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方案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速公路 隧道 机电工程 电气安装 施工方法

高速公路隧道电气工程施工在整个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技术复杂、施工质量要求和运行安全可靠性要求高,且具有施工线路狭长、工程量大、施工工期紧张、系统复杂、不同领域的技术集成度高等特点,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成后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益。某高速公路隧道群双幅全长13743米,质量要求高且工期紧,合同质量要求为优良。该隧道群机电工程电气安装工程包括:供配电工程(含1个10KV配电所、3个10/0.4KV变电所)、隧道照明系统、构筑物内的动力照明设施、各控制室的动力照明设施、监控设备、配电设施和防雷接地系统。

1、基础型钢的埋设

基础型钢要与土建配合施工,按设计规定的标高固定,进行水平度校正,并用镀锌扁钢与接地网相接,接点不应少于两处。基础型钢的水平度误差≤1/1000,全长总误差≤5mm。

2、高压配电柜、仪表盘的安装

高压配电柜、仪表盘的安装必须在室内装饰工程和室内地坪完成之后进行;

柜、盘安装必须牢固,连接紧密,并与地面垂直,其误差不大于柜高的1.5/1000,盘面间接缝小于2mm;

配电柜、仪表盘、控制柜必须有良好的接地。安装好的柜、盘应盘面油漆完好;回路名称及部件标号齐全正确,柜内外清洁;

柜、盘应尽量装在非震动场所,如有较大震动,应提请甲方与设计单位联系选用防震的电气元件及仪表单元;

柜、盘的电源进线及母线的连接要按规范及国际通行的相色标示,相序正确一致,在低压双投电源柜中要保证进线电源的对应性;

母线安装应符合GBJl49-90技术标准;

二次回路的检查、送电及功能测试时应按原理图、元件布置图、接线图进行初审,合格后检查电气回路,信号回路接线牢固可靠,并进行送电前的绝缘电阻测试检查,必须达到5MΩ以上,然后按前后调试的顺序分段、分路试通及测试每路的功能。

3、动力、照明配电箱的安装

落地式动力柜应牢固安装在槽钢基础上,有基础型钢的柜可直接安装在砼基础上,用螺栓、金属膨胀螺栓固定,并做好可靠的接地,安装位置尺寸按图纸要求,进出线管应在基础内高出地面10cm左右;

暗装照明配电箱安装前,应将箱门、箱底板、衬板及元件拆下保管好,将箱体嵌入墙体装平,进出线管要顺进箱体上、下侧,露出5mm以下,安装牢固,接地可靠,安装箱体垂直偏差不应大于3mm,等穿线完毕后,再将各零件装上进行接线。

4、电气管线的施工

电缆保护管按设计要求采用镀锌管或HBB玻璃钢管。镀锌管之间连接采用丝接,接头处跨焊或螺接导体作接地保护,管子与灯头盒、接线盒之间应加钠子或保护圈连接,连接处也应用导体跨接。玻璃钢管要用承插连接并加密封圈,另敷设接地扁钢作接地体;

电缆沟内玻璃钢电缆保护管应架设在管垫上,浇注细石混凝土保护,浇砼时,不得引起玻璃钢保护管的损坏和移位;

镀锌管电缆保护管应与本系统的相应接地网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Ω。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必须按规范要求制作,弯曲半径≥6D。

管内穿线不应超过管子内总截面积的40%,管内导线应不得有接头,钢管管口应加套保护圈,穿线前应先清除管内杂物,以免损伤导线绝缘层和芯线。电缆穿管必须用人工拖拉,并用导辊导向减阻,杜绝用机械设备强制牵挂电缆,以免引起电缆变形和断裂;

埋地或埋砼管伸入手井孔的长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在地面上加设电缆桩指示电缆方位和走向。

5、电缆支架、桥架及线槽的配制安装

组装桥架要平直,水平误差不大于5mm,中心偏差不大于5mm,安装牢固,配件齐全,所有螺栓要拧紧;

桥架的固定支架按设计要求施工,如设计无要求,一般水平桥架间距2m,垂直桥架1.5m;

桥架、支架选用M12的金属膨胀螺栓固定,最好选用厂家配套的定型产品;

安装桥架时,桥架盖板先拆下分别保管,待电缆敷设后再统一装上;

线槽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避免与其他设备相碰。

洞外重型电缆桥架安装于跨越河谷及立交处,安装牢固可靠是洞外重型电缆桥架安装的重点之一,根据该隧道群现场考察分析,我们选择利用高速公路主线桥侧的预埋钢板作为重型桥架的支撑基点,通过焊接侧支撑臂来铺设重型桥架。洞外重型桥架除需要满足安装误差要求外,还需加桥架盖板以保护电缆。重型桥架应伸入电缆沟适度,伸入量不应小于10cm。

6、电缆敷设

电缆敷设前先画出电缆沟电缆布置断面图,并经有关施工单位会签,报送监理工程师认可。

先编制敷设计划,列出电缆清单,准备好必要的机具、材料,如悬架、起重机具、挂牌等,垂直桥架敷设电缆时,还需搭好脚手架,并应配备好通讯工具;核对电缆型号规格,检查电缆绝缘,并收藏好合格证。

巳埋地和埋砼保护管内敷设电缆时,必须要待有一定的强度后进行,以免敷设电缆时引起保护管的松动。穿电缆前要先清理沟内杂物和毛刺,以免电缆损坏;

根据电缆重量、长度、走向确定施工人员和机具,敷设时要统一指挥,确保施工安全;

同一沟内或同一桥架支架内敷设电缆应遵循先下层后上层、先里面后外面的次序,有序进行,以免电缆扭转和错孔;

电缆外表绝缘层应完好,无机械损伤和扭曲现象,绝缘电阻在5MΩ以上。

电缆敷设时应及时编挂标号牌,电缆排列应做到横成行、竖成列,引出方向和余量一致,相互间距一致,力求电缆排列整齐美观,便于维护;

电缆敷设时必须留有一定的余量,余量长度按规范规定,并做好盘条标记。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必须≥10D的规范规定,控缆尽量避免有中间接头;

电缆头的制作必须整齐牢固,并进行搪锡处理,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7、防雷与接地

防雷与接地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和规范要求,施工时要与土建施工密切配合,根据地理环境和土质条件合理选择接地体的埋设位置和数量,确保接地系统的可靠性。如果接地电阻超标应补接地极或采取降阻技术措施;

防雷采用避雷针或避雷塔,并在电路上串接过电压保护器。避雷针、塔的安装必须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并安装牢固,具有良好接地;

接地线采用镀锌扁钢或利用电缆保护镀锌管,接地体采用镀锌角钢。扁钢的搭接长度为10cm和焊接方法应符合规范要求,角钢的长度和打入深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8、电器设备及灯具的安装

灯具安装用的支座吊钩、预埋件、金属膨胀螺栓须敷设牢固,在吊架、桥架上安装的灯具应有可靠支撑,电器设备的接地(接零)措施和其它安全要求必须符合施工规范规定要求;

电器设备及其支架安装牢固、端正、位置正确。暗插座、开关的盖板应紧贴墙面,四周无缝隙,灯具及其控制开关工作应正常。

照明配电箱的位置正确、部件齐全、箱体开孔合适,切口整齐;零线经汇流排连接,无绞接现象:箱体,油漆完好、箱盖开闭灵活。箱内接线整齐,回路编号齐全、正确。箱、盖、板垂直度:体高50cm以下,允许偏差1.5mm;体高50cm以上,允许偏差3mm。

成排灯具中心线允许偏差5mm:明暗装开关、插座的面板:并列安装高度差小于0.5mm,同一场所高差小于5mm,面板垂直度小于0.5mm;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方案范文2

【关键词】隧道工程;安全风险;施工管理

1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内容

隧道工程是城市交通轨道项目、高速公路项目、铁路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通的工程项目,隧道工程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安全风险较大,所以在实际施工设计中需加强安全管理,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设置安全目标。施工单位应结合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安全风险类别,灵活设计可参考的“安全管理目标”,使施工人员以此为导向,规范施工操作流程,抓住隧道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点。2)确定安全管理主体。为使施工单位有序地完成隧道建设中的开挖、爆破工作,相关人员需提前进行隧道勘测、实地测量工作,所以隧道工程安全管理应从该阶段入手,评估隧道勘测、现场施工准备、施工现场管理、施工活动中的安全风险,并制订科学、合理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方案。让一线施工人员能够基于安全管理措施,树立安全意识,主动、积极地防范安全风险,并且能够在隧道施工期间快速识别安全风险,规避风险损失。3)安全风险监测。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导致其风险性较强,因此,安全风险监测同样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相关人员需借助详细的风险监测数据,识别、应对各类安全风险,制定出利于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从而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隧道施工现场的财产安全,将各类安全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1]。

2隧道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分析

2.1隧道施工方案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技术体系逐渐成熟,但在解决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时仍存在隧道施工方案针对性不强的情况:(1)隧道施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没有对安全风险起到制约作用,施工人员在落实各类施工方案时,尚未结合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来源、类别来分析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未分析施工技术方案对安全风险的防控作用,最终使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时施工方案安全管理效能不明显。(2)隧道施工环境较为复杂,施工人员可能会面临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所以对安全管理的灵活性有着较高要求。但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持续地总结安全管理经验,制订的施工方案、安全管理计划与实际安全风险不符,最终引起不可预估的风险损失。

2.2施工时的现场管理问题

隧道施工现场管理是在现场勘测隧道工程的现场环境后,设计隧道施工方案,组织一线施工人员落实隧道设计图纸的管理工作。隧道施工现场管理包括材料堆放管理、施工组织指导、现场支护管理、隧道洞口开挖管理等内容。现阶段,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在于支护管理、隧道开挖,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较大,频频发生塌方这类安全问题,诱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质量,还应重视隧道施工中的现场管理。

2.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缺乏

施工人员作为隧道工程现场管理、安全控制的主体,其安全意识、安全管理能力均会影响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的防范效果。但根据以往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可知,部分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严格遵守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施工操作不规范,从而使得隧道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安全损失。

3隧道工程现场控制措施3.1优化施工技术方案

1)隧道洞口开挖。隧道工程建设中,洞口石方应通过“弱爆破”的方式进行开挖,隧道边坡、仰坡则需采用机械、人工开挖的方式,人工开挖过程中应采用“锚喷支护”增强该区域的稳定性。洞口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提前进行支护、防塌陷处理,优化防排水设计,基础防护措施实施完毕后,及时加固隧道洞口的基地,进行明洞、洞门施工。为优化洞口开挖技术方案,洞门施工时可配合组合钢模、模板构件环框式洞门,并通过整体衬砌的方式确保各结构有效连接。在此期间,为在隧道工程现场控制中加强安全管理,还应明确隧道开挖流程,全方位做好安全支护处理,具体开挖顺序如图1所示。2)明确隧道初支重点。初次支护是隧道工程现场控制、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人员在隧道开挖出渣后需尽快进行初次支护,避免隧道内部岩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初次设立支架时应基于围岩等级,合理布设支架,若围岩较差,施工人员应在设立支护拱架前期进行混凝土初喷,防止后期岩石掉落。另外,初次支护完毕后,施工人员应定期进行沉降观测,设置沉降监控点,但不同围岩等级,其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会有一定差异性。比如,Ⅴ级围岩、Ⅲ级围岩、Ⅳ级围岩的观测点设置间距分别为10m、50m、20m。3)重视隧道仰拱施工管理。隧道仰拱施工时,Ⅲ级围岩的仰拱与隧道现场的“掌子面”间距应控制在89m以内,Ⅳ级围岩为50m,Ⅴ级围岩为39m。并且由于隧道仰拱施工包含电工作业,所以应提前设置照明设备,岩层出渣时应加强安全防护,组织专人指导该环节的施工作业。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应定期检查、维护仰拱栈桥,使行人、车辆能够安全通过,且该区域的安全通道与掌子面距离应保持在15~25m范围内。

3.2优化施工组织管理

为优化隧道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减少安全、质量风险,施工人员应合理选择隧道施工方案,明确不同类型隧道工程中各类隧道开挖工艺的实用性。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应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及其他方面,优化施工组织管理。对于隧道工程而言,材料进场时,应重视材料质量检验。进度管理的关键在于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管理人员应全面安排材料进场、人员管理、作业协调、设备调用等工作。日常管理过程中检查隧道施工进度,分析各道工序、工程所需时间,监测各项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使施工人员高效完成隧道工程中的各项作业。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应加强隧道工程中的人员组织管理,优化隧道施工组织结构设计,明确相关主体在隧道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使其依据相关管理制度,积极履行自身责任与义务。

3.3做好隧道施工人员管理和安全风险培训工作

1)在隧道工程中,应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让施工人员从根本上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同时掌握安全防护、安全施工的方法,将隧道施工中的各类安全措施应用在施工中。比如,隧道高空作业时,建设单位可提前对施工人员展开安全培训,使其了解高空作业时应进行的安全管理内容,严格遵守高空作业时的安全制度。2)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观看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案例,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安全培训、安全施工的价值,能够主动记录、分析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并在施工活动中自觉规避各类安全风险,警惕安全事故。最后,建设方应定期检查隧道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同时设计安全警示标识,对于从事危险施工作业的人,可在加强安全培训的前提下,为其购买安全保险。除此之外,施工管理人员应树立安全管理意识,全方位落实现场的安全监管工作,将安全检查作为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合理增加安全管理投入,配置可靠的安全设施,成立安全监管小组,不定期进行现场施工作业的检查[2],排查安全风险隐患、违规作业,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为隧道现场施工中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提供助力[2]。

3.4加强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和交流

1)确定监测项目,选用监测设备和仪器。隧道施工活动中监控量测的主要项目有“现场地质”“现场支护情况”“拱顶下沉”等,可用的量测仪器有ISS30A数显收敛计、钢尺、水准仪、水准尺等,具体监控内容包括隧道开挖面围岩的“自稳性”、隧道洞口浅埋地表的下沉情况、围岩收敛量、支护设计合理性、拱顶下沉值等。2)正式量测时,施工人员应选择具有防震功能的测试元件,并将其埋设在隧道工程的现场“测点”处。量测前期应注意检查设备参数、设备是否存在故障问题,确认其状态良好后投入使用。测试完毕后整理所用仪器,记录量测后的数据信息,并整理其他量测资料。3)设置量测点时,施工人员可根据隧道开挖后全断面的水平基线,分别布设3个量测点,隧道起拱处水平布设1个量测点,隧道基面、起拱线下方均设置1个量侧点。隧道施工中,相关人员应重点量测隧道周边水平位移、拱顶下沉情况。首先,埋设量侧点时,施工人员应在喷锚支护完毕后,使用风钻机在隧道周边钻孔,钻孔规格为深度20cm、孔径40mm。钻孔后灌入“锚固剂”后应用固定杆件,但杆件在钻孔处的外露长度应控制在45mm以内,避免在后期因外部受力而受损。在此过程中,相同水平基线处的测点应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先线段上,确定各量测点后启用隧道数显收敛计,分别量测隧道周边水平位移情况。其次,将固定杆埋设在拱顶的量测区域,杆件外露区域需要布设挂钩。对于拱顶下沉的量测活动,量测点大小应符合量测要求、量测环境。在隧道施工中设置支护结构时,相关人员还应避免损伤量测点,若量测点因意外被掩埋,量测人员应及时重新布设量测点,保证量测数据采集的持续性。量测拱顶下沉值后,还应结合隧道实际埋深以及隧道开挖面的净高确定地表下沉的量测点。在水准尺、水准仪的作用下,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量测精度较高,量测数据的精度值可控制在2~3.5mm范围内。获取完成的量测数据后,相关人员应分析、整理所有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曲线,以此促进量测后的信息反馈与交流,使施工设计人员能够结合量测后的各区域特征曲线,了解隧道施工中各区域的变形、位移情况,从而监控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加强现场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比如,特征曲线图中发现支护区域的围岩存在变形情况后,管理人员可快速识别安全风险,组织人员撤离。

4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建设”的基本目标,隧道工程施工应加大隧道安全管理力度,持续优化施工组织管理,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管理意识。在此过程中,隧道建设单位还应从技术角度出发,用先进、适用性较强的技术方案保障隧道开挖、爆破、现场支护中的施工安全,保障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施工管理质量,提升我国隧道工程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喇英阁.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智能城市,2020(3):21-22.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方案范文3

【关键词】隧道工程;塌方;预防措施

伴随国家经济不断迅猛提升,促进了对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加,致使其建设投资亦持续升温加大。当下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增加,修建“隧道”的比重亦持续加大。归属地下工程的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将受到地质、作业空间状况的制约,其在施工过程中具有“危险性高、难度大”特征。于穿越不良地质条件时,隧道通常将产生塌方,确保施工活动的安全性,节约施工资本,提升效益的最给力手段,即是实现预防隧道塌方的有效措施。

一、隧道工程产生塌方的原因

1 地质原因。地质因素由于其所存有的许多不可预见性,而成为隧道施工过程中导致塌方的主导要素。复杂地质条件下,无疑提升了隧道工程的施工难度,降低了施工的安全性。受隧道路段地质状况影响,地质勘测受到诸多制约,导致勘测不彻底,皆为隧道塌方产生的要素之一。

2 设计施工因素。设计单位在隧道施工的安全设计上,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施工队伍对施工工艺熟悉了解度极其关键。在设计初期,设计单位若对隧道围岩勘测有失准确,将对施工队伍于实际操作时把握施工的尺度带来影响,若对隧道所经过地段地质状况勘测缺失,“实际、设计”围岩两者偏差未有清楚的了解,一旦不良地质洞段挖掘时扰动过大以及支护衬砌的不合理,开挖以后围岩暴露的时间过长而加剧风化,将会导致岩体失稳进而发生垮塌状况。

3 施工原因。超前探测缺失。隧道施工时,对所要开挖方围岩的细微变化未展开充分的观测,对地质勘测与预报工作存有疏忽,隧道施工方案内未拟订相应应对措施,致使发生塌方状况。隧道施工中前,为了盲目的追求进度而刻意的赶工期,对预定工期尽量压缩,未执行所拟定的施工“计划及方案”。于施工时遇薄弱地质地段,隧道需严格使用“短进尺、小药量”的施工方案。而施工单位一味追求进度,盲目估测围岩自稳水平,而选取错误的施工手段,致使隧道塌方状况发生。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法”缺失。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在编写过种中仅仅流于形式,施工方案设计上对不良地质有失细致,缺乏针对性,致使施工方案过于单一,应变水平缺失,无法适宜复杂多变地质状况。此亦令施工队伍无法依围岩实际状况选取适应的方案。未落实日常观察与巡视体制。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尽管存有有各种“主、客”观因素,可是亦存有某些特殊“规律及先兆”。归属地下工程的隧道,会受到水汽、烟尘等的影响,隧道内的光线相对昏暗,若想预防塌方,即务必落实“日常观察以及巡视”体制,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及时发现塌方先兆。可是,隧道施工人员往往因忽视此项工作,未能及时发现塌方先兆,致使预防塌方时机被错过。

二、隧道工程塌方的处理办法

1 实施管棚法。将设计管径的钢管于掌子面的水平倾斜处打入,且于掌子面拱部生成具相应数量的钢管管棚,钢管于常规下采取40cm的间距打入,其超前支撑效能可预防拱部崩塌。此种手段施工范围大,若遇到砾石层,则会加大施工难度。

2 实施冷冻法。相应合理的增加制冷设备,及时采取制冷手段冻结塌方地段,由冻结塌方处掘进支护,实现预防及杜绝再次塌方。此手段费用相对比较高,延长了施工周期,对工作环境要求相对亦高,砾石塌方则不能实施施工。

3 实施插板法。将中空锚杆由掌子面朝斜前方围岩处打入,并且将化学锚固浆液注入,锚杆超前支护效能与围岩改良效能一同作用,预防拱部崩塌,锚杆亦可应用自穿孔型。具有施工设备便捷、小巧,并且施工性能亦比较好。注入了化学锚固浆液后能够对围岩整体性进行改良,采取锚杆超前支护效用可极好地预防拱部再次崩塌,可靠性极高,不足之处是仅仅适用于小型塌方的治理。

4 实施锚杆法。对掌子面采取凿岩机展开合理的钻孔打眼作业,且将锚杆打入,充分利用锚杆“悬吊及锚固”效用将塌方体固结住。只是此方法仅可于近地表处及工作量比较小的地段进行施工,优点是“可靠、安全”性能比较高。

5 实施注浆法。将化学锚固浆液以及水泥浆液灌注入掌子面,以起到改良围岩整体性能。此手段于特殊地层效果极其显著,同时应用范围亦相对比较广泛。其六,实施注浆管棚法。对掌子面采取飞腿凿岩机实施钻孔打眼作业,并且插入管棚后注浆。充分利用管棚超前支承效能与注浆后改良围岩效能改进围岩整体性能,具有应用范围广、效果显著特点。

三、隧道工程塌方的预防措施

1.设计施工前,务必充分做好事先的地质勘察工作,对隧道区域内的“地质资料及水文”进行全面掌握。地质资料勘察的科学准确性,即能帮助设计单位合理确定隧道轴线的最佳走向,又可以于隧道经不良地质地段之时,让施工单位能够预先充分做好准备,选取科学的施工手段及支护措施。

2.合理设计隧道断面模式以及支护参数。地质勘测的科学、准确,能充分剖析隧道工程的停工位置中的土石质量分布,进而能够科学的设计隧道“断面模式以及支护参数”。

3.实施地质超前勘测,对也许将发生异常地质状况展开预测预报。同时设计单位所提供的不管多详细的地质资料图,仅仅可由宏观角度对隧道整体基本地质状况进行找推测,无法完全显示隧道内部状况,故此,于隧道施工时,施工者务必针对已然挖开的围岩地质状况,而对前方地质状况实施超前探测。

4.落实“日常监测与巡视”体制。即需强化施工时的地质预测,又需构建专业施工者的“日常监测及巡视”体制。由专业施工者来负责对隧道的“地下水变化、内围岩以胶支护”等状况展开巡视与监测,尤其对塌方先兆现象如“隧道内的围岩裂隙变化、支护锚杆与拱架等初期支护结构物是否发生变形、隧道围岩裂隙水以及地下水有无发生变化”等要进行重点排查。

5.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施工原则。针对不良地质地段采取特殊的施工工艺,能最大化的避免隧道塌方发生。隧道经不良地质地段时,需采取科学合理的开挖以及支护手段,可极大地预防塌方发生。当掌子面开挖以后,围岩具相应的自稳时间,由于其自稳时间和围岩和条件等因素相关联,迄今围岩自稳时间没有任何理论可确定。掌子面于爆破后即无法对围岩状况实施准确判定,务必给予及时的支护,能高效压缩围岩变形导致塌方的比率。针对地下水丰富的地质地段,务必结合先治水施工经验实施施工。针对围岩实际状况采取适宜的施工方法。不良地质地段的围岩有“稳定性能低、承载水平低、软弱、破碎、遇水易崩解”等特征。故此,若想预防塌方,即务必针对围岩实际状况,采取适宜的施工手段。预防隧道塌方最基本的手段即是加大隧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少强.隧道工程施工发生塌方的原因探究与预防措施[J].市政技术,2011,29(4):84-86.

[2]何承权.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整治与预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方案范文4

关键词:隧道工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引言

隧道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建设的同时,当然也出现了不少工程安全事故,平均每年都将发生多期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也严重影响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由此作为隧道工程建设者的我们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为我国隧道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以预防为主的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念分析

现代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式的深入研究以及施工企业对工程综合成本控制的不断深入,以预防为主的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现代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念与方式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对工程事前的科学规划与设计、施工过程中各项质量控制的严格管理与控制、影响隧道工程各因素的综合管理来减少施工后质量问题与隐患的发生,减少由于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不足造成的返工等情况,减少此类事件的成本,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维护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现代隧道工程施工企业必须以技术交底工作的深入探讨为基础,各项因素的控制为重点、质量控制点的严格管理为关键开展随到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2、隧道施工质量控制

2.1 隧道防渗漏、防坍塌技术措施

(1)防渗漏技术措施

隧道二次衬砌中掺加抗裂防水混凝土膨胀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防复合防水板局部破裂等原因而造成的渗水。严格按设计布设盲沟,根据水量适当增加盲沟数量,以利于排水。防水板施工时,要严格检查焊缝,防止漏焊:铺设时避免刺破。施工缝、变形缝,严格按设计施作,确保不渗不漏。

(2)防坍塌技术措施

坍方是隧洞施工中的大害。防止坍方是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及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防坍措施如下:

认真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和地质描述以及监控量测工作,预测地层变化情况,根据探测情况制定相应施工方案。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在不同地质条件下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是防坍的重要手段。采用减震爆破,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开挖成型后及时施作喷砼等初期支护,使围岩尽早达到稳定状态。对围岩自稳能力较差地段,采用超前支护或超前加固前方围岩,坚持先护顶后开挖的原则组织施工。当初期支护变形出现异常现象且无收敛趋势时,采取初期支护加强(如增打锚杆、增设钢支撑、补喷混凝土等)措施,并提前施做二次衬砌。在二次衬砌中,采取增设钢筋和提高混凝土强度等措施。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岩层与隧道轴线夹角较小,为此,采取减小循环进尺,加强超前支护,加固围岩的措施进行预防。

2.2 防排水施工质量控制

(1)防水层铺设前对初期支护的检查和处理

防水层铺挂前,应先对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进行断面量测,对欠挖部位加以凿除,对喷射混凝土表面凹凸显著部位应分层喷射找平。外露的锚杆头及钢筋网应齐根切除,并用水泥砂浆抹平,使混凝土表面平顺。在铺挂前,还应检查衬砌背后的排水设施,如盲沟、引水管和排水暗沟是否相互连接嵌入及接头是否连接密封牢固,盲沟、引水管和排水暗沟是否加设反滤层;严寒地区保温排水设施是否有防潮措施:修筑的深埋渗水沟,回填材料除应满足保温、透水性好的要求外,水沟四周是否有防泥砂渗入且回填密实的材料。

(2)做好对防水板进行检验

检查防水板无老化、开裂、变形等现象:检查钢筋台架架设部位对防水板有没有造成刺破现象:检查有无钢筋头或者锚杆头外露;检查焊接情况,无脱胶、无鼓泡:检查防水板的紧绷或松弛现象;检查防水板与泄水孔的密闭性连接。

做好结构主体防排水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结构主体防排水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管理时,隧道防排水技术方案设计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水压进行充分估计分析,防止估计不足引起隧道后期运营出现水压过大,防排水措施出现性能衰竭或局部破坏失效等问题:要加强防排水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防止出现衬砌混凝土背后空洞回填密实度较低,以及防水层施工质量差等现场施工质量问题出现,从而导致隧道结构主体防排水系统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功能水平,出现总体失效等严重问题,对于整体式连拱隧道中的中隔墙位置,现场防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要确保施工方案,施工手段等的科学合理性,并结合现场监督管理,防止出现施工不当,偷工减量等现象发生引起隧道发生严重渗漏水现象,按照精细施工原则保证整个隧道防排水系统。

2.3 采用先进检测仪器

高质量的隧道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施工方法,先进的施工技术,更要有好质量检测技术。就目前来讲,对隧道衬砌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一般为地质雷达综合检测等其他先进技术。地质雷达主要能够探测衬砌的厚度,衬砌背后的回填密实程度以及施工衬砌时产生的裂缝。在隧道施工前期就应采用地质雷达进行地质的综合检测。根据雷达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如衬砌厚度不足,衬砌不密实或出现空洞现象,衬砌开裂等工程质量问题通常采用注浆、衬砌加厚等措施进行处理,这对工程质量的提高是相当显著的,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方案范文5

在隧道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区域,这些复杂的地质条件中往往容易发生坍塌、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为了确保隧道工程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做好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并以预测预报成果为依据,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这对于确保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尤为重要。基于此点,文本就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超前预测预报展开研究。

关键词: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复杂地质条件;地质勘察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是隧道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而且也是隧道地质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借助超前地质预测预报,能够进一步印证勘察阶段地质工作成果的有效性,进而准确确定出工程的相关施工措施。同时还能够查清前期地质勘察工作中遗漏的地质隐患问题,有助于针对不良的地质构造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和工艺,并制定防灾预案,从而达到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几率的目的。此外,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结果还能为设计变更提供相应的地质依据,为竣工文件的编写提供详细资料,其对于我国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作用巨大。

一、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法分类

(一)按距离分类

按照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距离,可将其分为长期和短期两大类。长期即长距离,其预测预报距离长度能够达到前方工作面的250-300m左右,有时会更远,其目的是准确查明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影响隧道工程施工以及容易造成塌方情况的不良地质体的具体性质、位置和规模大小,为工程开挖指明前方的地质轮廓。因该方法的预测距离相对较长,能够给施工决策提供充足的时间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并对施工以及支护方案进行调整,以此来应对围岩级别变化和不良地质条件,做到防患于未然,该预测方法的精确度能够达到1m左右;短期即短距离,也被称之为追踪预报,实际预报距离约为15-30m左右,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量测、观察、分析并结合长期超前预测结果,对工作面前方20-30m范围内可能出现的岩性变化和地层情况进行推断,并对该范围的地下水涌出情况进行预判,以此为依据提出准确的超前支护方案。无论是长距离还是短距离预测预报其最终目标都是为隧道工程建设施工作业面前方距离的具体地质和围岩情况进行准确探查。

(二)按工作原理分类

按照超前预测预报的具体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物探法、地质调查法和超前水平钻探法。其中物探法又分为地质雷达预测法、地震波探测法、红外探水法、声波发、电阻法等;地质调查法具体包括地表地址资料调查、地质素描法预测、地质作图预测以及地下地质构造相关性分析等;超前水平钻探法则包括深孔钻探、浅孔钻探和常规钻探等。上述各种方法均有着各自的原理和操作程序,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每一种方法也都有着优点和不足,为此,在方法的选用上,应当了解其工作原理,并从实际角度出发选取最为适宜的方法进行预测预报,这样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从而确保隧道安全施工。

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研究

下面结合某公路工程隧道开挖实例,对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工程及地质情况简介

本工程为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N0.2标隧道,在该标段上共计有6条隧道,分别为百针1号和2号隧道、果乱隧道、坡荷隧道、岩信隧道以及金龙岩隧道。其中,除百针1号隧道和岩信隧道为小间距之外,其它4条隧道均为分离式隧道。本工程的主线隧道是按照高速公路标准进行设计的,采用的是双洞单向行驶。

1.地理位置。百针1号和2号隧道均位于靖西县与那坡县的交界处,隧道的进出口无交通道路,交通极为不便;其与四条隧道的出入口均有交通道路,交通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百针1号、2号和果乱、岩信这四条隧道的地貌单元均属峰林地形,坡荷隧道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及岩溶峰林地貌;金龙岩隧道属于中低山峡谷地貌区。

3.水文气象。由于本工程地处广西境内,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性高原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等特点,年降雨量的80%均集中在5-10月之间。

4,地层岩性。按照地质测绘和钻探结果显示,本工程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及石炭系下统岩关组。

(二)超前预测预报

由于本工程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不但会对工序转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尤其是岩性接触带等地段都可能会产生突水、突泥以及塌方等地质灾害问题,为此经综合考虑决定采用TSP203进行长距离地质预测预报,借此来探查不良的地质位置及其规模,为预案的准备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采用地质雷达、红外探水以及直流电法等最30m以内进行短距离地质预测预报,以此来为注浆、开挖、支护等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1.TSP203超前地质预测预报。该系统主要是借助小药量的爆破产生出来的地震波信号在岩层中以球面波的方式进行传播,采用该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进行预测。利用相关软件提供的地质变化位置、和岩性参数等,对掌子面前方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2.定性预报。所谓定性预报具体是指采用地貌、地质调查以及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进行定性预测。具体方法如下:先按照本工程隧道现有的地质资料,并收集工程区域地形、地质和水文资料,利用对隧道所处地区的岩溶和风化情况以及隧道施工中揭示的溶洞规模、形态、位置等,对隧道周围岩溶地貌的规律和形态进行分析预测,同时按照隧道的实际高程与区域内的水平溶洞高程进行对比,以此来确定隧道曾经所处的地下水动力带,准确预测出隧道溶洞的规律和规模,进而推测出隧道发育溶洞的具体段落。

3.地质雷达超前预报。地质雷达是超前预测预报中常用的设备之一,通过对雷达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按照雷达的波形、电磁场强度等参数便能够主播却推断出掌子面前方的具体地质构造情况。设目标体到掌子面的距离为d,则

上式中,v代表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单位是cm/ns,代表电磁波的双程走时,单位是ns。

介质当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v,

上式中代表电磁波在空气当中的传播速度,30cm/ns,代表介质相对介电常数。通常情况下,电磁波在介质的界面上产生出来的反射主要是因为两侧介质的介电常数有所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越大,反射信号就会越强烈,反之信号便会较弱。为此,结合对反射电磁波的频率和振幅的分析,便可以获得被测目标的准确位置、深度以及几何形态。应当地质雷达进行超前探测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50MHz非屏蔽天线,间距为1m;100MHz屏蔽天线,间距为0.5m,通过雷达图像能够清晰地探测出掌子面前方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结论:

综上所述,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复杂地质条件对施工作业的影响,应当采取合理的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法。由于隧道工程项目经过的地质条件均有所不同。为此,在超前预测预报方法的选用上,应当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预测结果更加准确,从而确保隧道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光宗.王石春.刘朝祯.太平驿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09(5).

[2]胡运兵.吴燕清.陈家清.马晓莉.三峡深埋长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及影响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6).

[3]朱鹏飞.宜万线隧道工程施工地质超前预测预报策划与应用效果初步评价[J].现代隧道技术.2010(5).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方案范文6

关键词:隧道工程;成本控制;材料费;人工费;成本预控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一、隧道工程成本控制重要性

隧道工程由于其特有的工艺及施工方法,其每公里造价远高于一般路基工程,所以对其进行有效成本控制是整个工程施工中较重要一环。隧道工程常作为一条在建公路工程的控制性、重点工程,它控制着整个工程进度、工期。施工企业在施工中会为赶进度而打忙乱战,易忽视成本控制,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益,无法使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就以参与施工建设的某高速公路(三期)工程为例,全长62 公里线路上,有10处20座穿山隧道,且多为控制性工程。从这可看出我国的地形地特征,在一些地区公路建设中,隧道工程数量已占到整个工程线路很高比例,隧道工程成本控制好坏直接决定整个工程成本控制效果。

二、隧道施工成本控制原则

(一)效益原则

施工成本控制根本目的是同等有限资源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隧道施工中,施工企业常对工程质量和工期有较严格要求。施工成本与质量、工期发生矛盾时,常会抓质量、抢工期,而忽视成本控制。这就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隧道施工应正确处理质量、工期、成本间关系,决不能顾此失彼,造成隧道施工经济效益流失。

(二)全面性原则

隧道施工成本控制是项综合性工作,隧道施工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施工成本大小。包括两方面内容:

1、全员参与成本控制,凡是与隧道施工成本支出有关人员都要对职责范围内成本承担相应责任。

2、隧道施工准备阶段、施工中、竣工验收等阶段,按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工艺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

(三)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权责利原则指成本控制中权力、责任、利益既结合又统一的控制方式,权力、责任、利益是成本控制中实施控制“三要素”,缺一不可。为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必须严格按照经济学最大利益原则要求,贯彻权力、责任、利益相结合原则。只有坚持责权利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成本控制作用。

三、隧道施工成本控制有效途径

(一)施工前成本预控

隧道工程施工前成本预控即施工准备阶段成本控制,主要是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是整个项目施工的指导思想和技术纲领,所以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优化也是成本控制关键。

1、工期优化

项目工期对项目成本有决定性作用,优化工期是寻求最低成本的最短工期的安排过程。优化时工程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工、料、机等直接成本,若缩短工期,势必会增加人员、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投入,及临时工程的加大,这部分成本会相对增加; 二是现场管理费、场地租赁费等间接成本,若缩短工期,这部分成本会减少。在总成本曲线中必定有一个总成本最少工期,这个就是项目的最优工期。

2、资源优化

工程项目中资源主要包括人力、材料、动力、设备、机具、资金等,资源优化是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选择与配置过程。通过对现有资源调查和分析,筛选出最适合本项目的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分配,使之在最优工期内均衡使用。不仅要满足工程质量、进度需要,还要从经济适用方面考虑,应制定出多套方案进行比选,选取最优者。

3、方案优化

施工前应组织具有丰富经验技术人员,针对隧道特点,用不同方案制定多种措施,在能够保证施工要求前提下,重点从经济角度比选,从而达到保证施工措施经济合理,充分降低施工成本目的。

如某隧道右洞进口处因地质造成进洞困难,通过技术人员研究发现,通过变更增加明洞和边坡钢管桩等办法,可顺利“进洞”,同时极大提高经济效益,该隧道通过变更格栅钢架和增加锁脚锚杆等措施,提高施工安全性同时,极大提高经济效益。

(二)隧道施工中成本控制

1、隧道施工中材料费控制

(1)材料用量控制

材料用量按材料成本可控与否可分两种方法控制。一方面对可控材料按定额指标控制和实际消耗控制,通过月底对材料盘点,对实际消耗材料数量与定额指标数量进行比较,若超出定额指标数量,当月从其劳务计价中扣除超额材料费用。另一方面对不可控材料实行材料费用承包制,即据需要完成工程量计算出所需材料,然后折算成现金,按月发放给施工班组。

(2)材料价格控制

材料价格主要从购入价、运费、运输途中损耗等方面控制。

①购入价控制

对大宗材料,选择三家及以上供货商,采用招标形式,在保证材料质量前提下,坚持“从廉采购”;对零星小型材料,固定几个供应商,既能相互竞争,又能“价低多购”。其次按各材料需求时段进行批量采购,以此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②运费控制

同等价位、同等质量前提下,选择就近购买,或选用经济比选总价方式进行材料采购。

③损耗控制

将采购人员工资与材料损耗进行挂钩,提高采购人员责任心,严格办理验收手续,准确计量,把好进料关。实行两人盘点签字制度、三联签字领用制度,防止将损耗或短缺计入材料成本。

2、人工费控制

工程总来说以人为主体,确保人的操作无误,减少浪费是人工费控制的首要前提。在工作中体现劳动价值,使单位生产力产生最大效益,刺激单位劳动力工作能力,使经济手段提高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

通过实行工费承包,刺激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如:就隧道衬砌而言,未承包前,衬砌模注混凝土人工费 50~60 元/m3以上,人员安排 30~35人/台车;但承包后,衬砌模注混凝土人工费可按40~45元/ m3,人员安排可调整20~25人/台车。这可促进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劳动力费用可按岗位不同来定,体现不同岗位,工资待遇不同,量化工程量,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工费承包可调动工人积极性,通过实行经济刺激来发掘工人积极性,这就不会出现窝工、浪费工时现象。

3、机械使用费控制

施工现场机械费用可分不变费用与可变费用,包括据实际计提的折旧费、经修费、司机工费、燃油及动力费等。可通过对拌合设备、空压机、装载机等施工设备用料量和机械使用费据隧道开挖、铺底、衬砌等工序各自特点进行承包,据每日每车完成工程量,现场考核油材料消耗,对经修费用依车辆状况制定标准,与驾驶人员签订单机单车核算协议,在正式工程展开后,实行同车不同司机间的纵向比较,同类车辆间横向比较办法等方式,控制直接成本中机械费用。

4、隧道施工中项目管理费控制

项目管理费由于没有定额参考,其费用发生具有一定随意性,因此更应加强控制与管理。项目间接费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据各施工项目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分级管理费开支权限,特别是对企业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控制,在满足工作前提下,采用费用包干等办法控制费用支出,最大限度地节约非生产性开支。

(2)制定施工管理费开支指标,促使项目经理按照控制指标使用。

(3)经常检查,及时纠正,财务部门对各项目施工管理费开支情况应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三)隧道工程竣工阶段成本控制工作

隧道施工完成后进入竣工结算阶段。通过对招投标原始资料、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设计变更资料、技术核定单、经济技术签证单、甲方发的通知要求、材料认价单、中间验收资料(尤其是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及照片)、其它质检资料、安检资料和竣工图纸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保证竣工结算阶段资料编制的完整性,确保内外部审计的顺利通过;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指导后续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余蔚君,唐梦华.控制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J].工程技术,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