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设计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学设计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学设计方法

美学设计方法范文1

[关键词]形式美内容美聋哑人服装设计特殊性

[作者简介](1980-),女,北京人,天津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天津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根植于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10-47)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91-02

在服装设计中,形式美与内容美通过服装设计作品时刻呈现。形式偏重外在,展现受众的直感反应;而内容注重内在,表达抽象的意念。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协调统一。聋哑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聋哑人对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感悟和认知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性。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1.形式美的特殊性。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可以被感知的元素会作用于受众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于受众生理感觉器官的部分,如款式造型、色彩设计、面料材质等可以被看到、摸到的,我们就称之为“形式”。服装设计最终能够使服装产品的受众感觉舒适、放松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服装设计的形式美必定是建立在人类的某些共同感知之上,生理上对舒适性的需求导引了对“统一”的偏好,然而心理对于求变的要求则引领了对“多样化”的偏好。但是对于聋哑人来说,对服装设计形式美的体悟和信息传递都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交流的对象有限,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心理,由此导致的轻微自闭以及习惯性逃避令他们在服装设计学习阶段会出现设计信息、元素摄入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聋哑人在情绪上反应强烈并且不稳定,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他们在接触有关服装设计专业知识信息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激烈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冲动,设计元素的存储、借鉴却缺乏持续性。

2.内容美的特殊性。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蕴涵于形式中能够引起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反应的东西,如审美价值、思想理念、时代文化背景等我们就称之为“内容”。而能够被我们的心理所接受、认同或引起共鸣的内容就是“美的内容”。服装设计的内容美是形式背后的内涵给审美主体带来的抽象美感,是由服装产品受众在看到服装外在的形式之后产生的联想引起的。对于聋哑人来说,对服装设计内容美的感悟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聋哑人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他们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诸如这些心理上的反应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影响他们对于形式背后所蕴涵内容的判断和探索。另一方面,聋哑人通过兴趣、具体行动和自己的情感表达来分析生活,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表象,而不习惯深入探索。多倾向于眼前世界,较少考虑长远利益。这便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和牵绊了聋哑人对于服装设计内容美的深入理解。

二、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植入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方法

1.在教学中培养聋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服装设计中,形式美是可见的,内容美非但不可见甚至是抽象的。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也是一个从具体走向抽象的过程。抽象的理论,能够代表和演绎更普遍的具体,因而能够最终指导服装工艺实践。但是多数聋人学生认为抽象地学习是困难的甚至有点可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聋人学生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服装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中的三大构成,它们可以被看做是培养聋生抽象思维能力最恰当的切入点。抓住这个切入点,锻炼学生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构想以及由具象到抽象的创意图案绘制,这将会为之后的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效果图等学科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中采用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服装设计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蕴涵于生活的细微观察和了解中,在服装作品艺术创作中,既有普通美学的一般规律,也有这门学科所独有的、大量的特殊规律。作为聋人学生,由于他们本身活动的场所少,交流的对象有限,在学习阶段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支持和帮助,因此这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自己或他人欣赏和评价服装的艺术实践相结合,并按照美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不断提炼和积累经验,这样制作出来的原创服装设计作品才会显得丰满、生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该适当地增加聋生的欣赏与见习类课程,在服装设计、面料设计展示观摩欣赏中,学生可以摄取大量的信息,并主动进行筛选与品评,为今后自己进行设计创作积累有效元素。服装公司等实习基地的见习对于聋人学生更加重要。在校学习最终要走向就业,而学习服装设计基本的就业方向是服装公司,在学习期间,了解公司的运营、服装的生产销售流程,相比较空洞的纸上谈兵要更有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

3.创造聋人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形式美与内容美可以帮助聋生在学习过程中指导服装艺术实践,但它并不能提供现成的公式,让学生按照这个公式去设计创作。这便需要学生在学习时,既要认真分析前人的意见,分析其合理和谬误之处,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普通的知识体系,又要不断总结和提炼服装设计的特殊性。以上关键两点其实正是聋人学生的薄弱之处,对于他们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克服其单向性思维的习惯。例如,在谈到服装审美时,往往只强调它的艺术性,而忽略其功利性及经济性的渗透作用等都是片面且孤立的。由此看来,为聋人学生创造良好的独立思考环境相当重要。服装设计专业多数课程还是有一定自由度的,任课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可以把创意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并将诸如结构设计、立体裁剪、缝制工艺等关系紧密的几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把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留给学生自由发挥,也许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完全正确,但经过教师辅导与纠正后,学生们会自发地从中总结出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次的学习与实践铺路。

4.在教学中注意探讨美学发展脉络。服装设计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于哲学美学并不断发展至今。我们想要在教学中融入形式美与内容美,就必须首先通过分析、比较美学的起源、不同流派及其观点,以此来丰富聋人学生的美学知识,培养美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聋人学生来说,平时学习、生活中接触美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枯燥的理论学习又往往容易使其厌烦。教师不妨利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情境化的阐述方式来讲解美学理论。在讲解西方美学中的“模仿说”时,我们可以借助古老的传说或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将艺术视为一面镜子,这是一个典型的欧洲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将艺术视为一面镜子,从中看到艺术是现实的影子,继而形成了主导西方艺术界的“模仿说”;苏格拉底和格罗康讨论艺术模仿时用镜子来比喻绘画,认为画家像旋转镜子的人,拿着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马上就会造出高山、大地、草木、动植物等诸如此类生动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并激起他们聆听的欲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传递出去。

服装设计的美在于整体结构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其中包括直感与抽象的融合、外在与内涵的交叉以及公用属性与审美属性的统一。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影响,聋哑人在服装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欠操控性,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沉而含蓄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对比较发达。在聋哑人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抑弊扬利,使他们在感受到欣赏对象的款式、色彩、肌理等特征时,能够在感受对象的基础上自发地跟随教学过程去感知美,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深度,进而挖掘他们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意思维,进一步提高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付黎明.设计美学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6.

[2]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赵.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7](英)荷加斯.美的分析[M].杨成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英)鲍桑葵.美学史[M].彭盛,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9]管德明,崔荣荣.服装设计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10]刘蕾,侯家华.服装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1]范梦.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12]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省略

美学设计方法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新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仅凭一只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改变教学中单一的信息传播,更新教育方式。而在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掌握和运用,大大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课件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不足,显示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课件是架设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它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在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教学课件,激活语文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双赢?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运用图片创设情境,带给学生视觉冲击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能否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能够使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以直观可感的图像与声音,进入课堂,这对于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图片形象直观,可以对学生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课堂中,教学课件能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课文内容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幻灯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幻灯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功能,将适用于展示的课文内容做成图片活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纳粹法西斯的罪恶,只有营造好这种情感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更深刻的认识,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并对当今时代有所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2 利用声音创设情境,带给学生听觉刺激

声音语言,包括音乐与诵读。音乐是艺术性表现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听觉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在放松状态下进入学习。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例如用海浪的声音来刺激听觉,想象大海的辽阔,诵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听与读,体会语言的美,通过听与读,强化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欣赏《再别康桥》歌曲版FLASH动画,在那细腻动情的歌声中使学生默想意象用心感受,让他们的心灵与志摩英灵超越天人的永隔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诗词以及散文教学中,诵读体现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例如教学散文《荷塘月色》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月色下荷塘的优美宁静。又如在上《春江花月夜》一课时,我不失时机地在解读完课文后播放了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旋律中再一次领会诗歌的意境,对学生启发很大。

3 借助视频创设情境,带给学生视听享受

美学设计方法范文3

【关键词】优化课程设置;多元化考评;护理美学

【中图分类号】R4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105-02

随着社会医疗环境水平的整体提高,如何发展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已成为当前护理界关注的热点,而美学在护理学中的研究及应用为解答该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目前,众多医学高等学校将《护理美学》列为护理学专业必修课程。其以追求美和创造美为目标,着重培养护生的审美意识、塑造护生职业形象美、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并指导临床服务1。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背景下,《护理美学》的教育多依附于现有教材,内容上以美学及护理美学原理为主,形式上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均缺乏灵活可变性。内容的枯燥及形式的单一严重影响了护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故教学收效低,不利于护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及能力。如何设置《护理美学》课程、增强其灵活性,以达到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有待于护理教育工作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组对我院《护理美学》的课程设置及考评方法进行调整及探索,为日后进一步优化、完善护理美学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9级四年制护理学本科生204人,其中女性182人,男性 22人,年龄18~21岁。

1.2 方法

1.2.1 课程设置:护理美学采用我院林俊华教授主编的《护理美学》为教材,课程安排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改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学时从36学时变为30学时。其中,理论为22学时,实践训练为8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

1.2.2 多元化考评方法:多方面考评护生对《护理美学》的掌握,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我们以林俊华教授主编的《护理美学》教材为基础,结合人卫版《护理礼仪》教材,综合考虑《护理美学》课程的目的、性质及特点,设计了以课后作业、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及职业妆考核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方法。其中,课后作业占10%、实践考核占20%、理论考试占70%,上述各项考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阶段进行。

1.2.2.1 课后作业:教学过程中选取两部护理学相关影片供护生赏析,课后护生上交两份观后感。依据护生观后感中对护理学专业认识程度、是否体现美学思想、是否具有自身评判性理解,评定平时成绩。

1.2.2.2 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及职业妆考核: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参照人卫版《护理礼仪》实践考核标准,自制实践考核评分细则,对护生进行分组实践考核,由课程组教师“一对一”按照评分细则评定成绩。

1.2.2.3 理论考试:考试试卷由教务处从《护理美学》试卷库随机抽取,考试方式为闭卷。试卷按照统一评分标准进行批阅。

1.2.3 评价方法:自制调查问卷,于全部考核完毕后,对2009级204名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护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对多元化考评方法的态度、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2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04份,收回问卷204份,有效问卷200份。

2.1 护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93%的护生赞同开设《护理美学》课程,并认为该课程的开设符合其对美的追求的需要;77%的护生对修改后的课程安排基本满意;30%的护生对操作项目“仪态礼仪”、“护士职业妆”的学时安排不满意,认为应适当增加学时数。

2.2 护生对多元化考评方法的态度:74.5%的护生对多元化考评方法表示满意;88.7%的护生反对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模式并认为理论考试的形式应作出改动,如由闭卷改为开卷;32%的护生认为应增加实践考核所占分值比例。

2.3 护生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94%的护生认为多元化考评方法提高其对《护理美学》的学习兴趣;80%以上的护生认为多元化考评方法有利于其发挥自主性学习、建立评判性思维、掌握护理相关礼仪、加深对美学重要性的认识。

3 讨论

我院自2005年开设《护理美学》课程以来,均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性内容以护生观看实践教学片辅以练习为主,考评方法采用单一的理论考试。这种模式一方面课程缺乏实践训练,不能有效塑造护生职业形象美;另一方面单一理论考试不能综合性评价护生对护理美学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不便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修正及提高教育质量。综合上述原因,我院本课程组成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用人单位对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护理美学》的课程设置及考评方法进行了优化及调整。

3.1 增加实践学时,加强护生实践训练: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强,以实践为主的学科,众多用人单位在挑选从业人员时除注重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外,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我院护理专业大一学生的所学课程中包含一些哲学、思想政治类课程,理论性教学偏多。而《护理美学》中所涉及的美学理论也属哲学范畴,单纯的理论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一方面不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亦不利于将美学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改变上述教学现状,我们在保留教学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原30理论学时压缩为22学时,新增8个实践学时,涵盖仪态礼仪、护士职业妆、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三项实践内容。目的在于加强、规范护生仪态礼仪,为后续专业操作课程及临床实习的规范化仪表打下基础,促进护生树立职业形象美。对修改后的课程设置反馈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护生对此表示满意,并认为增加实践学时有利于其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近1/3的护生认为“仪态礼仪”及“护士职业妆”的实践学时偏少,具体动手操作实践短,不利于掌握该实践内容。这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即可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将所学的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有利于护生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我院将《护理美学》的授课时间放在新生进校军训后开始学习,让新生更早时间接触美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我院在对《护理美学》课程设置优化虽已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但调查结果显示仍有多方面不足需要改进。如在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方面,学生反映实践学时偏少。现有的实践学时仅能使得护生了解如何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护理操作,而不足以使得学生深化练习、掌握。针对该问题,我们结合大学生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适当增加学生自学讨论内容、缩减理论课程教学学时、进一步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安排。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实践训练。

3.2 多元化考评,综合评价护生学习效果: 理论考试作为被多种课程采用的考评方法,具有简单执行、易于标准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掌握及熟悉情况。但当其被采用评价《护理美学》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与《护理美学》的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培养目标有密切关系。

将单一的理论考试作为《护理美学》的考评方法,一方面容易使护生形成的应试心理,对知识点死记硬背,不利于护生对护理美学理论的理解及实际应用,也不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不能够充分评价护生对护理美学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法对执教老师反馈的信息量少,不利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及课程的合理设置,一定程度的阻碍了课程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我院将《护理美学》考评方法从单一的理论考试转变为多元化考评方法。

这种多元化考评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理论考试、护理操作仪态规范技能及职业妆考核和课后作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增加的护理操作技能及职业妆考核能调动护生学习《护理美学》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在评价护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较充分的发挥护生自主性学习。采用影片赏析法的课后作业,促进护生勤思考、勤交流,便于形成评判性思维方式。多元化考评方法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评判能力方面综合评价护生对《护理美学》课程的熟悉程度,受到了护生的一致好评,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众多信息。由于我们对《护理美学》的教学改革处于摸索阶段,这种多元化考评方法的具体设置仍存在诸多缺陷。如仍不能避免理论考试的缺陷、如何合理设置实践及课后作业所占分值比例等。怎样弥补多元化考评方法的缺陷,需进行更广、更深的调查及试点研究。

我国护理科学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现代护理学使护理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护理美学就是其中最新的交叉学科之一。《护理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护理工作中美学的研究,促使护理学生加强护理审美思想的修养,帮助他们探讨各项工作中的审美实施,培养自身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提高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护理美学》的教学质量,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美学设计方法范文4

一、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2014年《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杭州市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八。这是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建设“美丽余杭”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这不仅契合了《经济生活》“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教学内容,也为该课的开设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余杭经济新形象,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举措。

2.思考余杭经济新发展,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要求。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素材的解读和教材的研读,初步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增强自主阅读的能力。

2.通过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技能。

3.通过生活素材和教材文本的有机结合,尝试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建余杭”等学习活动的体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美丽余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对余杭经济全面的了解和剖析,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

教学难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法:在教学中以“主题导人——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为逻辑,依托本土资源,围绕“余杭经济新水平”、“余杭经济新形象”、“余杭经济新理念”、“余杭经济新希望”等四个环节,通过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课堂实录

(一)主题导入——余杭经济新水平

师问:同学们,我们生长、生活在余杭,作为余杭人,您自豪吗?

生答:自豪(非常自豪,很自豪)。

师追问:你们能用一个数字概括出为余杭经济自豪的理由吗?

生1答:余杭经济全国第9;

生2答:第8。

师:这两位同学非常关注余杭经济的发展,很好。确切地说:根据《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2014年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8,比2013年第9又进了一位。

师:同学们,这是全体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代表了余杭经济发展的新水平,为进一步了解余杭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一起来探究。

(点评:从“本土情节”切入,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生活与理论的距离,有利于快速形成和谐、共鸣的课堂氛围。家乡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激发了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主题剖析——余杭经济新形象

【探究1】

教师呈现预设的表格(见下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时间6分钟,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

(学生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召集下,分工合作,认真而又热烈地开展了讨论和分析。教师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并大致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第一维度——知名企业

组1代表:阿里巴巴、老板集团等。阿里巴巴坐落在余杭的海创园内,是余杭的知名企业,不仅在美国成功上市,而且马云成为中国首富。原因是因为有了淘宝网。

师引问:阿里巴巴除了淘宝网,还有哪些产品?

学生1:.支付宝、快的打车软件等。

师追问:这些软件的研发得益于什么?

学生2:这些软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研发得益于阿里巴巴的不断创新和科技进步。

师引问:阿里巴巴企业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生齐答:走自主创新道路。

师归纳: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经济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二维度——特色产业

组2代表:塘栖枇杷等。塘栖每年举办枇杷节,枇杷知名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塘栖枇杷把种植、采摘、餐饮、住宿、农家乐等结合起来,带动休闲旅游业发展。这启示我们把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师点评:这位同学对枇杷产业甚是了解,看来塘栖枇杷后继有人了。(生笑)我看了其它组的同学也写得很好,如仓前掏羊锅等,时间关系,大家可以课后多多交流。

第三维度——农村变化

组3代表:农村发展快。农业丰收、农民富裕、农村面貌大有改变。如,私家车多了,房子漂亮了、道路宽敞了、交通便捷了、设施完善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原因是经济发展快,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好。启示:国家要重视“三农问题”。

师引导:对,农村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具体有哪些,知道吗?

生1:实行粮食保护价。

生2:科技下乡。

生3:取消农业税。

生4:工业反哺农业。

生5:户籍制度的改革。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这些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维度——生态环境。

组4代表:生态环境应该两面看,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工业排放废气、废水,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等,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努力改变生态环境,如“五水共治”等,有些地方山绿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这启示我们:企业要节能减排,利用清洁能源。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低碳出行,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师点评:这位男生回答得太精彩了!尤其是能够一分为二看问题,既客观又全面,思路清晰,掌声鼓励!

师:(引导学生阅读板书上的表格内容,重点强化启示中的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节资环保等字眼)问:这些重大举措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快速翻阅了课本P88-90页后)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师总结:对!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条主线。

(点评: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余杭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维度的表现、原因和启示,生成并利用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平、探余杭经济新形象、析余杭经济新理念和建余杭经济新希望,共同学习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内容。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定能在“美丽余杭”建设中再创辉煌!让我们一起为余杭经济的未来喝彩吧!谢谢大家!

(点评:本环节立足于课外实践,引领学生亲近实际、关注社会、学以致用,打破应试桎梏,彰显新课程理念,有点睛之功效。当然,对于高一学生,事涉政协、议案,略显陌生,如有具体实例抛砖引玉,则更具操作意义。)

三、教学反思

本次参加优质课评比,承蒙专家与同行认可,拿到一等奖。备课、磨课、上课过程中虽多有曲折,但收获颇丰,现总结以下几点以自勉:

(一)资源开发本土化。好的课堂犹如一出好戏,剧本的好坏直接关乎戏的成败。本课在设计之初原本是立足于中国宏观经济谈主题与主线的,虽契合教学内容,却过于“高大上”,不接地气,效果不佳。几经反复,才落地于余杭经济这个切口。对于家乡实情,学生多了一份熟悉,也平添了一份热爱,娓娓道来,层层推进,兼具效度与信度。

(三)情境设置主题化。好的课堂应该“形散神聚”,既注重情境的广度,又挖掘素材的深度,尽量做到“一例到底”、“一材多用”。本节课围绕余杭经济这一主题,以“主题导入——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这一路径展开教学,主题明了,容量可控,受到听课专家与同行的肯定。

(四)学生参与主体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已达成共识,但如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有效参与仍是一个课题,这也是本课教学力图突破的地方。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互助、合作探究、阅读文本、课后调研等活动,有话可说,有例可找,有书可看,有问可思。

【专家点评】(徐晓芸,浙江省余杭区教研室,政治特级教师)

卞巧娣老师是一个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她执教的《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建设“美丽余杭”》-课,在余杭区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其奥妙所在可以用“高、大、上”这三个关键词概括,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立意有高度。该节课从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到建余杭,始终让学生以一个主人翁的角色,紧紧围绕余杭经济的发展,去学习、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要。尤其是第四个环节余杭经济新希望的设计,引领学生关心余杭的未来,参与余杭的建设,打破了应试的桎梏,立足学以致用,着实让人敬佩。

(二)教学设计现大气。该节课的大气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够大胆,先主线、再主题,主线体现主题,顺理成章。其次还表现在教学的手法以小见大够大度,从余杭经济发展的典例中探索、剖析科学发展的大道理,比起那些纯粹的阐述更来得令人信服。再次还表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放”为主够大方。一般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比较难以把握,不知道学生会想什么、说什么、问什么,而卞老师放中求活,驾轻就熟,可见其扎实的功底和聪慧的机智。

(三)教学成效显上位。这节课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围绕主题层层推进、学生探究生成资源、教师点拨方向引领……,不仅将“高、大、上”的知识安全着落,学生能说会用;而且学生的合作、探究、阅读、分析、阐述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重要的是在惊叹、赞许、“冲动”和跃跃欲试中流露和构筑的“余杭情怀”更是难能可贵。

美学设计方法范文5

一、美术手工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应注意课前教学设计制作视频收集学生问题观看视频提出问题;课中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问题解决知识应用;课后总结感悟利用视频复习教学设计制作视频收集学生问题等。

1.选题的设计。美术手工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练,教学内容要明晰,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课后拓展延伸,可以是知识讲解、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展示。设计如何营造学生能够参与的过程,知识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达到目的,通过学生参与某些过程形成。还有要将游戏与学前美术教育进行优化结合,在教学中全面渗透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敏感性,激活思维,诱发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在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实践中,顺利启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美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美术的技能、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思维。当今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游戏化教学普遍渗透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美术活动中感受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美术手工微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能在营造学生参与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方面发挥优势。

2.时间的设计。微课程是各片段教学过程的再现,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它时间短。美术手工微课程的时长的设计一般为3~8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3.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教学过程要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可获得资料、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在同一时刻只能采取一种教学形式的限制, 教师无法为具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样只能适合一部分学生的能力需要。应用媒体技术在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学习内容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微课引入到美术手工教学中的主要优势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情况下, 如何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

4.资源的设计。微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任何教师都非常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只有动态了解学生的情况, 教师才能动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不可能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一类问题都提问所有的学生,只有通过学生做手工练习,教师也很难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多媒体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的反馈及相关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5.教学语言的设计。美术手工教学更多地要创造性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多种游戏方法,融游戏于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之中。能创造性地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游戏化的指导语言、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手工微课程的制作探讨

一个优秀的、完整的微课程包括:简洁、美观的PPT制作、主题明确的微课程名称、有信息提供的片头、有逻辑的课程内容、片尾等。最好选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做好课程在内容、文字、图片、手工制作材料、声音等方面的准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编写微课程内容时,内容精炼,以手工实作为主,若内容较多,可以制作系列微课程。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PPT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

1.设备配置。数码摄像机、幼儿园场景教学、美术手工教学用具、其他教具等。

2.基本方法。对教学过程录像。使用可摄像的智能手机对细节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

3.制作流程。第一步,选择微课程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利用黑板展开教学过程,用数码摄像机实时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多媒体教学信号等教学实景画面。第三步,对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制作和美化生成微课程视频。

4.录屏软件录制法。多媒体电脑一台、麦克风一个、录屏软件,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第一步,选定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多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打开录屏软件,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执教者调出要讲解的PPT课件,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按照教案,执教者一边演示幻灯片放映或对其进行各种操作,一边讲解。第三步,对录制的微课程视频用后期视频编辑软件进行适当的编辑和美化。

美学设计方法范文6

毫无疑问,在关于设计的若干种限定条件和标准规范中,美一直处于核心的位置,关于美的表达,以及如何创造美学品质是设计的基本立场。事实上,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编辑,或者既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或者读者,当你看到如此多精彩绝伦的设计项目时,你无法不被这种丰富的设计美学所打动。

对于设计师而言,创造力的深度和宽度决定设计美学表达的维度。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设计首先创造的是一种美学的世界,然后是生活的世界,社会的世界和文化的世界。美学对于用户而言是生活精神中最本质的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设计的美学状态直接指向了用户生活精神的表达。而在用户的立场上,美首先是关于视觉的,这是因为设计结果通常首先以形式感的表达方式被用户所把握和理解,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形式感往往成为判断设计作品质量的关键方面。

其次,美是关于感觉的。并且,在用户的立场,这种感觉通常以情绪发展的方式来表达。因此拥有积极情绪和拥有消极情绪的用户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关于美的感觉。积极情绪创造一种愉悦的、高匹配程度的设计美学认知状态,而消极情绪则会对美产生抗拒和排斥,或者根本否定美的表达。因此,一种融入用户感觉和心理状态的设计美学表达方法和创作方法对于发展成功的设计至关重要。

美的状态的定义还决定于用户心境,这是用户关于生活、事物情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用户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情怀会产生更积极的美的追求和理解的能力,而消极的心境会降低美学的标准,以及关于生活美学实践的能力。

从美的发展角度看,美的状态包括两种基本视角,一种是设计的视角和立场,美的状态是按照设计创造的方法和原则形成的美学表达,它包含了设计师对于设计问题的解决、设计品质的理解和设计质量表达的能力。在这种立场上所表达的美的状态是一种典型的设计美学,但是设计美学的表达和美学价值的发展仍然需要进入到用户美学的立场。

因此,另一种视角是关于美的表达存在于用户认知和实践的立场。美的状态跟人对待美的心态有关,用户的素养、趣味、格调和关于美的认知能力与立场也在一定程度决定设计作品的美学表达。所谓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样一处室内,有人希望是中式风格,有人觉得田园风格感觉更好,当然也会有用户推崇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因此,设计美学和用户美学的良性沟通是形成积极的美学定义和表达的重要依据。

当然,无论在哪种视角和立场上,美的表达和状态定义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标准。首先,创造力的质量决定设计美学表达的能力,这也是优秀设计师、设计团队和平庸设计师、机构之间的本质区别。无论在哪种专业设计领域,设计的创造力以及创造力转化为高质量结果的能力决定了设计的结果,也直接影响到设计美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