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贷款新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积金贷款新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积金贷款新政

公积金贷款新政范文1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供给;调整效应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the legal deposit reserves rate adjustment on bank credit supply,analyzing its function routes and actual effects,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excess reserve ratio,structure of financing source,financial innovation,etc.). In addition,according to the adjustment direction and range of the legal deposit reserves rate,the paper makes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legal deposit reserves rate adjust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Key Words:legal deposit reserves rate,monetary policy,bank credit supply,adjustment effect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3-0003-0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频繁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以达到“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整货币供给量、管理流动性”的目的。从理论上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调控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等方面应该具有明显的效果。然而,从我国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央行连续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进行货币政策调控在部分年份似乎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如2006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3次上调,累计幅度为1.5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当年人民币贷款新增额高达3万多亿元,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多增1.1万亿元和1.4万亿元。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受多种因素(如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资金来源结构、金融创新等)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调整效果可能会被这些因素变化产生的相反影响所减弱或抵销。由此,结合上述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和研判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传导机制和实际效果,谋求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搭配,对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国外学者鲜有专门性的计量模型演绎和论证,多是在探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对其他目标变量(如金融市场)的影响或者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方面加以论述。如汉密尔顿(James D.Hamilton,1998)讨论了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因素,并研究了存款准备金调整产生的影响,指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提高利率,从而影响金融市场。又如卡什布和斯坦因(Kashyap和Stein,1993)研究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来调控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进而影响投资、利率和产出,以此证明银行贷款渠道传导机制的存在。

国内学者对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效应的探讨也逐步增多。但由于依据的角度和采取的方法不同,使得其结论的差异性也较大。一种观点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在调控银行信贷供给方面是有效的。如余明(2009)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微观角度,对1999―2007年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剖析,认为准备金政策的信贷紧缩效应确实存在,但这种信贷紧缩效应受到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存款规模变化以及信贷资金来源等因素影响。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学者持相反观点。如李阳(2007)对2006―2007年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央行试图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资金的流动性,以解决国内宏观经济过热的整体趋势,但其效应并不是十分理想,必须实行多种货币政策的组合;吴丽华等(2008)对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单纯依靠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无法完全收回过剩流动性,央行应并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刘博、张红地(201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对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该项工具的调整仅在部分时段引起后者较为显著变化。

与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相同,本文也是从供给角度,关注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工具变化的反应,并假设贷款需求是有效的①。同时,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深入和创新:(1)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对银行信贷供给的作用路径及其影响效果进行探究,即法定存款准备工具如何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产生影响,作用机理及其效果如何。(2)对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有效性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资金来源结构、金融创新等)进行分析。(3)根据近年来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调整方向和大小,分时段对该项工具调整效应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对银行信贷供给的作用机理分析

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准备金政策的传导过程通常可以由银行贷款渠道加以说明(卡什布和斯坦因,1993、1995、2000):即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是不能相互完全替代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运作调整银行准备金规模,从客观上限制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使银行贷款供给下降。那些依靠银行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由于贷款资金来源减少和贷款成本增加,它们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支出水平必然会下降,从而使总需求减少。按此思路,可以假定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对其中的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途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规模可贷资金贷款供给。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如果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其他没有准备要求或者受准备金要求影响小的资金来源时②,可利用的负债总额将会减少。同时,由于资产负债表的约束,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也将会受到限制,在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主要为贷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也将相应减少。

另外,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展,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市场拆入或拆出资金的现象增多,规模也明显扩大,进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通过银行资金供需变化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并进一步利用后者对银行信贷供给产生作用的机理增强。在此情形下,可假定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另一影响途径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市场资金价格(资金借入成本)贷款供给。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会因缴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导致资金头寸趋紧,从而在金融市场上拆入资金,资金需求增加,市场资金价格会因此提高。由于市场资金价格提高导致资金借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也将相应减少。

四、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效果的实证检验

(一)指标设定和数据来源及平稳性检验

1. 指标设定。依据前述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可从存款准备金和金融市场资金价格两种途径影响银行信贷供给变化。其中,存款准备金途径是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首先引起银行存款准备金规模发生变化,再通过后者的变动进而引起银行可贷资金、信贷供给规模的变化。据此,分两步建立模型,其中:

(1)银行存款准备金规模除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外,还受到银行自身存款负债规模、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设定其函数为:

(1)

其中,RESERVE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规模,DEPOSIT为商业银行存款负债规模,r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为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2)从银行信贷行为的决定因素看,银行的信贷供给规模主要取决于可贷资金的规模和贷款的净收益,而可贷资金的规模又主要受存款负债规模、存款准备金规模和借入资金成本的影响。因此,设定银行信贷供给规模函数为:

(2)

其中,ROAN为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规模,DEPOSIT为商业银行存款负债规模,RESERVE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准备金存款, 代表贷款净收益, 代表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借入资金成本。

银行信贷供给规模、存款负债规模和存款准备金规模均为余额,其中,银行信贷供给规模用银行实际贷款规模代替。同时,考虑到同业拆借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借入资金来源,可用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ir)作为银行借入资金成本( )的替代变量,贷款净收益率( )可用一年期存贷款名义利差(rd)加以衡量,但由于其外生性较强,在建模和检验过程中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2. 数据来源和平稳性检验。

(1)数据来源。基于数据的可得性,研究的考察区间为2001年1季度至2011年3季度。其中,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存款负债余额、存款准备金余额直接取自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来源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一年期名义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来源于WIND数据库。

(2)相关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为了消除季节因素和异方差性对相关时间序列的影响,首先采用移动平均法分别对变量ROAN、DEPOSIT、RESERVE、re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对调整后的ROAN_SA、DEPOSIT_SA、RESERVE_SA取对数。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对经过调整的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可通过置信度为99%的平稳性检验(见表1)。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对银行信贷供给影响的实证检验

1. 协整关系检验。为了反映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对银行信贷供给变化的长期影响,先对相关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变量LNROAN_SA、LNDEPOSIT_SA、LNRESERVE_SA、ir、re_sa和rr均符合单整的I(1)过程,因此可以对式(1)、式(2)分别进行协整检验。根据LR估计和AIC、SC信息准则,存款准备金函数和银行信贷供给函数的最佳滞后期分别为1期和2期(见表2)。

从表2知,可以用95%的置信水平确定存款准备金规模与存款负债规模、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而银行信贷规模与存款负债规模、存款准备金规模、同业拆借利率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按照惯例,取其第一个标准化协整系数结果,分别为:

(3)

(4)

由上述协整方程可以看出:(1)存款准备金规模与存款负债规模、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存在稳定的数量关系,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准备金存款规模之间存在同向的变动关系。即从长期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会引致存款准备金相应增加。(2)银行信贷规模与存款负债规模、存款准备金规模以及同业拆借利率之间也存在稳定的数量关系,其中准备金存款规模、同业拆借利率与信贷规模之间呈现反向的变动关系。即从长期看,存款准备金增加或者同业拆借利率提高都会导致银行信贷供给相应幅度的减少,但总体效果不甚明显(两个变量的协整系数均不大)。可见,在长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至少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渠道或市场资金价格渠道对银行信贷供给产生影响,且影响的方向总体为负。

2. 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通过相应渠道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见表3):(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滞后1期变量是存款准备金规模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存款准备金规模变动滞后1期变量不构成银行信贷规模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从下季度开始会对存款准备金规模产生影响,而存款准备金变动与银行信贷供给变化之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滞后1期变量构成同业拆借利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时同业拆借利率变动滞后1期变量也构成银行信贷供给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在下季度会引起同业拆借利率变动,而同业拆借利率变动又进一步引起银行信贷规模变化。(3)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滞后1期变量构成银行信贷规模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银行信贷供给变化的综合影响较为明显。

3.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绘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入一次性冲击后,对系统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以下构建四变量[DLNROAN_SA、DLNRESERVE_SA、Dir、Drr]的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以考察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通过相应渠道对银行信贷供给产生的动态影响。根据LR估计和AIC、SC信息准则,构建滞后期为1阶的VAR模型。残差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说明此VAR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

图1显示:(1)给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个单位正向冲击,银行存款准备金在第2季度会产生一定幅度的正向反应(响应值为0.025),随后这种影响迅速减弱,且从第5季度开始趋于零。说明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通常会先通过调整超额存款准备金来抵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紧缩影响,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缩减到一定范围后,总存款准备金规模才会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但这种影响偏向短期,从长期看影响趋于中性。(2)给定准备金存款变动一个单位正向冲击,从第2季度开始会对银行信贷增长产生微弱的负向影响,随后这种影响在第3季度又逐步减弱至零。说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引起存款准备金增加后,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同业拆借、债券出售等途径寻找其他资金来源,当这些资金来源不足以弥补准备金存款增加导致的可贷资金减少时,银行会相应降低信贷投放,但这种影响总体来说较弱(最大响应值仅为-0.0022)。(3)给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个单位正向冲击,同业拆借利率在第2季度会产生明显的正向反应(响应值为0.17),随后这种影响会迅速减弱,至第4季度趋于零。当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由于市场流动性趋紧,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影响的时间不长。(4)给定同业拆借利率一个单位正向冲击,银行信贷供给也同时在第2季度产生一定的负向反应(响应值为-0.0057),随后这种影响会慢慢减弱至零。当同业拆借利率提高时,商业银行由于借入资金成本增加,会相应下调信贷投放规模,但影响效果总体也不强。(5)给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个单位正向冲击,会在第2季度对信贷增长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响应值为-0.0063),随后影响逐步减弱,至第7个季度才趋于零。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银行信贷供给的总体影响程度要大于上述两种渠道的单独传导效果,也进一步验证了当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该项工具会通过存款准备金、市场资金价格等渠道共同对银行信贷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近年来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对银行信贷供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理论推导相一致,但影响的总体程度不强,且长期看影响趋于中性。其中,存款准备金渠道影响效果相对更弱,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效应存在一定的缓冲作用,特别是在2007年以前,这种缓冲作用可能更强。二是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结构制约。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商业银行除吸收存款外,还会吸收一定数量的同业拆入资金等增加负债规模,由于这些资金不受存款准备金政策约束,可弥补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引起的可贷资金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存款准备金渠道的影响效应。当然,同业拆入资金等资金来源的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增强了市场资金价格渠道的调整效应。

4. 分时段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结合近年来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的频度和大小,分别对2001年1季度―2006年4季度和2007年1季度―2011年3季度两个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动态影响效果进行比较(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对银行信贷供给的调整效果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2001年至2006年4季度,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信贷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2007年以后,该项工具对银行信贷增长的影响效果有所提高(面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个单位正向冲击,银行信贷供给无论最大响应值,还是累计响应值均高于2001年1季度―2006年4季度相关指标)。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效应的提升,其可能原因有:一方面是2007年以来央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调整力度显著加大。期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调整31次,其中上调28次,下调3次,累计上调幅度达13%。由于调整频度较高,加之基数水平提升,使得其变动对银行信贷增长的直接调节力度也相应增大。另一方面,两种传导渠道的调整效果均较前一阶段有所增强。(1)2001年至2006年4季度期间,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虽然持续下滑,但由于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使得银行借助其抵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空间较大,从而也导致这一时期总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保持稳定。2007年以后,随着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下滑,并逐步接近其临界区间③,银行通过超额存款准备金应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空间相应变小,总存款准备金率也呈现小幅上升趋势,进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通过准备金存款变动对银行信贷增长的影响效果也相应提升。(2)2007年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资金交易规模明显攀升,相应地,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对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的影响力度加大,同时也使得其通过这一渠道对银行信贷增长的影响效应随之增强。

(三)主要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近年来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对银行信贷供给产生了一定影响,与理论推导相一致,但影响的总体程度不高,且影响偏向短期,从长期看影响趋于中性。(2)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市场资金价格等渠道综合对银行信贷供给规模产生影响。其中,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资金来源结构约束等因素影响,存款准备金渠道传导效果较微弱。相比而言,市场资金价格渠道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强。(3)分时段看,2007年以来随着中央银行加大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调整力度,该项工具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作用有所提升。这一变化主要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准水平提高、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下滑导致缓冲作用减小、同业拆借市场资金价格传导效应增强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

五、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范围

理论上说,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范围,应该涵盖所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的对本国货币流通状况有显著影响的存款种类,以保障中央银行能最大限度地对金融体系和信贷规模进行调控。我国虽然规定商业银行及其它吸收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必须向央行缴纳存款准备金,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存在大量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统计之外的非正式金融市场。同时,金融创新也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创造出新型业务或品种以规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因此,应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特征和金融创新程度,实时动态地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和扩大应缴存准备金的负债范围,通过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来增强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实施效力。

(二)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Shibor为基准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然而,由于Shibor与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Shibor受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影响还不甚显著。为此,应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建设,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力,从而增强法定存款准备金通过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对目标变量(如银行信贷供给等)实施影响的效果。

(三)加强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配合

受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单纯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难以根本解决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及矛盾(如信贷过快投放、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等),应辅之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利率调整等多种政策工具,通过各种政策工具优势的发挥,以取得良好的协同效果。此外,虽然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使用频率和幅度来增强该项工具的实施效果,但如果过多依赖这一工具,可能会给宏观经济或者微观个体(如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震动。因此,应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在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过程中实时动态地选择和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增强货币政策整体的实施效果。

(四)密切配合其他宏观调控政策

在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调整效应发挥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可以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予以缓解,但有些因素则需要通过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加以疏导。因此,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配合一些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如信贷政策、国际收支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多管齐下,以达到最佳效果。

注:

①由于金融市场的缺陷,往往会使得贷款需求是无效的,或者与贷款供给不匹配,存在结构性矛盾,从而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应。

②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借贷市场和股权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寻求外部资金来源的行为将受到金融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的影响,而使商业银行总体上无法通过资产负债结构变动(如发行票据、减少债券持有额,或其他金融创新手段等)来抵消准备金变动对贷款供给的影响。

③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以应付流动性管理和日常经营需要,其存在最低临界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存款准备金理论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刘博,张红地.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金融出版社,2011.

[3]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0).

[4]夏德仁,张洪武,程智军.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评述[J].金融研究,2003,(5).

[5]许劲草.审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J].经济问题,2004,(10).

[6]巴曙松.提高准备金率:从不常用紧缩工具到常用对冲工具[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4).

[7]蒋冠,刘红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传导机制―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微观结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吴丽华,孟照建.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评价[J].经济学动态,2008,(4).

[9]余明.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J].世界经济,2009,(2).

[10]陆岷峰,高攀.近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阶段性视角的分析[J].金融纵横,2011,(3).

[11]杨桂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金融制度缺陷为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5).

[12]Richard T. Froyen and Kenneth J. Kopecky.1983.A note on reserve requirements and monetary control with a flexible deposit rate[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7).

[13]James D.Hamilton.1998.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Federal Reserve deposits[J].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on Public Policy,(49).

[14]Kashyap,A. K.and Stein,J.C.1993.Monetary Policy and Banking Lending[J].NBER Working Paper No.4317,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