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范文1
【关键词】 中医教育;非逻辑思维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课题(项目编号:XJY10017);《中医养生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Y11038)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目前的中医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例如中医的辨证就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体现了逻辑思维的运用。然而,单纯对逻辑思维的培养可能使思维固化,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对学术创新的要求。非逻辑思维是根据事物提供的信息进行整体处理、综合判断的一种辐射性思维方式,它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跨越较大。在提倡学术创新、促进中医发展的今天,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1 中医教育需要培养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中医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中医自身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需要运用非逻辑思维。例如,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构成,这五种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到自然界,也影响人体。《尚书·洪范》有“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中医学认为“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肝胆属性;“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代表肺和大肠的属性;“水曰润下”代表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代表肾和膀胱的属性;“土曰稼樯”代表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代表脾胃的属性;“火曰炎上”代表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代表心和小肠的属性。古人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将五行与五脏联系在一起,脏腑学说运用至今。再如,中医诊断学望诊中的望神,其神的概念和外在表象,绝不仅仅是依靠书本中所描述的那样,很多时候是凭借医生的直观感觉,这种直观感觉已经不是逻辑思维所能概况,主要依赖于非逻辑思维中的直觉思维。而中医对于脉象的描述,如“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这仅仅依靠逻辑思维是无法体会的。同时,无论学习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悟性,这种悟性不仅仅是基于基础知识上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还有一部分是依赖于学习者的直觉思维、联想、想象等,即依赖非逻辑思维。
然而许多医学生在运用非逻辑思维时遇到了困难。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医学生,特别是刚从高中数理化逻辑思维中走出来的大一新生,在学习陌生而古老的中医知识时常常感到困惑。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引导,他们极易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让其明白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会利用非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对于其学习专业知识、坚定专业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和必须的。
2 中医的创新需要非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强调的是感性认知,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来领悟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发散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新的起点。历史上,非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例如,凯库勒在睡梦中梦见了首尾相接的蛇,他抓住这梦中的一闪念,提出了苯分子的六角形环状结构。牛顿站在苹果树下,被落下的苹果砸中脑袋后,思考出来万有引力定律。虽然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在2010年被证明是后人根据牛顿和他朋友的一段对话“演绎”而来,但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激励人类想象力的最好读本。牛顿的母校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移栽了一棵牛顿苹果树到校园里,意在激励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都是非逻辑思维对于科学的贡献,说明非逻辑思维对于科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的中医人才既学习医术,还必须通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医人才医、哲、文、史四位一体的知识结构。[1]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盲目模仿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问题,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专业知识构成,而文、史、哲的素养明显不足。造成中医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如古人深,创新亦不多。而中医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与目前中医教育缺乏非逻辑思维训练密切相关。因此,中医教育需要重视对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是学习中医的需要,也是创新中医的需要。
3 时展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概念时代是近年来新兴的话题。美国现代知名作家丹尼尔·平克在其所著的《全新思维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2]中告诉我们,世界许多发达地区正实现着经济和社会从以逻辑、线性、类似计算机能力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向建立在创造性思维、共情能力和全局能力基础上的概念时代转变。“右脑”形象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执著、快乐感和探寻意义,将越来越能决定世界的未来。概念时代要求我们开始重视对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创新精神。
2 培养非逻辑思维的方法
在中医教育中开展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 重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的学习 在知识结构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加强中医学生对于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的学习及熏陶。如开展校内相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和辅修、加强校际交流、名家讲座、文史哲知识竞赛、电影播放等。在美国耶鲁医学院,学生们会去耶鲁英国艺术中心学习艺术,来锻炼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因为那些学过绘画的学生更善于洞察患者的细节情况[3]。
2.2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将学术沙龙引入课程教学,在学术沙龙过程中,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抛出议题,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发表言论。通过静听其他人的思想,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这些新思路对于未来的科学研究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如利用BB教学平台,开展课外知识的普及,将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以展示,让学生自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
2.3 建立将非逻辑思维转变为逻辑思维的可行途径 尝试将非逻辑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便于一些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医生更好地掌握中医。例如应用国际量表学原理建立中医量表,量化诊断和评定中医证候;依靠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非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循证医学寻找支持非逻辑思维的证据等。
当然,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需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进而推动中医的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蒋开平.当今中医人才成长的比较.医学与哲学,1993,(4):4950.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16-02
人的思维有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这两种思维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逻辑思维通常发生在显意识之下,主要是借助概念来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推理过程一般表现出一维性(线性)的特点。非逻辑思维一般隐藏于潜意识的活动中,被显意识主宰,呈现为立体交叉式思维,没有固定的逻辑顺序,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意识活动。人们对于逻辑思维的研究已较多较深,本文主要谈谈非逻辑思维及其培养。
逻辑是一种以语义和语法学作基础,以概念作出发点,经过严格的推理和判断得出结果的理论,也称为形式逻辑。非逻辑主要是针对形式逻辑而言,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抛开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即不用概念作为其出发点,也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和判断,更没有借助语义和语法学,却能得出形式逻辑所不能得到的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非逻辑”并非是指其具有“非理性”“非规律”的特点。人的认识活动是由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参与的认识活动。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有灵感、直觉、想象等。各种形式的非逻辑思维,是任何一种逻辑思维都无法取代的,但同时这些非逻辑思维又寓于各种逻辑通道中,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非逻辑的变换,逻辑的中止”。科学实践证明,在人的认识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形式的非逻辑思维对实现这些飞跃是至关重要的。解决问题时,有时逻辑思维遇到障碍,而非逻辑思维往往能取得“突破”。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要注重对其非逻辑思维的培养。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呢?方法有很多,这里只谈其中的三种。
一、意识记忆法
“意识记忆法”是一种在意识的支配下增强记忆的同时,又有意识地启动记忆,从而实现思维创新的一种方法。按脑神经化学一种比较成熟的观点,当客观信息呈现于大脑时,能使大脑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剧烈变化,神经元可以利用这种电位的变化将客观信息编译成密码后再进行处理、加工、储存。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时,会出现多种化学反应,最后产生出一些新分子,相应地形成我们所说的非逻辑思维。由此看来,强化记忆法能调动潜在的意识,开发潜在的大脑功能,从而能提高非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博闻强记的重要,更要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如讲授取代反应时,引导学生想象是几个原子团在互相取代;看到凯库勒苯环的结构式时,引导学生设想蜜蜂采蜜时是怎样飞的;记忆原子的结构时,引导学生想象6对漂亮的姑娘围成一圈跳舞的情形。通过诸如此类的记忆训练,会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他们的旧知识会得到一个全新的整合,非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得到发展。
二、相似诱导法
“相似诱导法”就是选择一种与所追求的目标相类似的因子来反复刺激大脑,使大脑快速做出相似信息的整合,并由此受到启发,从而实现目标的一种方法。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思索某一问题的时候,会把已储存的信息和新输入的信息进行整合。而如何整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与诱导因素有关,尤其与“相似诱导”因素的关系最为重要。通过“相似诱导”因素的激发,人会出现情感、情绪及注意力等方面的变化,进而有机地将原有信息与新输入的信息结合起来,通过它们的相互交叉、相互兼容、相互作用,大脑的潜能得到开发。根据“相似诱导法”的原理,教学中应多进行类比和归纳,并且要鼓励学生学会运用类比、归纳。比如在化学学科中,要学会多方位地对比各种电解质的异同,笫一主族的元素性质的异同,电解池、原电池、电镀池的异同,酯和羧酸、酮和醛、酚和醇的异同等;要学会归纳气体发生装置、有机物分类、无机物分类、有水参与的化学反应、无机反应类型、常用化学巧解等知识要点。学生在多次的类比、归纳中会比较容易激发潜意识,从而对旧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其非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能得到提高。
三、激活潜意识法
“激活潜意识法”主要用于诱发灵感,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显意识来激发潜意识活动,进而达到发明创造目的的一种方法。真正意义上的调动潜意识的过程也是一种提高非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潜意识。
1.进行科学联想。联想是最能激发潜意识的一种方法,运用联想的方法能举一反三、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选择和分析。比如化学学科中“氯水”的教学,氯气和水发生反应: H2O+Cl2=HCl+HClO,所以氯水中有4种离子(Cl-、H+、OH-、ClO-)、3种分子(H2O、Cl2、HClO)。运用化学平衡原理,可以联想到要增大氯水中次氯酸的浓度可以把碳酸钙粉末加入氯水中。还可以联想,要除去氯气中所夹带的微量HCl气体,最有效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而并非蒸馏水。碱与氯气的反应生成物是次氯酸盐和氯化物,所以可以联想到要除去溴苯中的褐色,可使用NaOH溶液。同时还可以联想到制取氯气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外,还可以用漂白粉与硫酸或盐酸反应。氯气能够与有机物产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进而生成卤代烃等化合物,而卤代烃是一种致癌物,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要停止使用氯气消毒自来水。经常这样有意识地进行联想,潜意识很容易被激发和诱导,非逻辑思维能力将能得到提高。
2.利用偶然因素。偶然因素往往能有效地激活潜意识,调动潜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及时捕捉脑中闪现的灵感,并将其记录下来进行研究。经常如此,自然能提高激发潜意识的能力。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范文3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中的特殊地位,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前苏联著名物理家卡皮查指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方面的作用,这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教育改革,应把现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学生几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用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的阵地,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受到创造素质的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本文就数学创造教育在当前应当确立和强化的几种观念,作些探讨.
一、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功能的综合.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就必定既是善于严格思维,又善于不严格思维的人.这实质是说在数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既包含非逻辑思维,也含有逻辑思维,且非逻辑思维占据优势,是逻辑思维主导下的非逻辑思维,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和作用,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的创造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造大门的钥匙.
数学王子高斯认为:发现和创新比命题论证更为重要,因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补行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数学家总结发现真理的过程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大胆猜想,严格论证”.这就说明数学真理的发现取决于非逻辑思维,而真理的论证则取决于逻辑思维.如当代数学家纳尔逊1983年指出:“与一般n维空间不同,在四维空间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微分结构.”四维空间的这一奇妙性质,立刻轰动整个数学界,没有很好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作出这样的判断是难以设想的.再如非欧几何学的建立,完全是人们追求简单美的结果,这说明有美感才会有数学创造.
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甚至认为数学思维只有逻辑思维,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揭示思维过程,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利用数学中的“形”,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的观念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有力工具.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造语言.
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炼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炼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如学习复数时,“1<|z|≤2”所表示的意义,若用日常语言说明就较麻烦,而懂数学语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示什么.再如用维恩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在联系.
学生语言的发展就是思维的发展.一个人没有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要把数学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重视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间的转译,重视符号图式的表示和运用以及知识网络纵横交错的联系.如会用符号语言列方程解应用题,会用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型,会用逻辑语言论证,会用计算机语言指导计算.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重视数学语言培养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表述不清、认识模糊,这一问题较为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创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
的观念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
可喜的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用纪律、分数、名次、向家长告状等简单方式来代替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育工作,甚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不注意自身的师表作用,这都是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四、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行为观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未真正在广大教师头脑中确立,“重教轻学”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老师贪多求全,一味讲解,拼命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展开,知识僵化,依赖性强.这种“注入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相悖的,严重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当好引导者,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探索问题.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教师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创造民主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互相争论,互相启迪,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本世纪末30年代后期法国出现的著名的“布尔巴基”学派,就是由一批年轻人经常集会,在一起探讨各方面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取得的数学成就硕果累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
五、确立数学应用的观念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观念.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也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仆人,不管怎么说,其意义都是说明数学应用于一切科学,数学的创造都是其物质性的,它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为生产和生活实际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数学教育不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大众,联系实际,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是以概念和数学基本原理(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以及例习题的纯形式数学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以其高度抽象、高度严谨的枯燥形式出现,与实际应用脱离较远,与当今世界有些发达国家的注重实际、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堂完成纯数学的学习,没有一点实践环节,毕业后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今社会无处不用到数学,计算机知识、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系统分析等等现代数学知识在经济建设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教材必须改革,要重视应用,拓宽知识面,突出“数学建模”,引入“问题解决”.数学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要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数学的知识内容始终反映着两条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每一章节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着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方法,同样也没有不包含数学方法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往往导致数学知识的创新.如数学中的优化思想、模型方法、统计思想在经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诞生许多新的数学分支;再如寻求“高次代数方程求根公式”的问题源于16世纪,在其后的300年中总有不少著名数学家为之不懈地奋斗,但直到19世纪法国数学家伽罗华创立了“群论”的思想方法以后,才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范文4
【关键词】数学教育 创造性思维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05-01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对于数学教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
一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把信息、知识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变成思想、行动,实现创造性成果的积极、主动的高级思维活动。这就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相联系。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发生创造性思维。
第二,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发散性和思维结果的新颖性。
第三,创造性思维寓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中。创造性思维和再现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类型的不同划分。
第四,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想象、幻想、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形式,这些思维形式常常显示出惊人的创造性。但这些非逻辑思维所获得的发现,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来证明。在一项创造性活动中,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既离不开非逻辑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是在两种思维的辩证运动中完成的。
第五,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发散思维因为具有多端性、灵活性、精细性和新颖性的特点,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如果没有辐合思维,思维只是漫无边际地发散,会因为不能集中而寻找不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总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
二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措施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仅就数学教学领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那么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其次,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持。(2)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3)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了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尊重学生,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发展其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是错的见解,教师也要加以引导,绝对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手段来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范文5
【关键词】数学 教育 强化 观念
一、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甚至认为数学思维只有逻辑思维,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揭示思维过程,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利用数学中的“形”,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观念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有力工具.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造语言.
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炼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炼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如学习复数时,“1<|Z|≤2”所表示的意义,若用日常语言说明就较麻烦,而懂数学语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示什么.再如用维恩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在联系.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四、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当好引导者,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探索问题.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教师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创造民主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互相争论,互相启迪,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本世纪末30年代后期法国出现的著名的“布尔巴基”学派,就是由一批年轻人经常集会,在一起探讨各方面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取得的数学成就硕果累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
五、确立数学应用的观念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范文6
一、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科学方法进行显性处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的掌握,将会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更深刻地领会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的学习和研究的要求.物理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质疑、观察、实验、测量、分析、图象法、归纳和演绎、模型法、建立假说和验证假说等.科学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模仿,从教师的授课过程之中或课本上学到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掌握科学方法.
二、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思维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科学美学思想.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图象,养成运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
第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要重视变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物理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第三,培养辐合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对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答案或假设的分析、比较、综合、选择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思维的辐合,从中选择出最佳的答案,获得创造性的结果.
第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掌握构成物理美的基本法则,如对称性、和谐性、简洁性等,并能够灵活运用以解决物理问题.
第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师应善抓教育契机,设疑激趣,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三、关注人文教育,加强科学品质
教育
科学教育侧重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工具价值,人文教育着重于精神价值,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在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目标是由人文精神的内涵、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人的本质所决定的.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科学品质主要包括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良好的科学品质主要表现为:勤奋努力、热情自信、独立思考、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物理学具有丰富的科学品质教育内容,物理教学中科学品质的教育应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物理知识之中.
四、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因而物理教学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而获得的.所以,针对物理教育而言,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活动.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物理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探究”的思想,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及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使学生树立批判精神,敢于质疑,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物理科学探究可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自由探究学习模式、小组讨论法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
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对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历史、现状和前沿等方面加以全面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在物理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