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8-011 学前儿童美术评价的含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价即有目的地对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活动过程进行客观的了解和判断,为进一步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和指导提供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力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的现状
2.1 结果第一,过程第二
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教师往往就事论事,就作品评作品,而对于作品的来龙去脉置若罔闻,忽略了对于作品创作过程中儿童的发展和进步,片面的以结果来评价儿童。并且在幼儿园中并非所有儿童都可以达到每个年龄阶段应有的水平,在横向比较之下,一定有一部分儿童达不到老师心里的水平,那么这部分孩子得到的评价也是不尽人意的。或者在创作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会干扰幼儿的创作,那么单纯以作品结果判定优良的话就更不合理了。
2.2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是评价主体单一化换句话说就是权威化,就是指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是听教师的一家之言,而忽视了儿童才是美术创作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的必要性。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不同于科学领域上量化的要求和不容撼动的真理,所以创新性和想象力是儿童美术创作最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而每个人的审美有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和哈姆雷特”仅以教师个人喜好和审美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对儿童来说并不公平,教师俨然一副“我说了算”的态度并没有做到充分尊重幼儿,使儿童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
2.3 评价内容实证化
实证化也是在评价儿童绘画作品中常见的现象,就是从作品元素中找现实依据,且有 统一的量化标准,《小王子》中“我”的“绘画作品一号”、“绘画作品二号”就是鲜活的案例。“我”画的明明是一条吞了大象的蟒蛇,而大人们非要说它是一顶帽子。从此之后“我”便不再爱画画了。教师的这种做法这对儿童的影响就是忽视了儿童创作的个性化和想象力。绘画创作活动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不一定非要实证化。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也要高于生活才能实现发展和再创造。教师的这种误区会使儿童的作品缺乏绘画情节中的趣味性,致使评价标准化,造成儿童绘画画风单调、临摹照抄现象普遍,压抑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
3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有效评价方法
3.1 “三味”评画,调动五感
笔者认为的“三味”评画属于一种采用“听、说、写”三种评价方法,力求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结果反推过程的目的的评价方法。“听画”即充分站在儿童的立场,倾听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感悟,通过幼儿的诉说结合作品体会儿童的思想感情和童真童趣,听听作品的来龙去脉,事情原委,多给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创作的想法;“说画”就是在传统教师评价儿童作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再是简单的“贴标签”式的优良中差的评价方式了,而是以儿童发展作为评价的主线,采用鼓励式的言语对儿童的作品进行全面立体的分析,可以体现在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主题的创新性等多元化角度,不追求“画的像不像”、“捏的好不好”等方面,充分激励幼儿发挥美术天分和创造力;“写画”是指在儿童的作品上粘贴我们写下评价的相关话语,在作品展览之后采取的是档案袋整理的手段,这样我们就对儿童更多的是阶段性的评价,纵向的评价,家长和儿童从儿童的每幅作品上都能看到教师的一番苦心,更能看到的是儿童的进步和发展。那在教师冲破了原有只是“看画”的束缚,以“听画”“说画”“写画”三味评画法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有效的支持儿童热爱美术。
3.2 让孩子们之间用欣赏的态度评价彼此
教师和创作主体儿童之间不仅双向沟通评价,教师还可以促进创作主题之间的评价,要注意的原则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方的美术作品,学会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学生间的互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优点,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互相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能够学会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善于从同伴身上发现优点和长处,并且学会不吝惜自己的对别人的赞美,用欣赏的态度评价同伴之间的美术作品。
3.3 “我”的画里有“话”
除了教师评价,同伴互评之外,发展儿童自我的评价,也是实现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会使儿童形象思维形成和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评价建立在对具体儿童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选择不同的评价作为尺度解密儿童的心灵、融入儿童的生活空间, 感受儿童的需要和情感传达方式。在绘画活动中, 儿童的行为都在教师的视界之内, 评价是使成人的期望与设计目标变成儿童吸收并内化的主要原因。促使儿童成为评价主体, 需要建立儿童自己的评判标准。在作品完成之后,让儿童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则要求儿童自己建立,不断培养儿童自我认识的能力,以及在让儿童养成在每项作品完成后能够反思的可贵态度。
4 结语
安东尼・德・圣爱克苏佩里说:“本质的东西眼睛看不到,只有用心才能看的清。”对于儿童作品的评价,既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又要充分用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体现他们的创造力,让儿童着眼于对事物特征的观察,适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让年幼的儿童保持着自己对于世界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天赋的视觉本能,让儿童时期的绘画中表现出的天真与童趣,成为能作用她们一生的创意源泉,让他们用纯真的眼睛去描绘属于自己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龚孝华.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中的生存论建构[M].华中科技大学, 2005.
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欣赏;美术教学
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欣赏得到美的启示,从而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那么,在新课改中如何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呢?根据本人多年的农村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并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欣赏教学。
一、见缝插针,引导欣赏
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也穿插了一定量的欣赏内容,要让儿童顺利提高审美能力,仅靠少数课时的欣赏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除了进行专门欣赏课教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向儿童提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不断刺激学生的审美感官,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美的启迪,逐步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鉴赏能力。
(1)教师要积累资料,广泛收集年历、挂图、旧画报、杂志报纸、图片等,将收集的画册拆成单页,将它按画种、题材作者归类。总的要使资料齐全。(2)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与爱好,并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欣赏各类作品。如低年级儿童喜欢色彩鲜明、装饰性强的作品,教学时可多让他们欣赏装饰画、农民画、剪纸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让他们欣赏中国画、油画、雕塑作品等,并且重点介绍一些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教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色彩等表现方式作简要的分析。这样不但能增长学生欣赏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有目的地给儿童提供欣赏资料,使学生广泛接触中外名作,让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审美能力逐步增强,学生自觉地进入审美的殿堂。
总之,在教学时,教师要坚持采用见缝插针的方法,让儿童欣赏各类美术作品,以达到点点滴滴聚沙成塔的作用,教师用美的艺术去滋润儿童的心灵,学生的欣赏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实地参观,促进欣赏
实地参观时可让学生与事物直接对话。作为建筑,它不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还将作为一种艺术,是人们广阔的、直接的审美对象。特别是那些新颖、宏伟、壮观的优秀建筑,宛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会激起令人愉快的精神上的美感。在小学美术欣赏中,建筑艺术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出现在欣赏教材中。总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到实地欣赏,学生的兴趣、审美能力很快就会得到提高。
三、评选佳作,提高欣赏
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缺少主动性的,学生往往是走马观花,用心并不专一,分析作品辨别不出作品的优劣。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谈不上迅速提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积极应对,精心组织。在欣赏美术作品或看画展时,要让学生自己当小评委,教师有意识地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鉴赏能力。
在参加画展之前,教师要交代参观的办法或写出每次参观的方案。比如,作品必须是自己原创的、有特色的,内容是健康的、能反映生活的新人、新事、新风貌等。学生明确了评选办法后,再要求他们带上笔和小本子,及时记录评价作品的优劣。当学生来到展室,会十分认真地看每一幅画,而且各抒己见,十分认真。效果非常理想。因此,教师有意识地搭建这样的平台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就会得到锻炼。
四、学习评述,深化欣赏
美术评述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应当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学生作品的欣赏是从直觉开始的,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学习评述美术作品。学生通过学习评价美术作品,能增强对美的感受能力。学生对作品的看法越来越深入,就越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中国画与油画》时,就可让学生搜集资料写评论。
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3
下面从知识技法传授、练习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一、关于传授知识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的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了,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试想,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那还剩什么呢?如果标签贴错了,那只会压抑而不是推动美术教学,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直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的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之处。我之所以坚持这一点,就是因为将注意力转移到美术作品其它方面的诱惑力既强大又普遍。美术作品的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述,很难抓住,也很难评价,而用语言表述作品中有些什么东西、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便将精力投于此道。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引导学生从具体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同时以作品讲评,启发谈话的简炼语言讲解知识要点,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好教法,这种引导学生在观赏对象中“看”到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理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授美术“双基”,提高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美术素质,具有一举多能的功能。
二、关于练习辅导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面对美术作业愁不能完成,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
三、关于作业讲评
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4
关键词:美术 欣赏教学 审美
儿童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 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 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 现场欣赏
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小学 美术课 欣赏课 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6
一、欣赏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
1.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我们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的内容也无比丰富,但对每个人来讲,不管见识多广,也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因为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美术家头脑中的反映,不论是“遵命文艺”,还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自我宣泄,都包含着对当时当地生活的反映。学生可以从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到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情感,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面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向我们展现的是当年的京城汴梁的景象。我们会看到那人群熙攘的街市和跨河的拱桥,各种店铺和摊贩,挑担、拉车的劳动者和骑马、坐轿的达官贵人,河上行驶和停靠的大木船等等。使我们了解了宋代京城汴梁的城市面貌、民情风俗、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等。从而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正如中国人在本世纪初不认识油画一样,外国人也不理解中国画。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文化的交流,见多了才能逐步体会个中奥妙。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认识世界。
2.提高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能力
学生在欣赏教学中,能提高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接受艺术美的教育。通过美术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具有分辨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颓废的能力。甚至还会有理解什么是壮美,什么是优美,什么是雄浑、刚健的美,什么是绚丽、丰富的美……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摒弃、改造丑恶的东西。教师应充分运用欣赏教学的这一特点,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愉快的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美的教育,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3.提高绘画能力
欣赏教学除了要欣赏它的思想性之外,还要欣赏它的构图及色彩等关系,从而提高绘画能力。构图是作品全部绘画、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世界万物各具一定颜色,而各种颜色又有不同的明度、色相,给人的感觉也不一致。有的作品运用冷调子,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有的作品运用暖调子,给人温暖、热烈之感。所以,运用不同颜色,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颜色也有一定的语言性、思想性,在什么环境下运用什么样的颜色。
4.激发创作灵感
如果将艺术史剖面解开,我们就会看到人类以其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纵向展示着一部精神生活的历史,这部历史包含着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两个方面,并且表现为这两个方面的轮转交替活动。一方面艺术创作不仅产生了艺术品,同时也产生了艺术品的欣赏者,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欣赏艺术品,从而激发创作的热情,并从中受到熏陶。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欣赏艺术品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经验、审美愉悦,使人产生灵感,进行大胆创新。
5.渗透德育
美术作品形象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它比说理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通过欣赏可教育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欣赏祖国美丽河山,故乡草木的中国画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感情;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画卷时,使学生树立起保卫祖国的远大理想;在欣赏优秀的艺术形象时,使学生受到感动。
二、欣赏教学的作品选材不可忽视
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选材时以中外名画欣赏、中外学生美术作品欣赏、学生自己美术作品欣赏、民间艺术、雕塑与建筑、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为主,选择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小学生做系列介绍。如中国画可以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使之与学生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学生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凡高的《星空》、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这些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有时甚至完全就是靠一种直觉,这恰好与学生期尚完好地保存着的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一致,符合学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功利的色彩极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对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适宜于学生欣赏。至于手工艺术品,由于它具有立体性、可操作性,很适合学生欣赏。
三、欣赏教学的方法不可忽视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以及具有不同审美经验,和不同欣赏题材,都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使欣赏教学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1.游戏欣赏法
把要欣赏教学的美术作品,设计在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中,并在游戏过程中完成欣赏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特别适用我们小学低年级的欣赏教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好动,而欣赏恰恰是需要静下来的,如何让他们静下来欣赏,就要抓住他的喜好――游戏。游戏很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照顾的面很广。
2.比较欣赏法
将层次不同,效果各异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来判断哪些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处理的。在判断过程中,诱发学生进行切实观察,并从中汲取优秀作品的构思,表现长处,同样在比较中也是体验了不同类型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比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思维发展。
3.分析欣赏法
分析欣赏法像通过某个窗口看风景的观察方法一样,把作品从形态、颜色、配色、构图、笔法、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作品中的诸要素,在分析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明晰化了,他们将欣赏所获得的技巧、方法、新思路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表现能力。
4.实验欣赏法
学生参与实验过程,体验过程中欣赏作品的变化,逐步领会审美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特征。一些手工艺作品的欣赏,就从实验过程中得到估验和感受。
5.临摹欣赏法
通过临摹,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百看不如一临”,通过临摹发展学生审美意识的方式。
6.问题发现欣赏法
设下悬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感受、分析、交流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