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1

桂林第181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桂林 54110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术联合丙种球蛋白在治疗神经系统免疫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0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200例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平分为两组,每组100例病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临床疗效、住院时间。 结果 ①观察组中治疗显效患者70例,治疗有效患者25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治疗显效患者58例,治疗有效患者27例,总有效率为8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丙种球蛋白在在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中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完善。

关键词 格林巴利;重症肌无力;血浆置换术;丙种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 R9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024-03

[作者简介] 蒋文贤(1984.1-),男,广西人,大学本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治疗。

[通讯作者] 朱珠,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急性脑梗死DSA动脉消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狭窄行支架行成术,鞘内给氧治疗脑缺氧患者的临床应用,E-mail:304429078@qq.com。

格林巴利、重症肌无力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发病率较高,特别是青壮年患者中更为常见,主要表现对患者运动、感觉、呼吸等功能损害大,死亡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类疾病主要以病毒感染、接种疫苗后导致自身免疫损害,使淋巴细胞、抗体与补体及巨噬细胞等免疫混乱相互作用导致的临床疾病,目前该类疾病以激素冲击疗法、血浆置换术、丙种球蛋白,或是激素联合运用血浆置换术、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因为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该类疾病不主张联合运用血浆置换术+丙种球蛋白[1],但该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临床工作中在先使用血浆置换术,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再联合丙种球蛋白+激素对患者疾病治病情控制上、疾病治愈率上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就诊的 格林巴利、重症肌无力等疾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且均已完成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为18~67岁,平均(38±0.5)岁,其中格林巴利综合征53例,重症肌无力47例,对照组100例,男、女分别55、45例,年龄为20~58岁,平均年龄(39±0.6),其中格林巴利综合征49例,重症肌无力51例。

1.2 诊断标准

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前1~4周常有感染史,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伴颅神经受损,CSF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早期可见有F波、H反射延迟[2]。重症肌无力:该病以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部分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抗胆碱脂酶药物试验肌无力症状明显减轻等[3-4]。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予对症治疗,包括支持疗法、药物疗法、预防并发症及康复治疗等。

对照组1:予血浆置换术+激素,方法:每次血浆置换量40 mg/kg体重或是1~1.5倍血浆容量计算,血容量复原主要靠10%白蛋白,减少使用血浆并发症。2~4次/周,使用1~2周[4],并在此基础上联用皮质醇:先用甲基泼尼松500~1 000 mg,静脉滴注,3~5 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 mg/kg,使用2~3周。对照组2: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激素,方法:丙种球蛋白按0.4 mg/(kg·d),连用5 d,并在此基础上联合皮质醇:先用甲基泼尼松500~1 000 mg,静脉滴注,3~5 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 mg/kg,使用2~3周[5]。

观察组:首先使用血浆置换术,1周行2次,症状控制后,再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0.4 g/(kg·d),连用5 d,在间断使用丙种球蛋白0.4 g/(kg·d),间隔3~4 d1次,使用1~2周。

1.4 神经功能评分方法

利用神经功能临床评定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正常:0分;轻型(四肢肌力3级以上,可独立行走):1分;中型(四肢肌力3级以下,不能行走):2分;重型(四肢肌力3级以下伴后组颅神经麻痹,轻度活动后呼吸困难,但不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3分;极重型(数小时至2 d内发展为四肢瘫痪,吞咽功能不能,呼吸肌麻痹,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4分[6]。

1.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呼吸肌麻痹、延髓麻痹症状消失,四肢肌力、感觉障碍恢复正常。有效:可脱离呼吸机,可自行正常呼吸,四肢肌力提高1~2级,对痛、触、温觉刺激有反应,无效:呼吸肌、吞咽功能、四肢肌力、感觉系统未见改善[7]。

1.6 统计方法

对该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中治疗显效患者70例,治疗有效患者25例,治疗无效患者5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治疗显效患者58例,治疗有效患者27例,治疗无效患者15例,总有效率为8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与住院时间比较

通过研究得知,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浆置换术联合丙种球蛋白通过减少、去除血浆中的病理性成分,补充多种患者缺乏物质:白蛋白、电解质、球蛋白,改善或恢复患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控制免疫异常性疾病的进展,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T细胞亚群恢复正常。特别是首先使用血浆置换术对急性格林巴利、重症肌无力伴呼吸肌麻痹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快,尽快脱离呼吸肌辅助呼吸,减少坠积性肺炎发病、控制,降低死亡率,效果明显,后期通过丙种球蛋白提高患者细胞免疫[8]。

这种治疗方法可防止自身抗体产生,或是结合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改变免疫复合物分子量,改变其可溶性;中和循环中的抗体,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等起到免疫调节及免疫替代的双重作用,对患者四肢无力、吞咽、感觉功能障碍等恢复大有帮助,本科室研究方法发现血浆置换术联合丙种球蛋白在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临床运用中效果明显优于以往的血浆置换术、丙种球蛋白,且过去不主张联合使用,使用方法并未明确,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联合治疗的方法在临床中逐渐推广,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浆置换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疗效,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这更加证明了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不过该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日后还将进一步作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血浆置换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在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治疗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该方案在临床工作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完善。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8.

[2] 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8.

[3]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3.

[4] 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73

[5] 饶雪梅,麦朗君,李丽华[M].重庆医学,2012,41:17.

[6] 张振馨,袁国仕,郝文利,等.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中国急性软瘫的常见类型[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94(27):329-333.

[7] 高永英,袁红梅,郭英君.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2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39(4):103-104.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2

此后,杨先生常在少吃药后疼痛加重,加量服药后疼痛缓解,故他一直去地段医院开卡马西平服用,而从未做过任何检查。如此服药半年,杨先生出现了全身乏力、易疲劳,再次去医院就诊,查血发现白细胞下降,2.3x109/升(正常4.0~10.0x109/升),医生考虑为卡马西平所致白细胞下降引起的头昏、头晕,嘱其将卡马西平减量,其头昏、头晕消失;加用其他药物后,胸部疼痛也得到缓解。

服卡马西平,莫忘定期到医院随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朱国行

卡马西平是神经科常用药,常用于癫痫、神经痛等,临床疗效较好,但长期用药,需注意卡马西平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过敏、头昏、头晕、视物模糊、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用药期间,病人应去医院随访检查以下项目:

1.全血细胞计数给药前检查一次,治疗2~4周后复查,稳定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

2.尿常规和肝功能检查卡马西平对尿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病人也需随访,给药前检查一次,治疗2~4周后复查,稳定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

3.血药浓度测定头昏、头晕、视物模糊为卡马西平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常在开始吃药时和药物过量时出现,随着血药浓度增高,症状加重。药物减量后,症状缓解。服用卡马西平的病人在出现头昏头晕、视物模糊时,应检查血药浓度。

卡马西平为比较安全的药物,少有过敏案例。患有神经痛的病人,若短期、小剂量服用,并不会产生明显副作用。但若长期用药,在用药期间,病人应去医院随访检查。需要注意的是,卡马西平用于治疗神经痛,开始时一次0.1克,每日2次;第二日后,每隔一日增加0.1~0.2克,直至疼痛缓解;维持量为每日0.4~0.8克,分次服用;最高量每日不宜超过1.2克。如果疼痛完全缓解,应每月试行减量或停药。

朱国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分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学会常委。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3

方法选择41例脑梗死患者,在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治疗前后分别采集血清进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分析VEGF、BDNF表达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

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BDNF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治疗可显著升高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BDNF表达水平,提示其可能对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中药熏蒸;补阳还五汤;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07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eatment effect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on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41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and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serums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In addition,expression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and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VEGF and BDNF was analyzed.

Result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difference of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VEGF and BDNF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serum VEGF and BDNF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which suggests that it may have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on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Buyang Huanwu Decoction;cerebral infarction

X卒中主要分出血性和缺血性。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700万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占比最高,约为80%[1],仅脑卒中治疗费用即约400亿元/年[2]。国内外对脑梗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治疗上仍未获得重大突破,目前仍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来减轻神经损伤,多年来唯一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脑卒中的药物只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3]。从我国传统中药材或复方中筛选多靶点药物是一个较好的研究方向,对于传统医药资源保护和攻克脑卒中均具有重要意义[4]。在使用西药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或鼻饲中药补阳还五汤,能显著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5]。近年来,采用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研究主要是对其疗效做局部机理的探讨,认识停留在宏观甚至仅仅限于推理。本研究使用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1例桂西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中药熏蒸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情况及其康复机理。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1月至10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41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其中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56±7.68)岁。

1.2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初次发病,年龄30~80岁,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一侧偏瘫,病程40分的病人;血压

1.3方法

1.3.1样本收集

治疗前后24 h内于受试者肘正中静脉抽取3 ml空腹血置于促凝管中,促凝血分离血清后用于检测VEGF和BDNF水平。

1.3.2熏蒸方法

采用大连鹏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SZ88II型多功能熏蒸治疗仪给予中药熏蒸患侧。水温控制在40℃,每日熏蒸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3.3中药熏蒸药方

采用脑中风后遗症治疗方补阳还五汤,以黄芪益气,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经通络。具体为:黄芪60 g,当归30 g,赤芍30 g, 红花30 g,川芎30 g,地龙30 g,桃仁30 g。

1.3.4检测方法

VEGF、BDNF的表达水平由ELISA法检测,ELISA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AKx-D〗±s)表示,治疗前后变量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性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血清VEGF、BDNF俗计返OD值

不同浓度梯度标准品的OD值,如表1所示。

2.2治疗前后VEGF、BDNF的表达水平

治疗后VEGF、BDNF的表达含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表达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患者血清VEGF、BDN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患者血清VEGF、BDNF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71,P=0.286>0.05),提示患者血清VEGF、BDNF表达水平相关不显著。

3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三高”特点,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与研究的难点与热点[6]。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血清VEGF、BDNF含量与大脑神经功能恢复关系密切,Jiang等[7]对脑梗死大鼠进行重复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检测其BDNF和VEGF的表达水平,发现BDNF和VEGF含量显著升高,认为脑梗死后可能通过上调大鼠脑的BDNF和VEGF含量以实现神经保护作用。Atif等[8]研究黄体激素对小鼠脑梗死急性发作期BDNF、VEGF含量的影响,也发现黄体激素治疗后通过升高小鼠BDNF、VEGF含量,对梗死的小鼠大脑具有治疗作用。Alhusban等[9]研究发现坎地沙坦也是通过增加脑梗死大鼠血清VEGF、BDNF含量,从而促进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多项人体研究也均发现[10~11],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口服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病例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但血清VEGF、BDNF含量改变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然而,当前鲜见国内外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治疗脑卒中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以41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治疗,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液样本,采用ELISA技术对血清VEGF、BDN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初步探讨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治疗脑梗死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BDNF表达水平在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治疗后显著升高,提示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法对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我们还分析了患者血清VEGF、BDN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无显著性,可能因影响VEGF、BDNF表达水平的因素较多,机制较为复杂,也可能因样本量较小,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因熏蒸疗程较长,患者每次均需脱掉衣服,偶有受凉感冒,且熏蒸过程中偏瘫患者偶有烫伤情况出现,考虑此可能为患者对中药熏蒸疗法的依从性偏低的主要原因。

综上,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治疗脑梗死,可明显升高VEGF、BDNF表达水平,对脑梗死具有治疗作用,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相信中药补阳还五汤熏蒸治疗脑梗死的机理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发现,综合考虑脑梗死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12],并借助先进的技术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应用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机理提供循证依据,对推广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134017.

[2]谢青.脑卒中的康复治疗现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2,7(2):8690.

[3]李旭,刘庆山.抗脑卒中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1):5659.

[4]刘庆山,方亮,王维群,等.基于神经血管单元和网络药理学理论的抗脑卒中神经病变靶点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8141.

[5]吴向梅,宁智飞,叶虹,等.补阳还五汤结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近、远期疗效[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6):778781.

[6]杨湘英,徐雯.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下尿路症状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461048.

[7]Jiang Y,Li L,Ma J,et al.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enhances thepostischemic angiogenic response in an ischemia/reperfusion rat model[J].Neurochem Int,2016,97:7382.

[8]Atif F,Yousuf S,Stein DG.Progeste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 and acute seizures:Role of BDNF/TrkB signaling[J].Neuropharmacology,2016,107:317328.

[9]Alhusban A,Kozak A,Eldahshan W,et al.Artery reopening is required for the neurorestorative effects of angiotensin modulation after experimental stroke[J].Experimental & Translational Stroke Medicine,2016,8(1):17.

[10]w素娟,董永书.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1):19721973.

[11]李栋山.补阳还五汤合并纳洛酮、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8):55545555.

[12]王有科,覃兴乐,唐汉庆,等.桂西地区脑卒中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右江医学,2016,44(4):384387.

(收稿日期:2016-12-22 修回日期:2016-3-24)

基金项目:广西医药卫生自筹经费计划课题(Z2014513);2014年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右医科字〔2014〕2号)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4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中文医药科学引文索引;内科学;引用分析;期刊评价;

作者简介:徐浩(1989-),男,江苏盐城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药卫生科学评价;

引言

科学文献之间通过相互引证形成引文网络,表现为横向关联和纵向继承的交流形势。期刊作为论文的主要载体,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文网络引申出期刊引用网络,基于网络结构关系进行期刊引用分析,比基于单种期刊的影响力分析更容易得到学科层次上的宏观分析结果。目前,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用网络研究已日趋成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包括:政治学[1]、管理学[2]、新闻学与传播学[3]、哲学[4]、中国文学[5]、外国文学[6]、[7]、法学[8]、艺术学[9]、语言学[10]、体育学[11]、心理学[12]、社会学[13]等,但是对医学期刊引用网络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具体到内科学领域,相关研究大多仅针对学科内个别期刊[14-16],研究内容也仅局限于引文及互引[17-18],并没有揭示该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引用网络关系。因此,本文将借助引文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对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进行研究,揭示该学科期刊之间的引用网络结构,体现研究内容的相关性,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以及新的交叉点,进而全面了解该学科期刊内在质量、利用率和在本学科期刊引用网络中的学术影响,为该学科的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笔者基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所收录之医药卫生类期刊创建的《中文医药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MedicineSciencesCitationIndex,以下简称CMSCI)数据库。我们采集了CMSCI中2004-2008年24种内科学期刊的引文数据,并对期刊名称进行统一规范,主要包括:(1)同一本期刊在不同时期的期刊名不同,例如: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版)、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前沿版);(2)外文期刊全称和缩写并存,例如:NEnglJMed简称为NEJM;WorldJGastroenterol简称为WJG等。(3)原数据本身存在错误,如:AmJCardiol被误标注为AmJCardio等。此外,我们还剔除了不可用的数据,确保了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一、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

笔者选取24种内科学核心期刊作为统计对象,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1)通过引用次数考察其他期刊对内科学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2)通过被引次数分析内科学期刊对其他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中华高血压杂志》原名为《高血压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原名为《中华糖尿病杂志》,为了保证数据的延续性和一致性,笔者统一使用最新期刊名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此外,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期刊引用网络,主要考察期刊相互间的引用情况,所以,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引用和被引用的期刊均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所收录的医药卫生类来源期刊。

考察以内科学期刊为起点的引用网络,笔者发现该网络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引文量、自引率、涉及学科范围。一般来讲,引文量越大、自引率越低、涉及学科范围越广,则该期刊引用网络越复杂,反之,则越简单。表1统计了内科学期刊2004-2008年引用文献数据,并按5年引文量降序排列。

由表1可以看出:(1)《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的引文量远远大于其他内科学期刊,自引率低于学科平均值(6.9%),但是较窄的学科范围影响了该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2)《中国老年学杂志》位列第二,自引率也极低,涉及老年医药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衰老生物学及抗衰老研究等多个领域,可见该刊的引用网络必然较为复杂。(3)引文量在15000-18000之间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的引文量较为接近,自引率也较低,涉及学科范围也较广,不难推断出他们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中国内镜杂志》的引文量排在第五,但是涉及学科范围较窄,而且自引率较高,因此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有所下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涉及中医药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和特种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引文量也较高,但是稍高的自引率必然削弱该刊的引用网络结构。(4)引文量在11000-14200之间的有8种期刊,其中:《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和《中华肾脏病杂志》的自引率较低,但是引文量在整个内科学24种期刊中处于中等水平,而且涉及的学科范围相对单一,因此,期刊引用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扩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自引率高于学科平均值,引文量不高、学科范围窄必然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的简化。(5)10000以下的有8种,其中:《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主要报道我国地方病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研究领域较窄,很难与其他期刊进行知识交流,从而自引率极高,必然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简单;《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和《中国循环杂志》的自引率并不算高,但是引文量均较低,而且仅涉及内科学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研究领域,期刊引用网络必然较为简单。

另一方面,期刊被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的复杂度之间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过高的发文量和自引率往往会对引用网络产生负相关影响,为此,笔者引入篇均他引强度指标进行分析。篇均他引强度=2004-2008年度内科学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总次数/2004-2008年度内科学期刊的发文量。表2给出了内科学期刊2004-2008年被引用情况,并按5年被引次数降序排列。

根据表2数据,从期刊5年被引次数进行分析可得:(1)6200以上的有4种期刊,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主要报道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在内科学期刊中排在首位,而且篇均他引强度也最高,说明该刊对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以其为终点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结构稳定;《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排在第二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远低于学科平均值(1.47),可见该刊的引用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位列第三、四位,篇均他引强度也较高,说明以其为终点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结构均衡。(2)3900-5100之间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篇均他引强度均在2.0以上,可见他们的期刊引用网络有一定的复杂度,结构也较合理;《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篇均他引强度也较低,必然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相对松散。(3)2000-3500之间的期刊有9种,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相对简单,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力有限。(4)其余6种期刊均在2000以下,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力较为微弱,引用网络结构极其简单。

二、内科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某个学科内的学术期刊往往会在其内部产生错综复杂的相互引用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如果我们将期刊看作富含学科知识的集群,那么引用与被引实际反映了知识在不同知识集群间的交流与渗透。为说明24种内科学期刊学科内引用网络的构成情况,揭示内科学期刊间的相互引证关系,笔者统计了内科学期刊2004-2008年相互引用数据,如表3所示。其中行标题为来源期刊,列标题为被引期刊,对角线加粗数据即期刊自引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期刊之间年均相互引用2次及以下视为偶然事件,因此,如果两种期刊之间5年引用或被引次数大于10,视为连通,出入度增加1,反之,出入度不变。

根据表3数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学科自引率

通常情况下,学科自引率越高,则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越简单。有17种内科学期刊的学科内自引率在50%以上,其中《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更是高达97.88%、93.38%,说明其与学科内其他期刊的交流微乎其微。学科自引率较高的期刊还有《中国内镜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分别为89.46%、89.11%、85.52%、85.30%、84.40%、83.65%,他们基本上只关注本期刊已发表的成果,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极其有限。

(2)期刊出入度

内科学学科内部期刊引用网络的平均出入度为7.42,仅有9本期刊的出度、11本期刊的入度在平均值之上,说明整个期刊引用网络比较稀疏。《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出入度均排在前5位,说明这3种期刊活跃程度较高,在学术网络中的辐射度较广,辐射能力较强,处于内科学期刊引用网络的中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入度分别是14、11,名列第2、4位,但是出度分别仅有8和5,说明这2种期刊被内科学其他期刊较多引用,但是其他期刊对其影响有限。《中国老年学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的出度名列前茅,但是入度仅有3和8,说明其在期刊网络中尚处于知识接收端,受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力有限。进一步观察发现,《中国老年学杂志》从2007年开始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出版,《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从2006年开始由半月刊改为旬刊出版,导致这2本期刊2004-2008年的载文量排在24种内科学期刊的前两位,从而严重削弱了他们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力。

(3)网络连通性

如果表3所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中的24个节点完全连通,除去主对角线的自引情况,一共有552条有向边,那么有向网络图的疏密程度可以直观反映内科学学科内部24种期刊相互引用关系的强弱。根据表3数据,2004-2008年内科学24种期刊的连通度为178,连通率只有32.25%,进一步反映出该学科内部期刊相互渗透性有待加强。

笔者根据表3数据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绘制出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图,每个节点表示一种来源期刊,两个节点间的线条表示这两种期刊存在引用关系,线条的粗细表示引用次数的多寡。由此能够更直观地考察期刊之间的引用网络关系:(1)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关键节点的子网络,该刊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之间的线条较粗,说明相互联系紧密。进一步观察发现,这6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较多涉及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研究领域具有高度交叉性,因此关系密切是必然的。(2)基于研究领域的高度一致性,即都与消化疾病有关,《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4种期刊相互之间的线条较粗,联系紧密。(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构成引用子网,前者较多引用后两种期刊的论文,受其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肝脏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内科学领域的学者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离不开对肝脏疾病的关注。(4)《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和《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处于内科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的边缘,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内科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以学科为单位,通过分析学科期刊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可以反映期刊所对应的学科之间的密切程度,进而发现学科交叉点。为了考察内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笔者统计了2004-2008年度内科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之间的互引数据,按照学科类别进行统计,其中:表4统计出内科学期刊引用其他13个学科期刊的篇次,并按引用次数均值降序排列,表5给出其他学科期刊引用内科学期刊的篇次数,并按引用次数均值降序排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期刊的学科分类借鉴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由于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通常会刊载多个学科的论文,无法将其归属于某一门学科,因此,笔者未将其纳入学科讨论范围。

结合表4、表5数据可以看出:内科学期刊引用其他学科期刊的次数不仅很多,而且引用的学科种类也较多,13个学科均有涉及,这与内科学的学科特性密切相关。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二级学科,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及中毒部分,因此,内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根据平均引用和被引次数,我们把13个学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内科学强相关的学科,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第二类是与内科学部分相关的学科,分别是:药学、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特种医学、肿瘤学;第三类是与内科学弱相关的学科,包括:五官科学、妇产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与内科学强相关的学科

内科学引用临床医学位列第3,被临床医学引用的次数排在第1,可见内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因此内科学知识对学习、掌握其他学科大有裨益。

引用内科学次数较多的学科还有中医学,中医学与内科学交叉形成中医内科学,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学科,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内科学对中医学研究的渗透。

与内科学关系密切的还有预防医学卫生学,平均引用次数和被引次数分列学科第4和第3位。预防医学卫生学着重在保持、促进与维护社会大众、特定群体或一般个人的健康,并包括预防传染病、疾病、残疾、癌症、其他身体组织变异、与过早死亡的发生,因此涉及多个科学、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

基础医学平均引用次数和被引次数分列学科第2和第4位,可见其与内科学关系紧密。基础医学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因此,内科学的发展必然借鉴基础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2)与内科学部分相关的学科

药学、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特种医学、肿瘤学都是与内科学部分领域相关的几个学科。首先,内科学与药学的关系好比内科医师与药师的关系,内科医师要想临床用药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除了自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的临床诊断外,合理用药更为关键,这就需要医师和药师的通力合作,二者密不可分,只有这样才能将正确的诊断转化为有效的治疗。其次,外科学与内科学的关系比较特殊。内科学引用外科学名列第1,被外科学引用的次数排在第6,尽管如此,年均也达到421.8次,与基础医学、药学相差不大。另外,儿科学与内科学也存在交叉,形成儿内科,主要研究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循环系统疾病、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小儿血液系统疾病、小儿内分泌疾病、小儿免疫缺陷疾病等。再次,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交叉,形成神经内科学,主要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从学科性质上,神经内科隶属于内科系统。另外,特种医学有关放射诊断、放射治疗、临床核医学和介入治疗等研究主题被内科学期刊较多引用,例如:CT仿真结肠内窥镜、门脉造影CT、多层螺旋CT、X线放大摄影、TIPSS技术、双介入栓塞治疗等。最后,内科学的很多期刊都涉及到各种癌症的治疗,例如:胃癌、肝癌、结肠癌、大肠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白血病等,这方面往往会引用肿瘤学的期刊。综上,这些学科在部分领域与内科学都有交叉,并在交叉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少新兴学科。

(3)与内科学弱相关的学科

五官科学、妇产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都与内科学有一定的引用关系,可见内科学的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也说明内科学拥有很强的学科引用网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科的研究范围比较特定,其引用内科学期刊的次数相对较少,表明内科学与这些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较少,影响也较弱,但它们对内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内科学期刊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引用外文文献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学科与外国研究成果同步的程度。为提高我国内科学研究水平,内科学界必然会借鉴很多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外文文献,引进吸收国外优秀研究方法。鉴于过高的载文量往往会拉高总引文量,因此,笔者采用篇均引用外文数量这一指标进行分析。表6为24种内科学期刊引用外文情况,并按篇均引文降序排列。

结语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6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深圳 518035

[摘要]目的 探究SSRIS(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时的临床效果与用药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15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SSRIS药物治疗,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西酞普兰组、帕罗西汀组 、氟西汀组,持续治疗12周,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不同类型的SSRIS药物在治疗结束的12周帕罗西汀组表现出的改善抑郁症状明显优于氟西汀组(P<0.05);3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四周西酞普兰组及帕罗西汀组相比氟西汀组在提高患者工作适应情况及社会功能上更为显著(P<0.05);而3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各组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RIS类药物对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快速进行控制,安全性可靠,对于需要快速控制病情的抑郁症患者可将SSRIS类药物作为首选。

[

关键词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抑郁症;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112-02

[作者简介]宗晓芸(1975.7-),女,江苏省如皋人,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院临床药学。

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该病发病率较高,且容易复发,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1]。现阶段对于抑郁症的患者常采用抗抑郁药物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该院为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SSRIS类药物之间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效果,对各个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治疗,现将患者服用不同类型SSRIS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15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SSRIS药物治疗,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西酞普兰组、帕罗西汀组 、氟西汀组,每组5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13例;年龄17~58岁,平均(38.2±8.9)岁;病程0.5~6年,平均(2.5±0.9)年。3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高度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其他躯体疾病造成的抑郁障碍。

1.2 方法

西酞普兰组给予丹麦灵北药厂生产的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国药准字J20080021)20mg/d(起始剂量),于早饭后服用,最大剂量不可超过60mg/d;帕罗西汀组给予浙江尖峰药业的盐酸帕罗西汀片(国药准字H20040533)20mg(起始剂量),于早饭时顿服,最大剂量不可超过40mg/d;氟西汀组给予苏州中化药品的盐酸氟西汀胶囊(国药准字H20064844)20mg(起始剂量),于早起时口服,最大剂量不可超过40mg/d;所有患者均可根据自身的病情进行剂量的调节,3组患者均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于患者治疗的第4、8、12周对所有患者进行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采用WSAS(神经病学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的工作适应情况及社会功能进行评价;采用TESS(不良反应量表)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评定。

1.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MD量表测定结果比较

治疗后的4、8周经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结束后的12周,帕罗西汀组表现出的改善抑郁症状明显优于氟西汀组(P<0.05)见表1。

2.2 WSAS量表测定比较结果,详见表2。

治疗后的第四周西酞普兰组及帕罗西汀组相比氟西汀组在提高患者工作适应情况及社会功能上更为显著(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评定结果

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均较轻,无最严重不良反应,且各组间的不良反应比较P>0.05。

3 结论

抑郁症是一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害的疾病,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指南指出抑郁症患者由于社会功能严重受到损害,所以在生活各个方面会出现明显的改变,包括社会关系、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及学校关系[4],即使患者是轻度的抑郁症也会出现明显的功能损伤,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最终目标是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所以激昂社会功能评价作为治疗患者的最终目的。现阶段临床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为不同类型的SSRIS类药物,相关研究指出虽然不同类型的SSRIS类药物治疗效果并无显著差异,但某些药物能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显著提高[5]。贾占玲等[6]研究指出,不同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功能改善作用不同,其中米安色林效果显著高于米帕明。

由于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发生异常,所以5-羟色胺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5-羟色胺的作用主要是产生情绪,而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动机兴趣和认知功能有关[7]。SSRIS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一种抗抑郁药物,其中选择性最强的SSRIS是西酞普兰[8],它能有效的结合到5-羟色胺转运体的位点中,并持续的一直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令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中的水平不断增高,由此发挥抗抑郁的效果。本次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SSRIS药物在治疗结束的12周帕罗西汀组表现出的改善抑郁症状明显优于氟西汀组及舍曲林组(P<0.05);四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四周西酞普兰组及帕罗西汀组相比氟西汀组及舍曲林组在提高患者工作适应情况及社会功能上更为显著(P<0.05);而四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各组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SSRIS类药物对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快速进行控制,同时远期效应明显,能明显提升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不明显,安全性可靠,对于需要快速控制病情的抑郁症患者可将SSRIS类药物作为首选。

[

参考文献]

[1] 张雅红,薛芬,闫青红,等.不同SSRIs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疗效及社会功能改善作用比较[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2):85-86.

[2] 高金松,宋学勤,庞礼娟,等.坦度螺酮联合SSRIs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5):279,283,288,293,304.

[3] 王嘉佳,陈奕晨,马艳红,等.快速色氨酸耗竭试验对SSRIs药物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心境和睡眠脑电图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1):2089-2093.

[4] 张雅红,王志忠,薛芬,等.SSRIs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3):224-226.

[5] 张颖,曹雷,周磊,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奥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11):897-898.

[6] 涂军,徐娟,陈筱章,等.MECT与SSRIs类药物联合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3):523-523.

[7] 张斌,郝雪利,李雪丽,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