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88-03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随着现代科技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交往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往的范围也随着手机网络等介入而跨越时空的限制,交往的内容除了以交流感情、切磋知识为主外,还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方式吸收社会信息。[1]
一、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
主观原因分析及调适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些专家或是老师、同学主要还是要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和帮助。
1.认知方面
人际交往的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如过高地评价自我或是过低地评价自我。前者产生自傲心理,居高临下[2]:后者是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害怕与人交往,恐惧交往失败。过度的自我中心化,觉得任何事情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人相处时,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情绪,任意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意表露个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他人的情绪和利益而恶化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多受到别人的关注,但要获得这种尊重和关注必须先尊重别人,关注和帮助别人,才能有好的效果。对人际关系的过度理想化,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人际关系的判断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因而在最初与人交往中受到挫折和伤害,从而产生不信任感或是与人沟通困难的心理。或是认为人际交往相当于市场的交换,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以友谊情感至上的原则与人交往,一方面要认识别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以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2.情感方面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对个人的行为起着动力作用,人际交往中若有积极的情感产生则推动人际交往的行为,个人人际交往更积极主动: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个人表现出孤僻、自卑或是自我中心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恶化[3]。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全面地评价自我,超越自卑、恐惧心理,调整自负怀疑心理,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3.社交知觉及归因方面
社交知觉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及社会刻板影响影响到我们对别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认识,应该尽量避免。这些社交知觉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归因,归因是指个体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它也影响着个人的人际交往,如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复杂的外界因素,却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从而导致人际归因失误而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或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问题,产生消极的人际知觉和情感而自我封闭退却,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性偏差。当代学生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会影响到学生人际交往,所以对学生应该进行归因的训练。
4.行为、能力方面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阅人经验及交往经验,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行为不当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别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当代学生应该多看或是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要善于表达自我,真诚地去赞美别人,同时也要提升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别人。
5.自我意识及价值观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并依靠这种认识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在对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有很大预测作用,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成负相关,即内在自我意识水平越低的人人际关系困扰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应该积极全面地评价自我,充分地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有不同于别人的特长,克服自卑自负心理,敢于超越自我和挑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地感受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价值观的一致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要素,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是调动个人交往积极的动力,如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简单认为人心叵测,人心自私,或是受相互利用等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而应该积极正确地看待人际交往。
二、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
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除了从主观上分析解决外,还应该从客观上采取具体措施,如:
(一)重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优化人际交往氛围
利用课堂教学、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奋发进取、团结友善的校风、班风、学风,提高学生人际信任度,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团队的一些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体会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去斤斤计较人际交往中的个人得失。
(二) 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或是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应该做的
1.对新生心理健康的普查、跟踪及指导
很多新生因为适应不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可能是人际适应不良所造成,心理的不健康从而也会加剧人际关系的恶化。所以对于新入校学生要格外重视,无论是心理学的专家和老师,还是搞学生工作的一些人员都要重视这一点。
2.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指导
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并懂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在其他任何课堂上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和分析。一些研究确实表明那些学过心理学的人或是懂得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是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情况更少[4]。对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行政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或人际交往知识的定期培训,如拓展训练,对于任何类型的成人或是学生都是适合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深刻体验人和人相互信任支持和帮助的伟大作用,以达到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全面的指导。
3.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心理咨询方法的适当运用
学校可开展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当代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大多是来自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咨询过程中重视从学生人际交往这条主线入手,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有效地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咨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咨询与辅导的前提与基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训练学生交往技能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如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热情地待人,以及把每个人的感受都看成是最重要的,重视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除了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咨询和指导之外,还应该利用团体咨询的方法,以及朋辈的辅导是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团体心理咨询是专门为帮助那些有共同发展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的人维护心理健康,克服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迈向自我实现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5]。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注重团体内的交流,并利用团体精神影响个人的行为。人际交往本来就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进行相互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是辅导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别人,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团体咨询与辅导具有高效率、高感染力的特点,利用团队精神去影响每一个人,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朋辈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模式之一,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朋辈辅导是指由一些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学生或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因为朋辈有更接近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所以在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中更容易被接受,也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4.加强家庭功能,亲情的付出和感化
很多学生在恋爱上容易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如早恋或是恋爱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交流和沟通不良造成的。学生失去了家庭中亲情的支持和理解,就容易寻求同伴的交流,误以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恋爱,甚至是一种可以走入家庭的恋爱。而实际上学生对恋爱的责任心及后果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中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盲目交往。作为学生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早期的预防和疏导,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温暖,培养孩子积极的责任心,是预防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的关键。
总之,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方面,仅次于强迫症,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社会化的发展与成熟,应该值得重视。清楚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明确原因,并从主客观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以利于当代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顺利地被社会所接纳。
[参考文献][1]刘博雅.学生与学生的人际交往[J].中国市场,2011,(31).
[2]张小玲.重视学生人际交往,提高学生认知水平[J].龙源学院学报,1999,(S1).
[3]窦胜功.智商与情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An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ents
ZHANG Hong-n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Henan, China)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范文2
高一女孩小敏很厌恶她的新同桌,俩人总是吵架,不光影响学习,也影响情绪。她私下总埋怨班主任故意把水火不相容的两人安排在一起。同桌的脾气很倔,动不动就找小敏的茬儿。可小敏自认也不是吃素的,心想:不就是吵架吗,谁怕谁!久而久之,小敏有点厌倦这种争吵不休的日子,却不知该如何停止战争。
青少年交往易出问题的三个原因
小敏的烦恼,相信也是大部分青少年都会遇到的困扰,即我们所说的人际交往的问题。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呢?
首先,青少年往往过分宣扬自我。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中少了兄弟姐妹们的陪伴,导致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加之长辈们的溺爱,使得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的性格。案例中的小敏和同桌之间的“战争”,正是过分宣扬自我的结果。
其次,青少年交友存在“反黄金法则”的倾向。心理学家曾针对人际交往提出过一项“黄金法则”,即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先怎么样对别人。如今青少年们将之反用为“我怎么对你,你就得怎么对我”,甚至是“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但“冤冤相报何时了”,这种心态显然不利于健康的人际交往。
最后,青少年的依赖感太强,常在人际关系里寻求依靠。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朋友当成一种“私人财产”,甚至要求朋友像父母一样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有些孩子还会让朋友们远离、孤立与自己有矛盾的人,限制朋友的交往自由,这也成了人际关系恶化的一大隐患。
让孩子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艺术”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或者有同学、老师反映孩子存在这方面问题时,要适当干预,以免事态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家长要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艺术”。虽然孩子不一定能全部领会,但即使掌握一些“皮毛”,也对促进人际交往有益。
学会欣赏:告诉孩子,想要让别人喜欢你,自己首先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如果孩子从小就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他人,不仅更容易收获友情,对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也有益处。
懂得尊重:告诉孩子,不论他人的相貌、出身、脾性如何,都值得我们给予尊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五大基本需求之一。而尊重是互相的,当你尊重别时,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人际关系才会良性互动。
接纳别人:告诉孩子,当我们面对他人时,要W会宽容。既要容人之短,又要容人之长,即原谅他人的过错,容纳他人的成功。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范文3
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困惑
(一)不得不带着“面具”生活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也想做真实的自己,说真话,把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可也有人就是因为太单纯太率真而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于是他们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就给自己戴上了“面具”,也和带着“面具”的人交往。明知戴着面具不真诚、虚伪,但有时却显得很无奈。于是大家就看到了“笑不真实,哭不感人”的人际关系。面具也有善恶之分,带着善意的面具生活并不是意味着去伤害别人,而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如果是恶意的,我们与之交往就太可怕了。
(二)不敢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导致孤独闭塞
大多数人都不太主动和陌生人搭讪,这样的个性不仅自闭,还很容易养成自以为是的毛病。搭讪是最基本的社交方式,它可以帮你积累人脉资源,每天完成一定的搭讪量,你的朋友就会遍天下。
(三)不够自信,害怕不被人喜欢,恐惧社交
不懂得欣赏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自卑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是交往的大敌。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韩国成语有“十人十色”一说,意为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特色,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是有别于他者,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克服交往障碍和困惑,才能在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种种交往绝非随心所欲,交往有其基本原则,也要讲究交往的艺术。
二、人际交往的黄金四原则
(一)真诚守信原则
真诚通常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曾设计了555个描写人品的形容词,让大学生指出其中哪些人品他们最喜欢,哪些最不喜欢。结果学生评价最高的人品是真诚。在8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有6个和真诚有关,即真诚、诚实、忠诚、真实、信得过和可靠。而评价最低的人品中,虚伪属首位。因此,人际交往若离开了“真诚”这一基础,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虚情假意,口是心非,当面说人好,背后捅刀子的结果,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更无友谊可言。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没有信用就不可能有健康文明的社会。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信以立、待人以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时代在呼唤诚信,只要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定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间美景。
(二)尊重平等原则
尊重就是对交往对象的人格、情感、愿望、习惯和爱好等在心理上的认同、接纳和承认。首先,应该关心人、爱护人、同情人、体贴人,这是尊重人的感情基础和思想基础。其次,要承认人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和成绩的差别,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待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和违背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这一原则。轻视别人,看不起别人,甚至强迫他人、耻笑他人。这样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损害他人的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中只会得到别人疏远的回报。“对傲慢的人不要谦虚,对谦虚的人不要傲慢”,这就是我们的为人之道。
(三)宽容理解原则
待人宽容是指与人相处能豁达大度。厚德载物,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当代作家刘心武说:“人际交往中需要容忍、让步和协调。”交往中尤需一种理解精神,不应事事斤斤计较。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的空间,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关系。相反,缺乏宽容,你会经常失望和痛苦。这种宽容和理解,是一个人心里成熟的标尺,更是人际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互助友爱原则
互助就是要求人们在交往中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和价值,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彼此在交往中均有利益的保证。因为,人际交往的动力源,既有感情需要,又有利益要求。“来而不往非礼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互越高,交往双方的关系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是人们在团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感情关系,会让人际关系更温暖。患难与共是友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取长补短,友好往来。
三、掌握交往的艺术,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一)注意自我形象。
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大方的仪表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掌握交往中的“soler”技术:S(sit)代表坐要面对别人;O(open)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lean)指身体微微前倾;E(eyes)要目光接触;R(relax)意为心情放松,从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外,微笑是人际交往的桥,是感情沟通的渠道,是人际百科最精美的序言,是持重、成熟的标记,因此在交往中千万莫忘从微笑开始。
(二)注意动作行为。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范文4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对人际关系的需要较为强烈。但是部分同学心理不成熟,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也缺乏包容心,在交往的过程中易陷入人际冲突。另外大学生在异往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心理不成熟,加上毕业及就业的考验,恋爱关系往往不牢固,遇到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因此要及时给大学生以人际交往的指导。要教导学生多体谅别人,善于移情,珍惜朋友,珍惜友情和爱情,和谐沟通。
二、网瘾预防与矫正
科技发展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手机上网而不能自拔,导致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下降,同时由于网络一些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感弱化,严重的甚至扭曲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诱发大学生犯罪。而网络成瘾已成为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业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学生沉迷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及专业水平
辅导员专业背景知识复杂多样,多数不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是必须的。因此高校要适时为广大辅导员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也可以组织辅导员就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召开研讨会,加强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力争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和缓解心理压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新生入学之初,一定要对其进行心理普查通常包括心理测验、心理问题的筛查。通过心理普查对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另外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心理状态高危人群、对其进行邀约访谈。针对入校新生采用此方法力求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外辅导员作为沟通学校、家庭、学生的“桥梁”,要以学生心理档案为基础,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尤其是已获悉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情况后要尽可能联系学生家长,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心理状况,与家长通力合作,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征和个性习惯,挖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以网络、书信等载体,拓宽与学生沟通的渠道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素质 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日益明显,它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方法的改善,为学生素质的优化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素质、心理素质与个体的发展。素质着重表示个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并且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构成了人的素质基础。当然,身心素质只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个体的发展,还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教育和长期从事的实践活动。所以,在先天生理素质既定的前提下,注意培养人的心理素质,使个体的潜在素质得到开发、优化,使之充分、和谐的发展,是当前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在个体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与个性,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健康、全面、充分发展地接受教育,最终使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学生素质的优化
所谓学生素质的优化,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段,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达到学生社会文化素质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
1.学习心理的优化。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是有明显区别,前者回答的是“为了什么”学习的问题,后者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同时两者又是紧密相连。笔者把学习目标分成任务目标和能力目标,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通过对这四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来了解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
外部动机有外部条件激发出来,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小,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暂,外部动机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内部动机由内部因素转化而来,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大,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久,内部动机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教育者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心理原则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同时,尽量创造条件,将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2)正确对待学习得失,激发上进心。学习焦虑是困扰学生的又一学习问题,它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时产生的一种消极不安的情绪状态。学习焦虑的特点是遇到类似情境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警醒的状态,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焦虑过度,甚至伴有生理症状,则会严重影响学业。遇到这种的情况,可以进行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例如教其一些放松的方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暂时缓解学习焦虑,最主要的还是从认知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2.社会适应素质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认识和悦纳自己、学会人际交往、具有耐挫力等,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
(1)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交往中,要成功的与别人交往,应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个性、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有一个清楚、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取得一致,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这就是自我意识的统一。正确的认识自我,不因优点沾沾自喜,也不因缺点自怨自艾。建立正确、全面的自我评价观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控制和调节自我,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采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开展学生问优缺点的互评,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和对他人的了解,同时拉近同学问的关系,为学生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
(2)人际交往指导。个人不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人际交往起到了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等作用。同辈群体的交往是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借助集体心理辅导开展关于人际交往的讨论,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吸收他人的交往经验,学会采纳他人的观念,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的原则,积累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克服障碍,转变思想,加强自我认识,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交际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自尊、自主、自信的人格品质。
(3)帮助学生战胜挫折。耐挫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适应的核心因素。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困难与失败,当学生在实现自己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就会产生紧张和消极的情绪反映,这就是挫折。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人际交往 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原则 喜欢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90-01
由人组成的社会其实是最复杂的团体,但是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免不了要与其他人发生交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人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有些人却轻轻松松与其他人交好,甚至比那些更加真心付出努力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接受和认同,得到更高的评价。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原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是需要技巧的,这并不是说与交往的对象耍心机,那是虚伪,技巧是在真心的基础上,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取得更好的效果,技巧离开了真心是无效的,是不长久的。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但是,我们通常说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进行接触、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起调节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还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使我们的身心保持健康。
狭义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既然是一种心理的关系,那么它就会受到一些不好控制或者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心理倾向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则有: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情景控制原则等。我们只有认识到并遵守这些原则,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人际交往是双向的,我们交往的对象也要遵循这些原则。
首先介绍一下这一原则,只有了解了这一结论的实验背景、具体情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原则。
这是从阿伦森和林德的著名实验——“让别人听到你的评价”中得出的结论。实验分为四组,具体有四种情景:1.肯定——让第一组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欢他们;2.否定——对于第二组被试,假被试从开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3.提高——对第三组,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4.降低——对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假被试是研究者的助手,让被试听到对他的评价,但是却让他们以为研究者不想让他们听到评价。)然后,研究者向被试询问其对假被试的喜欢程度,结果显示:第三组程度最高,其次是第一组,然后是第二组,最低的是第四组。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点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提高组的被试对假被试的喜欢程度高于肯定组的被试,这是为什么呢?肯定组的被试一直受到肯定,一直被喜欢,但是提高组的是由原来的否定逐渐变成肯定,喜欢。这时候,提高组的被试能够感受到别人对他的态度的改变,而且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能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是越来越喜欢的;而肯定组的被试则感受不到别人的喜欢,尽管一开始能够感觉到,但是,时间久了,这种感觉就被忽视了。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只是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
这一原则对我的影响和启发。
学习了这个原则终于解决了我的一大疑惑,也为我以后与他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学里,我们最主要的一个生活圈子就是宿舍,因此,处理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宿舍有一个姐妹,由于家里对她保护得太多,以至于很多常识性的知识、人情世故都不懂。我们了解后就对她特别的照顾,什么事都替她操心,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提点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无意中知道了一些她的想法:她说,我们没有像她关注我们那样关注她,不重视他。但是别的同学偶然的一次对她好,她就记在了心上,而我们每天的,点点滴滴的好她却感受不到,或者说是忽略了。
我们都很无语,也很纳闷,她怎么就看不到我们对她的好呢?直到学了这一原则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我们一开始就对她太好了,她没有感觉到我们对她的好有增加,尽管总量很多。“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后来我们就决定,以后不再管这么多,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她的关心减少了,我们会和她进行更多的交流。阿伦森还幽默地称这条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为“对婚姻不忠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
从对待室友的这一事件上让我学到,凡事不能一下子对别人太好,循序渐进的方式肯定会使我们更受喜欢。反过来,也提醒我,要尽可能减少这一心理倾向对我的影响,不要忽略了别人对我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学的知识与生活并不是分离的,只要我们用心感受,总会发现那个结合点,让我们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生活。
【参考文献】
[1]佐斌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