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写作;线下写作;写作焦虑

随着全球信息化与目前疫情防控的需要,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需求。我国各地高校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探索出了多种在线学习及混合式教学形态。混合式教学广受各大高校的青睐。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网络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目前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颇受欢迎且使用较广的教学方式之一,众多研究学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研究将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进行。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使用混合式教学研究英语写作的文章较多,主要谈及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实践应用、在线评阅系统对英语写作的效用、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写作多元化教学的评价模式及混合式教学对英语写作策略。然而,鲜有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焦虑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混合式教学下的英语写作探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焦虑,从而得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策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写作焦虑研究意义在于两方面。基于新媒体混合式教学,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学习,由于新媒体的多样化及形象化使用,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新媒体教学可以随时方便学生学习,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减轻情绪焦虑。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减轻教师压力,有利于教师批阅或解答学生问题;同时,有利于建立师生情感,为促进教学添瓦加砖。

二、文献综述

为了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了多种在线学习及混合式教学形态。混合式教学广受各大高校的青睐。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网络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目前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对新媒体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探讨。混合式教学针对的课程各式各样,初高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的英语、数学、物理、安全教育课等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就新媒体平台来说,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表明,微信应用于教学增强了学习动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1],应把握“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平衡[2]。同时,也有研究以雨课堂-钉钉直播模式课程教学为平台展开探讨,研究表明雨课堂—钉钉直播混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新媒体智慧工具应用于大学物理课程的探索,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课业管理效率[3]。以蓝墨云课堂为平台展开的大学英语“慕课”教学改革也提出了如何构建混合式模式以促进教学[4]。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促进了质量。在我国,二语学习被公认为英语学习,是国家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之一。在英语学习方面,它由多种语言技能组成,包括听、说、读和写。在这些语言技能中,英语写作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部分[5]。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情感焦虑,指写作焦虑。写作焦虑,有时被称为作者的障碍,指的是一个人倾向于承担或避免写作任务,最早由Daly&Miller[6]使用。Daly&Miller(1975)发明了主要工具,即写作恐惧测试(WAT),以测试语言学习者使用第一语言(英语)写作时的写作恐惧情况。第一语言(L1)写作研究报告,除其他外,写作焦虑水平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被认为写作需求低的职业和大学专业[7]。WAT是一个包含26个项目的量表,提供自我写作焦虑的自我报告,每个项目有5个选项,就像Likert量表一样,详细分析了写作焦虑的总体情况,包括写作评估、写作反馈、写作压力以及写作信心,这是对写作焦虑的有效测量[8]。然而,此焦虑研究的对象是在线下课堂中学生写作时产生的焦虑,很少有针对在线写作时学生产生的焦虑进行研究。有关新媒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它带来的优势,很少提及新媒体混合式教学下学生在进行同样的英语写作是否存在焦虑。因此,在此研究中,笔者通过批改在线写作,要求学生在同等时间内完成线下课堂要求的写作,与要求学生在单独的课堂写作进行对比,采用写作焦虑量表测量学生的焦虑情况,然后通过半开放式访谈去了解学生想法,例如询问学生在线写作和课堂写作哪一个平台更轻松完成写作及其缘由;再者,询问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希望老师能够做到哪些方面减缓内心的焦虑等等,从而达到研究效果。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针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的大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笔者目前所任此研究对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师,所以此研究便于实施且能拿到真实有效的一手数据,保障可行性。

(二)研究问题

此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课堂在线写作与课堂线下写作混合进行是否依然存在写作焦虑;若存在,课堂在线写作与课堂线下写作的焦虑分别从何而来?第二,课堂在线写作与课堂线下写作两者混合进行对学生的写作表现有何影响?第三,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何反应,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这三大研究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最后,还将探讨针对焦虑,如何利用在线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缓解。

(三)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二语写作焦虑量表测量学生在英语写作时的焦虑程度;其次,通过英语写作测试,分别批改在线写作以及课堂线下写作,时间相同,内容相同,仅写作平台不同;多次进行写作测试,为了使数据更加真实,分别得出分数,进行对比得出英语写作的分数;最后,通过半开放式访谈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在批改网以及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的焦虑情况。通过以上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出有效的研究数据减缓学生焦虑,提高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的能力,促进教学。

(四)先进性与创新点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颇受欢迎且使用较广的教学方式之一,众多研究学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研究将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进行。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使用混合式教学研究英语写作的文章较多,主要谈及了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实践应用,在线评阅系统对英语写作的效用,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写作多元化教学的评价模式及混合式教学对英语写作策略。然而,鲜有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焦虑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混合式教学下的英语写作探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焦虑,从而得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研究策略。

四、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农林高校;应用型;混合式方法;教学改革

测量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农林高校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林学、园林、园林工程与管理、园艺、城乡规划设计等专业方向的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测量基本原理、仪器操作以及测量方法,现代社会发展前沿技术手段介绍,课程内容较多,且实践性较强[1]。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在结合其他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后,信阳农林学院课程教学团队本着培养具备“测、算、绘”综合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依托智慧树在线开放教育平台,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团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建设校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以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为依托,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连续2年学生评教满意度在95%以上,同行评议被评为教学效果优秀,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课程线上资源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视频、教学文本等。教学视频时间为5~10min,内容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讲解,辅助教学文档进行学习。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辅以视频演示多媒体形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本课程2019年立项以来,使用对象为园林专业2018级和2019级学生。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或知到APP,随时进行学习、讨论和测试,增强直观、形象教学。课程应用中,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化,设置签到、抢答、在线答疑、随机点名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还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进行了在线练习、小组协作、作业评改、互动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实现了对学生的评价和监测,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具体实施

2.1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实现“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总目标,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分为3个部分。①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为园林测量学的基础知识。②实践能力:主要内容为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和操作使用方法。③项目应用:以实际项目“信阳农林学院教学区1︰800地形图测绘”为驱动,掌握园林测量学大比例尺测图的技术能力和放样基本方法。据该课程特点,主要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为如图2。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本位”,采用参与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2.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①线上过程:采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教师通过线上学习任务、在线指导、后台监控去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组间互评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启发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②线下过程:结合工程实践,融入课程思政。根据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特点,设计工程案例,将知识点应用在案例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充分体现出“测、算、绘”的课程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突出项目实践过程中严谨专注的职业道德。③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教学信息化,打造开放、共享的课堂。设置签到、抢答、投屏、选人、投票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实现从单一的知识获取到全程参与的教学创新模式。

2.3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过程化考核一部分是利用课程在线平台,学生参与观看教学视频、课上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进行量化得分。另一部分是线下项目实践,注重学生的仪器操作、数据观测和数据处理,根据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得分。课程最终考核为期末50%、线上20%、实践30%。2.2.1体现“学生本位”。注重过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2.2.2增设“第二课堂”,提升专业素养。组建兴趣小组,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引导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应用型农林高校“测量学”课程突出线下实践技能培养教学改革思路

3.1凸显林学、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特色

根据林学、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量学”课程培养目标划分。例如林学专业在“测量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分论里面还要加强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普查、小班样地划分、林业用地规划等方面的讲解和实践技能操作;例如园林专业应该注重园林小品、道路、广场的规划和施工放样、植物种植设计施工放样的实践技能操作[2];例如数字化测图知识的侧重,林学专业学生倾向于CASS软件的掌握运用,园林专业学生倾向于AutoCAD的功能运用,由于我国的数字测图软件基本都在AutoCAD上二次开发而来的,没有深厚的AutoCAD基础是很难掌握数字测图软件精髓的。所以,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要凸显出不同特色[3]。

3.2由传统授课模式向注重实践技能量化考核转变

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北京林学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4所国内林业高校发现,这些高校在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实习周的安排上各不相同。任课教师也普遍反映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课时是有限的,“测量学”的理论课时被一再压缩,教学实际中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践操作更感兴趣。所以,任课教师也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改为讲解理论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并对实践操作进行技能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有些高校还安排了实习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3.3以赛促教,协同提升师生教学相长

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主办[4]。迄今已经举办四届,邀请31所高校组织在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参加比赛。但是目前尚未有组织举办全国农林高校非测绘专业学生参与的类似这种高标准、高规格赛事活动。农林高校学习“测量学”课程的大学生们也希望有机会交流提高、切磋实践技术。高等农林院校的“测量学”课程大部分属于非测绘类专业,隶属于普通测量学范畴[5],与测绘类专业相比,精度方面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对于技能掌握方面却是同等重要。因为在工作实践中,牢固掌握测绘技能,对于林业资源的调查、林场的规划、林地界线的划分,园林工程的施工、测设、放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所有施工项目开始之前,都要先进行外业踏查、测量、数据采集,进而才能进行内业的规划设计。所以,“测量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几乎在农林院校的很多专业中都有开设。例如:涵盖林学、园林、园艺、城乡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

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及未来努力方向

通过课程改革,提升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近两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成绩都在95分以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本课程被评为优质课,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一方面,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近两年园林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性项目人数明显增多,提升了科研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表教改文章多篇;在豫南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河南省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教学相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调动,教学改革成效明显。通过一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力争自编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风格和特色。进一步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课程基本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做到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进一步探索适合课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注重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制。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课程的改革方向为建成“秉持学生为中心、过程可回溯,持续改进积极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一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课程实践增加创新型、设计型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

参考文献:

[1]于坤,李秋实,武百超,等.基于OBE的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8(10):223-224.

[2]赵玉玲,张兆江,张安兵,等.“互联网+测绘”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研究[J].测绘通报,2018(11):148-150.

[3]李黎,连达军,陈国栋.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培养测绘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J].测绘通报,2018(12):148-152.

[4]蔡剑红,霍亮,朱凌.新工科理念下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测绘通报,2019(02):147-152.

[5]张正勇,刘琳.高校《测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87-88.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慕课 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课题类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课题名称:基于“慕课”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课题编号:CCIT2015060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18-02

一、引言

慕课是MOOCs(MassiveOpenOnline Courses)的音译,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2008年Dave Cormier 与Bryan Alexander两位教授提出“慕课”的概念以来得到迅速发展。

复旦大学认为慕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成效,重点是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与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而非做大学不擅长的市场与平台。”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物流运输管理》慕课资源开发与建设。北京交通大学的汝宜红教授在“中国慕课大学”平台上开设了《物流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杜会敏认为“慕课”可以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基于“慕课”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二、实施“慕课”存在的困难分析

(1)基于“慕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慕课”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不是把简单的把原来的教学材料放到网上,而是要利用网络整合教学资源,重新划分和描述每门课程的知识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每次课程时间一般控制在5―15分钟适宜,知识点应小而且独立。

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内容的设计、知识点如何重新划分和描述、高质量且符合教学内容视频的录制都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这是“慕课”化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2)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设计

采用“慕课”化教学后,如何公平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采用合适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但仍然是以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

“慕课”浪潮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慕课”资源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就像是“导演”,以学生为中心,编排好每次课的“剧本”,好的“剧本”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学生也应该转变“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但是传统的被动学习观念已经养成,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

三、“慕课”推动下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

(1)建立“慕课”教学团队,打造优质课程资源

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由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类构成。实践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笔者认为不适合采用“慕课”形式教学,理论课更适合“慕课”教学方式。

“慕课”资源的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梳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专任教师自身研究方向,组建课程团队,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重修划分和描绘课程知识点,教学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师资的培养和建设是完成以上几点的保证,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要紧跟“慕课”建设的需求。教师应定期主动参加培训和学习,同时,高职院校也应提供多渠道学习平台,并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教师学习与自我提升。

(2)“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慕课”有其自身的局限,如果课程完全实行网络教学则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采用“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可以同时发挥“慕课”和课堂教学的优点。

找到“慕课”与“翻转课堂”的一个平衡点,学生线上完成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教师线下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自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强化,实现线上线下“双互动”。

(3)多元化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以往的学习效果评价一般都采用教师评价。“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后,应该采用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同时应该合理地配上学习效果分数和线下考核成绩分数比例。

(4)营造自主学习的校园氛围

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进“慕课”校园氛围,宣传“慕课”化学习的目的和优点,让“慕课”成为一种常态化学习方式。

四、结语

“慕课”在全球以及中国高校的迅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面对“慕课”浪潮,政府应出台相关规范,促进其在我国的良性发展,高职院校更应主动参与,打造自己的品牌课程,同时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在参与“慕课”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丁丽,闫灿.网络课程建设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人教育[J].2014(7)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肺炎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1引言

肺炎疫情期间,为了确保师生健康安全,教育部下发了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通知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在延期开学期间,全国各地的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高校开展了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广、师生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涉及所有学科和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1]。在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以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课堂面授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程类专业,亟需找到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工程项目管理》为例,探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应对策略,促使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由“应急式”线上教学过渡到常态化教学,突破传统课堂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化技术把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提供参考。

2课程特点及线上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适当拓宽知识面,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3]。不同于纯技术类或纯管理类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它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介绍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施工过程中与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合同、安全、风险等有关的控制和管理知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1学生线上学习现状。在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组织在线网络教学工作。通过整合学校网络课程资源,优化网络学习环境。学校授课教师利用QQ群、微信群、雨课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学习通、钉钉等一系列线上教学服务平台以及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爱课程、学银在线、超星尔雅等线上课程资源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速推进了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有效降低了疫情对教学进度的影响,避免了线下课堂教学可能引发的疫情传播风险,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对于线上学习,目前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还不够高。在这次疫情防控居家线上学习期间,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律性和自主性,各种事假、病假、旷课人数比平时明显增多,加上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操作不熟悉、线上学习过程监管不到位以及少数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和网络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授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不如线下[4]。以疫情防控期间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为例,首先是网络问题。因寒假期间绝大多数学生离校返乡,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主要利用手机上网课,网络与流量随时切换上课。有部分学生因家里没有网络只能用手机流量上网。有少数学生虽然手机可以用流量,但因家里信号不好只能在室外上网。还有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兄弟姐妹几人共用手机上网课。其次是教材问题。疫情线上教学前半学期学生无法获得教材,只能通过电子版教材进行预习和复习,由于不便于做笔记以及阅读体验差,加大了学生预习以及复习的难度。最后是平台问题。疫情线上教学期间,授课教师往往需要选择几个不同的平台进行授课,学生需要在不同平台之间进行切换学习。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平台操作培训,多数学生不熟悉平台操作,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2.2教师线上教学现状。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有的教师在“封城”隔离之前返乡,有些教师没有随身携带计算机和教材回家,手机上网在软件选择与平台资源分享等方面有局限性。此外,授课老师受网络和教学资源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线上教学质量与进度。疫情防控期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授课模式主要有:(1)共享屏幕加视频/语音方式。主要利用腾讯会议、QQ、微信等平台分享PPT、视频和文档等形式,师生可以在平台进行互动与答疑。(2)网络平台直播方式。教师通过腾讯会议、雨课堂、钉钉等平台的直播功能在线授课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3)自建课程方式。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添加课程资料,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考勤、测验以及与学生课堂互动。(4)录播视频课方式。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课进行学习并完成作业。今后,在适应信息化教学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双重要求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能力体系将发生重构。教师除了要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应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所需的应急反应能力。当疫情防控等级突然变化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要求。在疫情防控等级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能够快速转换教学方法,使得在应急防控阶段与常态化防控阶段的教学能够有效衔接,能够适应疫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做出教学方法调整。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3学校管理现状。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中小学及高校的师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上学习,无形中加大了对互联网的使用量。受网络平台服务器数量、质量、系统等多方面影响,线上教学过程中网络不稳定、拥堵、卡顿和延迟等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了解,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智慧树、学堂在线、学银在线、超星尔雅等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丰富,但这些平台都存在系统崩溃、视频内容无法加载、课程信息无法更新、服务器无法连接等网络问题[4]。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集中性的居家线上教学期间,部分院校在信息化管理水平、线上教学组织管理、线上教学质量监控、高校治理效能、数据对接,以及线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5],导致线上教学管理混乱,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难以监控。同时,突发的疫情导致网络教材、平台使用与课程资源等方面准备不及,影响了教学质量。前半学期由于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无法邮寄教材。而大部分的教材由于版权问题无法在网上免费获得,加上电子版书籍、教材阅读体验感较差,不便于记笔记,加大了学生预习和复习的难度。此外,多数教师疫情之前长期开展线下课堂教学,对线上各种教学平台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熟悉平台操作,因此短期内还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比于其他课程,实践类课程因授课教师难以在家中进行演示,在线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只能进行抽象的理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网络课程,只能等学生返校后再补课。

3课程教学应对策略

3.1学生学习应对策略。随着全国各地高校学生在新学期分批分阶段错峰返校复课,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如何有效衔接线上和线下学习内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与单纯的线上或线下学习方式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方式因其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灵活和便捷而深受学生喜爱。在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返校复课之初应尽快做好学习情境转换后的心理调适。在课前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方式掌握授课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交流和拓展[6]。现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加以说明,工程项目管理的情景模拟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过渡,避免两者严重脱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7]。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对授课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体模拟,如结算对量模拟、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招投标模拟、可行性研究方案评审模拟以及运用BIM技术进行方案优选、专项施工方案论证模拟、钢筋碰撞分析模拟、施工模拟等。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工程项目管理实操模拟,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2教师教学应对策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有效衔接。这既是为了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验。授课教师应依据学生居家“隔离”线上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和学情数据,制定出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预案,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授课教师可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教材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筛选出来,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设计,录制成微课的形式,同时设置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讨论题。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以及对课程的兴趣。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参与讨论的次数,特别是课上讨论,把学习课程的全过程作为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课堂点名和交作业方式,使得平时成绩的获得更加客观全面。例如教材中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这一节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针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进行优缺点的重点介绍。而实际上每种模式都有自身适用的项目场景,对学生以后工作都是非常有用的。鉴于此缺点,授课教师可以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这一节内容录制成微课,以解决课时短缺和全面了解知识点相互矛盾的问题。授课教师还应结合国内疫情防控的形势,能够根据防控形势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常态化防控阶段与应急防控阶段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阶段性防控要求。当疫情再次出现时能做好再次居家“隔离”进行线上教学的准备。同时,授课教师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倒逼自己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关系,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积极构建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以满足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互补,打造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常态。3.3学校管理应对策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服务好全校师生,做好线上与线下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做好线上教学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保障学生学习效果。以疫情应对为契机,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促使自身提升治理能力,以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教与学的转变[8]。经历了这场疫情,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充分认识到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功能、网络稳定性等对线上教学顺利开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应借此机会不断对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增速扩容与功能优化,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录播与网络开发,保障各种形式、样态的线上教学。同时提前做好谋划、对师生进行线上教学培训,开展横向点带面、纵向多层次培训。从课程资源建设到平台软件培训,从教学咨询案例分享到大规模在线学习与培训,开展教学管理部门人员培训、系/教研室主任培训、授课教师培训、学生培训[9-10]。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线上教学的优势,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线上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课程问题以及平台问题,为学生在线学习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4结语

2019年突发的这场肺炎疫情给全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来说,要在危中寻机,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教学变革的契机。针对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的线上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改革,不断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重塑教师能力体系,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以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需要。同时,就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而言,授课教师必须扭转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思想,不能仅从应对疫情防控的短期视野来思考教学,而是要把握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日常教学统筹推进的需求。同时要站在新一轮教育技术变革的高度思考教学,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推动多元考核模式,构建师生“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

[2]鲁业鸿,高星.应用型本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4):75-77

[3]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李安辉,邓婕.肺炎疫情防控中民族院校线上教学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8(3):70-77

[5]谷中秀,华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应对.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9):19-21

[6]闫新红,刘春艳.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翻转课堂建构.喀什大学学报,2019,40(5):108-111

[7]张云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临汾,2017

[8]虞乔木,郑东桦.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研究.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20,(1):65-68

[9]吴艳波,韩怀钦,刘志宏,等.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实践及其常态化的思考.医学教育管理,2020,6(5):471-48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新形态教材;数字化教材;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50-03

一、引言

“互联网+”战略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当前,随着教育部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政策的不断颁布和推进实施,各大高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建设完成一系列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精品课程与多媒体课件教改立项专项建设之后,又陆续开展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在数字化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纸质媒体、纸质出版物转向了电子化、数字化,适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不少教育出版机构已经或正在成立数字出版部门或公司,关注和研究课程、教材的数字化问题,并已出版和销售许多数字化教材。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2015年秋季数字化产品目录中在售数字化产品近200套,其中生命科学类23套;2013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确定了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系列教材建设项目,涵盖高等农林教育40门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W、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五大类)共计50种教材,该项目创新出版模式,将纸介教材、数字化资源以及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纸质图书+数字课程+平板电脑版数字教材”的新形态教材。

然而当前时期,一方面,国内新形态教材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其整体数量、丰富度均有待提高,建设形式和内容编排也处于摸索之中;另一方面,高校中许多教师没能理解并应用信息时代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所以新形态教材还未被广泛地建设和应用。

而与此同时,我国智能终端产业蓬勃发展,以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已广泛普及。

大学生作为教材使用的主体,持有智能手机的比率接近100%,屏幕尺寸多在5英寸以上。随着智能终端APP和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也带来了学习行为的转变,为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

据李晓鹏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由朱士信、唐烁主编的《高等数学(上)》(2014年8月出版)在合肥工业大学等3个学校一学期试用,学生累计登录在线平台学习的次数达到了8.9万次,累计学习时长达到了162.6万分钟,平均每位学生登录次数为6.2次,平均每次登录学习的时长为18.3分钟,这也反映了学生对新形态教材的热切需求。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质量,并使其适应智能终端运行环境;如何高效运用新形态教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还需大量研究和探索工作。

二、新形态教材相比数字化教材、传统教材的优势

新形态教材是“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教材和传统教材相结合的一类教材,它既保留了符合传统阅读方式的纸质教材,又融合了交互性好的光盘版、数字课程版或平板电脑版等数字教材。

但新形态教材又有更多优势:

1.可经济地实现教材版面“彩色化”

目前国内纸质教材受学生购买力和购买习惯影响,纸张主要采用灰度甚至是黑白印刷。而新形态教材通过数字内容补充则很容易保留教材彩色化。

2.可增加教材销售数量

原有纸质教材通过图书馆借阅、盗版复印、旧书市场流转、高低年级学生间借阅或赠予,每一本教材可谓是“物尽其用”,这明显减少了教材的销量。而许多数字化教材因售价过高,主要是公费购买,往往遭遇有价无市的困局。

而新形态教材将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打包销售,除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学生购买外,还可通过在线数字资源有限期使用促进教材销售,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有许多教材捆绑的4A在线教学资源自激活之日起有效期为1年。教材销售量增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以实惠的价格获得优秀的数字教学资源,还可惠及教材作者和出版商,推动数字教学资源的更新,使其建设步入良性循环。

3.易于更新

新形态教材纸质部分主要侧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阐述,所需更新相对较少,而数字部分更新成本较低,尤其是线上数字资源,随时可以更新扩展。

4.有利于差异化销售

不同专业学生对教材需求不同,即使同一班级学生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同。新形态教材可以根据学生需求不同按不同版本以不同价格灵活销售,尤其是线上数字资源可按具体内容后续收费,实现教材个性化定价。

5.有利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后续更新

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共建共享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和不足。如免费共享的数字资源,其开发者或建设者对其后续更新不积极;有限范围内共享的数字资源受益范围较小。而新形态教材通过打包销售降低数字化教学资源价格,可实现建设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新,实现其良性发展。

6.有利于教材开发者由出售产品向出售服务转型

传统教材往往以产品的形式一次性销售。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新媒体的渗入,出版商和作者的传统教材销售模式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新形态教材可通过后续数字资源收费、在线广告植入获取收益。

因此新形态教材将有更强的生命力,是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

目前,新形态教材正处于建设和应用初期,笔者以《动物生理学》新形态教材为例就此谈一些看法。

1.重视教材纸质部分的编写

《动物生理学》教材主要受众群体为农林水产院校动物方向的学生以及综合师范院校生物类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材的要求不同――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将成为“动物生理学家”。因此教材纸质部分作为新形态教材的信息承载基础骨架,应侧重于阐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其内容相对精练但又完整系统,确保重点和主线清晰。在纸质教材对应的内容中,用醒目的图标与序号标引出数字资源的类型和内容,且最好能配上对应网址的二维码,有利于读者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快速到达网上知识点,引导使用者到数字课程中进行相应深人、拓展的学习。另外,高校教材的选用往往由任课教师决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习惯性的延续,因此新教材还需考虑如何让教师很快适应,降低其推广难度。

2.充分融合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011年10月,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教高[2011]8号),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截止到2015年10月,在爱课程网上线的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已达1755门。这些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都已建成丰富全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已形成品牌效应。这些在线课程也可建设新形态教材,有利于线上线下资源结合,使教材适应当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新趋势。

3.重视读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见

数字课程可以搭载视频、动画、图片甚至各种程序,大大拓展了教材编写中可利用的素材类型。但对于描述某一动物生理过程的一张图片或一个动画,如何设计才能直观易懂、让人印象深刻?对于教师授课用演示文稿如何进行内容编排才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动学生听课兴趣?对于学生自测系统如何构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才能优化读者交互式体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与渴求知识的学生,他们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首要使用者,他们也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需求者。因此,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何构建、怎样建设,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应建立在对读者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优化数字化资源建设形式和建设方法。

4.开发支持多种智能终端的APP

目前阅读数字课程主要通过网页浏览器。但让读者通过APP浏览数字内容有更多的优势。比如: APP相对封闭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APP方便读者在数字内容上做笔记;APP通过设定强制占用终端屏幕减少读者学习过程中其他无关操作从而提高学习专注度。甚至随着未来手机指纹识别传感器的普及,可通过APP控制只允许某个人使用某本教材中的数字教学资源。但在APP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应用平台(如iOS、Android、PC)开发多个版本,并考虑同一应用平台下各手持智能终端的差异性,比如运算速率、屏幕分辨率等等,以保证最大的兼容性。

5.优化数字资源内容

开发和建设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原有思维定势,按照新的教学需求予以优化更新或补充。数字资源不是将纸质教材进行扫描加工以后进行简单的载体搬家,而需跳出传统教材编写模式,强化交互性内容。比如在《动物生理学》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将诸多抽象复杂的生理过程以动画、图表、情景模拟、虚拟仿真等形式通过深入浅出、简明清晰的风格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帮助读者从多层面、多视角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规律,以及适应性的功能调节过程,从而降低课程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字资源建设除了重视单个组件的质量,还应处理好组件和组件之间的衔接,重视组件的装配。比如构建知识图谱、设置快速检索、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快速跳转等。

6.考虑数字资源在不同终端运行的兼容性

数字资源内容要有好的用户体验,在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不同终端运行时还要有好的兼容性。如Authorware打包的课件只能在PC中运行,Flas不支持iOS平台,这将限制跨平台使用。因此开发者需要提前考虑数字内容的技术实现方法。另外,互动操作的内容是否支持鼠标和触摸屏,图片或动画的分辨率是否支持小屏幕手机等,制作开发时也需要考虑。

7.优化应用模式

在新形态教材前期使用中,教师和学生均缺乏使用经验,除了优化数字资源提高其易用性外,还需探索一套简单有效的使用模式,提高其使用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如何高效运用数字资源,如何引导学生获取数字资源、使用数字资源,如何调动学生使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让教学超越教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价值,这都需要深入探索。

8.建设一支稳定的制作团队

新形态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对数字内容部分进行扩展、修正和更新,因此应有多媒体制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形成一个稳定的制作团队,能保障教材后续更新。

参考文献:

[1]杨平.“生物化学”数字化教材的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4(4):155-157.

[2]赵诚.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教材建设及其应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13-14.

[3]白阳,姜召凤.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推广[J].航海教育研究,2013(1):91-92.

[4]王英芳.关于高校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4(16):117.

[5]刘龙.基于APP平台的中职数字化教材开发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6):105-107.

[6]赵晓媛,黄诗笺,王莉.借力全新出版形态展现精彩教学内容――数字化实验教材的出版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3,3(2):59-61.

[7]孙方,苏仰娜,朱永海.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新视角:从知识加工到教学活动支持[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3):50-5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MOOCs SPOC 微信公众教学平台 大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教学的生命线。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网络快速普及,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几乎成为每一位当代大学生的标配,网络已经成为每位大学生每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的发展对传统大学理论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课堂上冲击正常教学秩序。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游戏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制止,如要求学生课上将手机关机,将手机统一交到课堂前面等,但收效甚微。二是在课下,手机几乎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里、教学楼里、食堂里,一手拿着充电宝一手拿着手机的学生随处可见;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学业荒废而不能毕业。总而言之,大学生被互联网带离大学理论课堂的现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常态,课堂教学效果出现滑坡。

大学生注意力为什么会脱x大学课堂教学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互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理论课堂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或者拒绝接受新的教学技术,致使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暴露出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实践性差。一般来说,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理论课程包含很多抽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形象的案例,学生就不能亲自操作实践,因此容易导致课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相应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产生困难,从而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互联网则更注重使用者的参与程度。

第二,趣味性差。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钻研的主要动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但是,大学理论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变化,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互联网则更注重激发使用者的兴趣。

第三,自主性差。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让学生自行构思学习方案,开展小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传统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表演”,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参与;学生之间缺少观点的碰撞,思维被禁锢了。互联网则赋予使用者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第四,开放性差。开放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理论课堂教学属于封闭式教学,学校为了保持本校的教学模式和特点,较少引入其他院校相关的教学资源。这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互联网对使用者没有时间、空间和规模的限制,是开放的。

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型大学理论课堂教学方式比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范式。根据互联网技术与大学课堂教学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划分,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分别为MOOC、SPOC和微信移动课堂教学模式。

(一)MOOCs

MOOCs译作“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其中文意思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将课程视频、课程数据采集与分析集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社交功能的知识传递平台。2012年被称为“MOOCs元年”。从此,MOOCs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Udacity,Coursera,edX等多个MOOCs平台被美国顶尖级大学及其教授创建出来;随后,欧洲远程教育大学联盟牵头在欧盟的11个国家发起“泛欧MOOC计划”;在中国,清华大学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向全球提供中文在线课程。MOOCs受到世界各国高校的重视,说明MOOCs代表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

MOOCs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开放式在线学习是促进MOOCs快速发展的前提。开放式在线学习最大限度地强调了人类应该共同创造并免费共享知识,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学习的愿望。

其次,学习者规模上无限制是推动MOOCs快速发展的外部动力。在MOOCs平台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在人数上没有限制,甚至各个MOOCs平台都希望在自己的平台上注册学习的人数越多越好。

再次,优质的微课资源是MOOCs平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各个MOOCs平台纷纷以各领域的权威专家为核心,组建专业团队,将专家的授课制作成5~15分钟的视频微课,放在平台供学习者学习,直接接受最前沿、最权威的讲解。事实说明,权威专家的视频微课成功吸引着大量学习者参与其中。

当然,MOOCs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真正完成学习任务者的人数太少。由于MOOCs开放式学习对学习者的知识基础没有限制,所以尽管MOOCs平台上成功注册的学习者人数众多,但是其中绝大多数的学习者知识基础较差,致使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的人数非常少。此外,建设和维护MOOCs平台的成本非常高,创建和维护MOOCs平台,需要支付教师薪酬、课程制作和平台使用等高昂费用,对学生实行免费开放教育,使得大学也难以为继MOOCs的长期稳定运行等。

(二)SPOC

为了克服MOOCs的局限性,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邦克山社区学院、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高校纷纷利用SPOC改革MOOCs教学模式。

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其中文意思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是实现MOOCs与传统教学实地衔接的发展,是针对小规模特定人群实施基于MOOCs资源改变高等教育现状的一种解决方案。它大致有以下两类:

首先,针对大学校园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就是,以MOOCs的讲座视频(或同时采用其在线评价等功能)为基础,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其基本做法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生的需求,把MOOCs视频材料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回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具体解决那些还没有被消化的知识点。这种方式也被称为线上线下(O2O)混合教学模式。

其次,针对纯粹在线学习的学习者,SPOC课程设置学习者的申请条件,并设定参加学习的人数规模。SPOC课程要求在线学习者必须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应参与在线讨论,并完成规定的作业和考试等任务,通过者将获得课程完成证书;否则,只能以旁听生的身份学习相应在线课程。

SPOC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课堂活力,让教师更多地回归到课堂上,在小型在线课程上,教师成为真正的课堂主导者。对学生来说,SPOC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完整、更深入的学习体验,显著地提高了他们课程的完成率。

(三)微信公众移动教学模式

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微信软件、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社交新方式。微信支持Android、IOS、Windows、Black Berry等操作系统手机,基于微信的平台无须再针对不同的移动终端单独开发客户端程序,降低了开发难度。

通过微信与学习空间的底层对接,学习者在微信中打开学习平台,即可完成身份识别及登录,无须输入用户名、密码,缩短了接入时间,符合碎片化学习的快速接入需求。微信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使得学生无须额外安装软件,无须学习新软件的使用方法。这些都是高等院校教师将微信平台建设成为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新型教学平台的重要优势。

目前关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课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语言学习类的公众平台,如“follow me app”公众平台就是通过美剧让学习者进行英语的学习。其次为学科教学类的公众平台,如面向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公众平台。另外,公众平台的微型移动课程还应用在其他领域的培训中,如音乐、金融知识、公务员辅导、职场技能等。

现在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基本普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鲜有高等院校将微信公众平台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三、结论

科学技术快速进入并改变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展趋势。技术对教育的最大作用应该是让学生沉浸于一种技术中介的环境,利用技术却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从而专注于“学习”而非“技术”本身。虽然目前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MOOCs教学模式能否全面取代大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从各国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肯定会越来越广。也就是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于大学理论课程教学,首先,任课教师和大学应重新认识互联网普及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机遇,把互联网技术作为课堂教学内涵挖掘和外延拓展的新手段,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求知欲。其次,针对大学理论课程教学特点,利用MOOCs平台的数字教学资源优势、SPOC平台适合小规模学生教学功能、适当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学生普遍使用的特点,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机制,保证理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真正将大学理论课程教学的课堂内外结合在一起。再次,大学教学要改革“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任课教师真正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3-7.

[2]张文锦.课内外一体化,构建创新教育新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9-12,17.

[3]王朋娇.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4]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A大学教育研究,2014,35(01):85-93.

[5]刘淼,李彦蓉.翻转课堂在工科专业课中的教学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98-199.

[6]孟凡丽,陈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