致,并没有退回到第一次独立判断的结果上去。这表明群体的标准一旦为个体所接受,便会有力地左右着他的思想和行动,自始至终影响着他的判断。
(3)影响从众的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即群体因素、个人因素和刺激因素。群体因素主要体现为当团体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团体成员在观点或行为方面一致性较高、团体的成员数量较多时,个体最可能出现从众行为;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知识经验、性别差异、群体成员的身份等个体差异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刺激因素主要表现在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内容不同,从众的程度也大有不同。
2 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1)从众心理的现实表现。从众心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服从和顺应。这主要是由从众的心理基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都期望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确。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个体有自己的意见,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有时个体只是采取了与众人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它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2)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背道而驰。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以促进企业获得成功、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同样一个问题,思维不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有益于实现思维创新,最终达到科技创新。因此,要想使自己有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不轻信传统,不迷信权威,不唯书是崇,不囿于思维定势,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思维创新。这也就从根本上抵御了从众心理。
创新必须求真,科技创新也不例外。从众行为一味的服从和顺应,达不到求真的要求,也就很难有创新。所以说,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是根本背道而驰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鼓励科技创新,这是当今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主题。创新就是发展,创新就是财富。爱因斯坦曾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3 如何克服从众心理,实现科技创新
(1)积极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科技人员而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尤其重要。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科技人员的科学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素质主要反映在科技人员对科技相关问题充满好奇心,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并具备说明、解释、预测科技问题的能力,理解大众传媒中所报道的科技文章的能力,以及就科技问题参与社会讨论的能力。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谈不到创新,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甚至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就不能进步,科技也不能发展。就科技创新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重在先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接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更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首要前提。培养科技人员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能力层次上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知识,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新的科技难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形成习惯。有了它,就有了自我探究的可能,也就迈出了科技创新的第一步。
(2)理智、自信地面对科研问题。 理智、自信地面对科研问题要求科研人员不能惧怕科研问题,冷静的思考、验证、最终解决问题,避免从众行为的发生。当然,这里所说的自信,是理智的自信,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从容,而不是盲目的、过度的自信。
在面临一个崭新的或者难度较大的科研问题时,科研人员应该通过有根据的思考,选择适合自身的科研方向,相信自己驾驭科研的能力,本着对科学以及科研负责的态度,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3)积极增强自身判断、选择能力。增强判断科技问题发展方向的能力,可以在科技创新方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从众行为的发生。辨别、判断科技问题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逃避科技问题,或者惧怕科技问题,而是科学的选择科技研究的内容,避免从众行为。科技上的从众行为容易导致迷信权威,以致科技事实的掩盖或滞后发现,给科技创新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6
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10168
[摘要]党的十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就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科技计划的框架体系,加快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更好地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
[
关键词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从事科技工作的经验,谈谈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工作一些浅薄的看法。此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的核心在于科技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思想,从根本上转变管理职能,简政放权,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而是从其中解脱出来,重点管宏观、管制度、管布局、管监督、管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集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的总体要求,科技管理部门要着手于顶层设计,构建更加合理、更具前瞻性的科技计划框架体系。去年以来,辽宁省科技厅重新构建了计划框架体系,设立了“引领、支撑、引导”三个计划层次,通过层次构建来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引领”即以形成重大技术成果为目标,重点支持“100个中国第一”和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支撑”即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重点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区、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即以完善科技研发体系为目标,重点支持基础性、应用性、示范性、公益性科学技术研究。
2、加快建立规范的评审制度
坚持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原则,科技项目的申报、立项、评审要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从计划项目的指南编制、项目申报、审核推荐、专家评审、预算审核、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一直到绩效考评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流程。在项目的申报过程之前,要建立信息征集制度,形成项目指南信息。面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征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方向,在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同时,全面掌握科技创新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全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区域创新的重点任务,进行计划项目重点方向的凝聚和统筹。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要规范立项程序,简化立项流程,对所有申报项目实行“四审一决策”的项目立项机制,即初审、复审、评审、互审,最终由办公会议最终予以审定。在立项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各相关主管部门、专家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作用,适度下放初审权限,扩大评价范围。在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应注重及时公开,第一时间向申报单位反馈评审结果和意见,向社会公示拟立项情况,实现立项过程的“可查询、可追溯”,让科技计划项目的选择更加科学、公正,管理更加规范、透明。
3、加强科技项目的统筹和布局
当前,新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的演进周期大为缩短,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要适应这一新特征,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科技计划项目的选择和资金配置应按照产业、基地、项目、人才、平台“五位一体”的方式进行统筹安排,注重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结合,让科技计划重点围绕产业创新需求发力,让科技计划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凝聚,向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和重大技术、产品和设备凝聚,向支撑产业发展的一流人才和一流平台凝聚。对于基础前沿类项目,要突出创新导向,充分尊重专家意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实施环境。要体现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给予持续支持,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对于公益性项目,要强化需求和应用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提高项目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市场导向类项目,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要素配置等的导向作用,要推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对于重大项目,要突出国家目标,主要采取定向择优方式遴选优势单位承担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辽宁,东北首家超算中心建成使用就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缩影。东北首家超算中心是代表科技最新水平和辽宁科技实力的研究中心,他的建设投入科技计划资金5000多万元。5000万元投入到一个项目,对于辽宁以前的科技计划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而正是在当前的改革背景下,才能真正的集中力量、凝聚资源“办大事”。
4、强化项目管理全程监管职能
对正在执行的项目,要开展巡视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要形成情况上报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服务;对已完成的项目,要进行结题验收和绩效评价;对未通过验收的项目,对其项目负责人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给予相应的惩戒,真正的实现“奖优罚劣”。对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的要责成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零容忍”。在监管的同时,要将监管寓于服务之中,构建服务型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管理部门和法人单位的作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情况上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积极协调解决,为项目实施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专业机构要具备科技领域的项目管理能力,要按照统一的规范模式对项目进行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同时,政府要对专业机构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在项目初审过程中引入地方财政管理部门进行财务评价,在复审环节中由省财政厅指派专家开展财务评审,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对项目实施结果和产生的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并将结果作为以后确定立项、选择承担单位、安排资金、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5、结束语
通过建立项目课题制,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结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建立法人负责制,加强科研项目的实施管理,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保障;通过设立资助、贴息、补助等多种项目支持模式,特别是后补助的支持方式,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建立公示和反馈制度,为科技创新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建立科技报告制度。项目在申请、执行以及结题验收过程中,对研究与实验内容、产品、工艺设计信息、生产线工程信息、论文、论著及主要成果等相关信息进行确定、撰写及提交,实现科技资源持续积累、完整保存和开放共享。同时,将科技报告的撰写情况及撰写质量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考核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信用考核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等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信用评级实施分类管理,并作为项目申报、审核推荐、专家及中介机构遴选的重要依据。明确守信和失信记录与评价标准,根据失信实际情况,可采取取消个人承担项目资格,核减、取消初审单位推荐名额,取消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相关资质等方式予以惩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