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范文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特殊性,这个行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应当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不仅要具备多种软件技术开发能力,还应掌握跨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对行业要有敏锐的“嗅觉”。

位于山西太原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它在建成“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以后,继续向新的技术领域进行拓展。新创办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是以数字视音频制作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体应用手段,侧重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数字媒体传播、表现、互动的多学科结合的特色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满足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需求,培养计算机、电子信息及通信、媒体制作与传播等学科相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的学生将掌握多个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媒体制作技术。最终学生可以独立从事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也可以进行数字媒体的制作、应用、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具备在新媒体应用环境下设计、集成、开发、使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技能。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主要面向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如游戏制作公司、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移动运营商、网络传媒机构、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商、数字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等。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使学生最大程度满足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行业需要,2010年12月,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投资数十万元建成了山西省首个“3G移动开发试验室”。该实验室能够满足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需要,配备有项目开发沙盘、实验测试手机、专业开发软硬件等实验设备,可以进行Symbian、Android、J2ME、MTK平台的手机应用软件开发。该学院拟重点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继续增加实验条件的建设投入,增加iOS、Windows Mobile、BlackBerry OS等操作系统软件开发设备,目标是建成全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专业实验室。同时继续拓展平板电脑应用开发、机顶盒等新媒体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以及数字媒体创意开发等实践研究方向,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期、实践时期都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针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对口专业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学体系中尚属稀缺,有部分人力培训机构有定向人才培养,但是没有构成学科专业体系。就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名称而言,我国高校有同名专业但都偏重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制作技术方向。调查结果表明该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备鲜明的行业独特性。

为了能够高质量地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紧跟时展步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经过了仔细的研究,继续在实践中贯彻学院“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构建专业、实践、就业三个平台;坚持教学、科研与创作,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教师、学生与行业专家“三个三”结合;抓住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毕业实习五个环节;落实思想、组织、条件、制度、评估五个保障。①

在“三五式”实践教学理论基础上,学院设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思想就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运用实训理念,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支撑,紧密配合。实训大纲独立制定,实践环节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一致,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四大基本能力:综合应用技术能力、媒体艺术理解能力、项目开发沟通能力、设计实践创造能力。因此专业的教学体系围绕着四条主线进行设计,其核心是“围绕着能力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针对综合应用技术能力进行广泛的专业技术教学。由于专业所涉及的课程跨多个学科,所以各个学科关键技术课程都应当进行教学,但是不必精通某一个专业学科。教学计划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各个学科领域,掌握行业需要的专业重点知识,具备拓展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其中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掌握重点知识,即学即用。实践教学主要用于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同时人才培养分层次进行,将技能分为基本技能和进阶技能,因材施教。

第二,针对媒体艺术理解能力培养进行技艺培养并重的实践教学。强调技术和艺术共同培养,同时兼具两种素质,体现“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技术、艺术和人文素养相结合。这里有别于艺术类人才培养,并不是要理工科学生去学习“绘画”,而是他们要具备适当的艺术素养、艺术理解能力,适应现代软件开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需要,适应企业项目团队建设需要,使他们在移动互联网行业具有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领导能力。

第三,针对项目开发沟通能力培养,设置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课程实践、项目实践、联合实践所占比重较大,超过50%,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设定的实践教学新形式有项目答辩、作品演讲和展示、团队竞赛等,使学生脱离学生角色而成为团队成员或职业角色,实践职场环境,实践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

第四,针对设计实践创造能力培养,进行真实的项目开发。不仅是毕业实习锻炼,学习期间校外实训就是真实的项目开发实践,校内实训和联合创作都是依照实际项目开发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立项、需求设定、框架设计、代码编写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反复的修改过程,并且进行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仿佛在企业工作一样。创意构思要经过团队讨论、辩论才可获得通过。最终的项目成果并非是练习实践而是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应用程序。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已经创建,在学生培养方面还在进行着实践探索和研究。面对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需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如何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如何分层次培养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将是学院进一步探索研究的课题。

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跟随行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学科内容、教学实践环节,引进最新的技术充实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学项目案例,是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适应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本文责编:邵满春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需求驱动;西部高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55-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西部普通高校应用技术转型是西部地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支点[1]。“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类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促使高校对现有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改进。

一、现状分析

1.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参考李校红[2]等所做的市场需求调查,结合我院近年来的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毕业分流来看,就业与读研是两大选择。就业比例占绝大多数,考研、读研比例较低,但呈上升趋势。(2)从就业岗位需求(未考虑少数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情形)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管理与维护工程师,网络研发与测试工程师。(3)从专业能力需求来看,熟悉网络通讯原理(如TCP/IP协议),熟悉Cisco、HC等设备的安装、调试,熟悉某种数据库和操作系统,具有CCNP、HCNP、网络工程师(中级)等证书,有较强的网站或手机APP开发能力,往往会被优先考虑。(4)从通识能力需求来看,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有较强的项目规划、技术方案制定能力,有较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有较好的英语水平等,往往会被优先考虑。

2.西部高校的现状。一些文献调研分析了西部普通高校的现状,结合我们自己的调研分析与体会认识,认为西部普通高校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总体发展水平相对缓慢。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地提高对西部地区高校经费的投入,但受限于西部高校发展的基础和地区地方财力,以及高校扩招的影响,西部地区高校生均教育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师资队伍整体层次不高,教师职称结构整体偏低,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从2014年分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情况(2014年)[4]统计数据可以得到,2014年全国正高级、副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12.33%、29.24%,而广西的相应比较为10.60%、27.23%,差距较为明显。而西部高校受制学校总体发展水平、地区发展水平和地区工资待遇,较难引进或留住高层次人才。(3)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生源质量整体相对偏低。西部地区大多地处偏僻地带,尽管近年的发展较快,但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速度较慢。以广西为例,每年全国统招分数线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广西高校所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为广西生源。(4)西部地区高校技术类企业较少,学生在本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小,而到东部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面临费用、安全、管理等诸多困难。

3.网络工程专业特点。网络工程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行业发展迅速。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可见光通信、软件设计网络等新技术令人应接不暇;“互联网+”行动计划也给网络工程专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2)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学科面广。网络已经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与信息技术贯穿于各大学科门类和各个工、农、商业领域。(3)毕业生就业面广。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可以面向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与网络开发三个大方向选择就业岗位;同时,小到个体企业,大到大型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与应用人才。(4)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m然就业面广,但就业人数众多,除了网络工业专业本身的竞争,还需要与几乎所有计算机、通信、电信类的毕业生竞争就业岗位。现在一些非计算机专业也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再加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这些毕业生在网络应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4.西部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西部普通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准,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模糊;(2)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考虑不足,培养方案与目标较为单一,不足以适应学生与社会的多元化需求;(3)实践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不够科学,未能充分发挥实验设施与师生的潜能;(4)实践力度不够,工程、应用等实践机会不多,创新能力不强。

二、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规划

1.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5]提出了“721”人才培养模式,它基于梯级、分级、多元策略,将人才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3种,大约符合7∶2∶1的比例。我们借鉴其分层次培养思想,将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个层次,目前以应用型层次为主。对于学术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上偏向于基础理论与方法,注重学术研究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图1展示了我们的网络人才培养层次。

2.“3+5+3”课程要求体系。分层次培养体系,也就对应着分层次的课程设置体系,与网络工程相关的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选修三大类,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较多。如何保障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将师生从繁重的课程任务中解放出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增加师生配置比例,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选修课之外,还需要从课程知识的要求入手。一般来说,一门课程的内容,可以从如下三个问题入手:What is it(它是什么),Why to use it(为什么要用它),How to do(怎么实现它),Where to use(可以用在哪儿)及Where to go(将来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如何)。针对三类课程的这五个问题,我们推荐了三个层次(重点把握、熟悉、了解)的要求,如表1所示。对于每门课程的各个具体知识点,我们也推荐任课教师合理规划认识层次,突出重点。

3.用为主,兼顾学术。考虑到学校与学生的基础与发展,我们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学术型人才培养。因此,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主体上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为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激发学生的考研热情,提升学生的教研通过率,提升了专业选修课所占比例,约占总学分为39.7%。另一方面,开设专业选修课《考研数学综合1》、《考研数学综合3》、《考研专业基础》及《考研专业综合》4门,共计23学分。

4.网络工程、安全与开发三条主线。对社会需求的调研结果表明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网络安全、网络工程与网络开发。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安全配置、故障诊断和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网络工程主要体现在网络设备选型、配置、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网络开发主要体现在Web网站开发、手机APP开发和网络通信编程等方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从“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网络开发”三条主线进行教学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TCP/IP 协议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路由与交换技术》及《算法分析与设计》。其中《计算机网络》与《TCP/IP协议体系结构》是三条主线的共同基石;《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操作系统》支撑网络案例;《算法分析与设计》支撑网络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路由与交换技术》支撑网络工程。在专业选修课中,《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密码学》与《网络攻击与防护》突出网络安全方向;《高级网络路由技术》、《高级网络交换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与《网络性能优化》突出网络工程方向;《Linux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移动编程技术》与《软件工程》突出网络开发方向。

三、三级协同培养

针对目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欠缺,借鉴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的校内-校企-企业三级协同培养方案[6],考虑到西部一些高校学生较难获得企业工程教育实践的机会,结合学校科技企业园和学院自身的特点,我们规划了自己的三级协同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

三级培养体系中,三级培养目标是层次递进的,都以需求为驱动,以能力为导向。第一级依托于课堂教学与实践,重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并培养学习方法与能力;第二级从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工程应用出发,重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工程应用能力;第三级以学生兴趣为纽带,依托于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或科技产业园设施,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完成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程能力。

四、结束语

此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结合了市场需求与学校发展现状,开展了广泛调研,听取了部分同行和部分相关行业人士的意见,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原则,重点培养网络行业急需的工程性和实践性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的继续深造需求。所提出的“3+5+3”课程要求体系还有待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马青,王春秀.西部普通高校应用技术转型的机遇与路径――基于宁夏高等教育的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1):166-173.

[2]李校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5,(22):20-25.

[3]高东辉.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问题和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6,(3):37-40.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范文3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如RFID、WFN、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技术)来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互,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各级部门也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相关战略规划。各地高校积极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全国物联网相关机构也积极开展物联网研讨交流会议,国家教育部成立了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全国各地物联网研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从应用层面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将超过百亿元甚至达到千亿元。

2 黑龙江省适合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就业岗位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交通、电力、环保、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黑龙江省将针对智能农业、乳业、煤矿、林业、石油等龙江优势领域规划引导示范应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网、森林防火应用物联网、乳品安全应用物联网等,以此为试点,探索应用领域不断向广度扩展的途径,以此为牵动,促进相应制造业的跟进发展。争取五年内,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联网工程师,初步满足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需求,力争五年内,在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产业、智能环境监控、智能暖气供热等试点示范领域内实施示范应用工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战略的关键首先在于农业的信息化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农业的各类专业人才在现代农业十二五当中的缺口1000万人以上。充分发挥黑龙江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和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的农业优势地位,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打造龙江优质优价的绿色生态农业品牌。

发展黑龙江省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应具有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模块应用与网络技术、维护和销售、RFID相关设备的应用、操作管理和维护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应用软件开发、维护和销售、智能农业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技能职业人才。这为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3 黑龙江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

3.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黑龙江省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RFID 技术、嵌入式系统、无线和有线系统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简单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通信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具有良好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的系统集成技术员,能够从事石油和煤炭安全智能环境监测、绿色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对物联网的应用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3.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以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基础,包括了RFID、二维码、智能卡、传感器等等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网络层是“物联网”互联互通关键,包括无线传感网络,WiFi自组网、远程控制、机器间通信(M2M)的移动通讯网络等通信技术;应用层是具体应用的系统集成技术,包括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商业智能、GIS、工业监控、云计算平台、中间件等软件技术。依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下面列出了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建议,算是抛砖引玉,其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库应用、CAD工程制图、物联网技术概论、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微机组成与接口技术。核心课程: 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安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软件、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RFID系统安装与调试、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组成。另外配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包括RFID系统设计实践、基于Web的数据库设计实践、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实践、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与实现),在第五学期的教学周内,根据社会需要学习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开设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利用IEEE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结合起来组建简单的物联网并实现相关应用,具体包括: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智能环境监测(比如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管理,智能家居的应用),完成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设计报告进行考核。

目前黑龙江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专业人才极为稀缺。毕业生能够在信息、物流等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在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保护、智能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能暖气供热、石油和煤炭安全、公共安全、政府工作、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中的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物联网方向的职业高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物联网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将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走集团化、专业基地化、基地产业化的办学理念,并结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为立足于服务市场培养新型的、复合式高技能的物联网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滢,刘昭等.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在线教学;家具设计;教学模式;策略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传统互联网空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继而再到云计算平台,短短数年间就使我们的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创造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新的工作方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事件就是2012年出现的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使得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更加灵活与多样。作为工业设计学科重要的一个分支方向,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学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利用在线课程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今后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2]。

1在线教学发展概述

1.1在线教学发展概况

从广义上说,在线教学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行为,她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丢弃讲台和桌椅”的束缚,从而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建立各种的形式和内容的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和学习[3-4]。在线教学不仅得益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技术层面的充分保障,也依赖于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网上学习型论坛及各类在线教学培训平台而构建的理想的虚拟学习环境。在上世纪90年代,各种语言类网校、技能培训网站以其灵活、多元和广众的特点成为当时在校学生和广大互联网使用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了传统线下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可以看作是在线教学发展的雏形和早期形式[5]。进入新世纪,基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为代表的各类在线教学资源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Udacity、Coursera、edx等知名的MOOC平台在全世界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在线课程和用户数量呈现井喷式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一股在线学习的热潮。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在线教学模式和平台在强大的商业资本夹持下,如雨后春笋般以各种形式冒了出来,将知识通过网络传遍世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方都能通过网络学习到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在线教育逐渐开始摆脱固定的PC限制,在手机app移动终端和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中将长尾效应发挥到极致。综合来看,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线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知识获取方式更为便捷和灵活;二是可实现碎片化学习,尤其是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全天候学习成为可能;三是内容更加多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提供者和平台支持让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1.2基于MOOC基础的在线教学模式及发展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由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第1次提出。2012年以来,以Coursera等为代表的几家国际在线教学平台顺势推出并迅速发展了这一教学模式。从字面上看,MOOC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在线和开放。大规模: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教室面积的限制,即便是大课,也只能容纳几百个学生听讲,而MOOC课程则不需要担心物理空间的限制;在线:MOOC课程大部分的知识学习是在互联网上完成,不受时间的限制;开放:MOOC课程一旦上线,受众即面向全世界互联网用户[6]。随着对MOOC模式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MOOC其实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尤其是部分突出应用技术学习的高等职业学校脱离了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推行在线教学,完全舍弃相对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形式,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各种在线教案的撰写,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学生在短时间内也很难适应,教学满意度等均不理想。因此,人们意识到,在线教育需要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并与之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基于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的混合教学模式逐渐开始盛行,如欧美的一些高校已经超越MOOC,在此基础之上,以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的模式开展线上课程学习与线下面对面的教学相结合。SPOC是教师将课程的相关学习素材通过网络平台,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线下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真实的课堂中讲解、考查和答疑,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网络资源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不难看出,其实SPOC是MOOC的一种衍生版本,但相比较而言,SPOC有着更强的针对性,从SPOC的“小规模”和“私有”两个重要特性就可以看出,SPOC在使用对象上呈现出小众化和靶向性的特点。可以说,SPOC利用了MOOC资源辅助传统校园课堂教学,实现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符合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今后在线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7-9]。

2家具设计专业特点及适用在线教学的可行性

从家具设计的专业属性而言,其专业教学遵循一般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框架,但也有其特殊之处。家具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层面的设计师,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科学的逻辑思维和相应的职业技能。通过一系列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清家具设计的实质,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和程序的学习设计,从而加速从准设计师到专业设计从业人员的转化[10]。从家具设计的专业特点来看,该专业具有多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涉及艺术、技术、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该专业的教学方式所培养的学生其真正的设计能力是非常薄弱的,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家具企业的需要,基本上就业后都需要在企业一线进行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产生以上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设计上似乎“完美无缺”,从若干的专业基础课程,到一系列的独立专业课程,甚至还有专业特色课程,看似做到了“面面俱到”,但线下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使这种培养方案存在的一定的先天缺陷,它将原本需要综合与协调处理的复杂的设计问题人为地割裂开来,散点式的简单知识讲解互相孤立,课堂授课又无法将不同课程有机的串联起来,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成的知识链,这是目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所在,势必使高校培养的“准设计师”们需要花费更多的培训和适应时间才能够变成独当一面的真正的一线设计师,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效能,显然是双方都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如何让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的结合和互通是未来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家具设计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3在线教学模式应用于家具设计专业的策略

3.1始终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目前开设家具设计专业的既有本科层次的高校,也有高职高专等应用技术型院校,生源既有艺术生,也有毫无艺术基础的工科生,专业设置的多层次、院校分布和学生背景的多样化使得家具设计专业的在线教学必须坚持始终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以满足多样化的课程教学需要;此外,应根据原有的文理科背景、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将来的就业需要设置多样的在线教学和学习模式,从而真正使在线教学建成专业教育的共享体系。

3.2坚持共享和开放的理念

在线教学应始终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相关高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有义务把优秀的课程资源上线,扩大共享的辐射范围。目前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虽然也有一部分诸如《中外家具发展史》等基础课程以精品课程的形式走出校园,开始在网络上推广,但大部分家具设计类课程还是仅仅限于个别高校中,通过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获得小部分学生的认可,极少在在线教育平台上看到家具设计方面的课程资源。因此,今后有关高校应该加强在线教育课程的推广,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在线网络平台,让优质的教学资源从学校推广到校外更多的受众群体[11]。

3.3强调规范和标准化建设

目前,在线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也由于缺乏相关标准,以及该模式本身“开放包容”的先天特性,使得现有的课程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管理和评价上均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对于课程进行个性化开发的效果亦不甚理想。对于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师而言,尤其要按照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教学体系,从横向(艺术造型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工艺课程等)和纵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的不同维度研究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标准、资源加工与技术标准,从而找出规律,形成典型的在线课程设计样式。

3.4健全课程建设保障机制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开发课程方面的热情,更需要高校在资金、版权、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在经费保障方面,高校应该在相应的高教和教改领域增加资助和预算,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技术支持方面,高校应该配合教师建立独立运作的通用技术平台、在技术上保障在线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激励机制上,应在项目申报、课程开发等多方面给予倾斜[12]。

4结语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范文5

【 关键词 】 物联网;物联网岗位结构;物联网岗位技能

1 引言

物联网在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多个领域均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已经形成了系列产业链,产生了大规模的创业效益。

2 物联网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言之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三层含义: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其三,该网络具有智能属性,可进行智能控制、自动监测与自动操作。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3 物联网发展现状

3.1 国际发展状况

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美国将物联网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

欧盟 2009 年 6月制定并公布了涵盖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物联网领域十四点行动计划。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相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

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较早,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江苏无锡建立有“感知中国”物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8月7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2009 年11月3日《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总理再次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 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任务。2010年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物联网已被工信部纳入“十二五”专题规划,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之前我国将规划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发展。

随着感知中国战略的启动及逐步展开,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2009年11月,总投资超过2.76亿元的11个物联网项目在无锡成功签约。从目前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来看,物联网领域主要环节,如器件设计和制造、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架构、软件信息处理系统配套、系统设备制造、网络运营等均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能力。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无锡、深圳、成都等地先后制定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在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已初步展开。“十二五”期间中国物联网将“初步形成产业体系完整、创新能力增强、应用水平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的良性发展格局”,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第二代身份证、奥运门票、世博门票、货物通关等领域得到应用。

4 物联网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4.1 物联网人才需求概况

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社会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远不成比例。且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会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普及,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

物联网人才的缺乏是当前的人才需求的主要现象,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截止2013年6月,中华英才网上与物联网相关的岗位招聘信息有456条,智联招聘上与物联网相关的岗位招聘信息381条,前程无忧51job上与物联网相关的招聘信息1378条。其中存在很多招聘信息挂上去很久无人应聘的现象。

每个领域对物联网人才都有大量的需求。下面列举几个重点的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智能交通:20万;智能物流:20万;智能电网:100万;智能医疗:100万;智能工业:50万;智能农业:1000万。

4.2 物联网人才分类

4.2.1研究型人才培养

我国现在大力强调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最终要落实在企业身上,因此具有研究和创新特色的企业,应该得到大力培育。根据国内的划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9%以上是“研究型企业”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这类企业主要以物联网政策研究、行业标准制定、咨询顾问、规划测评、技术研发等为主。

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物联网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偏重于研究型和创新型,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特点,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才能,具有开放的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国际交往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完备的知识结构。主要对应研究生层次。

4.2.2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为主的这类企业,在我国数量最为庞大,主要以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等为主,包括RFID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网络安装调试、物联网硬件开发、传感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

在工科类及综合类院校中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时,笔者认为应该从工程应用技术性的角度考虑,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对应本科层次。

4.2.2技能型人才培养

物联网服务型企业,如提供物联网业务服务的运营企业,主要需要物联网技能型人才,但是往往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如物联网业务运营管理人才、市场销售人才、业务应用人才、客户服务人才和系统维护人才等。

显然,这对物联网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即专业办得有特长、就业有优势,需要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更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主要对应高职层次。

4.3 物联网岗位结构分析

物联网领域岗位需求丰富,目前笔者认为可以分为8种,如图1所示。

4.4 物联网岗位技能要求

物联网岗位列表及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所示,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可以应聘物联网技术员、物联网构建技术员、物联网集成工程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物联网销售工程师、物联网产业工人等工作岗位,从事物联网硬件工程师与开发工程师的部分工作。

5 结束语

物联网行业为信息化产业,属于IT行业。可参照IT业的工资水平预估物联网行业人才的工资水平。在应用层次的人才方面,预计1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工资在2000-2500元,2-3年工作经验人员工资在3000-5000元,3-5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工资在5000-8000元,5 年工以上作经验的人员工资8000-15000元。

国家的利好政策,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行业客观的工资待遇,同时高职学生符合绝大多数的岗位要求,这些为高职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物联网专业也必将成为未来高职招生旺就业畅的新热点专业。

基金项目: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特品专业。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CDIO;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16-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忽视实践,不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也出现了大量的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都只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而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综合素质差而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

CDIO教育模式作为当今工程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强调在教学中,结合“做中学”和项目教学法,并且以实际工程项目中产品的研发到运行为主线进行学习。CDIO制定了详细的能力培养大纲,注重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通过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企业对能力的要求,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模式在我国的高校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不少高校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汕头头大学深入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根据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新的EIP-CDIO培养模式。

二、CDIO的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如何保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注重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国内外教育机构A认可。

CDIO制定了三个目标、四个主题、一个愿景,三个目标明确了CDIO对技能的要求;四个主题强调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改善评价体系,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愿景表明了CDIO的实施条件。

CDIO从工程应用中实际的产品出发,让学生学习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12条标准,对工程领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CDIO对工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企业要求的工程师,使学生能够在企业环境下,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的12条标准对高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评估的测定及教学环境的设置等各个环节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让高校教学更加规范、高效。

三、基于CDIO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1.典型工作过程分析。中国软件市场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增长速度,却仍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需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从目前市场的分析看,主要的就业方向有WEB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等。根据人才需求分析,本校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划分为三个大的方向:信息管理、移动互联开发、电子商务,主要的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工程如表1所示。

2.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能力”为导向,结合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进阶方式确定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WEB开发、移动互联开发、电子商务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其中WEB开发主要为开发和JAVA开发,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职业素质课、岗位基础课、岗位核心能力课、岗位拓展训练课。

其中,职业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公共课,所有的方向都要学习。职业素质课包括毛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图像处理photoshop网络基础;岗位基础课和岗位核心课则分别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岗位拓展训练包括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综合实训、企业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3.基于CDIO的教学方法。为弥补高校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的缺陷,与IT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聘请有工程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为校外导师,按照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和“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与校内教师一起进行课程的进度安排和项目设置。设计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资源,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开发中,摒弃不常用的知识点,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内外教学。在岗位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以完整的项目为主线,把整个工程项目的开发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部署、运行于维护五个阶段,让学生了解企业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一般流程,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在课程教学中,分阶段地设置综合性实训,实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为一个项目开发团队,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部,小组长进行分工,每个人完成项目的子模块。在项目实施前,需要大家共同讨论,在具体的实施中,每个成员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每一周都要由组长完成详细的进度报告。这样的实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开发环境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

4.评估体系。CDIO的标准中提出的“学习标准”要求对学生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产品和系统构建等技能以及学生的学科知识做出评估,因此必须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考核,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中,采用如下的几种方式进行考核:

(1)专业技术能力:对教学实训中安排的项目子模块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进行考核。

(2)系统构建能力:课外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小项目,要求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并且撰写实验报告。

(3)交际能力: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答辩能力进行考核。

(4)团队合作能力:在分组完成的项目任务中,考核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

(5)创新能力:对教学实训中项目子模块的扩展功能实现情况进行考核。

在考核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分别设置不同的比例,计算最终成绩。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采用CDIO工程理念,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认真分析目前的就业方向,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设计了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结合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思想和“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系统构建能力等,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对接。

参考文献:

[1]顾佩华.CDIO在中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24-30.

[2]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5-18.

[3]王天宝.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