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1

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2、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影响小区规划和震害预测,区划出对抗震有利和不利的区域范围,不同地区适宜于建设的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和不应进行工程建设的地域范围:根据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各种环境因素划分出可能出现的滑坡、震陷、液化、等不利地段。

3、避震疏散规划。按地震小区划给出的地震动工程参数,降低乡镇易损建筑组成部分,并考虑设置有足够抗震能力的可用于地震避难的场所。

4、防止次生灾害规划。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工厂应远离村镇居民点,制定有毒物品、危险物品的安全化具体措施。

5、制定村镇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规划,尽量做到生命线工程抗震化。

6、综合村镇群体建筑物的特点和当地材料,设计一批符合各种抗震设防标准要求规格化的村镇建筑。

7、制定村镇旧建筑抗震加固计划,包括现有工程建设建(构)筑物和设备的抗震能力规划。

8、进行村镇居民工程抗震和减轻村镇地震灾害的宣传和教育。

二、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实践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ll一20011第1.02条之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说,凡在6度以上区域内建设的公共工程,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乃至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房屋及石结构房屋,都要进行抗震设计

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应由持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或专项资质证书单位承担。对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也要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此类房屋的抗震设计,应考虑如下要点:

1、基础深一点,屋顶轻一点,层高低一点,布局合理点。即基础宜用块石或砖砌筑,做得深一点,稳固一点:屋顶应在满足防雨保温等使用条件下,尽量做得薄一点,轻一点:建筑物的高度低一点,外形要规则,墙壁上尽量少开洞,开小洞,不要在靠山墙的纵墙或靠近外纵墙的横墙开大洞等。

2、因地制宜,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形式。农村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是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采用木骨架、生土墙、砖墙(柱)、石墙等承重形式。农房震害调查中表明,纵横墙咬砌的砖墙承重房屋,抗震性能优于石墙、土坯墙。因此,新建村镇房屋就优先采用砖墙承重房屋。另外木骨架承重的房屋抗震性能也好于其它结构形式的建筑。

3、加强建筑物各部分构件的联结,使它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如屋架搁置在墙上,檀条搁在屋架上,应采取适当的锚固措施,尽量均匀地设置一些横墙,且与纵墙错缝咬碴砌筑,在墙体转角处适当加一些拉筋,均能有效地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使其具备必要的耐震能力是提高建筑物结构抗震性的关键

除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和三层及以上的民用住宅必须由持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外,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的施工也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此类房屋的施工要考虑如下要点:

1、在砌筑砖墙和石墙时要砂浆饱满,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MS,砌石要卧砌,尽可能多地搭接砌筑。

2、砌体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灌可以分段进行,每段高度不宜大于2‘0米,或每层分二次浇灌。在新老混凝土接碴处,须先用水冲洗,润湿再铺10一20毫米厚的水泥砂浆(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掉石子),方可继续浇灌混凝土。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2

关键词建筑;民用;抗震;理念;设计;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civil structures.

Keywords building; civil; earthquake; philosophy; desig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民用建筑包括非生产性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主要形式。民用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居住密切相关,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建筑形式,研究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在就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1、 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抗震设计是通过地震作用的取值和抗震措施共同实现的,通过总结历次地震灾害后发现,对于结构抗震设计来说,“概念设计”比“数值计算”更为重要。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也就是说,“概念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问题。所谓“概念设计”是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既要着眼于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又按照结构的破坏机制和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既要把握整体布置的大原则,又兼顾了关键部位的细节,从根本上解决了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结构自身的整体抗震能力。

2、 抗震设计的一般原则

2.1场地和地基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情况有四种:

2.1.1地震时,在水平和竖向振动作用下,建筑物的内力和变形骤增,甚至结构的受力形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建筑物承载力不足甚至于丧失或者变形过大而破坏。

2.1.2地震作用下,由于节点强度不足、延性不够、锚固失效,使得结构构件缺乏可靠的连接,建筑物丧失整体性而遭破坏。

2.1.3地震作用下,由于地基承载力下降或地基土液化,使得地基部分失效甚至于完全失效,最终导致建筑物倾斜、倒塌。

2.1.4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所以场地的选择是建筑抗震设计成功的第一步,从选址工作开始就应该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尽量避开不利的地段,避不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地基的稳定性;任何情况下均不考虑在抗震危险地段建造建筑物。

2.2规则性建筑

在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尽量采用规则建筑方案,即建筑平、立、剖应规则、简单、对称;结构侧向刚度、材料强度和质量的分布应均匀、连续,无突变,因为不规则的建筑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也会产生扭转振动,进而破坏。

2.3合理的结构体系

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首先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简洁的传力途径,对于不规则建筑,应采用空间计算模型计算地震力,考虑扭转藕联影响,使其更接近实际工况。不在同一结构单元混用受力体系,优先选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在多层砌体房屋中优先采用横墙承重的结构体系,在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优先采用混凝土抗震墙。体型复杂的建筑,设置合理的抗震缝将上部结构分割成相互独立、相对规则的结构单元。

2.4计算结果的校核

一般来说,在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计算软件进行抗震分析,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所用软件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计算模型等均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掌握,对所有计算结果,应经认真分析校核,只有经分析判断结果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实际。

3、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我国,民用建筑是应用最广泛、涉及面最宽的建筑形式之一.在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搞好抗震设计,提高其抗震能力,是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

3.1 目前几种抗震性能较差的民用建筑的结构形式

(1)砌体结构

多层砌体房屋是我国最主要的民用建筑,它占我国农村与城镇的大部分房屋,是量大面广的典型建筑物,多层砌体房屋一般为3 层~7 层,还有部分砌体房屋带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和墙,形成所谓的内部框架房屋,底层框架砖房。由于多层砌体房屋多数为小开间房屋,内墙很多,故具有较大的抗侧力刚度。但砌体是脆性材料,变形能力很小,很容易开裂,可能对内装修造成破坏。在跨度开间较大的墙体,楼梯间等结构抗震能力较弱的部位和构件,地震作用下墙就会易出现剪切型交叉裂缝,还常常出现局部塌落。

(2)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屋架等用木结构。主要在偏僻的广大农村中存在,由于这种结构建造简单,材料容易准备,费用较低。但砖木结构的砌筑砂浆强度低且纵横墙连接不牢,整体性差,抗震性能不好,在遭遇较低烈度地震时就极易破坏。

3.2 以上几种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

(1) 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

一个结构单元应采用同种结构体系,刚度布置需均匀。为了充分发挥各构件的抗震能力,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结构应具有连续性,结构的连续性是使结构在地震作用时能够保持整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保证构件间的可靠连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证各个构件充分发挥承载力,关键的是加强构件间的连接,使之能满足传递地震力时的强度要求和适应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增强房屋的竖向刚度,在设计时,应使结构沿纵、横两个方向具有足够的整体竖向刚度,并使房屋基础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以抵抗地震时可能发生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面裂隙穿过房屋时所造成的危害。

(2)抗震防线的设置

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通过对地震后倒塌建筑物的分析,地震的往复作用使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但最后倒塌则是由于结构因被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单元承载能力的强弱关系和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两道或更多道防线,这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3)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砌体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一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结束语

建筑设计人员在日常设计工作中,必须学会熟练运用概念设计,并使这一理念贯穿于结构设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既要严格把握好设计的大原则,又要全面考虑诸多因素,最终才能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胡聿贤.地震工程学.地震出版社.1988.

[2]龚思礼等.建筑抗震设计. 中国 建筑 工业 出版社.1994.

[3]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14.

[4]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黄存汉.建筑抗震设计技术措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9-31.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结构体系

1?现代建筑工程中抗震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国家,地震区域分布较广,强震频繁发生,有许多的城市位于地震区域,因而房屋地震防治工作也显得尤其重要。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倒塌房屋超过500万间,死亡人数近7万人,其中大多数人员伤亡是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由此可见,地震灾害的损害是由于地震波对建筑整体稳定性的破坏造成的,所以房屋建筑抗震技术的运用和推广的重要性便可想而知。

在近些年地震频繁发生的背景下,世界地震多发国家对于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研究都越来越加以重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日本,在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研究处于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在现实建筑工程中,关于完善抗震工程性措施,开展隔震减震技术研发,对于有效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世界各国在房屋建筑建设质量的管理上都加大了监督力度,严格防范由于质量的问题导致房屋不稳固的问题。而在建筑地基的科学规划、房屋结构的合理选择、抗震材料的运用、建筑隔震技术的使用等方面都已经在逐步推广和落实。

2?建筑施工中在抗震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2.1?建筑地基的选择与规划

在建筑施工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建筑地基的选择和规划,不同的建筑对于地基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也是建筑稳固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地质的原因,在施工前必须选择满足要求的地址开展施工作业,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的建筑因为没有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地基的稳固性,直接进行施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没能达到有效的抗震能力而导致房屋坍塌。建筑地基场地的选择是造成建筑物震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建筑地基的选择的不合理往往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的,在地震中的震害往往也是非常严重的。

2.2?建筑结构的选择

从建筑抗震设计上来看,在我国的农村中,绝大多数的房屋在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结构上的选择,甚至几乎没有涉及到抗震措施。大部分的农村房屋属于砖混结构,而且没有很复杂的框架横梁结构,这些建筑物在较大的地震影响下会发生很大的晃动,甚至会出现瞬间坍塌的现象。在波动作用下这种结构的房屋结构会失去稳定,在持续的传力作用下会容易导致垮塌。对于建筑平立面的采用对房屋的稳定影响也特别大,建筑整体布局和结构布置也是房屋结构抗震的关键部分。规则对称的建筑抗震能力比较强,在地震时容易破坏;相反,如果建筑物结构不规则的话,在地震时就更容易产生震害。

2.3?建筑施工质量

在建筑地基的选择与规划和建筑结构的正确选择后,建筑质量的保障就是其次最基本的要求了。现实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工程施工队伍的施工问题给质量带来不好的影响,施工中偷工减料,设计与实际施工不符合,未按抗震设计要求施工等等,这些也是造成房屋容易倒塌的重要原因。比如:钢筋不合格、钢筋不合格、箍筋间距过大、配筋不足、楼房柱子过细等,这些都是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的。此外,由于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也会给建筑质量造成影响,对于监督管理问题,会因为监理部门的工作疏忽引发工人对施工质量的忽视,这些也是建筑施工中最无法承受,但也是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避免的。

3?施工建设中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

3.1?建筑地段的有利规划

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选择,一般都是选择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在设计建筑物时,要避开对建筑不利的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各类建筑。在这类场地上开展建筑施工是不会发生由于地基失效导致的震害,从根本上减轻了地震对建筑物基础稳定的影响。所谓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指的就是条非岩质的陡坡、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状突出的山嘴、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地址。从地质分析来看,指的是层破碎带、软弱土、断暗埋塘浜沟谷、易液化土等的地段。

3.2?建筑结构的正确选择

抗震结构体是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按结构形式分类,目前常见的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等;按结构材料分类,目前主要应用的结构体系有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在建筑结构的选择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设防不同的结构形式选择。选择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应优先选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方案。纵墙承重方案由于横向支撑较少,容易产生平面外弯曲破坏,不适合采用。钢筋混凝土本身具有柔性,因而这种结构的建筑物变形能力好,抗震能力较强。在确定建筑结构时,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和抗震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3.3?隔震技术的运用

随着建筑施工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建筑物的被动控制抗震技术逐步成为现实建筑行业研究的热点内容。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隔震技术都有应用,被动控制抗震技术可以分为基础隔震以及耗能减震两个类别。基础隔震建筑物的基础隔震技术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构建控制机构来阻隔地震时能量的向上传送,以达到减轻建筑物的振动,降低地震破坏的效果。在较小的载合作用下,阻尼器和耗能元件都处于弹性状态;在强烈地震发生时,阻尼器和耗能元件会进入非弹性状态,使建筑物的阻尼大大增加,大量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进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效果。

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正确的抗震措施,提高和完善抗震技术,改善房屋建筑的强度和整体抗震性能,对于房屋的安全抗震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建设中,必须严格遵守建筑抗震标准,有利的场地抗震规划、合理的抗震结构设计、加强建筑监管、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等。这些抗震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为人们的生活的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还促进了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小飞,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02)

[2] 魏贤良,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4

关键词:钢结构;结构类型;抗震设计

所有土木工程在建造伊始都会考虑建筑的抗震性,而钢结构由于质地均匀、重量小、强度高、延展性良好等优点,被广泛作为抗震建筑材料使用。当发生地震时,钢结构由于上述优点,可以很好地保护民用建筑不会受到较大的破坏。钢结构还可以减轻民用建筑的整体重量,而由于有良好的延展性,不会在地震发生时有较大的变形。但是需要注意,如果钢结构建筑的设计不合理,那么极有可能在发生地震时出现建筑失稳情况,而不合理的结构使得钢的延展性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导致钢结构发生断裂或变形,其造成的伤害不亚于普通建筑。因此,合理设计钢结构民用房屋意义重大。

1 民用建筑房屋的抗震基本要求

实践表明,地震发生时房屋受力很复杂,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根据实际经验和实验形成了基本的房屋设计原则和思想,对建筑整体和细节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这就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思想,指出了抗震设计在施工中的重要性。2012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之所以会有如此大面积的建筑被破坏,除了地震强度大以外,不合理的设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以后的抗震施工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1.1 地基选择。民用建筑在建设时不会进行地质勘测,直接在原址或凭经验寻找新址建设房屋,并没有一手勘测资料,因此也不会发现地下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而建筑加固的位置多数是凭施工人员经验进行的,竣工后横有可能发生沉降而导致墙体开裂。

1.2 平面设计。建筑整体尽可能设计成对称的、规则的形状,不应出现大面积凸起或凹陷等不合理设计;楼梯设置也应尽可能保持对称。

1.3 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在同一栋建筑中应采取一种建筑体系,保持建筑强度均匀。汶川地震中有一栋建筑由于一部分采用了砖墙落承重结构重,另一部分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导致该建筑横向受力与纵向受力不均匀而无法抵抗地震的破坏。

1.4 多道设防。最少设置两道抗震防线,最大限度的减小地震造成的破坏,做到“轻震不坏、中震可修、强震不倒”。

2 钢结构民用房屋适用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

2.1 钢结构民用房屋适用的结构类型。抗震建筑的结构设计是设计人员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目前我国民用建筑主要的抗震体系有以下几种:

2.1.1 多层砌体房屋。砌体建筑是我国民用建筑的主体,由于造价低,我国农村全部都是砌体房屋,而城镇也占了90%以上,是我国民用建筑的典型代表。此类建筑一般不高(最高7层)。民用建筑多层砌体建筑中房屋众多,因此内墙也很多,因此此类建筑抗侧力性良好。但由于砌体材料刚性大、不易变形、受力后很容易开裂,地震发生时,受力较大、结构脆弱的部位(如楼梯)很容易出现裂缝甚至坍塌。

2.1.2 多层内框架房屋。属于多层砌体房屋的改良,即建筑的外墙仍为砌体建筑,而立柱、主梁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此类建筑多用于面积大、空旷的大厅或民用厂房、仓库或公共建筑等。

2.1.3 底层框架砖房。即前二者的结合,此类建筑的1~2层一般用来作商铺,因此空间较大,属于内框架建筑,而高层用于居住,属于砌体建筑。由于上下建筑材料不同,因此整体强度不均匀,因此在抗震设计时需要严加注意。

2.1.4 框架结构。此类结构多见于高层民用建筑,内部结构设计灵活,可建设较大的房间。但由于房间数减少因此内墙也相应减少,侧向刚度会受到影响,相关规定对高度也做出了限制。

2.1.5 框架――抗震墙结构。即在框架结构中适当的加入了横向或纵向的抗震墙,增强抗震性。在地震发生时,侧向位移会明显小于框架结构,因此可以建造的更高。

2.1.6 抗震墙结构。即框架结构中全部采用抗震墙,此类建筑抗震性得到大大提升,一般用于城镇高层建筑,如小区、旅馆等。

2.2 钢结构民用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通过近几年对钢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表现调查与实验研究,钢结构民用房屋建设高度与建筑类型、设防烈度与场地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不宜过高。

2 房屋最大高宽比限制

建筑高宽比是影响抗震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所谓高宽比,就是指建筑总高度与宽度的最小值的比值,比值越大,建筑的变形能力就会增加,更容易发生倾倒。《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钢结构民用建筑房屋的高宽比做出了如下规定:

3 防震缝设置

如果钢结构民用建筑房屋横向与纵向布置都遵循了标准的设计原则,则不必设置防震缝;如果建筑中又不合乎规定的横向或纵向布置时,则应适当的设置防震缝。防震缝的设计应参考建筑的设防烈度、建筑类型等设置足够的宽度,保证防震缝两侧建筑完全分开。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框架结构的防震缝宽度:建筑高度小于15米时,防震缝宽度应大于等于105毫米;建筑高于15米时,对应6、7、8、9度的设防烈度,每增加5、4、3、2米,防震缝宽度增加20毫米。(2)框架――抗震墙结构:防震缝宽度为框架结构数值的70%。(3)框架――剪力板结构:与框架――抗震墙结构相同。(4)筒式结构和大型框架结构:防震缝宽度为框架结构数值的50%。

4 结构体系的选用和布置

正常情况下,当钢结构民用建筑房屋小于1 2层时,可以采用框架、支撑等结构;大于12层时,应采用钢结构。设防烈度在8、9度时,小于12层的建筑可使用偏心支撑、设置防震缝、在墙体内设置钢板;大于12层时,应采用钢框架――筒体结构,特殊情况下可设置延伸臂加强结构强度。

使用框架――支撑结构时,框架的设置应对称。对于小于12层的建筑,应采用中心支撑方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偏心支撑。大于12层的建筑,12层内应采用偏心支撑,高出12层,应采用中心支撑。中心支撑有多种支撑方式,常用的有人字型、交叉型、K型支撑等,其中最不适合刚性结构的是K型支撑,设计时应多加注意。

5 楼盖的设置

钢结构民用建筑房屋的楼盖应使用非组合楼板,对于小于12层的建筑可视情况使用组合楼板(如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大于12层的建筑应使用装配式楼板或者用其他材料制成的轻型楼盖。

6 地下室的设置

对于钢结构民用建筑房屋的地下室,应采用框架――支撑结构,其中支撑结构应竖向紧密布置,直到地下室底部;框架则至少设置到地下一层。对于大于12层的建筑,地下室的深度应符合如下规定:(1)天然基。地下室基础埋深度应大于建筑高度的1/15;(2)桩基。桩承台埋深度大于建筑总高度的1/20。

参考文献

[1] 崔燕.抗震技术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应用探究[J].山西建筑,2015(04).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5

[关键词] 村镇住宅抗震设计问题

前言

随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房屋建筑抵御灾害的能力。在我国,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城市建筑基本上能够满足规范中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简单地说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可以有效地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伤亡、减少损失。但对于大部分村镇地区来说,房屋通常是由本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情况,按照本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一般不经过建筑设计单位设计。这类房屋结构的特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就地取材。但大部分房屋都不具备足够的抗震防灾能力。受经济发展状况局限,要完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村镇房屋提出要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提高村镇建筑抗震防灾能力时,主要不是要求农民放弃某种传统的建筑型式选择另一种结构类型,而是应按照“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墙体与屋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为抗震设计目标,针对现有房屋的结构类型在灾害中表现出的整体性不足、构造不合理、习惯做法存在的缺陷等方面予以改进,或在构造措施方面予以加强等。

一、村镇房屋的震害及破坏规律

震害调查表明,砖结构房屋破坏常常是因为受剪和连接不好而引起的,一般在低烈度区破坏较轻或局部破坏,随着烈度的增加破坏加重甚至全部倒塌,砖砌体的构造及施工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震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予以重视,下面为几种典型震害及其破坏规律。

(1)承重墙的破坏

水平地震作用按照墙体所处的位置分为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和纵向水平地震作用,前者方向垂直于纵墙,后者平行于纵墙。

当水平地震平行于墙体时,水平地震作用主要通过楼盖传至墙体,再传至基础和地基,这时墙体主要承受剪力,当墙内产生主拉应力超过墙体所能承受的应力的时候,发生剪切破坏,即沿墙体水平方向450角方向产生斜裂缝,因地震作用是往复的,所以裂缝是交叉的。

因为地震作用所产生的剪力是越往下部越大,所以斜裂缝或交叉裂缝多数发生在下层墙体。顶层若采用强度较低的砂浆砌筑或者砌筑质量不高时,斜裂缝有时也很明显。斜裂缝或交叉裂缝是地震时墙体破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在7―8度地震区的内外墙或窗间墙、窗肚墙上均有发生,当水平地震垂直于纵墙时,而横墙的间距又很大,楼盖或屋盖没有足够的刚度把全部地震力传给横墙时,纵墙承受部分垂直于墙体的水平地震作用,墙体承受平面外弯曲,大开间的墙体就是这种情况。因墙体在平面外的刚度很小,砌体抗弯强度低,首先在薄弱部位产生水平裂缝,如在窗口下沿窗间墙产生贯穿的水平裂缝,水平裂缝主要发生在灰缝处。

(2)内外墙连接不牢的破坏

由于砌体强度低,或者由于施工质量差如墙体砌筑时不同时咬槎砌筑,施工时留有马牙槎,内外墙连接不牢,外墙在水平作用下容易拉脱,一般在7度区开始有破坏,在8度区普遍开裂,有时纵横墙拉裂10余厘米,裂缝一般上宽下窄,破坏情况与有无内外圈梁及砌筑质量密切相关。

(3)转角墙的破坏

墙体的转角处刚度较大,承受的地震力也较大,又因位于房屋的端部,还承受的地震的扭转作用,这样,该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容易破坏,一般在7度区就有破坏现象,在8度区有明显破坏。

(4)外墙外闪与倒塌

不论是实心墙还是空斗墙的外纵墙和山墙在地震作用下,外闪甚至倒塌是砖墙承重房屋的较为普遍的震害形式之一,这除了与墙体的连接不牢有关外,还与组成建筑物的各种构件,如墙体、楼盖、屋盖等的质量、刚度、互相间的锚固有关系,由于地震作用为上大下小,所以墙体上部裂缝较宽,外闪较多,如檩条搁在山墙上又不采取锚固措施则在纵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山墙就会外闪。

(5)门窗洞口及过梁的破坏

门窗洞口的破坏比较普遍,在六度以上地区就会出现倒八字形裂缝或砖过梁中间的垂直裂缝,砖砌平过梁或砖砌拱形过梁,在地震时裂缝出现较早,严重时过梁脱落。钢筋砖过梁,在7、8度抗震区损坏较少,但当跨度超过1.5米时亦有破坏,在9度地震区损坏较普遍。在地震调查中未发现钢筋混凝土过梁本身有损坏,一般在过梁支撑处墙体有遂平裂缝或过梁上部墙体有倒八字形裂缝,个别由于支座长度不够而破坏,因此地震区过梁支撑长度应该在24厘米以上。

各种过梁,凡位于建筑的尽端处其破坏比在中部重,而且一般上层比下层重,因此,尽端和上层过梁,只要建筑设计上允许,门窗上口到楼板的标高相差30―50cm以内,可与圈梁合并设置,这对减小过梁的破坏有利。

门窗上口砌体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该直角部位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加之上部砌体开裂,破坏了砌体的起拱作用,因而加重了过梁的负担,其破坏形式一般呈倒八字形斜裂缝。

二、我国村镇住宅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村镇住宅建设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掀起了又一轮新。但透过目前村镇住宅建设火爆的场面,不难看出不少地方的村镇住宅建设工程还存在着质量隐患多、住房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其中抗震设计尤其容易受到忽视,抗震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不规范

很多地方在住宅建设中,受技术、资金的制约,对住宅地基的地质构造、水文资料、承载力等缺乏了解,有的虽然在村镇体系规划中有说明,但可供选址建房的位置却未标明,导致了建筑物选址的盲目性和基础确定的不科学性,如基础的形式、断面、埋置深度的确定,在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只能凭经验办事,不是造成资金和材料的浪费,就是基础的强度与稳定性不够,遇到较大风灾、水灾、震灾往往一击即溃;有些基础砌筑不合理,如有的砖基础底面用立砖摆砌;有的在用石头打基础时,只是把石头简单地相累叠,用沙土填缝,中间不用混凝土粘结,这些错误的施工方式严重影响了地基的整体强度,为后续的建设埋下隐患。

(2)结构体型不规则

农民在自建住宅时基本上没有请正规的设计单位设计,仍按传统的方式建房,只考虑实用、美观、气派,住房建多大,建多高,搞什么样的造型,一般都是别人怎么搞我也怎么搞,没有考虑自己住宅的使用功能和所处的地质结构;而不考虑结构体系的抗震问题,抗震性能差。

(3)墙体存在较多质量问题

(1)在砖墙砌筑中,出现留槎、接槎错误较多。按常规的砌筑方法,砖墙的转角处和内外墙的交接处均应同时砌筑,否则应按规定留斜槎,可是在不少住宅建设过程中,既不同时砌筑,也不留斜槎,而是先砌外墙,后砌内墙、转角处留直槎。空心墙的砌筑不符合规范要求,石砌墙也没有按要求坐浆砌筑,有的砌成夹心墙,影响整体性能。另外,房屋四角以及较大洞口两侧墙体没有设构造柱和拉结筋。

(2)墙体开的窗户的尺寸太大,窗间墙的宽度和窗边到墙边距离达不到规范要求,形成薄弱环节。

(3)部分墙体作为结构大梁的支座,但是作为支座的墙体较短,墙体实际的轴压力很大,对抗震非常不利。

(4)砂浆没有配合比,经常还干砖上墙,吸收砂浆的水份,导致砂浆的强度

更达不到,严重影响了墙体的整体强度。

(4)混凝土强度不够

(1)大部分现浇混凝土无配合比,搅拌时材料随意增减,造成所拌的混凝土的强度波动性较大。

(2)浇注混凝土时不按规范、规程操作,振捣不密实,有的根本不振捣。

(3)有的模板强度和刚度不够,造成构件几何尺寸不规则、错位,出现麻面、蜂窝、狗洞,甚至整个构件报废。有的现浇筑构件,凝固期不到就提前拆模,影响了构件的强度。

(5)圈梁、构造柱楼盖、结构和布置不合理

村镇建筑基本上都不设置圈梁和构造柱,即使有截面尺寸配筋都没有根据,随意性很大,起不到实际应该达到的效果。楼板大多采用预制板,无圈梁时预制板直接搁置在墙体上,深入墙体的偏小,导致房屋的整体性较差。

(6)选址不合理

农村住宅建造时,无统一规划,或有规划时也没有考虑抗震防灾的要求。不少农村住宅随意乱建,房子间距过小,道路弯曲而狭窄,使村镇建设散而乱,不利于地震时避震疏散和进行抗震救灾。

三、砌体房屋的地震作用计算及设计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当火车突然起动时,人们会向火车运动相反的方向晃动,这种作用在物体学上成为惯性作用。地震的作用也是这样,地震时地面猛烈颠晃,地面上的建筑会受到由地震作用而引起的惯性力,这个力会使建筑物遭到破坏。由于地震时地面水平晃动和上下颠簸,所以地震的作用有水平作用和竖向作用,村镇建筑一般为砖石结构,层数低,一般只考虑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即在建筑平面的两个主轴方向上分别进行抗震验算。

3.1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高度不超过40米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以剪切为主的结

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简化计算。村镇建筑多为单层及低层的砖石结构砌体房屋,可按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在运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每层楼只考虑一个自由度,结构的计算简图如图3.1所示。

图3.1结构水平地震作用下计算简图图3.2水平地震作用示意图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足FEK为结构总水平地震力作用标准值,α1为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对多层砌体房屋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即α1=αmax,见表3-1,Geq为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对于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对于多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Fi为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i、Gj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按规范规定。Hi、Hj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突出屋面的顶层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时,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作用不向下传递。

表3-1:截面抗震验算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3.2 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措施

与水平地震作用平行的墙体是承受地震作用的主要抗侧力构件,从以往的地震调查资料可以看出,承重横墙的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并且一般是底层比上层严重。纵墙的破坏往往是因为横墙间距过大或者楼、屋盖刚度较差而在平面外受弯受剪,在窗台上下截面处出现水平裂缝。

分析地震时砌体结构的种种破坏,我们可以从构造上对这些容易破坏的地方采取一些加强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1.采用简单规整的平面立面布局

结构的总体布置是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问题。建筑抗震计算本来就是复杂而且不是非常成熟的科学,只有结构布局简单规整,才能尽量准确地确定结构计算简图,并计算和分配地震作用。尽量采用横墙承重体系或者纵横墙共同承重体系。而且纵横墙在平面内尽量连续对齐,错位墙体不宜过多。

2.合理确定圈梁和构造柱的位置

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大大的改善。配筋墙体两端设置构造柱,由于水平钢筋锚固于柱中,使钢筋的效应发挥的更为充分,则可比无构造柱同样配筋率的墙体的承载能力可提高13%左右。而且设置了构造柱和圈梁的砌体结构形成两道防御:第一道是砌体培只出现宽度不大的裂缝,层间变形不大,构造柱尚未开裂:第二道是砌体裂缝大幅度的发展,靠构造柱及圈梁对砌体约束使墙体大变形消耗输入的地震能量。实验研究表明柱除了能够约束培体的变形,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外,还能增加墙体之间的连接。这些对砌体的抗震都是十分有力的。要确保构造柱和圈梁的有效发挥他们的作用,合理确定它们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3.作好各个构件之间的拉结工作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6

[提要]

为了了解北京市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现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延庆的农村民居现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从建筑场地、地基基础、建筑材料、构件的连接、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对目前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并对提高北京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北京市农村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民居;建筑场地;地基基础;建筑材料;构件的连接;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性能

1概述

北京地区位于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属多震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传统建筑习惯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民居建设未纳入规范管理,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村民居未经专业人员设计,由当地工匠按经验施工或居民自行设计,抗震构造设置不完整甚至没有设置,从而造成房屋抗震安全隐患。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水平,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明确要求全面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

2现场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延庆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笔者对北京延庆部分村镇的民居开展了随机抽样的散点入户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既有的农村民居和在建的农村民居,共计走访150户,收集了农村民居选址、结构体系、构造措施、建筑材料和施工等方面的资料。本次调查的房屋类型基本涵盖了农村常见的砖木承重、土木承重、生土承重和石结构承重等类型的房屋,多数为单层房屋,个别为二层房屋。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延庆农村民居建设年代跨度较大,目前正在居住的房屋最早的建设年代在1949年以前,见图1所示。大量农村民居的建设年代是在1970年代以后。对房屋的建设年代进行统计,1949年以前建造的房屋占调查总数的7.33%,1949年-1970年建造的房屋占调查总数的24.67%,1971年-1990年建造的房屋占调查总数的35.33%,1990年以后建造的房屋占调查总数的32.67%。选址方面,农村民居的建设基本都是以村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有的村落甚至具有很长的历史。在进行房屋建设以前,几乎都不进行地质勘察,但由于经历长期的历史选择或总结经验,建筑物的选址都避开对建筑物有潜在威胁或直接危害的滑坡、地裂、地陷、泥石流、崩塌以及岩溶、土洞强烈发育地段;建设场地避开浅层故河道及暗埋的塘、浜、沟等场地;房屋地下没有采空区。房屋的结构类型与建设年代密切相关。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受当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限制,1949年以前建设的民居均为生土木结构房屋,基础采用毛石砌筑,上部结构的竖向受力构件为木柱,屋盖采用三角形木屋架,檩条上方铺设毛草和粘土,上方铺设青瓦,内外墙体均为土坯墙,墙体粘结材料为泥浆,墙体转角采用青砖砌筑。目前延庆农村民居中最常见的结构类型为砌体结构,青砖、烧结普通粘土砖和毛石是最主要的墙体材料。一般情况下,基础采用毛石砌筑,上部墙体采用粘土砖或毛石砌筑,墙体砌筑材料为石灰砂浆或水泥砂浆,屋顶类型均为坡屋顶,采用三角形木屋架,屋面材料为水泥瓦或烧结红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新建的房屋均采用烧结红砖和水泥砂浆砌筑,部分建筑为地上二层。

3抗震性能分析

影响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建筑场地、地基基础、建筑材料、构件的连接、抗震构造措施以及施工质量等。

3.1建筑场地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建筑物所在场地属不利地段,如河流、湖泊、池塘岸边、山顶、陡崖和不均匀土层等,但由于农民自建房屋在建设初期均未进行勘察,场地内可能存在断裂带、软弱土层或可液化土层,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极易发生地表错动、软土震陷和砂土液化等危险情况,从而导致地基失效,房屋主体结构发生破坏。

3.2地基基础现场调查并对当地工匠进行走访调查表明,当地农村自建房屋普遍采用砖砌和毛石条形基础,基础埋深一般为0.6~1.2m,基底清理干净以后进行简单处理,如采取铺砂垫层并夯实。在1990年以前建设的房屋基本不设置圈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抗震意识的提高,在1990年以后建设的房屋基本设置了圈梁,部分房屋甚至设置了构造柱。从现场来看,1949年以前建造的房屋由于时间较长,基础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材料腐蚀、砂浆风化现象,部分建筑出现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开裂,见图2所示,严重影响了房屋的抗震能力。1949年~1990年间建造的房屋基本采用毛石基础,砌筑粘结材料多为混合砂浆。由于长年暴露在外,受环境侵蚀作用,砂浆风化流失严重,粘结作用严重削弱,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和上部墙体的开裂,见图3所示。建于1990年以后的房屋,由于基础基本采用毛石或烧结砖砌筑,粘结材料多为水泥砂浆,基础上方基本都设置了圈梁并且基础外表面都采用水泥砂浆进行抹面,因此,未发现此类房屋基础出现开裂和沉降等现象。

3.3建筑材料房屋建筑材料是决定建筑类型主要因素,材料的选择与建造时期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情况密切相关,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显著。现场调查,既有民居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生土、毛石、烧结砖等。木材主要用作门窗以及屋盖系统中的木构件,木构件用作竖向受力构件主要是集中在1949年以前的建筑中。在此类建筑中,基本是按照传统“四梁八柱”模式进行建造的。由于此类房屋年代较为久远,部分建筑的木构件暴露在外,在建造时未采取防腐和防虫蚀措施,并且常年遭受环境侵蚀,目前构件表面普遍出现干裂、腐朽和虫蚀现象,大大削弱了构件的有效截面,降低了构件的承载力,部分建筑的屋盖出现下陷变形,部分木柱甚至出现倾斜变形等现象,严重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木结构建筑中,墙体基本为土坯墙,其施工完全依赖于传统工艺。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淋以及环境侵蚀,墙面剥落,墙体遭受严重的破坏(见图4所示),甚至严重开裂,墙体抗震承载力削弱(见图3所示),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毛石主要用作砌筑基础,部分建筑的墙体或墙体的下部也采用毛石和混合砂浆进行砌筑,此类建筑的建造年代多为1990年以前。由于毛石形状不规则,采用毛石砌筑墙体时墙体转角基本都采用烧结砖进行砌筑,毛石之间采用砂浆进行勾缝处理。由于毛石和砖的形状差异,导致在砌筑时二者之间不能很好的搭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会逐渐出现开裂,见图5所示。烧结粘土砖是目前农村砌体结构民居中最常使用的墙体材料。粘土砖具有就地取材,价格便宜,经久耐用,抗压强度高、易于施工、防火、隔热、隔声、吸潮等优点,在农村民居建设中得到广泛使用。除上述主体材料外,农村民居建造过程中采用的粘结材料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大致经历了泥浆或草泥浆、石灰砂浆、混合砂浆和水泥砂浆几个阶段。大致说来,1970年以前的房屋多使用泥浆和草泥浆作为粘结材料,1971年至1990年的房屋多使用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1990年以后的房屋多使用水泥砂浆。现场调查可知,在农村民居建设过程中,砂浆搅拌过程中都凭经验进行配比,水泥用量也与户主的经济条件相关,施工质量也无法保证,甚至使用隔夜搁置的砂浆和落地砂浆,从而导致砂浆强度较低。现场调查发现,对于采用泥浆或草泥浆作为粘结材料的房屋,经过多年的环境侵蚀,墙体受害严重,泥浆风化流失;部分房屋外墙体以白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为粘结材料,由于外层没有抹灰层,砖缝之间砂浆风化严重,削弱了墙体的有效截面,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

3.4构件的连接在农村民居中,构件的连接主要包括木柱与基础和填充墙体的连接、墙体之间的连接以及木屋架与墙体的连接。木柱与基础和填充墙体的连接主要存在于一些老的农村民居建筑中,基础土夯实以后,将木柱立在柱础石上,然后砌筑墙体并回填夯实。一般情况下,木柱端部没有进行防腐处理,或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进行烧烤使其表层碳化。后墙的木柱嵌于墙体之中,墙体与木柱之间没有任何拉结措施,前墙木柱在窗台以下部位嵌于墙体之中,木柱顶部与屋架榫卯在一起。木柱、屋架、椽条和檩条一起形成房屋的整体。现场调查发现,在以木柱为竖向受力构件的房屋中,木柱和墙体之间普遍出现开裂现象。房屋内外墙之间以及外纵横墙之间基本不设置拉结措施,甚至部分内外墙之间在交接部位没有咬槎砌筑,交接部位出现开裂。对于砌体承重的房屋,由于墙体顶部未设置圈梁或梁垫,三角形木屋架直接搁置在墙体上。

3.5抗震构造措施砌体房屋设置抗震构造措施是增强结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在农村地区的单层房屋设置上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不仅能够增强结构的整体性,抵抗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且能够增强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现场调查发现,在1990年以前建设的房屋基本未设置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目前多数出现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开裂,部分建筑墙体开裂严重,影响房屋的安全性,见图6所示。1990年以后建设的房屋在基础顶部基本都设置了圈梁,但在墙体顶部未设置圈梁,基本未设置构造柱。对既有的二层房屋进行调查,所有房屋均在基础顶部和墙顶设置了混凝土圈梁,个别部位设置了构造柱,见图7所示。对一栋在建二层房屋采取的抗震措施进行现场调查,并对当地相关人员进行咨询。据介绍,该房屋是当地目前最常见的房屋类型,其所用的建筑材料以及采取的抗震措施都具有代表性。现场查看,该房屋基础顶部和各层墙体顶部都设置了混凝土圈梁,见图8所示。房屋四角设置了混凝土构造柱,但是外墙与内墙交接处未设置构造柱。施工过程中在设置构造柱的部位能够做到先砌墙,后浇筑构造柱,但是构造柱与墙体连接部位未设置拉结钢筋。此外,为了增加采光面积,新建房屋南立面墙体门窗洞口过大,容易造成墙体抗震承载力不足,同时房屋整体受力不均,存在抗震安全隐患。

4建议与对策

对延庆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进行抽样调查,基本了解了延庆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如下:(1)为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突发安全事故,建议对1970年以前建造的农村民居进行全面安全排查,尤其是生土墙体和以泥浆或草泥浆作为粘结材料的房屋应重点检查,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应及时进行技术处理,消除安全隐患。(2)对于未设置抗震构造措施的房屋进行全面抗震普查。对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房屋,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住宅节能改造,进行抗震加固。(3)在农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地震科普宣传,结合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实例进行科普教育,使得广大农民从根本上重视房屋抗震;对农村工匠进行技术培训,逐步做到持证上岗,使得房屋施工过程满足抗震要求。(4)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性和要求以及不同的场地,绘制抗震设防的民居施工图集,供广大农民选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红,韩岗,卜永红,李少荣,李丽.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现状分析[J].建筑结构,2010,40(12):101~104WangYi-hong,HanGang,BuYong-hong,LiShao-rong,LiLi.ExistingResearchonSeismicBehaviorffMasonryStructureInVillageBuildings[J]BuildingStructure,2010,40(12):101~104(inChinese)

[2]娄宇,叶正强,胡孔国,等.四川汶川5.12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对策建议[J].建筑结构,2008,38(8):1~7LouYu,YeZheng-qiang,HuKong-guo,etal.DamageAnalysisofWenchuanEarthquakeandSuggestedSeismicFortificationMeasures[J].BuildingStructure,2008,38(8):1~7(inChinese)

[3]DB11/T536-2008,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程[S]DB11/T536-2008,SpecificationforSeismicDesignandConstructionofCountryHouse[S](i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