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1

一、让学生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学生实验能帮助学生总结和验证物理规律,更好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我在讲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就带学生到水边看倒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他们看到在平静的水边,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影,即光线平行射入水面,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形成镜面反射。这时我让一个学生将小石子投入水塘中,激起一阵微波,水面的平静被破坏了,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却发现在其它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平静的水面变得凹凸不平,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生动而直观的学生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二、加强对比性实验的训练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近几年我常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比性实验可促进学生导出物理规律。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另外,运用对比性实验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还可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等。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滑轮组 设计和组装 奇偶性法

滑轮组的设计和组装,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解法指导和中考题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奇偶性法”的解题之法。用此法解决较难的滑轮组的设计和组装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只要确定绳子股数的奇偶性,依照“奇偶性法”就能很快、很容易地得到解答,且材料最省。实践告诉我们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教师讲得省力,而且学生能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效果较好。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会,难免会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把它总结出来,求教于方家。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在如图1所示的方框下已注明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拉力F与物重G的关系,请你在方框里画出滑轮组及其绕线方法。(动滑轮和强的自重及摩擦力不计)

这是一道典型的滑轮组组装设计题目,学生面对此题很难下笔,即使试着解出来,也走了不少弯路。如果将F=G改成F=G,F=G,F=G……学生会感到更加手足无措,为使学生解答此类题目有的放矢,我们不妨就采用“奇偶性法”解答此类问题。

“奇偶性法”是:在F=G中,当n为奇数时,首先系住动滑轮;动滑轮个数为,定滑轮个数分为:不需改变施力方向时为:;需要改变施力方向为:;当n为偶数时,首先系住定滑轮,动滑轮个数为:,定滑轮个数同苏分为不改变施力方向时为:-1,需改变施力方向时为:.可归纳为表格形式或分类形式。这两种形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具体形式如下表。

分类形式:

F=G中的n奇数时,先系动动滑轮个数为:定滑轮个数为不改变施力方向时为:需改变施力方向时为:?摇?摇偶数时,先系定动滑轮个数为:定滑轮个数为不改变施力方向时为:-1改变施力向时为:?摇?摇

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滑轮组组装设计问题,只要对照此法做,就会很快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引用这个方法再来解决上述题目(如图1所示),F=G中4为偶数先系定滑轮,动滑轮个数为:==2;因为需改变施力方向定滑轮的个数则为:==2。这样可得答案如图2所示。

图1中的F=G改成F=G时,则有:5为奇数,先系动滑轮,动滑轮个数为==2,由于需要改变施力方向,定滑轮个数为:==3。这样可得答案如图3所示。

如果上题中F=G不需改变施力方向,如何设计呢?据“奇偶性法”则有:F=G中5为奇数,先系动滑轮,动滑轮的个数为:==2,由于不需改变施力方向,定滑轮个数为:==2,答案如图4所示。

如果上题中改为F=G不需改变施力方向。则有:F=G中6是偶数,先系定滑轮,动滑轮个数为:==3,因为不需改变施力方向,定滑轮个数为:-1=-1=2。答案如图5所示。

在上类问题中(使用一根绳子,且动滑轮和绳自重及摩擦力不计),只要确定了n的奇偶性,依照“奇偶性法”题目就能很快很容易地得到解答,且材料(主要指滑轮数量及绳子根数)最省。

现在我们就用“奇偶性法”来解决近几年中考中的题例。

例1(2010・广东):如图所示,某人站在A处用一根绳子和两个滑轮提起物体B,画出最省力的绕线。

分析:此题很多省市都出过这样的中考题,利用“奇偶性法”解答此题非常容易。此题是一个动滑轮(或一个定滑轮)并且不改变施力方向,动滑轮个数:n=(或n=),n=2n+1=2×1+1=3(或者n=2n+1,n=2×1+1=3),再据“奇偶性法”:n=3,为奇数,先系动滑轮,得答案如图。

例2:(2010・浙江萧山)如图所示,有一根绳子从一黑箱的左侧穿进去,又从箱子右侧孔中穿出,左侧的线上拴一个玩具卡车,右侧的线上拴一个玩具汽车,用手拉右侧的玩具,左侧的玩具也向前动了一动,当继续把汽车向前拉时,汽车才走出约10cm,卡车已前进20cm,黑箱里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使卡车走得比汽车快?试画出该装置的示意图。

分析:此题黑箱里的机械就是滑轮组,正是滑轮组组装和设计的问题,根据汽车才走出约10cm,卡车已前进了20cm,得知n=2,利用奇偶性法:n=2是偶数,而且不改变施力方向,动滑轮个数:n===1;n=-1=-1=0,所以只有一个动滑轮,得解答如图。

“奇偶性法”不仅突破了滑轮组组装和设计教学中的难点,而且为学生在中考解题中提供了有效的解题方法,在实践中值得我们推广。

参考文献:

[1]廖伯琴等编著.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雷洪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物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批判性思维 质疑态度 错误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28-01

批判性思维兼具严谨性、理智性、批判性等诸多优点而广受推崇,是新世纪学生应习得的思维方式之一。国外已明确提出将以培养批判思维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内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培养也日渐重视,但对这种思维培养的方式、载体及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有待提高。为了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具有自我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 加强概念推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缺乏批判思维的学生往往缺乏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明辨是非、区别真伪时缺乏自信。当面对外在表象区别不大的事物时,这类学生往往会举棋不定、难于定夺。在物理习题中,通过对概念进行推敲、对比来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现象的题型比比皆是。教师应将易混淆的知识点全面归纳、总结,设计成概念辨析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通过不断的推敲比较,促使学生掌握基本辨析方法,提高判断真伪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勇气。

例如,在“桌子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地面的压力”、“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三对力当中,哪一对属于平衡力?这一问题考查的是平衡力这一概念,出题者抓住了学生容易混淆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这两个概念。二力平衡的定义是:同一物体上所受到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单看二力平衡的定义,不难理解,但在学习了相互作用力概念的前提下,就对学生的判断造成了阻碍,难于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从而不能选出正确答案。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推敲、对比这两个物理概念,找出二者的异同。让学生明白相互作用力具有“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和“方向相反”的特点,但不能满足“作用于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因为相互作用必然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便是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也是解题的关键。通过对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两个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让学生养成质疑态度,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二 利用错误评析,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思维定势、概念混淆、审题不清等原因而导致解题失误,归根结底源于学生思维缜密性的缺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答案找到出错原因,并引导学生自主找出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应指出学生犯错的根源,让学生养成对错误成因自主分析的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体系中抓住问题的关键,理解物理过程与规律,进而正确解答问题。

例如,在水平桌面上有一锥形的玻璃杯,杯自重1N,杯中酒精重2N,液面高度为10cm,杯底面积为20cm2,已知酒精密度为0.8×103kg/s,求酒精对杯子底部的压强。很多学生断章取义,机械套用公式P=F/S,直接用酒精自重2N除以杯子底面积20cm2得出错误答案。这种解法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容器的形状,忽视了液体对杯底产生的压强受到容器形状的影响。因为只有粗细均匀的柱状容器受到液体的压力才等于液体的自重,对于广口瓶(口大底小)容器,器壁分摊了液体重力,因此液体对瓶底的压力小于其自重,而细口瓶正好相反。对于不规则形状容器,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强时,应采用公式P=ρgh。

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质疑精神,许多学生缺乏思维缜密性,望文生义,把问题简单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对易错点、易混淆概念进行质疑。这样,学生不仅能发现错误,也会对物理概念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以质疑错误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掘错误的根源,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与批判思维。

三 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中学物理教学目标中的“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变为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物理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探索新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习惯是学生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素质,而初中物理课堂便是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平台,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不轻信、不盲从的反思精神,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物理;差别;适应

新的学年开始了,又一批新生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开始上课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和初中学生在两个不同的年龄段,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线上,所以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完全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线上。

由于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的差别,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别

(1)初中物理教材通俗易懂,学生便于理解;高中物理教材叙述较为严谨,特别是一些概念,必须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比如弹力的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从概念中可以找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并且也能分析出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它恢复形变的方向。

(2)初中物理认识物理规律时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或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对于物理过程的认识感性比较强,学生对于这些物理现象也都较为熟悉。高中物理对于学生要求较高,不再只是感性上的认识,而是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比如说静摩擦力的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感觉比较困难呢?他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直觉或者经验去判断,而这样往往是错的。高中物理的学习有时是一些“理想化”的实验,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际中我们没有这样的斜面,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普遍会感到很抽象。

(3)初中物理的学习很多人是靠记忆,主要是对力学、电学、磁场、热学、光学、声、原子物理的知识有个初步了解,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高中物理的学习主要还是这些知识点,但是更加深入了,联系的也很密切。不过主要是靠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即使背的很熟练,但是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但是一做题就错!比如说摩擦力方向判断中“相对”两个字的理解。

(4)初中物理大多只要求感性了解和简单计算,对于数学的计算能力要求一般,整体上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要求进行理性的研究和较为复杂的综合运算,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很高。如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经常用到三角函数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追击相遇问题中的极值问题,图像的斜率、截距的含义等等。学生的数学基本功不扎实,谈何解决物理问题呢?

二、如何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1.心理上的准备

即不盲目乐观,满足于初中所取得的成绩,认为高中物理也可以不费多大的精力就可以学的很好。也不要盲目悲观,认为高中物理只有那些非常聪明、智力水平非常高的同学才能学好,其它的人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要想信: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代价的!高中物理的知识,是符合同学们这个年龄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只要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取得理想成绩。

2.培养抽象思维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等理想模型的建立。将跳高运动员的跳高过程抽象为质点竖直上抛运动的理想运动过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这样处理问题对实际问题会有什么影响吗?

3.切实提高理解能力

学习高中物理,重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构成部分,不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不能学好物理学的。因此,要想学好物理,必须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应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千万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规律的字面意义上,或者是死记硬背,而要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适用条件。才能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一些选择题中经常考查关于物理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或者是似非而是的说法。如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瞬时速率的区别,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等等。

4.高度重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演示实验时,应透过有趣的表面现象去思考内在的物理本质;做学生实验时,要手脑并用,熟练掌握实验机能。对于各种实验,不仅要明确它们的原理,还要思考这些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并试试自己能否设计。

5.做好练习,定期复结

高一刚开始,应多做些紧扣基本概念的练习题,不要过早去涉猎大量难深的综合题。注意练习题的质量(教师可指导学生去选择语言简练,题意清楚,条件明确,不偏不怪,不超出所学范围的练习题)。同时,做大题时必须做到规范,步骤尽量详细。不能想当然,凭主观臆断。物理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每个问题背后都有它所遵循的规律,应该采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还是采用能量的观点解决问题,是应该用整体法还是隔离法来分析问题,学生应逐步地学会自己去判断。对于做错的题目,不要轻易放过,要想一想有哪些方面出了错,对哪些知识的理解还有缺陷,找出错误的原因,认真订正。最好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记录自己的错误予以改正,便于以后的学习。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物理教学;畏难;切入口;兴趣

初中物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初中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物理这一课程,所以会对物理知识产生难以理解的畏难心理,这是难以避免的,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解决好学生的入门难问题,是把物理教学搞好的前提之一。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根据我自身的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找准知识点切入口

解决一个难题,首先要找到切入点,只要找到了准确的切入点,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规律,学生就会不知所云,不知道从何学起,这样的教学肯定不会成功,教学效率也会很低。例如,在一次初三的教学示范课上,一位物理教师在课程开始是这样引进的:“同学们,电路分为两种,串联和并联。那么什么是串联呢?”从这位教师的教学切入点可以看出,学生在对这个知识点没有任何了解之前,教师直接提出串联、并联的说法,势必造成学生摸不着头脑的结果,那么接下来的教学肯定会失败。所以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就必须要做好怎样切入教学知识点的准备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先做好两个实际电路,一个串联,一个并联,放到试验台上,让学生围着试验台,亲手操作,教师在一旁指导,让学生观察两个点的区别与联系,在他们有了一个直接的认知后,教师再抓准时机进行讲解,使学生知道两个电路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教师总结出串联与并联的概念,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就深刻,记忆就牢固,这样的教学模式远胜于简单的概念教学模式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兴趣对学生学习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不用教师催促,他们会主动地学习,效果也会十分理想;相反,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他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抵触方法,不去学习新知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又怎么能够学会呢?所以要想搞好物理教学,在有了良好的知识切入点之后,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就会变得十分简单,学生学得也十分快乐。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个整天绷着脸、神情严肃的教师,是很难让学生接近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师往往会敬而远之,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也会产生畏惧心理。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有温和的笑容,和蔼的语气,富有感染力的话语,从内心真心关心学生,努力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真实想法,对他们在生活当中、学习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帮助,他们就会把老师当成“朋友”,而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正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

(二)不断变换新的教学方法

讲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因为它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学生认知新事物的规律,所以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抛弃不用。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因为已经适应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自己教学的定势,所以还是不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当然就很难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式。

(三)利用丰富多变的趣味语言

语言分为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我在教学之余,经常观看相声、小品等节目,目的主要是学习演员的各种语言表现方法,之后把所学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语言当中去,使课堂教学充满笑声。风趣幽默的口头语言,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一种十分享受的过程;丰富多变的肢体语言、合理适合的表情语言感染着每一位听课的学生,为物理课堂增资添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是直线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利用好各种语言,也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好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掌握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前提。因为这两种知识对于物理学习来说,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掌握物理概念,不但要知道概念,还要理解概念,知道在实际题目当中如何运用概念,这样就会解决很大一部分物理难题。而物理规律,如惯性规律、三大定律等更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根据,很多题目都是在围绕着各个概念和规律出题,所以教师要教学生不仅要记住概念和规律,还要深入理解,理解透彻,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我在教学概念和规律时,一般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和规律的定义,而是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后让他们通过体验过程,总结出概念或者规律,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和所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分组解决,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规律,而是一个个已经深刻认知的知识点,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应付一次次考试,获得一个个较高的分数,那会背离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所以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要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也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知识原来是有用的,它们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字符、符号。总之,物理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愿意去学习物理知识,教师就应该不断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实践更多的教学理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用结合,使初中物理课堂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晓华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官亭校区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75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响应新课程改革号召,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下是本文对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与探索,仅供参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这节课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通常在下雪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很冷,但是化雪时却感觉很冷,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教学电学知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都知道高压电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但却并没有发生我们想象中的触电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再如,在教学“浮力”这节课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我们都知道不会游泳的人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会沉入海底,但在死海中人们不但不会下沉,而且还可以长时间躺在海中看书,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在教学光折射现象这节课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课上准备一个杯子和一根筷子,将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通过积极引导和互动的方式,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在一开始接触物理的时候,学生会因为新鲜感而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知识难度的加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如果教学方法再过于单一,那么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了。为此,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克服恐惧心理,掌握物理知识的规律,从而突破学习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教学过程,将学习过程分成实验、总结、概念、形成、规律、定义、理解、意义、应用、问题等环节,这样学生就会掌握探究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了,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另外,对于学困生,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从而突破学习障碍。只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就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意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对提高其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用实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皮亚杰理论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物理思维尚处于具体运算和前运算的初级阶段,这种思维无法脱离具体事物,无法只通过假设或者语言描述进行。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浮力的感性认识,但这些感性认识不是经过科学的概括与分析得出的,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学生掌握浮力知识的障碍。比如学生会错误地认为物体沉到水下是因为没有浮力的影响,因此,铁块所受到的浮力一定比木块小;气体中的同一物体所受浮力要比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我们很容易发现,初中生所形成的这些前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们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具体的物理实验为手段和载体,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利用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充分感知和接收新知识,彻底摆脱之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定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不要用简单的文字、语言描述或者实验公式、过程的写画来代替具体的实验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如判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影响时,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称重法,用测力计称重实物进行演示:即先用测力计钩挂起一块铁块,让学生记下显示的数字,然后用手向上托起铁块,学生很容易发现测力计数字会变小,这是因为铁块受到了手的上托力;再把铁块放到水中,发现测力计的数字也变小了,这说明铁块也受到了水对铁块施加了上托的力,也就是上浮力影响,测力计的数字才会变小。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下沉物体也受浮力影响的结论。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物理教师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教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翟扬.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青年与社会,2012(2).

[2] 赵桃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