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建筑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建筑的特点范文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节能环保的意识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节能措施的研究也不断加深,我国更在“十一五”期间提出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65%节能的标准,并推进实行绿色建筑的长期计划,笔者相信,在接下来的“十三五”期间建筑节能会受到更多的重视。那么,在建筑外墙保温施工中,选用合理的保温材料就尤为重要了,本文将对北方建筑市场常用的保温材料进行分类,并浅述其特点及使用部位,方便读者解决在施工方面的选材问题。
一、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分类
目前,外墙保温材料可以分为有机保温材料和无机保温材料两种。
二、有机保温材料的种类
有机保温材料常见的有硬泡聚氨酯、挤塑板(XPS)、聚苯板(EPS)、酚醛板。
硬泡聚氨酯是一种混合材料反应形成的硬质泡沫塑料,通常表面密度在35-40K/m3,导热系数可达到0.024w/(m.k),可以说是目前保温材料中导热系数最低的一种。它具有防潮、防水性能,属于憎水材料。它属于热固型材料,无熔融滴落,防火等级属于B级。以上特性决定了硬泡聚氨酯的使用形式,它常见于喷涂法、浇注法施工,或加工成板材粘贴在外墙表面。在施工时,喷涂和浇注往往不便于施工,对施工人员操作水平要求较高,难于保证施工质量。板材粘贴中,存在物理配方较复杂,稳定性差,可能导致保温效果不好,加之成本较高,因此在我国北方建筑施工中占有率并不高。尽管如此,不能否认它的优点,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成为保温行业的主流材料。
挤塑板是由聚苯乙烯树脂及其它添加剂经挤压过程制造出的拥有连续均匀表层及闭孔式蜂窝结构的板材,通常表面密度在25-35K/m3,导热系数可达到0.035w/(m.k)。具有高强度抗压性,属于憎水材料,由于发泡化学结构,使其质轻、稳定性好。在环保监测中属于环保型建材。防火方面它属于热塑性材料,熔融滴落,防火等级属于B级。在外墙保温施工中,需要做好基层处理,双面涂刷界面剂,这使施工工艺加大。在温差较大的北方,会导致其稳定性差,易发生变形.北方建筑施工中常用于地下室侧墙保温、地面保温、屋面保温和冷桥位置的保温,其应用范围很广。
聚苯板是由含有挥发性液体发泡剂的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经加热预发后在模具中加热成型的白色物体,通常表面密度在18-22K/m3,导热系数可达到0.041w/(m.k)。防水性、耐候性不如XPS板材好,防火方面它属于热塑型材料,熔融滴落,防火等级属于B级。在一些物理性能方面它没有XPS好,但其施工工艺已成熟,在欧洲已有三十几年使用历史,是公认的价格便宜,易施工的外墙保温材料。在我国北方,民用建筑外墙施工中也多数使用聚苯板,它可用于外墙、屋面、冷桥位置的保温,也可用于造型施工。但它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它在给围护结构加上保暖外衣的同时,也加了一层易燃外套,因此,往往在施工中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断火势蔓延,防火隔离带的设法也已经纳入了防火规范中,这也为聚苯板的使用奠定了安全理论基础。
酚醛板是由热固性酚醛树脂发泡而成的材料,通常表面密度在60K/m3左右,导热系数可达到0.035w/(m.k)。它属于热固型材料,无熔融滴落,防火等级属于B级。酚醛泡沫素有“保温材料之王”的美称,也是新一代保温防火隔音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许多国家它已成为优先选择使用的保温材料,它的物理性能使它成为一种绿色环保型建材。在我国北方,也有许多使用的例子,但由于其成本较高,防水性较差,易粉化,导致其市场占有率不高。大城市的高档小区往往使用其在屋面、外墙保温施工中。
三、无机保温材料的种类
无机保温材料常见的有岩棉板、无机保温砂浆、胶粉聚苯颗粒、发泡水泥
岩棉板是以玄武岩为主要原材料,经高温熔融加工而成的无机纤维板。通常表面密度在100K/m3左右,导热系数可达到0.040w/(m.k),防火等级达到A级,具有较高的抗压和抗拉伸强度、较低的吸水和吸湿性、尺寸稳定性良好、不会产生热膨胀或收缩、耐老化等优点。在我国北方,常把它作为防火隔离带材料,大型公建外墙干挂也常用作外墙保温材料,这些都是看中它是A剂防火保温材料。在施工中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员施工中会有纤维掉落在身上,产生全身发痒的现象。
无机保温砂浆是一种用于建筑物内外墙粉刷的新型保温节能砂浆材料,根据胶凝材料的不同分为水泥基无机保温砂浆和石膏基无机保温砂浆。通常表面密度在300K/m3左右,导热系数可达到0.070w/(m.k),防火等级达到A级。具有节能利废、保温隔热、防火防冻、耐老化的优异性能以及低廉的价格等特点。由于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它的导热系数已经不能满足外墙保温效果的要求,如在外墙使用该材料,就必然要加大保温层厚度,这样会使施工工艺变复杂,所以往往使用于异型墙面上。
胶粉聚苯颗粒由胶粉料、聚苯颗粒轻料和水泥混拌组成,现场加水即可使用。通常表面密度在250K/m3左右,导热系数可达到0.060w/(m.k),防火等级达到A级。其保温性能较好,施工简单,粘结力强外面加以罩面砂浆,纤维增强抗裂能够解决面层空鼓裂等问题。因此常常使用于楼梯间保温,或出挑件部位保温。施工过程中需要施工人员控制其厚度,现场调制也要注意比例,最好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调制。
发泡水泥是通过发泡机的发泡系统将发泡剂用机械方式充分发泡,并将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然后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所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保温材料。通常表面密度在280K/m3左右,导热系数可达到0.068w/(m.k),防火等级达到A级。发泡水泥具有良好的绝热、保温、隔音、轻承载等性能,优于其他轻质实心塑料膨化珍珠岩、陶粒、石棉制品等保温材料,具有操作简便、机械化程度高、节时、省工特点。我国北方常把它作为防火隔离带使用,或公建外墙的保温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它本身较脆,运输及施工中要注意其完整性。
近年来一种新型发泡发泡陶瓷保温板出现在市场上,它不同于发泡水泥的原材料,它是以陶土尾矿,陶瓷碎片,河道淤泥,掺假料等作为主要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发泡技术经高温焙烧而成的高气孔率的闭孔陶瓷材料。通常导热系数可达到0.08w/(m.k),防火等级达到A级。外表上与发泡水泥很像,但质量较轻,可以建筑物同寿命,生产工艺好的可以作为外饰面使用。
中外建筑的特点范文2
对于这次访谈,我多有忐忑。因为熟悉,我居然有些不知道从何处切入,似乎总觉得我准备的每一个问题他都曾或多或少与我有过交流。深怕他厌倦我的“重复”。所以。思量再三,我选择了一个咖啡吧,在那个炎热的下午,开始了这场带有颇多“重复”嫌疑的访谈。
中外建筑:您作为一个建筑师已经很多年了,您如何评价、回顾自己从业这么多年的经历,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刘纲:最大的感受是,短短几年时间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变化非常快。回顾设计行业的从业经历,与十年前相比,无论是景观规划、住宅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等都在迅速地与国际接轨。从业这么多年,与其他公司横向比较后发现,许多发展得不错的设计公司部有鲜明的特点。建筑师也一样,坚持自己的特色,这一点很重要。所谓特色并不仅是创作手法和理念,还有对建筑师的能力要求。建筑师尤其是职业建筑师活跃在第一线,直接帮甲方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建筑师的综合能力对于解决问题非常关键。我的感受是:建筑师在大环境下有很多选择,但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坚持自己的特色和擅长的设计。
中外建筑:您认为建筑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刘纲:在不同阶段建筑师应该有不同的品质。一位好的建筑师最根本的品质是应该保持自己的特点a当每一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作理念时,就会让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但是,就目前国内设计行业而言,我认为对建筑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广泛的认知能力。协调能力代表着建筑师跟团队的协调,跳出自我封闭的设计状态,与他人协调一起完成作品。此外,建筑师对社会的认识也非常重要,要知道无论是国家、地方政府还是房地产商投资的项目。绝大多数与社会密切相关,业主方会有一定经济利益的考虑,政府也要实现为城市增加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目标,而投资都有预算,每个业主都希望少花钱多办事。这时建筑师就必须对包括经济形势、施工和材料采购环节以及沟通过程中的技巧等各方面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和认识,这种认识如果能达到一定水准的话,项目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
中外建筑:您现在既是一个职业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个企业领导者,那么在这两个身份之间,您更希望自己成为哪一个?
刘纲:在这两个身份之间,有时确实很矛盾,这也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需要努力平衡。作为建筑师,恐怕大多数人的理想就是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建造出一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建筑,这也是一个建筑师存在的价值所在。但现实把我推到了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位置上,使得我不得不花较多的精力在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上,从而使得自己有很多关于设计的创作灵感,往往缺乏时间深入下去。但同时我又认为,一个真正喜欢设计创作的建筑师,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停止追求,他的灵感会随处激发。所以,虽然我领导着一个创作团队,但我还是尽可能参与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中去。
从内心来说,我更喜欢单纯的建筑设计。但如何平衡一个人的创作和一个团队的创作,我必须作出选择。自从2001年公司组建以后,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组织构架、行政管理等工作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必须腾出一些精力来更多考虑公司的整体发展。所以,我想如果公司管理得好,运作正常,能完成高品质项目,而且同时运作多个项目,也能够实现我作为一个建筑师的创意,这对于一名建筑师而言,会是另一种成就感一一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完成单个作品,而变成一个人有机会领导和协调其他建筑师完成多个不同的项目。
中外建筑:在行业内,您怎样看待建筑大师的影响?您会崇尚哪一位建筑大师?
刘纲:在每个不同时期我会关注不同领域的建筑大师,这一阶段我研究空间形态,那么会着重寻找在空间形态方面比较有突破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下一阶段可能我进行建筑构成方式的研究,那么也有不一样的关注对象。曾经一段时间很喜欢路易斯・康,在美国时特意去看他的作品,确实做得很好。但是自己的思路也在变,我告诉自己可以尝试接受一些其它建筑师的创作,不用排斥其它类型的作品。比如盖里的作品并非每个人都为之叫好,但我认为真正深入其作品中亦能体会到益处。作为建筑师,我个人不太希望自己受某种固定模式的限制,建筑设计的思路应该经常跳出固有程序。欣赏和喜欢某位建筑师的作品并不是靠模仿,而应该吸收其中好的元素。这种虚心吸取并不是针对一个人而应该是分析很多人的作品,慢慢地能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所以,我欣赏的建筑师很多,而且他们也不属于同一类型,我从他们那里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手法或者他们内心对于建筑的深层次的一种思考和理念。
中外建筑:您是否想过10年、20年之后未来自己将成为一个怎样的建筑师?
刘纲:自从组建公司以后,我在创作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明显比以前减少,可能更多地是在完善组织和管理,有所偏离了自己的理想。事实上有很多建筑师和管理者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可能放弃建筑创作直接去做管理。有的还是坚持创作而放弃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即把团队控制在类似于工作室的规模。我认为还有第三种方式可以尝试:目前我放弃一些创作的理想,确保公司管理走在正轨上,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建立一种系统的方式,可以把大多数问题在系统内理顺关系,然后再重新腾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创作。经过这几年的时间,工作经验变得更丰富、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判断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有了积累以后对于创意和理念的提炼也可以进入更高层次,走的道路也会更顺利一些、相信也能走得更远。
中外建筑:博创国际从2001年创立至今发展一直很平稳,规模扩张相对-迟缓,您对此有怎样的考虑?
刘纲:因为通过公司的实践和一些经历我们得出了一个教训,就是应该坚持自己擅长的方面。因为任何扩张都是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上,没有准备的盲目扩张只会损害企业的基础。以前我们主要做公建项目,这类项目有一个特点,如果不能把控到细节,建造出来的效果与设计初衷很难保持一致。所以当时施工图设计也在坚持自己做,各个专业都配备齐全,结果运作下来后发现,如此规模的全专业公司很难形成良性运行系统。一些大型设计院往往有几百上T-A,但并不完全是靠人数取胜,而是有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等。我们反思自己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并非施工图设计的优势,而是不断精益求精的创意。所以我们放弃大而全的模式,集中力量于自己擅长的创意设计,这也是我们公司的特色之一。到现在我们仍然认为公司扩张之前首先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组织架构是否适应多元化的组织管理,另外一个是等待市场的成熟。公司的任何扩张是建立在大环境基础上,大环境不佳时,可以积蓄力量做好准备,等到环境转好时再发力。
中外建筑:您认为博创国际在过去这八年时间的发展中,怎样形成自身
设计理念和特色?
刘纲:有了生存基础和人才基础才有可能进行研究和创作,形成公司相对固定的特色。从经营特色来讲,我们解决了生存阶段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积聚志同道合的人才经历新陈代谢。因为公司经营和人才积聚相辅相成,经营好的公司能吸引更多好的人才,经营不善也会流失人才,这是很客观的问题。
我们总结出确实想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近几年研究课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怎样在建筑中融入文化元素,除了业主特殊要求的建筑风格以外,建筑创作要尽量融入中国的文化和特色,这不仅仅是增加某种符号,而要求更高层次的提炼,从最初提炼符号到应用于构造和空间。包括规划和空间组织上也能把中国的一些空间优势提炼出来加以应用。我认为建筑师有责任去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外一个层面是研究的氛围,作为一线的创作公司,可能平时忙于做项目和完成项目,但我一直鼓励建筑师在项目进展的同时形成相互讨论的氛围,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直观的想法,这种讨论氛围对于建筑师的能力锻炼非常有利。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会要求公司所有建筑师关注对材料的控制和项目后期的把控能力,保证最终建造的成果能达到设计标准甚至超越。比如我们只做到方案的项目,很难说可以最终达到设计标准,往往遗憾太多。所以我要求建筑师们对设计的细致程度、把控的细致程度应该达到高水准。像国外的设计事务所,经营了上百年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管理方式,我们不排斥任何先进的东西,目前阶段希望把他们先进的东西学过来,在经营理念和服务上有所突破,花比较大的精力和比较多的预算在后期服务上,保证项目实施时能够按照建筑设计的要求实现其效果,同时这一结果也满足了甲方的开发要求。
中外建筑:您刚刚谈到在公司内一直倡导建筑师把中国建筑文化融入到建筑创作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如何来实现庀,您对此有哪些体会?
刘纲: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我一直在倡导,倡导所有建筑师都这样做,但发现大部分国内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并不足。这可能与我们的建筑教育有关,不能说缺失了对于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教育,但教授方法不对。往往在大学院校里,中国建筑文化的课程被单列,没有和建筑手法以及实践等有太多联系,仅仅教授古代建筑是什么、什么是斗拱,学生背会了就行。可古建筑怎样和现代建筑建立联系,可能学校老师也不一定有好的方法。很多研究古建筑的老师并没有太多现代建筑的实践,研究现代建筑的老师也只是对古建筑停留在认知上。目前,在公司里我们一方面让大家看很多关于古建筑的书,但更多地是学习案例,研究别人怎样把古建筑文化体现在现代建筑中、结合方式有哪几种、可以尝试哪些方式。比如最初的层面是一些符号的提炼,另一层面把中国元素符号抽象以后重新组合,突出形态外表的特点,而更高层次是提炼出形象空间组织的手法,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通过实践再去提高总结。
中外建筑:从博创国际已经取得设计和创作的项目来看,您觉得哪些项目是比较特别,有与众不同的效果?
刘纲:我们在上海和华东其他省市地区有很多不错的项目。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两幢楼。虽然只做到方案设计,但施工和设计配合很不错,完成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些比如苏州工业园区的雅戈尔未来城、西安交通大学和利物浦大学合建的研究院楼群、合肥“萨尔斯堡”住宅项目、苏州太湖边“帕提欧”和“托斯卡纳”别墅区、昆山花桥的行政服务中心,生态园接待中心等公建项目。
中外建筑:对于近年中国出现的大建设机遇而言,很多人讨论过期间并没有出现世界级建筑大师人物,您个人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刘纲:任何国家处在大发展时期,对建筑师会有一个心理上的影响,即“我必须快速完成项目设计”。国内建筑师短时间内完成图纸的能力可能确实比国外设计师强,但是细化的能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发掘和提升。如果很多问题考虑不周全,东西又做得不够细,这样建筑师的创作就很难有历史价值、很难被流传下来。等到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中国进入发达社会,在这一批建筑中能够称之为优秀的作品屈指可数。当然,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没有精良的好作品,建筑大9币靠什么出现呢?大家都在快速完成作品,很少有人沉下心来去研究创作,这对于成就大师会是很大的障碍。在建筑师这一群体中,如果有80%甚至90%以上的人都只在忙于自己的项目,而不是创作的话,那么有潜力的建筑师的比例将会缩小,而在这其中不可能人人都拔尖,自然地成为建筑大师的基础人群会更少。
中外建筑:正如您所说,中国目前建筑设计实践非常多、量非常大,但是相对应的建筑理论仍然贫乏,是否这也会是影响出现世界级大师的因素?
刘纲:国内建筑设计在研究方面的成果确实仍然薄弱,我们一直在追赶国外,“与国际接轨”这是前几年流行的口号。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已经接轨了,国内的新建筑与国外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反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外国朋友从国外来到中国,一方面很惊叹,中国城市跟国外差不多,但同时也很失望。为什么中国是这个样子。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建筑设计怎样在现代化的前提下保持中国的特色和元素。这一方面是社会客观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和相关研究投入的精力不足有关。如果我们在建筑技术和建筑科学方面有大的突破,就不会永远学别人的形式、学别人对材料的应用和组合方式,而是创造性地把这些材料重新组合。国内有大量社会实践的诱惑,做大量的项目实践可以直接体现建筑师的价值,也有实际经济效益,而对于研究创作的热情、兴趣和时间精力都会受到影响,包括一些学校老师都不一定有更大的热情去研究。
现在全世界发现了多元化的建筑文化和理念,新理念出来后在实践过程中颠覆了很多固有的理念,以前在学校一直追随的理念现在变得式微,没有太多人关注或者已经完全没有市场。因此社会在不断选择建筑师,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理论研究是追随别人还是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追随永远追不过来,那么是否能超前一步,追随到一定程度后研究下一步自己应该引领些什么。对此,我想一方面可以向日本建筑师学习,因为他们在学习西方基础上也在引领行业,提出了自己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否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去提炼,做一些有效的结合,起码可以启发一些思路。
中外建筑:前几年,关于中国建筑的全球化趋同与本土文化缺失等讨论非常;对此您有什么观点?
刘纲:我觉得本土化一定要有一定基础,所谓基础就是技术,必须对建筑技术的掌握达到较高层次,去运用这一技术创造很多新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创新的东西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去实践本土化。否则,中国建筑本土化就只有那么两招,使用青砖、自墙、黛瓦,或者仅仅提炼一些很表面的符号,那么本土化的理想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来位置。日本建筑设计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材料方面有所突破,我们的建筑师也可以应用这些,当对材料的把控非常灵活、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时,一定会有更多创意性作品出现。
中外建筑:近年我们也注意到,您一直活跃在各种学术组织和活动中,那么您对目前国内建筑学术活动有哪些建议或者期许?
刘纲:弥补自身的不足,需要吸收他人的长处,我认为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很重要。之前参加过东部和西部建筑师之间的交流活动,接触过一些西部建筑师,发现他们非常优秀,和我们很多人在西部看到的建筑反差很大,我想可能他们缺乏的是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受地域制约或者领导和开发商的理念限制比较多而已。我也参加了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通过与华人建筑师圈内的交流获得视野和认识的提升。所以,建筑学术界交流争论的机会,对于开阔大家的视野很重要。
但是目前的建筑师交流也不能只局限于内部,希望通过媒体等平台扩大与社会外界的交流。比如国外有建筑评论家,会对公众关注的一些建筑进行评价,引导公众对建筑的认识。建筑综合了技术和艺术,但凡涉及到艺术的东西,就需要一定的观众群体去欣赏。在目前的中国,广大民众的建筑审美意识是需要去引导的。建筑首先需要看懂,才可能去欣赏、喜爱它。北京奥运会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掀起了行业内外对建筑的大讨论,使得大家对公共建筑的认识热情空前提升。公众欣赏建筑并不仅仅是看外形,还可以从经济角度研究建筑造价、也可以从文化内涵上了解设计初衷等。
中外建筑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古建;窗;特色
Abstract:The Foshan ancient common people residence constructs the window th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has verified the Foshan economy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ourse, has manifested the social product life to the construction demand and the influence, as well as the Foshan person to the advanced technical study utilization and to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 art swallowing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uncritically, and clear appears the Lingnan region of rivers and lakes and “the bead triangle” the business strategic plac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ancient constructs;window;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TU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34(4)
汉字“窗”《说文》里说,“在墙曰牖,在户曰囱,或为明,亦作”。《周礼・冬官考工记》说,“四旁两夹窗,助户为明。”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开窗取光透气。随着朝代更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地域变迁,房屋变化,窗户建造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从现存的古民居或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窗”的艺术特质。
佛山古镇民居可供我们研究的内容很多,就“窗”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佛山的水乡特点,商贸及陶艺特质,从中还可看出,它是中外文化艺术的合璧。总之,探究佛山现存古民居及文物中有关房屋的“窗”,对于我们研究佛山经济发展是很有裨益的。
1佛山古民居的 “窗式”发展特质
佛山古民居建筑中的“窗式”很值得玩味。史载,佛山始建于唐贞观二年。据《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记载,佛山随着渔农经济的发展,生活渐变,明初就“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四远商贩,恒辐辏焉。”清代中叶,佛山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这时手工业和商贸发达,人口剧增,“一时达五万多户,街巷一千六百余道”。它们分布在大小街巷,除了普通民宅,还有大量庙宇、宗祠、书院、会馆等等。因此我们研究佛山古民居建筑时,不能撇开“窗”。从现存的民居和典籍记载中,我们看到各类建筑物中“窗”的发展,是与历史、环境、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佛山澜石出土的汉墓里,我们发现有带窗结构的陶屋模型。这可能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窗”了。现在还能见到明代遗留下来的土府民居,及稍后时期的庄宅。民居群的“窗”,大都一致。这些建筑物中的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窗”的四周是用石质材料做框,或用木框直接砌筑在墙上,而 “窗”的开口不大,墙后用木板等稍作遮挡,以防风雨入侵室内。从建筑位置看,高墙坚垒的豪门庄宅外墙,“窗”往往开设位置比较高,“窗”的开口也较小。从结构和建筑特点看,这是与当时社会动荡,治安不稳,人们普遍祈求封闭自保相一致的。当然它还因佛山气候环境所决定,这种石材窗,可隔热,可防潮,也可防雨水侵蚀,故此,佛山古民居的“窗式”建筑发展是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庙宇宗祠、学社书院、行业会馆这些地方,窗的功能主要是通风采光。因此,这里的窗多是在房屋高处建成大面积的木质花架(图1)或陶制花窗,采用实用与装饰兼备的窗棂。房屋的正面,以及周边围廊,以屏风窗代门,或以屏风窗代墙。而后来茶楼饭店大厅的窗,还出现狭条形长窗。
从房屋功能角度所选择的窗式,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与社会的需求一致的。
随着社会发展,房屋类型和功能不断改变,窗的设置形式也不断变化。比如,窗的开间变阔,开设的高度降低,这意味着除了通风采光以外,还注重了观景交流的功能,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就是例证。这时房屋功能就从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型逐渐走向开放型。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李可琼故居的“七十二窗轩”。
佛山自明清以来,以传统手工业商贸著称。“至清中叶,佛山的商业比广州繁荣。”散布在大街小巷中的房屋,多是前店后居,或前店后厂(作坊)。它的门前铺张墩既是房屋的门面,也是窗。这种门窗一体的“橱窗”,能够做到收市关门后,仍能方便店家继续做零星生意,打开后又能起到窗口兼柜台的双重作用。可以讲,铺张墩这种窗结构,是佛山典型的商业文化的一大体现,更代表了佛山商业建筑的一大特色(图2)。
民国初年,随着马路的开辟,临街的楼房增多,并受外来建筑的影响,人们在追求建筑物实用功能的同时,窗的结构开始变化,最为典型的表现是,体量变大。为了解决窗口上方墙体荷重,窗框上开始用砖构成迫拱型结构。而窗扉的启闭方式更加多样化,出现有平开式的内掩外推门,也有上下或左右开动的趟窗,以及十字铰水平旋转或垂直旋转窗等多种型式。昔日这些官府宫苑里的“窗式”,如今纷纷出现在寻常百姓家。
还有一种开设在房屋临街二层楼上的特殊结构的门窗。说是门,但前面无平台可驻足,说是窗,但又未见窗枝护拦,且时常关闭仅供采光。这类结构的房屋,多见于上沙一带。它们的出现,皆因旧日佛山一带防洪能力差,基围滩外几乎连年水浸,地势稍低的房屋甚至水位过门,因此,这些门窗成了“陆地行舟”的入口。这叫做门,或算是窗?看来都难以说清(图3)。
佛山古民居的窗式从来没有停留在一种特定的式样上,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正如清代学者李渔讲:“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窗栏之制日新月异,皆从成法中变出”。现在我们研究这种变化,就是要更好地了解这种变化的形式和需求。它离不开经济与科技以及生产力的水平,离不开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这些基本点,只有认清这些基本点,才能对佛山的窗式及今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2佛山古民居的“窗”式文化特点
一种建筑物,也是一种文化体现。佛山古民居中的“窗式”,充分体现了岭南水乡建筑文化特点。“珠三角”地区,气候潮湿,高温,多雨多台风,这种自然环境,迫使建筑物在防水、防潮、防风上下工夫。因此,佛山古民居的窗式,顺应岭南地域特点,而突显其文化风采。如石框窗,它整体性好,坚固耐用,而且显出一种刚劲威严的气势。有利于防潮、防风、防高温,使生活更舒适。也有的在此基础上,给窗楣安上砖雕(图4),或采用传统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的表现手法,或书写上名言诗句。这些做法除了能修饰窗的外型,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窗的文化内涵。这种装饰,既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色彩,又与岭南气候环境相一致,是一种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表现。从窗口上方的装饰方式看到,由原本半园型或书卷型灰塑画(图5),到后来用水泥石米批荡成类似巴洛克式的卷拱,和镶嵌半罗马柱型支撑的窗檐,有的上面建有窗檐,下面还增加了窗裙作装饰,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本地区民风民俗的影响力,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这也证明佛山民居的发展是吸收了中外的文化成果,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诗人李贺曾作描述,“云母屏风烛影深”,可见我国早在唐代就有人用云母作窗口透光材料。近代,很多平房顶木质活动天窗上盖,也是用大量的云母片镶嵌而成。自1873比利时首先制造出平板玻璃,到美国进入规模工业化生产,玻璃在建筑上普遍使用成为可能。这时在国外,“为了采光的需要,铁和玻璃两种建筑材料配合应用,在十九世纪建筑中获得新的成就”。
“五口通商”后,国外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传入。水泥、钢铁、玻璃的应用,对传统的建筑方式产生很大冲击。佛山有的民居建筑揉合了西方的券拱、圆柱等建筑风格,特别是玻璃在建筑物中的应用,对增大窗口通风采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开间增大时,窗口除采用传统的圆铁作窗枝外,还使用了国外流行的铸铁窗花和轧制的铁艺图案,并出现一些可以控制调节视线范围的百叶窗,这些可见证于当时的华英中学内。尤其是有些窗门窗芯,更采用了进口磨沙玻璃和色彩斑斓的彩色玻璃作装饰。把常见于西方宗教场所如教堂的窗门材料,使用到具有岭南特色和风格的满洲窗等窗门上(图6)。更有在多层建筑的内庭天井上,用大面积玻璃做天窗顶盖。这些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说明建筑形式日渐受外来建筑风格影响,同时在注重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加追求美的外观,体现中外文化兼融的特点。
佛山古民居建筑,注重把传统的手工业商贸功能结合到建筑实践上。正因为这样,从窗的结构装饰上,不但可以看到中外文化的融合,还可以看到,佛山的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是发展前进的。这种开放与包容,是佛山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3佛山古民居 “窗户”的艺术特色
我们研究佛山的古民居“窗式”,尤其要探究其艺术特色。从资料和现存的古民居窗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建筑艺术既有独特性,又有传承与吸收,其艺术美是很值得玩味的。
佛山古民居的窗式建筑艺术的独特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它能顺应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建筑方法。木质窗在三间两廊布局和“竹筒屋”中,多开设在屋的内庭或朝向天井的房间里。同时具有佛山特色的平雕浮雕工艺在那些木质窗扇上大量采用,甚至在厨房,浴室,厕所,柴房等处也不乏其例。亦有采用多排空心十字型的砖砌漏窗,或简单的陶瓷花窗等形式。它们虽使用普通材料,但形式多样,使之成为外型简单不陋拙,结构实用又美观,并具有很好使用功能的窗户。它给这些普通的,不起眼的建筑增添了艺术光彩,在外观上,给人一种视觉美。
佛山的古民居建筑窗式不仅如此,它还把江南楼台水榭中的大圆窗,转化移植加以使用(图7),这就是江浙园林风格和珠三角建筑艺术的糅合。同样,也有把古罗马柱型支撑的那种雄伟气势,以及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娇柔风格,与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融为一体,在窗门样式上加以运用,最终形成另一种新的窗式艺术。对此,我们不能不赞叹佛山先民们的艺术胸襟,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令后世叹服。
在九宫格式、田字格式的满洲窗里,采用彩色玻璃作窗芯,并在玻璃及刻蚀上,题材多样,如梅兰菊竹、花鸟虫鱼等。还有一些垂直旋转和水平旋转式的风车铰窗,和用绳索和木质滑轮组成巧妙传动的天窗气窗,都可看出佛山古民居建筑中,窗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充分展示了佛山先民们的艺术和技能,最终形成了佛山民居独有的建筑艺术特征。
我们在研究窗式造型艺术时,还发现有另外一种超越“窗”的通风采光功能,但与建筑装饰艺术统一的窗式。这是一种安装在私家庭院中作观景或与景观统一使用的漏窗。它能起到景物之间“隔而不断”的微妙效果。而且漏窗在阳光的透射下,还会产生奇幻的光线投影效果。这些漏窗有方形、圆形、扇形等等多种形态。其窗花装饰,常见的有用瓦竹节筒形陶瓷构件的,亦有用普通瓦片拼成金钱形的,还有用青砖拼嵌成菱型、或蜂巢状图案的。它们就地取材,简朴而不简单,具有一种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选用烧制的陶瓷花窗,花饰有梅花海棠图案,其颜色多采用绿釉、蓝釉和黄釉等。还有用多个花饰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型陶瓷花窗(图8),这更是艺术的精品。亦有素烧的陶瓷花窗。常见有佛教的“万”字式样以及蝠鼠吊金钱等图案,这些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构件。此外,还充分利用石湾陶瓷制作工艺的优势,使之转化成为建筑装饰的强项。这是佛山古民居建设者的精明之处,也是佛山古建筑窗户的一大特色。
4结束语
佛山古民居的窗式建筑艺术,其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用它来构建的房屋建筑物,不仅安全舒适,而且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的追求,正是佛山建筑中的一种优良传统。我们今天欣赏这些古民居建筑的窗式,除了感叹先民们的智慧和才艺,更为他们留给我们的这一份珍贵的艺术品而感到欢欣。
参考文献:
[1]佛山市商业局.佛山市商业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
中外建筑的特点范文4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学生的首要任务。
围绕一个主要内容设计系列活动,达成课程目标
借着国际理解教育这一大背景,结合“美丽的中国,多彩的地球”课程体系,我们对国际理解教育中“文化”这一内容进行了分解,将其分为: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体育、财经、科技七个方面。围绕这七个方面,各选择一个教育点,形成了包括七个主题实践活动在内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这七个主题教育活动的题目是:登万里长城,赏国内外经典人文景观;逛中华民俗园,参与中外节日赶集;唱中国国粹京剧,品味中外艺术的高雅;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空竹,体验中外体育项目的精华;读中国名著,感悟中外文学魅力;参与储蓄实践,了解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知识;学习中国四大发明,感受中外科技发展的辉煌。
构建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辐射性结构,达成育人目标
辐射性是从一个点向四周辐射,是一种发散性结构,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效果的多重性,适合于教育实践活动。
因为实践活动课有时间限制,所以必须把握好辐射型结构的基本要素――辐射源和辐射流。辐射源必须是民族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辐射流必须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同类经典有代表性的。由民族向世界辐射,单向辐射与多向辐射均可。这是我们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结构。
我们这样设计“登万里长城,赏国内外经典人文景观”活动:由了解具有中华民族象征意义的长城开始,了解国内著名的人文景观,最后了解国外著名的人文景观。
此次实践活动的设计,以万里长城为辐射源,以中外著名的人文景观为辐射流,由一个民族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建筑为起点,向民族的其他著名建筑和世界著名建筑辐射,对于不同建筑的共同特点,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构建突出学生参与性、体验性的教育活动方式,达成教育效果
在“逛中华民俗园,参与中外节日赶集”主题活动中,我们采用“中国传统节日学校带着过,少数民族节日班级带着全校过,西方节日学校、家长、学生一起过”的方式。
国内节日分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了解,但是民族的传统节日却很少有人熟知,为此,班级首先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节日进行了初步介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确定了本班要研究的民族和节日。在此过程中,大家一起认识了目脑节、泼水节、三朵节、赶年节……
在学生都熟悉这些节日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多彩的节日我们同happy”节日赶集主题活动。全校师生一同过端午节,一起跳起少数民族舞蹈,一起为小伙伴募捐,一起拍卖,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同节日的魅力。
中外建筑的特点范文5
Abstract: As a practical art,architecture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bility, also has aesthetic feeling, can meet aesthetic requirement on people's the spiritual experience. As one of artistic categories, architecture also should follow aesthetic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harmony and unity in diversity. As an architect, it can not be neglected to create formal beauty architecture that accords with function.
关键词:建筑审美;建筑形象;形式美;多样统一;规律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architectural image;formal beauty;unity in diversity;rule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80-01
1建筑形式美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主要通过“外部形象”与“内部空间”这两大部分来体现。一方面它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实用的属性,而且还应当赋予它美的属性。古今中外,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建筑多的举不胜举,不同类型的建筑由于使用性质不同,有的使人感到庄严,感到雄伟,有的使人感到神秘,感到亲切、优雅、宁静。这些不同的感受和情绪,都是直接地借独特的建筑形象激发而产生。这里所说的建筑形象主要是指建筑的外部形象。借物质的、抽象的形式的某些特征来传递一种信息,使建筑艺术有别于其它艺术最根本的特征。这种信息是由设计者发出的,并通过一定的建筑形式为媒介传递给群众,如果这种信息能被群众所感应、接收和理解,那么设计者和群众之间就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正是艺术感染力的一种表现。共鸣程度越大,感染力越强!
任何艺术创作都十分强调立意,所谓“意”,就是这里所提到的信息。创作之前如果根本没有艺术意图,就等于没有信息,试问没有信息拿什么去感染群众呢?当然,有了正确、高尚的艺术意图之后,还有待于选择表现形式。还需要有熟练的技巧和素养,否则还是无法意图化为具体的建筑形象的。此外,还要考虑到社会上大多数群众的欣赏能力,如果脱离了群众的接收能力,即使发出了信息,也是不会引起共鸣的。
2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规律的产生
美的形式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因此可以称为形式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都有这样的经验:垂直的直线给人挺拔刚强,水平线显得平和安定。各种比较抽象的形式因素的规律性组合,如比例、对称、均衡、尺度、韵律、序列、以至多样统一等等,也都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建筑为人服务,它作为与人长期相处并对人的生活及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物体,其自身的功能、造型、尺度、体量以及色彩、质地等,无一不反作用于人的精神。同时,它也对户外环境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实际上,建筑的适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并不能清楚区分,它们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影响。因此来说,困难在于怎样理解和界定建筑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我们努力掌握建筑环境空间之形式美构建法则,并将我们的建筑提升到艺术审美的层面上来。
3建筑遵循和谐和多样统一的美学基本原则
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规律,也被称为构图原理。古往今来,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的总结,在美的建筑中去发现它,在新的建筑中去运用它。成了大家公认的客观美的法则。
和谐和多样统一是美学基本原则,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虽然审美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但是人们在追求美、创造美、评价美的时候,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多共同的东西。古今中外的建筑,尽管在形式处理方面有极大的差别,但凡属优秀作品,必然遵循共同的准则――多样统一。它可以由主从、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均衡等多方面体现。
4与形式美密切有关的若干基本范畴和问题
与建筑形式美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很多,如: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主从与重点清晰明了;建筑的均衡与稳定;建筑形式上的对比和微差;韵律与节奏在建筑中的体现;比例和尺度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等。下面我主要从均衡、比例、尺度和韵律来说明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4.1 均衡――建筑物最重要的特征中外古建筑中,均衡对称的构图随处可见。中国古代建筑中宫殿、坛庙、陵墓、明堂、牌坊几乎都保持了严格的对称构图。对称是取得秩序的最有效的方式,对称创造了庄严肃穆、平和宁静。充满着井然有序的理性美。西方古典建筑艺术中,对人体美的崇尚,也找到人体对称的美。希腊神庙,从门廊到山花,再到柱像,无意不在强调着中心对称的存在。
4.2 比例――建筑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比较关系建筑学专家经常用“比例不对”、“比例不协调”来评价建筑的构图,的确比例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摄着宇宙中心的一切现象。这个学派运用这种观点研究美学问题:在音乐、建筑、雕刻和造型艺术中,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关系能产生美的效果。著名的“黄金分割”就是这个学派提出来的。在建筑中,无论是组合要素本身,各组合要素之间以及某一组合要素与整体之间,无不保持着某种确定的数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中的任何一处,如果越出和谐所允许的限度,就会导致整体比例失调。至于什么样的比例关系能产生和谐并给人以美感,则众说纷纭。建筑师很多时候都是凭借经验来找到和谐的比例关系。只有多练习多思考我们才能推敲出不同尺寸给人何种不一样的建筑美感。
4.3 韵律――凝固的音乐中的抑扬顿挫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秩序地变化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激起人们的美感,这种美通常称为韵律美。例如投石入水,激起一圈圈的波纹,就是一种富有韵律的现象。韵律美在建筑构图中的应用极为普遍。
5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发展
建筑形式美法则是随着时展的。为了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这些法则,注入新的内容。传统的构图原理一般只限于从形式本身探索美的问题,显然有局限性。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师便从人的生理机制、行为、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等方面来研究建筑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尽管这些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无疑会对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6结语
作为一名建筑师来说,创造符合功能的形式美建筑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设计师在实现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契合人们富于民族口味而又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同时尽可能的结合本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吕道馨.建筑美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60.
中外建筑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建筑;建筑风格;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建筑设计的含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文明人对生活的私密性要求越来越高。人的很多生活方式不能暴露在太自然 从而选择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式,把自己从大自然当中围隔出来,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空间集合,叠加起来,便形成了我们的“人造世界”。建筑也是一种围隔,人们借助于各种方式,从“人造世界”分隔出一个个适合人类居住活动的建筑空间,这便是“人造空间”。
建筑本质的定义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冰块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因此,建筑设计同时满足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两方面要求,才能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精神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才能达到使用功能的必要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简单的说,建筑设计不仅影响着空间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质量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2 建筑设计风格的研究意义
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体,是人类智慧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既然建筑是门艺术,便有个风格问题。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的体现。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某一地域,某一时期的文化背景,人文因素和自然条密切相关,同时又新增了设计师在创作中的构思与特点。当然,建筑设计风格并不是单独孤立的一种艺术。它往往与空间造型艺术紧密相联,甚至与其他门类艺术,如绘画、音乐、文学等风格相互联系。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风格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艺术史。然而建筑设计风格与其他艺术风格相互对应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动的。因为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各种风格都在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汲取精华,互相借鉴与融合,寻找各自能够延续的道路,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
3 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
纵观中外建筑设计风格,都经历多种时代风格的演变。
3.1 西方建筑设计风格
①古希腊建筑风格。其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柱廊和三角形山墙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之处。柱式多采用垂直线条装饰,尤其是柱顶部都有装饰花纹。希腊人将数比美学的研究运用在建筑设计上,追求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采用的柱式)、爱奥尼柱式(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采用的柱式)和科林斯柱式(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
②古罗马建筑风格。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人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最重要的突破是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从承重式构件式演变成装饰构件,形式趋向多变自由。
③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常见于天主教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飞跃。其特点是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小了侧推力。同时也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券。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筑高旷、统一感,同时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也使整个建筑显得玲珑通透,光彩夺目。
④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产生于意大利,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除继续采用古典柱式外,另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采用方形、三角形、球形、圆柱形等几何形体或通过组合叠加,创造出理想的形体。形成一种平静优雅的古典气质又符合当时新生活的要求而充满活力的独特新颖的建筑风格。
⑤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意大莉。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宣扬豪华奢侈,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追求强烈的感官感受。打破了以往古典含蓄、宁静和谐,变现夸张,突出理想化、虚幻和浪漫的情调。
3.2 中国建筑设计风格
①秦汉建筑风格。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城区规划规则,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形体高大,十字对称,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用“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较大、雕刻装饰多、造型夸张、色彩浓重、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体现内容明朗,朴质清晰、刚健浓重的建筑风格。
② 隋唐建筑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改变了原有传统风格。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进入了建筑艺术舞台;人生多难,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类型;文人墨客隐居山林的生活情趣和江南景地的开发,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发掘,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了浪漫主义情调风格;隋唐时期增进与西域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隋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理性与浪漫的相结合,气度恢宏从容,中外文化密切交流的新鲜风格。
③ 明清建筑风格。中国建筑是在清朝盛期形成的最后一种成熟风格。城市布局依然规整,但原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逐渐开发风景胜地,增添公共游览场所;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而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国家级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在唐以后己显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复见盛唐的恢宏;私家园林(著名的有恭王府萃锦园、半亩园、苏州拙政园等)和皇家园林(颐和园、故宫等)大量涌现,园林艺术空间繁荣,建筑手法表现丰富。明清建筑艺术风格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理性与浪漫的精神特点,又遵循建筑风格的特有规律,最终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总的来说,可以“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具有雍容华贵、严禁庄严、线条清晰又富有人文趣味的成熟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