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特点对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建筑特点对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建筑特点对比

中外建筑特点对比范文1

摘要:通过对日本当代典型建筑师的代表之一,妹岛和世的建筑设计手法和相关作品的浅析,来发现和探索日本建筑师在建筑理论问题上的独特观点以及对于现代中国建筑设计思维和理论上的启发。

关键词: 妹岛和世、设计理念、空间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妹岛和世生平简介

1.1个人经历及职业背景

自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建筑发展是围绕几个中心人物来进行的,而妹岛和世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妹岛和世其“透明轻薄”的建筑语言使建筑在环境中若隐若现,具有很强的“穿透、流动”性。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1.2妹岛和世主要建筑设计理念

妹岛和世认为现代的建筑设计是要紧密地与所在的时代社会相结合,建筑也应该体现出时代精神。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妹岛和世被评论界称为是“从小通过电视和录像等媒体培养出来的一代建筑师,对于建筑空间特性有着其独特的看法”。她认为建筑一向要与环境发生关系,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她没有简单的仅仅以某种建筑形式来反映时代,而是以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感来重新思考新时代的建筑问题,如住宅的私密性和公共建筑的个人空间等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建筑语占如透明性、均质化、轻盈性等表达对时代的态度。

妹岛和世的简约风格延续了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符合技术美学的范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反对任何外加的装饰,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用简单的形体、有限的色彩表达现代简洁的审美趣味。二是认为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这包括建造逻辑、空间的逻辑等。

2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实例分析

妹岛进入1990年代后的第一个重要作品就是熊本县“再春宫制药女子宿舍”。这个建筑在1991年设计完成,成为后来妹岛设计策略的最早见证。“再春宫制药女子宿舍”是“熊本”的第一个民间项目,这是为新入会社的社员度过第一年而设计的80人宿舍。每个宿舍单元是5m x 4.5m的预制混凝土结构,将两条宿舍栋放在与基地平行的方向。两排宿舍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活动场所,使80人的生活显示出了整体感,更类似于一个80人的家庭。中间活动场所是一个大的空间,采光和通风十分的好,与一个个的宿舍单元形成了对比。这个建筑因为大量使用了半透明玻璃,在白天看来是模模糊糊的建筑内部,到了夜晚就会因为内部的灯光将建筑的室内完全的表现出来。这个建筑中玻璃的应用几乎成为了今后几年内妹岛的主要关注方向,在玻璃的透明与不透明、半透明之间寻找建筑的新的表现方式。

美国俄亥俄州的托莱多艺术馆玻璃亭是妹岛和世透明性的新代表。这座建筑位于高大的乔木树林中,主要用于玻璃艺术品的展览和制作,建筑的大部分展示空间隔墙及外培都是由近乎完全透明的玻璃所组成,并由圆角的玻璃墙田合出小的庭院,作为展示空间之间的缓冲,同时将光线引入室内。由于使用玻璃作为主要材料,其反射及透明性,使得整座建筑在白天看起来似乎消隐在树林中:而到了夜晚,室内的灯光又将建筑照的通亮,在外面即可清楚地看到建筑内人的活动。

在妹岛和世建筑简洁的外表下,各种高技术的构造节点支撑了对外在形式的表达。在妹岛和世看来,空间不应该限定人的活动,而应该将“建筑作为一个公园”。公园的意思就是不同类型的人同时处在同一个连续空间内,人们可以在公园内自由散步,空间的使用意义由使用者决定。在公园中,单个的人可以加入其他的人群中,与其他人讨论,交流;也可以单独一个人,在建筑中参观。阿尔梅勒城市剧院中,是第一个在公共空问中运用这种方法的。对同一目的地,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和流线系统,既可以直接选择最短的线路直接到达目的地,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路径,在参观建筑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目的地。自由流线的处理,使得人们在建筑中逗留的时问大大增加,自由的空间所形成的空间气氛不同于传统空间,它更具有凝聚力,改善了人们在空间中的交流、集聚的机会,同时它改变了一般建筑内走廊的比例大小,将走廊面积大大增加。

3对妹岛和世建筑创作的探讨

妹岛和世的建筑以飘逸、轻质、透明而著称,通过材料的透明、形体的图底关系、立面比例等实现“透明”。从早期的栈桥系列到现在的第二卢浮宫,她对“透明性”的追求没有变,逐渐完成了从字面透明到现象透明的过程。这个特点是妹岛和世在对建筑问题从新思考后得出的建筑策略基本出发点,也就是她的建筑形式语言架构的基础。这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和手法的继承与超越,也包括对她自己对新的时代所出现的特定问题的解决态度。

但是妹岛和世对透明性的追求只是手段,其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源于对功能关系与空间关系的处理,而其“穿透、流动”的建筑风格和对建筑技术的应用也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目前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大多讲究宏观,强调人文内涵、视觉象征和文化表征,很少有能将建筑空间关系作为设计出发点。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正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例如王澍的作品,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除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的个人特色外,同时也注意到建筑空间上的流动性,这正是未来中国建筑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4 日本建筑师对中国建筑设计理念的启示

对比中日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设计切入点调查

从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

在设计切入点方面,中国建筑作品太多的把设计切入点放在了形式上的关联性和构图上(占47. 6%),而对环境景观作为切入点则较少(占9. 5%)。对功能关系的处理和空间关系的处理(各占23 .8%和19. l%) ;日本建筑设计的切入点对环境景观和功能等都相当重视(各占2l .7%和26.1%),而对建筑的精髓——空间则贯穿到大多建筑中占总作品的(47.8%),日本建筑设计切入点极少放在外在形式上,仅占(4 .3%) 。

中日当代建筑设计中所体现的设计切入点存在以下差异:

(1)对处理空间关系的能力和理解程度不同的差异。“空间是设计的灵魂”,日本建筑作品室外空间强调开放性,建筑内部空间相对紧凑、冷静,由此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而中国建筑对空间的处理比较不经意,建筑尺度与人的尺度不相适应;

(2)把对环境景观的重视作为设计切入点的关注度的巨大差异。中国建筑设计把周边环境景观的考虑作为切入点的极少,大量作品自成一体,与环境和场地缺少联系,设计应更多去理解环境中的建筑的含义。

(3)在功能关系作为切入点方面,中日显示出了相似性,表明了两国建筑设计对于功能性的重视。但两国设计创作形成过程截然不同:

中国建筑师在项目核心设计目标的理解上更多的是讲究宏观,强调人文内涵、视觉象征和文化表征。在具体的设计切入点上对建筑本身的内涵实质关心较少,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上合构图上的所谓美感;同比日本建筑师则比较感性,注重直觉,关注周边环境的心理感知,常常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一些细微感受作为主题,也不太喜欢对自己的作品作文化上的解释。日本建筑设计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理解尊重,还有对设计作品的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处处细致入微,感同身受。

而且在设计过程中,日本建筑师关注点较多的集中在空间的变化、自然光线气流对建筑的影响和材料的地域性应用方面,日本建筑对先进建筑技术应用方面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在日本设计师眼中先进建筑技术的应用是其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武云霞. 日本建筑之道[ M ] . 哈尔滨: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7: 76.

【2】 王来福, 谢亚茗, 王春增. 建筑空间的表情意义[ J] .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6( 4) : 28 31.

【3】 史玲,日本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 吴耀东,中日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一一比较与差异,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中外建筑特点对比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对策

引言

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城市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起着关键的作用,保证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建筑工程管理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都有影响,因此,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的因素,管理方法的因素,施工质量的因素,物质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等。下面重点对三种因素进行分析。

1.1 人的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人的因素占主要地位,从施工设计规划到施工执行过程都离不开人,人的操作与责任心直接影响着整个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灌输员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使所有人员提高质量意识,严把质量关。项目管理人员也要不断的学习充电,定期组织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多学习,规划员工的晋升通道,使员工对企业充满信心。

1.2 物质因素。除了人的因素,物质因素条件对施工质量也起着关键影响,有句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筑工程施工也是如此,再好的技术人员,如果没有原材料、零配件等物质的支持,也难以进行施工建设。原材料的质量是施工控制的源头质量,它的质量好坏对施工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控制原材料,一是选择质量信誉好的供应商进行采购,采购前可先获得样品进行测试,测试合格后再进行批量采购,二是采购进厂使用前,必须进行检验,尤其是对于施工质量有严重影响的指标,如果不具备检验能力,需委托其他具有资质的单位检验,以确保原料质量,原料要做到批批检验,合格的才可以使用,三是合理利用原材料,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原料成本,确保施工资源最优化。

1.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概念就比较广了,它包括工程施工处的地质环境、施工的气候环境、施工工程的管理环境、劳动用工具、设备等劳动环境。众多的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且这些因素不同的工程均有所不同,相对复杂,故应结合施工工程的特点与具体要求,采取适宜的措施来降低环境因素对施工工程的负面影响。

2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质量责任关系不严密

这里所指的是很多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没有考核与责任规定,过多的注重施工进度的约束,却没有将施工质量与其自身职责相联系,使员工在施工过程中忽略了对质量的控制,工作责任感降低,违规操作增加,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2.2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很多施工企业的务工人员均是由农民工组成的,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也不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对施工安全知识更是了解甚少。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赶工期,对于施工人员的上岗前培训与在岗中教育就变的很少,甚至不做,这样就使得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整体低下,同时,也存在很多施工安全隐患。

2.3 国家制定的工程建筑管理制度难以深入基层

虽然针对我国建筑行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工程建筑管理制度,要求各企业进行学习并应用,但实际中,很多企业都是应付了事,没有对制度的内容进行深刻学习并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细化与执行,制度成了领导者书架上的一件艺术品。

3 建筑工程管理的应对策略

3.1 采取措施强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的监理力度

要强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的监理力度,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在施工企业的内部建立健全动态的工程质量监理制度,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工问题与质量问题,监理工作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实时记录工程的施工进度,一旦发现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就要及时地反馈给上级领导,并限期施工人员整改;二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建立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信息网,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变化与质量变化数据进行系统化地统计与分析,为后续施工进度计划的调整提供专业的数据资料;三是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监理制度,并配置专业的工程监理人员,全程跟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对施工的进度、质量、人员配置、原材料的质量与进入、施工成本与人工成本等环节进行监理,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提出解决措施,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2 采取措施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就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施工技术与安全意识;二是增加培训频率,管理人员以身作则,进入施工现场严格按施工安全要求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在领导带动下,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共同遵守施工规范;三是严格执行岗前三级安全教育,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必须经过考核合格后上岗;四是加强对员工的考核,从员工培训到员工施工操作的每一环节都建立考核制度,激励员工按规范要求施工与操作,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

3.3 采取措施强化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要强化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安全保障体系,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落实,并配置相应的安全保护用品与措施;二是要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加强安全施工技术与自我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做好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与建设企业的安全施工管理的监督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找出应对之策,以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

3.4 采取措施强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要强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建筑工程管理新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对建筑工程新管理理念的认识与认同感;二是要将传统管理理念与模式和新型管理理念与模式进行优劣势对比,找出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三是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经验与技术,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找出符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新型理念与模式。

4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管理对控制施工工程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缩短施工工期,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施工企业的发展。故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研究与应用,以保证建筑工程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特点对比范文3

关键词:桥梁拆除;顶推施工;受力分析;施工监控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beijiang river bridge pushing demolition project, analysis in pushing process box girder bridge for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and feasible improvement measures,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pushing demoli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monitoring results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the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the simulation calculation can meet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for other similar Bridges provid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demolition.

Keywords: bridge demolished; Pushing the construction; Stress analysis;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 U4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公路交通事业蓬勃发展,交通量迅猛增加,超载车辆增多,使得一些桥梁存在不同程度病害,这些桥梁面临着桥梁拆除重建。桥梁拆除比新建桥梁有更多未知因素,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工作。目前国内尚无桥梁拆除设计、施工规范等,因此,对于桥梁拆除的分析和研究势在必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北江大桥顶推拆除施工为依托,介绍在顶推拆除过程中桥梁受力情况,为桥梁顶推拆除提供理论依据。

一、工程概况

北江大桥主桥为(40+7×50+40)m的9孔连续箱梁,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时,采用顶推施工P.C连续箱梁方法施工,全梁段划分为16段,首段和末段梁长为14.92m,标准梁段为16.67m,逐段浇筑、逐段顶推的水平顶推施工。

该桥跨越顺德水道,由于航道整治通航等级提高,需对该桥进行改扩建,先在原桥两侧修建新桥,待完成后转移交通至新建桥,然后拆除旧桥,在旧桥位置建立重建桥,最后左右每侧各两分幅桥梁合二为一,形成整体。

根据北江大桥的结构特点、地理位置等情况,拟采用顶推拆除施工。北江大桥建桥时设置的临时预应力束已拆除。为了确保顶推拆除施工安全,了解箱梁的受力情况,在桥梁拆除施工前,对该桥的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

二、桥梁顶推拆除过程分析计算

1、桥梁顶推拆除计算模型

为了解顶推拆除施工过程中箱梁的受力情况,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建立三维计算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2、顶推拆除模拟计算分析

经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发现,顶推过程中最不利位置为墩顶截面和悬臂端部,得到以下主要计算结果:

(1)顶推过程中,顶推悬臂长度为20m时,箱梁墩顶和跨中截面的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能力可满足要求。顶推悬臂长度为20m时,箱梁截面上下缘压应力可满足规范要求,但箱梁截面上缘出现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标准。

(2)顶推拆除过程中,各阶段最大挠度均发生在悬臂端,最大挠度发生在悬臂长度为50m时,其最大挠度为984mm。

(3)顶推拆除过程中,各阶段箱梁最不利内力发生在悬臂长度为50m时,最大剪力及最大负弯矩、大应力在50m悬臂根部,最大正弯矩在第二跨50m距墩约2L/3距离的截面处。

3、顶推拆除解决措施

计算结果表明,若不采取任何措施,混凝土箱梁最大悬臂阶段弯矩较大,箱梁截面拉应力超限,梁体出现裂缝后,在顶推过程中反复荷载作用下,箱梁刚度降低极快,梁体易出现严重裂缝甚至断裂的情况,为保证施工安全顺利进行,项目部组提出以下三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1)为减小顶推过程中悬臂长度,顶推拆除前,在箱梁前端设置30m长钢导梁。

(2)在箱梁顶面连接一定长度的钢箱梁,使钢箱梁与混凝土箱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组合结构。

(3)在顶推前端的箱梁顶面设置辅助索塔加体外预应力束来改善箱梁受力情况。

同样,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方案是可行的,有效的降低了悬臂过大带来的过大内力和应力。

从施工角度分析,采用钢箱梁方案钢箱梁与混凝土的连接构造复杂,难以保证同一截面位置钢材与混凝同受力;采用体外预应力,顶推过程中会出现多次张索、放索,施工繁琐。采用钢导梁顶推拆除与原桥成桥施工时结构受力工况类似,也可利用原顶推施工中埋设的导梁接头、拉锚器等预埋件。

综上所述,项目组决定采用架设钢导梁反顶推法进行拆除施工。

三、桥梁顶推拆除施工过程测试分析

1、顶推拆除过程测试

为了解箱梁受力状态,在顶推过程对箱梁的应变和变形进行施工监控。桥梁顶推拆除过程采用智能弦式数码应变计对各跨墩顶、跨中截面等截面进行应变测试。同时,桥梁顶推拆除过程采用精密水准仪对箱梁变形进行实施监控,测试截面为各跨墩顶、跨中截面进行变形测试,变形测点对称于桥面中心线布置。

2、顶推拆除过程测试结果

将梁段顶推前后混凝土箱梁应力变化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取19#梁段顶推前后测试结果,跨中截面实测应力增量最大值为1.48MPa,最小为-3.04MPa,理论计算应力增量最大值为3.02MPa,最小为-4.80MPa,从测试数据结果看出,箱梁实测应力变化与理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小于理论值,未超过箱梁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由于正负弯矩反复交替出现,靠近钢导梁连接段截面有裂缝开展和闭合现象,应力增量过大。直至整个顶推过程结束,钢导梁连接段仅出现裂缝开展和闭合交替现象,未发生导梁失效现象。

将梁段顶推前后混凝土箱变形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取19#梁段顶推前后测试结果,跨中截面实测变形最大值为37mm,最小为28mm,理论计算变形最大值为41mm,最小为23mm。从测试数据结果看出,主梁线形与理论值误差约20mm,仅在靠近钢导梁连接段截面变形较大,最大为28mm,由于靠近钢导梁连接段截面有裂缝开展和闭合,箱梁刚度削弱严重,使得钢导梁尾变形较大,整个顶推过程钢导梁尾端变形最大,为450mm。顶推过程发现,箱梁和导梁变形并未影响顶推过程,箱梁顶推顺利完成。

四、结论

针对桥梁顶推拆除施工采用钢导梁改善顶推拆除受力状态,分析顶推过程中桥梁受力情况,并将实测应力和变形与理论计算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实测值小于理论值,为桥梁顶推拆除施工提供理论依据,有效指导和控制施工,可为其他类似桥梁拆除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JGJ 147-2004,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S]

2、张晓东.桥梁顶推施工技术[J]. 公路.2003,9(9):25~28

3、陈恒山,吴静,陈湘林.顶推法施工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06,26(3):178~180

中外建筑特点对比范文4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决算;关键步骤;对策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工程数量日益增加,建设工程预决算审核工作逐渐受到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建设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是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消除工程造价失控的现象,做到科学地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使工程预决算更具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由于预决算审核的依据资料有很多,变化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工程预决算审核工作的内容繁杂,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建设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工作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的问题,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管理。因此,要做好工程造价预决算神审核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就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计价规范等法律法规。本文就目前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措施,旨在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2.预决算审核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2.1 保证审核依据的完整和效力

2.1.1 审核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包括工程联系单、签证单、索赔文件等审核资料出具不完全的情况多有发生。凭借不完全的资料进行预决算审核会发生相应的误差。所以在接受工程预决算送审时,须要求建设方、施工方及监理方确保送审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当资料的出具缺少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参与时往往有所遗漏。例如资料出具者为建设方的施工专业管理人员,在出具资料的过程中,他们通常只注重工程实施的技术资料,而忽略不属于其专业范畴的计价方面的资料。针对此问题,审核方可在接收审核资料时对容易遗漏的内容作出提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以书面形式补充口头作出的变更和约定;(2)补充书面确认。

2.1.2 审查审核资料的效力

审核资料的效力是预决算审核的核心。资料的效力包括:负责人的有效签字、签复意见保证完整,会议纪要确保达成共识,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等,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 资料中缺少负责人签字。资料由负责人签字是其效力的重要保证。当资料缺少必要的签字时,应补充其签字并要签复审阅意见,否则此文件的效力有瑕疵。

(3) 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可以作为预决算的依据。如果会议纪要的内容或其一部分内容并未经过与会者的一致同意或者会议纪要中只有与会者的签到签名,这种会议纪要的合约效力就存在问题。

2.2 审核关键步骤

2.2.1 实地踏勘

施工图纸中,可能会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如房屋工程中吊顶棚的高度、门窗侧块料面层的宽度及门板装饰主材与实际材料规格产生的接驳损耗、立面中外墙凹入部分其侧面的饰面;建筑物安装工程中给排水管、进户电线室外部分的长度、主要材料的出厂标签品牌等等。对此,在决算审核时需要审核者到实地察看、丈量,进行补充查证。实地踏勘应在审核过程的中期进行,此时审核者对工程情况已经熟悉,并能准确制定踏勘目标,易于发现问题,取得理想的踏勘效果。

2.2.2 工程量审核

决算审核时有竣工图,但竣工图也许并不完全准确、详尽,所以在工程量审核时不能因有竣工图而放弃图纸会审记录、修改图、设计变更联系单及其他技术联系单等资料。竣工图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施工图上加注变更内容,对这种竣工图,须按相关资料核对所注内容是否准确详尽;一种是重画的竣工图,对这种竣工图除了核对以上内容,还要核对施工图。如果送审决算的工程量计算书是按变更后的工程从头计算,工程量可按核对后的竣工图审核;如果送审决算的工程量计算书是按施工图工程量另加变更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按施工图加各种设计变更原始资料审核更为方便。

审核方审核后须与预决算编制方进行核对。工程量审核较好的方法是按编制方的工程量计算书进行审核。按编制方工程量计算书的计算步骤进行重算,作出与其相对应的计算书(电算时);或只在重算发现差错时,在编制方的计算式上进行改正(手算时)。编制方看过后,只须摘出其中审方改过的部分与审方核对就可以了。但是当编制方的工程量计算步骤不够简化时,审核方也可应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审核,如应用统筹法计算工程量(参《建筑经济》2011年第七期《建筑清单工程量统筹法计算》)可简化计算。例如对于基础及其垫层、土方项目的审核计算,按编制方的计算式重算基础工程量后,当计算垫层、土方工程量时,可以引用重算基础中的相应数值来简化计算过程。

2.2.3 材料审核

材料价格虽然是定额中规定的,但主要材料价格需按实际价格加以调整,即材料调差是工程的组成部分。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以下手段:一是在材料使用上以次充好,而材料调差仍按质量好的材料价格调整。如在审核中发现一些铝合金型材和水管材料等常常采用重量较轻、质量较差的材料以次充好。这种以次充好的做法不仅虚增了造价,还影响了工程质量,甚至造成工程事故:二是对变更取消或减少的项目隐瞒不报,减项目不减价格.

工程材料审核是工程预决算审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审核人员应针对工程特点,重点对一些价值大、数量多、价格不透明的材料进行审核,在这方面,我们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是要及时收集材料价格信息资料。材料价格信息资料是材料价格审核的依据,因此在这方面要做有心人,尽可能了解各项材料价格信息以及变动趋势。审核人员不仅要订阅定额站定期的材料信息,还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有关材料价格信息。譬如主要建筑材料,应按照省级颁布的定额套用地方建材调价表进行调整,对于定额中未规定的新材料,则要深入了解该材料的市场价格及各厂家的产品质量,掌握信息,从而做到审核时有理有据。

(2)认真审核各项材料定额价、市场价、调整的数量以及定额材料消耗量的换算、价差调整系数的执行等,材料品牌、厂家的不相同及材料厚度的差异都会有各个不相同的单价;装饰材料的实际接驳与定额材料考虑的接驳产生的损耗量也会不同。例如门板(800*2000)的面料采用的是红榉木,市场普遍规格是1220*2440*3,如果设计要求不能在门板面上接驳,那么整块门板的材料消耗率就是86%,即:(1.22*2.44-0.8*2)/0.8*2=86%,而定额的消耗量10%就远远不够,那么就要进行定额含量的换算,为此装饰材料的实际接驳与材料规格及定额含量也应认真复核。

(3)是要进行市场调查和现场核实。对于有些容易出现问题的材料,应到现场查验核实,对于价格不明确的材料,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或到供货厂家或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价格的真实情况。

2.2.4 内部复审

工程预决算审核单位应设立内部复审制度。内部复审不但可以找出初审中的差错,使该项目的审核更加准确,还可以促使初审者更加谨慎地进行审核。对工作量较大的工程量进行复审时,可采用抽样审核法。抽样审核一般将造价高的部分作为重点进行审核。对于非重点部分,可以运用快速测算法,如统筹法,将工程量相关的几个分项工程相联系,复审时首先准确计算其中一个分项工程的工程量,然后以这个分项工程工程量中的相关数值为基础,测算其他分项工程工程量,如出现异常,再返回复算出现异常的分项工程工程量,从而完成复审。

此外,积累构造相近的分项工程工程量准确含量的相关资料,例如构造相近的住宅。当遇到与资料中构造相近的复审项目时,把项目中的可比部分的分项工程工程量同资料中的数量作有调整性的对比,遇有异常,仔细复算出现异常的分项工程工程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复审的工作量。

复审工作应尽量详尽、到位,不仅可以剔除初审中的错误,同时可以在相应奖惩措施的配合下促进初审的准确性。

2.3 须特别注意斟酌的几种情形和对策

在保证审核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有充分效力的同时,本文针对一些常出现的具体问题给出如下建议:

(1)因施工技术或措施导致工程量、价格变化及其计算规则。施工方单方采取的施工方案措施,造成工程量、价格变化,责任在施工方的,不能转嫁给建设方,故不得调整计算。例如土方工程,相对于定额工程量实施加大或缩小开挖,或把房屋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的土方进行大开挖,虽有地基验槽记录或签证单载明开挖状况,这只能证明实际发生的情况,不具有改变计算的效力。土方工程量仍应按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其增加的工程量由施工方承担,节约的工程量也由施工方受益。

(2)无效合同。不是任何合同内容都具有约束力。《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合同应按招投标文件订立,招投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招标文件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第五十九条规定:招投标人不按招标投标文件订立合同,或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责令改正。合同、补充合同、签证单中如有上述内容,应视为无效。审核方可促使建施双方作出相应同等级以上签章的书面改正,也可参与改正过程的协调,并上报相关行政监督部门。

(3)工程项目计价明显过高或过低。《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民事行为、合同条款有显失公平的,或当事人对合同有重大误解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变更或撤消合同条款。在建设工程中,补充合同、取得一致意见的签证单、索赔文件中的量、价组成不合理导致计价明显过高或过低,或在作为合同附件的包干预算中,有定额套用错误、组价不合理、工料机计价不符合当时市场价格等情况,造成整个工程项目计价明显过高或过低,应属“显失公平”。当后补的联系单,签证单、索赔文件中的图示形状、尺寸、数量、价格明显不符实际,可算“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以上变更或撤消的权力属于人民法院和仲裁机关,但作为工程造价审核单位,可以建议建施双方通过协商,调整相应内容,必要时可参与调节。

(4)经济签证单的签复与出单方不一致。除建设方对设计及设计变更具自外,建施双方的其他经济关系属于合同关系,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但当经济签证单的签复与出单方的内容不一致时,现在通常以建设方的签复为定论,这样其合同内涵并未达成。所以对于上述经济签证,审核方须要求另一方在对方签复后加签同意;如该方对签复内容有不同意见,可再作协商。经济签证宜在取得协商一致后作出。

3.结语

建设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系统工作,需要工程各个参与主体共同的努力。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在保证审核依据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促使审核人员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同时,造价专业人员应参与到工程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当中,尽量避免工程预决算资料的不完整等失误,并且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充分发挥出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特点对比范文5

渤海国五京是其辖境内重要的地理枢纽和行政统治中心。从流域的角度观察,渤海上京龙泉府地处牡丹江流域,中京显德府地处图们江中游左岸,东京龙原府则坐落在图们江下游流域的左岸,西京鸭绿府坐落在鸭绿江流域上游的右岸,南京南海府坐落在靠近朝鲜东海的沿海盆地中。这些地域分别是古代东北的肃慎、秽貊、沃沮、高句丽等民族的活动中心。渤海国的五京之设对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的各个民族政权的五京制度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近十年来,有关渤海国的考古与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我们择其要点对这些浩如烟海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扼要的梳理,并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一、渤海国五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

(一)渤海国五京之地理位置

渤海国五京包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是渤海国的统治中心。最早对渤海国五京作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新唐书·渤海传》。《新唐书·渤海传》只是介绍了渤海五京的大致地理位置。经过近一百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渤海五京的地理位置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其中,较早对渤海上京龙泉府进行实地考察的是清初被流放至宁古塔的流人。他们的流放地靠近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着作中保留了许多记录渤海上京龙泉府的考察成果。但是,当时他们错误地认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可能是“女真人建立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对这一错误认识提出质疑的则是清乾隆年间的大学士阿桂。

阿桂是乾隆在位时期的重臣,曾两次充任伊犁将军,军功显赫,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乾隆四十二年(1777),阿桂等人奉敕编撰《满洲源流考》。据《满洲源流考》载:“考龙泉府即渤海之上京忽汗州也。”阿桂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得出此结论。此后,曹廷杰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又提出“东京城”即渤海之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观点。曹廷杰是清朝末年研究东北地理的专家,他撰写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和《东三省舆地图说》对于东北史地的研究意义重大。

较早对中京显德府故址———西古城城址进行着录的是吴禄贞的《延吉边务报告》。吴禄贞是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与蔡锷齐名,有“北吴南蔡”之称。1907年7月,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吴禄贞随行任军事参议。此时,日本制造舆论,企图吞并中国的间岛地区。吴禄贞随即编写《延吉边务报告》,成为中日就间岛问题谈判的重要依据。

关于渤海国五京的地理位置,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是:“上京龙泉府位于现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的上京城,中京显德府位于现今吉林省和龙市头道镇的西古城,东京龙原府位于现今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的八连城,南京南海府位于现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土城,西京鸭绿府推断位于现今吉林省临江市市区。”

五京中唯有上京龙泉府的地理位置没有争议,其他四京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分歧。金宗赫认为,朝鲜境内咸镜北道清津市富居里城址为东京龙原府故址,咸境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城址为南京南海府故址。学术界对于“青海城址为南京南海府”这一观点基本认可。田村晃一认为:“从现在发现的瓦当来说,西古城决不能说是迁都上京以前的显州。”

有学者从流域的角度对渤海国五京的分布状况作了概括。王禹浪等人在《图们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兼考靺鞨族源、渤海旧国、东牟山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一文中指出:“保留在图们江中游流域的城子山山城、和龙市西古城,以及珲春市的八连城都是渤海国都市文明的标志。王禹浪先生认为:‘中京显德府与延吉市郊区的城子山山城等图们江海兰江合流附近的渤海国遗址构成了渤海‘旧国的范围’。”

郐艳丽《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一文指出:“五京中的二京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和东京龙源府(吉林省珲春市)在图们江流域,其余城址大部分集中于牡丹江上游一带。”

然而,渤海国的五京分布并非是仅仅分布在图们江和牡丹江流域,南京南海府是分布在朝鲜半岛北部靠近朝鲜东海的沿海地区,而西京鸭绿府则显然是分布在鸭绿江流域。鸭绿江、图们江、牡丹江都发源于长白山的天池,唯独南京南海府是临近朝鲜的东海。这一空间分布的规律,向我们昭示了渤海国的疆域其实没有离开长白山的山麓,基本上是依据长白山山脉东西南北的走向而沿着主要河流的走向和靠近沿海的地方。围绕着五京的分布,渤海的其他古城、村镇,也大致围绕着这五个中心而广泛地分布着,当然连接这五京的就是渤海国的主要交通线。宋玉彬在其文章《渤海中京显德府故址———西古城城址研究简史》中,对西古城城址的地理位置作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西古城城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城镇城南村,西南距和龙市约25公里,东北距延吉市约55公里。城址地处海兰江流域最大的平原———头道平原的西北部,其南约2公里处为东西向流淌的海兰江,其北约0.25公里处为低矮的山冈。”

宋玉彬主编《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考古报告》中介绍:“城址地处长白山北坡余脉丘陵河谷地带,平均海拔320米,其南约1.5公里处为图们江最大支流海兰江的中游区段,海兰江自西向东横贯头道平原,城址就坐落在头道平原的西北部,城址所在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其北0.2公里处丘陵区,其南为头道平原开阔区域。”

关于上京龙泉府下辖州的地理位置,学者们也作了论述。苏亮的《牡丹江地区古代遗迹述略》一文指出:“上京龙泉府当时辖三州:龙州、湖州和渤州。龙州即今渤海镇忽汗城;湖州即今镜泊湖城墙砬子古城;渤州即今牡丹江市郊桦林南城子古城。”

王培新等人于2004年对珲春八连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在《吉林省珲春八连城遗址2004年调查测绘报告》中,对八连城的地理位置作了描述:“八连城遗址地处珲春平原的西北部,近处地势平坦河渠密布,远处群山环抱。城址西2.1千米图们江自西北向东南流淌,东7千米珲春河自东北流向西南,于城址南方汇入图们江。”

(二)渤海国五京之地理环境

杨雨舒、蒋戎的《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对五京的气候、土壤、河川、地形地貌、动植物、矿产等方面作了介绍。杨雨舒的《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认为五京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共同性,“五京中的上京、中京和东京均位于渤海国境内地势相对平坦宽阔的江河冲积平原上或盆地中。”

孙倩在其《试论唐代渤海国的疆域、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布局》中指出:“上京龙泉府位于距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30公里处的渤海镇内,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地区原始森林密布,生态环境良好”,“无论是上京、东京、中京,还是西京,地理环境良好,水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楚福印在《渤海国之上京城考

》中称:“上京城遗址所处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江河纵横,有船运鱼樵之利,适合农牧渔业的发展,四周山高林密,既提供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特产,又恰似一道屏障保卫着上京城的安全。”渤海国的第二个都城———中京显德府,在显州,“显州地处图们江与海兰江之间的冲积平原之中,经济基础雄厚。渤海政权把国都迁于此,有利于组织经济生产,推动域内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晓晨在《谈渤海文王大钦茂时期的都城建制》中,对中京西古城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城址南有开阔的海兰江冲积平原,北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正处渤海腹心地区,故后世厘定五京而将其命名为中京”。崔顺子、孙学宝对东京龙原府所处的地理环境作了总结:“珲春图们江下游一带是辽阔的河谷盆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中温带湿润季候,物产丰富,又东濒大海,十分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渔猎业和水产业的发展。”王培新等人指出:“八连城遗址地处珲春平原的西北部,近处地势平坦河渠密布,远处群山环抱。城址西2.1千米图们江自西北向东南流淌,东7千米珲春河自东北流向西南,于城址南方汇入图们江。”

总之,我们从地理空间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渤海国的五京分布的地理位置,基本上都是渤海国境内的地理要冲。五京虽然并不都属于都城性质,但是其中的上京龙泉府、东京龙源府、中京显德府却在渤海国存在的历史上都曾经起到过都城的作用。然而,南京南海府与西京鸭绿府虽然没有做过都城,但是其所在的地缘位置却十分重要。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具有地理枢纽的作用。

二、渤海国五京的建筑形制与五京制度

(一)渤海国五京之建筑形制

关于渤海国五京的形制,晓晨在《谈渤海文王大钦茂时期的都城建制》一文中论述:“现存西古城遗址,特别是八连城遗址的基本布局和主体建筑应完成于渤海三世王文王大钦茂之世。即文王大钦茂世的都城建制应以现存西古城遗址和八连城遗址为代表,为内、外两重城制,内城居外城北部正中。文王大钦茂都上京时的上京城建制亦当与此相同。现存渤海上京城遗址应是渤海大仁秀、大彝震以后的都城形制,而不是文王时期的都城形制。”

宋玉彬将西古城与八连城作比较,指出在城址形制方面,西古城与八连城均为两重城制,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还将西古城城址与东京城城址在城市规划方面作比较。宋玉彬、曲轶莉在《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与都城》中指出:“渤海上京城址、西古城城址、八连城城址发掘,明确了界定渤海都城的3个标尺:城市设施的中轴线布局、大型宫殿建筑、釉陶建筑构件。”

王培新等人通过调查发现,八连城城址与西古城城址既存在较多的相似性,又存在部分差别。王培新等人的《吉林省珲春八连城遗址2004年调查测绘报告》指出:“八连城外城城垣接近方形,西古城外城城垣为南北向稍长的长方形。八连城内城位于外城中央略偏北,西古城内城位于外城中央北部。八连城中轴线上最南面建筑址位于内城中央,西古城中轴线上最南面建筑址位于内城南部。八连城在外城北部及南部建多条隔墙形成若干封闭区域,西古城则在内城北部设一条东西向隔墙将内城分为南北两区”。

五京作为渤海国的统治中心,其城制建设也为统治者所重视。李爽《渤海国城市职能的转变———以渤海国五京为中心》指出:“以上京为例,其上京的建设,经历了成康时期的增修,乃至大彝震时期‘拟建宫阙’等大规模扩建而最终定型。”楚福印在《渤海国之上京城考》中指出:“渤海上京城的营造既依照唐都长安城,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设计严谨、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结构对称,宫廷、寺榭浑然一体。整个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4平方公里,周长16.56公里,分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

魏存成也认为,渤海上京城的形制深受唐长安城的影响,在中京西古城和东京八连城的建筑中也均有体现。他在《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中对上京城的布局作了概括:“上京城址的整体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郭城呈东西横长方形,宫城和皇城位于郭城北部稍偏西处,皇城在前,宫城在后,宫城左右和北面又各有一个附属区。”

赵虹光在《渤海上京城宫殿建制研究》中指出:“渤海上京城由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宫城位于该城的北中部,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所建的五座宫殿,分别由殿、廊和墙、门等围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宫殿区。”赵虹光在《渤海上京城考古发掘随笔》中指出:“上京城整体建筑的设计布局恪守中轴线对称原则,这条中轴线犹如无形的律典制约着上京城主体规划设计和建筑布局的外延,而且只能遵循但不能逾越也不可解构。”李陈奇等人对上京城址考察后发现:“渤海上京城的郭城、皇城和宫城,应用了不同的建筑方法,各自构成了不同的建筑单元,应是分别修建的。”

栗红在《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城址综述》对上京城的建筑形制也有阐述。董志、赵忠对上京龙泉府的建筑形制有所阐释,他们在《浅谈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城》中指出:“建筑所用材料为木材,建筑是木构,做法应与中原一致,不然,浩大的工程无法顺利完成。”

《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考古报告》指出:“由于在营建时间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早晚时差,因此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渤海上京宫城的规划是对西古城内城格局的翻版,或者说上京宫城是依照西古城内城建筑模式而进行的拓展、扩建。”关于西古城的建筑形制,魏存成的《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一文指出:“城墙夯筑。在中轴线两端的南、北墙中间,各有一个门址缺口。”宋玉彬等人的《渤海中京显德府故址———西古城城址研究简史》一文指出:“西古城城址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外城平面均呈南北向纵向长方形,内城处于外城的北半部居中位置。”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西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后,在《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考古报告》中指出:“渤海人营建西古城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都城营建理念。”该书进一步指出:“该城址的都城营建理念,大量吸纳、汲取了中原汉文化都城营建理念的先进经验与营养成分。”

关于八连城的建筑形制,崔顺子、孙学宝在《渤海“日本道”和珲春地区的开发》一文中指出:“八连城以我国传统的四方说建城思想为基础,吸收中原唐城制的精华,仿效渤海中京和上京内城的建筑布局而精密设计,是一座封闭式城市……城呈方形,以土夯筑,周长2894米,四面墙上各有一城门,城有护城河。”1944年,鸟山喜一首先提出了西古城城址为中京显德府的观点。驹井和爱认为中京显德府初置显州,后迁至卢州。斋藤优等人通过调查、发掘,认为珲春八连城即为中京显德府故址。

进入21世纪以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和龙市博物馆对渤海中京显德府———西古城城址、东京龙源府———珲春八连城遗址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并于2007年整理出版了《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报告》。该书总结了吉

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和龙市博物馆对西古城为期5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书中主要分为五大部分:西古城城址研究简史、西古城外城、西古城内城、西古城内城的建筑布局及西古城出土的瓦件。并附有西古城的遗迹、遗物图片等。此外,《珲春八连城考古发掘报告书》也将在2013年末出版。

渤海上京龙泉府古城研究的最主要成果有:赵虹光撰写的《渤海上京城考古》一书,已于2012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记录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从1981—2008年的渤海上京城考古发掘成果的书。作者以二十多年亲身经历的渤海上京考古发掘为基础,在连续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和论文的基础上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重新编辑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9年9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渤海上京城———考古发掘报告书》,是一部近七十年以来渤海上京城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最重要的资料。刘晓东的《渤海的历史与文化》、《渤海文化研究———以考古发现为视角》两部着作,分别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先后出版。书中有着丰富的关于渤海早期都城以及渤海上京城、珲春八连城等渤海历史遗迹与遗物的资料。此前,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学者对渤海国五京进行了掠夺式的考古调查。1939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出版了《东京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址的发掘报告》,对渤海上京龙泉府的遗迹、遗物进行了考古发掘和研究。1963—1964年,中朝联合考古队对上京宫城西区、外城区街坊址、三灵坟和大朱屯渤海墓葬进行了发掘。朝鲜考古队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渤海文化》,中国考古队于90年代出版了《六顶山与渤海镇———唐代渤海国贵族墓地与都城遗址》。1975年,渤海上京城遗址舍利函首次出土。上述这些资料是研究渤海五京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渤海国五京制度

渤海国五京制度是渤海国封建化进程的标志,同时也体现了渤海国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宋玉彬在《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与都城》中对渤海国五京制度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由于文献史籍中缺乏渤海国五京制度初置时间的明确记载,在审视史料文献中能够捕捉到的相关信息时,面对相同的线索,史学界形成了两种学术意见:

1.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为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创建。

2.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为大钦茂后世的渤海王所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围绕渤海五京初置时间而形成的学术分歧,进一步引发了有关五京制度原创性问题的讨论。在五京制度的原创性问题上,同样产生了两种意见:1.渤海的五京制度源于唐王朝的影响。2.渤海的五京制度继承于高句丽的五部制。”

关于五京制度设置的时间,中外学者存在着南辕北辙的观点。刘晓东在《关于渤海五京制起始年代的说明———兼谈渤海王孝廉访日诗中“上京”一词之所指》一文中指出:“似乎中国学者有意无意在把渤海五京制的起始年代拖后,以此来证明渤海的五京制与唐王朝的五京制有关;国外学者有意无意在把渤海五京制的起始年代提前,以此来证明渤海的五京制与唐王朝的五京制无关。”

宋玉彬、曲轶莉的《渤海五京制度与都城》一文认为:“依据宋基豪的论证,其始创年代应以大钦茂执政的8世纪60年代中叶为宜。”宋玉彬的《渤海都城故址研究》一文断定:“五京制度实施的上限到不了显州为都之时。”关于五京制度的渊源,杨雨舒在《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一文中认为:“渤海国仿照唐制先后建立了五京”,并进一步指出;“以五京制度为核心的渤海国城市体系并不是独立于唐朝之外的。”

刘晓东在《渤海文化研究———以考古发现为视角》一书中认为,渤海“五京仿制中原唐朝”是在渤海第十代王大仁秀之世“厘定”。还有学者对五京制度的来源另辟蹊径,赵伟在《论五京制与北斗崇拜》一文中指出:“北斗崇拜在通古斯语系的东北民族多有体现”,得出结论:“五京制的产生与相继无论从思想基础上、布局上都符合北斗崇拜”。

关于五京制度的性质。宋玉彬在《考古学视角下的西古城城址》中指出:“关于五京,通常的理解是,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五京体现的是行政管理体制,其意义首先在于它们所拥有的特殊的行政级别。文献中不见有关中京、西京、南京曾经为都的具体记载,表明五京的‘京’,并不完全等同于都城,其具体治所不一定均需要具备都城的规模与设施。”

三、渤海国五京的交通及历史地位与作用

(一)渤海国五京之交通

渤海国之所以有“海东盛国”的美誉,与其发达的交通网密不可分。渤海国五京作为其统治中心,是渤海国的重要交通枢纽。渤海国有5条重要的对外交通干道,其中有3条道路的枢纽位于五京。这3条道路分别为鸭绿朝贡道(渤海国通往唐朝的水路交通道)、龙原日本道(从渤海国通往日本的陆路和海陆交通道)和南海新罗道(从渤海国通往新罗的陆路交通道)。这些交通通道的特点为陆路和水路紧密结合;运输手段多样,航海技术发达;水路交通网均匀地分布在各地;上京龙泉府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之一。

关于龙原日本道,崔顺子在《渤海“日本道”和珲春地区的开发》一文中介绍了大武艺开辟的日本道路线,及其子大钦茂开辟的日本道路线,并指出:“八连城不仅是渤海五京之一,又是日本道的枢纽和出访日本的重要基地。”桑秋杰、高福顺在《渤海政权迁都考述》指出:“东京龙原府是渤海通日本道的起点,足见东京龙原府地理位置之重要。”关于中京显德府的交通,桑秋杰、高福顺在《渤海政权迁都考述》指出:“显州是南海新罗道的中继站。”显州是渤海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重要的贸易口岸。

2004年,由朝鲜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朝鲜学者张国忠所着的《渤海交通运输史》一书,2006年,由北京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延边大学尹铉哲所着的《渤海国交通运输史研究》,这两部着作都是专门研究渤海国交通史的重要专着,填补了渤海学中渤海交通史的空白。尤其是作者利用了大量的中、朝、日三国的考古、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针对渤海国的陆路交通与海上、水路的交通作了深入的研究。

(二)渤海国五京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渤海国五京作为渤海国的中心城市,在渤海国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李爽在《渤海国城市职能的转变———以渤海国五京为中心》中指出:“五京加快了渤海经济封建化的进程”,“五京也加强了渤海的封建专制统治”,“五京也成为渤海文化中心”,“五京制加强了渤海在中国东北的历史地位”。杨雨舒的《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一文指出:“五京的设置,促进了渤海国的封建化,对渤海国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唐代东北地区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分布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辽金两朝的城市布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玉彬、曲轶莉的《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与都城》一文指出:“五京制度的确立意味着渤海国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的完备,是渤海国政治制度封建化进程的时段性标志。”渤海的五京之制虽然是承继唐朝或效仿唐制而设,然而,这一五京制度的确立和完备对10世纪以后的东北地区古代各族政权的影响极其深远。无论是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帝国,还是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帝国,都是直接延续和运用了渤海国政权在白山黑水的地域内所确立的五京制度。这种以五京之制而确立起来的多中心地缘关系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作用的体制,是东北民族在东北建立政权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中外建筑特点对比范文6

【关键词】路基;路面;安全评价;公路设计;挡土墙

1 路基路面的安全评价

1.1 路基的安全评价

路基的安全评价包含:路基强度评价、边坡稳定评价、排水结构物评价与支档结构评价。路基强度影响路基的稳定性、承载力、路面使用功能,进而影响行车安全。路基的原始地面承载力强度小于150 kPa要进行处理,存在软基、岩溶等不良地质要采用换填、袋装砂井、碎石桩、灌浆等方法进行处治。路基填料要通过试验后选用,不能土石混填以保证路基的压实度。对于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料应进行掺石灰、固化材料处理,同时进行防水处治。

路基边坡安全评价主要考虑边坡的稳定性。近几年因路基边坡失稳造成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因此路基的高填深切边坡均应经过稳定性验算,不满足稳定性要求的需采用防护及加固措施;边坡存在崩塌、滑坡的可能要采用卸载、挡墙、抗滑桩、综合排水等措施一次处理到位,不留隐患。对于山区山体横坡较陡地段的高填深切应与桥隧构造物进行比较,填方大于20 m宜改填为桥梁,切方大于30 m 宜改切为隧道。对于高大边坡要加强施工观测,采用信息化跟踪设计确保安全。

排水结构物评价:路基的排水不畅影响路基的稳定性。边沟、排水沟、渗沟、暗沟的设置位置、断面尺寸、防冲刷能力影响排水的使用功能,每条路都应进行计算,不能照搬照抄。渗沟、暗沟本身应有足够的强度,不能影响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支档结构物评价:挡墙本身强度、抗滑移能力、抗倾覆能力、抗剪能力、地基承载力都是安全评价的重要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从安全、经济的角度考虑重力式挡墙的高度宜控制在12 m 以内,超过12 m,则可采用板桩墙、锚杆式挡墙、加筋挡墙等形式。挡墙的基底埋置深度应经计算确定,一般在可能的滑动面或冲刷以下至少1 m,板桩墙桩的埋置深度对于岩石地基宜嵌岩1/3桩长,对于土质地基应嵌岩1/2桩长。

1.2 公路路面的安全评价

公路路面的安全应从路面的强度、路面的抗滑、路面的排水、路面的平整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路面强度的安全评价:因路面承受的轴载吨位以及轴载通行次数高,行车速度快,故对路面的强度要求就高,而路面强度低,产生安全隐患的机率就高。影响沥青路面强度的主要因素为沥青质量、石料的性质、粒料的级配。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和汽车超载,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路面的抗滑安全评价:抗滑性能是保证雨天高速行车安全的重要技术指标,摩擦系数是直接影响抗滑安全的控制指标,摩擦系数越高,抗滑性能就越好。石料磨光值是保证路面防滑的基本指标,磨光值高才能获得高的摩擦系数。

路面的排水安全评价:高速公路因其路幅宽,降到路面上的雨水量较多,排水不畅: 形成积水,高速行车会使积水雾化,迷雾遮挡驾驶员视线.增加行车事故。同时积水会降低路面的抗滑性能,使车轮产生液面滑移,增加行车的危险性。某段公路发生16起交通事故,因路面排水不及时、积水造成事故11起.占总事故的68.7%。因此公路路面要采用系统排水的方法进行设计,确保路面水的流畅。

路面的平整度评价:路面不平整易使汽车产生颠簸,司机驾驶困难,导致安全事故。平整度的影响除了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外,摊铺机的性能及操作对摊铺平整度影响很大,另外面层摊铺材料的质量对平整度有影响,碾压对平整度有影响,接缝处理不好容易产生缺陷以及由于接缝压实度不够和结合强度不足而产生裂纹甚至松散。

2 挡土墙的灵活设计

公路挡土墙的形式,可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范例,积极探索坡面防护新技术,配合路段自然环境,灵活进行设计。如国外流行的花池墙、阶梯栅栏挡土墙等新型防护结构形式,既起到了防护的作用,又丰富了路容景观,与我国传统设计中厚大、生硬的挡土墙墙体形成鲜明对比。鉴于目前我国多数公路沿线的挡土墙人工痕迹较重,严重影响了公路环境景观。灵活性设计要求根据沿线地质条件和边坡高度,尽量减小防护工程体积,如挡土墙的高度和长度,并结合地形起伏,适当变化挡土墙高度,提高结构物自身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加路容美观。

在材料上,挡土墙可根据公路所在地区条件,灵活就地取材,如采用当地的块、碎石干砌挡土墙,尽量避免采用光面混凝土挡土墙,以使挡土墙构造物表面贴近自然。另外,还可结合路域特有的文化和建筑风格,通过设置文化符号以赋予公路文化内涵,对挡土墙进行特殊设计,使司乘人员在行驶过程中感受到特有的公路民俗文化。

3 路基边坡处理与环保设计

路基边坡形式是影响公路景观的主要因素,也是评价公路与自然环境是否协调的主要内容。路基边坡坡率及形式的选择不仅影响边坡的稳定,同时也影响环境保护和景观效果。边坡坡率应灵活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力争经过几年生态恢复,使边坡外形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看不出明显的人工痕迹。这项目设计中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及周围环境特点对每个边坡逐个研究确定适宜的边坡形式和坡率。对于挖方边坡坡脚、坡顶取消人工痕迹过重的折角,而采用贴近自然的圆弧过渡,以达到与路线所经自然地带的地形地貌相适应。对于部分低填或隧道进出口填方路段,放缓边坡或直接填平进行植草绿化处理。这既有利于路堤与原地貌融为一体,使填筑痕迹得以遮掩;同时也增加路侧净区,形成一定的行车缓冲带,使过错车辆驶离路面后有一个安全返回的空间。

4 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交通工程安全设施设计一般采用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这样,交通工程及沿线就有大量的预留件、预埋件与道桥主体工程同步实施,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主体工程设计提出协调设计的要求,从而对主体工程造成影响。因此,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设计关系密切,影响较大。交通安全设施中的安全护栏、隔离封闭设施、防眩设施、交通标志等设施对主体工程设计均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4.1 安全护栏。安全护栏是安装在路侧及中央分隔带.按照我国设计标准,要求护栏在中央分隔带连续设置,在路侧的最小段落为70m,不必要路段可以不设,它与主体工程的关系与其所处的路段有关。

4.1.1 石方区护栏。石方区护栏基础(路侧与中央分隔带)应与路基同步施工,路基开挖时,预留护栏混凝土基础的槽孔,或者直接在槽孔内现浇护栏基础,以避免二次开挖石方(钻孔施工时例外)。

4.1.2 路肩挡墙区路侧护栏。护栏基础落在连续路肩挡墙区时,当挡墙施工至护栏基础底标高时,应预留护栏基础槽孔,也可现浇护栏基础,以避免后期护栏安装时开拆挡墙,对于连续护面墙区段,当护面墙施工至护栏基础底标高时,应预留护栏基础槽孔,也可现浇护栏基础,以避免后期护栏无法生根。

4.2 隔离封闭设施。隔离封闭设施是阻止人和动物随意进入或横穿高速公路,防止非法占用公路用地的交通工程设施。它与主体工程设计的关系较小,主要体现在围封构造物时隔离封闭设施需在锥坡上做基础(有时在坡趾)。所以这种基础应与锥坡同步施工,或预留槽孔,或现浇砼基础,从而切实保证可靠的隔离效果。

4.3 防眩设施

4.3.1 防眩板。防眩板町以用简单结构支撑并安装于中间分隔带护栏上,因此对主体设计影响不大。但对于大、中桥等大型结构物防眩,就必须考虑防眩设施在大中型防护栏结构一k的生根问题。

4.3.2 防眩树。 防眩树防眩是在中央分隔带上栽植常青防眩树.其对主体设计的中分带排水,防水系统的影响很大。一般防眩树防眩在中国南方省份采用较多,加之雨量较大,植物根系发育迅速,主体设计中必须对防眩树的作用做完全的估计和考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路基进水。

参考文献

[1]杨佩佩,黄兰华. 路侧安全设计[J]公路,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