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先进制造技术分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先进制造技术分类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62-02
《先进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当今世界上最新的制造技术原理和方法、了解当前制造领域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拓宽知识视野,为将来所从事制造行业工程技术研究、技术管理和企业经营等工作做好铺垫。该课程包括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及体系结构、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和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等内容[1]。在传统工程教育体制下,教育方向主要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和理论性工程技术人才,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性、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缺乏、自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使教学质量较低,效果较差[2-3]。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应用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有机整合,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完善网络课程,并组织实施,开展课程教学评价,有力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思路与步骤
根据学生学习背景及培养要求,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并分为教师授课知识点和自学知识点,明确知识点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编制知识点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修整实施方案,确保教学效果。将课程内容分为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制造自动化、先进企业生产模式等四大模块,对每个模块设计多个研究方向,形成了28个课程知识点。在知识点教学目标的描述方式上借用了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4]。该理论认为,教学知识目标的描述应当兼顾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知识点认知领域又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不同等级的目标。对每个知识点采用准确的描述和阐释,改变了以往比较模糊的教学目标描述,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理解清晰,一目了然。然后对每个知识点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案,分别采用课堂授课、网络学习和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讲授,采用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反应、布置作业、课堂测验、网上答疑、问卷调查等多种考核方式,判断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通过定期总结和测试,让学生学会个人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对课程知识点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网络教学平台及其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至关重要,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组开发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动画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共享,使学生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在线学习功能,如网上通知、网上批阅作业、BBS、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教学资源主要完成了如下栏目: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课程作业等栏目。
三、课程信息化教学
对机械专业40名学生开展试点,采用课堂授课、网络学习和实验等三种教学方式,对每个知识点按照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分别采用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反应,布置作业等方式开展教学,部分知识点如先进制造模式,工业机器人技术等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课堂提问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学生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开展网上在线实例教学、在线讨论、在线提问等方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考核过程采取定期测试、课堂测试、在线测试、互评互测等多种方法,掌握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跟踪、调查、修正教学方案,不定期开展学生自我总结和汇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很好。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为以后调整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在期末考试后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与未实施信息化课程班级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学生成绩分布对比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实施信息化课程改革后,学生总体成绩提升明显。课程实施过程及课程考试结束后,组织了多次调查问卷,了解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和教学效果,主要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和信息化对课程有无帮助等两方面进行调研,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与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实施信息化教学持支持态度,同时多数同学认为实施信息化家教学对课程学习帮助很大。
四、结论
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布鲁姆知识目标分类法和描述方式,对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划分成若干知识点,准确描述知识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确定合适的知识点考核方式,在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实践,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进行实例教学、现场教学、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士军.《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改革的探察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3,(4):284-285.
[2]李国伟,董达善,黄婉娟,等.面向“卓越计划”的“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1-32.
先进制造技术分类范文2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市场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升级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就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国产业体系进而经济结构的高级程度是由与本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决定的。先进制造业的形成可以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和先进技术引进,但要真正转化为具有国别特色的优势产业,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产业扩容和技术创新。因此,探索先进制造业产业扩容、技术创新以及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并由此明确我国产业调控政策的有效着力点,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的政策指导意义。
基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的先进制造业涵界
先进制造业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产业形态,具有较鲜明的梯度演进特征:从最初级的轻纺制造业到重化制造业,再到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业。立足于当前国际经济技术发展前沿和我国制造产业体系演进路径,可以大致确定,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且与传统制造业相对应的先进制造业是通过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营销服务等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实现更高市场效率和更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制造业的总称。
基于上述基本判断,依据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标准,大致可以将先进制造业大致涵界在医药制造业(含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含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含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含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含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五大类十七小类子产业范围内。这些产业构成了我国当前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的产业主体。
产业升级视角下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考察
作为一国引导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先进制造业应该在发展速度、投资强度、竞争能力、研发力度、经济效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先导性特征。只有自身形成了良性正向的发展态势,才可能有效承担产业发展的导向职能和推动作用。然而,从我国先进制造业近年来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尽管产值规模连年提升、从业人员不断扩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领域,在产业投资和研发投入方面都有所侧重,但产业发展态势仍不容乐观。具体而言:
(一)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总体,结构升级效应尚未体现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逐年上涨,2011年产值规模达到8843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71%;但与同期制造业总产值高达18.48%的平均增速相比,先进制造业反而处于劣势,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从2008年的12.93%降至12.05%,不仅未奠定先导产业的地位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呈现出不及传统制造业的增长态势。
(二)经济效率缺乏优势,投资吸纳和流量调整能力不足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利润总额逐年提升并突破5000亿元大关,且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到24.39%,显著高于同期产值增幅,推动行业总体利润水平由2008年的5.40%提升到7.02%。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7%的利润率与先进制造业本身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定位是不相符的。偏低的产业效率进一步制约了先进制造业对经济资源的吸纳力和整合力。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长期处于9.5%左右的水平,低于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另一方面,2008-2011年,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7%,增速超过了先进制造业的产值增幅和利润增幅,对所吸纳产业投资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三)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偏低,自主创新意识和效果薄弱
我国先进制造业偏低的运行效率和产出能力是与其相对薄弱的技术水平相联系的。首先,美国(16.89%)、英国(11.04%)、日本(10.64%)等国先进制造业研发经费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都超过10%,而我国先进制造业该比重仅1.5%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明显偏低。其次,从投入力度偏低的研发经费的内部结构看,用于从国内外引进、吸收技术的经费和用于技术改造经费分别占11%和28%,只有近六成用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意识仍显薄弱。最后,由于研发投入力度不足、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多数子行业(或企业)并未将科学技术确立为本行业(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仍高度依赖我国相对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由此导致科学技术对产业先进性和高效率的支撑效果微乎其微。
(四)企业规模化趋势有所显现,但产业资源仍有待整合
从人员规模和产值规模看,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都有所提升,分别从2008年的366人和2.21亿元提高到529人和408亿元。这一走势尽管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并购整合的举措,但也说明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产业资源仍高度分散在诸多企业当中,尚未真正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五)内资企业竞争力不足,外资主导型产业格局待扭转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产业资源整合不充分,我国先进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呈现数量众多、市场份额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严重不足的发展态势,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仍是产业发展格局的主导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的所有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超过了60%,但产值总规模仅占行业总产值的31%;外资企业平均规模达到8.52亿元,港澳台企业平均规模为5.62亿元,而内资企业平均规模仅2.32亿元。显然,外资企业不仅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主流,而且基于规模经济形成了更强的市场势力和竞争优势,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主导行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先进制造业代表着产业体系发展的方向,承载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却呈现成长性、创新性、规模性、投资强度、经济效率乃至综合竞争力的“六低”发展态势,亟需从各层面挖掘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控。
在上述“六低”产业特征中,制约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产业经营效率偏低,而产业经营效率又取决于行业中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产业经营效率和产业中企业的研发行为又决定于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所以,要从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效率提升的角度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在市场结构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
(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绝对集中度考察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市场集中度CR4(行业中最大的4家企业所占的产值份额)为23.35%(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依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属于竞争性行业。在各子行业中,飞机、航天器、雷达设备制造等行业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行政垄断性,集中度高于行业总体水平;除此以外集中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要么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日资主导的办公设备制造业为41.05%),要么由港澳台资企业占据主导(台资主导的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为51.48%);由内资企业主导的子行业则普遍集中度偏低。分散的市场结构必然导致行业内部竞争烈度的提升和行业盈利水平的降低,并进而对行业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容带来负面影响。
(二)引入规模差异性的相对集中度考察
绝对集中度指标不能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的规模差异程度,因此还须引入“规模差异系数”来度量先进制造业的相对集中度。所谓规模差异系数,就是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平均份额的比值,系数越大,表明行业中主要企业规模相对越大。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规模差异系数GC4为49.92(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总体上,行业中企业规模的差异性较大;从子行业看,医药制造业(53.92)、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60.88)、电子及通信设备(65.00)的市场差异系数高于平均水平,行业中大企业的主导地位更突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31.77)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8.64) 的市场差异系数低于平均水平,行业中的主导权相对涣散。
进一步考察五大子行业下的细分行业,可以利用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指标把17个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划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除了I型的三个细分行业初步确立了行业主导权之外,其他多数细分行业要么集中度偏低,要么企业规模差异偏低,不利于产业资源的整合和运行效率的提升。
(三)面向差异化和进出壁垒的延伸考察
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先进技术和专利技术,所以成熟的先进制造业往往向高度标准化和高度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由于市场结构高度分散,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应该面向“长尾市场”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经营。但现实中,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企业却多集中于主流市场,针对通用性需求开展生产和研发,一方面缺乏“菜单式”的个性化,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性”的集约化,导致附加值偏低,运行效率降低,产业缺乏吸引力。
类似地,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兼具高研发风险和高投资收益的特性,其沉淀成本较高和资产专用性较强,因此进入和退出存在技术。但在我国,由于国家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使个别子产业趋向于公共产业,行政性壁垒较高但技术性壁垒不足,投资收益不高,行业吸引力不强;在如此政策依赖环境下,得不到政策支持的子产业,往往不愿承担高研发风险,所以停滞于低技术水平,不得不开展价格竞争,同样导致利润率趋低,行业吸引力下降。
可见,我国先进制造业虽然初具雏形,却没有真正导入先进制造业应有的发展路径,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政策调整,极易陷入低度均衡,失去发展机遇,逐步沦为传统制造业,复归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下层。
(四) 市场结构对研发行为的影响考察
为了能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可以再将技术研发划分为产品创新型研发和过程创新型研发两个层次,其中:产品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过程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微电子控制设备占固定资产的比重来衡量。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研发强度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2。
从理论上讲,松散型的寡头垄断是最有利于技术研发的市场结构。从表2可以发现: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都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V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均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寡占型市场结构对于先进制造业的技术研发行为具有最好的激励效果,企业研发行为最活跃,新技术和新产品和新工艺都将得到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差异小是制约先进制造业技术研发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行业利润水平低,技术外溢效应强,技术研发的风险巨大但收益较小,所以技术研发不构成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低成本渗透策略会被多数企业使用;高行业集中度能够帮助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进而获得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因而有助于激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型研发;企业规模差异让大型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而中小型企业不得不引入差异化战略,于是面向成本降低和工艺改进的过程创新成为该类细分行业的主要研发行为。
(五) 市场结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考察
从我国先进制造业17个细分子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看,行业差异仍是盈利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医药制造(11.65%)、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9.82%)行业利润率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而航空航天器制造(5.11%)、电子及通信设备(6.21%)以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3.46%)行业利润率则处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
进一步考察市场结构对行业经济效率的影响。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盈利能力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3。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差异性也对行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规模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有助于弱化过度竞争,提升行业经济绩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较高的盈利能力还会形成更强的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并推动更快的产业扩容,由此实现先进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效应。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II型细分行业,尽管处于较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但由于一方面该市场结构主要是由行政力量构造的,公共产品属性突出;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差异较小,无法形成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所以行业经济绩效和资源配置效率都较低。
面向市场结构的先进制造业政策调控方略
承载着我国制造业转型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重要战略使命的先进制造业呈现自主创新不足,综合效率偏低,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内资的行业主导力不强的发展态势。这一态势不仅在短期内影响着先进制造业的扩容和升级,更会对我国的产业安全、经济转型、国际分工等造成长期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结构构成了我国先进制造业低速度、低效益、低水平发展的根源性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总体而言,政府对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监控、分析和调控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从静态、动态、绝对、相对等多个视角监测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产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考察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经济绩效、技术研发和资源配置三个层面认识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从企业行为引导和企业绩效调节两个方向开展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调控。如此才能更好地创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环境和机制。
具体而言,政府针对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以及运营效率的政策调控可以重点着力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大型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的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演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而言,市场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差异大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和产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政府在市场结构调控过程中,重点推进如下工作:
在充分发挥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主导作用的同时,保持中小企业在产品改进、工艺完善、业务细分化、服务专业化等渐进性创新和长尾市场需求满足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提升产业运营效率。
选择企业规模小,市场组织散的细分行业,推动企业间兼并重组,特别是技术研发型企业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横向联合,推动行业市场结构向低集中寡占型演化。
通过必要的专项支持,如园区建设、人才工程等,推动行业内的资源共享、设施配套、产业集聚以及人才培养。
推动细分行业内的纵向一体化整合,通过信贷支持协调供应链矛盾、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强强联合、促优逐劣,通过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价值链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针对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协调自主创新体系中各创新承担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保知识产权得以有效保护。
(二)政府组织协调
基于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集成企业资源,整合研发力量,推动先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
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要采取事前补贴和事后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事前补贴监督不力,事后补贴激励不足的缺陷。
对于对产业全局具有深远影响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重大科技专项,应通过国家专项、研究基金、产业联合攻关等方式进行,政府科技资金应以直接方式介入并给予支持。
对于产业后技术,特别是部分引进消化、模仿改进技术,政府资金应当间接介入,做好产业创新环境创建工作,在信息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利用好财税政策手段
利用财税政策手段,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幼稚产业加以保护和鞭策,加速产业规模扩容和竞争力提升。
要采取必要的成本补贴、研发资助甚至行政保护等方式,弥补产业竞争力不足,给予先进制造业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
先进制造技术分类范文3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法
当代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类生产历史带来了变革。作业成本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是以作业为基础,将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等要素结合起来,同时又能与及时生产方式、全面质量管理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会计核算方法。由于国外及西方国家早一步完成工业革命,使得技术发展模式处于领先地位,因而种方法孕育于国外并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鉴于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该方法的应用不是很普遍。近十年以来,我国现代企业已经逐步借鉴外国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跨国公司、合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也初步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高科技元素在各行各业慢慢普及并快速发展,此时更是提出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企业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可行性研究的绝佳时期。
一、作业成本法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其基本思想为: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区分为若干个作业,以作业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最终计算出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计算方法。
运用了作业成本法后,就不再按照原先使用的方法进行费用的分配与归集,而是基于以下基本认识来进行的:成本动因理论是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1)资源被作业消耗,作业被产品消耗;(2)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二、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1.对成本概念的影响―――将价值链贯穿于成本管理。对比以前传统的成本概念,其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本方法则突破局限,将范围拓宽,使其围绕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不忽视其他相关因素,保证成本概念的完整性。
2.对间接费用的重新界定―――有助于考核企业的管理效益。传统成本法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并没有全面考虑所谓成本中包含的所有费用,而是将用于筹集生产资金、销售产品、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的支出是作为期间费用,这样的做法是缺乏实际意义的,无法正确反映成本的完全价值。与此不同的是,作业成本法强调了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将相关费用分类成与生产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这样做可以简化分类,同时又分析全面,保证完整性,完善了成本的概念,最直接的优点就是使考核企业的管理效益更加方便直观。
3.对动因的影响―――将成本动因多元化考量,可以更加准确地分配间接成本,使成本信息的质量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和保证。产品成本结果本身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受到过分关注,认为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从理论实践方面已被证明并不合适。所以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先进制造业的现状及其特点
制造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产业历来是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衡量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世界各国均把制造业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目前,国内提出了一个经济概念:先进制造业,是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制造业。它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管理手段,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形态。先进制造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生产效率高;三是创新能力强。制造业的如此飞速发展,促成了我国的国民经济能持续、高速的发展。
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是适应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顺应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当今世界已形成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制造业基地大转移的趋势。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有望成为国际制造中心。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已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另外一些传统的制造行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
1.技术产业发展快、规模扩大。在我国,运用了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连年增值,其所创造的价值在我国的总产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也在慢慢地不断扩大,并逐步向成熟的先进制造业迈进。
2.企业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近二十年来,我国加快电子技术革命推进步伐,在行业中推进高科技的运用,生产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于此同时,巨大变革也在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方面得以体现。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信息和知识为特征,使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
3.先进制造业区域集聚优势明显。我国先进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这有有利于经验、技术的交流,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能力,从而使先进制造业得到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先进制造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新产品不断提出需求,它包括了设计自动化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它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及现代管理技术综合结合,以实现设计、制造、经营和管理一体化、信息化及现代化,并进一步加强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
四、先进制造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行业中推进高科技的运用,生产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先进制造业凭借其高度自动化逐步发展开来,于此同时产生的就是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作业成本法突出特点就是其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综合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先进制造业符合率先推行、逐步推广作业成本法的要求。而且从理论上分析,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中应用作业成本法是可行的,主要体现如下:
1.从生产的组织管理上讲,在未来的十年左右的时间内,通过全社会加大推广电子信息技术相关自动化设备,我国先进的制造企业将在世界的瞩目下取得高速而长远的进步,相信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尽快接近JIT的标准。
2.近年来,我国政府极其重视交通状况的改善情况,通过各种渠道加快交通运输的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送周期缓慢的问题,从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持了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3.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谈,客户的商品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需求初步趋于小批量、多样化和非经常性,如果我们不转变相关生产方针,即季度化大批量生产的方针,则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甚至劣势,所以我们应该迎合消费者的实时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退出多样化的产品,尽量避免大量生产同一种产品。与此对应,相关企业已经不能按照传统产业模式来采购原材料然后制造产品,这些过程必须顺应现在产业发展的要求加以改进,如果还是按部就班,肯定会在市场作用下遭受失败。就企业日常生经营管理而言,在生产方面,采购产品成本计量已经不能依旧沿用过去的方法,而在制造、企业决策服务考量方面,其周期性的会计决策理论、控制手段、业绩评价方法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改用合适的方法已经成为燃眉之急。这样,作业成本法就以其灵活而科学准确的特点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运用其进行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不仅能适应各个方面的客观要求,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品生产模式的改进,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4.在成本结构方面,我国相关产业的制造环境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大提高了先进程度,机器生产在很多行业得到大部分应用,人工手动制造的比例相当低,其直接结果就是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相应的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比例则上升。这样,我国制造业的产品成本结构与过去相比变化很大,如果不及时改变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那么就无法得出当前生产方式下的产品成本信息,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制造成本进行分析计算,就无实际数据核算相关企业自动化的效益成果,然而企业决策和控制必须以此为依据,使用了错误的会计信息,就不可能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进而不能在企业决策上取得突破,必然导致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以上形势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是与当前成本结构相符合的方法。其必要性也已清晰明了,表明作业成本法确实拥有了其生存的土壤。
5.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先进制造业,青年会计人才已然成为必须,人才的重要性在先进技术的发展历史中被多次证实,这些人才综合素质较高,在技术获取和技术革新方面都大有可为,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先进制造业肯定无法得到长远发展,而作业成本法同样需要这样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姜红珍.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应用意义[J].财经论坛,2003,(6):50-51
先进制造技术分类范文4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影响因素 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29-02
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能源环境的制约以及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从粗放式的传统制造业向集约型的先进制造业转变。本文着重研究影响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为我国传统制造业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管理和制造技术升级,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建议。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人力资本因素
制造业企业产品技术的研发、生产制造业过程离不开人的因素。制造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必要条件是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的升级或者依据企业、市场需求新发明的技术。这种复杂的新技术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高素质人才是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与产品更新的源泉。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作出假设H1: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因素
首先,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对于固定资产的购买能够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引起社会总产出的增长,从而有助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其次,一国或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往往在于建立新兴部门,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些否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外部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作出假设H2:固定资产投资能够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因而与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成正相关关系。
(三)外商直接投资因素
国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正面效应。国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具有突出的正面影响。外资企业带来大量国际水准的科研人才,本土人才在共同参与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外资企业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系统,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通过学习并适用该先进的管理体系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高。
假设H3:国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而国外直接投资流入与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成正相关关系。
(四)研究与开发因素
研究与开发为先进制造业企业更新技术(张海洋,2005)[1],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根据前文的分析,先进制造业的特点是广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根据垄断优势理论,研究与开发是跨国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之一,企业通过牢牢控制研发环节,维持其长期垄断优势。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作出假设H4:技术进步能够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五)企业集聚因素
产业集群区域不仅仅是企业数量的增加与集中,更重要的是表现为显著的人才、资本和管理的集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集中管理有利于减少投资风险并避免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选择失误。产业集聚效应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效降低产业集群内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交易成本。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作出假设H5:企业集聚效应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而代表企业集聚效应的区位熵与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成正相关关系。
二、模型设定与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本部分主要通过实证回归分析人力资本因素,国外直接投资,社会及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企业集聚效应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为了使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更准确,笔者选择各省的GDP,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模型控制变量。故本文计量模型设置如下:
(3.1)
其中,下标i表示省份,包括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t表示年份,包括2000—2009年。α0为截距项,μit为误差项,并且有μit=λi+γt+εit,λi代表地区特征的影响因素,用以控制省份的固定效应,γt代表时间特征的影响因素,用以控制年份的随机效应,解释所有没有包括在模型中的时间因素的影响,εit为随机干扰项,服从独立正态分布。
ZCZit为被解释变量,反映先进制造业[2] 发展情况的指标,是i省t年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的总和。
解释变量方面,JY采用各省份的教育经费支出来衡量人力资本因素。IV采用各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FDI采用各省份实际运用的国外直接投资来衡量。R&D采用的是各省份的R&D支出来衡量技术进步因素。,是区位商指标,用以反映影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企业集聚因素。
GDP是控制变量,取值为各省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以衡量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作用。JT是控制变量,取值为各省基本建设支出,用以衡量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的影响。
2.实证检验
表1是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回归的结果。由Hausman检验可知:P>5%,应拒绝固定效应模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从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各解释变量(除教育经费支出外)依然通过了较高水平的统计显著性检验,且R2整体值为0.9580 ,说明估计结果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本文可以使用该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3.实证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人力资本因素外,各参数的回归系数都是正数,说明回归结果证明了本文所做的假设,即投资因素、研究与开发因素、企业集聚因素都与先进制造业的总产值成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因素的参数为负,这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本的投入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起负面作用。如果考虑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现实布局,可以知道,先进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人才都向东部地区流动,因而会出现中西部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负相关,从而影响了参数估计结果。
三、结论
本文对影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得出的结论是:
1.国外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本国企业通过国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改良技术,从无到有建立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技术进步对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从本文的实证验证可以看出,研究与开发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这说明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对于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3.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铺路架桥的作用,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4.人力资本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先进制造业各个环节,从而影响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5.企业集聚效应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企业集聚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降低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总之,我国传统制造业要想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制造技术、管理技术、生产模式的结构升级。我国政府也需要采取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增强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先进制造技术分类范文5
关键词:先进制造环境;管理会计;变革
一、引言
伴随工业4.0的提出,各个国家正在积极筹谋如何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中占据主动。一方面,发达国家想着要实现再工业化,如美国工业互联网计划,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来争取全球分工的重新定位。在这场势不可当的工业化浪潮中,中国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强调通过实现制造业的智慧转型以达到跻身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行,无论是新经济领域还是传统经济领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先进制造技术深刻影响着产业格局,催生出了许多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企业组织结构和人才资源需求模式,给工业领域、生产价值链、业务模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变革。对企业而言,先进制造技术为企业带来了价值创造的新路径,拓展了企业价值创造的空间,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管理会计必须为能给企业带来持续价值创造的先进制造技术的成功实施保驾护航,这需要变革管理会计。
二、先进制造技术与新经济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AMT),是先进制造系统中所需技术的集成,包括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内容,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技术。从体系结构上看,AMT包括主体技术群(包括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和制造工艺过程技术群)、支撑技术群(如人工智能、数据库)以及制造技术基础设施(如用户、供应商交互等)三个层次。站在企业角度,AMT的引入是基于一种战略性的选择。先进制造技术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方式,通过引入和投放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数控技术,许多直接由人工操作的工序直接被先进技术设备所替代,通过对机器设备的精准控制,有利于降低产品废品率,降低产品的质量成本,一方面节省了大量人工,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社会生产、交换、效费和分配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旧的经济模式逐渐被新经济模式渗透和替代,这是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经济一方面表现为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产生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比如自2014年兴起的虚拟现实产业,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产业,其市场增长率较高,已经成为国际上热捧的新兴产业,根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20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先进制造技术与旧的经济领域的结合,如博世公司与百度、高德及四维图新三家公司于2017年4月达成战略合作,将“博世道路特征”引入中国自动驾驶市场,以促进本土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利用更精准的定位技术以促进自动驾驶真正驶向道路。总之,新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智能化为媒介,绿色化为标准的追求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先进制造的不断向前发展,逐渐改变了企业之间、顾客之间以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联系方式,因此对经济发展的思考需要突破“线性思维”的传统,站在多维度角度,思考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三、先进制造环境下的管理会计变革
(一)成本管理向作业成本管理转变
先进制造技术明显改变了产品的成本结构,即直接成本降低而间接成本提高。具体来说,在先进制造环境下,企业的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减少,与此同时,通过斥巨资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直接导致每期的折旧费用和维护费用大量增加,因此产品生产的间接费用等成本会大幅度上升。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主要是为直接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在产品成本计算的过程中,制造费用的直接分配和交互分配远远不能达到对间接费用正确分配的目的,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对间接成本正确计量和分类的新型成本核算方式——作业成本法,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产品与成本的准确对接,能够及时、准确提品成本信息,提高了管理会计的信息有用性。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使得企业的作业管理的外延发生了变化,作业管理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不再只是“链式”作业链,而是呈现“网状”形态。这说明企业的作业管理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管理程序变得更加复杂。先进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企业制造范式的变革,进一步也对成本管理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企业获取数据、数据加工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并提高了精准性,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在先进制造环境下,通过最大化利用那些服务企业管理的先进技术无疑可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将成本管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作业成本管理模式,提高成本控制有效性和成本信息有用性,为成本管理向着决策方向转化提供动力。
(二)资本管理重心偏移
企业的资本大致可以分为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Botis(1998)Johnson(1999)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类,其中,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的核心。物质资本包括了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在整个价值活动中,实物资本(如存货、固定资产等)和货币资本没有直接创造价值在价值,是充当了整个价值活动过程的媒介,人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单纯地讲述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就提到,单纯以实体性资本为核心的物化劳动难以解释价值创造的源泉所在,而单纯脱离“物”的活劳动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二者只有达到“和谐共生”,才能有效促进企业价值创造。在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环境下,人机交互以及机器人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普遍,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逐渐被智能设备所替代,人在其中的角色也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先进制造技术(如机器人制造技术、数据挖掘技术、ERP系统、XBRL语言等)在企业的操作需要以具备知识要素的“人”为载体,才能成功实现人机交互以及价值创造。基于此,企业对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力需求逐渐减少,企业需要引进的“人”必须更多地具备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以及企业家精神,在引进人力资本之后,企业还可以建立知识共享中心,塑造全企业的学习氛围,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的自学习能力,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优化。基于人力资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一步促进企业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的协同发展,最终促进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的协同优化。总之,在先进制造环境下,智力资本创造企业价值的空间逐渐扩大,需要重视对智力资本的管理,尽量使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达到最佳匹配度,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帮助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价值创造。
(三)将柔性理念注入管理会计
先进制造技术改变了企业的运营环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柔性制造的平台。先进制造技术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方便企业随时随地在短时期内生产出所需产品以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其转换成本较低,为企业开发和生产新产品以及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提高了企业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从刚性变为柔性,管理会计柔性化就是为满足柔性管理需要而生的。传统管理会计偏向战术型管理,仅仅立足于企业内部,视野相对狭隘,其提供的信息容易引导决策者进入一条重眼前而轻长远利益的道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管理会计的柔性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通过借助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帮助企业搜集超大容量的数据并建立企业共享数据中心,同时借助云计算处理大量的初始数据并生成所需信息呈交行为主体,由于先进技术的发展,信息从搜集到处理直至最后生成并传达到信息使用者手里的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会大大缩短,有利于管理会计实时监督并提供实时信息,帮助管理者迅速作出反应。先进制造为企业带来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加快了数据信息的搜集速度,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准性,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变得愈加快速、愈加准确和愈加精细化,有利于行为主体快速地制定应对现实挑战的方案。譬如在提前预测产品未来发展前景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定性变量可以通过定量方式表现出来,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事前模拟,可以验证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前准备应变方案。通过及时掌握信息,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并扩展或者延伸企业价值链,提升企业价值创造的空间。
(四)将绿色理念注入管理会计
现代制造技术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进展的成果,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发展理念,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先进制造环境下,环境要素进入企业生产流程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要素。先进制造的不断发展,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绿色化的生产技术,更引发了绿色管理模式的思维变革。让绿色一直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企业会选择绿色供应商,通过建立绿色的分销系统和和采用绿色的宣传方式,实现绿色产品和服务的绿色消费。如中石化举办的“智慧能源”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吸引公众参与,向大众消费者输送“集约利用资源,绿色简约生活”理念。在先进制造环境下,产品和服务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直至使用寿命结束的整个寿命周期过程秉持“以环境为友”。引入先进制造技术,有利于为企业带来环境收益,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付出相应的环境成本,若继续沿用传统管理会计,环境支出与环境业绩等数据都不能被独立地表现出来,而是被分散或隐藏在其他项目中的,未被追溯归集到真正引致其发生的事项中,从而使得其分配归集丧失了相关性、准确性,而导致决策失误。将绿色理念注入管理会计,目的是能将先进制造技术所带来的环境支出与环境效益清晰地计量、表述出来,供信息使用者使用,以使产品定价能够充分涵盖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代价。先进制造为企业带来了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理念,企业战略的制定和计划的执行以及结果的评价都不能脱离绿色标准的依据。正如冯巧根教授所说,管理会计的一大职能是“信息支持功能”,管理会计必须能够充分提供绿色决策信息,保证信息使用者所做的决策是一个衡量了所有要素之后的最佳决策。
四、总结
先进制造带来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朝着先进的管理模式转变。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顺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的变革既是现实管理发展的需要,也是管理会计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内在需求,通过顺应先进制造环境的变化,并从从成本、资本管理以及从柔性化、绿色化理念入手逐步推进管理会计变革来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决策支持价值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管理会计可以反过来借助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实现自身的飞跃,随着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朝着智慧制造方向前进,管理会计也会朝着智慧管理会计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守才.数据库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52-753.
[2]黄群慧.“新经济”基本特征与企业管理变革方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5):1-7.
[3]朱云,陈工孟.作业成本法在香港应用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0,(8):60-65.
[4]刘佳鑫,刘兵,李嫄等.绿色智力资本理论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5):40-43.
[5]戴理达,卜华.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生效率及其经济影响——以沪市煤炭板块上市公司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55-158.
[6]冯巧根.基于智能制造的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11):126-132.
先进制造技术分类范文6
一是确立适合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标准
经济区所要建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与的地缘优势,在两岸产业合作上实现先行先试;能够利用的要素禀赋优势,利用当地发达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后发优势,最终成为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的产业;必须具有延伸能力,形成从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并融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供货来源地;在技术上必须是世界先进的,在规模上有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品牌形象上有强大影响力,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与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具有较长的市场生命周期。
依据上述标准,经济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选择的主要产业是,形成石化上中下游的炼油、石化原料生产、化纤、纺织、服装制造的产业链,以及紧跟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产品生产、装备制造、光伏与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
二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选择
根据国务院《意见》,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础建设,应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即所发展的制造产业,必须是与存在一定的产业发展水平落差,通过对接制造业,可以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从而成为国际市场主要供应商的产业。
按照国务院《意见》的要求,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具体来说,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主要发展下列产业:
有节制地发展石化产业。经济区建设规划中,确定了两个石化产业基地,一个是的化专区,另一个是在建的古雷石化项目,如果再加上三都等石化园区,在年这些项目设计的生产能力都实现后,石化产能将远远超过本省需求。考虑到资源约束与环境条件,再考虑实际产能的过快增长、今后替代能源的发展,目前,经济区石化产业发展应有所控制,以实现全部产能后基本能够满足在成品油、石化中下游原料供应为限,避免石化产能过剩的情况出现。
其他应主要发展的产业:
(一)电子信息产业,应建立基地,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要注意引进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并加强自主研发和产品更新,使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货源供应地;
(二)纺织业和光伏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与先进性,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可以作为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产业,特别是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三)装备制造业,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对石化、机械、纺织鞋服、建材加工、陶瓷、食品、工艺品生产设备有巨大的需求,通过承接装备制造业,可以满足本区域的需求,节省用先进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成本。
(四)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鞋服业具有雄厚的基础,成为国际纺织服装业的主要生产与供应地。纺织服装业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依靠区内现有的生产基础,通过自主创新与品牌创建,开发新材料,设计新款式,特别是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创建国际品牌,不断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成为主导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领跑者与主要供应商。
三是发展制造业必须具有创新性与持续性
要使制造业具有先进性,必须坚持制造业的创新性与持续性。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是,长期形成的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本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困境,也体现出我国制造业的脆弱。制造业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先进制造业不仅要通过承接地区和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来发展,还需要通过自主创新,使制造业的先进性得以保持。此外,还要持之以恒地做世界品牌,要做百年老店,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四是确定发展的产业功能分类
目前,经济区整体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进入重化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所占的制造业比重大于轻纺工业的阶段。在此阶段,不同产业的地位(功能)必须加以明确定位。可以考虑以下的产业定位:
主导产业石化产业。石化产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长,除了提炼成品油满足建设能源需求外,中游的聚等产品,可以成为塑料制品与化纤产品的原料,进而支持下游的纺织与服装业发展。引导石化产业按照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原则,合理布局和配置资源,延伸和完善石化产业链,带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产业发展,可以使石化作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充分发挥。
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纺织鞋服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数字化时代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使这一产业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更替性,其产量与产值在今后的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稳步上升。目前,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转变,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基础产品,延伸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三大产业链,加快发展软件、半导体照明及光电、新型元器件等新兴产业。
纺织作为传统产业,也是目前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作为支柱产业的作用还在继续发挥,并且将持续相当长的阶段,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品牌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