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1
一心理学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史课程结构及教学体系的问题
心理学史包含了古今中外心理学方方面面的内容,理论庞杂,流派繁多。既有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也有现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既有中国心理学史的内容,也有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流派。传统的做法是把心理学史分成两大块,即西方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但这种划分给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有关心理学史的课程只有五十多个课时,这样一来,心理学史的教师不得不有所取舍。通常,中国心理学史就成了这种教学体系安排的牺牲品,心理学史课程实际上变成了西方心理学史的独角戏,致使很多学生对中国心理学史的了解较肤浅,并存在一定的偏见,提到心理学及心理学家,学生言出必称“西方”,很少有人想起中国心理学,这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的本土化,推动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2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
心理学史教学方面,长期以来采取的都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虽然心理学史的内容方面也有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但实际的课堂上往往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认真讲、学生拼命记”的思路,学生戏称教师是“用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方式教授人本主义的内容”,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所记住的也就是这样一些事实性知识,并没有真正在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史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心理学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因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对话,缺少互动与沟通,这样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上缺少话语权,丧失了思考的空间,弱化了创新的可能性。与此相适应,考试的内容也以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为主。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大多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心理学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尽管心理学在西方获得了更多、更快的发展,但心理学史应该是世界的心理学史和一般性的心理学史,而不是西方心理学史。因此,我们在心理学史教学中,应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把心理学史讲授成“通史”。
在结构安排上可以分为心理学思想史、心理学学派和心理学发展新趋势三大部分。而在介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内容中,可以抛弃那种以历史时期划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传统做法,改重要人物、重要著作作为描述的对象,以对心理学思想的贡献作为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人物和著作就加以阐述,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提升了我国心理学史的地位和影响,又有效节约了课时,提高了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心理学流派作为心理学史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应增加对各理论、学派之间关系的比较,特别是对心理学历史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如身心关系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它们是贯穿各个理论、学派的核心问题,用这些核心问题可以联结各理论,同时对个理论流派的论述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核心问题的认识。
最后是增加对心理学最新发展趋势的介绍。心理学历史都是一脉相承的,它总是沿着某种特定的历史线索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会向未来不断延伸,相比之下,大部分心理学史教材讲授的基本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发展,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的新兴取向已经极大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比如文化心理学关于不同文化下认知、情绪、动机差异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重塑了现代心理学的形象,应该在心理学史教学中给予适当的介绍,本部分内容我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既弥补了课时少的不足,再加上专题讲座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强,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式与评价手段的改革
1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
对于心理学史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并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进行讨论、质疑。这种讨论有时候是由教师组织,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点评,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除此之外,师生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天空教室等形式交流、讨论,其频度远比普通答疑要高,并且不受时间或其它非常因素的影响。
2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包含着许多问题的课程,有些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经典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先动手查找相关资料,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既促进了学生对所选择主题的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原著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心理学史是与许多伟大的著作密切联系的,它们构成心理学发展的基石。现有心理学史教材,虽然罗列著名心理学著作,但是教材中对于原著内容的忠实引述并不多,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转述性的,这种转述虽然具有省时、明晰等优点,但同时可能具有曲解原意的缺陷。因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原著、自主积累资料,并要求学生提交两篇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并指导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沿着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目前,已有不少同学通过教师的指导,找到了研究的主题,有的同学还通过后续的不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了调动,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自学与主讲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主要心理学观点,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心理学大师生平的重大生活事件、独特的个人经历及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解介绍,这样做,不仅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它还能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史课程的情感。
“好的理论最实用”,通过对心理学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既使学生“知晓”了心理学史的核心问题,又让学生“理解”了心理学的演变历程,把握心理学的历史图景,同时,又能“运用”掌握的概念和理论去分析历史、重塑历史,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5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考察学习效果
心理学史课程的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
表现、学期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满分100分。记录课堂表现的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期考试在于了解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简单运用的情况,撰写论文则在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分值为:课堂表现20分,学期考试50分,论文撰写30分。
课堂表现不仅包含学生出勤情况等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质的情况。学期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注重考察学生心理学史问题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主题报告、读书笔记等,有力促进学以致用,这样,心理学史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了,不再是单用来考试的学科了。
四改革的效果与建议
1改革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心理学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特别是通过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型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本课程教学在学校进行的学生多次测试中,均获得一致好评。学生反映心理学课程内容实在、形式活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不只是学到了知识,还在能力、方法、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增长。
2建议
教学改革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各门课程同时都开展教学改革,都要求要学生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焦虑和紧张,尤其是二、三年级的每学期同时开设6~7门专业课程,这种时间资源的冲突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整个课程设置需要优化重组。
心理学史课程已经被公认属于为数不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之一,而为了发挥它的核心课程的作用,心理学史课程的课时需要增加。目前多数学校普通心理学都设置了两个学期共120个学时左右的课程,而心理学史只有一个学期50个左右的课程,没有给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留有足够的空间。
最后,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应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所授课程及其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科研成果的第一读者,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田浩.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_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
心理学是建立在生理学、哲学等相关基础学科之上的一门公共课程,是教育学、中学各科教材教法等后继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心理学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不仅是高师学生职前准备之必需,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公共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果。
一、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改革作了有益的尝试,但改革的成效却不大,心理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仍然严重,根本无法发挥该门课程的应有作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心理学教材仍然是普通心理学体系,有的是教育心理学体系,有的是儿童心理学体系,有的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再加上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分支心理学的综合体系。后一种教材编排看似内容丰富而全面,但给人总的感受是体系庞杂,逻辑混乱,易使学生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支离破碎。综观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偏重从专业角度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脱离学生和师范教育实际,缺乏应用性的问题,而且大多内容陈旧枯燥,激不起学习动机,不能解决新形势下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难以指导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也不利于高师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3.教师素养方面的问题。公共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4.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上的问题。心理学课程考核追求标准化、客观化,方式过分单一,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数量的多少作为好坏的标准,一般主要是以书面来考察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主要概念、理论的理解,这样就直接导致学生课堂上只是听讲、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而没有真正领悟心理学知识,更谈不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
二、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途径
1.明确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科学改革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即高师公共心理学一方面应为高师生的个人成长提供心理指导,培养教育其作为一名资格教师应该必备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使其了解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青少年学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指导他们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
2.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课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内容的设置。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近几年我们对心理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尝试,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上我们注意突出以下特点:①基础性:要保证心理活动的高效性,就必须遵循心理的活动规律;要保证心理的正常活动,就必须遵循心理的发展规律。公共心理学课程必须注重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因而,我们以打造未来教师的心理学基本素养为宗旨,精选心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教材体系上主要以心理的发生发展、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内容为主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内容体系的相对完整。②时代性:在课程内容上,除了介绍经典的理论和研究之外,我们还注意吸收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信息,反映当代心理科学的新进展,这一特点一方面体现在教材的正文中,另一方面通过书中的专栏提供的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和背景材料、实践链接反映出来。③师范性:我们注重反映新课程改革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重视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教学情境相结合,各章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心理规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相应能力、品质的培养”等应用性内容,从而使得教材的内容更能满足师范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3.多元化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围绕着课程建设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尽可能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强调课堂上的演示练习、分析讨论和课后的教学活动模拟实践等,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①“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对心理学理论进行“画龙点睛”式精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就学生现实生活中所关心的见闻或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来引导激发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的理解,形成多视角心理学观念,增强实际应用能力。②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式教学模式。例如在讲“人的个性心理”时,我们用“你了解自己吗?了解你的好朋友吗?你怎样描述自己或朋友的特点?”等问题引出个人的心理特点——能力、人格这样的主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意理论讲述与实验室实验、课堂演示、测验相结合。心理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到实验室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增强视听效果、扩大信息量,把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如讲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就把经典的实验进行了多媒体设计,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无意注意的特点、有意注意的范围等问题;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等测验,把心理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分析,了解自我个性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自己人格的措施或建议,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理论原理的应用能力,这种结合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④通过课外阅读和查阅文献、撰写心理学小论文,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3
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早在17世纪心理素质的问题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勇气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它能为歌唱者效很大的劳;反过来说,腼腆、怕羞的歌唱者是不幸的。”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
在这里,怯场、腼腆、怕羞都是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他们已经注意到歌唱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即:歌唱的发声状态)。根据声乐表演艺术的特点,最佳发声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的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其中歌者的心理素质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
随着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声乐水平的提高,声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歌唱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歌者的心理素质。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比赛,不仅是歌者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危害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歌唱欲望特别强,无论在台上或台下都充满了表现欲,甚至在台上比台下发挥得还要好。在表演艺术上像这样的“人来风”精神,也未尝不可;有的人却恰恰相反,缺乏表现欲、精神过分紧张,以致平时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不能正常发挥。以上两种情况就是优和劣的心理素质造成的不同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以致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这种难以自控的心理反常现象在声乐表演艺术上俗称“怯场”。一些初次登台者,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紧张得不能自制;练得滚瓜烂熟的节目,一上场就接连“冒泡”。像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忘词、跑调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压力过重造成的。客观环境是指表演场地,如:舞台、考场等;思想压力是指由观众、考官及演出的气氛对歌者造成的心理上的压迫感,使心理和生理产生一系列的不正常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严重障碍,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歌者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教师教学成果不能正常的反映,更重要的是由于演唱的失败会使歌者本人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于言表,从而失去信心。因此不良的心理素质对歌者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不良心理素质的克服
一旦出现不良心理素质现象,千万不能气馁,不能让怯场这样的不良心理障碍在心中留下阴影。
第一,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须心药治”。在意志性格上时刻提醒自己要镇定和勇敢,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就可以战胜害怕和恐惧。不要心存虚荣和侥幸心理,不要对自己的表演作过分的企求,那样就会从心理上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志有想象不到的“威力”。培养歌者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多接触与声乐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表达作品,把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情感、艺术处理和优良的发声状态上。只有“心病”解除了,才能在声乐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二,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凡优秀表演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不断反复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就会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第三,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须建立在良好的发声训练及歌唱表演较完善的基础上。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恰好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第四,假如在表演进程中出现了纰漏也不要在意,要镇定自若地把演出坚持下去,把纰漏对演出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既然出现了就泰然处之,把后面的演出作为一次新的演出,不要让这种失误影响你整个演出的精神和情绪,不然则会使你惊慌失措造成连锁反应。
实践证明,歌唱者在演唱、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能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艺术修养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要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样就能在生理和心理上、技能技巧和艺术表演上获得协调、统一,达到声情并茂、唱表合一。
参考文献:
[1]孟昭兰著《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王福增著《声乐教学笔记》,人民音乐出版杜,1986年。
[3]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4]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5]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徐小懿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4
一、以适当的数学史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数学的“杨辉三角”内容,如能联想到南宋著名的数学家杨辉,不是轻描淡写地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清楚,而是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以学业综合评价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渗透心理挫折教育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障碍时,因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生的道路都可能遇到挫折,战胜一切挫折,才能给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
1.学业综合评价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
2.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帮助,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三、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
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主要是对影响学习非智力因素的调节方法的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毅力,如何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四、以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数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如,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教师引导学生将本题变为求前30项的和应怎样解答?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问题给出,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激发起来了,立即投入到探索中去,学生给出了如下解法:
生1:由结果Sn=3n2+n将n换为30得S30=2730
师:好!抓住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是学习数列要体会的思想方法。
生2:设Sn=An2+Bn,则求得:A=3,B=1,所以S30=2730
师:抓住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本质特征,这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关问题的处理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个问题能不能运用其他方法求解?学生给出了解法。
生3:S10=a1+a2+…+a10
S20-S10=a11+a12+…+a20=S10+10d
S30-S20=a21+a22+…+a30=S20-S10+10d=S20-S10-S10
S30=3×(1220-310)=2730
师:灵活运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另一求和公式,构思精巧,有的学生在其启发下,给出另一种解法。
生4:可证S10,S20-S10,S30-S20成等差数列,
2(S20-S10)=S10+S30-S20
把S10=310,S20=1220代入解得S30=2730。
师:好!此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否探讨出更一般的结论?此时学生们探索问题的热情愈发高涨,大家积极思考。
生5: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那么Sk,S2k-Sk,S3k-S2k成等差数列。
师:棒极了!用这一方法处理有关问题简洁而明快。
学生的本性是积极的,但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而导致怕出错,不敢回答问题,长期的习惯形成了不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应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给予积极肯定,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五、创设成功情境,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小成功是大成功之母”,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创设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成功情境,而且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学习动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有些学生存在着考试焦虑,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考试前的复习,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心理,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
对此,我们要重视考试前的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营造宽松的氛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不可少,面对数学高考模式的试卷,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12道选择题,遇到1~2个不会做是正常情况,6个解答大题,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也不要慌张。只有正确认识,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总之,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自觉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形式,适时进行心理辅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岑国桢.中学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
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特点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4-01
一、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因素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的低,尚未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也体会不到学习的带来的成就感,所以平常在学习当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小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影响学习的因素之一,其注意力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范围有限,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思维活动也是影响小学生的因素之一。而小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生理成熟度、认知水平和注意力主要受家庭、学校和小学生本人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一)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自觉性。
小学生的学习是沿着“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程式进行的,缺一不可[3]。
小学生的预习习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时有时无,缺少经常性,缺乏毅力,往往导致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得不到巩固。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不高。
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分心。
在小学生中,做作业前不注意复习知识,不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及理解作业的内容和要求,而是拿起本子就做的情况大有人在。有些学生平时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做不到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消化理解。有部分学生作业只要完成,不求质量,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做到及时订正,甚至有些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有少部分学生不管不问,轻易放过。
(二)小学生学习计划上缺乏持久性、自觉性和目的性。
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他们的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学习中发挥能动作用。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自觉性、自制力和学习动力的有限再加上外界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开学初都能按照学校和班级的要求制定学习计划,但经常按照学习计划来学习的学生并不多,仅占不到四分之一。
(三)学习态度导致学习习惯呈多样化,学习兴趣使学习习惯呈两极化。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事物具有丰富情感色彩,情感倾向会通过态度反映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二、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各科教学的基本任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成型的, 而是需要多渠道、 多层次、 全方位的培养, 经过反复的、 长期的训练而成和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
(一)计划与行为要一致的习惯。
小学生自制力差,学习动机不强,注意力集中性不稳定,因此,帮助学生,引导家长,共同制订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并且监督和引导孩子坚定地按照每天的日程安排和计划来实施,不轻易更改,不随意打折扣,严格地照章执行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计划的指导与规范作用。久而久之,让孩子能够自觉自律的好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
(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开动脑筋的习惯。
上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抽象思维还要建立在直观材料的基础上。小学生理解能力较薄弱,课本中有许多地方是他们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一个标记,然后在上该新课时向老师提出疑问。针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记笔记以加深记忆。只有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难点,不断地解疑,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三)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在理解、记忆上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绝不会听完课就能够立刻掌握,必须要进行连续的学习。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在学习新知识20分钟后遗忘达到41.8%,而在31天后遗忘就达到了78.9%,所以小学生及时复习新知识,加强巩固[5]。正因为如此,复习才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复习,可以避免知识的遗忘,巩固课上的学习成果,并对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消化。
(四)归纳总结的习惯。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而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或系统,但是教学或学习时往往需要从局部的环节和单元入手,然后再进行整合。正因为如此,归纳总结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归纳总结,人们才可以对知识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才能在以往的学习成果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才能使学习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三、总述
总之,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改进,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多样的。在这些习惯中,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又有实际行动方面的,既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又有智力因素方面的,既有针对整个活动的,也有针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等等[2]。不同的习惯具有不同的操作结构、功能价值和适用范围,了解这些,努力地把它们塑造好、培养好、发扬好,将这些习惯泛化到相似的情境中去,让小学生终身受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具有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
[1]王军虎: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
[2]王秀娟: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科教导刊,2008.8。
[3]李仲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探究.基础信息研讨,2003.7。
[4]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6
〔关键词〕情绪;情绪调节;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2-0021-03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近十几年来,由于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而倍受重视,心理学界一度掀起了情绪研究的热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为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它主要包括人的情绪的自我认知、情绪的自我控制、自我鞭策等,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与应变能力。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一定情绪下思维和行动,因此,通过情绪调节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绪在青少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情绪就像一副变色眼镜,当心境平和愉悦时,眼镜是透明的,外界事物在内心的反映接近真实客观的状况;而当消极情绪或过度兴奋的时候,就会透过有色眼镜来认识世界,导致认识的歪曲,判断的失误,使问题解决出现障碍。这副不离身的眼镜会伴随人们从事一切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处在情绪背景的控制下,它影响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状态等一系列环节。
(一)情绪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则表现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的意志水平和对学习的态度、认识等方面。在积极的情绪条件下,学生通常选择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取得完满优异成绩的,但过程却是艰辛的。在积极的情绪条件下,学生倾向于采用“掌握目标”的标准,减少应付行为。掌握目标,是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就是成功。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了明显的求知欲望,他们不仅积极摄取知识,而且主动探求其原理和规律,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处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阻碍能够有效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认知技能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来解决问题。而在消极情绪的控制下,学生对学习内容则表现出了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他们被动接受知识,应付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范围不越雷池半步,甚至就连摆在面前的笔记也懒得去弄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考虑如何避免失败及其消极后果,而不是如何获取成功。情绪不仅影响着学习动机,有时情绪本身也是动机,比如,一个人学习最初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但最后他会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学习活动逐渐在功能上远离最初的出发点。从这一意义上看,与正向情感相联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动机。
(二)情绪对学习的认知方式的影响
学习的认知方式,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讲的学习方式、方法,它涉及到如何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以及运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即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加工策略。积极情绪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的循环,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学生思维活跃,知识、经验调用灵活性大,此时注意面宽广,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把握和理解学习内容的内涵;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梳理和归纳,更多地运用精细加工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即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避免机械的死记硬背,使所学内容增添或重组以前的图式,真正成为自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时常用交替式、网络式的思维策略,对题目不断进行转化重组,灵活地运用定理和公式,打破思维定势,容易出现灵感,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感觉没有精力去调动复杂的认知方式,对于问题偏向于简单化的线性思维,甚至思维中断,对学习内容偏向于机械记忆。另外,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引起消极情绪的事情势必会萦绕心头,占去一部分认知资源(大脑活动空间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学习的认知方式不得不降低水平,效率变低。
(三)情绪对学习注意程度的影响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促进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学习过程中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学习内容的指向与集中,是学习活动进行的前提条件。情绪决定着学生的唤醒状态。个体都可以维持最佳的唤醒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在这种最佳的唤醒状态下,学生们既不涣散,又不过分焦虑,恰好能维持对学习内容的最高注意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唤醒水平过低,学生可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思想自由到开小差的地步;唤醒水平过高,学生情感上体验到特别紧张,但却阻碍行动的实施。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时,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活动占用一部分或大部分认知资源,势必会减少学习内容的认知资源,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不集中。
二、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保证学习的顺利开展
情绪影响学习的全部过程,它对学习的影响模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情绪对学习各个环节的促进和提高,另一种是消极情绪对学习的阻碍与破坏。因此,为保证学习的顺利开展,学生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通过情绪调节可以使情绪保持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情绪的组织、协调作用,达成优化的整合目标。与情绪影响学习的模式相对应,情绪调节可以从两大方面着手,即培养积极情绪和克服消极情绪。
(一)培养积极的情绪,以一种愉悦平和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首先,要把握好人际关系,为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只有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人们才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因此,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有支持感、安全感、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而不健全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有一种孤独感、寂寞感,甚至导致焦虑和痛苦。良好丰富的人际关系还可使人的信息更畅通,可获得并能够运用的资源也相对较多;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处于孤立无援、孤军奋战的境地。要想建设自己良好的关系网,应该做到:对人要表示善意;对别人的期望不要太高;宽容待人,不要处处与人争斗;大原则要坚持,在非原则问题上应适当让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帮助他人,寻求合作,分享成果等。巴尔扎克说,“独自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这形象地表明朋友的重要性。
再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保证高效平和的学习状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首先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关于学习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一个目标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缩小现实与目标状态的距离。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没有目标的指引,学习就会杂乱无章,时而学这个时而学那个,最终会导致浅尝辄止,一事无成。其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每月、每周、每天的学习任务量化,这样就不会产生过度焦虑,或者注意力过分涣散的情况,就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保持一种愉悦、充实的心境。再者,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兴趣可以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人们在学习时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学习,广泛摄取知识。另外,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并根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调整相应的动机水平。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结论得到了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研究的证明。最后,还应该锻炼自己的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的开展,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习活动的坚持与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都需要意志活动的参与。哈佛大学图书馆自习室有这样一句名言警句“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它警告人们学习过程中意志的力量与作用。为了自己的梦想,带上求知的热情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永远精神饱满,所向披靡。
(二)有效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
首先,可以通过调整认知来改善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这种反应源自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同一个环境刺激,由于解释方式和认知表征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甚至影响对一件事情是温和的还是令人心烦意乱的回忆。由此可见,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例如,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复习和研究,经过检测成绩不佳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太差,怎么努力都没有提高,于是紧张焦虑,悲观失望;有些人则不会归为自身能力的问题,相反,可能会考虑是不是自己不在状态或者题目太难太偏。接着他会沉着思考、冷静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查漏补缺,找出以往复习中的不足,于是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下一轮的复习当中,并对学习成果抱有很高的期望。因此,情绪调控在根本上取决于自身的生存哲学,取决于世界观的确立和转变。当令人烦恼的事侵入人们的意识引起情绪波动时,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就能将不快乐变成快乐。
其次,还要注重疏导和释放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情绪的恰当宣泄,避免积累,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消极情绪,否则就会出现“蝴蝶效应”。为此学生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策略来梳理情绪:当愤怒时,采取问题解决策略;悲伤时,采取寻求帮助的策略;伤感时,采取回避的策略;厌恶时,采取忽视的策略等等。另外,还应该形成有弹性的生活方式。文体娱乐活动可以释放压力,转移情绪。体育锻炼也被证明是减轻压力,变负向情绪为正向情绪,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有效手段。沐浴在音乐的阳光下,可抒感,寻求共鸣,从而达到缓解和调节情绪的目的。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放飞心情,会达到无可比拟的效果。总之,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会有张有弛地生活学习,这样的学习生活才是健康、快乐的。
参考文献:
[1] 许若兰.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情绪教育[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12月:116-118.
[3] 林大有.情绪的管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3:129-135.
[4]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364-401.
[5] 兴盛乐.决定成败的心理素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9.
[6] 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美]ThomasL.Creer著;张清芳等译.心理调适―实用途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8] 马惠霞,林琳,苏世. 将不同教学方法激发与调节大学生学业情绪的教育实验[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384-388.
[9] 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 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
[11] 刘迎泽.情绪心理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8.
[12] Richard J.Gerrig,Philip G.Zimbardo.Psychology and Life[M].Pearson Education,January 2005.
[13] 向,刘春雨,赵方. 学业情绪及其相关研究[J].观察,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