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零基础学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零基础学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零基础学心理学

如何零基础学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零基础;戏曲表演学生;软度训练;科学性

一、前言

基于目前戏曲腿功软开度训练形式不够丰富、内容形式相对单一;学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一系列训练现状,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为了改善学生被动的训练状态,为了减弱学生因痛苦性强烈而对腿功软度训练产生的抵触心理,以科学的手段减少和避免因手段和训练法不得当而导致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伤害,遵循生理和心理的客观发展规律,结合多方面的训练方式和内容,通过解剖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腿部三大关节的构造以及如何才能更快更安全的解决零基础学生腿功的软度问题。在理论上全方位、多视角的阐述腿功软度训练的步骤、方法和训练手段,结合多方面的训练理论来为训练的科学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确保该项训练科学性的深度与广度,对零基础学生在腿功训练的理论上一尽绵薄之力[1]。

二、腿功软度训练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

戏曲演员腿功训练主要包括踢、搬、控、转等技巧的运用,训练内容分为软度、开度、力度、灵敏度和稳定性等。而腿功技巧的完成是建立在戏曲腿功软度基础之上完成。

戏曲界有句行话:说书的凭嘴,演戏的凭腿。有的人把腿功喻为通向戏曲表演艺术宝库的金钥匙。纵观戏曲舞台,演员一出台,从亮相,台步,到一招一式,一戳一站,吸、弹、别、胯、转等无不与腿上功夫有关。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讲究走如龙,跑如风,站如松,轻如蝶,美如凤,要做到这些,全在于腿功。在许多传统戏中,一些长靠武生戏,如《挑滑车》、短打武生戏,如《林冲夜奔》、《石秀探庄》等戏中的走边;《锤》中的三起三落,《扈家庄》里的翻身、赞子、涮腰等等都需要有扎实的腿功训练。因此,每一个戏曲演员都必须接受并熟练地掌握戏曲基本功并且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完美的完成舞台上戏曲角色的塑造[2]。

而腿功的软度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只有腿部肌肉、韧带、关节等部位灵活了,在舞台上演员才能得以运用自如,演员才能无负担的演好人物。

三、如何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之上更科学的解决零基础学生的软度

任何事情都要有科学性,因此我们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来将人体的关节进行解剖,从人体解刨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的训练,训练过程要有主次安排,以动为主来解决关节的灵活、肌肉的松弛,最后达到软度大幅快速提高,使学生在痛苦性相对减弱的环境下进行训练。本身腿功的训练就极大的改变了人体的自然形态,从生理及心理的角度来说痛苦性是极大的。那么,如何才能科学的去解决零基础学生软度问题呢?从解刨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一)腿部韧带的初长度

取决肌肉收缩前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当我们勾脚时,其实是预先拉长了大、小腿后侧的肌肉群,而这种收缩前段长度叫做初长度。这种初长度的大小决定了肌肉的弹力,也就是它的柔韧性。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他肌肉的初长度远远不够,肌肉群都是紧张而僵硬的,因此首先应当解决他们肌肉的松弛度。那么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像拉扯皮筋一样,先小后大、先慢后快。如果突然用力过猛,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皮筋”断裂,而之前也提到了,主要是因为肌肉不够松弛,他肌肉的初长度才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在训练当中很多动作都能起到拉长肌肉的初长度的效果。如:对于脚的训练有勾、绷、脍、撇相结合,胯的训练要做到“前与后,左与右,开与关相结合[3]。

勾脚的训练拉长的是大、小腿后侧肌肉的初长度,使得股后肌肉群处于拉长状态,此时腿部前侧的韧带处于收紧状态;而绷脚训练则是拉长腿部前侧的肌肉群,此时,腿部后侧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学生而言,勾绷脚练习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勾脚的话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大、小腿前侧肌肉群长期处于收缩状态,不利于青春期学生形体美的塑造,因此在训练中应勾绷结合。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而言,如果缺乏绷脚训练的话则造成在舞台上很多动作不舒展、优美[3]。

(二)胯、膝、踝三大关节是腿部软度训练的重点

胯的软度所指是髋关节横开、竖开的幅度及内旋、外旋的运动幅度。膝关节主要是它的弹性和灵活性,踝关节则是勾、绷、脍、撇、环绕的灵活性。然而,三大关节局部的弹性和灵活性及开幅的提高最终为腿部的整理软开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三)髋关节是训练难点

然而,腿部三大关节中最难解决的关节是髋关节,这和他的自然构造有关,人体由骨盆将上下肢联系起来,骨盆两侧的外下方有两个大的转动轴—髋关节,在人体上起到承上继下的作用。髋关节由骨盆上的髋臼和股骨头构成。股骨头为一个约占三分之二体积的球形体,髋臼窝呈杯状,沿髋臼窝的周缘连有咸味软骨组成的关节盂缘,使关节窝加深,因而在关节活动时关节头不易脱出。髋关节周围附有牢固的关节囊,并有三条坚强的韧带加固。其中一条最主要的是髂股韧带,它是人体最强有力的韧带之一,能限制大腿过度后伸,而这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4]。

另外两条韧带则是耻骨囊韧带和坐骨囊韧带。这些韧带和关节周围的关节囊一起限制了髋关节的运动。比如踢正腿,沿着髋关节的横切面,一般人的运动幅度为120°-150°,再大就会受到躯干前面和大腿后方股后肌肉群起端的限制。踢后腿,一般人的运动幅度则只能达到10°-15°,因为它受髂股韧带的限制。踢旁腿运动幅度也只有25°-30°,因为它受耻骨囊韧带和髋臼上缘的限制[4]。

作为形体训练来说,要将自然形态转变为非自然形态,那么就要经过科学的、严密的、长期的训练。作为教师来说,只有了解了基本构造之后,结合零基础学生的训练承受能力来进行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骨骼及肌肉群普遍都比较松弛,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缝隙比较大,骺软骨也还未定型,对于软度训练来说相对好解决,但是如果不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法则,只是一味的强调腿的高度的话,初学者很容易走入误区,落下技术毛病[5]。

髋关节的训练最终达到的目的便是运用自如,前旁后腿均能达到舞台所需的高度,训练内容有踢腿、竖叉、横叉、后腿等。由于髋关节构造的特殊性,所以在训练时这个部位的软度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部位,而髋关节的解决同时也依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配合。踢腿动作是由踝关节带膝关节再由膝关节带动髋关节的一个整体运动,踢正腿为切胯,十字腿为合胯,旁腿为开胯,而旁腿是最难解决的,因为旁腿大概抬至40°时,骨盆就逐渐向对侧倾斜,腰椎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向支撑腿一侧侧弯。随着运动幅度的加大,骨盆的倾斜度与腰椎侧弯的程度也相继增大。同样,在踢正腿后腿的过程中,当髋关节越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时,骨盆就逐渐的出现了前倾、后倾,脊柱的腰骶部则发生了前后弯曲的现象。而这种改变毫无疑问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舞台上适应在各种姿态中的变化以及它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那么关于髋关节的项目有很多,如静态的由竖叉、横叉、探海、踹燕等,动态的有倒踢紫金冠、双飞燕、大跳、绞柱等动作,他们都能够加大髋关节的活动幅度,而青少年时期要增加它的柔韧性,竖叉与横叉的训练作为髋关节软度的基础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项目[5]。之前提及了通过跟腱组合大小腿肌肉群已经得到初步松弛,初长度有了一定提高,继而又通过悠腿动作加大了髋臼窝并使其关节的三条髂骨韧带有所拉长,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髋关节的训练,我们将影响或者说制约髋关节柔韧性的关键部位列出来,就能够得知在训练中最难以解决的部位是什么,因此在设置与编排动作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之前有提及髋关节软度的解决需要膝关节与踝关节的配合而得以解决,举个例子,戏曲舞台上常见的“卧云”动作便很典型,如果膝踝关节得不到解决的话,该动作便无法完成。

那么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同样是采取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将动作顺序内容都严密安排,由胯的小掸到大掸加强髋臼的灵活性与松弛度,由后伸腿到后掸腰来加强学生髋关节后倾的承受力,循序渐进变成竖叉逐步加大髋关节的压力,横叉则开与合结合训练,开时由踝带膝,膝带胯,而合时则由胯带膝,膝带踝,跟着节奏由慢至快,由高至低。要领清晰,动作准确,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反复训练,定能达到预期效果。亦能减少学生关节肌肉的损伤性,因为在训练的过程中起初不去刻意强调学生的软开度,不激进的要求学生达到竖叉横叉一百八十度,整个力量全都由学生自己掌控。从一开始要求学生髋关节要松弛,不能紧张,竖叉时髋关节要正,开胯时候髋关节松弛。但凡事无绝对,如果学生理解力出现偏颇,或者急于求成的话,也有可能会受伤[6]。

(四)腿部的运动是整体运动

之所以很多学生在踢腿、搬腿时会拱膝盖,就是因为在训练过程中将膝关节与胯、踝关节脱节了,破坏了腿部的整体性。腿功软度的训练原本就极大的改变了人体的自然形态与规律,我们正常人前腿抬至100°左右就会觉得吃力,如果勾脚上抬的话大腿股后肌肉群起始端一直延续到小腿后侧肌肉群都会明显收缩与疼痛,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训练时切勿操之过急。

个人主张零基础学生不要上把压腿,之前也提及过对于零基础学生上把压腿的弊端,原本他们的肌肉群就比较僵硬,如果一开始就采取固定在某地的方式的话,首先对于学生来说痛苦性极强,其次,大小腿后侧肌肉群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之下继续让其处于高压的话容易造成伤害,因为初学者可能会由于疼痛把力量全部都放在尾椎骨之上,久而久之造成坐骨结节;又或把身体力量都集中在外侧,久而久之造成体型上的不完美,也会因为膝盖过度后伸导致骨骼不健康发育。又或减少为大小腿后侧肌肉群的痛苦性而拱膝盖,落下技术毛病等等[6]。

我在训练学生过程中,初步解决学生肌肉初长度运用的是跟腱组合,循序渐进的由把上训练到把下训练双腿平肩宽,上身前倾,运用自身的力量双腿用力均匀有节奏的拉伸大小腿后侧肌肉群,使其在不紧张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另外最重要的是这样学生能够自己掌握力度,不易拱膝盖,同时也使得两腿用力均匀,让腿部肌肉均匀发展、整体发展。在刚开始训练时可以要求幅度小、次数少,然后循序渐进的加大幅度与运动次数,当后侧肌肉达到了一定热量与初长度时,再让学生进行悠腿,总之,让学生一直处于“动”中,在动的当中去解决他的软度,越动肌肉群才能越松弛,越松弛软度才能更快的提高。同时也训练了勾脚背的动作以及拉长了脊柱的肌肉群,因为腿部软度的训练不仅仅是三大关节的解决,也有其他部位的配合,因此这样遵循人体客观发展规律,从科学角度进行初步训练是一举多得的[6]。但得坚持不断的反复的训练,“皮筋”的松弛度有了才会有韧性、有力量。

当肌肉韧带的松弛度有了明显提高之后,亦可进行踢腿。以前有些老先生为了使学生学会立腰以及胯正等规范性,要求学生后背及脚跟贴紧墙面进行踢腿训练,这样训练固然能够使初学者明白踢正腿的动作要领,那么我们也可以换成地面踢腿,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能够很好的杜绝学生晃腰的毛病。地面踢腿可让初学者清楚的感知到几中腿的变化,另外,上身不易晃动,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进行把上踢腿的话学生为了达到高度会出现很多毛病,学的也不会太清楚,正腿为切胯,即从胯部切住,只有腿部的运动,两侧臀部都必须贴紧地面,拉长了臀大肌、股后肌、半腱肌、内收大肌、缝匠肌、腓肠肌等肌肉群的初长度;而十字腿则是建立在正腿之上的合胯,主要是腿的方向的变化,同样两臀贴紧地面,拉长的是股二头肌、股外侧肌、腓肠肌、腓骨肌等肌肉的初长度,旁腿则为开胯,要求初学者从低到高,腿贴紧地面,片盖腿则要求学生清楚起始与终点的路线。训练时由慢至快,由低至高[7]。熟练掌握之后,再进行把上踢腿的训练,切忌过高,由低至高进行训练。

(五)脊柱的辅助训练

青少年的脊柱生长还未定型,在戏曲舞台上的所有表演均要求演员立腰,尤其是武戏演员,那么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立腰的训练,也就是脊柱的训练。

脊柱是躯干的主要支柱,它上接头颅下承盆骨。俗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可见脊柱对于人体姿态的优劣起何等重要的作用。它由七块颈椎、十二块胸椎、五块腰椎互相融合成一块的骶椎以及五块融合成一块的尾椎所组成。那么,我们总告诉学生立腰,可立的到底是哪个部位却不是很清楚[7]。除了第一二颈椎和骶骨、尾骨之外,每块椎体之间均有一个椎间盘。学生在训练时或者在舞台表演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而椎间关节并不持重,只是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要保持体态上的完美光依靠这些脊柱是不够的,在脊柱周围还附着着很多坚强的韧带与肌肉,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在站立时头部必须要正,双肩松弛,腹肌、背肌及臀肌收紧,以减小盆骨前倾,在腹肌和背肌的协同用力下,脊柱的腰段好像被肌肉做成的两层夹板固定着,致使盆骨相对稳定,为下肢的自由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的身体保持在最高状态,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长此以往的训练能使他们体型变得越来越优美,肌肉线条也会成线状而不是块状。

四、音乐的配合

首先,音乐在腿功训练课堂主要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比较强烈。因为音乐的配合能够引起主管人类情绪和感觉的大脑产生自主反应,进而使得情绪发生改变。快乐明亮的音乐能够减少人的焦虑,调动大脑身体的情绪;优美的音乐则能使得大脑皮层缓解压力,从而使得动作变得舒展,学生就能以愉快的心情和美的享受去进行训练和接受新的动作,由此可见,在软度训练中加入适当节奏的音乐,能够帮助学生积极的调整状态,提高训练的积极性[7]。

其次,音乐的配合也能够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从而减少关节肌肉因训练带来的痛苦性。同时,也能克服由于单调训练带来的枯燥。使得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肌肉紧张和放松自然交替,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可以较为省力的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

再次,音乐的使用也解放了教师的“枷锁”,使之有更为集中的精力来指导学生的训练,更快达到训练目的和要求。

五、训练内容的合理安排与设置

做到以动为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依据人体构造结合青少年成长发育特点编排适合训练的组合。将单一的动作进行丰富、发展和扩充,最终以组合的形式、加上音乐的配合,根据实授课时量来合理安排训练项目。循序渐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另外,胯部是三大关节中最难以解决的部位,因此痛苦性最为强烈,同时也最为枯燥,那么在组合动作设置的同时可加入一些简单身段的配合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再加入欢快轻松的音乐来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又如地面踢腿运动也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由低到高,由慢至快。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不仅软度不够,肌肉素质力量也处于薄弱阶段,因此在训练项目和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上要动静结合,不要打“疲劳战”。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审美鉴赏的提高,腿功的训练同样要与时俱进,作为教师要开拓视野、广泛学习。戏曲训练的根基不能轻易挪动与改变,但同时也有吸收与借鉴姊妹艺术的科学训练手段与方法,这样我们基础课才能为戏曲舞台培养能够适应时展的演员,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做到以下“三字经”:方法对、时间短、进度快、少损伤、学爱练。其中科学性、方法对是原则,少损伤为前提,学爱练、进度快为目的[8]。

然而不能片面的去看待与分析腿功软度的训练光是腿部三大关节的事,它是一个综合的训练,我们的训练最终是为舞台服务的,因此,在训练的同时要注重美的培养,任何的艺术门类都是一种美感的体现,每个从事艺术的人何时何地,不管动或静都有美的体现。那么对于形体课之一的基本功课来说,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课程之一,对于戏曲演员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姿态,姿态则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那么,什么样的姿态是我们戏曲舞台追求的呢?我认为,以“立”为宗旨,至于剧目课上由于人物性格与人物环境的要求不同则应在剧目课上得以解决,而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戏曲初学者来说,首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立,什么是美。而对于腿功的软度来说开、绷、直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在新模式的腿功软度训练中,每个组合都融入了对于之前提及过的脊柱部位的训练。

另外,由于课时量的有限,整堂课的组织则需要紧凑、张弛有度。

著名京剧前辈钱宝森老先生在他所著的《京剧表演艺术杂谈》中有过关于“劲不能停”的论述,他说“一个戏剧演员走上舞台,一个段落的舞蹈表演一经开始,劲就不能中断”[8]。个人认为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对动作的起、收、放、停都应给予有思想有意识的积极支配和调整,而不是自然状态的下意识行为。因此,在训练课堂上,在项目安排上应做到合理、紧凑、严密。

要使初学者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动作的编排尤为很重要。编排时除要注意组合内容外,还应层次分明、抑扬顿挫、形式丰富,加入适用的身段、韵律进去。另外,选择节奏与运动风格统一的音乐也很重要。总而言之,在项目组合的设置上要遵循人体自然发展的规律及要充分考虑到初学者对该门课堂的心理状态。

六、结语

戏曲演员腿功软度的训练有先天性的因素,但是最主要是还是靠后天的科学训练。科学训练需要运用解剖学、运动学、力学、医学、心理学、美学等许多知识,这样才可以使我们摆脱很多腿功软度训练上的盲点,才能够更好更快更安全的为我们戏曲舞台输送能够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才。作为一名形体课的教师应当有开拓的思想,广泛吸收新鲜事物,深入的研究这门课程,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大的投入自己的精力。

参考文献:

[1] 张育华.戏曲表演功法传艺之方法——以“口传心授”特质为论述核心[A].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

[2]林源藻.戏曲演员形体训练的认知与改革[J]. 四川戏剧, 2001(02).

[3]唐冬梅.浅谈戏曲表演艺术[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1(02).

[4]郭海亭.浅谈京剧腿功运用[J]. 艺术百家, 2001(02).

[5]段巧霞.浅谈戏曲身段表演艺术[J]. 大舞台, 2005(02).

[6]肖英.话剧学员必须学习和借鉴戏曲表演[J]. 戏剧艺术, 2001(04).

[7]于萍.戏曲表演探微[J]. 戏曲艺术,2001(03).

[8]张晓丽.戏曲表演程式谈[J]. 大舞台,2003(03).

如何零基础学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素质;幼教人才;幼儿教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28-02

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多个方面对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素质要求。根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要求,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研究,提出“三能八会”的核心能力要求,即:能设计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能创编幼儿舞蹈,能创设幼儿园环境,会朗诵儿歌,会讲儿童故事,会唱幼儿歌曲,会跳儿童舞蹈,会制作幼儿玩教具,会弹一手好琴,会画一手好画,会写一笔好字。而核心能力中的弹、唱、跳都和音乐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音乐素质的高低,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形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面窄,视唱、识谱、边弹边唱等音乐技能差,完成唱歌、钢琴和舞蹈内容的学习任务存在困难。部分学生往往简单地归结为“五音不全”,从而对音乐失去学习兴趣。其实,有关资料表明,人“本来就具有音乐能力的,只是他们感受性很强的时候欠缺指导,因而很多人丧失了这种音乐感”,导致出现部分学生音乐素质较低的现象。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高职高专学生音乐教育方面的能力,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分析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始于1986年8月原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创办的幼师班,已有28年的专业办学历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幼教人才。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及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日益凸显。

1.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部分生源音乐素质偏低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过程中不进行音乐专业技能面试(原丽江师范学校规定报考幼师的考生要进行专业面试),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正规的声乐训练,音乐基础薄弱,音乐素质偏低。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4-2015年在校学生音乐素质调查数据统计如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共220人,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分在450分~250分之间,其中音乐技能90%零基础,乐器演奏技能96%零基础,舞蹈表演技能80%零基础。文化素质低使得学生学习音乐的后劲不足,给音乐素质的培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压力。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139人,文化分在560分~450分,其中,95.6%的学生音乐零基础,乐器演奏97%零基础,舞蹈表演技能80%零基础。在对734人的调查中发现,有58%同学不同程度地存在音准问题,其中有先天性音准缺陷的占20%。由于部分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音乐基础,使得他们对音乐教学一开始就有畏难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课程的接受性差,学习困难,进步缓慢。

2. 高职高专课程建设有时滞后,缺乏针对性

(1)教材的选择、运用与把握,有时不符合学生实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教育科学系学前教育专业选用过的音乐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声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乐理教程》等。钢琴教材选用过《键盘乐器演奏基础》《哈农钢琴练习指法》《拜厄钢琴基础教程》等。教材征订随意性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导致教材内容难度大、跨度大,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2)教师教学有时定位不清,缺乏专业性。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均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有些不熟悉幼儿园教育实际,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很难从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层面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音乐的专业性、技术性、学科性,忽略了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和实践性。从学前教育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幼儿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音乐技能较差,缺乏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3. 课程设置有时不合理

(1)音乐课程课时存在不足的现象。课时是否得到保证,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如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形势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大学体育等,学分48,占34.3%;专业必修课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主干课程,学分40,占28.6%;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乐理和视唱练耳、舞蹈、钢琴、色彩与素描、幼儿园实用美术技能、幼儿园游戏等,学分25,占17.95%;专业方向课程(系级选修课)包括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外国教育史、幼儿园保育、幼儿舞蹈、幼儿歌曲、民族民间舞蹈、自弹自唱等,学分22,占15.7%。可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大模块,音乐技能课程所占比例为15.7%,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凸显它的重要性。

近四年来,人才培养计划音乐技能学时分布情况如下――2010年,乐理36,钢琴36,钢琴即兴伴奏“无”,民族民间舞蹈36,幼儿舞蹈“无”,自弹自唱“无”。2011年,乐理36,钢琴36,钢琴即兴伴奏“无”,民族民间舞蹈36,幼儿舞蹈“无”,自弹自唱“无”。2012年,乐理36,钢琴36,钢琴即兴伴奏“无”,民族民间舞蹈36,幼儿舞蹈36,自弹自唱36。2013年,乐理36,钢琴36,钢琴即兴伴奏“无”,民族民间舞蹈36,幼儿舞蹈36,自弹自唱36。可见,学校的音乐技能课学科和学时上有所增加,可以说引起了关注,特别是增设了一些音乐技能课程(幼儿舞蹈、自弹自唱)。但是,力度不大,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较差的局面,有待进一步进行改革。

(2)大班额教学效果不理想。大班额教学也是影响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人数普遍在40~60人,每周音乐教学实践为2学时,内容包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等。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难度较大。特别是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众多学生进行技术讲授、示范,一对一地精心指导与纠正,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二、提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对策

1. 提高生源的质量,加强专业认知

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由所在地的教育局统一组织音乐能力测试,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等。依据以上测试内容,给考生一个客观合理的成绩,并列入考生的个人档案,在录取时作为参考或条件,以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保障。若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对所要学习的专业一无所知,更不熟悉职业要求,学校应组织多形式、多类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确从事幼教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比如,通过迎新文艺晚会、校园歌手比赛、健美操比赛、啦啦操比赛、自弹自唱比赛等文艺活动,加强技能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2. 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材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材料和依据,是课程的具体呈现方式。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就必须按照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相应的教材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在教材的选择上应突出专业性、实用性,以求在尽量少的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容量,尽量好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及地区的实际情况,如果有条件,可以适当纳入一些地方性的音乐素材,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应全面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教学,力求音乐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应深入幼教一线,建立常态化的参与幼儿园活动机制,贴近幼儿,深入幼儿园教育实际,了解儿童对音乐的渴望,从而及时更新观念,转变教法,主动适应新时期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求。

3. 课程设置凸显专业特点

综合历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意见及就业形势分析,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第一,加大音乐技能课程的课时量。建议每周开设3学时,开设两个学期,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边教学边实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技能。第二,实施技能课程小班制教学。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课程,可以设置为小班制教学(建议在15~25人),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第三,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幼教人才,而不是专业艺术人才。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在开设钢琴、声乐、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的基础上,应重视幼儿歌曲演唱、幼儿歌曲即兴伴奏、自弹自唱、创编幼儿歌曲、幼儿音乐游戏、幼儿舞蹈及幼儿舞蹈创编等课程的开设。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开设与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以让学生更好地胜任学前音乐教学工作为出发点,来规划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多个方面对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素质要求。文章在对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即提高生源质量,加强专业认知,完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材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置凸显专业特点,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李设敏.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构思[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3]王丽新.基于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升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4]黄沙玫.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新兴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实践性研究――以星海音乐学院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1).

如何零基础学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新生 心理困境 心理调适

一、前言

笔者对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2012级全体新生共计260名(其中本科60名、专科200名;男生12名、女生248名)进行了访谈和调查,意在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存在的心理困境和障碍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结果发现有约45%的新生存在心理困惑和迷茫,特别是男生在众多的娘子军当中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太融入集体生活,加上陈旧观念的影响,认为幼师就是女生干的事,迫于家人的强烈要求学习此专业,提不起来兴趣和信心。还有一些外地的学生不习惯本地的气候、饮食、语言等方面,再加上对家的思念,一时又找不到很知心的朋友,承受不住心理和身体上的煎熬,导致他们外表坚强、内心孤独的心理状态。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只有英语、语文是他们熟悉的课程,诸如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美术、舞蹈、键盘等课程,多数同学都是零基础,一些同学对此产生了兴趣的同时另一些同学则产生了畏惧。据此,我们在入学教育内容里专门开设了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前景和就业趋势,促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困境分析

(一)学习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理论课和技能课,技能课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考试给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难免会带来一些障碍和压力,他们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练琴、练声和练功。大学里留给自己的自由时间较多,上课的教室也不固定,任课老师上完课就匆匆走人与学生交流较少,早、晚自习没有硬性的规定,新生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教育模式。相对于高中的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在大学校园的图书馆、操场、小树林等场所也随处可见同学学习的身影。

(二)生活习惯不适应

有的大一新生第一次住集体宿舍过集体生活,刚开始的新鲜感过后,日子久了难免会有一些摩擦,甚至连打水、打扫卫生、整理宿舍内务这些琐事都能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舍友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作息习惯、语言习惯都不一样,有一个学生来自沿海,不适应本地的饮食,总吃零食、喝矿泉水,导致军训期间昏迷晕倒在地。

(三)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较高中时生了很大变化,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交往对象、繁多的文体活动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矛盾加剧,特别是比例较少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容易带来孤独、寂寞感。也有个别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的新生,入校不久就建立了自己的交际圈,为了表达友情或恋情花钱大手大脚,结果一个月就把一学期的生活费全用光了,容易形成精神上、物质上的巨大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挫伤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积极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调适方法

(一)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在大学这个新起点上,大学生要对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性格、优缺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只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要因为一件偶然的小事就盲目断定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为一次得利而狂妄自大。面对新的竞争和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坐标,调整好心态才是赢得成功的关键。

(二)合理规划,分步实施

大学作为人生历程的一个新起点,并不是自由挥霍的开始。因此,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力求在大学阶段最大限度地提升能力、打造实力、提高社会竞争力。大学阶段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竞选学生干部、考证、考级、考研、升本,还要参加各类社团,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面对如此多的事情,大学生一定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并按照规划有秩序、有目标地按步骤实施。一般来讲,大一是适应期,大二是思考期,大三是转化期,大四是检验期。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应该制定总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来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和具体目标,常反思、常总结,多和辅导员和专业老师沟通、交流,获得指导和帮助。

(三)充满自信,乐享生活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的特点固然是好,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历练而经验不足、能力欠缺,对于他们的一些合理追求,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给予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新生要始终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冯艳慧,王冬兰,郭启华,候德娟,张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调适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2]杨佳.学前教育专业不同方向新生入学适应性研究[J].教育探究,2012(12).

如何零基础学心理学范文4

一、问题与现状

作为一所在西部欠发达城市新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我院的近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无论是在校学生的规模,专业种类还是在职教师的数量,都实现了量上的突破性发展。但是,我院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比如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用、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等问题。而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但是,笔者从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我院在英语课程教学发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师不知为何而教,学生不知为何而学

众所周知,职业专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一直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录取的学生多半是中学时期被淘汰下来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很多不擅长课本理论学习的学生不仅对学习丧失了信心,更严重的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据一位多年在一线工作的老师说,在这样的心态下,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是害怕,简直就是恐惧。所以,在英语课堂上,职业院校的老师由于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基础状况并与相应的专业相结合,只是一味的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同质化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课堂上就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在下面睡觉、玩手机、发呆,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互动。最后,英语课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任务,老师的教学热情降低、学生也只是应付考试了事。

(二)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

出现以上所说的困境,笔者认为大到学校的制度,小到教材的选择,都对英语教学效果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目前我院采用的主要是大班同质化教学,每个班的人数平均四五十左右,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差;我院师资队伍水平不够高,由于职业院校长期对基础文化课的忽视,对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严重不够,使得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理念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主观学习的需要;另外,英语教师的师德教育也急需加强,由于教师自身的修为不够,面对这些专科院校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来引导学生学习,无法从根本上破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学心理;还有,我院选择的教材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偏理论性,与专业知识契合度不高,不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改革意见

在学院这样的英语教学现实情况下,与之相反地却是,我院自2012年以来已经在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凭借每年一届在贵州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我院成功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于2013年招进首批留学生到我院进行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与此同时,我院也成功引进来自美国、英国和柬埔寨的外籍教师,参与到我院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为我院的国际化教育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面对学院的发展趋势,国际化办学已经是必然趋势,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也将日趋凸显。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学机制改革

1、实现分层次教学,应材施教。将录取的学生以英语考试成绩分为高、中、基础三种班级,应材施教。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学生,重点培养其英语应用能力,为我院实现将学生送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储备力量;对于英语成绩一般的学生,则偏重于帮助补充英语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能够具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于英语零基础的学生,则偏重于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让学生破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建立起对英语学习的基本信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课程难度以初中水平为参考。

2、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实现多样化教学。如果说分层次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上的必修课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巩固补充学习,那么选修课则是以英语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开阔学生眼界为目的而采用不同的主题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国际文化,比如:英文电影赏析、西方著名人物赏析、美国大学毕业演讲录赏析、欧美旅游文化、东南亚风情等等。与此同时,笔者认为选修课的开设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老师也在教学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3、与专业相结合,学以致用。在结束第一个学期的基础性英语知识巩固学习后,学院应在第第二学期为学生开展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内容学习,适当补充专业知识方面的英语词汇和表达,让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方式,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英语教师要开始向“双师型”教师方向转变,深入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和未来职业特点,提炼出核心知识点的英语表达,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英语词汇和表达句子。

4、不拘一格,采用多样考核方式。在学院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中,只有笔试时作为唯一的英语考核方式,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又让学生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中,无法真正考核职业教育中强调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学院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学水平,也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笔者认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加强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学习。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听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水平,而教学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是否具备足够的学生心理学,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是否对职业院校英语学习的目的有足够的了解?教师是否具备有足够的修为来带领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得到学生的信赖,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所以,加强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首要任务是要对英语教师进行职业素养培训,让教师知道自己为何而教,了解英语学习在我院发展中的重要性。

2、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学习。在了解了英语教学在我院的发展方向后,英语教师就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适应我院的发展。所以,学院一方面需要加大英语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还需要让每一位老师结合学院的专业设置,进行专业性学习,从而提炼出适合我院学生专业的专业英语知识并传授给我院的每一位学生。

(三)充分利用我院引进的国际资源 开展多样性英语学习活动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近年来,我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开发这一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文化活动,比如英语角、欧美文化月、东南亚风情月、英文歌曲比赛、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晨读会等等,全方位地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如何零基础学心理学范文5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终生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实施终生教育的很大一部分要靠远程教育来实现。远程教育系统的教育对象通常是肩负着社会和家庭重任的成人,因而有着其教育的特殊性。他们由于基础的不同、动机的不同以及工作等原因在英语的教与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成人英语教学的难点

成人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学习和教学的困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英语基础各异

远程教育中的成人学员因为年龄不一样,大多在20岁到35岁之间,起点不一,外语程度参差不齐,所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样,比如专升本,对他们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但只有少数具备大专水平,大多数学员底子较薄,有的原来学其他语种,外语是零基础。

2.学习动机各异

成人学员参加远程学习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确实想来学点东西,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有的是以前没考进大学或错过上大学的机会从而来圆一回大学梦;有些则是因为工作的变动或是职位的升迁需要另外的知识结构或需要个文凭,他们很多因为工作的原因而不能专心学习。

3.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成人学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业务繁忙,有些还要照顾家庭,干扰他们学习的因素较多。他们一面要工作一面还要学习,在时间上经常会产生矛盾,尤其是那些管理比较严格的单位,他们不像全日制的普通高校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因而,成人要坚持学习需要更大的决心。

4.愿望与实际结果的矛盾

很多成人学员在入学时都想认真学习,希望能真正学到点东西。但是远程教育的面授时间较少,需要学员自学,需要他们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尤其是语言学习,只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效。因而,很多学员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收效甚微就放弃了,从而导致通不过英语这门课程的结果。

三、如何加强成人英语教学

对成人来说,掌握外语的言语能力是最困难的任务,以发音为例,年龄越大,越不容易纠正。随着年龄的增大,母语的使用加深了其固化的过程,因此,消除母语的干扰会更加困难,影响了英语学习的速度。要帮助成人学好英语,主要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法。

1.转变教师观念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课堂面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主要是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的特点不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师生的角色赋予了现代远程教育教与学的概念以新的内涵。其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将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远程教育中,师生总是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学生身兼数职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支持服务的安排等等,都要充分考虑学生是成人和业余学习等诸多的因素。教师不仅需做到一专多能,更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运用,完成由知识型向技能型的转变,才能胜任新时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要求。

2.创设网上交流活动,弥补面对面交流的不足

远程教育的面授辅导次数少,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次数也相应减少。通过教学平台和学生班级网站等提出课前应讨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包括教学资源交流、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认真思考,能够在语言输入的同时,更注重语言的输出,做到学以致用。

3.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要有意识、有目的、尽可能多地介绍和传授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异文化间的差异,努力提高成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语言不是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结构系统,它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人性和人本身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负载体,没有语言,文化无以负载,没有文化,语言也就是一个空壳。在英语教学中,即使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如果对其文化特征缺乏认识和了解,忽视了母语和目的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不免会导致判断失误。

4.灵活运用面授辅导课

面授辅导课可以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困难。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属于语言障碍或与此相关的知识问题。为此,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学生通过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BBS)和语音答疑系统等方式也可与教师交流,这样,"授业解惑"式的传统教师的作用也延伸到了课外。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的崛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业模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人们在其一生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急剧变革的需要,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身处事业发展关键时期的成年人,自然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其中包括对英语的学习。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成人英语教育,使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孟琳,孙爽.浅谈成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J].成人教育,2004,(05)

[2]支宁,焦志明.成人英语教学如何发挥成人学生的主体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5,(06)

如何零基础学心理学范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56-03

一、学习科学的发展历程

学习科学最初是一门认知科学,它的研究基础是脑与认知科学,是认知科学家从认知科学的局限和困境中,吸收了认识论、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所展开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属于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科学。确切来说,学习科学诞生于1991年,它是以第一次国际会议的成功举行和《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的创刊为标志的。学习科学的诞生是人们对“人是如何学习的”长期探索的结果。

学习科学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活动理论等的基础上,在20世纪90年代,系统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使它逐渐成熟起来。在我国,主张把关于学习的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或学科,认识到“学习是一门科学”并明确提出建立“学习学”的设想始于1979年。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的兴起,转变教学方式的呼吁,以及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生态,引发了对人类学习机制进行系统探究的迫切需要。在2002年,我国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从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地,即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紧紧抓住国际上“学习科学”这一新兴学科发展的机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让我国的学习科学研究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引领我国学习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l展。

二、学习科学的基本内容

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学习,而学习究竟是什么,随着学习理论向学习科学的概念变化,学习的内涵主要研究以下四点:学习重心是发现和加工新的知识;学习主体不只是学生而是所有人;学习方式强调个体学习与共同体学习并重,从而产生协作学习和学习者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内容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著的《人是如何学习的》(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诠释了学习科学研究学习内涵的发展(见表1)。

学习科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反思和深化,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创设真实情景,并在可选的学习环境里建构新知识,建立学习共同体支持团队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者心理机能的认知与身份认同的双重发展。可见,学习科学强调的是深度学习和理解性学习,而非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浅层次的掌握,它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三、学习科学对教育的启示

学习科学的研究取向有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学等,从教育学上看,学习科学的任务是对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深入的研究,解决有关学习绩效的问题。

(一)学习科学研究成果为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在弄清学习、认知和发展的基础上,学习科学从不同领域对当前的教与学展开研究与设计。它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教育总体范式从“以教为基点”向“以学为基点”的新型范式转变。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所推进的课程改革与发展,很多都运用了学习科学关于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新发现。可见,学习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学习与学习研究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革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二)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直面教育实践,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密切结合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理应建立在对人类学习的深度理解基础之上。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密切联合,共同创设真实情境,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共同验证,减少误解,达成深度的理解,促进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平衡发展,加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将教育的研究成果引入教育实践领域,转化为生产力。

(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共同体促进教育的发展

人类学习是复杂的,单独学科的学习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不全面,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打破研究的局限性。因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分析研究同一学习现象或学习行为,从而扩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习科学理论正是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以开放胸怀和包容精神创建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共同体,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四、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

学习科学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创造了诸多的可能性,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构建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把可能性转化成学习的质量,提升教育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发展、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养成规范、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造成高职学生入学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授模式,没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理论和实践脱离,学生无法内化和创新知识,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不到有效培养。笔者为了能够适应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础,将此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多学科交叉的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学习为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创设正式和非正式的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深化知识并建构新知识,达到深度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基于学习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见表2:

(一)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将班上32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即构成8个小的学习共同体,每组4人,组员相邻而坐,而组员构成兼顾了计算机水平、性格等差异因素,使各组的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相当,形成组与组之间比较公平的竞争格局,增强团队意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和协作能力。

(二)明确组员角色分配

每组设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展示员四种角色,其中组长负责带领小组学习、督促完成团队任务并捍卫团队成果,计时员负责把握约定的学习时间,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员的学习成果,展示员负责清晰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而这四种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组员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评价、应用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形成有效评价机制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并不是按照自由散漫的方式进行,而是由教师先给出任务的评价标准,在第一个小组展示员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按照评价标准分别进行不重复的点评并给出建议,其他小组再依次展示并互相评价,并由本组以外的小组进行投票决定各组的成绩排名,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整个评价过程以?W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按照评价标准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评价,而且各个学习共同体的汇报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期末的考核成绩由70%的平时成绩和30%的期末考查成绩组成,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权重,引导学生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例如在Word2010的应用中,其中一个任务是让8个小组分别完成自主命题的活动策划书,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刚开始学生都无从下手,在教师的引导下,每组的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展示员进入学习状态,各履职责,经过成员分工协作、展示、评价等环节圆满完成任务。各个小组的成果都达到了基本要求,他们的活动策划书都包含了活动主题、活动背景和意义、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内容等,也完成了基本的格式排版。再比如PowerPoint2010的应用,三分之二的学生是零基础,但经过三周的共同体学习,他们学会了母版设置、将文本快速导入幻灯片、添加动画、版面设计等,而且在自主命题课件制作上,各个小组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合格率为100%。一个学期下来,总共17个任务/作业,学生的完成率为100%,合格率也为100%,总体上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