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团队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团队建设方案

团队建设方案范文1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

为适应我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

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

二、教学团队的工作要求

1.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

2.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

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的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

3. 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 进修规划, 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

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4.积极申报、承担各级教改项目;

5.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

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6.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

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 3

7. 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工作章程;

8.教学团队有责任协助学院或直接安排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

务;

9.团队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三、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与职责

1. 教学团队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教授职称, 承担相关课程的本科教学,

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勇于

创新,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曾指导过青年教师,成绩突出。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相关课程改革的趋势, 有较强的改革意识,

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

3.组织和协调完成教学团队承担的教学任务,采取有效、得力的措施

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4.规划、组织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

改革方面起主导作用,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研论文。

5.组织相关课程的教材编写,积极指导相关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

教学改革。

6.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学成长计划,并督促、

团队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政校行企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模型;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师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一流的师资指的就是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其优势也各有不同,要想让所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同时成为理论教学的“行家”和实训指导的“里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建设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前,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建立了较好的合作的平台,但是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差异,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在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方面没有形成最大的合力。本课题希望通过协同创新理论,借助政校行企的合作平台,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一、政校行企协同创新融入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建设上来。只有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当前协同创新潮流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又要求学校要正确处理好与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关系,因此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将协同创新理论融入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着团队的成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发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必须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借助协同创新理论,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为团队建设寻找了改革的突破口,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实现政校行企之间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如果把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看作一个系统,那边组成这个系统建设的主要要素就包括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这些要素之间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如果能够借助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并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的各自优势,实现政校行企之间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

二、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

为发挥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作用,必须理顺政校行企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和行业指导的协同创新平台,并探寻四者之间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即:树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互聘共培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和共育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政校行企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实现政校行企四方在办学、育人、就业及研发面的取得多方共赢发展的局面。具体的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引领下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

(一)政府引导

政府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发挥引导作用,政府要派出专门机构统筹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协调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制定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制度明确政校行企各方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报和项目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学校主体

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理念下,高职院校要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校行企的优势资源,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明确“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愿景,树立开放式建设的理念,通过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式,创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并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实验师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三)企业参与

基于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外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践锻炼。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专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的制定,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共建,课题研究和专利开发等等。通过校企双向互聘共培的方式,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业绩精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更好地解决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良好的师资。

(四)行业指导

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以行业协会为中介,通过建立行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的培训。行业应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当中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同时加强教学与生产结合,与企业和高职院校一起共建实践实训基地。

三、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机制

(一)共同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浪潮的引领下,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寻找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健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最终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规模稳定、教育教学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既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富有特色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贡献最大的力量。

(二)“互聘共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要树立开放式协同建设的理念,打破教师为学校所有,企业工程师为企业所聘的保守观念,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引进和行业聘请的“互聘共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人力资源协同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主要由校内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两大部分组成,要使团队里面每位成员都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必须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建立在政府的引导下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互聘共培”的教师培养新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企业引进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引进一大批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一部分生产技术能手成为兼职教师,来弥补专任教师的不足,发挥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加强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以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2.行业聘请

高职院校可以从相关的专业行业聘请客座教授和行业顾问来指导“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学术报告、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指导学科和专业建设等,,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新动向,最大限度的发挥行业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校企联合培养

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政府牵头,积极寻求学校和企业广泛的合作空间,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师资培养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师资培训基地,一方面对本校的专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挂职实践锻炼,同时聘请企业的经验丰富的人员到学校来给教师进行企业一线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另外,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形成政校行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行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共享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共育共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除了要建立“互聘共培”的人才培养机制之外,还必须要有坚实的保障机制,才能保证政校行企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要树立整体和系统的观念,不仅在教师的组成和来源上要整合政校行企的力量,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更要吸收政校行企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共育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下,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共同来制定双手机构教学团队的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教师校内外培训基地,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进行教师的考核评价和管理。

1.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共同商量制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方案与建设规划,共同开发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兼职共同备课、授课和命题。让高职院校的课堂融入企业和行业的元素,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

2.共建教师校内外培训基地

一方面,通过让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轮岗的方式,使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校外生产性基地得到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水平的实训,使教师教学水平和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培在校内教学基地得到提升。同时,可以通过校内外的教师培训基地,借助基地的师资、设备等资源,积极与社会开展培训合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基地的使用效率。

3.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

团队成员必须要密切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联系,深化政校行企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和研发的形式,让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流程改进、生产服务等横向课题研发、专利申报中来,同时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生产和社会服务。

4.共同进行教师考核评价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及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团队成员的考核管理。其次要借助政校行企多方的力量进行考核,考核遵循“多方参与,细化指标,动态考核”的原则。在考核的过程中,政府要对教师的考核方案进行审核,对考核过程进行监控;高职院校主要是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企业要对专任教师下企业的情况进行岗位考核;行业协会也要对“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产学研的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等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要与教师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逐步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2]刘俊.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1,4.

[3]王宇苓.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0(2).

[4]骆建建.关于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打造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

[5]韩峻峰.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6).

团队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29-02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我校教学改革的自身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为其成功奠定基础,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的框架结构

1.实施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超过25门,目前急切需要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要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满足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原则。在电气专业众多主干课程中,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间承启关系清晰,内在联系紧密,同时又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宜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确定电气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及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挑选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本教学团队的成员承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须建设网上教学平台,丰富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优质的网上试题库和教研成果共享资料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答疑困难,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每周进行定时定点答疑,均会使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答疑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架。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又必须具备稳定的构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构架是“所在二级学院主管、团队负责人总管、团队责任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

二级学院负责从体制与机制上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是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发号令者。

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团队成员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在团队领导上,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对建设好团队十分重要。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开拓创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便在沟通、协调与尊重的基础上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与服务。

根据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学团队对各门核心课程均应设置一个责任教师岗位,下设2~3个中青年主讲教师岗位,责任教师和主讲教师可兼任。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形成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力、中青年教师为重心、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结构。

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电气类企业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加入到团队中来,作为团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为践行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成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和项目课程,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入到培养方案中。

(二)以实行教学实施大纲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以前实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不能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概貌,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进度,这导致教学大纲与教师教学脱节、与学生学习脱节。

而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描述相关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评分标准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求团队教师必须撰写所上课程的教学实施大纲,在撰写过程中对课程整体进行一次再把握,对整个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重难点能思虑透彻。为了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用作参考和做上课准备,教师需要将电子课程实施大纲,上传到教学资料共享平台,与学生共享。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实施大纲组织教学,每一轮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更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

(三)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教学方面,团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把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纳入团队工作的议事日程,围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培养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协助指导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部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要求青年教师听老教师全程授课,在经过集体备课、逐章试讲、严格评议后才能独立授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定期旁听和评议,了解他们的课堂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在申报、争取各类科研课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组织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从各方面,如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论文指导等,负责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

(四)坚持“工学一体化”,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系统工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遵循专业特点,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坚持工程应用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与生产实践一线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在学校多项措施与政策的帮助下,教学团队教师应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积极联系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根据企业生产的最新需求,设计和引进包括供电、测量、微机保护屏、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实验装置,建设和完善校内电工实习和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学生可在这个实验平台上充分动手实践,模拟工业现场运行,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教学实验与工业现场的高度逼真,弥补生产现场不能进行运行操作和安装接线的缺陷,使学生达到解决教学实验问题如同处理工程问题一样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和教改能力,促进教改和科研项目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内容开展相关教学项目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等,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以申报国家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大纲撰写及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科研课题、质量工程等科研项目,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以科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建立团队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激励措施联系起来,积极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有机会获得去国内外培训的学习机会,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将获得团队经费奖励等,有效调动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积极性。

2.建立团队定期教学活动制度。为了加强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定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参加。

3.建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两位以上教师教授同一课程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每门课程都应有集体备课教案,各授课教师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成个人备课教案。

4.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制度上确保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电气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团队建设要依据电气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从团队的框架结构、教育理念、专业核心课程构建、课程实施大纲撰写与执行以及运作管理模式等方面对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出构想和建议。

团队建设方案范文4

一、翻译方向团队构建

(一)团队建设目标在外语学科谱系中,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前景光明,必将在外语学科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所在学校从完善外语学院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体系出发,构建翻译方向科研团队。经过对目前翻译学科的实际情况调研,依据商科院校外语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翻译方向科研团队的目标。将其设定为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开发人才建设。

(二)团队人员构成根据乔恩•卡曾巴赫的团队理论,团队就是由有互补技能的少数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能够相互承担责任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即人数不多、技能知识互补、具有有意义的目的、有具体的目标、明确的工作方法和相互负责的意识。因此,基于乔恩•卡曾巴赫的团队理论,翻译方向团队成员构成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研究方向、合作意识等方面考虑,由8人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所有成员都具有相关的研究基础。

(三)团队知识管理及创新能否有效完成团队的目标和任务,是团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其中充分的组织和调动团队内部的知识资源来取得更高的成绩,也就是是否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关键因素。知识管理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科研团队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科研团队建设中,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团队在对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任务型的知识管理的途径来完成团队目标。团队以目标为任务,通过团队内成员知识协作,和任务激励的方法来完成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团队首先对成员个体的知识资源以及团队核心知识资源的状况进行调查,明确团队知识资源差异和分布。在此基础上,划分团队管理任务和科研任务。团队负责人从宏观上把握研究的先进性并承担更多的管理任务,如项目总策划及方案设计,组织方案按计划实施,负责组织实施翻译学学科及项目进程等。其他成员承担更多科研创新等任务,提升科研能力,完善人才建设等。翻译方向团队既有传统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又有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研究。依托于外语学院具有商务英语专业等商科特色,将团队的学术方向和领域以任务的形式确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化翻译与传播。团队成员通过知识共享和写作,完成相关方面的研究任务。为帮助成员最大化地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和创新,团队建立定期学术活动制度,邀请专家做学术讲座,并设立专项经费,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以及进一步完善翻译方向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建立有效的约束制度来激励成员进行科研创新。团队制定科研与教学指标量化考核制度和制定科研与教学指标的奖惩制度以促进目标任务的完成。任务的约束和良好学术环境的激励使翻译方向团队既能具有传统理论研究的积淀,又能对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模式进行把握,充满了学术潜力与研究活力。

二、翻译方向团队建设制约因素

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外语学科翻译方向团队的建设中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第一,团队协作的制约因素。以知识共享为例,知识共享是科研创新的保障,翻译团队成员的知识资源具有差异性,科研制度保证了成员间显性知识的交流,但隐性知识的交流还不很流畅。因此团队文化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团队的协作程度。第二,团队环境建设。作为从学科建设层面出发的翻译团队,成员访学等学术交流对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资金、教学安排等条件影响,学术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结语

团队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52-06

“十二五”伊始,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职业教育“双十提优工程”,计划通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创建10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和10所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构建适应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圆满完成“双十提优工程”,全面打造一支数量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带动全市职教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内容。

一、实践困惑:

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四大“瓶颈”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南京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亟待突破的四大“瓶颈”。

(一)合理的教学梯队尚未建成

南京市教育系统所属职业学校现有专职教师3622名(不含人社部门和行业办学学校教师,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下同),教师队伍构成情况如下。

1.年龄结构不匹配。35岁以下教师1456名,占40.20%;36—50岁教师1675名,占46.25%;50岁以上教师491名,占13.55%。

2.职称结构不如意。无职称444人,占12.26%;初级职称721人,占19.91%;中级职称1384人,占38.20%;高级职称1072人,占29.60%;正高职称1人,占0.03%。

3.技能结构不理想。在3622名专职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2195名。在2195人中,无技能证书的341人,占15.53%;初级工65人,占2.96%;中级工183人,占8.34%;高级工567人,占25.83%;技师705人,占32.12%;高级技师334人,占15.22%。

由以上三张图可知: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类型结构还不够合理,高水平、专家型的领军教师严重不足;年轻教师队伍庞大,教育教学实践和智慧有待丰富;拥有“技师”以上证书(含“技师”)的教师不及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一半。如何加快建成以年轻教师为基础、中青年教师为中坚、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核心、名优教师为领军的合理教师梯队是当前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难点。

(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不够

英籍匈牙利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语言、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深植于教师内心,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在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技能、教育机智、观念、情感与智慧等以及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发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知识。它是构成教师知识的重要基础,它需要通过教师之间不断地互动和交流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等过程实现共享。

目前,南京职教系统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还存在诸多障碍,这既有隐性知识固有特征、教师主体因素、隐性知识共享技术限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如多数学校按专业划分教研组(学科组),不同系(部)、专业缺乏制度化的有效的交流互动机制,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

(三)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氛围不浓

即使同一专业的教师,由于传统观念和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同伴互助的氛围还不够浓郁,文人相轻、猜疑妒忌、业务封锁等习气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尚未真正形成。

(四)教学效益不能高效发挥

南京职业教育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致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许多重大课题(项目)等待攻坚克难,这些课题(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单靠某个教师或某个学科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多专业、多层次的教师组成团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教学科研效益。然而,当前南京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系统设计: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框架

在正视南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四大“瓶颈”的现实基础上,在人力资本理论等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认真学习和调研,2011年初,南京市教育局成立市级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组,研究制订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明确建设目标,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指明方向

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全国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全市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师队伍机制创新为途径,以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立足南京职业学校实际,遵循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规律,把建设一支数量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作为“双十提优工程”重要内容,为加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可获得性、易获得性作出新贡献。

2.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40个“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20个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全市重点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对全市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公共基础课程的统筹规划和调整力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老中青教师相结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资源开发,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体提升全市职业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制订遴选标准,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选好对象”

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组制订了《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南京市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标准》两个规范性文件,对团队组成人员、团队带头人、团队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让有志竞聘的团队有据可依,让团队遴选和建设工作有章可循。这里对《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作简要介绍。详见表1。

(三)完善保障机制,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保驾护航

1.组织领导。该项目由市教育局潘东标副局长分管,市教育局职社处牵头组织实施,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具体落实。

2.经费投入。坚持“以奖代拨”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市教育局设立1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只用于立项团队教师的培养和教研活动。对立项的试点团队采取市、校共建的方式,根据项目实施需要由市教育局给予相应的启动经费,学校同比安排相应经费;项目实施后,经团队、学校申请,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对达到建设标准的优秀教学团队给予一次性奖励。

3.校企合作。市教育局创造条件推动全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保障职业学校所需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保障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保障校企双方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评价体系。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评价机制,通过细化指标和调整权重来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达成,注重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总结工作,积极探索行业企业评价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形成行政部门、专家和行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行为跟进: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

1.组织申报。2011年,市教育局下发《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南京市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标准》,要求各校对照标准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向市教育局一次性申报全校规划建设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

2.严格选拔。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根据申报材料,2012年分两批共遴选出60个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其中专业课教学团队47个,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13个。

3.开通专题网页。2012年8月,建成并开通南京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专题网页(http://),及时介绍各团队建设资讯,分享建设经验和成果。

4.组织团队负责人研训。2012年6月,市教育局组织首批立项的30个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到浙江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第一模块学习培训。2012年8月,组织第二批立项的30个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到东南大学参加高级研修培训。2012年12月,组织全市60个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在南京浦口大吉训练基地、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金陵中专)、南京高等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分两个阶段举行高级研修班第二模块的培训。

浦口培训首次引进企业培训师为团队负责人开展了如何提升团队建设执行力的专题培训,学员们在互动式的培训过程中,加深了对高效团队的理解;金陵中专的培训采用了特色课程、师资团队建设介绍以及沙龙活动的形式,引发了团队负责人对团队建设及专业课程开发的深入思考;南京高职校举行的团队展示活动则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团队·船·航行”的主题,告诉各团队负责人必须通过弘扬团队的正气、凝聚力,重视青年教师力量,重视营造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锻造出一支真正优秀的团队,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

5.召开工作推进会。2013年3月,在南京女子中等专业学校召开全市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由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分享团队建设经验。南京高职校李燕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该校电子商务团队建设工作;金陵中专的苏娅、汪晴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该校语文团队和信息技术团队在个人规划、搭建平台、团队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

6.加强中期检查和过程管理。按照建设方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批准立项建设后第二年进行中期检查,第三年进行总结验收。2013年11月至12月,市职教教研室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利用新一轮教学视导契机,做好各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中期检查和深度推进工作。

四、效果反思: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效及思考

(一)效果: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斐然

南京市教育局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努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大幅提高。

1.优秀教学团队在夺取全省技能大赛金牌“七连冠”中功勋卓著。在2013年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市夺得90枚金牌、111枚银牌、93枚铜牌,金牌总数再次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七连冠”目标。全市60个优秀教学团队为夺取“七连冠”立下了汗马功劳。团队成员夺得金牌27枚(其中12人是一等奖第一名)、银牌20枚、铜牌31枚,团队辅导的学生几乎包揽了我市学生组奖牌。

2.优秀教学团队成员在省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中摘金夺银。自2012年开展团队建设以来,团队成员共获得省信息化大赛一等奖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3个,获得国赛一等奖4个,获得省“两课”评比大赛示范课34节、研究课37节,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3.综合高中教学团队助推南京对口单招实现历史性突破。2013年对口单招考试,本科上线人数505人,全省排名第五。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浦口中等专业学校、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的综合高中教学团队(综合高中·中高职衔接教学团队)狠抓综合高中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对口单招教学管理与技能训练规范要求,为对口单招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实习与就业指导教学团队精心打造实习就业民心工程。在南京市职业教育实习与就业指导教学团队组织引领下,2013年,南京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市中职人才交流会,将“南京市中职人才交流会”这一公益性品牌打造成一个充分展示全市职业教育办学成果的平台,促进了全市职业学校与429家驻宁合作企业(含世界五百强企业20多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推进了“订单式”培养,发挥了职业教育在“保民生、促就业”中的应有作用。近三年,全市职校毕业生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4%,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都保持在97%以上。

5.优秀教学团队带动全市品牌、特色专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7月,全市职业学校共有35个专业被确认为省级品牌专业、17个专业被确认为省级特色专业,在全省遥遥领先。在5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中,有36个专业为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所在专业。优秀教学团队有力带动了全市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

6.优秀教学团队在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中肩负重任。优秀教学团队在加速构建南京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3年9月,南京已经开展了中高职“3+3”、中职与普通本科“3+4”、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模式,搭建了职校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优秀教学团队相关专业在其中肩负重任。以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为例,南京高职校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团队,金陵中专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数字媒体技术教学团队,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团队等承担了相关分段培养专业中职阶段的培养重任。

(二)反思:开创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境界

为进一步实现成才学生、成长教师、强劲企业、强盛南京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优秀教学团队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南京职业教育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1.进一步提高对“教师是职业学校最主要的资源”观点的认识。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作资源,而且是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特殊资源。就职业学校而言,教师毫无疑问是最主要、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

当前,南京职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由第一次教育现代化阶段向第二次教育现代化阶段跨越,即由注重教育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阶段跨越。各级教育管理者及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教师的价值,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价值,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资是职业学校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要把重视学校物质基础建设的目光及时切换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上,在具体实践中,要把工作重点和教育资源向师资队伍建设倾斜。

2.进一步创新教师队伍“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必须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好这笔资源,让这笔资源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南京市教育局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入1500万元(各校配套投入除外,实际截至2013年12月,已投入1635万元)重点打造60个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的做法,是教师队伍“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之举,开了个好头。但这只是开头,今后在加强优秀教学团队成员师德水平、专业技能水平、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60个团队成员只占全市职教系统3622名专业教师的一小部分,怎样以点带面,覆盖和带动全体教师,还有许多创新之举需要我们去探索。

3.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和机制。南京市教育局在《关于开展南京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作出了明确规定。随着团队建设向纵深发展,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如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的渠道和政策(2013年1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出台《关于落实职业学校聘用教师经费政策和中等职业学校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对职校引进兼职教师给予了政策支持);不断优化职业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使教师配备能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将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Excellent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Hong & WANG You-yue

(Nan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Nanjing 210018, Jiangsu Province)

团队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教学团队;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92-02

我校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多家军工企业长期合作,从2005年开始试行多学期三阶段教学组织模式,细化“三阶段、两情景、一环节、零距离、分模块”的“3210”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军工产品D234的加工过程为载体(目标产品),引入军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

在课程体系开发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时,必须建立专业教学团队,该团队的建设应该突出团队的专业特性,形成一种基于目标产品加工过程的紧密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是以产品生产过程划定教育教学阶段任务,课程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工位”。根据“工位”组建教学团队,确定教学团队成员,确定目标任务,组织成员学习训练,进入团队脚色,开展团队工作。

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完美的理想主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在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阻碍,主要的方面有三个:

1.观念障碍:大学教育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思想的支配下,逐步形成了较少约束、突出个性的自主化的教育教学传统。实际上,大学教师的劳动,即具有自主性,还具有合作性。因为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单独完成,而需要群体合作。

2.制度障碍:高职院校是以教师个人教学数量和质量为主、以科研绩效为辅的考评制度。不论是在年终考核,还是在职称晋升时,只是注重个人考核,不注重团队考核。对教师个体而言,教学团队就没有了吸引力。

3、学科障碍:现在的高职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在教学团队建设时,还是以学科或课程为主进行教学团队建设。不能更好的将高职教育的理念完全贯彻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可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会贯通。

4、和谐障碍

专业教学团队内部的团结与和谐,是团队是否能健康发展、茁壮成长的关键。所以在带头人的选拔、团队内部评价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一个操作性强、公平公正的内部评价体系是团队的保障。

二、如何调动优秀骨干教师参与教学团队

建设教学团队虽然阻碍重重,但是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在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时,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外部环境的支持

学校在制度建设上,要给予专业教学团队大力的支持,这有利于专业教学团队的成长。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团队给予政策支持。

4、学校在原有的个人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出台教学团队管理办法。根据教学团队的工作业绩给与奖励。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

1、观念更新

1)大学教师的劳动具有个体自主性和群体合作性的特点。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单独完成,而需要群体合作。

2)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己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测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而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启发、补充和激励,不仅可以是个人效能发挥得更大,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教学团队成员间更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一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工作环境。此外,对于参与教学团队的教师来讲,教学团队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方式。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工作,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是有利于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技巧。显然,这一切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

量的改善。

2、团队精神建设

培育团队精神建设教学团队,就是要建设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这样的教师队伍中,每一位教师乐于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乐于将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经验与其他教师共享,彼此之间通过充分的相互交流。同时,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每一位教师的主体精神得到有效地发挥,团结协作与自律自强的良好品行也能得到充分的提升。

3、团队评价体系构建

专业教学团队内部评价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团队是否能健康成长、是否能出业绩的关键。该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三、构建团队评价体系

专业教学团队内部是否团结、是否和谐关系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所以专业教学团队内部评价体系必须按照每个人在团队的作用和贡献给与不同的评价。我们借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评价体系制定了我们的评价体系(表1)。不同的评分项由不同的人员来评价。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做到学校重视、政策支持、部门协调、经费保证、带头人精心策划与组织、团队协作与团结,才能使专业教学团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启宏,徐汉峰,马文涛.高职国家级教学团队评价体系的构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2.思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理工高教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