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体育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7.4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4-0331-04文献标志码: A
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现状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作出规定,即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4种类型[1]。2002年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作出调整,对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规定,使得高校体育课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使得体育课程的设置出现多样性和综合性[2]。体育教学内容在传统项目基础上有所拓展,深圳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开设竞技类、保健类、娱乐类3种类型共23个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南京理工大学开设超过30个运动项目供学生选修;清华大学的体育课程有40多个项目供同学们选择[3]。但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简单重复,健身类内容匮乏,与社会体育脱节[4],体育课程的设计强调体育学科自身的逻辑与规律,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体育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一直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高职体育课程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劳动者。实践操作是高职毕业生工作的主要特征。现行与普通高校雷同的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为了顺利地掌握职业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体适应劳动活动所必需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教学效果和在独立生产劳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的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是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基本手段,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高职体育课程具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条件。
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与选择
2.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依据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体育必修、职业相关体育必修和选修内容。基础体育必修内容选择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核心,是与个人自主锻炼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内容从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发展、体育态度、心理发展5个方面为学生后续身体锻炼和健康发展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身体活动”这一课程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参与身体锻炼的行为和意识,发展终身体育能力,为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健康服务,体现体育课程的健身特色。职业相关体育必修内容以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对身体发展的特殊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专业类别的不同,设置各专业选择的必修课程内容体系。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体育视野、增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兴趣。结合社会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特点,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3个选修课程内容,力求反映社会体育开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突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联系。
国内高职教育有3年制和2年制2种模式,其中3年制高职学生的第3年基本在校外进行专业实践。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结合高职院校学制时间的特点,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为2年。一年级为基础体育必修课;二年级第1学期为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二年级第2学期为选修课。高职体育课程开设时间、内容组合见表1。
2.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
2.2.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素养、专项运动技能和职业身体训练3个模块的内容。体育文化素养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发展的基本原理,认识体育运动对个体身体、心理及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5]。专项运动技能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某一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和练习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学生独自锻炼提供素材,发展学生终生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的内容为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类运动项目。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同时在体育选修模块中分设专项技能提高、野外运动和水上运动3个子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主要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多样性,与现今社会体育运动项目的连接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职业身体训练模块的设计是从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的特殊性出发,目的在于协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相关身体素质训练、职业相似动作技能训练、职业相似环境适应性训练和职业要求身体形态训练。学生按专业类别限定学习。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见表2。
2.2.2与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2.2.2.1体育与职业实用身体训练
高职教育是技术型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特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突出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为了顺利地掌握职业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必然是高职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发展学生适应生产劳动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在独立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能力,这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即为职业实用身体训练。通过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劳动重要的身体能力,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的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是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基本手段,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
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手段主要有:1)职业相似身体运动技能练习;2)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形态和姿势不良影响的职业实用性体操和运动项目练习;3)职业相近环境的适应性练习。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手段,主要采用一般体育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以及根据职业活动特点进行改造和专门设计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发展对于职业生产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2.2.2.2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构想
俄罗斯1993年公布的普通学校学生综合体育教育大纲中,根据8类典型的职业活动对身体素质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分别提出了体育训练的主要手段,改善各类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身体运动、身体体能和心理素质,提高机体对将来工作所面对的各种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6]。我国高职院校对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内容还少有涉及,现行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与普通高校雷同,高职教育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特点不鲜明。综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身体运动技能(操作技能)、身体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素养的要求,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分为4大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锻炼,见表3。
车间操作类设备操作、检测、装配工业自动化,汽车检测维修,机械加工,机电工程等动作灵活性,动作精确性动作速度,反映速度,注意力转换能力乒乓球,器械体操,田径投掷,器械健身,保龄球,注意力游戏
户外活动类导游, 勘测员,港航管理员,建筑监理员旅游,楼宇,工民建,港口管理,航运管理,城市园林等平衡性,攀爬能力,体能,跳跃能力,应急能力野外生存,野营,游泳,攀岩,军事体能训练,体操技巧运动
办公管理类会计,文员,设计开发人员会计,设计,行政,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腰背力量,肩带力量,注意力集中能力羽毛球,网球,拓展训练,下肢力量训练,集体项目练习
办公交往类接待, 翻译,演艺人员文秘,外语,营销,艺术,表演等身体形态,个性气质,交际能力形体训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瑜珈,时尚体育项目
3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紧抓体育课程的主目标,体育课程的超学科目标是在实现课程主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意设计的身体活动内容达成的。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分类,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2大类。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体育相关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2个方面。体育课程以学生承受一定负荷的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在表述课程内容时采用认知内容和活动内容的方法分类,认知内容包括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活动内容包含技能练习内容和锻炼内容。体育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是学习的结果,是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与他们对应的课程内容表述为活动内容。在组织内容时,应在体育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设计中安排发展体育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的活动内容。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4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实现
布卢姆等人将学习领域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学习3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低层向高层发展,低层目标是高一层目标的支撑。高校体育课习惯于被区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实践课又区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结合布卢姆学习分类法和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特色,把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3类:认知内容、技能内容和锻炼内容。认知内容和技能内容是学习内容,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主线索;锻炼内容包括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练习,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体育态度目标和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手段。
在课程理论领域,课程的实施不仅是预先设定的内容付之于实践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课程参与者之间在教学中“互动”“对话”的过程[7]。体育课堂教学只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课余体育活动等方式达到体育课程目的。由于体育教学在课程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谈及体育课程实施时,主要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课程内容的实施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要努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践过程。家庭的参与、社会力量的介入将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带来了机遇,为高职体育注入活力。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贯彻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体育知识模块和运动技能模块的学习为教学计划制订的发展顺序,在教学计划中结合专项教学的特点穿插体能练习的内容。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的练习活动要依据课程体育态度目标和心理发展目标的要求,设计活动的组织和练习形式。锻炼活动内容的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强化学生职业相关身体素质和机能是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的本质功能,应合理设计职业体能训练路径,避免简单的动作模仿,注意动作技能的迁移性,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
锻炼活动的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因而锻炼活动内容的处理必须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比如,在羽毛球步法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下肢力量练习,安排较大强度的练习。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又能发展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锻炼内容的空间应延伸到课外,进入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相对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当有限,而体育态度和心理发展课程目标的达成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因此,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课程情意目标的实现是必须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
[2]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国家教育部,2002.
[3]杜光宁,赖炳森.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2):80-82.
[4]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15(3):61-66.
[5]曾永忠,董伦红,赵苏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124-128.
[6]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8,15(7):74-75.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2
1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概念和分类
武术课程内容资源是指有利于武术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其既包括形成武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如武术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经验、身体练习、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武术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素,又包括了决定武术课程内容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如武术场地、器材、武术师资等。〔2〕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定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武术课程内容资源是指满足武术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器材设备、环境等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武术课程外部因素。从狭义上讲,武术课程内容资源是形成武术课程内容直接因素来源,包括武术教材内容的挖掘、可转化的格斗项目、可引进的地方传统武术、可创编的武术动作等。
辞海中对“开发”词条的注解使“用垦殖、开采等方法来充分利用荒地或天然资源。”〔3〕将这一注解引申,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就是根据体育课的需要把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提炼、转化为武术课程内容的过程。这里所言的开发,是一种广义的开发,对开发的理解是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还涵盖对引进资源的适应性改造以及借助外界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学者李林根据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构成要素把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分为知识资源、经验资源、身体练习资源以及其它等。〔3〕因此,本人认为根据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构成要素把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分为武术知识资源、武术经验资源、武术身体练习资源以及其它等。武术知识资源包括武术运动概述、武术文化与武德教育、自卫防身基本理论与方法、动作术语与图解知识、太极拳健身原理、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介绍、武术类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内容;武术的经验资源包括武术教师和学生的武术经验,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积极意义在于拓宽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使课程真正具有生活意义和价值;武术身体练习资源包括武术类运动的踢、打、摔、拿等基本技术动作,徒手单练组合或套路,器械单练组合或套路,徒手对练组合或套路等。
2 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
所谓主体,就是“在活动或关系中起着主要作用的人”。长期以来,由于武术教材编写者、课程专家、理论工作者等所编制、开发的文本性材料及教学用具,经常被作为学校主要的课程内容资源,所以人们也就认为他们是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主体。但是随着教育与课程理念不断更新,教育与课程实践不断发展,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己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除了包括原来的课程与教材的编制者、课程专家、理论工作者外,首先应该包括最重要的主体――教师,此外还应包括学校管理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等。〔4〕
武术教师是学校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武术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这是武术课程活动的重要素材,其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第二,学校武术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利用、去开发,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武术教学服务。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拓宽武术教师的视野,为武术教学准备更丰富的内容,帮助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促进师生、同事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交流。
学生是武术课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学生的思想、情感、经验、知识、身体状况、体能情况等都是武术课程活动中的最基本的资源;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者,他们创造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就是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教师研究的资源对象。因此,学生也是武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5〕
综上所述,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和学生是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学校管理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等能否成为开发主体还要受活动的内容、方式及大背景的影响。
3 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
武术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武术课程本身的学科特性,更重要的还要考虑学校和学生的武术需求。由于武术学科具有从简到繁、从基础到提高的逻辑体系,使得课程内容的选择受学习顺序的限制,而且由于运动素材多而宽泛,使武术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征,给学校选择适合的武术课程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武术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体现武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统一。(2)体现武术文化知识、运动技能的传递与武术技能、情感、武德的培养。(3)体现健康价值与学生兴趣相统一。(4)体现科学性、地域性、民族性及学校的差异性。〔6〕因此,提出以下高校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
3.1 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原则
武术课程内容体系应符合当前高等武术教育的改革思路、改革目标,应体现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并与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保持一致,在内容选择上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内容选择与课时分配要保证重点,突出师范特点,也可以吸收融合世界其它国家、民族的格斗类项目,不断充实和更新,体现继承与发展的时代特点。
武术课程内容资源也是要受社会的道德标准、法律制度和发展趋势的限制而呈现出正反和优劣之分的。如果是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资源我们就要开发它作为正面的课程资源,反之,我们就要开发那些呈现反面特性的资源作为负面的课程资源。
教育的终极关怀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只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社会是人的社会,应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离开了人,社会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个人的发展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只有通过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才能实现。”〔7〕所以,我们要进行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有效开发就应当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身体到心灵、从知识到能力、从行为到道德、等等。
3.2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任何的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都要以学生为本作为最终的落脚点。〔8〕但是以往的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错误的估计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导致所设计的武术课程内容是竞技武术进课堂。现在要求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不再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而是把它们看作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使学生成为武术课程活动的主人。
3.3 教师自主开发的原则
国家、地方、学校都应对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负有重任,但教师却是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最终实施者,是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施中最关键的一环。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最终是要开发出以学生为本的武术课程内容资源,所以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也是最终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当享有充分的自,可以根据教学实践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当的武术课程内容资源,进行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并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进程中,不断的调适和加工各种武术课程内容资源,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4 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在信息时代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任何一个人、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所获得的信息,所开发的可资利用的武术课程内容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开放与资源的共享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一切有益于武术课程与武术教学活动的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价值得到最有效的实现。
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能单纯为开发而开发,要注意使开发与实际利用结合起来,使开发的武术课程内容资源通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入武术课堂而发挥其作用与功能。〔9〕开发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武术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利用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开发与利用武术课程内容资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
3.5 科学创新的原则
由于武术是民族传统性武术项目,为适应新时期教学的新要求,武术课程建设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打破单纯套路教学的模式,针对目前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吸收当前国内外武术科研与教学成果,吸收相关学科新知识来丰富、发展、完善武术课程内容体系。武术课程内容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和深度,并随时补充武术运动发展及教学的新知识,同时要反映当代武术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评价能力的发展。
4 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李林认为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法主要有筛选、改造、整合、拓展和总结等,各种方法在内涵、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具体的运用步骤上都是不同的,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10〕田菁认为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包括引进、改造和创编三种方法。〔11〕
本人认为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包括筛选、引进、改造、整合、创编等方法。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有:
4.1 引进武术精品教材,在教学中深挖教材
武术教材是学校根据武术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的教学内容,它是武术主要的内容资源之一。武术方面的教材,可谓种类繁多,做好武术精品教材的筛选、建设、规范,鼓励教师积极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为了严把教学质量关,以免劣质教材流入课堂,武术教材的使用一直按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的要求,选定的是国家统编的、获奖的武术教材,并配备了相应的参考书,同时在教学中,深挖教材,对教材经行二次开发,从而保证了武术课程教学用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2 现有武术项目的改造
要以整体健康观为指导对现有武术项目进行改造。如简化动作技术、精简套路内容、降低难度要求和融合其它格斗技术等。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及时通报武术教学、科研动态,鼓励和扶持武术课程专任教师撰写科研论文,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武术教研项目,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竞争向上的态势。同时为了适应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可以吸收融合世界其它国家、民族的格斗类项目,不断充实和更新,体现继承与发展的时代特点。
4.3 引进本地特色的传统武术
将本地特色的传统武术引入学校体育课堂,这既可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也符合学生的特点,应通过选择、加工等方式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幅员辽阔,许多民间传统武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既各有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在创编中可根据实际的情况加以开发和利用。
4.4 武术套路的创编和开发
创编和开发的指导思想要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选编内容要体现武术类运动的文化内涵,要重视武术类运动的教育性和健身的科学性,选编内容要能充分体现武术类运动的攻防技击特点,反映武术类运动的规律和新进展;同时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动作简单实用、易学易练,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5 课堂教学也是开发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途径〔12〕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平台。一方面,武术教师在实践中所开发的各种武术课程内容资源,都可通过武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来检验效果、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些武术课程内容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开发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动态性特点,需要武术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领悟、探究、实践才能完成。
5 结论
5.1 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就是根据体育课的需要把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提炼、转化为武术课程内容的过程。
5.2 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学生武术需求与兴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个持续和动态的体育课程内容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5.3 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师自主开发、开发和利用相结合和科学创新的原则。
5.4 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包括筛选、引进、改造、整合、创编等方法。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有:引进武术精品教材,在教学中深挖教材、现有武术项目的改造、引进本地传统特色的武术、武术套路的创编和开发、课堂教学也是开发武术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9〕〔10〕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2〕辞海.词语分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
〔3〕陈淑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6.
〔4〕〔11〕田菁,刘振忠,郑颐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81-83.
〔5〕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6.
〔6〕张惠红.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福津师范大学,2006.
〔7〕孟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现状及其开发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6):70-72.
〔8〕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55.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3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采用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结构、特征和开发的目标、主体进行理性思考,旨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现状
目前,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课程资源不足的现象,在体育课程资源本已短缺的情况下,部分教学设备、器材、场地未能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忽视了社会、自然环境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对体育教师这一潜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非竞技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也是制约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而缺乏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开发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目标
(一)对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内容,还将直接导致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体育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丰富,有利于推动现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和基础。
(二)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引入学生需要、学生实践等 内容到体育教学领域中来,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的多方面需求,促进青少年人格、个性、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完善。这要求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不仅要学习体育与健康 课程理念,领会新课标精神,还要能在教学工作实践新课标;要掌握运动技能,更要钻研针对运动技能采用何种教学技能;了解多种运动项目的性质特点,更要能创造性改编、创造运动方法。这些必然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将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要努力通过体育学科专家、体育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以及国家、地方和学校多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使各种新颖有趣、适应性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不断转化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体育与健 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打下基础。
三、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体育课程改革计划
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所以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体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观,体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健康、生活及适应社会的联系,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体育教师是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关键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力军,同时他们也是最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始终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质和能力,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去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身体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能接受新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二是要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四)合理利用现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对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改造,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在改造的基础上,还应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广泛利用校外的运动场馆、健身活动中心,开发户外体育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校内与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树立“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体育教师应根据客观条件和必要性,拓展创新课程内容资源的研究。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最大限度挖掘利用现有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价值和使用空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才能更加有效地建设和发展,体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c1324)。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0-165.
[2] 杜国如.构建大学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497-498.
[3] 张江南.实现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设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90-91。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模式
教学解决的是怎么教、如何教的问题,注重的是教学方法和形式的研究,而课程模式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侧重的是整体的课程设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模式也发生了一些改革,但是,实质还是注重解决教什么内容的。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的课堂方案相比,课程模式的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课程模式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和特定条件下的课程方案的,是比较有针对性的;第二,课程模式是典型的、简约的并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课程方案;第三,课程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方案,以一定理论为基础,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那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应该如何构建呢?
一、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整个体育课程模式编制和形成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有利于体育课程模式的编制意图得以彰显,让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发展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协调,构建起系统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订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要考虑体育课程与各门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但是,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它的依据,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实现学科之间的共同促进,进而更好地促进目标体系的构建。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应该是明确且清晰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具体特点,不能太宽泛和笼统,要对课程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做好扎实的准备。
二、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模式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学科中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体育课程内容以三个方式来体现,即教材、学习活动和经验。首先,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时候除了注重与体育课程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内容与生活的实际意义,尽量将体育课程内容呈现生活化、科学化和与学生特点相适应。其次,体育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这几种课程都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到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并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例如:针对任意选修课,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之外,还可以允许跨年级选修。而活动课应该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活动,让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得到提高。
三、体育课程实施
体育课程实施是将体育课程模式付诸于教学过程,其实施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以课程模式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课程实施的体现就是教学活动。在中小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体育课程研究者已经将原来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混淆不清的现状进行了改革,人们的体育课程观念和体育课程模式的学科体系越来越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包括教学课程、体育课程包含教学本身。因此,体育课程模式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模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实际上二者是相互融合的,教师只有了解教学什么、怎么达到教学目的,才能使得课程模式体现有效性。例如,在一堂体育课堂中,课堂内容是一场球赛,而教师也应该结合球赛的实施过程制订好教学的方案或者意图,才能更好地融入课程模式过程中去,最后完成课程模式的评估与分析。
四、体育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涉及之前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更涉及之后的课程模式的分析与改革,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在对体育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从期望达到的效果、是否达到效果进行评价。探究课堂课程的价值本身,也对更好地发挥价值提供了更好的借鉴意义。课程评价最重要的两种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要求提供证据确定课程计划是否优良,不仅用来评价某一体育课程单元的计划,还用来评价一项新的体育课程计划。而总结性评价是在体育课程实施之后进行的评价。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模式中,课程评价已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受到了中小学教学的重
视。课程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者应该积极探讨课程模式,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几个方面出发,让课堂更好地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康.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5
关键词: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程序
1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原则
为了健康,科学、规范的开发研究型体育课程需要遵循一定得原则,按照一定的要求来选择与组织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具体如下:
1.1自主性
研究型体育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体现在尊重学生对体育课题或项目的自由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体育课题或项目的内容并做出最后的决定。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的学习,研究型体育课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体育教师的指导,忽略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容选择往往会缺乏规范陷入误区,所以在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题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可以采取提供体育研究课题指南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1.2开放性
学生在选择体育课题或项目时不设限制条件和具体指向,往往打破体育学科知识序列的藩篱。比如,从来源说,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等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比赛录用及同学老师讨论之中获得。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应用性体育课题,也可以是理论性体育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体育课题,也可以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的体育课题等。
1.3可研究性
内容的可研究性是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前题。课程开发的“可研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课题与项目本身要有可供研究的价值。第二,体育课题或项目适合学生已有体育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基础,也具有学生参与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第三,体育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很多方面的积极体验。第四,体育课题或项目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1.4实践性
体育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之研究型体育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体育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学生必须参与体育实践且通过体育课题研究的实践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和研究能力。
1.5层次差异性
层次差异性一方面体现在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开发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各有侧重,使之不断提高、深化,可通过对研究的体育知识、方法、过程和实践等要素的不同强调来实现。另一方面更应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甚至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期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构建上。
1.6可行性
要保证研究型体育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必须考虑课程内容有较多的可操作性。如体育资源的可利用性:一是物质资源,如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体育经费支持、时间保障等条件的具备;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是否具有组织和指导研究型体育课程的能力,学生的体育知识技术能力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现有的学生水平能否通过努力使课程有效地实施;此外,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开设是否影响其他课程的整体实施。
以上都是研究型体育课程开发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忽视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几大特点就预示着课程的失败,课程开设的意义亦随之消失。
2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程序
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动员准备阶段、学生自主选题阶段、教师审阅,合并相近题目阶段。(见图2)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图1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程序
动员准备阶段。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开始,首先要由学校领导对参与试验的学生进行动员,主要阐明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特别强调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方面的价值。其后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选题,为学生自主选题作准备。比如可以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开设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学生自主选题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题设计要进行适当指导。然后学生提交课题开题汇报,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初步设想。学生所选的课题,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是运用体育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审阅,合并相近题目。体育教师通过审阅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对学生所设计的明显错误或不合理的课题提出意见,要求学生作出修改,直到基本合理为止。但是体育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对淘汰的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说明。学生的初步设计方案无论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学校最好将其原始资料予以保存,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将学生合理的选题收集到后,体育教师要将相近的题目合并,公布给学生,学生自己协商后做出选择和决定人员的组合。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大体上就确立下来。
3小结
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关键就是要尊重上述原则和步骤确立出科学合理的研究型体育课题,它直接影响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开展是否成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武升.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教育研究1999,08:16-19.
[2] 杨光伟.活动课程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2003,03: 22-26.
体育课程内容特点范文6
发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理论依据
体育社会学“工具论”。在西方体育史上,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是“本位论”,这种理论视角认为人是至高无上的,体育是以人为核心,对人的发展发挥特有的功能;另一种是“工具论”,这种理论强调体育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对社会稳定进步和国家的政治、经济需要都发挥着特有功能。“工具论”是我国体育价值的主导思想,并长期在体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心理,是以社会为核心,强调体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体育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即为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也为服务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体育运动促进人的社会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体育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作为内容还是作为手段。体育运动都是不可缺少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带来健康的身体和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以对人格和自尊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掌握运动技能和规范社会道德;可以获得乐趣、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迁移理论。迁移会影响人们在多种情境中的表现,在完成普通的、日常的活动时,人们的表现会受先前习惯的概念与技能的影响。当新颖性与复杂性使人将某一情境归类为问题时,成功的解决典型地依赖于人能通过先前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做出迁移。当人们接受某一任务时,他们处理这项任务的方式,他们如果完成得好,是受到他们对先前的知识合理运用和迁移的影响。
体育课程教学与发展职业能力之间的关联性
从各级教育部门颁发的文件和实施过程中看出,体育教育和职业教育其实质都是教育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塑造人,是以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体育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
体育教学的目标由“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到新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新的教学目标的形成,再延伸出运动参与、运动技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教学目标。体育教育一方面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就必须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
教学内容的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做到目标引导内容,根据具体化的目标要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紧紧抓住体育课程的主目标过程,把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延伸社会体育内容的范畴,不断丰富其内容,以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组织,通过各种设计的身体活动达成的。高职学生具有职业能力内容和体育教育规律,在选择发展职业能力的教学内容时,寻找他们之间相似性、关联性,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知觉到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中所呈现的这些刺激有相似性,进行合理有效的训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效的刺激,学生产生适应性反应,迁移便会发生,实现正迁移。
体育课程设计
1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学校教育特征,确定“健康第一、育人为本、身心发展、终身体育”教学设计思路,在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选择上,既注意体现体育的健身价值,又能将体育教学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突出“健康第一”为首要任务同时,注重育人为本,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力开发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涵,为实现“终身体育”打好良好的基础。
2发展职业能力体育课程主要任务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任务,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是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体育本身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提出来的,应着眼于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来重新设定。这样的高校体育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打好基础,促进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公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财经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任务是:促进身体健康、塑造适应未来工作健硕体魄,增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体能;掌握一、二项运动技能,形成良好锻炼习惯,融入未来体育社交圈;传授体育文化、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安全救护、紧急避险知识和技能,增强劳动生存能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发展体育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展示体育风采,形成良好的道德作风和社会规范行为。
3发展职业能力体育课程目标
高职体育课程要探寻职业活动和体育活动之间关于职业能力的相似性、关联性,采用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利用体育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适应劳动活动所必须的技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学效果和在独立生产劳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和财经类高职体育课程的特点,确定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为:
(1)熟悉掌握两项以上运动项目,促进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方法与生活方式的形成。
(2)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获得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
(3)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4)增强体能,发展有利于职业岗位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存能力。
(5)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状态的调控能力,增强适应各类岗位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念。
(6)提高有利于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发展职业能力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4.1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发展职业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和通用的职业能力。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发展体能素质和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机能和职业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4.2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为开设发展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主要有引进、改造、创编三种途径。引进: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引进具有时代性的、历史性的,有利于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丰富体育运动项目,从而成为学生喜欢、社会需要、条件允许、具有时代、民族、地域特征的课程内容资源;改造:对引进课程内容资源改造,使之与学校场地、器材、设备等资源条件相匹配,还要与学生适应性要求,社会发展需求,发挥体育教育的最大的功能;创编:是对体育课程资源二次开发,挖掘场地器材设施多功能,改造竞技运动项目、创编新的练习方法、内容,使体育教育符合学生发展,保证课程内容资源的进一步落实。
根据学校的教师配备、场地设施、学生情况把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成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大球、小球、武术搏击、形体、舞蹈艺术、民族体育、素质拓展、心理健康课程。选修课救护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课、康复保健课、应急体适能知识与技能课程。因此在体育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同时,安排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与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5发展职业能力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为配合学院省级示范校建设期,适应学院进一步优化“二元共育、五进五融”的财经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出财经类高职体育“激励、探究、迁移”体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是“以激励的教育思想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为前提,以引导学生自得新知,悟取学法并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实践,运用知识创新为重点,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与之乐、探究之乐和成功之乐”。
“激励、探究、迁移”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育的整体工作中,必须以激励思想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使其深入持久地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探究不是被动地学习或接受灌输,而是作为教育的主体,主动地开展思维,以主人翁的姿态对所肩负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积极地承担,深入地探索与精细地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新的工作成绩。探究所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成绩,不能浅尝辄止,原地踏步,一定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向未来职业领域探究迁移,这就是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激励、探究、迁移”在课堂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的落实实质是属于在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下主体创新范畴的素质教育实践过程的模式,它适用于体育课堂教学,而重点是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模式,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活动程序,既激趣导入———自主探究———训练迁移———总结概括四步环节。
6发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的构建根据学校体育学八位专家,对体育课程学生学习效果可能产生的因素进行了评价,通过对专家访谈,发放、回收专家问卷,将专家的意见综合整理,对统计结果采用“权重分析法”,计算求得体育课程学生学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职业能力五项指标。如表1所示。
结论
(1)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本文的主导思想,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性,重新构建高职体育课程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重视体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职业教育注重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是遵循体育教学和职业教育的规律,探寻两者之间的相似处、关联性,利用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有针对性发展本专业今后就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以职业导向为依据,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体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