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范文1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Integrated Korean 3” Cours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ZHENG Chun-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curriculum teaching is required to change to an online mode or a hybrid mode, which also injects new blood in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reform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adheres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er-oriented”, and builds an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v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Integrated Korean Language” curriculum based on an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to build a good teaching environment. Satisfy th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Teaching model; Comprehensive Korean; Online and offline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日新月异,现代高等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外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光靠课堂的有限的时间远远不够。针对传统得语言教学的很多弊病,开展了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的探索。以《综合韩语3》为例,将课程的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施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这种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1 《综合韩语3》课程线上线下教学分析

现阶段《综合韩语3》课程线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局限性如下。第一,现有的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语言教学,不能光靠一本教材,需要更多课外的阅读,直观的影像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第二,《综合韩语》作为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但相对来说课时少,光靠课堂的讲解是远远不够,效果也不佳,需要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平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恰好弥补了很多弊端,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解决语言教学资源单一问题。线上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线上的课程由视频教学、练习、作业、讨论等环节组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在线课程,并能不断检测学习效果。线上教学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特别是语言教学,线上线下、学生和老师必须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线上教学侧重于由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拓展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线下教学侧重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实施

传统学习方式有它的优势,特别是学语言的学生,并且是零基础的学生更加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把控。语言教学要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需要传统的学习模式和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综合韩语3》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为目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整合教?W内容结构

通过网络交互系统,对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新整合。线上教学涵盖了每个单元的基本知识点,线下课堂教学内容以教师对每个单元的语法和单词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针对容易混淆的语法进行比较总结,进一步扩展知识、文化的介绍。线上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制作了微视频,结合课堂教学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线下主要是语法和文章的讲解,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实现在交互式教学中知识内化的目的。

2.2 教学模式改革

“混合教学”是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混合、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混合。课前教师选取单词、语法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帮助学生通过视频初步学习单词、语法。教师针对自主学习内容设计一些习题,加深印象。还通过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教师通过课前掌握的学生预习状况,在课堂上可以重点讲解一些知识点,提高效率。在线下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后在线上进行问题解答,并且学(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4页)生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巩固练习,线上测评成绩。在线上把课程描述、课程定位、课程标准、习题及其参考答案、在线测试、相关文化知识、阅读材料等内容呈现给学生,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2.3 评价体系改革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线下的平时表现,占 30%,按照学生的线上线下出勤、课堂纪律和作业上交情况以及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的考核。线上线下互动,占 20%,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线上发表帖子的数量等作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评定依据。线上学习,占 10%,搜集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数据,包括学习进度、完成质量、提问个数、测验成绩,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占 40%,将考核学生的语言技能为核心,从语法、单词、阅读、翻译、写作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查。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考查情况,给予相应成绩。通过这种课程考核方案,不仅能评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更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全面地评估。

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后的反思

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点,课前的线上学习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一个学期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学生也比较满意。目前的平台,基本满足学生的要求,但在学习交流、资源共享方面还有待加强。线上的资源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课程团队的不断努力。并且利用学校的平台开展这种学习模式,需要软件系统的维护以及更新,没有学校的支持有可能这种改革走的不远。本课程授课方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课前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做的不够。学生的接受方式和学习基础个体有差异,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教师的讲解就跟不上学习进度,怎么来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这也是需要研究改进。还有,语言教学特别是零起点的韩国语教学要更加注重面对面的指导,有些线上的作业设置的是选择题,有的题型的设置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所以,这种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通过一些反馈还要进行修正。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范文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音乐教学;雨课堂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化的生活方式几乎跟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异军突起,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的来临。教学智能化在带给师生教学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教育与被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智能化正在重新建构着我们的教学。近年来,教育界中兴起的“混合式教学”“创新性课堂”等开始广泛介入到教学当中,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在教育领域,“混合式教学”已经不再陌生,各高校学者对“混合式教学”的讨论和实践,以及对教学平台的开发愈发激烈,它在改变着我们传统教学的同时,“混合式教学”是否适应音乐教学的发展,特别是以初中为起点大专制学生的特点。在五年制教育领域,有关音乐“混合式教学”的适应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一、音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学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的课程之一,是理论性型和技能型相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那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其现状如何呢?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化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人工智能化的来临,“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成为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就音乐教育来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音乐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时代的共识”。1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是刻板的授收关系,师生互动甚少,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问题,不能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信息的多元化、碎片化,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学生面对传统教学时,已不再有往日的激情。传统的音乐教学,学生的主题地位不明确,老师的主导性没有确实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对知识学习应付的现象愈发严重,如何把当今的人工智能融入到音乐教学,让学生通过手机等微媒介,接收到课堂内容,怎样利用时兴的信息碎片化,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零碎的知识学习,课上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师生共同探讨相关知识,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理念更新较慢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理念一直延传着,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模式,并一直以演唱技术、键盘琴法以及曲目的情感处理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课上时间以老师为主角的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思考体会时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负担,没有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也得不到发挥,并且,对知识的学习也会失去兴趣。传统教学理念的固化,使得一部分音乐老师,无法接受当今的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认为音乐这种技能型课程,无法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不愿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或者说,不知如何运用。

二、基于“雨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普及,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2+3师范类院校,有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混合式音乐教学模式的兴起

近年来,手机学习终端发展迅速,微课、开放式课程、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线上线下这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革命中尤为凸显。“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已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效果。”2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传统教学的授受与在线自学的优势,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实现。

(二)“雨课堂”教学平台的音乐教学实践

1.“雨课堂”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对“学堂在线”的进一步深化研发,是现今混合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平台。老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对学生预习资料,并生成手机课件,方便学生利用手机媒介查看,也可以布置作业于平台。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等,都可以在“雨课堂”中查看。在课上,学生同样可以通过“雨课堂”对老师所讲,提出质疑,通过手机终端发送给老师,进行反馈。2.音乐课是理论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以声乐为例,我们学习的主要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歌曲的情感处理。很多音乐老师认为,声乐这门技能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无法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但是,大家没有理解的是,声乐不仅有很强的操作性,其间还存有大量的理论。在我的很多教学实践中,我会把下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在“雨课堂”,这些内容大都是声乐发声方法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前对这些理论作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可以把歌曲的音频或视频,在课前对所学歌曲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大大节省了课上学习歌谱的时间;同时,传统声乐教学会利用课上时间,为学生讲解歌曲创作背景以及情感处理,在课前可以利用“雨课堂”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自行查找歌曲的相关资料、理解歌曲的创作意境。在课上把教学课件发送到手机,学生通过“雨课堂”接收,随时可以向老师反馈懂或不懂,并且通过发送弹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颠覆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师生关系,由授受模式变成了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放了课上学习氛围,而且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迎合了学生“低头族”的口味。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范文3

一、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简介

混合式教学包含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个环节。线上教学是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教学资源,供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线下教学即面对面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面对面辅导和深入讲解,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和应用知识。我们借助于智慧职教平台和职教云,在法律文书写作课程中积极运用以微课、视频等资源先进行线上学习新知识,然后再返回面授课堂进行知识的应用与训练,进行法律文书的写作。

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学习时间地点的可选择性。线上学习改变了原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群的讲授,变成了课前的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学习伙伴进行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和反复使用促进学习效果提升。对于不懂的内容可以通过视频等素材进行反复观看,根据讲解的步骤逐一操作。对视频讲解的暂停、回看、记录、扩展,无形中把教师的指导工作效果翻倍了。总之,混合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达到推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升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具体措施

(一)教学设计及教学情境的创设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以情境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实施项目教学改变了学与教的行为。每个项目(法律文书)的学习都是以具体情境中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我们创设了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仲裁及公证等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完成法律文书写作任务。同时,由于法律文书与法律工作流程有一定的对应的关系。我们力求让学生通过文书的制作来其了解工作流程,在工作流程中掌握某種文书的制作要领。最后,我们精心选取了学生容易理解的程序完整的真实案例,设计为学习任务,通过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的法律文书制作。

(二)搭建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平台

首先必须构建网上学习平台。我们借助智慧职教平台和职教云,教师制作好与法律文书写作课程内容进程相配套的优秀教学资源,包括、微课、教学视频、PPT、文本图片等素材上传到智慧职教平台,并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在职教云上组成相应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筛选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线下面对面课堂要解决学生线上学习产生的问题,并以线上学习为基础,深入学习课程内容,训练法律文书写作技能,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这样就可以搭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

(三)打造系统性线上线下共融教育机制

1.课前线上学习

在课前我们会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提出相应问题,完成相关作业;老师会在课前批阅线上作业或测试,查看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效果,为线下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线下课堂精讲多练,训练学生法律文书制作技能

在线下面对面课堂时,老师先将花费少量时间抽查对线上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回答学生的疑问;然后老师较为详细讲解某一法律文书如何写作;然后将大量时间交给学生,由他们根据情境材料的要求进行某一法律文书的撰写,老师进行现场指导,解答疑惑,修正错误;学生也可以再次利用网上资源辅助法律文书写作。同时老师要批阅学生完成的法律文书,指导他们进行修改,进行点评与总结。

3.及时反馈激励,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线下课堂面授时,先反馈线上学习情况,每人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同时也反馈线下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点评并指导他们进行修改,。及时的反馈能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三、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习效率提高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可以自由选择,学习资源与形式也十分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学保障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大幅上升,学习的法律文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多了,相应地,学生会写的法律文书种类和数量也多了。学生反馈,一个学期的学习收获比没有开展前几个学期总和都多。

(二)学习的成效显著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复习与学习的行为习惯,学生一直处于学习、询问、消化、学习的状态。主动学习的记忆效果远比被动接受的效果高,对于法律文书写作后能得到及时指导与修改,巩固了法律文书写作的技能,得到高分和老师的肯定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更加自信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慕课;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01-02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很强调混合式教学,尤其是一些新建学校,似乎如果不谈混合式教学,如果不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落伍跟不上形势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先进教学方式的代表。传统教学真的过时了吗?传统教学没有用武之地了吗?那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是什么?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目前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本文作者,是一位从事普通高等院校工科教学工作近30年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一些心得,欲就以上问题进行探究,愿与各位同仁商榷,望给予赐教。

一、混合式教学简述

“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目前,混合式教学所含的类型包括:教师讲评+翻转课堂式教学+微课+慕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讲评:在线下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结果进行讲评、内容分析、学生疑问解答和总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有效互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微课”教学模式: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慕课教学模式: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二、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崇者认为,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MOOC课程能充分利用学堂的教学在线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有效、弹性学习方式,结合线上线下学习的不同特点,提升学习效果。目前MOOC的形式已经被广泛接受,而翻转式课堂翻转的是整套教学理念,而非形式。翻转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前自学,课堂答疑,这就是翻转式课堂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辅导。MOOC仅仅是翻转式课堂运用的一个手段,其他还有语音跟读、任务式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方法等。

而真正利用到互联网的高效的翻转式课堂,是依赖于一整套的由多种模块组成的学习系统。再看混合式教学,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无论是利用MOOC,还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甚至只是老师带着学生在网上进行案例讨论,只要是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想象力的教学方式都是混合的。翻转式课堂是目前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形式。

毫无疑问,高校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危机与挑战,第一批吃螃蟹的先驱们在尝试开启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MOOC、翻转式课堂等开启的混合式教学将有助于教学模式创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MOOC能够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向千家万户,推进教育公平,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将所学知识的时间省下来,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完善人格情感。如何将其“混搭”,成为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的挑战。

三、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

通过对上述混合式教学特点和优势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翻转式教学是混合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真正把握翻转式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自学、对课程疑难问题感兴趣并主动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是翻转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MOOC教学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好知识点碎片化、兴趣化工作,绝不能让MOOC教学流于形式,实则变成过去的电大教学!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无论是翻转式教学,还是MOOC教学或微课,它们都考验教师的责任、智慧,考验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师生的参与度、融合度及默契度。

其实,传统的教学方法蕴含混合教学的含义,同样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现场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总结,教师讲解和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只是缺少了MOOC、翻转式教学环节。如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为MOOC、翻转式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使高校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完善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但是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呢?我们都做好准备了吗?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们深思。

1.弄清哪些课程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其实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混合式教学。当前谈混合式教学必须考虑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必须在线上线下都能较好地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课程才便于学生进行自学。对于一些受众面大、基础好、学生兴趣大、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的专业基础平台类课程较为适合。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受众面小、网络资源少甚至无的专业类课程暂不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

2.混合式教学每学期以多少门最为合适。每位学生的精力都有个度,必须科学地进行规划才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健康发展。绝不能安排每个学期的所有课程都进行混合式教学。一方面,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混合式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课余的学习时间不能无限被自学所安排。如果每门课程都要花1~2个小时进行自学,其一学生没有这么多的课余时间,其二长此以往学生会厌学,多数学生无法坚持下去。因此建议每学期安排1~2门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较为适宜。

3.哪些学生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要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选择。只有那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愿意尝试、有一定毅力、愿意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较适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对于那些懒散、不求进步、混日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有老师讲授都不愿意学,更何谈让他们线上自学、上课讲解、与教师和同学讨论。通过我多年的高校教学,总结出:对于普通高校一个班的学生:爱学习者、有教师带着能跟着学习者、不爱学习者大约各占三分之一。混合式教学只能在爱学习者、部分有教师带着能跟着学习者中开展。

4.开展翻转式教学合适的组数和人数。根据翻转式教学的特点,必须进行分组进行。通过教师采用翻转式教学的尝试,总结出:最好是一个班的学生分组不要超过10组,每组学生人数以5~6人为佳。每组学生尽量做到成绩好差搭配,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前自学、勇于思考,都有讲解或解答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每位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5.哪些教师适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对授课教师有所选择。并非所有教师都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现在,尽管许多刚入职的老师学历高,但是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这是不可能搞好混合式教学的。所以要保证混合式教学的质量,必须首先在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性强、教学效果好、学生喜爱的教师中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我们不能跟风,为改而改,为混合式教学而混合式教学,教学管理者们必须让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发扬光大,真正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到知识,真正让混合式教学惠及学生。

四、对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评价

现在似乎有一种趋向:混合式教学必须取代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代表先进的教学,传统教学已经过时;如果在教学中不谈混合式教学就感觉落伍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不放、应该接受新事物,但必须做到两则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传统教学可以认为是经典教学,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今天的混合式教学可以认为是传统教学+互联网技术。如果没有传统教学手段为基础不可能形成优秀的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范文5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互联网+;混合式教学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对我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也迎来了挑战和机遇。因此,为了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探索线下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教师要不断深化和改革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最大限度上提高课程价值。混合式教学(即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即线下教学)相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Java程序设计”高职院校的教学获得新的成效。然而结合实际情况,虽然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弊端。因此,高校教师还需要深入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1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Java程序设计”是我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比较广泛,而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并且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较弱,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这就导致了在进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存在着巨大的困难[1]。

1.1 学生正确学习意识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对专业不够重视,对课程的认识性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打瞌睡、玩手机,这让“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变得十分困难。

1.2 课程实训安排不合理

由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只会开设一学期,因此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学习和课程进度的把握显得十分有限。“Java程序设计”课程目前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然而,我国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普遍缺乏对实训课程的合理安排,并且可能会降低已有的实训课程难度来满足基础较差的同学,导致实训效果和实训效率很低。

1.3 课程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和设计时,往往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忽略了学生只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初学者”身份。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进行对阶段性教学成果的总结与反思,只是不断地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课程的总结和反思。同时,缺乏对“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后续安排,缺乏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课程前后衔接不完善也导致了学生出现知识脱节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分析

2.1 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当是贯穿在整个混合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应当完整地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展示出来,在教师进行课程的全面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加教学评价,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自身的学习状态。教师也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技能掌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设置学习小组,对学习小组长进行领导力评价。建立起这种评价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2.2 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任何一门课程能够良好实施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当在充分结合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定,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最大化提供便利[2]。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般来讲是分为主观和客观的。在学生的角度而言,主观学习需求就是对教学成果和教学目标实现的期望,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薪资待遇等因素则是学生的客观学习需求。“Java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要充分地对学生的主观和客户学习需求进行平衡,尽量做到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能够对等。

2.3 教学策略制定

“互联网+”大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模式。传统式教学是一种很强的主观式行为,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混合式教学策略则是充分展示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元素。在制定混合式教学策略时,教师要注重随时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改善,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实施任务,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够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3.1 设置合理的教学项目和情景

“互联网+”背景下,不同课程的教学项目和情景、课程设计形式等都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利用互联网将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教学紧密联合在一起,是一种当下非常新兴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把互联网课程与课程实施项目、理论情景进行紧密结合,比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情景,并对其进行合理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3.2 提高实验课程占比,提高实验教学力度

实验教学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占比非常大,教师在设计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突出实验教学的力度,充分体现“Java程序设计”教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加实验教学在课程中的课时占比[4]。教师还应当在每一次实训课程开展前,提前给学生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充分地对学习任务进行了解和预习,这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此外,教师在课程的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中也应设置充分的实验内容,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如此,才能够大大地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和实训课程的作用。

3.3 优化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Java程序设计”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提高项目开发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对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显得尤为重要。“Java程序设计”前中期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语法基础、数据库等知识,后期则需要学生重点掌握面向对象、Java高级特性等知识。所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不断优化和改善课程体系的良好方式。只有构建出合理且科学的课程体系,“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才能得到良好的保证。

4 结语

总之,开展和实施混合式教学对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高职院校也在大力地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网络课程,并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不断地进行网络课程教学创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长旺.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 (25 ):134-135.

[2]左春海.基于移动互联网+微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17 (5 ):1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范文6

很多高校将优质的MOOC课程资源用于本地小规模的结合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中,形成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习支持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国内外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范畴,包括教育技术支持、环境支持、资源支持、管理支持、互动活动支持五个方面,就这五个范畴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并对每一个范畴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MOOC;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7)02-0066-06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着教学硬件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学的方式。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相融合产生的教学方式,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有着诸多的优点并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又给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混合式教学也成为MOOC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申灵灵等人(2014)研究国际MOOC趋势后指出,MOOC在教学改革层面重新关注混合教学,因此,混合式教学将成为MOOC发展的主流模式。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学校进行了MOOC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和研究,从各种媒体报道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这种模式受到很多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师生的欢迎。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然而在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发现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校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管理机制,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学校的教学信息化环境,等等。要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就要将这些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其本质上就是要改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以此为初衷,本文将从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相关研究入手,结合MOOC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分析学习支持服务的需求和范畴,论述面向MOOC的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期能对教学提供帮助,最大限度上提升MOOC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二、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的范畴

学习支持服务(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这一概念来源于远程教育。早期典型的远程教育形式是函授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函授教育中教和学相分离导致的人际交流困难、学习者流失以及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瑞典学者约翰・巴斯(John Baath)的“双向交流”理论探讨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需求的支持(转引自项国雄, 等, 2005)。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学者安东尼・凯(Anthony Kaye)和格伦维尔・鲁姆勃尔(Grenville Rumble)提出“对学生学习提供支援”的观点,并从教育机构行政管理和一个地方辅导教师的角度提出了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援的性质和范围(张凤龙, 2001)。博瑞・霍姆伯格(Borje Holmberg,1983)指出: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基于信息技术媒体的非连续通信:书写的、印刷的、录制的或电子的;另一类则将人际面授交流作为远程教育或多或少必要的要素(转引自丁兴富, 2002)。早期的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学习支持服务的范畴,随着研究的发展,很多学者又提出了其他的学习支持服务范畴,比如安德鲁・尼安度(Andrew Nyondo)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分为管理、教学、社会三个子系统(转引自项国雄,等, 2005)。在我国,丁兴富(2002)将学习支持服务分为信息服务、资源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铡⑹导性教学环节服务、作业测验和考试服务六个方面,陈丽(2011)根据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活动的目的对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了更细化的分类,认为学习支持包括管理支持、教学支持、学习技能支持、技术支持和同伴支持。

随着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支持服务范畴也成了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一个重点。英国学者凯・索思(Kaye Thorne,2003)专门从创造良好的环境出发,以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全脑学习(Whole Brain Learning)以及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等理论论述了如何对混合式学习进行支持(How to support blended learning),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育技术领导专业教授巴德尔.H.可汗(Badrul H. Khan)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其数字化学习八维度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的八角形框架,如图1所示。巴德尔・可汗的混合式学习八角形框架从教育学、技术、接口设计、评价、管理、资源支持、伦理、组织机构八个方面为混合式学习的计划、开发、管理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指南。其中,资源支持维度指出,在混合学习中要提供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管理资源,并且进一步强调资源还应该包含提供混合式教学服务的咨询者和教师(Singh Harvey, 2003)。在我国,黄荣怀等人(2006)从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情感支持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五方面论述了混合式学习中的学习支持,倪浩(2009)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混合式学习为例,从学习支持服务的人员支持、资源支持、环境支持、活动支持和管理支持五个方面探讨了课程学习支持服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方面,既有系统的理论介绍,也出现了以具体课程的行动实证研究,但还没有针对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的论述和研究。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本身融合了在线学习和线下的面对面教学,其学习支持服务具有远程教育的特点,还具有传统面对面教学的特点: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提供一些网络在线学习无法提供的学习支持,比如提供系统化的课程、配备很好的实践环境、具有充分的学习情感交流、有较浓的校园学术、学习氛围等。以国内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发展趋势来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主要是受到教育技术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指导和支持,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教师为主导开展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因此教育技术支持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学交互理论认为教学本质上是一个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交互过程,孙洪涛等人(2016)有关MOOC教学交互状况的调查研究也表明我国MOOC课程总体交互水平偏低且严重不平衡,那么,有效的教学交互活动支持也是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的主要范畴。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现状,将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分为以下五个范畴:教育技术支持、环境支持、资源支持、管理支持、交互活动支持。

三、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学习支持服务要以学生、教师为服务主体,以MOOC课程资源为服务的客体,围绕三者之间的教学交互活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线上和线下来共同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根据上文确定的教育技术支持、环境支持、资源支持、管理支持、交互活动支持这五个学习支持服务范畴,构建如图2所示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一)教育技术支持服务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信息时代新的教学形式,是近年来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就意味着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本身带有很强的教育技术特色。教育技术支持服务是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首要支持服务,对另外四个支持范畴同样起着指导、引领、推动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教育技术工作者是进行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推动者。在有关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人员和地区分布的研究中(王国华, 等, 2009),分析发现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同时重要的一些混合式学习研究项目和会议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也为教育技术专业机构和教育技术专家。牟智佳和张文兰(2011)在研究近十年我国混合式学习相关文献的元分析中,研究采用的文献来源也是以教育技术核心期刊为样本。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主要队伍是教育技术人员,同时教育技术人员是推广和应用这种新型教学形式的重要角色。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混合式学习有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量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进行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他们在该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比如霍尔沃森等人(Halverson,etal.,2012)在专门研究混合式学习领域中高影响力学术成果和出版物时发现,高被引排名前六的作者为兰迪・加里森(D. Randy Garrison)、查尔斯.R.格雷厄姆(Charles R. Graham)、柯蒂斯.J.邦克(Curtis J.Bonk)、查克.D.九班(Chuck D. Dziuban)、辛格・哈维(Singh Harvey)、诺曼.D.沃恩(Norman D. Vaughan),这六位作者都是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并且他们的研究成果都表明混合式学习能改变现有的教学,提升学习成效。如此一来,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就促进和保障了混合式学习在各学校教学改革中占有先行位置。

2. 教育技术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提供技术性支持服务。这里的技术性支持主要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教育技g工具对线上线下教学开展的支持,包括对教学系统开发、数字化资源开发、管理系统开发等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提供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 教育技术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提供教学设计支持服务。教学设计是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教育技术借助以系统方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环节为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教学人员提供教学设计培训,或者直接参与课程的教学设计,以达到优化混合式教学、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

(二)环境支持服务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教学环境不仅仅是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非物质条件(武法提, 2003)。如图2所示,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环境对学生、教师、MOOC之间的交互活动起核心支持作用,同时对学习资源支持和管理支持的进行提供了基础条件,主要包括线上线下的教学环境。

1. 线上教学环境主要依托MOOC学习平台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线上的MOOC学习环境为教学活动提供所需的学习、认知、管理、资源工具,能适应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教学策略(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等)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这些工具包括网络学习系统、学习资源系统、学习评价系统、交流与协作系统以及其他辅助工具等。

2. 线下教学环境主要以已有的学校教学环境提供支持服务。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下教学环境支持主要指的是发挥学校已有的传统教学环境的功能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服务,包括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图书馆等物质环境,以及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人际社交、情感交流等非物质环境。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环境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支持服务,但是正如戴维.H.乔纳森(David H. Jonassen)所指出的那样:“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没有统一的理论来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鉴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独特目标和要求,几乎不可能提供一个全纳性的设计模型。相反,对于体现或者符合具体理论基础、假设和实践的学习环境,研究者需要识别出框架,以对该学习环境加以分析、设计和实施(转引自乔纳森, 2000)。”因此,在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提供环境支持服务时,应该结合一定的理论,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能用、便用、好用的教学环境。

(三)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学习资源是个典型的强调学习的概念,也强调了对学习的支持(转引自曹梅, 等, 2002)。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学习资源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的学习媒体,主要包括MOOC课程中的媒体资源和其他网络新媒体资源。如图2所示,学习资源是教学组织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前提支持。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MOOC课程、网络新媒体资源是两种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

1. MOOC课程媒体资源支持。MOOC课程中的各类资源(视频、文档、测试题、讨论主题等)是学习信息传递和互动的载体,它们是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利用的主要学习媒体。MOOC课程多由名校、名师开发,是一种质量比较高的学习资源,具有开放性、多样化、知识体系完整和规范化程度高等特点,其中MOOC的各类二级资源的设计、开发已不再是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重点,而应该考虑的是本地化的适用性问题。诚然,在上文中提到MOOC课程具有诸多优点,但也正是这些特点导致进行MOOC本地化会存在一些适用性问题,本地化应用更多时候是将它作为一种混合式教学的主要辅助资源,MOOC资源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有着重大意义。但是,通常MOOC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需要视具体教学情况进行改良和加工,即二次处理(刘婧, 等, 2016)。这就要求提供MOOC课程二次处理的支持,包括:如果涉及版权问题应该与版权方协调,课程改造应该提供课程资源处理的软硬件条件、人员和技术支持,组织队伍共同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等等。

2. 网络新媒体资源支持。网络新媒体多指以网络通信和数字化技术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形式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媒体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开展混合式教学中,除了提供传统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外,需要特别重视网络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比如组织和培训教师和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网络问答社区等社会化网络工具建立学习社群或者专题学习网站,丰富学习资源和满足学生学习的社交需求;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开发虚拟实验、虚拟学习场景等拓展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深度理解,将网络新媒体整合进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更加符合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

(四)管理支持服务

管理这一术语经常出现于教育技术这一领域,是教育技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管理旨在有效地协调人员、过程、基础设施和财政资源以实现预定目标(贾纳斯泽乌斯基, 莫伦达, 2008)。如图2所示,管理是混合式教学顺利实施、提高绩效和质量的保障,起着规划、指导、监督和控制等重要作用。笔者从机制管理和日常教学管理两个方面探讨MOOC混合式教学中的管理支持服务。

1. 创建有效、合理的混合式教学机制。机制服务主要涉及理念引导、意识建立、改革规划、团队建设、激励政策制定等。进行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管理者、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人员、教学实施人员需要紧密配合工作,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做引导,制定可行的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规划方案,给予教改研究支持,组建混合式教学团队并出台支持性政策建议,为教学人员提供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能力培训并给予教学研究支持,建立网络学习推广机制,对学生组织网络学习技能的培训,构建学生网络学习文化。

2. 日常的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包括对学习者、教师、教学过程等提供日常管理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比如在课程选课方面,传统课程学生只能选本地教学课程,要选MOOC课程就需要教务管理人员提前根据学校办学专业、培养形式、开课计划、课程类型等对已有可使用的MOOC课程进行筛选和分类,与专业授课教师协商,根据反馈将可选MOOC课程供学生选择;在课程教学方面,不按传统课堂授课的地点、时间、形式做严格要求,给教师和学生多一些自主的安排空间;在学生学习成果考核和测定方面,以评价主体(师生和同伴)和形式(形成性和总结性)多元化对线上和线下的学习进行评价,充分利用MOOC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功能进行学习的进度、嵌入式测试、单元测试、作业测评、论坛发帖、WIKI贡献度等进行量化考核评价。

(五)交互活动支持服务

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陈丽, 2004)。有效的教学交互是教学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因此,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MOOC为客体,三者之间不断循环交互的过程。如图2所示,交互活动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中心,是其他四个学习支持服务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体现,主要包括线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面对面交互活动和线上学生、教师以MOOC课程为中介的交互活动。

1.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面对面交互活动支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直接面对面交互发生于混合式教学的线下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和教师双方之间面对面信息的交流。为了提高交互水平,教师要进行教学观念的革新,摒弃传统灌输式授课形式,主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多媒体演示、电子白板、及时反馈软件等)和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圆桌讨论教室、项目实训场等),以多种形式(分组学习、角色扮演、示范模仿等)组织教学活动,提升教学信息的传递效果,增强言语、肢体、思想、情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2. 学生、教师以MOOC课程为中介的交互活动支持。MOOC课程自身就注重教学的互动性,但是将已有的MOOC课程资源用于本地化的教学中往往并不是按照原有的MOOC教学计划实施,导致MOOCn程中的教学交互失去时效性,这就需要将MOOC课程中交互活动进行重新设计以满足教学需要。学生、教师以MOOC课程为中介的交互活动支持主要有教师需根据教学安排重新设计课程指南,同步教学信息提醒,设计开放互动性的视频、课件和材料,设计多种形式的测试并通过系统自动评分、教师评分、同侪互评等及时性反馈评价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再认和迁移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论坛讨论和WIKI协作贡献,发挥社会化交流工具的作用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一种持续性发展的网络学习文化。

四、总结与展望

在MOOC发展潮流的背景下,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再次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很多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其他教学形式,但是在我们的实践中也发现了如柯蒂斯・邦克、查尔斯・格雷厄姆等学者指出的在混合式教学中同样存在的一些问题。柯蒂斯・邦克指出的四个主要问题是教师混合式教学培训问题、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负担问题、学习者信息素养问题、混合程度难以把握问题(转引自詹泽慧, 等, 2009)。查尔斯・格雷厄姆(2005)指出的六个主要问题是现场交互作用问题、学习者选择和自我管理问题、混合式教学支持和培训模式问题、技术创新与产出效率之间的平衡问题、数字鸿沟问题、文化适应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提高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因此,本文在对有关混合式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追溯了学习支持服务范畴的历史发展变化,最终结合理论分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学习支持服务的教育技术支持、环境支持、资源支持、管理支持、交互活动支持五个范畴,并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讨论了每个范畴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对开展这五个学习支持服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进行了论述。目前,正将文中构建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有望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为了发挥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在后续的实践研究中更多地需要关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效果评价。同时,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行多轮循环实践应用,再从学生、教师、MOOC课程三者之间的反馈进行不断修正,以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

[⒖嘉南]

曹梅,张增荣. 2002. 学习资源的内涵及其深化[J]. 中国电化教育(04):14-17.

陈丽. 2004. 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 中国远程教育(03):12-16,78-79.

陈丽. 2011. 远程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戴维・H・乔纳森. 2000.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丁兴富. 2002. 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上)[J]. 中国电化教育(03):56-59.

丁兴富. 2002. 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下)[J]. 中国电化教育(04):55-59.

黄荣怀,周跃良. 2006.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贾纳斯泽乌斯基,莫伦达. 2008. 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 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婧,任传荣,李健丽. 2016. 面向MOOC资源的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中心结构设计[J]. 图书馆学刊(02):58-61.

倪浩. 2009. 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研究[D].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牟智佳,张文兰. 2011. 对混合式学习文献研究的元分析――以我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为样本[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5):465-469.

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 2014. “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3):17-26.

孙洪涛,郑勤华,陈丽. 2016. 中国MOOCs教学交互状况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2(01):72-79.

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胡艳. 2009. 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02):25-31.

武法提. 2003. 网络教育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项国雄,张小辉. 2005. 学习支持服务思想溯源[J]. 中国远程教育(09):23-26.

詹泽慧,李晓华. 2009. 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 中国电化教育(12):1-5.

张凤龙. 2001. “学习支持服务”概念探索[J]. 天津电大学报(04):5-7,11.

Graham, C. R. (2005). Blended learning systems: definition,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C. J. Bonk. (Ed).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 (p.14-17).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Publishing.

Lisa R. Halverson, Charles R. Graham, Kristian J. Spring & Jeffery S.Drysdale (2012) An analysis of high impact scholarship and publication trends in blended learning, Distance Education, 33(3),38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