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1
【关键词】特殊教育;班级管理;理解;惩戒
一谈到班级管理的奥妙,不少教师都认为扳起面孔让学生敬畏是最为重要的。在他们看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应表现在语言上,而应该表现在行为当中,让学生慢慢地感悟自己的良苦用心。笔者以为,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学生,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教师关爱的渴望犹如禾苗对雨露阳光的期盼,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善意、真诚和爱护,他们才会更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诲。因此,有必要对特殊教育学校班级管理当中的人文情怀加以探讨。
一、用理解来激励学生成长
尽管教师和学生都生活在相同的时空当中,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天生的生理缺陷、生活范围和活动范围的限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往往与普通学校的学生不同,与教师的区别更加明显。在教师看来很重要的事情,并不一定会受到他们的重视;在教师看来极有价值的事物,并不一定会被他们看好。像普通青少年学生一样,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通常只会对自己身边或者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具有兴趣,并会从自己的视角来审视它们。因此,不管是学科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应该坚持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作为出发点,坚持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其发展和成长的温床。
任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都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当中,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例如,刚刚升入高三的学生多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但是经过第二轮复习,特别是经过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之后,许多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成绩远非自己想象的那样优秀,不过仍会暗暗地下决心,争取第二次模拟考试时出现满意的改观。结果第二次模拟考试结束时,不少人会发现自己所做出的努力仍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原来已经熟记的文学常识都似乎变得模糊了起来,“重新开始”、“展现自我”的心理渴望变淡了,学习动力减弱了。这时如果我们能告诉学生知识的掌握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引导他们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高山现象”和“半程极限”,正确面对学习现实,调整心态,不断地挑战自我,他们则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用关爱来获得学生的认同
魏书生老师曾说,只有融入了真诚的爱的班级管理才会使学生实现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目标。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爱是儿童成长的阳光。因此,关爱学生应该是特殊教育学校班级管理的秘诀之一。借助关爱的钥匙,我们可以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获得塑造学生灵魂的巨大力量。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或身体残疾,或心智受损,也正因如此,他们才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只要我们在班级管理当中付出了爱,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包容,他们自然就会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恩慈,更乐于接近班主任,乐于参加各种班级活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其产生良好的熏陶和陶冶作用,会使其在活动当中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关爱他人和集体。
对学生的关爱并不是一本正经、枯燥乏味地说教,而应该是满含深情地交流。如在班会当中,可以一改空洞说教的传统做法,利用故事讲述、角色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互动起来,在活动当中体验和感受爱心的重要性,自觉地萌生出爱心。另外,还可以适度地开展一些爱心实践活动,让他们参加爱心捐款、爱心帮扶活动,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学校父母,在实践活动当中感受爱的发展和传递。
三、用宽容来保护学生的心灵
前K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所形成的道德震撼会比惩罚更加强烈。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本就不成熟,再加上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经历,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心理素质更加脆弱。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丝微笑、一些宽容、一分尊重,他们就会感觉到更多的自觉、自信和自尊。如果采取强制和粗野的方式使他们完全服从班主任的命令,他们最后只会成为驯服的羔羊,亦或是因为不满、紧张和回避而采取欺骗和消极抵抗的方式。只有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感受到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爱和尊重,才能从教育对象变为教育的主体,才能克服“唯书”、“唯上”的不良思想倾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创造力。
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班级管理的秘诀。不管是对普通青少年来说,还是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使他们不再重复同样错误的唯一途径就是自省和自制。因此,当学生偶然出现过错时,如果可以通过善意的、委婉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那么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宽容,更少的惩罚,这样将会避免学生受到痛彻心扉的伤害。
要营造一个鼓励性、包容性的教育环境,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进行观察、监督和评价,要弄清楚学生做出特殊反应或特殊举止的原因,以便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出准确反馈。教师要开发一些表面上没有竞争的教学活动或加强合作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多倾诉、倾听,逐渐融入班级和同学。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会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不怕被人耻笑或谴责。
四、用环境来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
人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会受到美好事物的感染,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如果人能处于美好的环境当中,他就会产生愉悦的反应,并同时激发出呵护美的热情。同样,处处充满美的班级,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热爱,并给学生提供自由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别是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其一是教室布置要美。教室布置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洁净。当然教室卫生不能、也不应该完全依赖于班主任和生活教师,而应该是发动全班学生共同动手,共同参与地面清扫、桌椅摆放、玻璃擦拭等活动,使学生在行动当中培养和体验主人翁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该发动全体学生,动员他们选择和利用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环境,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墙壁和板报的利用,使每一面墙壁都具有独特的教育内涵。在板报上,完全可以开辟出学生自我展示专栏,定期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室内养些花草。置身于优美的教室当中,学生的智能就会悄然提升,情操也会得到陶冶。
其次是教师自身和学生心灵的净化和提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示范,如果说任课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智慧的启发者,那么班主任就是学生精神的熏陶者和人格的影响者。作为班主任,应该自觉注意自身的行为示范性,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注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信”取“威”,通过自觉的示范在学生当中形成威信,进而自如地驾驭各种教育活动,取得较为满意的教育效益。
对于班主任威信的树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使学生始终能在教师身上有所发现。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水平,努力锤炼良好的师德。除了注意自我提高之外,班主任还应该注意对学生心灵美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一片吸收能力超强的沃土,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开出真、善、美的花朵,播种下假、恶、丑的种子就会开出假、恶、丑的花朵。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自己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表现,力争处处彰显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正能量,做学生真诚相处、礼貌待人的榜样如果每位班主任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在学生当中形成较高的威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五、用适度的赏识来锻炼学生的身心
由于教育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通常都会有很大的思想和精神包袱,不少人都是“硬着头皮”工作,其工作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了。如果班主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正确看待学生因为生理缺陷所形成的缺点和不足,利用赏识的眼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忱地教育他们,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作文比赛、文艺演出、康复训练等活动,就可以使其获得自己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在合作和竞争中激发自身的潜能。对于学生的赏识不需要豪言壮语,不需要半点虚假伪装,哪怕是对学生微不足道的优点的点评,都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但是需要注意,赏识学生是有限度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身体有残疾,家长给予了他们过度的关爱,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形成了诸多的不良习惯和性情,甚至一些残疾学生身上满是自以为是的刁蛮任性的自私心理。这就使他们犹如温室中的花草一般,难以承受暴风雨的侵袭,一遇到挫折就会陷入迷茫,不知所措。长此以往,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成长的阻力,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自身生理缺陷,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所要面临的困难和坎坷远远超过正常人。因此,对于学生的赏识和爱要把握好度,适度的惩戒和批评必不可少。如果连学校的批评和惩戒都承受不了,他们如何能够随得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呢?
当然,我们所说的惩戒完全不同于体罚和伤害,也要注意惩戒的艺术和尺度。如果f当学生遭遇困难时给予其鼓励是一种赏识,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予以谅解是一种宽容,那么教育学生遭遇困难时不退缩、直面前行就是一种惩戒,犯了错误主动承担责任也是惩戒。惩戒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使学生学会认识正确的前行方向。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对花不应该只表现出赞赏和亲吻,还应该手拿铁铲、剪刀和喷壶,同时准备好杀虫剂。过度的赏识、宽容和爱对学生只有害、没有益。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其班级管理不同于普通学校。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对象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选取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努力打造班级文化,形成班级特色。从笔者的实践来看,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用理解来激励学生成长,用关爱来获得学生的认同,用宽容来保护学生的心灵,用环境来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用适度的赏识来锻炼学生的身心。在这五个重要方法当中,理解是前提,关爱、宽容和赏识是基础,环境是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莫育海.试论初中班级管理的人文情怀[J].中学教学参考,2015(3):120-120.
[2]滕花娟.班级管理中的人文情怀[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41-41.
[3]魏伟.班级管理要体现人文情怀[J].甘肃教育,2012(14):25-25.
[4]闫晓玲.特殊教育学校实施“赏识―成功”教育初探[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3(4):16-17.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3—0025—01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聋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猜疑、焦虑、自卑、厌学等。这不仅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帮助聋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树立健全的人格,对其立足社会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自身方面
1. 克服自卑心理。聋生要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发现自己的优势,勇敢地面对现实,不断进步。
2. 自我调节。聋生产生心理问题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调节:①注意力转移法。情绪消沉时,有意识地看看令人精神振奋的电影或电视,参加体育活动或社会活动等来缓解或消除压抑的心情。②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好事,可以获得责任感、成就感的满足,有助于消除自卑感。③努力学习职业技术,有了技术,学会了生存,心理自然容易变得乐观。
二、家庭方面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聋生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既是启蒙老师,又是终身老师。首先,家庭成员关系要融洽,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决不能失信于孩子。再次,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过于严厉。家长除了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外,还需要和孩子“交朋友”,多交流,从心理上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心理问题。
三、学校方面
1. 教师要有爱心。“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增强特教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对教师进行爱心教育,让教师喜爱聋生,关心聋生,在生活中关爱聋生,在行动上帮助聋生。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人类最渴望的就是自尊,受人尊重。”只有尊重聋生,肯定聋生的进步,聋生才会感到快乐和鼓舞,才能有信心、有希望,从而建立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必将对矫正聋生的心理问题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走进特教课堂,改变过去“一言堂”的传统作风,要把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针对聋生的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要把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着重培养聋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懂得怎样学习,从而做学习的主人,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心理疏导是矫正聋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心理疏导一般是通过交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在心理疏导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疏导方法:①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深处的敏感点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②对不同聋生的心理问题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因势利导。③早发现,早矫正。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一旦发现聋生心理上有不良的苗头出现,就要及时矫正。如果聋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形成,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对聋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治。
四、社会方面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3
关键词:中国;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制度与方法;特殊教育
目前,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向着统一的标准和考试迈进,而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则是减轻统一标准和考试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与中国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美教育交流和访问,以交流和培训等形式,为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创办中美比较教育工作坊。我们研究的领域包括教育工作的多个方面,如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堂布置与氛围、教与学等,主要目的是为中美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可以相互参照的镜子,避免教育改革与交流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一、课程设置
中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包括主要的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科学等,但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异。中国学校主要学科的内容比美国更有深度和难度,中国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较高。中国学生除较早学习数理课程外,还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在校时间也较长,这造成了中美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甚至伸延到学生的大学阶段。在美国的高校中,美籍亚裔学生和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往往在数理课上名列前茅。
美国的中学要求学生像大学生一样自己选课并跑班上课,而且采取“懒汉式”的选课方法,即学生在学校一旦选定一门课(无论主课还是副课),一学年之内必须每天用一节课时的时间去学习这门课。美国中学生如果选择了一门舞蹈课,在校时就必须每天用一节课时去学习这门课,而不能再选修其他的艺术或体育课。这样,学校比较容易安排课程,但是学生的选择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其多样化学习和全面发展。美国教师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而美国的艺术教育更注重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和体能的锻炼。例如,美国的很多学校开设舞蹈课是为了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需要。倘若美国在教育经费方面遇到困难,首先选择减少的便是艺术和体育课程的经费支持。
十几年前,我们发现中国的教育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和探索。目前,中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幼儿园。很多美国教师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非常大,把美国的一些比较先进的儿童发展理论进行了充分应用。中国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儿童的发展,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虽然这是西方教育家提出的观念,但是现在在统一标准的压力下,美国的幼儿园也不得不重视学习,取消了一些娱乐活动,牺牲了一些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
中国的课程应该怎么改革?我认为,中国学校可以向美国学校学习,让学生广泛参与课程的决策、发展和实施。这样,学生会将课程的决策视为与教师共同的责任,将课程发展视为创新的过程,将课程的成功实施视为自己的任务和团体的荣耀。中国教师和学生习惯于使用公开发行和公开使用的课程资料,而没有将学生本人也作为课程信息的开发者和最新资料的来源处。
二、教学实施
中国的小学实施分科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而美国的小学实施的是包班制或多科教学,这是美国基础教育薄弱的原因之一。美国大多数小学教师的学科背景是文科,因此,许多小学教师不太愿意教授数理学科,而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使得众多小学生也产生了惧怕数学的心理,导致其数理成绩较差。此外,由于实行包班教学,美国小学教师每天要在教室里为所有学生授课5~6个小时,包罗班级所有科目,在学校没有时间备课、与其他教师交流、批改学生作业。美国小学教师对此的应对策略就是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或者布置简单的课外作业,以便不改或少改作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比而言,中国的小学教师几乎都是分科教学的“专家”,主课教师每天只需要在课堂教学2~3个小时,有充分的时间在办公室与其他教师交流、备课、批改作业,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指正反馈。而美国的小学教师什么都教,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均,教师也非常辛苦。我的导师是一位美国教育专家,他在很多年前就提出来,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指正性反馈,学生是很难进步的。美国小学教师上完课之后已经精疲力尽,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作业或指导学生,一般放学铃一响就回家,无法为学生提供指正反馈。
在中国,一般是学生留在教室,教师来教室授课;在美国,则是教师留在教室,学生来教室上课。中国教师合用办公室,有助于教师一起认真备课、商讨教学方法。而在美国,教室就是小学教师的办公室,学校一般不会为教师配备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和会议室。
曾有几位美国学者合著了一本对比教学差异的书。他们认为,对于如何组织教学活动,需要做一些跨文化的对比研究。学生学习上的差异主要是由教学差异造成的,中国和美国在教学方式上有两大差异,即中国实施的是集体备课和分科教学,美国实施的是孤立性备课和包班教学,两者各有优势与不足。集体备课对新任教师是有帮助的,但集体备课容易导致教学方案雷同,虽然新任教师可能会从中受益,但是不利于其创造力的表达。美国的社会学家评论,美国的孤立性备课就像《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一样,一个人流落在孤岛上,这对新任教师较为不利。而且在美国,特别是洛杉矶,新任教师还要教最难的科目、带纪律最差的班级。美国学校认为这是在“考验”新任教师,结果导致40%的新任教师在任教的前3~4年里认为教学非常困难,因而离开教学岗位。但反过来讲,独立和孤立的美国教师会有更多自和创新意识。
包班制下的美国小学教师几乎没有在校备课时间,也很少有与其他教师讨论的机会,上课时往往会漏掉一些知识点,且没有多余的时间为学生批改作业,使得一些家长需要在其他机构(如私营的库曼作业和辅导中心)为学生购买作业。而中国的小学教师,特别是教授主课的教师,常常会为学生提供指正反馈。另外,中国教师有一起在学校吃午饭的时间,还会有专门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美国教师则很少有这样的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美国教育改革家主张教学工作也应该是一种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活动。中国教师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他们每天都有时间在教师合用的办公室与其他教师愉快地交往和交流,并有机会、有规律地参加全校教师的文化活动和政治学习。但是,美国教师的孤立备课和全天多课堂教学的模式将他们困在自己的教室里,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与其他教师开展社交和文化活动。久而久之,许多教师便产生了孤立无援、厌教厌学的情绪,甚至离开教师岗位。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大量的和孤独的课堂教学工作,想出了一些妥协的方法,如不给或少给学生布置需要教师改正的作业,不讲授课本上的部分章节,或者寻求更有意思、能获得更多报酬的工作。
美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观摩的时候发现,中国教师和他们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比如,在语文课上,中国教师强调背诵,美国教师侧重阅读和文学分析。美国教师认为,中国教师在教学中感情表露较少,美国教师授课时则像演员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活跃,学生参与度也较高,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美国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表达、感觉和理解,安排学生游戏和活动。中国的小学课堂比较缺乏争议性、批判性、创新性,强调基础技能的熟练掌握。
中国学生的大部分在校时间是坐在教室里等待教师来上课,较少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足,团队做项目的习惯还未形成。美国课堂则比较注重小组活动,学生经常在一起讨论、分享观点和问题,参与度较高。美国学校鼓励学生互教互学,中国学生较为依赖教师讲课,在共同学习方面能力较差。中国学生需要死记硬背的功课比较多,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较少挑战教师和其他学生。
从教学来讲,中国的课堂大多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美国的课堂则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美国教师的授课方式更加灵活。中国教师在课堂里是权威,即便学生发言,也不是争议和捍卫观点,而是重复教师的观点。中国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站起来,得到教师的允许后才可以坐下。美国学生多是分组而坐,参与项目和调研,教师在教室里频繁与学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美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调员,而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这是中美教育之间比较大的不同之处。
在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训练方面,中国学生坐在固定座位上做很多练习;美国学生则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互动和参与实践活动。中国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改革,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目前,中国学生的实践活动比以前多一些。那种能动口就不动手的偏理论教学方式正在变为能动手就先动手的实践教学方式。这也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的影响之下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
芬兰学生的PISA排名也很靠前,但是芬兰有不同于中国的教育理念。芬兰的学生可以不用做大量的作业,也不用参加标准考试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即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三、教室布置与学生素质培养
从教室布置和教室氛围来看,中国学校跟美国学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中美教室布置有很多不同,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室。在中国的大多数教室里学生排列成行听课,教师站在前方的讲台上讲课,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美国的教室设置则是多样化的,学生分桌分组而坐,学生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当然也可以看到站在前面的教师。
中国的教室比较小,整洁有序,但是公用操场面积较大,课间休息时间比较长,学生有更多的在室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中国学校的教室里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标语,美国的教室里面贴的则是学生的工艺作品,一般不会贴口号性的标语。从美国学校教室的装饰上能看出学生是在上什么课,中国的教室则看不出来。中国的教师认为,教室的墙上不应该贴过多的东西,以免学生分心。
在纪律方面,美国教师感到,中国学校强调认同性,学生遵守规则,比较好管理。中国教师在课堂上会受到比较高的尊重,他们也愿意全心全意教学,为学生付出很多。
相比于美国学生,美国教师发现中国学生更喜欢学校、更尊重和感激教师,他们守纪律、学习动机强、彬彬有礼、注意力强。中国学生的自律和自控能力给美国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PISA 2012问卷曾提到学生在学校是否开心的问题,选择开心的中国学生较多,甚至超过了美国和芬兰的学生,这点让我觉得非常意外。我们印象里的中国学生要做很多作业,觉得他们可能会对学校生活感到枯燥,没想到中国学生在学校里面还是很开心的。由于目前美国学校标准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撤销了一部分有趣的课程,致使有些学生不愿意上学。另外,中国学生的在校时间比美国学生长很多,他们在校学习和参与有趣活动的时间也相对较多。美国教师也了解到,中国学生的在校时间比较长,晚上在家还要花很多时间写作业,缺少放松的时间。总体来讲,中国学生的理论基础比美国学生扎实,上课时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
四、特殊教育
在中国,有特殊需要或身心障碍的学生往往没有享受到与普通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我们在参观一所中国学校的时候看到,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身边有一位助手,而这位助手是这位学生家长花钱雇佣的,这种现象在美国学校是不会出现的。在美国,只有获得执照并经过学校认可的专业人士才能留在学校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美国对特殊教育是比较重视的,全纳教育强调特殊需要学生应和普通学生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国的大多数师范院校还没有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来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而美国加州所有的师范生都要修读特殊教育课程。在这方面,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可以向美国学习的地方。
中国的学校尚未开展分类教学,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补习和干预。而美国教师会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专门帮助,每所学校都有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服务,并与学生家长合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IEP)。
到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参加培训的中国校长和教师都会被安排去参观附近的模范学校和普通学校,美国学校的全纳教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为特殊教育提供大量经费,专门培训能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教师。
五、小结
中美基础教育之间的比较研究为两国教师提供了许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也给两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一定的借鉴参考。美国教师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表示肯定的,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很多优点,他们也知道中国现在强调素质教育,而不限于应试教育。虽然中国的访问学者认为美国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但是美国的教育评论家和改革家却认为美国的课堂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动手和实践为主方面做得依然不够。因为他们所借鉴的是杜威的以儿童兴趣为中心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实践。
目前,中国尚有全国性高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室布置。虽然中国学前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学前教育改革成功之后,如果小学和中学没有进行全面改革,从幼儿园毕业的学生升到高年级的时候,高考还是会给他们和家长、教师、学校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中国还应该对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特殊教育。
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势,特别是小学分科教学制度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国学生已经跟美国学生拉开了距离,可是为什么还是有更多的西方人获得诺贝尔奖呢?我认为,这与美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分不开的,中国学校在这方面需要向美国学习。当然,美国的师范教育还不够均衡,怎样更好地培养教师的创造力,教师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总之,我们要看到中美教育各有所长。通过发展比较教育,中美两国教育工作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深化两国的改革,把学校打造得更好,培养出无论在学术上还是职场中都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参考文献:
[1]Cravens, X., Liu, Y., Grogan, M..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Superintendency in the Contex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12, 56(2):270-299.
[2]Burstein, N., Sears, S., Wilcoxen, A., Cabello, B., Spagna, M.. Moving Toward Inclusive Practices[J].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004,25(2):104-115.
[3]Ellsworth, N.J. Zhang, C..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s Spe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J].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007,28(1):58-64. Retrieved on Sept. 14, 2012, fromhttp:///hww/results/results_single_ftPES.jhtml.
[4]Hamilton, Laura S., Brian M. Stecher, Kun Yuan.Standards-Based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M].Santa Monica:The 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 Rand Corporation,2008:2-6.
[5]Moy, R., Peverly, S.. Perception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a and Teaching in China[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5 ,42(3):251-258.
[6]Naftali, O.. Recovering Childhood: Play, Pedagogy, and the Rise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J]. Modern China, 2010,36(6):589-616.
[7]Preus, B.. Educational Trend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overbial Pendulum or Potential for Balance[J].Phi Delta Kappan, 2007,89(2):115-118.
[8]Ravitch, D.. Obama’s War on Schools[N]. Newsweek, 2011,157(13/14):20-21.
[9]Stevenson, H., Stigler, J..The Learning Gap[M].New York: Summit Books,1992:28-51.
[10]Stigler, J., Hierbert, J..The Teaching Gap[M].New York: Free Press,1999:1-13,85-102.
[11]Su, Zhixin, Su, Jilin Su, Goldstein, Sue..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High Schools: A Comparative Study[J].Comparative Education, 1994,30(3): 255-270.
[12]Su, Zhixin, Goldstein, Sue, Su, Jilin..Science Education Goals and Curriculum Designs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High School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95,41(4): 271-388.
[13]Su, Zhixin, Qin, Haihua, Huang, Tao.. The Isolated Teacher: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Chinese[J].Wingspread Education Journal,2005,7-13.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4
一、家校共育,有效落实每一个孩子的IEP(个别化)教学计划
学校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零拒绝”的招生原则。随着社会的变化,学校近年来招收的学生类别主要由听障、中重度智障、情障、脑瘫、自闭症、多动症乃至多重残障等构成。近几年来,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大胆实践了IEP教学改革。每学期都为每个学生制订一次IEP教学计划。IEP教学计划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分别从课程入手,结合课程的几大领域,逐一进行评量,然后根据评量结果,由包括家长在内的评估团队为孩子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再分别由教师团队、家长等人员共同将IEP目标逐一落实,为每个孩子的稳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IEP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家长是计划评量、拟定、落实、调整、研判等环节的重要参与人员之一。初期的生态环境评估、家庭教养的方式方法等评估和调查阶段,我们先是对家长进行一次培训,目的是让家长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孩子及孩子周边的生态环境、家庭环境、孩子适应当前环境等情况。其实,这一举动也是在帮助家长建立一些特教理念。如当孩子不能适应环境时,我们要怎样适当改变外部环境,从而让孩子适应生活等。其次,我们会进行各个领域的评估,评估过程中都少不了家长的参与,如对于语言评估,我们会让家长描述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以及当前情况,并及时做好记录,等等。接下来的落实、调整、研判等环节,更是需要家长配合完成。学期末,学校都要用差不多一周的时间为每个孩子召开一次一对一的综合研判会议,研判会议由所有任课教师、家长一起召开。这样的会议,家长从不缺席。教师和家长一起针对这个学期学生的IEP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研讨,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势,及时改进不足。多年的IEP教学改革实践以来,我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孩子的进步中,凸显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实效性。
二、关注家长,对个别家长及家长团队进行心理辅导
特殊孩子家庭承受着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如何让家长从孩子带来的阴霾中走出来?近年来,我校开设了“家L心语”专栏,由学校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通过面谈、网络等形式,为学生家长做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继续做系列的心理咨询,帮助其理清思路,提高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并联系相关机构为其提供帮助,用电话形式进行跟进。这样的做法,有效帮助家长解开心结,积极面对现实,寻找正确解决办法,积极建立一种健康、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另外,我校还坚持做好家长团队的心理辅导,每学期开设一次大型的家长团队心理辅导课。这样的活动让家长感受到,虽然他们家庭特殊,但他们绝不是孤军奋战,他们会得到来至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在困难面前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三、协同社区,帮助特殊孩子尽早融入社会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才是教育发展的良好模式。大多数学校对于家庭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但往往由于学生学业多,忽略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学习与参与。在这一方面,我校能够根据学生社区参与能力严重缺乏这一特点,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智障学生社区参与能力进行探索与实践。我们把学生社区参与活动列入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要求,把学生带到各类社区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参与,亲身感受,从而学到知识,也让社会接纳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的学生,能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沟通、交往等。如到商场购物、餐馆就餐、游乐场游玩、坐公交车、银行存储、医院就医,等等。这些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协助。每一次的社区参与活动,我们都邀请家长一同参与。活动前每位老师和家长都要带着对孩子的训练目标出发,这不但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实现社区参与的过程。每次活动家长们都非常积极,他们认真地看老师是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点餐、自己购票、自己找座位,等等。我们也看到了家长们耐心地、一步一步地教导自己的孩子。多年来,家校共育,实现了孩子参与社区活动的美好梦想,也为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搭建平台,开展远程家庭教育服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家长对优质家庭教育的需求,学校除了通过家长学校为全体家长定期授课外,还为家长提供更便捷、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和互动服务。2015学年度我校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广州市各特殊教育家长学校中率先建立了“家校互动”网站,搭建了家校亲子互动的平台。网站成为每个班级、每位孩子和家长展示的天地;网站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提升;网站为家长提供教育知识与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家长学校的质量,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我校利用班级Q群、微信群等进行远程家教服务,利用多元途径促进家长学校创新发展。不少家长反映,番禺培智学校幼儿部、义务教育部、职高部的联系平台(网站、空间等)是一所无形的家长学校,在这个家长学校里,家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家长与家长彼此进行着互动与交流。良好的远程平台使家长更加积极配合并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5
其实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的全面展现。现代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现代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是教育行动的指导。
1.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他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单纯的传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努力提高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成长,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好坚实的个性与人格基础。
2“.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儿童为本”是指幼儿教师的保教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以儿童为中心,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儿童为落脚点,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1924年,各国签订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的身心必须得到正常发展,标志着幼儿教育成为各国政府国际合作的开端。1959年颁布《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1990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世界各国开始逐渐关注儿童的基本权利,重视儿童教育。“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表明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其身心发展特征及生活状态又与成年人不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特征,只有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合作”的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的发展,“合作”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家长和社会因素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幼儿教育要开放、要合作已成为各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共识。“合作”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要发展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幼儿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的特征,只有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合作品质的人,才能培育出乐于与人合作的孩子。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与人合作”已经成为衡量幼儿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之一。
4“.全纳教育”的理念
“全纳教育”的概念是在1994年举行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提出来的。全纳教育提出了五大原则:“(1)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2)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3)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4)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5)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全纳教育理念并不意味着为每一个人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因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要了解个体特征,因材施教。
二、现代教育理念
融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策略
首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应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态度与能力的养成。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但幼儿教师入职后的培训和学习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终身教育理念应使幼儿教师认识到他们入职前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在制定幼儿专业标准中,应对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学习能力作出明确规定,包括能够不断地参与合作与学习;善于利用各种专业发展机会和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学习能力的清晰界定对于促使幼儿教师终身学习可起到导向性作用。
其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促使幼儿教师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与理解儿童,热爱幼教事业。当前,各地一些幼儿教师虐童的个案虽是少数,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个别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素养的缺失。“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时明确界定幼儿教师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给予教师可操作性的指引,而不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泛泛概括。专业标准中应规定幼儿教师需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知道影响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多重因素;幼儿教师能够在家庭、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儿童,知道儿童在健康、安全和营养方面的需求,并具备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利用儿童发展的知识为儿童创设健康、尊重、支持性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设计适宜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物理环境;能够提供适宜儿童理解力的学习材料和资源;能够设立适宜儿童发展水平的学习目标;能够使用多种发展适宜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密切关注每个儿童对教学的反应,能够与每个儿童建立积极的关系和进行支持性的互动,使每个儿童都能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能够为儿童创设安全、友好、文化适宜和组织有序的学习环境,能够对每一个儿童进行负责任的评估,促进每个儿童的积极发展。
再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应鼓励幼儿教师树立多元化的“合作”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与同事与幼儿家庭共同合作,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发展。应在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幼儿教师要了解不同家庭的特点,尊重不同的家庭文化与价值,为家庭的幼儿教育提供支持;能够认识到家庭的作用,促使家庭参与到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中来;能够发起并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尊重,支持每个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能够利用社会资源,与提倡服务于儿童和家庭的公益机构、组织等进行协调和合作;能够与同事和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6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生活化 教学 特教学校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因此,如何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优化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那么,如何进行特殊教育学校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呢?
一、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再认识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师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三层意义: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3、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以听障学生为主体,关注听障学生需要和丰富听障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听障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发展。
二、特教学校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实物、直观教具和动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直观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正确的组织学生的感知,利用学生所能接触的直观形象或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进行教学。
2、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根据智障学生的认识规律制订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按照合理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这里所说“序”,包括学科知识的序(即数学教材的系统性);学生年龄特征的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并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即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学会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真懂,会用,有知能行”。只有贯彻这个原则,才能正确解决教学中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讲和练,学和用的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要来源或近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这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4、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要求在智障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记忆,能准确地再现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智障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它可以排除学习新知识的障 碍,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便于理解和领会。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知识的巩固,是学生在对教学内容不断地感知、理解、记 忆和运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须把巩固性原则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三、特教学校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为学习背景,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对所建的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社会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学生有了熟悉的经验,有了探个究竟的心理存在,学习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贯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知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2、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真正的教学应是让学生有机会从事包括操作、试验和实践活动在内的各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为此,在数学“生活化”学习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增设数学实践活动,以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在操作实践中发现。
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且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数学的实践性。
2)在试验探索中学习。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此,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
3)在调查应用中发展。
在数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殊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不能只在课堂上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同时应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应用和发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