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腿公司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跑腿公司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跑腿公司盈利模式

跑腿公司盈利模式范文1

出租车司机马科维奇收到一家名为Uber公司的短信,称如果他能来“了解一下”,就会得到50美金。

当天下午,马科维奇去到了Uber的办公室。一小时后,他免费得到了一部装有Uber派车应用的iphone手机以及可以装在挡风玻璃上的固定支架。

由此,马科维奇通过手机上显示的叫车信息接单,路线和车费会被提前规划,乘客用信用卡支付车费,司机收取车费的80%,剩下20%归Uber,高峰时期的价格会自动提高。

事实上,这样的打车软件我们并不陌生,国内的嘀嘀打车等正是Uber的中国门徒,可惜嘀嘀们用钱砸出了声势,却没能砸出盈利模式。而Uber依靠“中心调度+按需提供服务”模式早已突破草创阶段,开始探索多模式的经营之道。

如今,Uber已经将版图扩张到了全球70个城市,去年的收入预计超过10亿美元,并通过私募基金德州太平洋集团(TPG)和谷歌风投筹到3.6亿美元 C 轮融资,公司估值达35亿美元。

提供雪铁龙,也提供保时捷

一次糟糕的打车经历,让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克拉尼克意识到一片创业的“蓝海”:城市里车水马龙,需要用车的人却不能尽快坐上车,因为没有一个平台可以将城市里的车辆整合,及时地按需分配给需要用车的人。

于是2009年,克拉尼克与两名好友推出了一款名叫Uber的打车应用。乘客用信用卡绑定注册后,Uber通过用户的出发地和目的地,提供最近的空车信息、路线和费用。用户按自身需求选择车型和司机,由绑定的信用卡付费。Uber独家开发的算法,能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里,精准定位用户的位置到门牌号,并且保证所有接单的车在5分钟内到达用户楼下。

Uber投资人之一的谢尔文・皮谢瓦说:“Uber正在建设一个数字网络,一张覆盖在整个城市上空的巨大网络。一旦这张网开始在所有人的口袋中运转起来,那么它最终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平台。”对,克尼拉克从一开始就希望Uber不只是打车软件,而是一个平台。

Uber的第一次突破是与租车公司开始合作。最初Uber只与私家车主签约,因为这符合Uber将闲置车辆充分利用的概念。但签约的私家车都属于经济型轿车,并不能满足乘客们多重的需求――只是去上班,雪铁龙就够了,但接约会对象,保时捷明显是更好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提供私家车服务的收益边界较低,虽然可以在高峰时涨价,但由于车型限制,一旦高于某一个价格,乘客们就会放弃Uber。

于是Uber与租车公司合作,让对方提供更多档次的车,每种车价格都不同,Uber收取一定份额的佣金。除去车辆品质稳定,租车公司还能提供经过专业礼仪训练的司机,比如高级轿车和豪华车的司机必须戴上白手套,站立在门口迎接用户,为其开关车门,让用户体验尊贵服务。

顾客对此买账吗?据报道,与Uber合作的司机生意好时每天进账超过500美元,这相当于普通出租车司机一周的收入。在类似大型活动和新年夜的时间段,需要租车的人更多。 Uber还顺势提高价格,这时乘客对价格并不敏感,愿意为豪华轿车支付更多。

随后,Uber将出租车也纳入了用车服务网络。至此,Uber形成了一个多层级的用车服务网,从费用便宜的紧凑型轿车、方便的出租车,到舒适的高级轿车、大空间的SUV,再到高端豪车,Uber一应俱全,全方面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Uber能在5分钟内送来更多”

“城市出行服务”并非Uber全部想像力,只能称之为其中一个坐标轴;Uber另一坐标轴则指向“满足实时即时需求”。完善租车需求层级的搭建后,克尼拉克开始思考:“Uber能在5分钟内送来一辆汽车,便可在5分钟内送来其他东西。”

2013年“情人节”,Uber与各地花店合作,提供15个城市的送花服务。2月14日这一天,客户只要通过Uber手机应用预定玫瑰花,Uber司机就会将玫瑰花送往用户爱人处,收费约为150美元,其中50美元付给花店,Uber会收取剩下20美元作为服务费,剩下的归司机。150美元一束花,算是高昂的消费,Uber为何能拿到订单?

因为Uber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需求。传统花店的情人节服务需要预定,如果你忘记了,那么想在情人节当天送一束还不错的玫瑰花去爱人手中就很困难。Uber给那些忙碌而健忘的人解决了运送问题。

这次试验让克拉尼克看到了,与Uber合作的汽车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完善的物流网络,除了主业租车服务,尝试将Uber精准的定位算法提供给有送货需要的商家,从中获得服务费,似乎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当年7月,Uber与31座城市的本地冰淇淋卡车推出快递冰淇凌的尝试,也出自这一思路:人人都有在家突然想吃某种食品,比如冰淇淋,但冰箱里空无一物的经历。现在用户可以点击Uber用户界面上的冰淇凌按钮,Uber会显示用户附近的冰淇凌车,如果冰淇淋卡车空闲,几分钟之内你就可享受到美味可口的冰淇淋。费用将直接从用户的Uber账号中扣除,花费为人均3到6美元,Uber照例收取扣款的20%,一天就卖出了数万支冰淇淋。

这样一来,Uber不仅 开拓出新业务,之前一些认为Uber价格过高的用户,因为快递业务也开始使用Uber。从2013年2月推出送花服务以来,Uber每个月都会有79000名新的签约用户,同比增长20%,每周的营收额达到2000万美元,活跃客户的数量增长到43万。

这种中心调度+按需提供服务的模式,应该说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物流服务范畴。克拉尼克已经确认:人们生活中充斥着即时的需要。比如孩子突发奇想地想玩泥塑,一年一次的朋友聚会需要一个古典咖啡机。对于这种可能一辈子只会使用一次的物品,去商店购买十分划不来。如果有一个中心能随时弄到顾客即时需要的物品,用完之后还能还回去,是最好不过了。

所以克拉尼克希望Uber作为一种联系线上线下业务的服务工具,让闲置的资源能够合理的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去。未来的Uber甚至可能成为一个类似eBay的平台,提供闲置的高端而使用低频的商品,比如一年用一两次的烧烤架,一辈子用一次的婚纱,人们愿意在这个平台把东西借出去或租回来,付费让Uber负责运输。

“黑出租”的未来

当然,Uber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Uber的用车服务侵蚀了传统出租车运营商的利益,芝加哥和波士顿的出租车运营商曾市政府放任Uber,致使数百万美元的运营牌照贬值。

早在Uber上线的第四个月,公司曾收到旧金山政府发出的勒令停止运营的公文,原因是出租车运营商们投诉Uber没有运营资格,费率未经审查,司机不受监督,是“黑车”。

克拉尼克打了一个球,称:“Uber只是为司机与乘客搭建了平台, 本身并不拥有任何车辆”,不仅没搭理公文,甚至还号召网友签署请愿书,要求为Uber“正名”,最后这纸公文不了了之,请愿事件还顺便为Uber做了个宣传。

在与政府周旋的过程中,Uber也不断修正着自身法律上的短板,比如为与公司签约的私家车申请运营资格。在克拉尼克眼中,阻力都是必经之路,“租车行业的改革条件已经成熟,虽然Uber现在是众矢之的,但最终会变为主流”。

随着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和业务向更多城市扩张,Uber遭遇了汽车与司机数量短缺的情况。

Uber一边向另一家用车软件公司Gett学习,提供拼车服务――让座位还没有坐满的司机用智能手机拉客,一边挖对手的司机。曾经有Gett的员工收到Uber的优惠短信:跳槽奖励1250美元。克尼拉克还经常派销售代表乘坐竞争对手的车,用奖金和免费加油卡引诱司机跳槽。

虽然Uber因此赢得一些司机,但这只是“治标”方法。Uber的经营得靠“闲置”的车辆才能运转,如今只能让更多的人开车上路,增加“闲置”车辆的数量才能“治本”。

于是Uber与丰田和通用汽车达成协议,任何购买二者汽车的 Uber 司机都将享受一定的购车折扣;同时和数家贷款机构达成合作,购车的 Uber 司机会得到更多优惠。加州司机亚历山大・桑德尔拥有三辆与 Uber 签约的汽车。现在,他打算再添置一辆黑色凯迪拉克 XTS。通过 Uber 提供的优惠,这辆车只要 6.8 万美元就能拿下,比市场价至少低了1万美元,此外,桑德尔还将享受 7500 美元的退税和长达 48 个月的低息贷款。

除了解决自己的危机,今后Uber会不会在汽车买卖这行插一脚?难说。

其实,Uber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即时需求服务”的商业执行模式――将闲置的劳动力或资源调动起来,合理地分配到需要的人身边。这样的思路不仅成就了Uber本身,也启发了不少其他行业的创新。

跑腿公司盈利模式范文2

都市类媒体在它的草创时期,通过扩张触角,突破党报的内容边界,满足人们的信息饥渴,在传媒市场上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彼时,它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党报、各类杂志、广播电视。

现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都市报的信息供应能力在互联网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而与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对手相比,无论时效性、介质表现手段的丰富性、检索方便程度,都市类媒体的载体――报纸都是完败,勉强算得上报纸优势的便携性,也因大屏幕智能手机、更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各类电子阅读器的日益成熟而优势不再。有阅读报纸习惯的读者正在老去,年青人与纸媒渐行渐远。

对此,国内同类媒体有何应对之策呢?

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位列第一方阵,是中国都市类报纸的领跑者。去年南都运营总收入23亿元,其中广告收入15亿,已经超过广州日报;成都商报广告收入突破10亿元。其综合实力可见一斑。

考察中,我们感觉,这几家报纸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在互联网的挑战面前,显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前瞻性。

具体来说,它们的战略定位、战略转型,使各自媒体呈现某种“高端化”的趋势。这种高端化,是对自身资源优势的再挖掘、再放大、再增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揣摩。

大视野:不做“一般”的信息提供者

社会新闻――火灾、车祸、刑事案件、跑腿热线,等等,是都市报起家的资本。早期的都市报,大都经历过社会新闻唱主角的阶段。

都市报的另一立身之本,是各类信息的密集呈现。读者翻开报纸,总能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哪怕只有一条,也值回了五毛、一元的零售价。

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认为,一方面,读者的阅读水准在提高,零碎的社会新闻对眼球的吸引力在减弱;另一方面,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短信、微博、网上检索,等等,报纸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总之,读者在进步,环境在进化,报纸如果不同步,就会被边缘化。

他认为,南都不能做“一般”的信息提供者,要以深度、厚度、锐度、力度取胜。简言之,主要精力要用于做质量,不做数量。

早在1999年,南都就开始大规模地做时政报道;2002年,南都集中力量做深度与评论,孙志刚事件,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开设深度版后的产物;此后,调查性报道成为报社全力打造的产品。2007年,南都开始关注全国“两会”,加强对国家级事件、省外事件的报道。在“十七大”上,该报派出30多人的报道团队,包括时政、经济、评论、视觉等方面的主力记者。

李鸿忠离开深圳时,南都做了10多版的策划报道“鸿忠答卷”,对他在深圳时的政绩进行客观评定,为他送行。这样的手笔和高度,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

思维的原创性、深度、权威、准确、公信力,南都的此类价值诉求,使它的新闻产品区别于互联网上的一般信息,显示出差异性、独特性、高端性,赢得主流读者、年轻读者的青睐。

无独有偶,成都商报也明确提出:“办一份符合网络时代阅读习惯的市民大报,做有价值的、让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新闻。”该报常务副总编陈海泉认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要重新定位。要做区别于新媒体的新闻报道,你就得有更多的新闻资料,更多的背景,更多的分析,更巧的角度。

比如,去年成都曾有劳务中介市场信息:成都保姆市场的指导价月薪已达到四五千元。此信息一度造成雇主与保姆关系紧张,社会舆论包括网上舆论众说纷纭。保姆月薪真有这么高吗?这么高的指导价,谁请得起?保姆和雇主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成都商报派出多位记者到雇主家中搜集信息,发出了多篇权威调查报告,廓清信息的模糊地带。“发出最权威、最精准的声音”,这一点,是其他新媒体难以做到的。

陈海泉认为,过去市民类报纸很讲究地域的接近性,如今则要符合网络时代的传播特征,打破地域限制,某些省外乃至国外的新闻也要及时报道。比如“限房令”,重庆的限房令成都人会不会关注?肯定会,因为成都也可能很快颁布这种政策。再比如去年做了关于美国的“虎妈”报道,这名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故事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虎妈的这种“严格的棍棒教育”的方式,难道不该引起国内反思?

考察期间,正值日本大地震,我们了解到,南都派出了10多人的赴日报道团队,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分别派出5人、2人赴日本,体现了这些报纸对国际重大事件的高度关注。“这样的行动,在都市报早期,是难以想像的。”华西都市报总编辑说。

大推送:MEWS与PAPER分离,向内容提供商转型

从去年起,南都的LOGO“南都,无处不在”下面,悄然多了一行字:“南都全媒体集群”。

事实上,从去年起,南都的总体发展战略正进行一次全新定位:做内容提供商,以全媒体为渠道,对内容进行推送,最大限度提升南都的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

南都认为,多媒体、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MEWS与PAPER分离创造了条件。新闻不必粘附于纸上,新闻可以借助多种渠道得以呈现: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电子邮件、LED屏、电子阅报栏、电子阅读器,等等。

南都与广播电台合作推出《南都视点》,与电视袂拍摄《商帮之旅》,创办奥一网、南都网。(澳一网是收购“深圳热线”后建立的商业门户网站)

南都人认准了一个理:无线移动终端一定是未来媒体的必争之地,绝不能在这个领域无所作为,轻易让渡甚至放弃主导权。为此,他们对报纸版面进行技术处理,开发出南方都市报的E-MAIL版、手机版,苹果手机IPHONE版、IPAD版,最近,又与台湾一家科技公司合作,由南都出品牌,对方出技术、资金、营销渠道,共同开发“南都”牌IPAD式的电纸阅读器。南都人设想,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所有的南都读者都不是手捧报纸,而是腋下夹着精致的南都阅读器。

南都认为,有品质的内容生产现在是他们的强项,但不能止于此。所谓内容提供商,应该是全媒体的内容提供商,既可以对新闻产品深加工后发行报纸、杂志等后端产品,也能够同时生产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并快速地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化渠道进行。目前,南都成立了全媒体委员会,还成立了隶属于视觉中心管理的视频部,遇到大事件,可以拍视频进行报道。

南都全媒体运营的技术支撑是奥一网。该网站有150人,去年的经营额为3000万元,收支平衡。全媒体运营明显提升了南都品牌价值,一个有力佐证是,去年报发行量未增加,但报纸的广告收入增长很快。

南都全媒体首席运营官苟骅,花一下午的时间,为我们演示了南都全媒体构想的PPT,其逻辑起点、组织架构、操作步骤、近期远期目标,一目了然,思路严谨清晰,表明南都的全媒体构想已经形成体系,非常成熟了。

近日,成都商报iPhone阅读器1.2.2版已通过苹果官方审核,正式在苹果在线商店上线。新版阅读器可在电子屏幕上真实、全面地呈现报纸版面形态的《成都商报》。在此之前,成都商报iPad阅读器1.3.1版也已通过苹果官方审核并上线。至此,成都商报iPad、iPhone阅读器均已完成更新,均可流畅、快捷地阅读当天及往天的所有版面。

我们了解到,自上线以来,成都商报iPhone、iPad阅读器深受广大“果粉”的喜爱,下载量和排名不断攀升。“成都商报”(iPhone阅读器)在“免费新闻类iPhone应用软件排行榜”中的排名已升至第65位。成都商报iPhone、iPad阅读器的下载量也已接近2万次。

此外,如果iPhone用户安装有二维码扫描软件,也可直接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更加方便地下载、使用成都商报阅读器。

“我们这样做,目前并没有很大的收益,新闻收费的盈利模式也在探索之中。”陈海泉说,“抢滩移动终端,目的在于提前卡位,占领阵地,一步步增强对青年读者和主流高端人群的‘粘性’”。

大策划:传统纸质媒体独特优势的再放大

2000年1月1日,成都商报隆重推出“新夸父行动――追逐千禧年第一缕阳光”。该报同时向全球24个时区派出24位记者,以24个版的篇幅,报道当地迎接新千年的情景。包括中央媒体在内的全国120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行动。

这种大气势、大手笔的报道策划,即便在今天也属罕见。在10多年前,此次行动为成都商报赢得好评如潮,某种程度上奠定了超越竞争对手的品牌基础、人气基础。

其实,早在1999年,成都商报就举办了成都历史上第一次车展;2003年,该报联合全国25家媒体发起时尚传媒大奖。2005年,该报与湖南卫视合作,对超女成都赛区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不仅扩大了报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成都的经济进步、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正是这一届超级女声,让三位普通的成都女孩成为耀眼的明星。她们的名字是:李宇春、张靓颖、何洁。

时至今日,超强的大型活动策划、执行能力,已成为该报的核心竞争力。2010年,《成都商报》先后主办了“年画宝贝”评选、“单身白领节”、“单位春晚”、“少儿春晚”、“成都(青白江)樱花旅游文化节”、“到拉萨晒日光”等活动。

新媒体步步进逼,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将自身的独特优势――公正客观的形象、政府背景、亲和力、公信力、读者忠诚度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而活动策划,就是这种优势的再利用、再放大。

在活动策划中,华西都市报特别重视针对高端主流人群,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去年,该报组织了“C21・四川发展市(州)长峰会”,邀请到该省21个市(州)长与著名专家学者一起,纵论城市发展。介绍,华西报将会把市长峰会作为品牌,一年一年地接着办下去,为报纸发展积聚更多的政治、人脉资源。

今年该省“两会”期间,华西都市报推出了“书记市长访谈录”栏目。这一策划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较大篇幅,以都市类报纸的视角、语体,以对话的形式,展示24位书记市长官员身份之外的、人性化的另一面。比如《从哭到笑性情市长马华的“广元表情”》一文,从标题就可看出报道的可读性、生动性。

此外,今年该报针对富裕人群,举办了“让爱成铭”三八慈善晚宴;汶川地震三周年,该报还要策划慈善晚宴。

我们了解到,各类活动除提升媒体品牌价值外,还直接成为成都商报新的利润增长点。“广告是版面收益,主要是赚商家的钱,现在我们要实现版面外收益,就是赚受众的钱。”陈海泉说,《成都商报》每天60多万发行量,以每张报纸5个人的传阅率算,就是300万受众人群,商报必须整合这些社会资源,把影响力转变为收益。

《成都商报》2009年的活动收入近1500万,其中,仅当年年底策划的“年画宝贝”一项活动,在短信投票环节的收入就达250万元,活动商家冠名收入近100万元。2010年,《成都商报》成立活动策划中心,全年活动创收达5000万,今年,该报活动创收目标为8000万,明年争取突破1亿元。

“如果实现过亿,将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目前报纸广告来源中,仅有房地产和汽车两个行业能够过亿元,到时三足鼎立的局面将大大优化我们的盈利结构。”陈海泉说。

后记

考察中我们体会到,媒体生存于不同的政治、经济、舆论环境,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定位。比如,广东珠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相对成熟的公民社会;四川成都市民独特的消费理念、休闲文化、人文追求,就使两地的报纸呈现不同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简单复制他们的套路,既不可能,亦无必要。

但是,移动互联时代,都市类媒体面对的考题却有某种共性,因此“学习借鉴”是可能的、必要的。

面对三家都市类媒体的“高端化”趋势,有三方面需要思考――

一、武汉几家都市类媒体(包括近年来的长江日报),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作为发行量大、广告收入最高的报纸,楚天都市报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率先突围,在新闻报道上全方位超越对手?在主流化转型中,如何兼顾可读性、新锐感?如何改善议题设置、报道策划、话语方式、版面设计,进一步增强对高端主流人群的吸引力、影响力?

二、在新媒体发展、新介质运用、新渠道拓展方面,武汉媒体明显落后于上述几家报纸。楚天都市报如何抢先一步,借助移动互联的力量,在内容整合、技术平台开发、多媒体推送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增强对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粘性?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