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1
【关键词】通信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有效措施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通信工程正处于一个逐步发展和壮大的阶段,在建设管理水平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不仅仅只是单一化,也变得更加的全面和科学了。加强我国通信工程的管理水平,对于通信产业的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的经济而言更是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通信工程建设管理的独特性
1、具有不同的网络层次。和其他的工程不同,通信工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网络,具有很多网络层次,其中包括业务网络、传送网络等等。这些网络技术相互支持和辅助,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通信工程。
2、具有较大的相干性。对于通信工程而言,它所使用的机器以及材料种类较多,而这些机器及材料的用途各有不同,所以通信工程的工程量很难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各个工程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价格差异性。
3、具有明显的价格差异。每一个通信工程之间的相干性较为复杂,它们共同形成了整体网络。它们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合作的关系。各个通信企业之间达成良好的工作关系以后,端到端的服务才有可能。
4、具有较难的操作手法。通信工程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工程项目,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尽可能的缩短工程所需时间,以免影响人们的生活。通常来说每个工程所分配的时间较短,投入资金较多,并且受众分布十分的广泛。通信工程本身就是一项叫诶高科技的项目,同时既要保证工作质量,又要保证工作时长,对于工作人员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
二、通信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意义
不仅仅是通信工程,对于任何一个工程而言,对工程项目进行建设和管理,大多数是为了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实施全过程的管理,能够及时的发现项目中的问题,不止能够让通信工程质量以及工期得到良好保证,与此同时还能够保证收益最大化,对于投资者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般来说,通信工程项目都是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的,即为前期、执行以及验收三个不同的时期。对于这三个时期来说,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执行期间主要需要将精力放在如何做好对于工程项目的实施上。如果管理者只是盲目对于这三个不同的时期都采用同一管理模式,那么是很难保证工程质量的。因此,应该做好通信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将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进度同时抓好,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或者进度拖慢等情况,能够及时进行处理,保证通信工程经济收益。
三、通信工程建设的有效措施
1、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通信工程中的第一负责人通常都是该通信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即为项目经理责任制度。项目经理需要负责到工程的大大小小事物,施工人员也需要经常和项目经理打交道。除此之外,项目经理还要负责分配不同的工作岗位,聘请不同的工程师来完成相关的工作等。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除了设置项目经理部门以外,监理机构也应该形成相应的监督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实时监督,监督部门与项目部门以及工程师们共同保障工程质量。
2、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其他工程项目类似,通信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的项目,包括策划人员、工程师等等。通信工程项目的实施质量和实施进度,和这些参与人员们息息相关。一旦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信息不及时,就很可能出现很大的纰漏。因此要做好通信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必须要让各部门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同时也由于反馈的及时性,各部门之间能够清楚的知道对方部门当前的工作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关系。
3、认真执行项目管理计划。通信工程是一个既充满复杂性又高科技的工程,只有提前做好项目计划和目标,才能有条不紊的保障工程的进行。在开展工程项目之前,先将项目分割为许多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设计合理的目标,将复杂的工程拆分为许多较小的计划去执行和实施,细分每个计划所需要的时间,对应的负责人。如此一来,繁杂的通信工程就变得易于掌握和可控了,通信工程的进度也清晰明了。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执行之前提前预估到该计划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对应的防范对策,从而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尽快的处理好。
参考文献
[1]潘岳超,沈贝斌,汪李李.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进度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09)
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2
【关键词】外科教学选修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29-02
外科学的范畴随着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当代外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突飞猛进,对外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教科书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最新的医学进展,而外科教学就能够并应该传授外科学最新的理论和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适时推出《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旨在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以专家领衔、多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我院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创造力思维,形成师生密切互动,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开展《外科新理论新进展》课程建设并总结相应经验和体会。
1.方法
自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开展的《外科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学生对象: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五年制)、2015级(五年制)及2016级(八年制)共3个班级60名学生。
本课程设计(表1)由普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专业组成,采用专家引领、理论授课,针对外科专业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进行专题授课和同步互动。全部课程任教老师均为本院外科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课程结束采用开卷笔试、实习巩固知识点、向学生问卷反馈及感想等形式,从而使学生了解外科学专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外科学教学效果。
2.结果
3个班级共60名学生全部考试合格。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60份(表2),回收60份,回收率100%。
针对问题1:55名学生(91.6%)建议由专家授课,主要认为专家教授在专业领域造诣更深、平台更高外,也渴望一睹平时很难见到的大师们在讲台上的风采;问题2:学生们高度认可互动环节,互动时间选择不一,45名学生(75%)建议互动时间占课程时间的1/3。有关互动主题,可以学生提问,也可由老师设立几个讨论切入点;问题3:有56名学生(93.3%)要求将选修课安排在常规外科学授课结束后,其主要理由是选修课如穿插其中可能会影响常规外科学复习迎考;问题4:44名学生(73.3%)要求用中文授课,关键词和重要专业名词有英文注释就可;问题5:59名学生(98.3%)希望授课内容追求广度而非深度,授课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学生认为老师可以就某一方面由浅入深,过分追求深度效果适得其反。
学生们对问题6都谈了对本课程的看法,以下摘录一段某同学的感想:“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AI下的MR技术:外科医生的黑科技》一课。在高大上的教室里,罗蒙老师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前沿及趋势,并讨论了“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医生”这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力量,以及我们应如何去适应医学现代化的趋势。我还上台体验了模拟解剖仪器,它能将复杂的人体解剖分解后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这样空间想象能力不佳的人也能轻松地学习人体解剖。罗老师传达给我一种新理念,一种发展的、不断学习的、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医疗力量的理念。”(图1、图2)
3.讨论
外科学的范畴随着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其涵盖的范围与其他学科也多有交叉,外科学的内涵也从强调手术技巧发展到理念上的创新。当代外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突飞猛进,对外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我九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通过更新更广泛的知识熏陶,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开拓视野、突破专业壁垒,力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1]。本课程根据我医学院的实际情况,以专家领衔、多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我院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创造力思维,力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对课程建设的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很有参考价值。本课教学反馈学生总体上给出较高的评价。学生普遍希望专家领衔,渴望借此机会能和专家教授互动。授课时通过问题导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根据反馈意见,我们要求授课老师响应学生反馈,注重课堂反应,提升教学效果。力求使本课程“立意高一点,题材广一点,内容新一点,思考多一点。”
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我们归纳如下经验体会。
唯“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医学教学不仅要培养有学识、有技术的人才,还要为社会输送品德高尚的人才[2]。本选修课所选定的任课老师均为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可谓是真正的大师。例如李幼生教授是全国闻名的胃肠外科专家,李青峰教授是全国专业排名第一的整复外科专家,他们不但在专业领域具备很高的造诣,而且拥有很高的教学热情和人文情怀。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几乎都选择希望由专家领衔授课,也是渴望能和专家老师有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们的专家老师为本次选修课挤出宝贵时间,积极备课准备,发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积淀,展示丰富的教学经验,体现了这些大师们教书育人的“真性情”。
求“新”:本选修课课题的拟定力求内容新颖,始终把握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的最前沿。例如医学虚拟现实技术正在逐步形成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数学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3],與此同时,以组织工程及干细胞研究为主体的再生医学掀起了新的医疗技术革命[1]。本课程中有5堂课内容涉及这一领域,把握了外科新理论新进展的时代节拍。学生们既通过常规外科学授课学习了经典的外科学理论和技术,同时通过外科选修课学习了最新的理论和进展,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外科的兴趣,拓宽了他们外科学习的视野和切入点,同时也能体会到科学的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及推陈出新的。
务“实”:传统授课缺乏师生交流的时间。本课程一方面设计强调了实时师生互动,使学生们有机会就他们的理解及问题能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从而激发出许多思想碰撞的火花;另一方面,本选修课专家担任外科学常规教学的任务并不多,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此课的开展实实在在的创造了学生和专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对学生将来面临的专业选择和研究方向能得到专家们确切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同时我们的专家也可以借此机会发现优秀的学生苗子;再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习的机会温故而知新,巩固知识点。例如李幼生教授的《腹腔高压与腹腔间室综合征》一课,是对“急性腹膜炎”知识点的延伸,在随后的实习期间老师讲解外科重症感染,学生们在外科重症监护室看见由于腹腔高压而腹腔开放病人,其真实的场景印象深刻,教学效果也显而易见。
总之,我们认为专家引领授课,选修课课题内容新颖并把握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的最前沿,强调师生课时实时互动、密切交流、外科实习时温故而知新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孙玫.通识教育不忘与时俱进——论高校开设医学前沿通识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教文汇,2018(10):84-85.
[2]杨志强.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探索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132-134.
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3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首要环节
正确贯彻和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必须对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加以精心设计;对大纲要求、学生状况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前准备中英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将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教学方法设计中来,以便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我还特别注意做到:
1、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须以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如《我和妈妈做午餐》这一课,设计“露一露,我来做”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尝试“择葱”“择韭菜”“打鸡蛋”等家务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妈妈劳动的辛苦,从而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
2、认真充分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和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教育方式,让小学低部的孩子们坐足40分钟无疑是很枯燥的。孩子们个性较活泼,所以在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让分成小小组的各组学生到别的小组那儿“窜门”。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采用不同的手段设置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教师提供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调动智力因素,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通过播放《安全地玩》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图中小朋友们这样玩好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事不能做。
4、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备一些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的方法。要不断变换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兴奋点,减轻学生的疲劳。活动教与学的最佳配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要熟备教材、熟备学生、精选内容、巧用方法、科学严谨、灵活多样地把知识精彩地、艺术地、传授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使教师实施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是关键。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发现。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围绕“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生”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显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舞台。学习不仅是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因此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春节逛花市》的教学中,巧妙设计“师生共同布置教室”这一环节,在《喜洋洋》的欢快乐曲中,师生一齐动手,贴春联、插花、摆“大吉”、挂灯笼、唱新年祝福歌,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孩子们如同真的在一个大家庭中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孩子们兴致高扬,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布置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重视直接经验,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去同学家玩》这一课中,让学生看录像,找出录像中到同学家玩的学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应改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到同学家做客应讲礼貌,玩游戏应注意安全,再设计“我们去做客”这一课堂活动,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到别的小组那里做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当一名受欢迎的客人。
3、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设问,问题要有层次,有一定深度,留足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如新教材《春节逛花市》这一课设计“压岁钱该怎么花最有意义”,教师通过开讨论会,引导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将压岁钱存起来、买书、交学费、捐给希望工程”等方法,在讨论中,孩子们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认知已经不再停留在吃喝玩乐上,他们懂得将金钱和时间用到具有意义的事情上。
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目的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主体,也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质量。
4、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4
关键词:设计;本科教学;信息传递;能力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13-02
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传递规律
有位资深教师曾在课堂上感叹:“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像狗熊掰苞谷一样,学一门忘一门?”确实,笔者在广州美术学院原工业设计系和设计学系的教学中也发现,大一大二学过的内容,在大三大四需要运用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生疏。比如说,大一曾经安排过设计观察课程,但到了大二下学期的用户研究课程上,学生面临真实的观察和分析任务时,普遍显得在该方面无所储备。对此,授课教师曾本能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之前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当授课教师指导后续的专题设计课程时,发现曾经教过的学生,即便在之前课程中表现优异,仍然需要适当地重温以及进阶性的教导。与此相似,在历年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需要对之前各个课程的内容予以重复指导,这自然导致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激增,当然也随之增进了学生对这些科目知识的巩固、深化。如此现象也许呈现出当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形成稳定的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当前设计院校专业教学普遍采取集中式的课程制,指的是以专业能力为基准,将本科阶段总体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每一个课程被局限在特定时间段内,将特定能力培养目标完成。然后遵照时间序列,将不同的课程串联起来,最终达成总体培养计划。这种工业化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教师上课时间集中,教学内容明确,教务管理方便。但课程制有一个理论前提:学生普遍具备充分学习、消化和吸收能力。当教师敬业教学,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时,即可达成预设任务。退一步说,即便学生当下还没有取得充分理解,在后续的自我学习和新课程中,这些知识能被学生自觉地融会贯通。确实,这是对理想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理想描述,但我们的学生能有多少达到如此理想的程度呢?对学生而言,不论个人学习能力高低,本质都是有限度的信息接收体,单向的、单个课程的教学也许并不足够对学生形成刺激,需要在多次训练中持续学习才能获得增进。一些学生在学校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往往会发生蜕变,也有因为刺激达到足够强度和频次而激活认知之故。综上所述,设计和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有相似之处,其学习呈现出非线性的、持续性、循序性的特征。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集合体,它更是一种复合的智慧和技能,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内容的传递过于集中,缺乏持续性,无法形成系统性施教策略。而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交接,课程教学目标笼统,对教学任务缺乏清晰界定的教师难以掌握施教的强度,为负责便多争取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普遍导致信息量超载。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则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的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念,针对的就是这个典型的问题。
二、建立“专项设计能力课程群”和“专项设计能力教研室”
笔者曾先后担任用户研究、设计策划、品牌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现这些课程虽然内容不同,但无形中存在一种内在联系:用户研究课程不仅传授用户调查的方法,更需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而只有具备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策划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当学生习得了设计策划的知识,品牌设计课程就更为容易教授了。这些课程之间有递进和承接的关系,形成某种系统的关联,恰好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持续的培养。若以整体高度把这些课程打包、串联、集中管理,从大一开始就编排进入本科教学计划,相信学生会更好地吸收、掌握该方面的知识,培养其特定能力。这种从孤立课程进化到群体课程的现象,应该正是当下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程群”概念。课程群,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这种以信息的持续性传递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也许有助于解决前文所述的问题。本文提出“设计能力课程群”,不是从设计专业门类角度进行划分(如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群或者交互设计课程群),而是从学生必需的设计能力角度进行划分。这里提及的能力,是一种复数概念,是从大的方面对能力范围的界定。关于设计能力的定义和界分并无定论,仍需广大教研工作者进行更多研讨。为清楚地表达笔者的认识,现粗略划分出若干设计能力课题群以供参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设计构造能力、设计美学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若干版块。以设计表达能力为例,其中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形表达、模型表达、演示表达等等能力模块,这些模块原本作为单独的课程被不同的教师来教导,授课教师基本上彼此是独立的,课程之间是分离的。但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应被生硬割裂:图形表达能力能在短短几周就被掌握吗?不需要后续教学以巩固提升吗?图形表达与模型表达课程之间难道不存在某种内在关联吗?当以上诸问答案都是肯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参照“教研室”模式,将这些有内在关联的课程群落的授课教师划分为某个专项的“设计能力教研室”,由他们集体协商、优化该方面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与原本存在的“系科”课程结构相协调?
三、教学结构的演化与优化
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5
关键~:海绵城市;同心家园五期;水质改善;内涝缓解;环境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40-03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1]。2014年11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
2 场地概述
三亚市地处于海南省的南部,属于国内唯一的热带季风气候城市,一年中降水量不均匀,干湿两季较为明显,同心家园五期位于三亚河附近,由于临春河湿地和三亚河共生所衍生的丰富的热带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物链,常年的热带湿地为此处带来了无数水禽水鸟的长期栖息,在同心家园路上眺望三亚河和东岸湿地,往往能看到白鹭齐飞的优美景象。
同心家园五期周边绿地的建设可以将雨水储存转化为可用的淡水资源,是有效缓解三亚旱季水资源短缺的途径。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加入属于三亚地方的元素,将城市建设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海绵体。
3 规划设计
3.1 场地分析
3.1.1 周边环境分析
场地四面环水,三亚河20年一遇水位为4.23 m,50年一遇水位为4.50 m[3],每日基本最低潮水高程为0.4 m,最水位为1.8 m。在场地东西侧是居住区,主要使用人群为周边居民,且老人和儿童居多。由图1可知,场地西南角高程相对较高,除此之外场地较为平坦,内部梯度变化差异较小,生境多样性指数较低,且之场地内硬质铺装较多,遇到中至大型降雨,雨水难以存储且雨水下渗缓慢。针对这一现状,在设计中应注意雨水收集及场地地形变化。
3.1.2 场地生境现状分析
由图2可知,虽场地内植物种类较多,但分布较为杂乱,加之场地内无水系,且地势平缓,导致场地内生境结构较为单一。通过计算,得出场地绿地率仅为38.69%,低于三亚41.59%的平均绿地水平;且根据18.96 m2的三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得出场地大约可容纳 490人。因此在设计中,应在增加绿地面积的前提下丰富场地地形,结合地形设计安排植被以营造丰富稳定的生境。
场地位于三亚河下游,相对地势平坦,水流流速较慢,但由于场地的特殊性,场地北面受河水冲刷作用较强;且场地西北面河道受淤泥阻塞影响,水流流速过慢。但目前场地周边绿植岛屿较多,虽联系性较差,但其布局结构完全具备构造连通性的带状湿地廊道的潜力。
3.1.3 问题和解决策略
场地面临的问题,一是如何构建合适的海绵城市系统,二是如何在海绵城市系统下与现有场地现状协调,三是如何根据周围居民需要构建特色海绵城市系统,四是如何让场地保持在海绵城市系统下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这四个问题提出三大解决策略:第一,建立符合三亚雨洪水位线的海绵城市系统,由于场地位于三亚河河流之间,四面环水,在建立海绵城市系统过程中需要考虑三亚年遇水位以及潮汐水位的变化来构建海绵城市系统中的高差变化,再通过吸渗水的海绵城市系统实现雨水收集与利用。第二,海绵城市下的湿地合理利用,通过湿地的生态调节改善场地的环境,可以有效的补充水源,同时湿地也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公园生态多样性[4]。第三,完善海绵城市理念下建成公园的监测与管理,通过监测与管理完善海绵城市的理论。
3.2 设计策略
3.2.1 设计构思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雨水花园、生态停车场、人工湿地等景观是海绵城市常见的设计形式。将海绵城市的6大核心要点渗、滞、蓄、净、用、排[5]与三亚黎族文化、热带植物相结合,建立具有功能完善又富有场地特色的城市公园(图3)。
3.2.2 公园海绵城市系统建立
渗:渗就是将雨水渗透到土地中,在场地中,通过建立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将雨水渗透到地表之下,在设计中运用渗的原理建设有高差变化的雨水花园,将自然生态的美与海绵城市的作用相协调。
滞:滞是将雨水滞留在地表之上,一般运用雨水塘和绿地的高差变化将雨水滞留,在场地中因为需要考虑到年遇水位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将雨水塘建立在湿地植物圈层之后,当年遇水位超过湿地植物圈层的高度后,雨水塘的高差可以充分减少水位淹没场地的危险性。
蓄:通过地表下层的市政雨水管收集渗透下的雨水。
净:通过人工湿地的建立,运用植物净化储存的雨水,而在场地中除了现有的人工湿地外,也多设计了一条人工湿地,除了建设特色景观的作用外,也起到净水的作用。
用:因为储存的雨水除了应用到附近居民区的用水之外,也可在场地自身运用雨水,通过建立水景,形成场地的内循环,既能形成特色景观也能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
三亚的黎族特色符号和场地的景观相结合,既能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也能将景观的文化层面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黎族特色符号运用的雨水花园的亭子中,既能提供休憩场所,也能让居民在休憩过程中感受黎族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的公园其他地块的设计中,除了考虑到景观效果与功能性之外也充分地运用到了海绵城市的功能,场地建设了植草渠步道,步道除了为场地提供一条生态步道之外,在建设的过程也运用到了透水铺装与植草渠,将透水和滞水与步道功能美观性相结合。场地中设计的运动娱乐场地也运用到了透水铺装,儿童娱乐区使用沙地,不仅能快速渗透雨水也能减缓儿童在娱乐休闲过程中导致的身体伤害。
在场地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形变化,形成丰富的高差效果,不仅能营造变化多样的空间,同时也能通过有变化的地形有效对抗场地不同水位的变化(图4、5)。
3.2.3 植物营造
保留场地原有部分植物,选用乡土植物,以实现对场地及周边生态最小干扰。通过选用抗逆性强,抗风性强,能忍受较大水位变化,对含盐量,温度及pH值的要求低的植物品种。最大限度减少前期投入及后期养护。
通过调查分析,通过不同区域功能的划分,在各区域选取针对性植物,为流域水体的净化和生物保育提供良好条件,以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廊道。
基于场地及周边整体生态性考虑,将场地及周边绿地作为整体,依次划分为缓冲区、淤泥区、保留区、保护区以及开发利用区(场地)。缓冲区位于场地上游,主要承担水质净化,沉降泥沙以及减缓流域流速作用。因此区域内多选择茎叶发达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淤泥区淤泥堆积导致场地左侧河道流速过慢,且河道水位受极端天气影响较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设想清除河道淤泥的基础上,在该河道设立小型溢流堰,以稳定河道水位,并对水体进行曝氧增强水体活力。保留区与场地联系紧密,可作为场地的延伸,以增强与场地间的生态联系,加强区域整体生态稳定性。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与场地植物相类似。保护区位于整体下游,人为干扰较小,可作为动植物的保护区域。并可在保护区设立原木为鸟类提供落脚处。
基于对开发利用区(场地)各部分自然基地、周边环境和功能需求考虑,将场地划分为防汛种植区,湿地保育区,水陆交错区,休憩活动区这四个区域。防汛种植区位于场地东北侧,是以防汛为主的绿地种植坡地,主要种植乔木灌木,并在水陆交错带种植一定水生植物。
湿地保育区散布于场地中,是场地中生境最为复杂的区域,因此在此区域需多样种植多种植物,且层次需丰富。而水陆交错区在一年中水位变化频繁,因此在该区域选取植物,以耐水湿的湿生植物为主。休憩活动区内植物种植需注重景观性,对此植物在色彩搭配及哟斡造上有一定要求。
4 结语
随着海绵城市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营造满足区域需求的海绵城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理论特点,提出相关地域性营造策略:首先,应优先考虑绿地防洪排涝条件,通过水生态设施与景观相结合的方法,在满足场地使用需求的同时自然得处理场地乃至区域水问题;其次,需关注绿地生境的营造,通过改善区域水系统等方式,逐渐在场地构造出具有一定复杂度及稳定性的生态环境;最后,应将地域文化特征融入绿地的设计之中,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脉络,强化场地文化内涵,最终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王 洁.基于Web的三亚市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2]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R].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
[3]任景景.基于行为分析的海南城市居住区环境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2.
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6
当前,城市设计的具体事务不仅头绪众多,还具有各种不同的话语,它们可以根据尺度大小,从感知范畴外的总体城市设计一直到具有具体微观的街区城市设计,同时也可以根据项目所在区位及其所属题材等方面对其属于中心区还是城郊带进行分辨和判定,亦或者是将其辩分为城市新区或者历史保护区,或者是滨水区或山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研究将其分解为有各类要素构成的城市设计,包括天际轮廓、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群落等,或更为细节化的标识系统、城市雕塑和城市色彩等。实际上,这些分类方式和体系构成与城市设计的初衷和本质是很难相触及的。在实际的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都会陷入两难境地,即设计为个性化的主观创作,却很难对长期普遍的制度领域加以应对,如果设计为具有严格规范和详细指标的图则系统,其核心又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导致了具体实践环节中,宏观与微观、概念和实施、规则和操作两相脱节,使得当前大部分的城市设计仍然处于主观性的随意状态,进而不能完全经受思维逻辑的详细审视。但从实质上来讲,这种混沌的城市设计研究状态属于十分正常的,因为城市设计属于实践性强的一门学科,不会因为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就不进行实践,正如以往的年代中,有关城市设计理论或许还没有存在或者不完善,但是仍然建设出极为出色的城市环境,所以,人们应该反向思索和思考这一显示问题。也就是说有关城市设计理论并不是必然成为当前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也不必然作为日常实践的机制或方法,更多的应该是对当前现实领域中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反思,或者是认为有关城市设计的理论始终都源于那些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并且这种批判已经愈加普遍,以至于难以形成一种共识性观点。
2多维化的理论视角
当前的城市设计理论显得叠涩、矛盾和混沌,这是因为其继承的是曾经出现在历史上的众多理论话语,它们的形成往往带有一定具体的地域环境和时代特征,所以在当前的背景中不能获得较好的解释,当这些理论话语叠加在一起,更让人理不出头绪。因此,城市设计理论需要对其理论本身进行梳理,这是研究中一项重要工作,只要将其做好,才能够探寻到更好的解释,这也体现了诸多有关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文集、论著的产生和出现。也就是说,城市设计理论应该尽可能的涵盖多个不同领域,包括自然生态、物质形态、城市意象、城市景观以及城市历史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程序-过程”的研究。这样的梳理工作本身其实是无可厚非的,构成理论视角的多元性,本身就是对城市设计中存在的多重价值判断的反映,但是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这些维度全部累积在一起,就会给人带来似是而非的错觉,认为这种体系辩分的越细致,更容易从中获得一种思维框架,并且完整无缺、紧密无缝,可以用于不同情境的各种类型设计实践中,进而使得人们在实际中面对不同视角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却少有争议。不过这一完整结构的总体城市设计理论是很难存在的,因为它们是在不同背景中构成,它们既可以受到历史中的各种实践而得到发展和丰富,也会受到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简化或变型,并且也能够成为对其他实践产生影响的简单工具,进而成为某种不容置喙的专业信仰或者意识形态。操作物理环境用以对深层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应对,结合合理性城市功能和视觉理论方法,用以推进提高环境活动、营造场所精神以及整合城市各类要素,在现代城市设计中,这种意图长久以来已经成为一种深植其中的潜意识,使得这种整体性在现实环境中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并且那些可以相互联系的不同视角理论观点,往往掩盖了现实中需要应对的具体问题。迄今为止,城市设计中仍然需要拥有一种为该学科赋予整体性的基础性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具有严谨的学科结构。
3城市设计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城市空间因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出现了转变,这也让传统设计方法的空间整合不再满足当前城市设计的需求和发展。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是说在当前城市环境中城市设计的效力会有所下降,因为作为一种可视系统,其美好的城市形态并不会湮灭在任何社会价值中,反而还会更容易发挥其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城市形态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作为一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随着城市中心不断增强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设计的目的成为进行丰富诱人景观的创造,对城市空间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影响,并紧密关联着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经济力量进行直接调动的重要因素,进而作为城市竞争的新基础。同时,当前的城市设计更像一种经营的舞台,通过对内容的不断更换,进而对更多顾客产生吸引,并使其得到持续享受,这也使得它作为公共物品的特质正在失去,从“公共性制度”逐渐向“空间的生产”转化,这一趋势对原有有关城市空间设计观点的离散和分解,也使城市空间获得更为优美的环境。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