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消费行为;信息化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其特征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IT技术已经历了50年的发展,从大型机到小型机、到PC、到互联网时代,现在已进入第五个技术发展周期--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周期。

随着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已成为当今信息化社会下的关键趋势。移动互联网并不只是移动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相融合的产物。在移动互联网中,运营商将提供基于个人身份的服务、基于个人位置的服务,并且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创造内容,由过去的内容被动接受者变为了内容的主动创造者。

自2010年苹果iPhone 4和iPad以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2011年,全球智能终端的出货量超过了PC。目前全球PC机用户只有11亿,而智能终端用户已达到55亿。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和推广,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参与内容创造和传播。另一方面,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传输环境的改善等技术改进,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充分支持。可以说,终端体验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传播技术等都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任何人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分享全媒体信息服务,即"随时、随地、随心"。信息是消费者消费行为中最重要的因素。移动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整合与人际传播功能,为消费者行为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服务。这给社会消费行为带来了新的特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行为。

另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日益多元,业务种类更加丰富,服务更为个性,服务质量更高,这也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第三,参与主体的多样性。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融合的时代,各种产业相互进入,服务与消费日渐融合。服务提供商也会作为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且两者融合更加紧密,联系更加密切。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分析

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要解答以下七个问题,即市场的七个"O":市场由谁构成 (Who),即构成购买者的群体 (Occupants);购买何物 (What),即购买的目标产品 (Objects);为何购买 (Why),即购买的目的 (Objectives);谁参与购买 (With whom),即采购组织的角色 (Organization);如何购买 (How),即采购作业的程序 (Operations);何时购买 (When),即购买时机 (Occasions);何处购买 (Where),即购买地点 (Outlets)。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行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改变。下面我们从这七个方面分别分析来看。

1、市场由谁构成 (Who)? 构成购买者的群体 (Occupants)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购买者。移动互联网的终端便携性、操作简便性等,使得购买者群体很大程度上都突破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2、购买何物 (What)?购买的目标产品 (Objects)

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比较单一,通常会针对单一商品进行一次性购买。例如,消费者看到汽车广告,可能会发生去4s店购买汽车的行为。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服务无处不在,消费者便能够了解到与产品相关的其它类别产品的情况,或者由一产品的购买而派生出新的消费需求,进而产生"交叉消费"行为。例如,消费者在选购汽车的时候,由于对汽车参数、汽车维修、汽车驾驶的详细信息并不了解,可能会购买相关的书籍弥补相关知识,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对于其他类别产品的购买行为,即发生交叉消费。

交叉消费的行为实际上是发生在购买决策过程中的搜集信息阶段。传统消费过程中,搜集信息仅限于产生消费需求的产品以及对相关的品牌和产品的搜索。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消费模式中的搜索行为除了是对本产品的信息的搜集,更多的是来源于信息服务的强大功能。

3、为何购买 (Why)?购买的目的 (Objectives)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购买行为日渐趋于理性化。在传统的实体店面的购物中,客户往往容易受购物现场的气氛、营业场所的布置、商品的丰富程度和陈列方式、销售人员的服务质量、他人的购买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客户面对的是移动终端的屏幕,商品选择的范围也不限于少数几家商店或几个厂家。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可以完全理性地计划自己的消费行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心态对产品的各个属性进行综合的考虑和权衡,从而使得购买行为趋向理性化。

4、谁参与购买 (With whom)?采购组织的角色 (Organization)

与传统的消费模式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打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能够得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者针对一个类别的产品或者针对某一品牌的产品组成一个社区,在社区中讨论产品的性能、价格、服务等等。这个社区是以真实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虚拟,所以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来自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互动,能够进一步促进其他消费行为的产生。

5、如何购买 (How)?采购作业的程序 (Operations)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的采购程序愈加简便。人们的只需要一个与之相关的身份认证,在挑选完商品后,通过电商入口进行安全支付即可。相比传统的消费采购程序,更容易激发人们的购物需求。

6、何时购买 (When)?购买时机 (Occasions)

传统消费中,消费者必须在商场商家的固定营业时间才能进行消费行为。而固定互联网中,电子商务打破了这一限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的购买时机出现了--消费者更加多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消费。以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上的碎片化时间为例,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在移动互联网下进行快速的挑选、购买、结算等消费行为。

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消费行为确实已成为无时无刻不在。以读报为例,人们可以随时从app应用商店中将报纸进行购买与下载,从而开始随时随地的阅读。

7、何处购买 (Where)?购买地点 (Outlets)

传统消费行为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受到商家场地的极大影响,包括距离、交通、营业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配合新的发达的物流体系,地点与区域已不再成为人们的限制;同时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将消费者购买的物品配送至消费者指定地点。

三、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消费已经成为了一个自组织的有机循环过程,能满足人的信息需求和求知欲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充分利用这一变化,充分抢占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民消费"、"生活即消费"的先机,以使其为生产生活为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马翠华.消费者心理及行为透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高同庆.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与产业发展思考[J].江苏通信,2011,(2).

[3]伍丽君.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1,(1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安全;网络体系结构

“互联网+”顾名思义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所构成的一个信息化的世界[1-3]。例如,目前的在线支付、远程智能家具控制以及移动OA等,都是以Internet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信息化服务。自Internet以全球互联网络问世以来,其在计算机网络世界已经达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人们所构建的网络若需与外界通信,则必需首先考虑是否连入“外网”,而这里的“外网”一般所指即为互联网;另外,特别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企业,若要将各子公司的信息化构成一个内网,假设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该企业必须专线架构基础设施来完成,而现在企业只需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采用相关安全技术和隧道技术等就可以实现它。随着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中“+”的含义越来越明显,使得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从而使得各项生活活动都以互联网为中心而完成,诸如上述在线支付等。“互联网+”的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同时,它也给人们带来相关安全隐患,在这个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4-5]。这具体表现在,网络的一体化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以互联网为中心而衍生开来;网络的多样化和异构化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人们都以智能终端移动设备连入互联网进行相关活动,这就使得网络的管理变得复杂而困难。为解决“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其特征,然后引出用户的需求,再从网络安全的不同层次来进行分析,以提出解决相关安全问题的方案。

1“互联网+”的相关特征

“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大统一的时代,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网络架构设施,采用不同种网络计算技术将人类的生活真正统一到信息化中去,具体有如下特征。

1.1以互联网为中心

“互联网+”是以Internet为基础网络架构,因此,它必然以互联网为中心而存在。例如,目前流行的智能家具远程控制就是首先采用无线传感器将各家具连成一个局域网络,然后通过该网络的网关收发数据并传入互联网;再次,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启用相应的APP客户端,然后通过此客户端对智能家具进行控制。因此,互联网是数据传输的中心,其安全问题也必然是“互联网+”网络的关键点之一。Internet以TCP/IP协议簇为基础,由互联网层的IP协议将异种的各子网连成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另外,IP协议还负责将数据从一个网络路由到另一个网络,但IP只是尽力将数据进行传递,而对数据的可靠性传递不给予保证。因此,互联网通过TCP来实现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1.2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各项活动都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例如,人们为实现工业生产的协同工作及信息化共享等需要网络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如在线办公、在线购物等也需要网络服务;再有,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具、人工智能等相关产品都需要网络服务。

1.3万物互联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随着物联网技术从概念提出到现在的万物互联的实现,使得物联网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一个实物相连概念,而上升到一个哲学上的高度;即万物互联使得信息化时代的中心即为信息,而信息相连的中心则为互联网。目前的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等网络计算的发展使得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1.4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终端网络接入的最后束缚

移动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使得连入网络的最后束缚得到了解决,目前,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便捷地接入互联网而进行各项活动,特别是在线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使得我国在支付方式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实现使得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成为现实。目前,没有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的人都能使用相关终端设备来获取信息而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从上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四大特征来看,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统一化、多样化及异构化和复杂化的信息化时代,从而使得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在这个大背景下,网络的安全问题也必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如果人们在进行在线支付时,没有相关安全保证,试问,还有谁愿意使用这样的支付方式。当然,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保证。在下一小节,笔者将分析说明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相关现状及挑战,并给出相关解决方案。

2“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安全技术

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依赖已经到达了如依赖水和电的程度,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必然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本小节,笔者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及“互联网+”的相关特征下的安全问题等方面来分析“互联网+”下的安全问题。

2.1数据安全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是以二进制表示的机器编码,不管是文本、声音还是图像、动画等,最终都以二进制数据编码后由计算机存储或处理。因此,二进制数据的安全问题必然是网络安全中最基本的安全问题之一。为了实现数据的安全,人们一般采用密码技术与计算机结合而形成现代密码技术来完成此任务。所谓密码技术,即将数据通过相关技术手段使之成为不可识别的内容,若合法用户则需将这些不可识别的内容还原为原有数据后才能使用,而这些过程中需要的一项关键因素即为密钥。采用密码技术可从数据的底层保证数据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2网络安全

“互联网+”下的网络安全即为互联网的安全,目前,在Internet网络的各个层次都建立起了相应的安全机制。在互联网层的IP协议的基础之上,采用了IPSec协议来实现IP层的安全;在传输层,运用了SSL和TLS等协议来实现端到端的网络安全;在应用层,各应用协议也有相应的安全协议相支撑,例如超文本传输协议即有HTTPS来实现万维网的应用安全。

2.3子网层安全

在互联网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中,子网层位于网络的最底层,主要表现为各物理网络的构成。目前在“互联网+”的网络时代,子网层的多样性、异构性和复杂性使得万物互联的信息化时代成为现实。同样也因为子网层的这些特性,使得其安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首先,现在连入互联网络的物理网络不再是单一的有线局域网络,它可以是有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也可以是以任何形式的智能物理设备组成的自组织网络;其次,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使得各种不同物理设备随意自组织加入互联网成为现实。因此,从子网层入手来解决安全问题,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网络安全问题之一。

3“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安全的几点建议

网络安全的相关问题从TCP/IP协议簇的上层结构来看,已经拥有很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这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为了满足其安全需求,其安全技术的发展也日趋成熟。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前动力。因此,终端用户从其子网层随意自组织进入互联网络,这使得其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下面笔者针对“互联网+”的相关特征,从子网层入手,提出几点与“互联网+”网络安全相关的建议。

3.1接入网安全

在底层终端用户连入互联网之前,必须选择相关接入网络来进入互联网。例如,可能通过有线将设备连入物理网络,也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或移动流量数据等连入网络。为保证接入网的安全,从网络的角度而言,要阻止不法用户接入网络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相应的身份认证,例如,在无线局域网络中就有WEP和WPA等相关协议来完成相关认证。另外,从用户的角度而言,不随意连入来历不明的网络热点,以使自己不暴露在不法人员的网络中而得到相应安全保护。

3.2加强终端用户安全意识

用户终端一旦连入互联网后,网络数据的表现形式及传输方式即不为其所知和所关心;此外,用户也因没有专业的网络知识而无法解决网络下层数据处理问题。因此,网络的底层对终端用户而言都是透明的,从而使得用户也不需要去关心下层安全问题,把这些问题都交给网络安全机制去处理。而对于终端用户主要是针对网络应用方面的安全需自身处理,使得网络信息用户的层次是安全的,这需要用户增强安全意识且制定相应安全策略。

3.3用户安全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使用者网络终端用户需制定相应安全策略以确保自身的信息安全,笔者依据“互联网+”的特性提出如下安全策略。(1)口令安全。用户在进行网络应用时,一般都采用口令进行身份认证,因此,口令的安全即为用户网络安全的第一要素。(2)访问安全。用户在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时,访问的安全尤为重要,用户应不随意访问来历不明的信息系统。(3)支付安全。用户在运用网络在线支付时,不可采用“一篮子工程”,即为了支付的便捷将各支付系统与网上银行随意绑定;可采用“即存即用”原则来确保将损失降到最低,即需要支付多少,提前存入多少资金,即使账号有失也不会带来太大损失。(4)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用户不可随意将个人隐私信息暴露在各信息系统,应采用相关安全机制来保护个人隐私信息。(5)防网络陷阱安全。在信息一体化的时代,不法分子也通过信息手段来制造网络陷阱骗取财物,例如黑网贷、电信诈骗等,其实防网络陷阱只需自身安全意识强且不贪小便宜即可防范此安全问题。

4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然后从网络的各个层次分析了网络安全机制,最后从用户接入网络和用户终端层面上重点阐述在信息一体化时代下网络安全的相关建议。下一步的工作是将相关安全策略具体化以形成网络安全模型。

[参考文献]

[1]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0):1046-1053.

[2]赵若瑜.“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1):151-152.

[3]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范文3

>> 移动互联网络中位置隐私保护研究 基于用户隐私保护行为模型的互联网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浅谈移动互联网隐私保护技术 移动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保护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入侵检测算法研究与应用 互联网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研究 移动互联网用户继续使用意愿研究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实证研究 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及用户研究 国信冠群 保护用户隐私 构建互联网信息云长城 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特征与话语力量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商务信息的调研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 浅谈新时期互联网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移动互联网环境学习内容推荐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 互联网下网络综合布线的研究 “互联网+”语义下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利明.人格法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49.

[3] NARDIB,O’DAY V.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 Cambridge:MIT Press,1999:132-135.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范文4

>>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 互联网政治的新变化 无政府与大政府: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政治 互联网政治时代 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社会预期的变化与引导 “互联网+ ”时代带来的变化,你了解多少? “互联网+”时代商业逻辑的变化及启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 “互联网+时代”传播行业的N种趋势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广播电视传播 互联网时代对华传播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途径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科 技传播思维创新 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1.

[6]朱啸天.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修辞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26-29.

[7]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1.

[9]诺姆·乔姆斯基,戴维·巴萨米安.宣传与公共意识[M].信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

[10]十特刊评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2-11-3.

[11]2012年第三季度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

[12]Old and New Media Both Make News,But Economy Tops the Agenda,July19-25,2010.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范文5

1.1移动互联网学习的定义

关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目前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移动学习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尝试给移动互联网学习下一定义。移动学习的概念,概括而言是指一种通过运用移动计算设备,以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通过高速数据传输,可同时传送声音和数据信息。综合两者特征,本文给出的概念如下:移动互联网学习是指利用现代数字化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掌中电脑等),让学习者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2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特点

第一,从性质方面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数字化的体现,移动互联网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第三,从学习方式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的,因此具有移动性。第四,从学习容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包含丰富的信息,所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的过程。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学习定义和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与一般的学校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其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移动性这一特征,与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灵活多样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此说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

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一般影响

2.1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有利的影响

2.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传播事实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极为苦恼,学生想学的在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也就理所当然的求助于移动互联网[2]。伴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多,学生可以用手机连接到互联网,从互联网上了解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学习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个性去接受信息,拓宽视野,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体育信息的能力,为以后体育研究型性学习的发展打下基础。2.1.2拓宽了学生间的交流范围和打破了师生间的交流阻碍。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信息互相传递变得更便捷,学生通过QQ等聊天工具,进行学习交流,交流的人群不仅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通过浏览周围的网络状态或者分享自己好友的信息,让自己或者他人通过你的状态获取更多的信息,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循环,互相交流,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广[3]。对于师生间交流最大的阻碍就是角色平等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师生不再是课堂中的角色,两者角色地位有所改善,学生通过QQ博客等形式向老师报告体育学习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提问、害怕的心理,从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再以口头和书面为主,而是以数字化为主,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查阅出与自己相关的评价,突破了课堂交流这个限制,并且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可以迅速的给予答案,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体育的学习[4]。2.1.3缓解了体育的学习压力。体育的学习不论是在技能学习,还是备战各类考试,还是参加各种级别和类型得到比赛前的训练都有一个承担运动负荷、累积疲劳和消除疲劳的过程。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目的在于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移动互联网中的在线音乐和在线电影功能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听音乐和看电影来放松的机会和可能,能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从而对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不利影响

2.2.1互联网信息的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错误信息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库的强大,很多错误的信息也在其中,有关体育的错误信息也比比皆是,学生没有经过筛选信息,错误地选用信息,导致对体育的相关认识的不正确,从而学习的是错误的东西,对以后体育其他技能形成、理论学习起了阻碍作用。2.2.2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电子产品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的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是他的辐射。长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代表———手机,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还会使学习者的眼睛和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态,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是极其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学生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2.2.3过分沉迷于网络,造成体育学习的假象。由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远远小于上网时间,导致学习低效,并且有不少学生抱着不会就上网学习的想法,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使得听课的质量严重下降,更错过了与教师最佳互动的时机,而课后却因为没有头绪而不知道从何学起,从而造成了学习效果的下降。并且移动互联网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是优点也是缺点,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对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影响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体系的建构,出现体育学习深度浅薄化的趋势[5]。

3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特殊影响

3.1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利影响

3.1.1有利于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传统的老师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不难理解有些技术动作在完全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环节的同时也允许带有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大多都是自己专业课老师的特征,就像平时在训练中动作一出手,大概就能辨别出是哪位老师的学生。而对于现在移动互联网在体育专业学生中的使用,也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上传的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在那些视频中每个技术动作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被分解并一一的分析,一些要求标准动作的运动项目得以规范化。3.1.2有利于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中的某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视频教学,领会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哪块肌肉需要动员,哪块肌肉需要抑制,并且还可以通过调节视频播放速度,把完成的动作放慢速度以便能够透彻的学会技术动作。并且在休息时进行分析,观察每个技术环节有没有准确的完成,自己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是不是全身协调有力地完成,并且可以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把所有的视频放一起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完成领会动作有没有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3.1.3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游戏是带着娱乐性质的,移动互联网中的体育游戏功能,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这些游戏中有些是模仿现实版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感受着竞技体育带给我们“视听盛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

3.2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

3.2.1运动量的减少运动风险的增加。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手机游戏、阅读、聊天等,无心思进行体育运动,不利于体育专项技能发展。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而是私下手机上网,课堂注意力下降,使本来就具有风险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更容易出意外,影响教学质量。3.2.2抑制了一些需要创新运动项目的学习。一些需要创新、有新意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在这些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寻找相关视频或图片,在动作的创编环节因为网上有现成的,就不思考套用,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能突出学生对该运动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特点,该运动项目的学习就大打折扣。3.2.3危险动作的盲目尝试。有些极限运动项目具有刺激、冒险的特点,同时危险性也较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对视频中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情感体验都很感兴趣,盲目的去尝试,不了解该运动的特点,从而导致受伤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4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体育学习的策略

4.1以户外体育运动的学习为主,移动互联网学习为辅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身体运动,而长时间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脑力。而体育的学习必须以大量运动为基础,所以户外体育运动在体育学习中是必须放在重要地位的,然而在运动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搜索相关的资料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再到户外进行身体练习。将户外体育运动学习和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体育学习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之外,还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知识。

4.2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在学习前人的动作,还要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学校的体育学习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在不改变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去创编技术动作组合,多提出相应的创新理念,周期性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层不变重复的动作组合进行批评和要求学生修改。

4.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防止一些极限运动项目盲目学习,教师要提醒并制止,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模仿,让学生了解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它的危险性,每项运动项目都不是看到的那样简单。

5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3G、4G的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已成为当今信息化社会下的关键趋势。技术仍在进步,移动互联网创新方兴未艾,正颠覆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机构更应该把握时机。一方面,“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方针目标要求教育机构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国内教育体制专注死记硬背知识记忆等应试内容,导致教育机构普遍忽视创新资源,尽管学生个体愿意进行创新活动,但缺乏外部资源支持使创新实践往往难以实施。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技术和工具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思路。

2创新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人才的内涵尚未有统一界定,多数研究依据各自的研究视角对创新人才的界定也不相同,如顾明远认为创新人才是运用已知求未知,去创新、开拓的人;纪宝成指出具有创新型思维的、能在任何岗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能不断开拓工作的新局面的人才即为创新型人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创新人格是人才创新性的两个先决条件。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设定七项评价创新人才的标准,如对新的环境能够很快适应并利用与自我创造;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可应用于实践;善于时时学习,能适应科技的发展需求,人才个性的多样化。西方国家不仅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样强调个体的个性化和综合化能力发展。笔者认为创新人才不是指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是指在某一领域能够运用理论去实践思想,既有创新精神也有创新能力的个体或群体。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特征

3.1问题滞后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的第一我国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而尤其严重的是,“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显现出来,到研究生期间,创造性能力问题才明显暴露出来。也就是说,由中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培养和选的好学生的心态、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到进入科学研究前沿时,就暴露出很大问题”[1]。吴康宁认为,大学之所培养不出真正意义的创新人才或培养工作乏善可陈,重要原因在于大学自身尚不具备或十分欠缺创新人才培养所必须的一系列精神品质。正如吴康宁教授提出大学应有“引领社会进步的魂灵”、“关注所有大学生创新潜能的眼光”“鼓励多元多样的开放胸怀”以及“拒绝依附的脊梁”,[2]才能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

3.2信息即时性: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手机终端、各类技术迸发盛行的时代,创新人才除了基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掌握即时信息的速度与质量的标准也有要求。移动互联网是指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相互结合,用于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2G/3G/WLAN等)的方式访问互联网,[3]信息的获取便捷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资源,打开网页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得信息,过程一般不超过十秒。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在获取理论知识和创新技能的途径上更为简便,即信息能够以很快的速度传至手机或PC终端。

3.3学习移动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生活和学习方式均发生颠覆性变化。由于信息获取接口有多个终端,因此电视媒体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逐渐被网络端口所取代,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PC段网站的日军覆盖人数基本保持在2.3亿仁慈上下并趋于停滞,而移动端APP的日军覆盖人数则呈现持续上涨接近2亿,移动互联网的日均覆盖超过互联网成为必然。[4]教育领域中像Coursera、Udacity、edX等一些知名的MOOC课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习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随地随地能够学习。

4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培养是一项系统完整的工程,包括理念、目标、内容、制度等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应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左着手,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

4.1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宏观目的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关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是人才培养。特里林和菲尔德认为人才应学会运用21世纪技能法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首先提及学习与创新技能,即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革新能力[5]。采取行动前,首先在理念上有所转变。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成员,应明确“创新”植根于自身,尽管因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限制而被压抑,但创新作为与生俱来的天性并未泯灭,只不过是处于“冬眠”状态而已。每个人生来就有创新性,都有机会成为创新人才,因此就某种程度而言,创新人才是不能培养的,而只能激发、发现潜藏的创新天性,予以更大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以及相应资源去培养创新人才。

4.2目标时代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变化速度快,教育领域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紧随时代变化,以变应变,以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之处在于各类IT技术的应用,这要求创新人才必须追踪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人才必然是掌握各类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机构应通力合作。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尚不完善,这一阶段谈论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切实际,但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创新精神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如家长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儿童善于提出新问题,让儿童适度接触电脑、ipad等设备引发好奇心;在中小学阶段,各类课程学习占据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利用课堂随机化教学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是教育重点,如教师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计算机“0-1”算法;在高等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者的实践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如鼓励大学生参与机械模型创新设计大赛。

4.3制度保障化:创新人才除了技术等物质资源支持,还有培养制度支持,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在教育事业中,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只针对学生群体,也包括教师以及创新实践中的相关人员,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时,他们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首先,建立教师创新理论水平提升制度,鼓励和完善教师参与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并将其与教学考核相联系,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创新理论水平;其次,建立师生合作的创新活动制度,一方面高校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另一方面在紧跟科技脚步上学生更胜一筹,理论与新型技术的结合必然促进创新实践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增加。就各教育阶段而言,学前阶段的创新活动是以教师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为主,这一过程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学阶段试行科学或技术知识的讲授制;高校应实行导师负责制,让导师对学生专业课程的选择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进行指导。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对在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学生,学校给予相应成绩加分[6]。

4.4评价多元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因此,保证培养评价的规范性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限定,创新人才多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进行多方面评价。培养是否是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细化的培养目标与宏观的总目标间有哪些不同等问题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应从由多方进行。评价主体不仅限于学校教师,还包括家长以及社会人员,评价内容既有创新精神的培养,也要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和理论知识的评价,在测量创新能力方面要书面汇报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等等。总之,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技术的重大进展,信息化工具的大量普及,ipad的广泛使用,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正在我们面前。在机遇面前,势必要做出选择而非逃避。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让我们看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给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以启迪。移动大数据的产生将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与技术的深入融合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需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相互协作,才能保证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的创新人才能迎合社会期望,最终立足于社会以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者:包钰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饶毅.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1999-04-17(06).

[2]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01):11-15,50.

[3]吴吉义,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2015(01):47.

[4]杨崑.2013年移动互联网回顾与展望[J].电信技术,2014(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