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方案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方案范文1

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根据市安委办《自贡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刻吸取广西“10·15”等事故教训切实做好四季度化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自安办函〔2019〕36号)和《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自贡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自府办发〔2017〕20号)要求,XX区及时进行了安排部署,落实了工作要求。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及时安排部署

我区领导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综合治理,成立XX区危险化学品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根据《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自贡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自府办发〔2017〕20号)文件要求,立即印发了《自贡市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自贡市XX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自沿府办发〔2017〕20号)文件,对我区的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综合治理进行了安排部署。根据《自贡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刻吸取广西“10·15”等事故教训切实做好四季度化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自安办函〔2019〕36号)文件要求,我区立即传达了该文件精神,要求各乡镇(街道),新城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区级有关部门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立即组织对可能涉及化工项目的企业进行全面风险摸排,并按照《自贡市XX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认真总结经验成果,区应急管理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立即组织开展化工园区(集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价和风险等级认定工作。

二、立即开展、深入隐患排查

(一)全面摸排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全面的对全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废弃处置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销售网点等底数进行了摸排。我区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19家(其中加油站15家,其他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4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1家,2017年有200家烟花爆竹零售网点,2018年有150家烟花爆竹零售网点,今年预计规划125家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另有5家饲料加工企业,2家农药生产企业,3家危化品运输企业,18家医疗卫生机构,26所学校拥有化学实验室。按照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建立了危险化学品清单,明确了单位名单、主要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建立了危化品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建立了危化品运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落实了各单位及企业的责任,督促危化品企业建立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二)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

重点对化工企业、城镇燃气、学校有关化学、化工实验室、学校食堂、餐饮场所等使用的天然气、瓶装液化石油气等重点场所进行了安全隐患检查,针对企业的危险化学品管理情况、易燃易爆物品库房设置、危爆物品生产、储存、使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危险货物包装、装卸、运输和管理要求等重点方面进行检查。对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器,禁止使用达到报废年限的钢瓶、伪劣燃气管路和阀门,禁止餐饮经营单位在用餐区使用燃气灶具,学校要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安全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我区累计检查危险化学品相关企业、场所1638家次,排查隐患800项,已整改隐患773项,有27项正在整改中;区应急管理局(原安监局)立案查处33起,处罚款6.3万元,取缔非法销售烟花爆竹网点1家,清除禁售区域烟花52箱、爆竹136件;区公安分局近三年核发民爆物品购买许可证355份,民爆物品运输许可证216份,查处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政案件7件,行政处罚7人;并查处非法运输、储存烟花爆竹案2起,挡获违法行为人3人,行政处罚3人,发现非法销售烟花爆竹行为5起。

(三)强化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

加强高危化学品管控,根据高危化学品目录,加强对硝酸铵、硝化棉、液氨、液氯、氰化钠等高危化学品废弃处置的检查,施行全过程管控,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管措施。重点加强园区、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及危险化学品罐区的安全风险管控。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及时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消除安全隐患,不断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过程的环境安全管理。指导企业(单位)开展自纠自查,及时整改隐患。

(四)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教育

大力推进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宣传普及,利用微信、QQ群、“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知识集中讲座、企业安全员群等多种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爆危化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降低漏管失控的风险;利用宣传近期的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让群众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到事故带来的危害,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对相关企业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安全员等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企业的思想认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支持和鼓励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大力开展从业人员全员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从而进一步有效的遏制事故的发生。通过各类宣传,我区累计发放宣传单10余万份,宣传手册2000余册,手提袋、围裙等500余份,集中安全宣传教育100余次,安全提示信息5万余条,开展各类应急演练30余场,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安全知识,提高了安全意识,进一步有效的稳定了我区的安全形势。

三、深入开展、取得有效成果

通过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进一步摸清了我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单位)的分布情况,其中重点监管企业有自贡拓利化工有限公司、自贡市大成电子材料公司、自贡鼎泰能源有限公司、自贡市鑫洋烟花爆竹有限公司、自贡市鑫玥烟花爆竹有限公司。进一步查清了危险化学品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安全责任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安全设施配置、安全投入以及安全隐患等情况。强化了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助,在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磨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单位)使用、经营、储存和重大危险源等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并落实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消除了事故隐患,健全了防范措施,有效防范遏制了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通过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区2017年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加大安全工作推进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动各类专项工作深入开展,深入排查风险,严格落实管控措施,提高风险防范。

一是强化风险排查与分级管控。以安全风险防范作为主攻方向,紧盯事故易发、多发、高风险的行业(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加大安全执法的力度。

二是强化问题整改的措施落地。针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实际,紧紧围绕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这一核心,明确进度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持续打好危险化学品攻坚战。按照省、市的工作的要求,对危险化学品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要求,狠抓工作落实,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标本兼治,确保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努力为我区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留学生教育

1加强留学生实验安全防护意识

1.1加强实验课程管理,纠正留学生不良习惯留

学生相对自由散漫,纪律性较差,常常不穿白衣,脚踩拖鞋就进入实验室。试剂药品使用后随意摆放,不及时盖好试剂瓶盖,部分有毒药品可能挥发扩散甚至打翻泄露。手机、衣服、书包甚至食物都随意丢在实验台上,甚至有实验室内打闹、吃喝行为。所以,必须加强留学生实验室行为管理,严禁实验室内吸烟、饮食,保持实验台面干净整洁,实验过程中不得离开实验台,严格执行实验室规定,杜绝不良的实验行为[2]。

1.2加强仪器设备规范化操作

医学实验使用接触大量仪器,使用这些仪器有一定危险性,如操作不当,可能发生事故,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留学生实际操作前,先观看并学习教师规范化现场操作或演示视频,熟悉原理方法和危险后才能操作,严禁随意触动仪器,避免损坏甚至发生事故。

1.2.1安全使用加热设备

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混合氨基酸实验需要沸水,如不戴手套操作极易烫伤,水浴锅开机前要保证有水,防止干烧。禁止在烤箱微波炉内烘烤易燃易爆品。以上这些仪器运行时都要有人看管,杜绝火灾发生。细胞培养实验因无菌条件常常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因压力极高需谨慎使用。待灭菌的物品要用一层牛皮纸或锡纸包好,溶液瓶和EP管要轻微开口,避免因高温压力过大而膨胀开裂。灭菌结束后自然冷却到50℃以下,慢慢打开排气阀排放余气后再开盖取物。

1.2.2高速离心机的使用

高速离心机转速可达到每分钟上万转,会产生极大离心力,因此,运行前务必配平,盖好防护盖,防止高速转子因不平衡而飞打出来,击伤人员。留学生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实验结束后要检查和清理机器,预防安全隐患。

1.2.3超净工作台

细胞传代培养因无菌操作环境,需要提前打开紫外灯消毒。在实验操作前半个小时关掉紫外灯并打开通风,留学生不可未关紫外灯直接在台面操作,否则皮肤和眼睛会被紫外光线灼伤。此外要注意氧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会生成刺激呼吸黏膜的臭氧,因此,打开风扇也有“排毒”的目的。点燃酒精灯后周围会形成一个无菌环境,但要提醒留学生规范使用酒精灯,严禁“灯点灯”、“口吹灭灯”等危险操作,酒精量保持在三分之二左右。如不慎起火能迅速找到灭火器熟练灭火,熟悉安全通道和逃生方向标识,保护自身安全。

1.3加强化学品安全防护意识

医学生物学实验使用大量易燃易爆、有毒危化品,这些药品如使用不慎则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危害人身安全。所以,加强留学生使用化学品安全防护意识刻不容缓。除学校自身加强危化品管控外,对参加实验课的留学生使用化学品的行为也要严格要求,取用须登记,药品来源和使用途径都应明确。①提取DNA时用到的氯仿-异戊醇试剂。氯仿具有麻醉作用,主要作用于人中枢神经系统,对眼睛、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都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刺激性,损害肝肾;异戊醇可被口鼻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其蒸气对眼睛、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长时间接触有麻醉作用,故此混合试剂不仅使用时要在通风橱进行,存放时也应在通风阴凉处。②核酸鉴定实验中常用到的溴化乙锭是一种强烈诱变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凝胶中的DNA,可与生物DNA结合而导致基因突变,因此属于强致癌物。实验操作中必须做好防护,将琼脂糖凝胶冷却到60℃上下再加入EB,防止挥发。③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蛋白纯度的实验需要称量丙烯酰胺粉末,其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如不慎口鼻吸入易积累在体内;制胶时需要滴加四甲基乙二胺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其在分子生物学中常用于配制SDS-PAGE胶,它有微腥臭味,易燃、易挥发,有腐蚀性、强神经毒性,使用后务必盖紧瓶盖。这些实验步骤都要求学生戴口罩、手套在通风橱内操作,做好保护工作,严禁接触皮肤、吸入口鼻。在蛋白印迹中,滴加剧DAB显色的操作应限定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确保污染降到最低,实验结束后由老师统一处理。④实验室常用试剂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强酸碱,使用时要熟悉其理化性质,操作时要做好防护,如不慎接触皮肤、眼睛,要熟练使用洗眼器,将危害降到最低,伤势严重者应迅速就医。留学生须规范化使用以上试剂,防止其不慎接触有毒物品甚至将毒化品带出实验室,谨防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留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1.4培养留学生废弃物合理处理意识,加强垃圾分类处置

目前,我校已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工作,极大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留学生垃圾分类概念相对淡薄,不知道如何将废弃物回收和分类,这就导致了实验室污染、危害环境,因此,留学生实验废弃物处理工作仍有待加强。我校针对实验室内废弃物、废液处理工作已有明确规定。留学生需分清生活垃圾与实验垃圾,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放到黄色桶,与实验无关的垃圾放入绿色桶,这样可以减少学校实验垃圾处理量,降低能耗费用,减少污染。实验废液按照规定倒入废液桶内暂储,注意不同物质之间化学反应。碎玻璃、金属器械、注射器等利器丢弃时须放利器盒中,小心划伤。对于含有放射性、爆炸性、病原性、毒害品等物质的废液需要由老师特殊处理,如质粒小量提取、重组子筛选鉴定实验中,因培养皿上含有变异的大肠杆菌,故交由实验技术人员回收统一高压蒸汽灭菌处理,谨防生物污染。实验动物处死后尸体也要放入专用袋中,冰箱冷冻存储,最后由校相关部门统一焚烧或掩埋处理。

2加强留学生实验安全管理工作

2.1加强安全教育

教师通常在实验前或绪论课上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具体陈述安全操作,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但安全教育除了课堂上,还可以有更多形式,如讲座、选修课、网络课程,消防演习等。实验室安全讲座和选修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常见危化品种类与应急方法,提高留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普及实验安全知识相关理论和技术,培养安全意识并全面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为其日后开展基础科研课题、高效完成科研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网络课程是线上学习形式,便于留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相较于被动的课堂传授模式,留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课视频、PPT课件、实验操作演示和实物展示视频等模式主动学习。消防演习可以培养留学生防火意识和应对火灾的能力,使其规范化使用灭火器灭火。以上这些课程都极大丰富了安全教育形式,有助于加强留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培养。

2.2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各级部门协同执行

学校还应当加强管理留学生实验行为,强调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做到实验室规范化管理。①大型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成像仪等每次使用后都要填写运行时间、实验用途和运转情况等,仪器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做到有章可循。②实验使用的试剂、耗材、仪器、动物等,都需要清点数目,每一项物品使用后的去向要明确,废弃物按要求处理,实验用具合理存放。③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方案范文3

一、工作原则

(一)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五)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减少艾滋病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危害。到20**年,把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二)具体目标和工作指标:

到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科室,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建成覆盖全区的艾滋病监测体系和筛查实验室检测网络,实现区级以上医院卫生机构艾滋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建立分布合理的性病监测网络,为艾滋病和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各区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

2.全区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65%以上。在人员流量较大的汉中长途汽车站、市公共汽车运输公司常年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车室必须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医5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5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区上建立美沙酮治疗门诊为吸食成瘾者提供服务。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7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

7.建立和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临床用血9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性病的年发病增长率低于全省水平。

8.建立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和家庭为主,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5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7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85%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致孤儿童l00%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到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设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

2.全区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l00%,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汉中机场、汉中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室8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医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对吸食人员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对吸食阿片类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

7.临床用血**0%来自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区上建立一所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示范医疗卫生机构。

8.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和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1.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广泛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新闻媒体单位要积极刊播防治艾滋病、性病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区政府有关新闻网站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

2.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要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及公共交通工具,要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要备有代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要按照有关规定在节目开始前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并结合日常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各镇、乡、办事处及居委会、村委会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每个村至少有5条艾滋病防治知识固定标语或公益广告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曰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编制适合农村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要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单位要在工作场所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高等学校要发挥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各有关部门,各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企业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民政、计生部门要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司法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区疾控中心要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宾馆、饭店、洗浴和娱乐等公共场所的经营者,要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提高阿片类成瘾者药品维持治疗覆盖率,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市上设立在吸食阿片类问题严重的**区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开展并逐步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结合实际,建立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三)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

1.坚决取缔、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活动。建立举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或者制售血液制品的活动;严禁高危人群献血液(血浆)。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医疗器械的行为。

2.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区卫生局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四)提高艾滋病医疗服务质量,全面落实艾滋病治疗措施,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救助。

1.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高可及性。区卫生局应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制定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经费和设备资源,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要设立定点医院负责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支持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服务;区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应有经过相关部门组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区卫生局要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务、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治疗需求。区劳动保障、卫生部门要完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就医管理、费用支付办法,切实保障合理医疗需求。

2.加强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制定各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政策,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要建立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的合作机制,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监测,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3.开展艾滋病致孤儿童和孤老的救助安置工作。建立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落实孤儿安置和免费入学的政策措施。要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孤老、孤儿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规定予以救助和妥善安置。

4.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五)健全艾滋病检测监测体系,完善艾滋病检测监测网络。

1.建立适宜的服务模式,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网络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要建立和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承担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开展艾滋病检测服务的机构,要提供检测前后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可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诊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艾滋病检测。

2.完善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建立高危人群综合监测网络,建立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区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合理规划和建设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

4.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检测能力验证和质量考核体系。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置,实行二级生物实验室市级备案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健全质量控制责任,实行分级管理和年度考核。

5、建立部门间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各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信息,建立监测结果制度。

(六)加强性病防治管理。

1.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疾病监测点和艾滋病监测网络的分布,合理设置性病监测点,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强性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开展耐药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2.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性病诊疗市场整顿力度,规范性病诊疗和咨询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区人民政府已将艾滋病防治规划纳入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艾滋病防治目标,明确了责任和任务,实现目标考核管理。区政府成立了防治艾滋病领导机构,并设立办公室。区防治艾滋病领导机构每季度将向市级防治艾滋病领导机构报告工作情况。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不落实的,要严肃问责对隐瞒疫情、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或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按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击犯罪、等违法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严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职业暴露。

(三)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居委会、村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体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与评价方法的培训,提高政策制定与评价水平。要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学继续教育内容。要探索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加强对本辖区、本系统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考试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四)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临床药学;药学服务体系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院药学服务也从传统的“供应保障型”转变为“技术服务型”,关注重心也从“药品”转移到“病人”,从“被动”走向“主动”。从20世纪90年代“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PC)[1]”到21世纪“全程化药学服务(integratedpharmaceuticalcare,IPC)[2]”、立体化药学服务[3]概念的提出,药学服务对医院药师的要求逐步提高,其内涵与外延也不断扩大;其中,临床药学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师为主体、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师从治疗前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审查医嘱的合理性到治疗中开展患者用药监护、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再到治疗后进行患者的用药教育等,全程参与患者药物治疗过程,改善病人的治疗预后,最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药学服务的结果是促进病人合理、安全地使用药物,达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药师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主体,是医疗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4-6]。目前,我院有全职临床药师11位,涉及抗感染、抗肿瘤、儿科、呼吸、内分泌、消化、心血管、临床营养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带教专业三个),在依法审核医师处方和用药医嘱、患者教育、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医嘱重整、药学监护,为特殊病理、生理人群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对特殊患者实施重点药学监护,保障用药安全

我国每年住院5000多万人次,其中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有250多万人次,因此而死亡的患者近20万人次[5]。尽管药物不良反应可在正确使用合格药品的情况下发生,但如果使用剂量、疗程或方法不当,会大大增加用药安全事件的风险。

1.1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剂量调整

存在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常常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不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临床药师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个体患者的器官功能状态,协助医生依据药学数据库和药品说明书的信息进行给药剂量的调整,使药物浓度维持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

1.2药物相互作用审查

伴有合并症、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常常存在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药物与临床营养液之间相互作用的隐患,导致疗效降低或毒副反应发生。专科医师对自己专科用药一般有较大的把握,而对其他系统疾病药物及其与本专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了解不多,容易忽略这一重要问题。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现并及时干预在联合用药中具有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能够看到专科医生的盲区,就能有效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用药安全隐患[7]。

1.3特殊人群用药监护

临床药师对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的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监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例如,基于儿童超说明书用药的现象,众多治疗药物不得不用却缺乏循证依据。我院临床药师对他克莫司、万古霉素等治疗窗窄的药物进行了儿童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基于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脂肪含量、基因多态性、红细胞、白蛋白含量等因素的血药浓度预测模型。该模型可较准确地为患儿量身定制个体化给药方案,有效避免了因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2开展治疗药物浓度检测,推行

个体化给药monitoring,TDM)是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定量测定生物样品中药物或起代谢产物的浓度,结合临床治疗反应进一步调整给药方案。实现临床用药个体化,对提高药物治疗水平、防止不良反应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器官功能受损的患者、婴幼儿、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和预计有遗传代谢差异的患者,推荐对治疗窗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常规进行TDM。我院是国内最早开展TDM的医疗机构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陆续对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等多个药物品种提供TDM服务,年检测量4000余例。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创新和临床使用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为满足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需要,我院药学部自主开发了准确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监测方法,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伏立康唑、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临床常用抗感染、抗肿瘤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且与疗效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自常规开展TDM以来,临床药师借助异常的血药浓度结果,早期识别并干预了多例疑似药物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的病例,获得了临床广泛的认可。

3开展药物基因检测,药物治疗“私人订制”

现代研究证明,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受体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是引起药物效应和毒性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用药之前,如果能够明确患者的药物相关基因类型,就可以制定更加科学的给药方案,实现由“对症下药”到“对人下药”的转变,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临床药师在多学科合作中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参与基于基因检测的执行、报告发送以及结果判读,以此协助临床医师优化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9]。自2012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要求开展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工作以来,我院药学部开展了多种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工作,覆盖肿瘤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心血管科、儿科等10余专科。例如,UGT1A1突变基因型会使伊利替康治疗后患者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风险大大增加,也会导致使用尼洛替尼的患者产生不可耐受的高胆红素血症。又如,HLA-B5801基因突变是别嘌醇导致严重剥脱性皮炎的重要风险因素。这些高危的等位基因均可通过基因检测手段有效预判,规避医疗风险。我院药学部开展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工作以来,促进了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升了医院药物治疗水平和形象。实验室的建立和运行使得药师与临床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推动了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加强信息化支持,提供技术保障

以合理用药为导向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降低用药成本、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不仅能提供药物过敏、剂量选择、重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审核与建议,还能针对特殊患者的肝肾功能、年龄、实验室检查、孕期哺乳期和疾病状态等信息进行合理用药的审核[10]。我院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合理的软件系统进行医院日常药品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药品管理中嵌入合理用药审方软件,对医嘱或处方进行实时审核,对不合理的剂量、疗程、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问题可快速识别并提示,大大降低了由于人为疏失造成的不合理用药。此外,我院购置了MIROMEDEX等医药信息系统或临床安全用药数据库信息咨询系统。临床药师借助此系统可以随时查阅诊断信息、治疗方法、文献报告、药理学、毒理学、病患教育等诊疗所需内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我院正筹建具有先进理念的全院参与的合理用药整体监控管理网络,为临床医生、药师和护士在开具处方、调配药物和执行医嘱的过程中,提供药物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禁用、慎用等重要信息提示,并且在数字化医院的信息系统框架下,新的临床药学决策系统能够全面地实时监控、分析、审核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同时,能够对一段时间内医院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反馈,使整个医院的用药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该临床药学决策系统将对患者就诊生命周期内用药风险进行全流程的事前监控、事中干预、事后分析,并且可以自动完成对临床药师的工作考核。随着医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医院药学的服务理念和模式也必须随之而更新。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贯穿于患者整个药物治疗过程,临床药师作为药学服务的提供者,需根据持续进步的药学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更新服务理念与工作模式,提供更安全的临床药学服务,推进药学服务快速发展,实现药学服务的终极目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李娟 张杨 杜杏利 刘东 杜光 丁玉峰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参考文献

[1]HeplerCD,StrandLM.Opportunitiesandresponsibilitiesinpharmaceuticalcare[J].AmJHospPharm,1990,47(3):533-543.

[2]胡晋红.全程化药学服务[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

[3]胡晋红,杨樟卫.立体化药学服务[J].药学服务于研究,2008,8(5):321-325.

[4]KwanJL,LoL,SampsonM,etal.Medicationreconciliationduringtransitionsofcareasapatientsafetystrategy:asystematicreview[J].AnnInternMed,2013,158(5):397-403.

[5]吴永佩,颜青.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的内涵、范畴和发展趋势[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4,23(3):133-159.

[6]KaboliPJ,HothAB,McClimonBJ,etal.Clinicalpharmacistsandinpatientmedicalcare-Asystematicreview[J].ArchivesofInternalMedicine,2006,166(9):955-964.

[7]GrabowskyJA.Druginteractionsandthepharmacist:focusoneverolimus[J].AnnPharmacother,2013,47(7):1055-1063.

[8]LeeJK,SlackMK,MartinJ,etal.GeriatricpatientcarebyU.S.pharmacistsinhealthcareteams: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es[J].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2013,61(7):1119-1127.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无疫小区创建;风险评估;生物安全计划;存在问题;对策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早在20世纪就开始应用于动物疫病防控实践。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文件,开展国际认证。澳大利亚、美国等已实现了口蹄疫、猪瘟、布鲁氏菌病等全国净化目标;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探索,21世纪初在具有天然屏障优势和经济基础较好的海南岛、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特定区域建成了免疫无口蹄疫区或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2003年,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世界多个国家暴发。经证实候鸟迁徙可引发疫情,以行政区划建设的无疫区长期保持无野毒传入的可能性极低。为此,2003年OIE又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为保障、以政府部门监管为条件的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理念,泰国、美国等国家率先实践成功。2009年农业部制定《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通用规范(试行)》和《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试行)》,先后建成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肉鸡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1]。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并迅速蔓延至我国大陆所有省份。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广,疫情形势复杂,全国范围短期内彻底根除几乎不可能。为此,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制定《无非洲猪瘟区标准》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2],同时无疫小区《通则》和无非洲猪瘟小区、无口蹄疫小区、无猪瘟小区、无小反刍兽疫小区、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无新城疫小区、无布鲁氏菌病小区等7个标准,还制定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评估管理办法》[3],积极开展无疫小区评估工作。无疫小区是指处于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下的养殖场区,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一种或几种规定动物疫病的若干动物养殖和其他辅助生产单元所构成的特定小型区域,具有企业投资、政府引导支持的特点。同时,单个无疫小区的生产单元数量有限,规定动物疫病历史状况清楚,且处于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效果更好。创建无疫小区是贯彻落实国家疫病常态化防控和区域化管理的部署要求,可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开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打造企业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品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真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对创新畜牧业健康绿色发展理念,为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效保障[4]。在当前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新形势下,针对易感野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难防控、非洲猪瘟病毒环境耐受力超强的特点,支持企业创建无疫小区比建设无疫区更具操作性,对于迅速有效控制动物疫情更具现实意义。

1创建无疫小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通过学习OIE和我国关于无疫小区的相关规定,指导山东省某大型肉鸡集团成功创建全国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参与山东多家企业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的省级评估,在实践中发现基层兽医管理部门和企业在创建无疫小区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限制了无疫小区创建的总体进展,影响着无疫小区作用的更好发挥。1.1对无疫小区认识不深不透。实践中由于无疫小区理念欠缺,严重影响无疫小区建设的推行。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对无疫小区缺乏应有认识:有的片面认为无疫区内没有创建同类疫病无疫小区的必要性;有的认为创建无疫小区是企业行为,与政府部门无关;更有个别基层干部认为企业创建无疫小区,无端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不愿意支持企业创建无疫小区。例如,有的无疫小区所在县(市、区)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检测人员达不到必要条件,无法完成无疫小区规定动物疫病官方监测任务。在企业层面,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兽医技术人员,目前对无疫小区也缺乏足够认识,主动用无疫小区技术规范来全面提升整个企业的生物安全意识不强,导致创建无疫小区积极性不高,创建过程漫长,创建标准不尽人意。例如,山东省某大型肉鸡集团,实行“父母代种鸡场+商品场+屠宰厂”模式,政府部门积极指导其创建非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但企业对此当成是一种负担,尽管多次督促推进与现场技术指导,但目前进展仍然缓慢。1.2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缺乏系统学习。在创建无疫小区和参与省级评估过程中,企业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对《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准则》《生物安全计划准则》没有系统掌握,对所设缓冲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例如,有些企业没有充分理解风险评估的目的、原则与方法,风险评估与生物安全计划不吻合,甚至把风险评估与生物安全手册内审混淆。1.3对创建无疫小区关键措施把握不准。1.3.1企业层面。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形式重于内容,尽管企业都设立了由企业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生产单元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物安全领导小组,但由于上述高层管理者事务繁多,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暇顾及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风险评估开展流于形式,企业内部缺少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人才,风险评估报告质量低下;生物安全计划与实际吻合度不高,由于企业特别是各生产单元风险评估不深入,对风险识别不全、不准,对风险级别判定不准,导致生物安全计划针对性不强;规定动物疫病监测方案缺乏科学性,规定动物疫病监管不够规范;生物安全手册编制质量不高,实际执行缺乏质量控制;无疫小区标识、全程追溯欠缺。另外,在各种档案资料收集、归档的规范化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1.3.2政府层面。对辖区内易感动物饲养、分布、流入、流出等情况掌握不全面,对无疫小区所设缓冲区认识欠缺,对无疫小区监管重视不够,对无疫小区及缓冲区的专项监测不够科学。在实践中发现,无疫小区监管流于形式问题比较普遍,达不到促进企业提升生物安全水平、有效降低疫情风险的根本目的;有的地方刻意回避设缓冲区问题,未设缓冲区,缺乏可信数据支撑。1.4创建无疫小区缺乏有力政策引导。除出口企业外,国家没有针对无疫小区动物和动物产品国内流通制定相关政策,也没有建立促进优质优价的市场评价机制,国家和企业层面都缺乏对无疫小区品牌的宣传。

2创建无疫小区关键措施

2.1建立符合实际、真正管用的生物安全组织机构。严格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建立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参加的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无疫小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设计和部署,建立、完善和推行生物安全质量手册;领导小组要设立专门的生物安全质量管理机构,由企业的兽医总监担任质量管理负责人,企业总部的兽医技术人员和各生产单元的兽医技术人员担任生物安全质量管理监督员,负责无疫小区生物安全手册执行情况监督,收集所在生产单元对生物安全手册的建议。这样既能保证生物安全质量手册在各生产单元落实,又能及时收集生产实践一线的好经验,不断改进生物安全质量手册。要根据企业人动,及时调整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质量管理监督员,并实行上岗前培训制度,确保其具备履职尽责的能力[5]。2.2科学开展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企业要依据《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准则》,结合企业实际制定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制度,明确风险评估工作责任,对风险评估的范围、频率、程序等作出规定。组织各生产单元围绕周边环境因素、选址布局因素、设施设备因素、防疫管理因素、人员管理因素、投入品管理因素、运输管理因素以及其他重要风险因素,制定详细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参与无疫小区风险评估工作,以提高风险评估结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和基层兽医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有关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培训,不断提高其风险评估专业水平。2.3有针对性制定《生物安全计划》。生物安全计划是指通过分析规定动物疫病传入、传播、扩散的可能途径,为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降低动物疫病风险而制定的防控技术文件。可组织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或半定性风险评估,实事求是、完整地进行风险描述,并结合企业和各生产单元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使编制的《生物安全计划》完全符合企业生产实际。2.4科学编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手册》。要针对所有风险管理措施,逐项确定关键控制点;要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无疫小区标准操作程序,逐程序建立工作流制式表格并严格控制。在实践中,要突出易感动物引进审批与隔离、入场车辆清洗、场区环境特别是重点污染区域消毒、饲养动物日常健康状况监测与采样,入场人员和物料、高危场所、临床异常和病死动物相关疫病的实验室检测等重点环节。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每个企业生产模式与实际情况不同,其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也应不同,坚决不能简单机械照搬照抄其他无疫小区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2.5加强生物安全培训以及执行情况监督与内审。建立起符合实际、比较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最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认真、全面落地落实。要经常性开展以《生物安全手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组织企业各生产单元有关人员特别是生物安全管理监督员重点培训,提格遵守的自觉性;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生物安全手册》执行情况监督,在组织各监督员开展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时,重点围绕引进动物、新人进场、新场物料等高危风险点实施工作的人员开展监督,确保《生物安全手册》在实践中不发生偏离;在此基础上,每年要至少开展1次《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管理情况内审,发生生物安全异常情况要立即开展内审,及时形成报告在整个无疫小区进行纠偏,达到面上降低风险隐患的目的。2.6科学编制和认真执行规定动物疫病监测方案。总原则是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动物疫病监测准则》要求制定官方监测方案和企业监测方案,能够准确反映无疫小区所在地规定动物疫病状况和无疫小区规定动物疫病状况。官方和企业都要全面掌握辖区内易感动物饲养、屠宰、运输、无害化处理等情况,基本掌握易感动物产品的调入、储存等情况,特别要全面摸清无疫小区各生产单元周边3km范围内相关情况,为科学制定监测方案、是否需要设缓冲区提供数据支撑。官方要在做好辖区规定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基础上,应当对无疫小区包括缓冲区制定专门监测方案并严格执行位置企业要在开展好日常监测、严防风险传入的基础之上,制定专门的集中监测方案,每半年开展1次覆盖所有流行病学单元的证明无疫监测。官方和企业都要及时出具规范的规定动物疫病监测报告。2.7全面加强无疫小区监管。省、市、县三级官方机构对无疫小区进行监管,这是无疫小区的重要特点和生物安全管理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是督促企业更好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省、市、县三级都要依据《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中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规范》建立制度,明确监管内容、监管频率、监管责任,实行“痕迹化”管理,提高监管效果。2.8建立应急反应和疫情报告制度。企业制定的应急反应和疫情报告制度,要与官方有机衔接,杜绝各唱各调的“两张皮”问题。企业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官方应急预案,制定内部规定动物疫病应急反应实施方案,制定日常动物疫病、规定动物疫病和重大动物疫病报告制度,建立疫情控制应急预备队,并加强培训、适时演练,及时充实更新应急物资和储备物资,以备应急之需。2.9加强档案记录。真实、完整的档案记录是证明无疫小区各项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持续有效落实的有力证据。企业应根据《生物安全管理手册》规定,建立起完善的记录启用、填写、修改、保存、上交等制度,做到记录内容真实、完整,能够反映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全貌。所有档案资料要按年度立卷、归档,于次年初统一上交企业无疫小区领导小组所设的质量管理部门,以备开展内审、迎接官方评估、监管查阅[5]。

3建议

3.1合理确定无疫小区生产单元范围。无疫小区主要以养殖场为重点,有种畜禽场、种畜禽场+商品场、种畜禽+商品场+屠宰场3种模式,企业要根据各生产单元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条件、空间分布、交叉感染风险,特别是生物安全控制能力情况,选择全部或部分设施完善、距离较近(一般要处于同一设区市)、生物安全水平较高的生产单元列入无疫小区生产单元,不宜简单地将企业所有生产单元全部列入无疫小区;即使企业自己建有饲料厂和屠宰厂,在无法满足对无疫小区饲养畜禽专门屠宰(专用屠宰线),无法满足对无疫小区专门(专线)生产供应饲料的情况下,不建议将其列入无疫小区生产单元。3.2了解主要流行病学关联单位规定动物疫病风险程度。对未列入无疫小区生产单元的饲料厂、屠宰场、合同户、无害化处理厂等无疫小区生产单元下一级业务关联单位,无论是否属于同一企业管理,都应有相应渠道和可靠措施,及时、准确了解其规定动物疫病风险状况,以适时调整无疫小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有效降低规定动物疫病通过无疫小区之外下一级业务关联单位传入的风险。3.3国家层面适时制定相关动物防疫管理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建设无疫小区。要积极争取使国家官方评估结果获得OIE认证,既可减少企业因重复接受评估而产生影响,又可提高出口企业建设无疫小区的积极性。要将建设无疫小区与国内动物防疫政策结合起来,可对无疫小区动物和动物产品国内流通实行动物检疫“绿色通道”,充分体现出低风险区(企业)动物流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公告第2509号[Z].北京:农业部,2017-03-27.

[2]关于印发《无非洲猪瘟区标准》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的通知:农办牧〔2019〕86号[A].北京:农业农村部,2019-12-16.

[3]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42号[A].北京:农业农村部,2019-12-17.

[4]姜学良,姜学武,张月,等.如何加快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J].吉林畜牧兽医,2020(11):119-120.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方案范文6

关键词: 射频识别 智能交通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社会的快速形成,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截止2013年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其中,汽车达1.37亿辆,扣除报废量,增加1651万辆,增长了13.7%;汽车驾驶人2.19亿人,扣除注销量,增加1844万人,增长了9.2%[1]。在车辆和交通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城市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日益凸显,交通管理压力和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以往人工现场收费、查验和视频识别的方式效率低、信息利用率差,难以支持涉车动态精确信息采集和管理。随着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的兴起, RFID标签以其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难以伪造等特点很快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并已成功应用于物流、零售、制造业等多个领域。作为一种易标识身份,易采集信息的高新技术,不少城市正探索性地将其应用于交通运输业。因此,根据RFID本身特性、发展现状和应用环境等因素,对RFID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进行可行性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RFID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具有读取方便快捷、识别速度快、数据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标签数据可动态修改、高安全性、动态实时通信等技术特点,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

典型的RFID系统主要由阅读器、电子标签、RFID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四部分构成,一般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又统称为应用系统。RFID系统工作原理为阅读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电子标签,用以驱动电子标签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阅读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处理。

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交通运输行业应用技术优势

1.1.1交通管理领域

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视频识别技术的“车辆牌照自动识别”服务方式,识别率易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且传统车牌易被仿冒复制,通过视频识别技术难以辨别车牌真伪。基于RFID技术的汽车电子标识系统,可与“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共同支撑智能交通管理。

GPS应用于交通管理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商用GPS系统的卫星信号源为国外控制,一旦因为政治或经济冲突的原因失去信号来源,国内的GPS应用系统将面临瘫痪的危险。而RFID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不依靠卫星信号,完全不会受到上述问题的困扰,从而保障了系统运行的长期稳定的可靠性。

1.1.2物流管理领域

与成本低廉的二维码相比,RFID扫描快速,体积小,存储容量更大,一次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强,具有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更为重要的是,传统二维码标签印刷之后不能修改,而RFID能多次读写,支持循环使用,应用于运输管理,有更大优势。

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现状

RFID技术已应用于城市交通、公路、水运、铁路和民航、邮政、危险品运输管理等众多交通运输领域。城市交通领域典型案例有厦门市城市路桥收费ETC系统、汕头市车辆自动识别系统、杭州市快速公交BRT系统等。公路领域包括北京2008年最先启动的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吉林省基于RFID技术的电子车牌及数字化公路收费管理示范工程等。这些系统对于提高市民出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公共交通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FID技术在上海至烟台航线上的“两港一航”集装箱监控管理、广深铁路铁路客票管理、香港国际机场客运行李分拣、上海邮政速递总包处理中等其它应用中也发挥了其快速、高效、精准的优势。

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存在的问题

1应用核心技术缺乏,应用规模化受到限制

我国在RFID超高频芯片领域,产业化关键技术还没有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2 整体规划不足,应用方向缺乏指导

近几年,在政府支持的重大项目应用带动下,我国RFID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但RFID产业相关企业相对分散,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也无应用技术体系规划指导应用方向。

3 应用模式创新能力较弱,“模仿型”应用成为主流

RFID当前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基本模仿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模式,如“电子钱包”、“电子门禁”、“身份识别”、“产品标识”等,缺乏对符合RFID国情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和创新。

4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信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我国RFID产业的制造能力较强,信息服务能力较差,“重产业、抓产品、轻效果、缺服务”现象严重,信息服务业成为RFID产业发展一大瓶颈[2]。

2可行性评估

政策性评估

自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两个层面同时入手,大力推动RFID 产业发展。

国家在颁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都阐述了发展RFID产业的重要性,工信部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将RFID 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科技部发表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及国家设立RFID产业专项基金也为RFID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作为RFID技术重点应用领域,交通运输领域还从2009年国务院研究中心牵头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2009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重庆基于RFID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中享受到了扶持政策。

从行业管理角度来看,各行业部委从自身角度出发推动RFID 产业的发展。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技术性评估

RFID技术成熟度

RFID技术从1948年奠定其理论基础至今,在原创基础理论及基础技术上已十分成熟。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已经具有较为先进而且成熟的RFID系统,在芯片、终端设备、系统应用方面,尤其是在标准制定和技术开发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我国通过“核高基”在内的国家及部委重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已培养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的RFID 芯片设计制造企业与读写设备技术集成商,部分产品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超高频芯片性能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读写器芯片的研发工作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达到商业化程度[3]。

RFID技术应用成熟度

RFID已经成为目前物联网市场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应用,并晋升为全球第三大应用市场。

过去几年中,RFID技术在各大型会展门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2005年爱知世博会、2006年世界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RFID技术在实现大批参观者快速入场的同时,还起到了较强的防伪作用。

除此之外,美国的军品管理、日本的手机支付与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中国的二代身份证、中国的火车机车管理系统等都是业界比较成功的大规模应用案例。中国已经将RFID技术应用于铁路车号识别、身份证和票证管理、动物标识、特种设备与危险品管理、公共交通、生产过程管理、图书馆和血液管理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掌握HF芯片的设计技术,并且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UHF芯片也已经完成开发,但灵敏度落后于国外产品。

经济性评估

已有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是国内第一部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出台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该战略提出智能交通要在公路电子收费、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行监管、集装箱运输、公交车辆、营运车辆及船舶动态监管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和产业化,到2020年总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

据了解,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家,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将达1820亿元。而据中国交通技术网统计,2011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项目数量达195项,比上年增长129%;千万级项目市场规模合计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

在开放信息资源、明确投资力度的促动下,智能交通产业化进程更将显著加快。

新增产业和就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通过产业链相互联系,因此,智能交通系统在建设时期能促进相关产业如建筑材料生产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在投入运营以后可以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聚集,从而促进更多行业(例如金融、保险)的发展。

此外,智能交通系统涉及道路建设、通信、计算机、电子、汽车、自动控制、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等众多的领域,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未来新兴产业群,也是未来多媒体技术应用可能性最大的行业。同时,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也将会推动与其相关的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4]。

社会效益评估

2.4.1国家战略

RFID技术创新与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为此,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扶持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组织开展攻关,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除了推进经济发展,物联网的推广还将为产业开拓创造更多潜在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扩大产业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2.4.2管理效益分析

(1)交通管理

采用RFID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能够弥补单纯视频识别的不足,使城市车辆治安防控体系在技术上重大提升,开辟了广阔的机动车治安防控空间,将极大提高打击涉车不法行为的精确度和及时性,更好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安定。重点包括:

1、有效打击和消除假牌、套牌违法行为,保障合法车主利益。

2、有效打击故意遮挡、涂改号牌的违法行为,减少高速公路超速危险隐患。

3、便于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4、可减少警务管理力量。

5、利于实现对被盗抢机动车快速监控。

(2)物流管理

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上的应用使企业提高了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成为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增加竞争能力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作为物流管理的特例,危化品的管理效益则更显突出。通过RFID技术对危化品进行有效监控管理,能清晰正确地了解危化品的所在位置、状态、年度检查等情况,从而有力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同时实现危化品防伪,避免假冒产品给企业和人民群众所带来的潜在巨大损失,提高了相关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危化品的可追溯性,降低危化品的召回成本,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服务效益分析

(1)交通服务

智能交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镇化和汽车普及加快带来的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问题,而是涵盖车辆监控、道路监控、运营管理、旅行信息等各个系统在内的面向交通运输的信息服务大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这一系列的社会价值,在《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中得到体现[5]。

(2)物流服务

将RFID应用于物流管理,更快的处理能力、精确管理减少的运输失误都会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产业支撑评估

2.5.1全球RFID产业情况

纵观全球产业格局,目前RFID产业主要集中在RFID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欧美市场。飞利浦、西门子、ST、TI等半导体厂商基本垄断了 RFID芯片市场;IBM、HP、微软、SAP、Sybase、Sun等国际巨头抢占了RFID中间件、系统集成研究的有利位置;Alien、 Intermec、Symbol、Transcore、Matrics、Impinj等公司则提供RFID标签、天线、读写器等产品及设备[6]。

2.5.2中国RFID产业情况

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部分领域已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 等感知端制造产业中的高端核心技术、高端软件与中间件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2012年我国RFID产业的市场规模接近240亿元,相关机构预计2013年将达320亿元左右,年增长率超过30%。相关研究表明,至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超过7500 亿人民币,2020 年将超过5 万亿人民币的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风险评估

2.6.1信息安全

物联网中,所有的物品都被连接到全球的网络中,因此必须提供保障信息安全、避免隐私泄露的解决方案。为了防止隐私的未授权使用同时兼顾授权的使用,在动态信任、安全和隐私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的研究需要去做。

目前亟需去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 对于各种不同的设备及其组合的隐私保护技术、分散型认证授权和信任的模型、高效能的加密与数据保护技术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目前国外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WSN 和RFID 领域有一些针对性的研发工作,统一标准体系的物联网安全体系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比物联网统一数据标准的问题更滞后。

2.6.2系统成本

RFID系统成本不仅包括标签、阅读器和中间件等支出,还包括管理软件的升级费用, 价格较高。若要得到广泛的应用就要降低成本。随着国内RFID产业链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标签的生产成本及使用成本已有所降低。突破RFID系统价格壁垒,将直接影响RFID的市场规模。

环境影响评估

2.7.1正面影响

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应用物联网RFID技术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智能交通系统实现的“汽车环保电子绿标”功能,将大大加强对汽车这一特殊污染源排放合格率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大幅减少了“黑烟车”上路污染的可能性,为改善城市空气污染起到积极的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为政府各个涉车管理与执法机构提供不停车状态下的路查、路检、收费、扣分和罚款等一系列行使行政职能的技术手段,从而大幅降低了因为停车检查带来道路畅通率下降而污染排放量上升等情况发生的机率。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通过交通流量信息资源服务的开发,充分组织、调度、平衡道路资源的使用,减少汽车低速行驶或过度集中导致拥堵所带来污染排放量上升的影响,从而缓解城市汽车尾气污染问题。

2.7.2负面影响

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应用物联网RFID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智能交通系统采用微波通信方式,会产生一定量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或有影响。

应对对策: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设备,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电磁环境符合《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有源RFID标签中的电池耗尽被随意丢弃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应对对策:尽量采用无源RFID标签,避免大规模使用有源RFID标签后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

增添设备外形或布局不合理将影响美观 。

应对对策:工程设计加强美化设计,尽量做到与周边环境风格的和谐统一。主要体现为总平面布置合理紧凑,设备外形美观,颜色与环境协调,布线整洁等。

3总结与建议:

我国已具备RFID产业基础,建议利用现有政策环境、技术技能等优势由交通运输相关业务局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牵头,广泛吸收国内产业单位共同合作,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适时组织国产专用芯片、专用安全算法等重大技术专项攻关,并全面启动规划构建RFID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系统技术方案;建议选择一两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全国性应用示范试点, 通过应用试点项目,加速我国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的研究,着力培养起几个以运营商为龙头,以信息公共服务为目的、价值链长、覆盖面广、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的规模化应用系统工程项目,依靠规模降低成本,并带动其他各类型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